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份,早已在帖木兒境內潛伏的夜不收,知道明軍到來的消息後,陸續向張石送來了不少重要情報,包括幾個重要城市的布防情況。
在明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奪取波斯灣之後,老辣的帖木兒窺破了張石的聲東擊西之計,更加堅信明軍會從海路發動對巴格達的進攻,而不是戰略價值不太大的克爾曼城。
他把主要兵力還是放在以巴格達為核心的兩河流域周圍,波斯腹地相對空虛。
巴格達一帶本來有馬黑麻手下的六萬步騎駐守,但是帖木兒又從占領敘利亞的大軍中抽調了三萬人馬回防巴格達,其中包括一百門兩千到三千斤的大炮和八千名火槍手。守軍的火力是相當的強悍。
至於張石故意沒有攻占的波斯灣北岸的幾個據點,帖木兒指示米蘭沙幹脆主動放棄,收縮兵力到克爾曼城一帶,讓開大路,放明軍進來,來一個堅壁清野,誘敵深入,聚而殲之。
畢竟,巴格達處於兩河流域最核心的位置,是騎兵最好的牧場和帝國的重要兵源基地,又有底格裏斯河直通入海,明軍由此攻取巴格達不僅行軍最容易,也能對帝國造成最大的傷害。
如果明軍執意進攻克爾曼,即使得手也是撿了個雞屁股,沒什麽油水。何況北上克爾曼的征途充滿了死亡陷阱。
張石不由為難起來,這個老狐狸,唉,還真難對付……
九月初,張石在格什島釣魚已經釣膩了。
他於是找來作戰參謀陳誠了解作戰準備工作情況。
“帖木兒那裏有什麽新情況?”
“幾支夜不收小隊陸續回來複命,稱帖木兒從大馬士革調回的援軍是四萬而不是三萬。”
“隻多了一萬啊,影響不是太大。”
“帖木兒本人親自坐鎮巴格達,現在正大規模屯集糧草,修建工事,準備作持久戰,對抗大明。那裏的大炮重達三千斤,射程也有四、五裏遠,對我軍威脅很大。”
“克爾曼城那裏兵力如何?”
“帖木兒沒有讓人大規模增援那裏。那裏隻有他的三兒子米蘭沙帶領大約四萬混合騎兵和不到一萬的步兵防守克爾曼城。但是北上克爾曼,沿途地形平坦,我軍容易受到對方騎兵襲擊。”
“從水路進攻巴格達有什麽障礙?”
“目前帖木兒海軍還有兩百多條殘餘船隻,聚集在內河港口城市巴士拉附近。測繪人員基本上探明了從水路進攻巴格達的航道情況,我軍的中型軍艦可以從波斯灣直達巴士拉城下。”
“你的意思還是先從水路進攻?”
“帖木兒顯然已有準備,早把城中物資撤退一空,隻留了三千步兵守城,攻占巴士拉意義不是太大。”
“那我們長驅直入巴格達呢?”
“海軍的一些小型戰艦和臨時建造的槳帆戰、蜈蚣船可以從巴士拉溯底格裏斯河一路北上八百多裏。如果出動中型軍艦,隻能前進三百多裏。如果到了離巴格達三百多裏的地方,河水下麵暗樁密布,在狹窄的地方還有好幾道鐵鎖鏈防守,就是小型戰艦也無法通行。”
“底格裏斯河以西的幼發拉底河通航情況呢?”
“測繪人員也進行了勘測,上遊河道同樣布滿了暗樁,不能行駛艦隻。”
“聯係到一些反對帖木兒的部落沒有?”
“現在隻聯係到一些零星小部落。巴格達周圍重兵雲集,帖木兒對我軍夜不收防守嚴密,暫時還沒有和馬木留克、奧斯曼、白羊和黑羊等主要部落聯係上。”
張石輕輕點了點頭,表示對陳誠工作的認可。
他到遼東後,按照後世司令部建設需求,親手帶了一批參謀。這幫參謀工作很紮實,情報收集的很充分,而陳誠是其中最為優秀的一個。
但是,陳誠的情報也讓他如同澆了一瓢涼水。
帖木兒果然不是泛泛之輩,知道明軍火器的厲害。
麵對明軍的“問候”,他並不急於利用手下騎兵與明軍決戰,也不讓手下的步兵、炮兵和明軍的堅船利炮死打硬拚,而是想通過持久戰,慢慢耗死明軍。
帖木兒還識破了自己聲東擊西的計謀,既沒有將兵力從西線調往腹地,也沒有將兵力從東線調回腹地,而且還在自己打算的進攻路線上設置了重重障礙。
從水路進攻巴格達要比自己當初的想象要困難得多。
帖木兒的應對部署讓張石有點老虎吃刺蝟,無從下口。
張石一連抽了三支煙,思考如何讓帖木兒這隻鐵刺蝟露出破綻。
在煙霧的指引下,他最終還是得出了結論:“陳參謀,這海灣周邊天氣炎熱,如果想冒險穿過阿拉伯沙漠腹地從西邊進攻巴格達,形同自殺。看來目前進攻巴格達時機還不成熟。”
陳誠答道:“參謀長所言極是。”
張石皺著眉頭繼續問道:“但北上克爾曼,千裏行軍,困難重重,如果你是參謀長,你看該怎麽辦?”
他剛才隻說了結論的一半,有意考驗考驗陳誠的臨機應變能力。
陳誠答道:“卑職覺得兄弟們已經基本適應了這裏的炎熱氣候,擴編的兩個騎兵團也訓練得有模有樣。朝聖的回回們都回來了,人心思戰。此時如果不采取點什麽行動,不僅士氣會受到嚴重影響,隻怕回國後也被人說成是勞師糜餉,窮兵黷武!”
張石又問道:“那你的行動方向是哪裏?”
陳誠答道:“先北上克爾曼城,邊打邊看,見機行事。”
張石沉吟一會,說道:
“你說的很對。久征海外,最怕人老師疲。”
“既然搞不成陰謀,咱們還是靠實力說話。我打算兵分兩路,一路西征,攻入巴士拉。一路北上,殺入波斯腹地先。”
“你讓柳升的海軍繼續執行問候行動。我們集合地麵部隊,再搞一個懲罰行動。”
張石真不愧參謀長出身。
他采取行動前很少像遼王那樣,開個諸葛亮會,征詢大家意見。但是,他的肚子的計劃總是老母豬戴胸罩,一套一套又一套。
他手下這個叫陳誠的作戰參謀,曾經是一個投筆從戎的落第秀才,曾經長期跟隨張石曆練,先是在夜不收負責情報收集,後來又專司作戰計劃的製定。
這個陳誠也很有悟性,總是能夠充分領會張石的作戰意圖,並根據最新收集到的情報和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製定相應的行動預案。
這讓身為主將的張石省心不少,可以抽空釣釣魚。
隻是這裏的魚兒並不大好釣,實在太大了,搞不好斷竿斷線。
於是他又化身為漁夫,找來魚網,打起魚來。
在明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奪取波斯灣之後,老辣的帖木兒窺破了張石的聲東擊西之計,更加堅信明軍會從海路發動對巴格達的進攻,而不是戰略價值不太大的克爾曼城。
他把主要兵力還是放在以巴格達為核心的兩河流域周圍,波斯腹地相對空虛。
巴格達一帶本來有馬黑麻手下的六萬步騎駐守,但是帖木兒又從占領敘利亞的大軍中抽調了三萬人馬回防巴格達,其中包括一百門兩千到三千斤的大炮和八千名火槍手。守軍的火力是相當的強悍。
至於張石故意沒有攻占的波斯灣北岸的幾個據點,帖木兒指示米蘭沙幹脆主動放棄,收縮兵力到克爾曼城一帶,讓開大路,放明軍進來,來一個堅壁清野,誘敵深入,聚而殲之。
畢竟,巴格達處於兩河流域最核心的位置,是騎兵最好的牧場和帝國的重要兵源基地,又有底格裏斯河直通入海,明軍由此攻取巴格達不僅行軍最容易,也能對帝國造成最大的傷害。
如果明軍執意進攻克爾曼,即使得手也是撿了個雞屁股,沒什麽油水。何況北上克爾曼的征途充滿了死亡陷阱。
張石不由為難起來,這個老狐狸,唉,還真難對付……
九月初,張石在格什島釣魚已經釣膩了。
他於是找來作戰參謀陳誠了解作戰準備工作情況。
“帖木兒那裏有什麽新情況?”
“幾支夜不收小隊陸續回來複命,稱帖木兒從大馬士革調回的援軍是四萬而不是三萬。”
“隻多了一萬啊,影響不是太大。”
“帖木兒本人親自坐鎮巴格達,現在正大規模屯集糧草,修建工事,準備作持久戰,對抗大明。那裏的大炮重達三千斤,射程也有四、五裏遠,對我軍威脅很大。”
“克爾曼城那裏兵力如何?”
“帖木兒沒有讓人大規模增援那裏。那裏隻有他的三兒子米蘭沙帶領大約四萬混合騎兵和不到一萬的步兵防守克爾曼城。但是北上克爾曼,沿途地形平坦,我軍容易受到對方騎兵襲擊。”
“從水路進攻巴格達有什麽障礙?”
“目前帖木兒海軍還有兩百多條殘餘船隻,聚集在內河港口城市巴士拉附近。測繪人員基本上探明了從水路進攻巴格達的航道情況,我軍的中型軍艦可以從波斯灣直達巴士拉城下。”
“你的意思還是先從水路進攻?”
“帖木兒顯然已有準備,早把城中物資撤退一空,隻留了三千步兵守城,攻占巴士拉意義不是太大。”
“那我們長驅直入巴格達呢?”
“海軍的一些小型戰艦和臨時建造的槳帆戰、蜈蚣船可以從巴士拉溯底格裏斯河一路北上八百多裏。如果出動中型軍艦,隻能前進三百多裏。如果到了離巴格達三百多裏的地方,河水下麵暗樁密布,在狹窄的地方還有好幾道鐵鎖鏈防守,就是小型戰艦也無法通行。”
“底格裏斯河以西的幼發拉底河通航情況呢?”
“測繪人員也進行了勘測,上遊河道同樣布滿了暗樁,不能行駛艦隻。”
“聯係到一些反對帖木兒的部落沒有?”
“現在隻聯係到一些零星小部落。巴格達周圍重兵雲集,帖木兒對我軍夜不收防守嚴密,暫時還沒有和馬木留克、奧斯曼、白羊和黑羊等主要部落聯係上。”
張石輕輕點了點頭,表示對陳誠工作的認可。
他到遼東後,按照後世司令部建設需求,親手帶了一批參謀。這幫參謀工作很紮實,情報收集的很充分,而陳誠是其中最為優秀的一個。
但是,陳誠的情報也讓他如同澆了一瓢涼水。
帖木兒果然不是泛泛之輩,知道明軍火器的厲害。
麵對明軍的“問候”,他並不急於利用手下騎兵與明軍決戰,也不讓手下的步兵、炮兵和明軍的堅船利炮死打硬拚,而是想通過持久戰,慢慢耗死明軍。
帖木兒還識破了自己聲東擊西的計謀,既沒有將兵力從西線調往腹地,也沒有將兵力從東線調回腹地,而且還在自己打算的進攻路線上設置了重重障礙。
從水路進攻巴格達要比自己當初的想象要困難得多。
帖木兒的應對部署讓張石有點老虎吃刺蝟,無從下口。
張石一連抽了三支煙,思考如何讓帖木兒這隻鐵刺蝟露出破綻。
在煙霧的指引下,他最終還是得出了結論:“陳參謀,這海灣周邊天氣炎熱,如果想冒險穿過阿拉伯沙漠腹地從西邊進攻巴格達,形同自殺。看來目前進攻巴格達時機還不成熟。”
陳誠答道:“參謀長所言極是。”
張石皺著眉頭繼續問道:“但北上克爾曼,千裏行軍,困難重重,如果你是參謀長,你看該怎麽辦?”
他剛才隻說了結論的一半,有意考驗考驗陳誠的臨機應變能力。
陳誠答道:“卑職覺得兄弟們已經基本適應了這裏的炎熱氣候,擴編的兩個騎兵團也訓練得有模有樣。朝聖的回回們都回來了,人心思戰。此時如果不采取點什麽行動,不僅士氣會受到嚴重影響,隻怕回國後也被人說成是勞師糜餉,窮兵黷武!”
張石又問道:“那你的行動方向是哪裏?”
陳誠答道:“先北上克爾曼城,邊打邊看,見機行事。”
張石沉吟一會,說道:
“你說的很對。久征海外,最怕人老師疲。”
“既然搞不成陰謀,咱們還是靠實力說話。我打算兵分兩路,一路西征,攻入巴士拉。一路北上,殺入波斯腹地先。”
“你讓柳升的海軍繼續執行問候行動。我們集合地麵部隊,再搞一個懲罰行動。”
張石真不愧參謀長出身。
他采取行動前很少像遼王那樣,開個諸葛亮會,征詢大家意見。但是,他的肚子的計劃總是老母豬戴胸罩,一套一套又一套。
他手下這個叫陳誠的作戰參謀,曾經是一個投筆從戎的落第秀才,曾經長期跟隨張石曆練,先是在夜不收負責情報收集,後來又專司作戰計劃的製定。
這個陳誠也很有悟性,總是能夠充分領會張石的作戰意圖,並根據最新收集到的情報和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製定相應的行動預案。
這讓身為主將的張石省心不少,可以抽空釣釣魚。
隻是這裏的魚兒並不大好釣,實在太大了,搞不好斷竿斷線。
於是他又化身為漁夫,找來魚網,打起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