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王在巨濟港酒足飯飽之後,就開始意氣風發,調兵遣將起來:
“徐勇,明日一大早,你派人將兩門迫擊炮搬到巨濟島一處相對突出的岬角埋伏起來,沒有我的命令,不得開炮。”
“李成茂,你明早派出八條朝鮮戰船出港,迎戰倭船。記住一條,隻許敗,不許勝。”
“李遠芳,待明軍炮擊得手後,你們朝鮮的大炮也一起開火,你率領朝鮮戰船跟在大明水師後麵衝鋒。”
“……”
眾將很快依令行事,行動起來。
次日早上,八條朝鮮戰船不辱使命,果然被封鎖港口的倭船給攆了回來。
三十多條倭船乘勢衝入港內,一時如同群狼入羊群。朝鮮戰船嚇得在港口內到處亂竄,把佯敗變成了真敗。
在遼王戰艦上陪同遼王觀戰的李芳遠見狀,羞得無地自容,跳海的心都有了。就這群蝦兵蟹將還要征倭?難怪上朝要笑話!
遼王顧不上一臉尷尬的李芳遠,見倭船中計,一聲令下:“開炮”,旁邊的信號兵連忙打出開炮的旗語。
早就埋伏好的明軍炮兵,對準一湧而上的倭船一口氣打出全部炮彈,密集的火力頓時擊沉兩條倭船,擊傷四、五條。
朝鮮土炮也跟著開火,雖然命中率不高,但是氣勢嚇人。
其餘倭船見狀,連忙掉轉船頭慌不擇路地撤退,慌亂之中自相撞擊,又沉了三、四條。
遼王又是一聲令下:“出擊”。
“富錦號”和“伯力號”兩艘槳帆戰艦如離弦之箭衝向倭船。朝鮮戰船受此鼓舞,也緊隨明軍戰艦之後對倭船發起反擊。
雙方很快進入到了最原始的海上作戰方式:跳幫。
隻見海膽帶著幾十個光頭野人,揮舞著喜峰刀,衝上一條又一條被圍住的倭船,把敢於反抗的倭寇都砍成了兩半,好一個凶殘了得。
不到一個時辰,衝入巨濟港內的倭船被消滅近半,剩餘船隻和港外的其他倭船嚇得揚帆遠逃。
遼王估計倭船已經膽寒,就讓李遠芳派幾條朝鮮戰船配合“富錦號”掩護兩艘貨船回遼東,自己指揮“伯力號”將士槳帆並用,日夜兼程,趕回遼東。
兩日後,“伯力號”在濟州島附近海域遇到巡航的遼海水師的“安東號”等艦,遼王於是讓“安東號”注意接應後麵的“富錦號”及另外兩艘商船,自己繼續西返金州。
哪知倭寇緊追不舍,跟在明軍艦船後麵進入了遼東灣。
徐勇佯裝不敵,一路敗退,終於將四十餘船倭寇引入長山諸島港灣內,配合遼海水師主力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這是後話。
九月八日,遼王帶領“伯力號”終於進入金州灣,發現遼東大部分將領竟然都在金州衛,稍事休息後,就開始聽取各位將領的匯報。
在他北巡的近半年時間裏,傳統的遼西和遼東地區各項工作開展還是不錯的。
經過年初的整頓和造艦競賽,旅順船廠終於實現了應天幫、湖廣幫和杭州幫的整合,造艦計劃也比預期快了很多,現在甚至準備建造一艘一千六百噸級的超級巨艦。
渾河上遊的大夥房水庫大壩修好一半後,撫順兵工廠在強勁而穩定的水力保障下,槍炮生產又快又好。
唯一讓人感到難過的是,火箭彈藥局在順利生產一批烈性炸藥和無煙火藥後,管理上還是存在漏洞,讓帖木兒奸細有機可乘,在材料中做了手腳,導致車間在生產無煙火藥的過程中發生劇烈爆炸,設備車間被炸飛。
局長畢傑和好不容易培養的二十多名熟練工人也被炸身亡。
受此影響,火箭彈藥局生產的無煙火藥生產進程被迫中斷,以致於無煙火藥的產量隻能滿足製造十萬發子彈的需求,更別提用無煙 火藥製造炮彈的需求了。
槍炮局盡管按遼王的要求,成功研製出了真正意義上的步槍:“八一式”針發式步槍,但因為受子彈的限製,產量隻有五十支,準備優先裝備遼王的警衛連。
因此,遼東的主戰槍支還是四分之一的掣電銃加上四分之三的迅雷銃。
槍炮局新生產的火炮,雖然使用的還是黑火藥,但迫擊炮的口徑由原來的50毫米擴大到60毫米,又在山炮的基礎上專門為海軍研製了60毫米和75毫米兩種口徑的艦炮。
無論是山炮、還是艦炮,都裝在可以靈活調整射擊角度的萬向炮架上,陸艦兩用,比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拿破侖炮”還要靈活。
火箭彈藥局雖然在生產無煙火藥的過程中遇到嚴重挫折,但還是生產了不少新式地雷、手榴彈、燃燒彈等彈藥。
特別是在遼東發明黃磷火柴後,火箭彈藥局也以白磷為原材料研製成功了燃燒彈。
有了這燃燒彈,海軍艦船就沒有必要搭載那麽多大炮了。過去十來發炮彈炸不沉的大木船,現在兩三發炮彈過去,就能給它燒成灰。
遼王又馬不停蹄地觀看了張石的所謂海軍陸戰隊海訓情況,戰士們如何武裝泅渡,如何搶灘建立前沿陣地,如何反衝鋒,如何接應後續部隊……這參謀長好像還真是老天爺送給大明進行海上遠征的。
他又察看了新列裝的一批戰艦,並親自為兩艘廣寧級軍艦命名“長春號”和“杭州號”。
這兩艘大型軍艦是按照遼王要求進行改進的新式蓋樓艦,龍骨都采取了鋼質結構,船體更加堅固,吃水較深,抗風浪能力強,完全符合行穩致遠的要求。
九月十一日,安遠伯柳升突然收到手下送來的捷報,連忙向遼王報喜:“殿下,遼海水師劉江營長昨日帶領‘安東號’等三艘戰艦將四十餘船倭寇引入長山諸島港灣內,聚而殲之,生擒倭寇一千餘名,斬殺七百餘人,棄屍海上者不計其數……”
遼王問道:“不會是跟在我屁股後麵的那股倭寇吧?”
柳升答道:“正是。劉江問過那些俘虜了,這些倭寇就是前些時候在巨濟港外圍堵殿下的那幫倭寇。”
遼王不由大喜,立即在金州衛召開軍事會議,宣布北海艦隊正式成軍,當場任命了幾位主力艦的艦長。其中,剛剛在剿倭中立了大功的劉江被提拔為“長春號”艦長,職比千戶。
接著,遼王親自主持的這場會議進入實質性話題。
隻聽他問道:“北海艦隊既然已經成軍,馬上要采取第一個行動計劃,大家有什麽意見?”
終於名副其實的北海艦隊司令柳升率先發了一炮:“遼王此次從海參崴南下歸國,倭寇竟不知天高地厚,圍攻遼王殿下,雖是有驚無險,但倭寇行徑著實可惡。這些倭寇雖然被劉江引入長山海域消滅,但是倭國之內遍地倭寇,如野草叢生。北海艦隊既已成軍,應當首先征倭,斬草除根。”
聽柳升這麽一說,大家這時才知道遼王原來從海路南下竟然冒了這麽大的風險,紛紛建議先行征倭,給倭寇個教訓先。看來大家還是很有看齊意識的。
當然,大家紛紛支持征倭,更多是因為遼王回來了,大家都有了主心骨,認為征倭必勝。
隻有張石一人說道:
“軍國大計,不可感情用事。大明的主要威脅是帖木兒汗國,我們還是要認清形勢,先集中兵力遠征帖木兒汗國。免得帖木兒完全整合西域蒙古、突厥和阿拉伯三大勢力之後,卷土重來。”
“否則,等帖木兒發展起來,他不僅是要進犯西域,威脅河西,還要動搖關中,吞並中原……”
聽張石這麽一分析,大家又針對遠征帖木兒汗國一事,講了一大堆不利因素和風險。
其實幹什麽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挑毛病總比解決毛病更容易。
但是,大家的語氣顯然不如前幾天張石主持召開軍事會議時那麽強硬了,無非是路途遙遠,補給困難,遠涉重洋,容易迷航,風暴無情之類。
張石就耐心解釋:
“路途雖然遙遠,但可以多帶補給艦隻,並在沿途建立補給基地。風暴雖多,但可以在沿途建立船廠,及時修補船隻,而且北海艦隊的主力戰艦可以抗十二級台風,無懼風暴。”
“至於迷航,應該不會吧。蒙元靠著幾個火長使用落後的牽星術,就能遠征爪哇。現在,遼王已經通過天文研究所造出大量六分儀,培養了一大批領航參謀。我們的領航參謀、每艘大型主力戰艦和保障船隻的艦長和火長都會熟練使用六分儀。不僅導航比以前準,海上航行時間也比以前大大縮短……”
大家對張石所說的十二級台風、六分儀、領航參謀並沒有什麽概念。
但是大家心裏都清楚,張石平時代表遼王發布軍令,他既然說要遠征帖木兒汗國,十有八九是遼王的主意,自然就有他的道理。你看這幾年,隻要遼王定下來的征伐大計,哪一次不是大獲全勝?
大家說著說著,爭議焦點慢慢就從征伐誰上,轉移到何人帶隊和自己能否參與這次遠征上。
畢竟遼王上一次遠征西域,可是有一大堆人因此晉封侯爵或伯爵。就連張石和盛庸的兒子都先於老子封了伯爵,張石和盛庸哪能不急!就連白忠也想參加遠征,哪怕和他兒子一樣當個營長也行。
“徐勇,明日一大早,你派人將兩門迫擊炮搬到巨濟島一處相對突出的岬角埋伏起來,沒有我的命令,不得開炮。”
“李成茂,你明早派出八條朝鮮戰船出港,迎戰倭船。記住一條,隻許敗,不許勝。”
“李遠芳,待明軍炮擊得手後,你們朝鮮的大炮也一起開火,你率領朝鮮戰船跟在大明水師後麵衝鋒。”
“……”
眾將很快依令行事,行動起來。
次日早上,八條朝鮮戰船不辱使命,果然被封鎖港口的倭船給攆了回來。
三十多條倭船乘勢衝入港內,一時如同群狼入羊群。朝鮮戰船嚇得在港口內到處亂竄,把佯敗變成了真敗。
在遼王戰艦上陪同遼王觀戰的李芳遠見狀,羞得無地自容,跳海的心都有了。就這群蝦兵蟹將還要征倭?難怪上朝要笑話!
遼王顧不上一臉尷尬的李芳遠,見倭船中計,一聲令下:“開炮”,旁邊的信號兵連忙打出開炮的旗語。
早就埋伏好的明軍炮兵,對準一湧而上的倭船一口氣打出全部炮彈,密集的火力頓時擊沉兩條倭船,擊傷四、五條。
朝鮮土炮也跟著開火,雖然命中率不高,但是氣勢嚇人。
其餘倭船見狀,連忙掉轉船頭慌不擇路地撤退,慌亂之中自相撞擊,又沉了三、四條。
遼王又是一聲令下:“出擊”。
“富錦號”和“伯力號”兩艘槳帆戰艦如離弦之箭衝向倭船。朝鮮戰船受此鼓舞,也緊隨明軍戰艦之後對倭船發起反擊。
雙方很快進入到了最原始的海上作戰方式:跳幫。
隻見海膽帶著幾十個光頭野人,揮舞著喜峰刀,衝上一條又一條被圍住的倭船,把敢於反抗的倭寇都砍成了兩半,好一個凶殘了得。
不到一個時辰,衝入巨濟港內的倭船被消滅近半,剩餘船隻和港外的其他倭船嚇得揚帆遠逃。
遼王估計倭船已經膽寒,就讓李遠芳派幾條朝鮮戰船配合“富錦號”掩護兩艘貨船回遼東,自己指揮“伯力號”將士槳帆並用,日夜兼程,趕回遼東。
兩日後,“伯力號”在濟州島附近海域遇到巡航的遼海水師的“安東號”等艦,遼王於是讓“安東號”注意接應後麵的“富錦號”及另外兩艘商船,自己繼續西返金州。
哪知倭寇緊追不舍,跟在明軍艦船後麵進入了遼東灣。
徐勇佯裝不敵,一路敗退,終於將四十餘船倭寇引入長山諸島港灣內,配合遼海水師主力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這是後話。
九月八日,遼王帶領“伯力號”終於進入金州灣,發現遼東大部分將領竟然都在金州衛,稍事休息後,就開始聽取各位將領的匯報。
在他北巡的近半年時間裏,傳統的遼西和遼東地區各項工作開展還是不錯的。
經過年初的整頓和造艦競賽,旅順船廠終於實現了應天幫、湖廣幫和杭州幫的整合,造艦計劃也比預期快了很多,現在甚至準備建造一艘一千六百噸級的超級巨艦。
渾河上遊的大夥房水庫大壩修好一半後,撫順兵工廠在強勁而穩定的水力保障下,槍炮生產又快又好。
唯一讓人感到難過的是,火箭彈藥局在順利生產一批烈性炸藥和無煙火藥後,管理上還是存在漏洞,讓帖木兒奸細有機可乘,在材料中做了手腳,導致車間在生產無煙火藥的過程中發生劇烈爆炸,設備車間被炸飛。
局長畢傑和好不容易培養的二十多名熟練工人也被炸身亡。
受此影響,火箭彈藥局生產的無煙火藥生產進程被迫中斷,以致於無煙火藥的產量隻能滿足製造十萬發子彈的需求,更別提用無煙 火藥製造炮彈的需求了。
槍炮局盡管按遼王的要求,成功研製出了真正意義上的步槍:“八一式”針發式步槍,但因為受子彈的限製,產量隻有五十支,準備優先裝備遼王的警衛連。
因此,遼東的主戰槍支還是四分之一的掣電銃加上四分之三的迅雷銃。
槍炮局新生產的火炮,雖然使用的還是黑火藥,但迫擊炮的口徑由原來的50毫米擴大到60毫米,又在山炮的基礎上專門為海軍研製了60毫米和75毫米兩種口徑的艦炮。
無論是山炮、還是艦炮,都裝在可以靈活調整射擊角度的萬向炮架上,陸艦兩用,比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拿破侖炮”還要靈活。
火箭彈藥局雖然在生產無煙火藥的過程中遇到嚴重挫折,但還是生產了不少新式地雷、手榴彈、燃燒彈等彈藥。
特別是在遼東發明黃磷火柴後,火箭彈藥局也以白磷為原材料研製成功了燃燒彈。
有了這燃燒彈,海軍艦船就沒有必要搭載那麽多大炮了。過去十來發炮彈炸不沉的大木船,現在兩三發炮彈過去,就能給它燒成灰。
遼王又馬不停蹄地觀看了張石的所謂海軍陸戰隊海訓情況,戰士們如何武裝泅渡,如何搶灘建立前沿陣地,如何反衝鋒,如何接應後續部隊……這參謀長好像還真是老天爺送給大明進行海上遠征的。
他又察看了新列裝的一批戰艦,並親自為兩艘廣寧級軍艦命名“長春號”和“杭州號”。
這兩艘大型軍艦是按照遼王要求進行改進的新式蓋樓艦,龍骨都采取了鋼質結構,船體更加堅固,吃水較深,抗風浪能力強,完全符合行穩致遠的要求。
九月十一日,安遠伯柳升突然收到手下送來的捷報,連忙向遼王報喜:“殿下,遼海水師劉江營長昨日帶領‘安東號’等三艘戰艦將四十餘船倭寇引入長山諸島港灣內,聚而殲之,生擒倭寇一千餘名,斬殺七百餘人,棄屍海上者不計其數……”
遼王問道:“不會是跟在我屁股後麵的那股倭寇吧?”
柳升答道:“正是。劉江問過那些俘虜了,這些倭寇就是前些時候在巨濟港外圍堵殿下的那幫倭寇。”
遼王不由大喜,立即在金州衛召開軍事會議,宣布北海艦隊正式成軍,當場任命了幾位主力艦的艦長。其中,剛剛在剿倭中立了大功的劉江被提拔為“長春號”艦長,職比千戶。
接著,遼王親自主持的這場會議進入實質性話題。
隻聽他問道:“北海艦隊既然已經成軍,馬上要采取第一個行動計劃,大家有什麽意見?”
終於名副其實的北海艦隊司令柳升率先發了一炮:“遼王此次從海參崴南下歸國,倭寇竟不知天高地厚,圍攻遼王殿下,雖是有驚無險,但倭寇行徑著實可惡。這些倭寇雖然被劉江引入長山海域消滅,但是倭國之內遍地倭寇,如野草叢生。北海艦隊既已成軍,應當首先征倭,斬草除根。”
聽柳升這麽一說,大家這時才知道遼王原來從海路南下竟然冒了這麽大的風險,紛紛建議先行征倭,給倭寇個教訓先。看來大家還是很有看齊意識的。
當然,大家紛紛支持征倭,更多是因為遼王回來了,大家都有了主心骨,認為征倭必勝。
隻有張石一人說道:
“軍國大計,不可感情用事。大明的主要威脅是帖木兒汗國,我們還是要認清形勢,先集中兵力遠征帖木兒汗國。免得帖木兒完全整合西域蒙古、突厥和阿拉伯三大勢力之後,卷土重來。”
“否則,等帖木兒發展起來,他不僅是要進犯西域,威脅河西,還要動搖關中,吞並中原……”
聽張石這麽一分析,大家又針對遠征帖木兒汗國一事,講了一大堆不利因素和風險。
其實幹什麽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挑毛病總比解決毛病更容易。
但是,大家的語氣顯然不如前幾天張石主持召開軍事會議時那麽強硬了,無非是路途遙遠,補給困難,遠涉重洋,容易迷航,風暴無情之類。
張石就耐心解釋:
“路途雖然遙遠,但可以多帶補給艦隻,並在沿途建立補給基地。風暴雖多,但可以在沿途建立船廠,及時修補船隻,而且北海艦隊的主力戰艦可以抗十二級台風,無懼風暴。”
“至於迷航,應該不會吧。蒙元靠著幾個火長使用落後的牽星術,就能遠征爪哇。現在,遼王已經通過天文研究所造出大量六分儀,培養了一大批領航參謀。我們的領航參謀、每艘大型主力戰艦和保障船隻的艦長和火長都會熟練使用六分儀。不僅導航比以前準,海上航行時間也比以前大大縮短……”
大家對張石所說的十二級台風、六分儀、領航參謀並沒有什麽概念。
但是大家心裏都清楚,張石平時代表遼王發布軍令,他既然說要遠征帖木兒汗國,十有八九是遼王的主意,自然就有他的道理。你看這幾年,隻要遼王定下來的征伐大計,哪一次不是大獲全勝?
大家說著說著,爭議焦點慢慢就從征伐誰上,轉移到何人帶隊和自己能否參與這次遠征上。
畢竟遼王上一次遠征西域,可是有一大堆人因此晉封侯爵或伯爵。就連張石和盛庸的兒子都先於老子封了伯爵,張石和盛庸哪能不急!就連白忠也想參加遠征,哪怕和他兒子一樣當個營長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