五月一日,盛凡帶著大批後勤物資到了哈密。靖江王就在城中召開諸將開會,研究下一步行動計劃。
張斧、盛宣等骨幹都是遼王從應天帶出來的後起之秀,平時也跟著遼王學習了不少關於西域的曆史常識,知道大唐曾經在天山東段設立瀚海、天山和伊吾三軍。
現在明軍收複的哈密隻是故唐伊州治所和伊吾軍駐地。天山以北察合台汗國的夏都別失八裏,曾經是大唐庭州舊地、北庭大都護府治所所在和渤海軍駐地,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
而吐魯番是進取別失八裏的南大門,是大唐西州舊地和天山軍駐地。隻要拿下吐魯番,就可北上進取別失八裏,在別失八裏可屯可守,完全掌握經營西域的戰略主動權。
當年大唐名將侯君集就是越過從哈密到吐魯番之間的八百裏流沙,一舉攻滅高昌國,打開了經營西域的局麵。
大勝之下,年輕的遼東將領們紛紛要求,乘勝西進吐魯番,打通北上別失八裏的大門。
河西諸將大多也是附和此意見。
靖江王後世曾經長期在新疆一帶采風,此次掛帥,算是故地重遊,對西域地形和氣候還是比較熟悉的。
從河西走廊進入西域主要路線有兩條,一是從天山以北的哈密故城伊吾向西進軍,先攻占沿途各城,再回師吐魯番;一是從天山以南的哈密城直接進軍吐魯番,再向天山以北推進。
此時進入夏季,從北線進軍,遇到城池雖然較多,但沿途牧場逐漸進入夏季,牛羊成群,很容易獲得後勤物資,且氣候也相對涼爽,適合進軍。
從南線進軍,不僅要穿過八百裏沙磧,還要躲避火焰山的高溫,部隊隻能晝伏夜出,行軍極為緩慢,糧草補給也十分困難。
更重要的是,此時明軍兵力明顯不能和當時的侯君集攻占高昌國相比。
侯君集進軍高昌,不僅有十萬以上兵力專門搞後勤保障,關中百姓為之十室九空,還有契苾何力等數萬盟軍從河西走廊北側的居延澤進攻天山以北,牽製西突厥,保障唐軍主力的側翼安全。
明軍現在沒有盟友,相反,察合台汗國和漠西瓦刺蒙古隨時可能會經伊吾或者居延澤故道進入河西走廊。如果不肅清天山以北的蒙古勢力,自己的後勤補給線反而會時刻受到蒙古騎兵的威脅。
所以,也有人認為,明軍最好的策略是占據哈密後,靜以待變。
但是,第一次領兵作戰的靖江王此時受收複哈密的鼓舞,信心滿滿,忘記了遼王的提醒,決定揮師北上,進軍察合台汗國。
他的計劃是,以少部分兵力留守哈密城,扼守天山南路,主力向北翻越坡度相對緩和的天山,先取哈密舊城伊吾,然後再沿天山北路,進取別失八裏,最後再向南翻越天山,收複吐魯番。
受命輔佐靖江王的曹楚材也認為靖江王的進軍路線貌似曲折,卻是最為妥當,很快製定了新的作戰計劃。
宋瑛帶領他的三個步兵營留守哈密,轉運物資。靖江王帶領其他人馬立即翻越天山,繼而向東進軍。
五月六日,明軍順利進抵伊吾河畔的伊吾城,隻遇到一股兩百多人的察合台騎兵襲擾。
張斧的騎兵輕輕鬆鬆予以擊退,並俘獲了十餘人,經過審問,結果嚇了一大跳。
這股騎兵前幾天剛剛從天山以北小路滲透南下,襲擊了明軍從哈密返回瓜州的運輸車隊。因為明軍有火箭等武器防護,察合台軍隻得在毀壞了兩百多輛大車後撤退,沒想到在這裏又遇到明軍。
經過這次審問,靖江王更加堅定了從北線進軍的決心。既然察合台汗國已經參戰,那就毫不客氣連他也一起收拾。
而且,如果不肅清天山以北的蒙古勢力,河西明軍始終在對方的威脅之下,防不勝防。
五月十日,明軍迅速西進,向西推進到巴裏城也就是後世的巴裏坤,隨身攜帶的幹糧也不多了。
靖江王正準備攻占此城,休整一下,補充給養,卻和黑火汗派來的一萬騎兵不期而遇。
原來北元肅王吳納失裏從哈密逃出生天後,帶了一千多人來到別失八裏,向素來不和的黑火汗求救。
黑火汗聽說大明已經攻占哈密後,心裏大驚,一麵加強南邊的吐魯番和大阪城的防守,一麵向東邊的巴裏城增兵,同時向帖木兒火速告急。
大明和帖木兒汗國之間的戰略平衡最終因為明軍攻陷哈密、進逼察合台汗國而被打破了。
因為沒有戰車的掩護,靖江王決定以攻為守,讓張斧首先帶領兩營騎兵遠遠騷擾蒙古騎兵的側翼,利用火槍的射程優勢殺傷蒙古兵,並激怒對方追趕。
察合台軍果然從左右兩翼各派一千騎兵進行反擊。
明軍長槍兵乘機擺開正麵防守陣勢,盛宣率兩營步兵迅速在兩側構築陣地。
蒙古帶頭的將領開始看明軍有戰馬上萬匹,倒也謹慎,並沒有急於出戰。
經過側翼和明軍騎兵交鋒,他們發現明軍騎兵其實好像並不多,大部分人明軍留在原地結陣,還有人在看馬樁。
原來隻是一幫隻會騎馬的步兵。
察合台汗國以前和明軍幾乎沒有交過手,並不知道明軍步兵的厲害,剩下的八千騎兵一下子都壓了過來,結果遭到明軍火箭的密集射擊。
蒙古騎兵陣型太過密集,還沒貼近明軍陣地,人員就紛紛落馬,加上戰馬驚慌失措,相互擠撞踐踏,一下子傷亡過千。
逃到遠處的騎兵也是驚魂未定,以為明軍是施展什麽妖法,半天不敢再次進攻。
一個時辰後,前去驅趕明軍騎兵的蒙古騎兵也回來報告說,這明軍十分狡猾,放幾槍就跑,根本無法近身,自己反而損失了兩百多。
僵持到天黑,明軍的步兵陣地越來越穩固,又是拒馬、又是壕溝、又是鐵絲網,明軍騎兵也帶了些水回到了陣地。
蒙古騎兵不擅長夜戰,隻好悻悻而退,也沒有走遠,就在二十裏外紮營。
張斧、盛宣等骨幹都是遼王從應天帶出來的後起之秀,平時也跟著遼王學習了不少關於西域的曆史常識,知道大唐曾經在天山東段設立瀚海、天山和伊吾三軍。
現在明軍收複的哈密隻是故唐伊州治所和伊吾軍駐地。天山以北察合台汗國的夏都別失八裏,曾經是大唐庭州舊地、北庭大都護府治所所在和渤海軍駐地,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
而吐魯番是進取別失八裏的南大門,是大唐西州舊地和天山軍駐地。隻要拿下吐魯番,就可北上進取別失八裏,在別失八裏可屯可守,完全掌握經營西域的戰略主動權。
當年大唐名將侯君集就是越過從哈密到吐魯番之間的八百裏流沙,一舉攻滅高昌國,打開了經營西域的局麵。
大勝之下,年輕的遼東將領們紛紛要求,乘勝西進吐魯番,打通北上別失八裏的大門。
河西諸將大多也是附和此意見。
靖江王後世曾經長期在新疆一帶采風,此次掛帥,算是故地重遊,對西域地形和氣候還是比較熟悉的。
從河西走廊進入西域主要路線有兩條,一是從天山以北的哈密故城伊吾向西進軍,先攻占沿途各城,再回師吐魯番;一是從天山以南的哈密城直接進軍吐魯番,再向天山以北推進。
此時進入夏季,從北線進軍,遇到城池雖然較多,但沿途牧場逐漸進入夏季,牛羊成群,很容易獲得後勤物資,且氣候也相對涼爽,適合進軍。
從南線進軍,不僅要穿過八百裏沙磧,還要躲避火焰山的高溫,部隊隻能晝伏夜出,行軍極為緩慢,糧草補給也十分困難。
更重要的是,此時明軍兵力明顯不能和當時的侯君集攻占高昌國相比。
侯君集進軍高昌,不僅有十萬以上兵力專門搞後勤保障,關中百姓為之十室九空,還有契苾何力等數萬盟軍從河西走廊北側的居延澤進攻天山以北,牽製西突厥,保障唐軍主力的側翼安全。
明軍現在沒有盟友,相反,察合台汗國和漠西瓦刺蒙古隨時可能會經伊吾或者居延澤故道進入河西走廊。如果不肅清天山以北的蒙古勢力,自己的後勤補給線反而會時刻受到蒙古騎兵的威脅。
所以,也有人認為,明軍最好的策略是占據哈密後,靜以待變。
但是,第一次領兵作戰的靖江王此時受收複哈密的鼓舞,信心滿滿,忘記了遼王的提醒,決定揮師北上,進軍察合台汗國。
他的計劃是,以少部分兵力留守哈密城,扼守天山南路,主力向北翻越坡度相對緩和的天山,先取哈密舊城伊吾,然後再沿天山北路,進取別失八裏,最後再向南翻越天山,收複吐魯番。
受命輔佐靖江王的曹楚材也認為靖江王的進軍路線貌似曲折,卻是最為妥當,很快製定了新的作戰計劃。
宋瑛帶領他的三個步兵營留守哈密,轉運物資。靖江王帶領其他人馬立即翻越天山,繼而向東進軍。
五月六日,明軍順利進抵伊吾河畔的伊吾城,隻遇到一股兩百多人的察合台騎兵襲擾。
張斧的騎兵輕輕鬆鬆予以擊退,並俘獲了十餘人,經過審問,結果嚇了一大跳。
這股騎兵前幾天剛剛從天山以北小路滲透南下,襲擊了明軍從哈密返回瓜州的運輸車隊。因為明軍有火箭等武器防護,察合台軍隻得在毀壞了兩百多輛大車後撤退,沒想到在這裏又遇到明軍。
經過這次審問,靖江王更加堅定了從北線進軍的決心。既然察合台汗國已經參戰,那就毫不客氣連他也一起收拾。
而且,如果不肅清天山以北的蒙古勢力,河西明軍始終在對方的威脅之下,防不勝防。
五月十日,明軍迅速西進,向西推進到巴裏城也就是後世的巴裏坤,隨身攜帶的幹糧也不多了。
靖江王正準備攻占此城,休整一下,補充給養,卻和黑火汗派來的一萬騎兵不期而遇。
原來北元肅王吳納失裏從哈密逃出生天後,帶了一千多人來到別失八裏,向素來不和的黑火汗求救。
黑火汗聽說大明已經攻占哈密後,心裏大驚,一麵加強南邊的吐魯番和大阪城的防守,一麵向東邊的巴裏城增兵,同時向帖木兒火速告急。
大明和帖木兒汗國之間的戰略平衡最終因為明軍攻陷哈密、進逼察合台汗國而被打破了。
因為沒有戰車的掩護,靖江王決定以攻為守,讓張斧首先帶領兩營騎兵遠遠騷擾蒙古騎兵的側翼,利用火槍的射程優勢殺傷蒙古兵,並激怒對方追趕。
察合台軍果然從左右兩翼各派一千騎兵進行反擊。
明軍長槍兵乘機擺開正麵防守陣勢,盛宣率兩營步兵迅速在兩側構築陣地。
蒙古帶頭的將領開始看明軍有戰馬上萬匹,倒也謹慎,並沒有急於出戰。
經過側翼和明軍騎兵交鋒,他們發現明軍騎兵其實好像並不多,大部分人明軍留在原地結陣,還有人在看馬樁。
原來隻是一幫隻會騎馬的步兵。
察合台汗國以前和明軍幾乎沒有交過手,並不知道明軍步兵的厲害,剩下的八千騎兵一下子都壓了過來,結果遭到明軍火箭的密集射擊。
蒙古騎兵陣型太過密集,還沒貼近明軍陣地,人員就紛紛落馬,加上戰馬驚慌失措,相互擠撞踐踏,一下子傷亡過千。
逃到遠處的騎兵也是驚魂未定,以為明軍是施展什麽妖法,半天不敢再次進攻。
一個時辰後,前去驅趕明軍騎兵的蒙古騎兵也回來報告說,這明軍十分狡猾,放幾槍就跑,根本無法近身,自己反而損失了兩百多。
僵持到天黑,明軍的步兵陣地越來越穩固,又是拒馬、又是壕溝、又是鐵絲網,明軍騎兵也帶了些水回到了陣地。
蒙古騎兵不擅長夜戰,隻好悻悻而退,也沒有走遠,就在二十裏外紮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