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沙哈魯已經獲悉阿哈馬全軍覆沒,悄悄收攏剩下的三萬二千人馬撤退到吉祥城,再次派人向帖木兒火速求援。


    朱大能想乘勝追擊,遼王果斷予以拒絕:


    “我軍經過千裏轉戰,攜帶的彈藥所剩不多。第一次步炮協同作戰,大家都沒有經驗,讓炮兵把攜帶的炮彈幾乎都打完了。”


    “我軍騎兵不多,又經過一天廝殺,也無力再戰。何況還有那麽多善後工作要做。”


    朱大能想想也是這麽回事,也就沒再堅持。


    帖木兒大軍盡管十分頑強,明軍還是俘虜了近五千人,特別是俘獲了帖木兒大軍中的近千名突厥火繩槍手,給損失最大的步兵提供了優質兵源。消化這些兵源,也需要時間。


    接下來的日子裏,明軍不急不噪,就在烏魯木齊河邊一邊駐守,一邊練兵。


    軍事訓練的工作就交給朱大能了。明軍雖然損失了一些人,但又從俘虜中補齊了人馬。


    這就是遼王指揮作戰的風格,始終像在坐一台四平八穩的老爺車,節奏把握得很好,和他的麵相、年齡毫不相稱。


    隨後幾天,明軍又有大批人員和物資姍姍來遲。


    遼東的山炮連、輜重連、警衛連和運送槍支彈藥的一個車兵營一齊開到了迪化前線。


    張石專門讓千戶薛台帶了一個車兵營來增援遼王,又運來三十支掣電銃、一百支迅雷銃、兩個基數的迫擊炮彈以及大量鋼盔、棉甲等軍械物資。


    此後每隔十天或半個月,幾乎都有兩到三車的軍械從遙遠的遼東運來。


    原本防守哈密的開國公常升和肅州中護衛指揮使宋忠也順便押送四千石軍糧到了迪化。


    太子此時已經奉旨返京,臨行前擔心遼王兵力不夠,將負責太子安全的府軍衛全部人馬交由駙馬都尉李堅率領,讓其接替宋忠負責哈密的城防和軍需運轉工作。


    宋忠交割防務後,又帶領肅州中護衛剩下人馬從哈密北上庭州,徹底鞏固了從巴裏城到迪化的千裏後方補給線。


    遼王就讓和宋忠一起來到前線的開國公常升負責起築城任務,指揮工兵隊和五千多俘虜繼續築造迪化新城,伐木建房,作持久戰準備。


    庭州已安如磐石,張斧也帶領自己的兩營主力騎兵和罕東沒有帶走的騎兵營歸建迪化大營。


    燕王朱棣在收到太子的諭令後,讓燕山中護衛指揮使薛?和副手譚廣帶領燕山中護衛三千精騎遠道馳援而來。


    明軍現在是兵強馬壯,遼王卻是有些頭疼。


    這兵馬越多,後勤壓力就越大。這軍需後勤更是個天文數字。


    按照目前明軍輸送效率,如果經營北疆堅持到明年屯田秋收時候,至少需要十萬石軍糧,關中百姓將要承受至少八十萬石的軍糧負擔。如果加上河西駐軍的口糧,這個負擔可能要達到一百萬石以上。


    按照分階段轉輸的方法,隨著糧食消耗,逐次減少運糧車輛和人數,至少要有六萬輛大車和十八萬民夫投入直接轉運,再加上沿途護送兵丁,人力成本達到二十萬人以上。即使全部采用士兵運輸,也要十八萬以上的步兵。


    換句話說,前線每增加一兵,後方就要增加十人以上進行保障。怪不得當年李世民為保障侯君集征討高昌,發動關中百姓為前線轉運糧草,十室九空,民生凋敝。


    現在大明四處用兵,甘肅荒無人煙,關中戰後重建不久,哪能再調集這麽車輛和人力?


    遼王不得不找來宋忠,好好研究後勤補給問題。


    “宋忠,現在有這麽幾個事件要立即落實。”


    “殿下請吩咐。”


    “你通知宋都督,讓他將屯積在瓜州的二十萬石軍糧分送到庭州、迪化和吐魯番三地就行了,後麵暫時不要再從後方調糧了。”


    “如果要打仗,隻怕這些軍糧還是不夠?”


    “如果徐德種的土豆有了收獲,就把這些土豆從甘、涼二州運到天山一線。”


    “臣怎麽把這茬子事兒給忘了。”


    “那些繳獲的武器,除了留下波斯彎刀、火繩槍和部分弓箭外,都送去庭州城打造成鐮刀、犁耙等農具。你要親自督造鐮刀,乘大雪還未降下之機,組織人手盡可能地收割牧草,確保戰馬過冬之需,免得入冬後人馬爭食。明年開春就及時組織屯田。”


    “是。”


    “還有,把那些傷殘馬匹都殺了,立即組織人手做成風幹馬肉,以備不時之需。”


    “殿下所慮極是。如果是這樣,隻用河西兩萬步兵就可以勉強保證前線軍糧需求,不需要動員大量兵力民夫從關中運糧了。”


    宋忠回到庭州沒兩天,天氣越來越冷。


    天山的氣候極為特殊,不僅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枝桃花開”,還有“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天山的秋天論天算,隨時可能會在下一秒入冬,如果沒有充分的禦寒物資,打起仗來又是詩人筆下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遼王又讓人給宋忠送去了十萬兩銀子,讓他和魏國公等人在庭州後加緊采購一批過冬衣物,什麽羊皮啊,皮衣,毛氈啊,能買多少就買多少。


    果然,八月中秋節剛過,天山已經飄起了雪花,處於天山山口的迪化新城陰風陣陣,狂風四起,被凍得瑟瑟發抖的明軍再次進行了整編。


    騎兵方麵,火真、張斧、耿璿三個騎兵團補充大量胡騎,再次齊裝滿員,加上薛?的燕山中護衛騎兵,達到七千五百餘人。


    步兵方麵,除了郭驥步兵團鎮守吐魯番外,宋瑛、盛宣兩個步兵團都在補充大批俘虜後,恢複了四營編製,達到四千四百人。


    車兵方麵,除了兩個真正的車兵營外,還有兩個臨時車兵營,也有兩千二百餘人。


    再加上直屬遼王指揮的背嵬軍、炮兵營、工兵隊等直屬人員,明軍已經在迪化城屯駐了一萬五千餘人。


    整編後的明軍煥然一新。


    遼東將士終於配齊了統一的頭盔和棉甲,防禦指數得到顯著提高。


    耿璿和薛?的騎兵各補充了一千多把波斯彎刀,個個是磨刀霍霍。


    原先打散編入各步兵營的河西長槍兵也慢慢習慣了用火銃和波斯彎刀代替長槍,不用再近距離承受騎兵千軍萬馬、山呼海嘯般衝陣的壓力了,原先的小牢騷蕩然無存。


    陸陸續續編入明軍的蒙古人、回鶻人、突厥人,也被遼東軍的火箭、火槍、火炮和雪峰刀等大殺器的威力所震撼,更被遼王戰無不勝的戰績所征服。


    特別是剛剛俘虜而來的突厥火槍手以擅長給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當雇傭兵著稱,在遼王的忽悠下,也答應效忠大明。反正吃餉扛槍,給誰扛不是扛?


    這再次證明了遼王的忠誠理論,自己的實力越強,對方的忠誠度或者叫粘度越高。


    在擴編的部隊中,遼東軍陸續派出的骨幹已經通過實戰在各營樹立了絕對權威,管理部隊越來越順手。


    遼王又從蒙古人、回鶻人和突厥人中選拔了一批連、排級骨幹,並答應他們,今後會根據戰場表現,繼續提拔一批胡人像火真、薛台一樣成為大明的將軍。


    明軍將士們感覺,遼王雖然小,有時候又很霸氣,打起仗來卻像個四平八穩的蜘蛛,仗打著打著,就會專門停下一陣子,退而結網,搞一下整編整頓。


    跟著小遼王征戰,還真是十分地安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