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蕩平海內再造盛世的帝王33
妖妃易孕體質,絕嗣男主狠狠寵 作者:漫三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次相是一個審時度勢的人,北方大捷的消息傳來後,他就知道不可能逼迫皇帝下罪己詔了。
因為北軍可以先駐紮在城池中,暫時並不和戎人開戰,這樣一來,需要的糧草輜重就少了,皇帝有時間去和朝臣們周旋,並將一些重要位置上替換上皇帝的人。
次相再想皇帝昨日的強硬姿態,頓時就明白皇帝那時候就收到了大捷的消息,皇帝沒有說出來是想看看朝臣的態度,看看有多少人是不顧政事一心為自己謀私利的。
昨日的朝會中那些態度強硬的人都會被貶官,皇帝不會容忍他們留在朝堂中了。
次相苦笑著想,他又何嚐不是啊。
次相篤信佛教,他深信皇帝必定無子,君王無子肯定會動搖他的合法性,會遭受到人們的懷疑。
次相原本想削弱皇帝的權威,讓天下人先入為主的以為皇帝是個羸弱之君——畢竟下罪己詔了。
但現在一切都不可能了,北方大捷的消息已經從京都發出,曉喻諸郡。
皇帝登基後的一切手段都是在朝堂內部施展的,天下人對皇帝的印象隻有皇帝是孝順的人,願意為父母守孝六年。
但一個月後就不一樣了,當北方大捷的消息傳遍了天下,連最偏遠的郡縣都能知曉這個消息時,皇帝會立刻成為天下人心中的聖主明君。
自古以來,開疆擴土都是最能贏得人心的方式,尤其北郡六城是在百年前的大亂中丟失的。
北方六郡在天下人的心中不僅是故土,更是一道象征著皇朝盛世不再的疤痕。
百年前皇朝大亂前,四海安定,百姓安居樂業,邊疆百姓從來不用擔心四夷叩邊。
皇帝能收複北郡六城,那麽皇帝是不是也能帶領皇朝走向盛世?我們的生活是不是不用再這麽苦了?——這會是天下人心中浮現出的想法。
現世過得太苦了,百姓去尋求佛教,祈求來世能過得好,可這些都是企盼,如果現實就能過得好,百姓又何必去尋求虛無縹緲的來世?
次相為官多年,他知曉等天下人有了期盼後,就會對現在的遭遇有了更大的容忍度,他們期盼皇帝能看到他們,能拯救他們,讓他們不必食不果腹,慘死在野外。
未來幾年,皇朝各地的起義會少一大半。
這會減少朝廷的開支,能讓朝廷騰出手來做其他改善民生的事情,會形成良好的循環。
次相下了論斷,皇帝贏得了天下人心,他對朝臣就能更加得心應手,而且……朝堂中的人也是有著一腔熱血的。
以前朝臣認為皇帝是有成為明君的資質,那麽現在皇帝就已經證明他是明君,誰在年少時不希望得遇明主,輔佐君王建立不世偉業呢?
鎮國寺的住持停止了念經,道:“施主,你的心不靜。”
次相道:“前路布滿迷障,我看不到光亮,不知道出路在哪裏,心怎麽能靜下來呢?”
住持低聲念了一句經文,這才道:“路途漫漫,總是有歸處的。”
次相展開手中的紙條,上麵一個清晰的吉字,這正是那夜惠通大師寫給他的結果。
“我能拜見惠通大師嗎?”
住持搖頭道:“師祖已經閉關,不見外客,施主,您和師祖的緣分已盡。”
次相道:“此事涉及我的身家性命,求惠通大師看在往日交情上,幫我指點迷津。”
這麽推拒了數次,住持鬆口答應去問師祖,回來之後隻給了一句話:“轉機在西南,不日便到。”
次相知道不能見到惠通大師後,遺憾離去。
住持確定次相離開後,這才轉身去找惠通大師:“師祖,您為什麽不見他?”
惠通大師跪在佛前,淡淡道:“他宦海沉浮數年,這樣的人疑心最重,我多年不見外客,今日見了他,反倒會讓他懷疑我。”
*
桑姬抬步邁過門檻,殿內擺件俱是難得一見的珍品,隻是桌椅上都落了灰,是有幾日沒有打掃了。
桑姬之前沒來過貴妃的宮殿,她沒想到第一次來就是這種景象。
這裏是貴妃所居宮殿的偏殿,殿內四角都站了佩刀侍衛,貴妃穿著常服跌坐在地上,未施脂粉,神情憔悴。
貴妃見到桑姬進來,眼中滿是怨毒,道:“你是來看我的笑話嗎?你是個什麽東西也配看本宮的笑話?”
順德查清楚了夢蝶香的事情,這是貴妃安排人放到皇帝和桑姬的寢殿內。
太後是貴妃的姨母,太後去世後,將自己遺留下來的所有人手都給了貴妃,太後看出來皇帝不喜歡貴妃,所以就想著給貴妃留些依仗,沒想到這差點害了她的獨子性命。
貴妃先是派人唆使製香監的人主動進獻香,用來討好桑姬,並且香製造出來了,就該也送一份給皇帝。
至此,完成了第一步,將香送到皇帝身邊。
皇帝身邊服侍的婢女有一部分是太後撥過來的人手,她們天然就將貴妃看作是自己人,而服侍桑姬的婢女又是從禦前撥過來的,這就有了貴妃插手的機會。
貴妃對著她們哭訴自己不得皇帝寵愛,想用新製的香在皇帝麵前出個風頭,請她們先使用某種香。
貴妃是皇帝的表妹,禦前婢女自然不會懷疑貴妃心懷不軌,而且高高在上的貴妃對著她們哭訴……她們立刻就答應了下來。
那日桑姬看到貴妃從水榭前經過,並不是貴妃準備去找皇帝,而是貴妃已經和禦前婢女談過了,隻是為了去禦前露麵,不讓旁人懷疑她為什麽無緣無故跑到宣室殿附近,卻不去見皇帝。
桑姬問道:“你總共就得了三支夢蝶香,為什麽要在我這裏浪費一根?旁人不知曉,你有讓禦前婢女聽你安排的本事,肯定知道皇帝和我並沒有肌膚之親。”
桑姬聽到順德的稟告後,就好奇極了,貴妃安排這件事的時候,她還沒有對貴妃動手,她想不出貴妃要取她性命的原因。
貴妃道:“安王答應我,事成之後會立我為皇後。”
桑姬不理解,道:“安王已經有妻子,而且為他誕下了兩個嫡子,你竟然相信他這個承諾?如果安王能狠心舍棄結發之妻,他以後就一定會舍棄你。”
“你答應幫他弑君,他日安王就會擔心你會殺了他,所以這份承諾一點都不可信,可笑你竟然相信了。”
桑姬提醒道:“你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貴妃聽得血色盡失,她隻覺得自己是一個笑話,如果安王的承諾注定不可能兌現,那麽她做這些是為了什麽?
因為北軍可以先駐紮在城池中,暫時並不和戎人開戰,這樣一來,需要的糧草輜重就少了,皇帝有時間去和朝臣們周旋,並將一些重要位置上替換上皇帝的人。
次相再想皇帝昨日的強硬姿態,頓時就明白皇帝那時候就收到了大捷的消息,皇帝沒有說出來是想看看朝臣的態度,看看有多少人是不顧政事一心為自己謀私利的。
昨日的朝會中那些態度強硬的人都會被貶官,皇帝不會容忍他們留在朝堂中了。
次相苦笑著想,他又何嚐不是啊。
次相篤信佛教,他深信皇帝必定無子,君王無子肯定會動搖他的合法性,會遭受到人們的懷疑。
次相原本想削弱皇帝的權威,讓天下人先入為主的以為皇帝是個羸弱之君——畢竟下罪己詔了。
但現在一切都不可能了,北方大捷的消息已經從京都發出,曉喻諸郡。
皇帝登基後的一切手段都是在朝堂內部施展的,天下人對皇帝的印象隻有皇帝是孝順的人,願意為父母守孝六年。
但一個月後就不一樣了,當北方大捷的消息傳遍了天下,連最偏遠的郡縣都能知曉這個消息時,皇帝會立刻成為天下人心中的聖主明君。
自古以來,開疆擴土都是最能贏得人心的方式,尤其北郡六城是在百年前的大亂中丟失的。
北方六郡在天下人的心中不僅是故土,更是一道象征著皇朝盛世不再的疤痕。
百年前皇朝大亂前,四海安定,百姓安居樂業,邊疆百姓從來不用擔心四夷叩邊。
皇帝能收複北郡六城,那麽皇帝是不是也能帶領皇朝走向盛世?我們的生活是不是不用再這麽苦了?——這會是天下人心中浮現出的想法。
現世過得太苦了,百姓去尋求佛教,祈求來世能過得好,可這些都是企盼,如果現實就能過得好,百姓又何必去尋求虛無縹緲的來世?
次相為官多年,他知曉等天下人有了期盼後,就會對現在的遭遇有了更大的容忍度,他們期盼皇帝能看到他們,能拯救他們,讓他們不必食不果腹,慘死在野外。
未來幾年,皇朝各地的起義會少一大半。
這會減少朝廷的開支,能讓朝廷騰出手來做其他改善民生的事情,會形成良好的循環。
次相下了論斷,皇帝贏得了天下人心,他對朝臣就能更加得心應手,而且……朝堂中的人也是有著一腔熱血的。
以前朝臣認為皇帝是有成為明君的資質,那麽現在皇帝就已經證明他是明君,誰在年少時不希望得遇明主,輔佐君王建立不世偉業呢?
鎮國寺的住持停止了念經,道:“施主,你的心不靜。”
次相道:“前路布滿迷障,我看不到光亮,不知道出路在哪裏,心怎麽能靜下來呢?”
住持低聲念了一句經文,這才道:“路途漫漫,總是有歸處的。”
次相展開手中的紙條,上麵一個清晰的吉字,這正是那夜惠通大師寫給他的結果。
“我能拜見惠通大師嗎?”
住持搖頭道:“師祖已經閉關,不見外客,施主,您和師祖的緣分已盡。”
次相道:“此事涉及我的身家性命,求惠通大師看在往日交情上,幫我指點迷津。”
這麽推拒了數次,住持鬆口答應去問師祖,回來之後隻給了一句話:“轉機在西南,不日便到。”
次相知道不能見到惠通大師後,遺憾離去。
住持確定次相離開後,這才轉身去找惠通大師:“師祖,您為什麽不見他?”
惠通大師跪在佛前,淡淡道:“他宦海沉浮數年,這樣的人疑心最重,我多年不見外客,今日見了他,反倒會讓他懷疑我。”
*
桑姬抬步邁過門檻,殿內擺件俱是難得一見的珍品,隻是桌椅上都落了灰,是有幾日沒有打掃了。
桑姬之前沒來過貴妃的宮殿,她沒想到第一次來就是這種景象。
這裏是貴妃所居宮殿的偏殿,殿內四角都站了佩刀侍衛,貴妃穿著常服跌坐在地上,未施脂粉,神情憔悴。
貴妃見到桑姬進來,眼中滿是怨毒,道:“你是來看我的笑話嗎?你是個什麽東西也配看本宮的笑話?”
順德查清楚了夢蝶香的事情,這是貴妃安排人放到皇帝和桑姬的寢殿內。
太後是貴妃的姨母,太後去世後,將自己遺留下來的所有人手都給了貴妃,太後看出來皇帝不喜歡貴妃,所以就想著給貴妃留些依仗,沒想到這差點害了她的獨子性命。
貴妃先是派人唆使製香監的人主動進獻香,用來討好桑姬,並且香製造出來了,就該也送一份給皇帝。
至此,完成了第一步,將香送到皇帝身邊。
皇帝身邊服侍的婢女有一部分是太後撥過來的人手,她們天然就將貴妃看作是自己人,而服侍桑姬的婢女又是從禦前撥過來的,這就有了貴妃插手的機會。
貴妃對著她們哭訴自己不得皇帝寵愛,想用新製的香在皇帝麵前出個風頭,請她們先使用某種香。
貴妃是皇帝的表妹,禦前婢女自然不會懷疑貴妃心懷不軌,而且高高在上的貴妃對著她們哭訴……她們立刻就答應了下來。
那日桑姬看到貴妃從水榭前經過,並不是貴妃準備去找皇帝,而是貴妃已經和禦前婢女談過了,隻是為了去禦前露麵,不讓旁人懷疑她為什麽無緣無故跑到宣室殿附近,卻不去見皇帝。
桑姬問道:“你總共就得了三支夢蝶香,為什麽要在我這裏浪費一根?旁人不知曉,你有讓禦前婢女聽你安排的本事,肯定知道皇帝和我並沒有肌膚之親。”
桑姬聽到順德的稟告後,就好奇極了,貴妃安排這件事的時候,她還沒有對貴妃動手,她想不出貴妃要取她性命的原因。
貴妃道:“安王答應我,事成之後會立我為皇後。”
桑姬不理解,道:“安王已經有妻子,而且為他誕下了兩個嫡子,你竟然相信他這個承諾?如果安王能狠心舍棄結發之妻,他以後就一定會舍棄你。”
“你答應幫他弑君,他日安王就會擔心你會殺了他,所以這份承諾一點都不可信,可笑你竟然相信了。”
桑姬提醒道:“你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貴妃聽得血色盡失,她隻覺得自己是一個笑話,如果安王的承諾注定不可能兌現,那麽她做這些是為了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