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八年夏天,正當大明從海陸兩路征討帖木兒帝國的時候,黃河突發洪水,黃河中下遊多處河堤決口,河南、山東和江北直隸各府澤國千裏,數百萬百姓受災,運河中斷,北平都司的軍糧一時也沒了著落。


    剛好司天監觀測到一次彗星在大明的天空上劃過,大明官員們開始在朝廷上公開批評老朱,不該縱容遼王擅開邊釁,引起老天爺的不滿和懲罰,致使天象有異。


    泥腿子出身的老朱沒有上過學,還是比較相信迷信的,一度對支持新王西征一事猶豫起來,甚至下旨召遼王進京商議對策。


    遼王覺得,這老朱的嘴,就是騙人的鬼。


    他好不容易離開京城,怎麽能再回到那個讓他感到高處不勝寒的地方呢?娃醒的時候帶娃,娃睡的時候鬥鬥地主,不香麽?


    你看遼王這科學統籌的多好。


    在遼王坐鎮沈陽的大半年時間裏,沈陽城的建設再次按下快進鍵。


    有了專業的工程隊,專業的腳手架、吊車,沈陽的路啊、橋啊、壩啊、樓啊,一天一個樣。


    沈家經營南洋的部分船隻回來後,還帶回了不少利潤和遠征軍在南洋的繳獲。


    根據沈莊的建議,遼沈昌公司開始一座五層辦公大樓,也是沈陽城最豪華的辦公樓。


    遼王每天隻是抱著娃在工地外圍遠遠看一下,就是對遼東士氣的一種很好的鼓勵。


    但是,內地和遼東休戚相關,如果任內地災情蔓延,內地人口得不到增長,遼東人口也就得不到及時補充;內地百姓繼續一貧如洗,遼東的商品吹得再天花亂墜,也賣不出去。


    特別是隔海相望的山東,就像一個向遼東輸送人口的幼兒園,每年流向遼東的人口不下十萬人。幾年下來,幾乎每兩個遼東人,都有一個來自山東或親戚在山東。他們也在牽掛內地。


    因此,遼王也不能表現得無動於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他還是懂得的。


    他主動向朝廷提出,由遼東就近承擔北平都司的三十萬石軍糧供應,讓朝廷從擬調撥北平的軍糧中抵扣三十萬石糧食就近賑濟災民。


    兵部、戶部收到遼王的奏折後,自然喜出望外,向老朱報告這從天而降的喜事。


    老朱這下真是相信了,遼東真是魚米之鄉,錢糧滿倉。


    他幹脆下旨,讓駐防山海關的五萬兵馬也歸遼王指揮。


    聰明的遼王一眼又看穿了老朱的無賴伎倆,這哪裏是讓他指揮,而是讓他當這五萬兵馬的長期飯票。


    不過,遼東現在糧食多的是,不就是五萬張討吃的嘴嘛。事後還是可以找老朱討要好處的。


    這次洪災過後,遼王帶頭做起了慈善,主動認捐二十萬兩白銀,又號召在遼東的商戶們捐款,共籌集了整整一百萬兩白銀,交給朝廷用於災民安置。


    他又派那個在遼陽做糧油生意的駙馬李淇父子帶人到山東設置粥棚,賑濟災民,順便帶些人回遼東安置。


    遼王還答應,將原本在遼東種植的二十萬石土豆、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種子及種植之法全部免費提供給受災地區,並派一批種地專家幫助指導種植,恢複生產……


    國難思良將,板蕩識忠臣。遼王此舉一出,一下子讓他在朝野內外好評如潮。


    一向古板守舊的刑部尚書錢唐老先生甚至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向老朱進諫,請改立遼王為儲君。


    老朱雖然沒有同意錢唐的意見,但是心裏也不由得再次猶豫起來,一邊是自己親手製定的立嫡立長的皇位繼承規矩,一邊是遼王再次顯現的匡扶社稷、穩定大局的巨大能量……


    無論朝中如何議論,遼王都不以為意,不就是花點小錢,做點公益、做點慈善麽,犯得著上綱上線?


    如果要上綱上線,那也隻算是對老朱濫發寶鈔的救贖。誰叫當初遼王之國的第一桶金都是老朱給的兩百萬寶鈔哩!


    此後,老朱又幾次召他進京,輔佐朝政,他都裝聾作啞,貓在沈陽城,帶帶娃,鬥鬥地主,釣釣魚,研究研究廚藝,養養腦細胞,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好,不香麽?


    遼王的慈善很快得到了豐厚的回報,除了不少山東災民逃到遼東外,還有不少醫學人才也來到了遼東,促進了遼東醫療事業的發展。


    葛景山父子在遼東得到重用,已經成為遼王重視人才的一張名片,不,一個巨大的廣告牌子。


    在他的感召下,太醫院又有二十多個太醫以各種借口跑到了遼東。


    遼東財大氣粗,二十個針灸銅人模型在遼東各個醫院一擺,成百上千的內地學醫的青年才俊如同看到了大洋彼岸的燈塔一樣,竟然放棄了太醫院組織的考試,慕名跑到遼東來了。


    遼東醫師力量已經達到四百多人,還有近千人的後備隊伍。


    有了充足的醫生隊伍後,遼王迅速派人在天鵝城、鬆原城和富錦城等非常偏遠的地方又建立了三所醫院,為當地駐軍和部落百姓解決了不少看病難的問題,又有好幾個德高望重的太醫榮升五品醫院院長。


    就連葛景山另一個兒子葛允恭也得到重用,到鬆原城開醫院去了。


    反觀應天的太醫院,現在情況著實有點慘,不僅太醫們快被遼東挖空了,就連後備力量的學生也快被遼王給挖走了。


    “陛下,太醫院的人都跑到遼王殿下那裏去了。”


    太醫院使孫守真著急上火,趕緊給老朱反應。


    老朱問道:“遼王又來挖人了?”


    孫守真道:“遼王沒來,但是他把太醫的待遇都提得比指揮使和千戶們一樣高,葛景山以前隻是正六品,遼王直接給他定了正三品。就連葛景山的兒子葛允恭,以前在太醫院隻不過是個不入流的吏目,現在呼哧一下竟然和臣平級,也是正五品。”


    老朱:“……”


    他現在氣得牙癢癢,這臭屁兒子還不是在變相挖朝廷的牆角麽?


    但是他又能怎麽辦呢?聽說遼王把遼東整得比蘇杭還富庶,召都召不來。


    人不求人一般高,人要求人矮半截。何況他現在還有求於兒子,隻好默認了兒子囂張的挖牆角行為。


    不過他也學了兒子一招,將太醫院級別從正五品提拔到正三品,太醫和學生們的待遇又普遍提高了一些,總算慢慢減緩了人才流失的趨勢。否則,太醫院又要成為遼東醫院的幼兒園了。


    除了壯大醫生隊伍外,遼東的醫藥成果很快見到了成果。


    沈陽的醫學研究所雖然成立時間不是太長,也先後完成了治療頭疼腦熱、胃疼腹脹、消炎去火、跌打損傷等平日常見疾病的各種中成藥粉劑、湯劑、膏劑和膏藥配方。


    其中一些配方是葛景山、李恒等人浸淫已久,自己研究出來的,有的則是遼王從後世抄來的。


    遼王又建議葛景山試著把這些中藥配方完全加工成中藥成品,試試治療效果。


    幾聲實驗下來,搞得葛景山現在對遼王都有些崇拜,懷疑他是藥神孫思邈的後人,那自稱孫思邈後人的應天太醫院院使孫守真絕對是個冒牌貨。有了這些現成的中成藥,不僅方便了醫生,也方便了許多患者。


    遼王府、周王府還有像盛寅這樣有頭腦的醫生,紛紛出資,在沈陽、長春、金州等地建立了一係列藥廠,上馬各種新藥,既救了不少人,大家也掙了不少錢。光是那柴胡退燒顆粒、小兒止咳糖漿、虎骨止痛膏和清涼油都不知要掙多少錢。


    這樣一來,遼東的醫藥產業也跟著起來了。


    沈陽婦幼醫院建立後,院長杜通主攻兒科,副院長盛寅主攻婦科。在遼王府充足財力的支持下,醫院按後世要求,建立了住院部,床位迅速發展到了五百張,還是供不應求。


    塞外民風本來就比內地開放。沈陽婦女慢慢開始習慣上醫院讓男醫生看病了。在醫院生孩子的越來越多,孩子生病也可以及時送醫院救治。


    沈陽兩歲以內的嬰兒成活率從以前的不足百分之八十,迅速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基本達到遼王的預期。


    不過令遼王沒想到的是,郭愛生下三葫蘆後鬱鬱寡歡,倒變成了個悶葫蘆,沒有沈陽婦幼醫院的杜通和盛寅兩位專家也是束手無策筋,不停地向遼王作檢討。


    遼王沒有怪兩位專家。他估計,這就是婦女生產之後比較常見的產後抑鬱症。這個病即使放在後世也是個頑症,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做好陪伴。


    他不得不自我安慰,上天就是這樣,給你開了一扇門,有時候也會幫你關上一扇窗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