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試著走進對方的世界


    在遼王遐想的時候,老朱也嚇了一跳,怎麽自己想的,這臭屁兒子怎麽都知道?難道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等解縉扶著劉三吾退出的時候,遼王也起身準備離開,老朱又將他留下。


    隻聽老朱繼續問道:“朕這次親自殿試,專門錄取了北方省份五十名士子,你以為如何?”


    遼王淡淡地說了句:“陛下英明”,便起身打算離開。


    他現在對開科取士真是一點也不感冒,遼東有遼東的人才培養方式。


    老朱問道:“你好像對朕不耐煩?就這麽不想陪朕再說說話?”


    遼王隻好又退回來,一臉便秘地答道:“沈陽城還有一大攤子事兒等著我哩。”


    老朱就問:“你手下不是有人麽?”


    一聽老朱提到人事,遼王脾氣又上來了,沒好氣地答道:“我好不容易培養個黃湜,被你撬走了,培養個方孝孺,又被你撬走了。蹇義和曹楚材從長春調回沈陽城不久,不熟悉情況。好多事情我不操心誰操心?”


    老朱又問道:“朕看你王府那幾個官員,比朕的六部官員強多了,把遼東治理比直隸還要好。你再陪朕說說話,朕打算給你遼東十個進士名額。”


    聽老朱要給好處,遼王又本能地坐了下來,隻是繼續擺出一副苦瓜臉,大吐苦水:


    “陛下,不是我不耐煩,好多事情真的要找曹楚材和蹇義商量。鶴城衛好不容易打出來了石油,因為鐵柱的事情,快中斷了一年。”


    “易信已經把整條六、七千裏黑龍江都探索完了,不能說有幾個部落頭人送了幾個破瑪瑙石頭、幾張貂皮,就說這是你大明的吧?總得派官設治吧?”


    “否則的話,那裏的部落頭人明年再送蒙古人一些土特產,那不又成了蒙古人的地盤了嗎?”


    “大能要南征,遼東官兵連年征戰,人老師疲。我準備將一半士兵複員,再招一批新兵。”


    “去年冬天太冷,盛宣遠在唐朝當年的黑水都督府舊地,河裏的冰快有六尺厚了,春天那裏發生了淩汛,衝垮了營房,凍死凍傷不少人,現在要善後。”


    “張玉經營的海東都司,也是極寒之地,要提前準備好過冬物資……”


    對於遼王的訴苦,老朱隻是半信半疑。兒子越是不想和他親近,他越想和他親近。


    他尋思半天,果斷打斷了遼王的訴苦,說道:


    “不要說了,這些事都可以先放一放。前幾年,太子說你想在每年科考中給遼東幾個名額。朕當時覺得你是胡鬧。經過這次科考案,朕現在改變想法了。”


    “朕準備今後科考南北士子分開考試,分設南北榜,各取士子五十名,形成定製。此外,遼東雖未建省,遠超內地,所以朕專門給你遼東十個名額,以示優待。你看怎麽樣?”


    遼王答道:


    “你總算辦了件管長遠的事情。從立國之初,就該南北分榜了。自靖康之變以來,北方千萬漢人百姓脫離華夏已近三百年,不喜歡讀書,文章自然比不上南方。”


    “但是,長此以往,北方士子沒了進階之路,不出十年,你視北方士子如草芥,士子恐怕也要視你如寇仇。恐怕到時候不是‘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就是‘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真不知到時候又會有幾個黃巢、張元出現,與大明為敵?”


    遼王所說的黃巢、張元這兩個典故,老朱雖說是個文盲,也是從宋濂、劉三吾等大儒那裏聽說過的。特別是張元落第,既是科舉考試之弊,也是大宋之痛。


    張元不僅是宋朝時期最傑出的謀略大師,也是很有才氣的詩人才子。


    他曾在《詠雪》一詩中寫出“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這樣的千古名句,文采自然極佳,豪氣意境更是遠甚於黃巢在《不第後賦菊》中的“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即使後來的偉人讀了這《詠雪》後也肅然起敬,化為己用,寫出《念奴嬌》中的名句:“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可惜的是,這樣的一個大才子空有一腔熱血和謀略,卻在殿試之中屢試不第,報國無門,備受羞辱後,隻好改換門庭,投靠了西夏,竟然像開掛了一樣,打得宋軍喪師失地,顏麵掃地。


    大宋朝為此後來來改革了科學製度,規定凡是通過會試考試的,在殿試之後一律錄用。


    大明的殿試製度也是承襲了這一做法,搞了一個等額錄取製度。


    老朱見兒子接了話茬,顯得很興奮,繼續說道:


    “你說的朕都知道,以前宋濂和劉三吾都給朕講過,科舉選舉的不一定都是國家人才。”


    “宋人都罵張元是漢奸,這又有什麽用呢?你看看張元那些手下敗將,範仲淹、歐陽修、夏竦、韓琦,哪個不是進士出身,哪個不是寫得一手好文章?到邊疆曆練幾天,就相互吹捧‘知兵’。要是朕,絕對不會用這些誤國之臣的。”


    “朕立國以來,為何始終堅持軍功封侯?就是擔心這些書生空談誤國。齊泰多次想領兵征安南,朕始終沒有答應。”


    “不過朕更擔心,如果讓南方士子壟斷考場,恐怕會結黨營私,把持朝政,為害更大。”


    遼王又說道:“這個自然,自古以來黨外有黨,黨內有派,黨內無派,千奇百怪。隻恐怕朝內已經出現浙黨、贛黨、閩黨、楚黨。反正你有的是手段,他們搞陰謀,你搞陽謀,狠狠地打他們的屁股就是了。”


    遼王從來沒有和老朱討論朝堂黨爭之類的問題,但是今天卻好像相互走進了對方的思想世界,而且在不知不覺中越走越近。


    在聽到老朱果然要開創南北榜,並且要特批遼東十個指標時,遼王心裏對老朱還是高看一眼的。


    科考之弊端不僅僅是八股取士的局限性,不能真正發現人才,往往還會伴隨斬不斷、理不斷亂的黨爭。


    同一年高中的,要建個同年群;同一個省的、府的、縣的,要建一個鄉黨群;同一個姓的,要建一個家族群;同一個主考官選拔的,要建一個師生群。


    即使沒有其他共同點,那也沒有關係,幹脆成立一個君子黨,黨同伐異,不加入本黨的都是小人,大家黨同伐異,唾沫星子淹死他,以筆為刀砍死你、。


    大明立國不久,南方籍的官員就敢明目張膽地在科考中大小通吃,可見氣焰之囂張,吃相之難看。


    這和北宋立國初期,以寇準為代表的北方士子千方百計打擊南方讀書人是一個德行。


    誰說讀書人讀的是聖人之言?四書五經隻是他們爭權奪利的一個道具罷了。風聲雨聲讀書聲,遮不住其中的陰謀詭計、刀光劍影。


    如果老朱此時不以雷霆手段予以遏製,恐怕東林黨爭會提前兩百年。


    即使沒有宦官專權,控製朝政後的文官集團內部也要鬥個雞毛鴨血。後來江西才子控製大明朝政後內鬥少嗎?湖湘文人大帥們掌控晚清軍權後內鬥少嗎?


    所以偉人說,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遼王覺得南北分榜真正的意義不是預防科舉腐敗,而是盡可能地遏製地域間的黨爭,增強落後地區對中央政府的向心力,避免國家分裂。


    就像後世高考,西部地區高中生連普通話都說不好,你不在政策上照顧照顧,怎麽讓他們和內地從小搞雙語教學的考生們比?西部地區的年輕人都上不了大學,隻能從事底層擺地攤、賣燒烤的低端職業,又怎麽會認同中央的權威?


    遼王最初建議太子每年給遼東幾個進士指標,其實也是這樣一種考慮,借鑒後世高考移民指揮棒的作用,推動內地士紳向關外移民,從而起到平衡邊疆的作用。


    後世學生不是羨慕邊疆地區的高考分數線低嗎?那好,要麽讓你當官的爹媽申請援助邊疆,要麽讓你做生意的爹媽到邊疆投資買房。這樣你的戶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落到邊疆地區,享受邊疆高考福利。


    你那個分數明明在內地連個211都上不了,這時候卻能考上清北。邊疆也因此多了一批人才和資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西部之間的差距。


    這是個雙贏。否則,隻會讓東西部差距越來越大,離心力也越來越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