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英雄所見略同


    過了一天,老朱又找來遼王,沒有再提太子的事情,而是像一個孩子似地向兒子訴起了苦。


    “現在民間都說朕是暴君。”


    “何以見得?”


    “他們說我把藍玉、傅友德、馮勝、王弼這些功臣都殺光了。”


    “藍玉是我要殺的,傅友德和王弼是自殺的。馮勝怎麽也死了?”


    “他整天攛掇老五爭奪儲君。就老五那個窩囊樣,如何治理得了天下?我不殺他殺誰?”


    “哦。原來是這樣。沒毛病。”


    “他們又說我這次處理科考案,連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都不放過,殺了好多人。”


    “你不是留了主考官劉三吾一命麽?”


    “但朕將參與科考複核試卷的二十名考官全部處死了。朕那個翰林侍讀和你原先那個親信一個名字,也叫張信,徇私舞弊。朕將他五馬分屍了。”


    “哦!……這隻不過是一群多讀了幾年四書五經的衣冠禽獸,白眼狼。如果送到遼東來挖煤更好,就這麽殺了,浪費了那麽多年的糧食,確實有點可惜。”


    “劉三吾還嘴硬,死不認罪。太孫也說朕沒有證據,查都沒查,就殺人,純屬濫殺無辜。”


    在老朱來之前,科考案已經傳得沸沸揚揚,甚至傳到遼東來了。解縉還和遼王打賭,說劉三吾這次可能要死無全屍。


    等老朱親自來後,遼王才知道老朱連他最寵信的秘書張信都殺了,還五馬分屍!


    按照後世官史,主考官劉三吾是個忠厚老實的人,一心為國取士,張信也是博學多才的青年才俊,政治前途不可限量。


    其實,這官史是後來聽命於滿清的南人寫的,他們和滿清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通過將劉三吾打造成一個忠心為國取士的虛假人設,來盡量抹黑老朱,達到讓讀書人討厭老朱,進而討厭老朱開創的大明,擁護偉大的滿清這個目的。


    當然,這是古今中外政治家的共同套路,而非滿清一家的專利和發明。因此也沒有必要格外仇恨滿清,要恨就去恨所有的封建王朝。


    遼王畢竟在後世也辦過案,知道辦案與聽案完全是兩碼事。


    專業人士辦案,講究證據,疑罪從無。領導聽案,隻根據內心確信力判斷是非,根據政治需求作出取舍。


    任憑哪個當皇帝,聽到會試前五十人名全部被江南各省給包攬了,也會起疑心。


    辦案人都知道,證據往往是辦案人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加工出來的。特別是那個叫張信的侍讀,就像一些大領導身邊的秘書,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既可以提供領導想看的證據,也可以提供對自己有好處的證據。


    所以這個張信一點也不值得他同情,平時欺上瞞下搞慣了,又太過於自信自己的小手腕,自以為和一幫考官形成攻守同盟,串供堵口,就能糊弄領導。


    這也太低估了領導的智商和決斷了,特別是狡猾如老朱這樣的領導智商高得很,疑心比夫子廟還大,殺起人來才不會管你是不是有才,這時候就變成了知識越多越反動。


    所以,遼王對這些考官一點也不同情。


    但是,劉三吾畢竟是解縉的恩師。老朱來的時候,解縉曾經請遼王替劉三吾在老朱麵前求求情。為了進一步收服解縉,遼王也隻好硬著頭皮答應了。


    因為最近和老朱不對付,遼王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沒想到老朱這次竟然主動開口,談起了科考案。這倒是一個爭取救下劉三吾的機會。


    遼王開始轉動腦袋瓜子,爭取幫解縉這個忙。


    老朱見遼王又沉思不語,繼續追問起來:“你平時不是喜歡頂撞朕麽?今天為何不像別人一樣,指責朕?”


    遼王平靜地答道:“參加科考一項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書寫要工整美觀,就像解大才子的書法一樣。你殺人沒錯,但應該核對一下字跡再殺人的,讓他們死得心服口服。”


    老朱說道:“朕親自主持殿試了,從北方讀書人中錄取了五十人,這前三名的試卷朕都帶來了,你看看。”


    隨著老朱招手示意,太監送上三人的試卷,後麵還跟來解縉和劉三吾。看來老朱為了尋求政治上的知音,這次北上真是做足了功夫。


    遼王隻是匆匆掃了一眼,就把試卷交給解縉,問道:“這三人的書法與你的相比如何?”


    解縉答道:“回殿下,這三人書法雖然比臣的要差那麽一點點,但也是功底深厚,特別是這狀元韓克忠,書法是上乘之作。”


    遼王於是說道:“陛下,這三人的才華姑且不論,僅憑書法,絕非濫竽充數之輩。那些考官進獻陋卷的都是欺君。貪汙莫大於法製,浪費莫大於人才。殺了也就殺了唄!”


    此時的老朱感覺找到了知音一樣,長歎一聲道:“兒啊,還是你懂我啊,太孫都在向我求情,說定他們徇私舞弊,查無實據。有人還罵朕是昏君、暴君,朕真想再恢複錦衣衛。”


    遼王說道:“太孫太仁慈了。張信這廝雖然死得很慘,但並不冤枉,明明知道你起了疑心,還敢做手腳,專門把字跡最差的試卷呈給你看,這不是把你當傻瓜嘛。估計這家夥平時搞這種事情搞習慣了,收不韁了,還是你平時對身邊人疏於管教。”


    遼王說著說著,又把老朱給損了一頓。


    老朱也不計較,問跪在地上的劉三吾道:“劉三吾,聽見了嗎?貪汙莫大於法製,浪費莫大於人才。你說你該不該殺?”


    劉三吾跪在地上羞愧萬分,老淚縱橫,不敢回答。


    老朱又問遼王道:“你說說,該如何處置劉三吾?”


    遼王沒有回答,而是對著劉三吾問道:“劉三吾,你和張信搞的不過是串供堵口的小把戲。陛下之所以未審先殺,是不想看到證據後麵牽扯更多的人。你要證據,難道想讓陛下把線索挖到禮部和翰林院,然後再一直挖下去嗎?”


    劉三吾嚇了一跳,遼王所說正是他的擔心所在。


    他已經八十多歲了,不怕殺頭,就怕牽涉太廣,給後人埋下禍根。


    他連忙說道:“遼王殿下英明,臣願意認罪伏法,死而無怨。”


    遼王又說道:“算了吧,皇帝要想殺你,早就殺了。‘翩翩一隻雲中鶴,飛來飛去宰相衙’。你呀,都七老八十了,何必還貪戀權柄?看在你學生替你求情的份上,本王就向陛下求情,讓你回家養老去吧。”


    遼王心裏其實對劉三吾這種人很是鄙視的,並不是因為這家夥反對老朱立自己為太子,又在大臣中心煽風點火,攻擊自己違反親王三大原則。而是因為劉三吾這類人平時自視甚高,不收黑錢,卻個個都是喜歡說情打招呼、搞小圈子的老官迷。


    這次科考考官,哪個不是他劉三吾的門生故吏?平時不知收了多少紅包,喝了多少花酒。


    他劉三吾即使不是徇私舞弊,從中搗鬼,也是玩忽職守,知情不報。


    如果現在不對這些人狠狠懲治,估計東林黨要提前兩百年禍害大明朝堂,把大明吵散架。


    但是看在解縉為遼東立了大功的份上,遼王還是決定放他一馬。在他看來,劉三吾隻不過是隻會聒噪的烏鴉而已。


    遼王也猜到,老朱並不是僅憑幾封舉報信就大開殺戒的昏君、暴君。其實老朱比誰都清楚,隻是不想株連太多而已。殺幾個考官,草草結案,可以保護更多的人。


    否則,真要追根問底,恐怕這個線索不僅要追到翰林院和禮部,還要刨到已故的太子那裏去,讓太子在棺材板裏都不安生。


    畢竟在曆年科考中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考官們大部分在翰林院和禮部衙門裏辦公,那裏才是科考出現問題的總開關。


    他們以前是太子的班底,現在是太孫的死忠。一旦徹查起來,翰林院和禮部估計也要受到運動式清洗,落得幾年前太仆寺一樣的下場,沒有一個小強是無辜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