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一天,遼王再次和張玉研究遼東軍人事安排。
“遼東軍主要骨幹人選想好沒有?”
“想好了。師級骨幹,我幫你掌握一個師,曹楚材、戚祥和火真各掌握一個師,海軍陸戰隊先成立四個營,暫時由遼王府直接管理。西洋艦隊就以俞靖為司令,馬三寶為副司令,北海艦隊就以劉江為司令,徐勇為副司令,東洋艦隊以易信為司令,馬歡為副司令。”
“團職幹部呢?”
“團長嘛,除了你昨天提到的海蘭察、張輔、養餘、仆固雄外,我覺得再加一條選人標準:戰功,像經過多次戰火曆練的吳勤、白成、孫玉、崔海、李二娃、翦勝表現都不錯,完全可以勝任。”
“還不夠。”
“那就再加一條:親戚關係。你便宜舅舅韓木,你舅官易信、郭銓、郭鑰,用起來也比較放心。當然,你娶了海蘭察的妹妹海珠,海蘭察肯定對你更忠心。”
“瞧你這說的,不禍害禍害人家黃花閨女,反倒是不講大局、不講政治了?”
“還是那句話,隻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辦法多。出賣點色相,也是為兄弟們穩住這安定團結的大局著想。我聽楚材跟我說啊,他有個堂妹也想嫁給你啊!哈、哈、哈……”
張玉越說越輕鬆,竟然調侃了遼王一會,在遼王的催促下,這才又轉到另一個話題:
“我現在恰好有一件非常正經的事要跟你說。你幹脆結合這次軍隊整編,大規模廢衛設縣,加快東北近代化進程。”
“你離開遼東之前,遼東各個屯衛已經全部廢除,代之以縣,再加上你又利用一批退伍骨幹新組建了二十來個縣,目前遼東隻有四十來個縣,還主要集中在長春以南,長白山以西地區。”
遼王問:“你有什麽打算?”
張玉答道:
“去年沈胖子忽悠出去的二十六個農場也都建得差不多了,遼王府又利用近一萬安南俘虜新設立了幾個農場,整個大遼東的農場已經有三十多個,又相當於在蠻荒之地又打下至少三十個縣的基礎。”
“還有前年在鶴城、長嶺、紅城子、五國城、會寧等地建立的一些一類羈縻衛,都可以廢衛設縣。我覺得再設四十個縣,沒有什麽問題。”
遼王想了一會,說道:“你這步子還是快了點。治理胡人集中的地方還是要穩當。而且,你讓我到哪裏找這麽多縣長去?”
遼王幹什麽事情還是喜歡穩紮穩打\/
張玉就提醒道:“我這次在沈陽呆了大半年,發現了一個估計你都有發現的大紅包。”
遼王不由一愣:“大紅包?”
麵對遼王的蒙逼,張玉就給他一五一十算起了這幾年的人才投入和收獲情況:
“這個大紅包,就是經過十年努力,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的人才庫。”
“你看啦,我統計了一下,光是從你之國以來,遼東通過各種方式培養的專業技術人才就是三千多人。”
“但是哩,由於你一直忙於滿足工業生產特別是軍工生產的需要,這些人才隻是局限於在廠礦車間、軍械生產線、建築工地、公司財務和科研一線。”
“其實這些人中也有一些人適合搞管理。比如,那些能把車間管得井井有條的工匠往往也能管好一個縣,那些能把公司賬目管好的財務會計至少能很好勝任各城的稅務工作。”
“當然,遼東十年來培養的人才也不僅僅限於專業技術人才。以剛剛退役的一萬五千軍人群體為例,從你當年在應天城內的遼王府搞軍營掃盲開始,咱們的士兵不再是大老粗了,他們的文化水平已經遠遠走在社會的前列。”
“我們從退伍老兵中挑選一、兩百個優秀的退役班、排長也能勝任基層管理工作,至少當個分管治安和應急處突工作的副縣長、副鎮長是沒有問題的。”
“還有,自廣寧設立學堂以來,遼東已經培養了兩百多名新型人才。也許他們的物理、化學和地理科目還達不到後世初中生的水平,但是他們的數學和文史科目已經達到後世的初中生甚至是高中生的水平,也符合遼東初步工業化發展的需要。你想一想,剛剛建國的時候,有幾個縣長是高中生?”
“而且,學堂培養的初中生每年還在以兩百人以上的速度在遞增,再過兩年,高中生也出來了。這些人和內地落第秀才一樣,分散在各個崗位鍛煉,社會閱曆、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也不是內地進士、舉人所能比擬的。”
“我們每年從中挑選二、三十個優秀分子,主政一縣,應該也沒有大多的困難。”
聽到張玉報出來的數據後,遼王眼睛不由為之一亮。
不過,他想到胡一元迅速敗亡的故事,還是保守地說道:
“我這次幫助朝廷善後安南,發現安南國王胡一元和那個王莽太像了,搞了好多改革、好多發明,比如攤丁入畝、土地國有化、將數學列入科舉考試……我都懷疑他也是穿越者。”
“但是,他這些改革都超出了同時代人的認知和接受能力範圍,根本得不到社會的支持。”
“所以哩,我覺得有時候改革還是謹慎一些為好,欲速則不達。我們可以馬上建立一個縣長人材庫,都按你剛才說的,各行各業都抽幾個人進縣長培訓班培訓培訓,出來之後至於是當縣長、旗長,或者是在都司衛所裏麵掛個斷事、經曆,甚至千戶,照舊處理地方事務,都可以。我還是那句話,還是舊瓶裝新酒。”
“至於增設縣治,我們隻做不說,也沒有必要搞那麽大動靜,每年頂多增設一、兩個縣,五、六個一類羈縻衛,與遼東人口增長水平保持同步就行了,哪怕是吉林、扶餘、白城、開魯這樣發展得很好的地方,也可以搞縣衛並存、縣旗並治,盡可能地兼顧相對落後的各個部落。”
張玉又問道:“縣和王府之間還設不設州府?”
遼王說道:“算了吧,繼續舊瓶裝新酒,免得刺激朝廷那幫人。我們今年就在沈陽、金州、錦州、長春、天鵝城五個辦事處的基礎上,再增設遼陽、富錦和海參崴三個辦事處,每個辦事處管理十來個縣或者旗、衛,應該忙得過來。至於目前,你還是先給我弄個辦事處主任和縣長的候任名單。”
又過了一天,張玉擬定了兩個名單,其中一個是八個辦事處主任的候任名單,分別是蹇義、郭鎮、鐵燿、解縉、吳亮、李淇、韓木和曹楚材。
遼王看了看,說道:“蹇義、郭鎮和解縉這三個人,我心裏沒底。如果朝廷真的下了詔令,強行要求他們回去,我們又得調整。”
張玉問道:“如何調整?”
遼王說道:
“我看還是把吳亮換回來吧,先放在遼陽,準備隨時接替蹇義管理沈陽。”
“李想好像表現不錯,把他放到金州,準備接替郭鎮。”
“李喜旺還是回長春,準備接替解縉。”
“韓木可以放在富錦,海參崴可以由曹楚材兼著,李淇就到天鵝城吧。”
張玉說道:“就怕李淇不大願意,臨安公主一直在咳嗽,受不了苦寒。”
遼王就說道:“那先把李想派到天鵝城,熟悉情況,年底再把吳亮調回來。讓李淇去金州吧。”
張玉又遞過來一張二十來個縣長候選人名單。
他用人和遼王的思路不同,內地來的進士,他一個都沒有推薦。
遼王覺得有些奇怪。
張玉就對遼王說道:
“那些進士老爺,跟我們單位原來招碩引博來的人才一樣,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有好處就來,沒好處就跑,根本靠不住。”
“我推薦的這些人大部分是七、八年前就隨父母到遼東開拓的少年,這時候已經二十多歲。少部分是內地來的落第秀才,這時候已經三、四十歲。他們對遼東的認同度比較高,而且在各個崗位上曆練了三、五年,表現比較優秀。”
遼王匆匆掃了一眼,就點頭表示同意,讓他盡快把這些人放到各個縣、衛、旗去任職。
張玉這個人做事一向比較細心,也不會像張信那樣,動不動就伸手要好處,還是很讓人放心的。
更重要的是,張玉的用人思路給了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以後遼東用人還要靠自力更生,不要再糾結所謂的進士光環。
“遼東軍主要骨幹人選想好沒有?”
“想好了。師級骨幹,我幫你掌握一個師,曹楚材、戚祥和火真各掌握一個師,海軍陸戰隊先成立四個營,暫時由遼王府直接管理。西洋艦隊就以俞靖為司令,馬三寶為副司令,北海艦隊就以劉江為司令,徐勇為副司令,東洋艦隊以易信為司令,馬歡為副司令。”
“團職幹部呢?”
“團長嘛,除了你昨天提到的海蘭察、張輔、養餘、仆固雄外,我覺得再加一條選人標準:戰功,像經過多次戰火曆練的吳勤、白成、孫玉、崔海、李二娃、翦勝表現都不錯,完全可以勝任。”
“還不夠。”
“那就再加一條:親戚關係。你便宜舅舅韓木,你舅官易信、郭銓、郭鑰,用起來也比較放心。當然,你娶了海蘭察的妹妹海珠,海蘭察肯定對你更忠心。”
“瞧你這說的,不禍害禍害人家黃花閨女,反倒是不講大局、不講政治了?”
“還是那句話,隻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辦法多。出賣點色相,也是為兄弟們穩住這安定團結的大局著想。我聽楚材跟我說啊,他有個堂妹也想嫁給你啊!哈、哈、哈……”
張玉越說越輕鬆,竟然調侃了遼王一會,在遼王的催促下,這才又轉到另一個話題:
“我現在恰好有一件非常正經的事要跟你說。你幹脆結合這次軍隊整編,大規模廢衛設縣,加快東北近代化進程。”
“你離開遼東之前,遼東各個屯衛已經全部廢除,代之以縣,再加上你又利用一批退伍骨幹新組建了二十來個縣,目前遼東隻有四十來個縣,還主要集中在長春以南,長白山以西地區。”
遼王問:“你有什麽打算?”
張玉答道:
“去年沈胖子忽悠出去的二十六個農場也都建得差不多了,遼王府又利用近一萬安南俘虜新設立了幾個農場,整個大遼東的農場已經有三十多個,又相當於在蠻荒之地又打下至少三十個縣的基礎。”
“還有前年在鶴城、長嶺、紅城子、五國城、會寧等地建立的一些一類羈縻衛,都可以廢衛設縣。我覺得再設四十個縣,沒有什麽問題。”
遼王想了一會,說道:“你這步子還是快了點。治理胡人集中的地方還是要穩當。而且,你讓我到哪裏找這麽多縣長去?”
遼王幹什麽事情還是喜歡穩紮穩打\/
張玉就提醒道:“我這次在沈陽呆了大半年,發現了一個估計你都有發現的大紅包。”
遼王不由一愣:“大紅包?”
麵對遼王的蒙逼,張玉就給他一五一十算起了這幾年的人才投入和收獲情況:
“這個大紅包,就是經過十年努力,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的人才庫。”
“你看啦,我統計了一下,光是從你之國以來,遼東通過各種方式培養的專業技術人才就是三千多人。”
“但是哩,由於你一直忙於滿足工業生產特別是軍工生產的需要,這些人才隻是局限於在廠礦車間、軍械生產線、建築工地、公司財務和科研一線。”
“其實這些人中也有一些人適合搞管理。比如,那些能把車間管得井井有條的工匠往往也能管好一個縣,那些能把公司賬目管好的財務會計至少能很好勝任各城的稅務工作。”
“當然,遼東十年來培養的人才也不僅僅限於專業技術人才。以剛剛退役的一萬五千軍人群體為例,從你當年在應天城內的遼王府搞軍營掃盲開始,咱們的士兵不再是大老粗了,他們的文化水平已經遠遠走在社會的前列。”
“我們從退伍老兵中挑選一、兩百個優秀的退役班、排長也能勝任基層管理工作,至少當個分管治安和應急處突工作的副縣長、副鎮長是沒有問題的。”
“還有,自廣寧設立學堂以來,遼東已經培養了兩百多名新型人才。也許他們的物理、化學和地理科目還達不到後世初中生的水平,但是他們的數學和文史科目已經達到後世的初中生甚至是高中生的水平,也符合遼東初步工業化發展的需要。你想一想,剛剛建國的時候,有幾個縣長是高中生?”
“而且,學堂培養的初中生每年還在以兩百人以上的速度在遞增,再過兩年,高中生也出來了。這些人和內地落第秀才一樣,分散在各個崗位鍛煉,社會閱曆、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也不是內地進士、舉人所能比擬的。”
“我們每年從中挑選二、三十個優秀分子,主政一縣,應該也沒有大多的困難。”
聽到張玉報出來的數據後,遼王眼睛不由為之一亮。
不過,他想到胡一元迅速敗亡的故事,還是保守地說道:
“我這次幫助朝廷善後安南,發現安南國王胡一元和那個王莽太像了,搞了好多改革、好多發明,比如攤丁入畝、土地國有化、將數學列入科舉考試……我都懷疑他也是穿越者。”
“但是,他這些改革都超出了同時代人的認知和接受能力範圍,根本得不到社會的支持。”
“所以哩,我覺得有時候改革還是謹慎一些為好,欲速則不達。我們可以馬上建立一個縣長人材庫,都按你剛才說的,各行各業都抽幾個人進縣長培訓班培訓培訓,出來之後至於是當縣長、旗長,或者是在都司衛所裏麵掛個斷事、經曆,甚至千戶,照舊處理地方事務,都可以。我還是那句話,還是舊瓶裝新酒。”
“至於增設縣治,我們隻做不說,也沒有必要搞那麽大動靜,每年頂多增設一、兩個縣,五、六個一類羈縻衛,與遼東人口增長水平保持同步就行了,哪怕是吉林、扶餘、白城、開魯這樣發展得很好的地方,也可以搞縣衛並存、縣旗並治,盡可能地兼顧相對落後的各個部落。”
張玉又問道:“縣和王府之間還設不設州府?”
遼王說道:“算了吧,繼續舊瓶裝新酒,免得刺激朝廷那幫人。我們今年就在沈陽、金州、錦州、長春、天鵝城五個辦事處的基礎上,再增設遼陽、富錦和海參崴三個辦事處,每個辦事處管理十來個縣或者旗、衛,應該忙得過來。至於目前,你還是先給我弄個辦事處主任和縣長的候任名單。”
又過了一天,張玉擬定了兩個名單,其中一個是八個辦事處主任的候任名單,分別是蹇義、郭鎮、鐵燿、解縉、吳亮、李淇、韓木和曹楚材。
遼王看了看,說道:“蹇義、郭鎮和解縉這三個人,我心裏沒底。如果朝廷真的下了詔令,強行要求他們回去,我們又得調整。”
張玉問道:“如何調整?”
遼王說道:
“我看還是把吳亮換回來吧,先放在遼陽,準備隨時接替蹇義管理沈陽。”
“李想好像表現不錯,把他放到金州,準備接替郭鎮。”
“李喜旺還是回長春,準備接替解縉。”
“韓木可以放在富錦,海參崴可以由曹楚材兼著,李淇就到天鵝城吧。”
張玉說道:“就怕李淇不大願意,臨安公主一直在咳嗽,受不了苦寒。”
遼王就說道:“那先把李想派到天鵝城,熟悉情況,年底再把吳亮調回來。讓李淇去金州吧。”
張玉又遞過來一張二十來個縣長候選人名單。
他用人和遼王的思路不同,內地來的進士,他一個都沒有推薦。
遼王覺得有些奇怪。
張玉就對遼王說道:
“那些進士老爺,跟我們單位原來招碩引博來的人才一樣,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有好處就來,沒好處就跑,根本靠不住。”
“我推薦的這些人大部分是七、八年前就隨父母到遼東開拓的少年,這時候已經二十多歲。少部分是內地來的落第秀才,這時候已經三、四十歲。他們對遼東的認同度比較高,而且在各個崗位上曆練了三、五年,表現比較優秀。”
遼王匆匆掃了一眼,就點頭表示同意,讓他盡快把這些人放到各個縣、衛、旗去任職。
張玉這個人做事一向比較細心,也不會像張信那樣,動不動就伸手要好處,還是很讓人放心的。
更重要的是,張玉的用人思路給了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以後遼東用人還要靠自力更生,不要再糾結所謂的進士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