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與的回答模棱兩可,雁安寧聽了,微微一哂。
“不方便說?”她問。
夏商與將雙手伸出袖口,負在身後,語焉不詳:“不然你再多等幾日?等他忙完這陣,或許就有消息了?”
雁安寧注視他半晌,點點頭:“我明白了。”
她不再糾纏這個話題,轉身走到城門邊,那裏立著一匹棗紅色的高大駿馬,正是她的坐騎。
馬兒見她過來,烏溜溜的大眼睛眨啊眨,伸長脖子,親昵地朝她靠了過去。
自從來到臨漳,這匹馬就有了一個響當當的大名:紅棗。
取名的人是百裏囂,麵對雁安寧的質疑,百裏囂振振有詞:“它的毛色是棗紅色,叫它紅棗怎麽了?”
天真的紅棗並沒覺得這名字有何不好,咬住百裏囂塞給它的胡蘿卜,歡快地甩了甩尾巴。
“你看,”百裏囂嘴角一掀,“它自己也喜歡。”
雁安寧本不想慣著他,但在試了好幾個名字以後,發現這馬隻對“紅棗”二字有反應,隻好捏著鼻子認了。
如今她在臨漳,大多時候都是騎馬出行,有時為了散心,會在傍晚專程到城外跑一圈。
跑完以後,一人一馬立在漳水邊,遙望南岸。
那是一片雁安寧從未踏足的土地,但在多年以前,那裏同西南、大衍一樣,都屬於同一個王朝。
眼下,那頭被後平與南陽占據,西南軍實力雖強,但要同時對付兩股勢力,便是百裏囂也不敢掉以輕心。
他自從深入後平腹地,向臨漳捎信的間隔越來越長,這回實在是太久沒有他的音信,雁安寧才特意試探夏商與的反應。
好在夏商與雖顧左右而言他,卻沒什麽不安的表現。
雁安寧摟著紅棗的脖子,從馬鞍上的小布袋裏掏出一根胡蘿卜,遞到馬兒嘴邊。
紅棗就著她的手,歡快大嚼。
身後傳來拖拖拉拉的腳步聲,夏商與跟了過來。
他試探地看了雁安寧幾眼,說道:“將軍善用奇兵,你不用太擔心。”
“他人呢?”雁安寧問,“還在金陽關嗎?”
夏商與閉口不言。
雁安寧露出了然的神情。
“我不問了,”她說,“事關軍中機密,你不用都告訴我。”
話雖如此,她已猜到百裏囂打算幹什麽。
西南軍不可能在短短數月連續吃掉後平與南陽,他們此次征伐,沿途城池大多聞風而降,但也有不少拚死抵抗,以百裏囂的性子,定不會一個個老老實實攻過去,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釜底抽薪,速戰速決。
這個法子若能奏效,能讓敵人數年之內恢複不了元氣。
此事如此要緊,百裏囂絕不會讓旁人代勞,他一定會親自出馬。
這與莽撞無關,雁安寧心知,他若凡事躲在別人背後,那就不是她認識的百裏囂了。
想到這兒,雁安寧垂下眼,撫摸著柔軟的馬鬃,掩去眼底的擔心。
後平國都。
國主李玄正與大臣商議。
“我們與西南軍在金陽關對峙了大半個月,為何遲遲沒有戰果?”李玄問道。
“陛下莫急。”大臣安撫,“敵軍素來狡詐,我們未探明對方底細,不敢貿然出擊。”
李玄怒道:“還要等多久?難道就這樣與他們耗下去?”
“陛下,南陽援軍已經出發前往金陽關,待我們兩軍會合,再主動出擊不遲。”
提到南陽援軍,李玄瞳孔微縮。
他沉默了一陣,冷聲道:“周世安那小子趁火打劫,從朕手上要走三座城池,卻隻送來兩萬援軍,朕實在後悔,不該倉促答應了他。”
大臣道:“陛下莫惱,區區三座城池,他日總有辦法拿回,眼下還是先打退西南軍,解決燃眉之急要緊。”
後平主力在漳水一戰損失慘重,後來的兩國援軍又在馳援路上遭到西南軍伏擊,全軍覆沒。
南陽雖然受創不輕,但此次攻打西南,本就以後平所出兵力最多,折損也最嚴重,麵對反攻的西南軍,後平難以抵擋,隻能再次向南陽討要援軍,試圖將西南軍抵擋在金陽關外。
南陽國主周世安乘機向後平索要三座相鄰城池,後平為形勢所迫,不得不接受這個條件。
“西南軍深入我方腹地,此戰必不能持久,”大臣安慰道,“隻要將敵軍拖在金陽關,消耗他們的意誌,敵軍遲早潰退。”
李玄歎了口氣:“是朕大意,輕信了裘圖。否則,朕的大軍不會丟在西南,更不會淪落到看南陽的臉色。”
大臣道:“事已至此,陛下不必自責。此事歸根到底,都是裘圖貪功冒進的錯。”
李玄恨恨道:“吃一塹長一智,上回漳水之戰,聽說南陽的軍隊不戰而逃,這回也不能太信任他們,你讓前線將領睜大眼睛,別讓他們又占便宜。”
這頭正說著,突然傳來急報。
“陛下!南陽國主歿了!”
李玄聞言,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霍然起身:“你說什麽?”
“南陽國主遇刺,當場身亡。”報信人道。
李玄愣了愣,跌坐回去。
他默了半晌,忽然笑出聲:“周世安死了?哈哈,他居然死了?”
後平與南陽在結盟之前爭鬥多年,彼此之間談不上多少情誼,隻是為了對付西南軍,才不得不放下仇怨,一致對敵。
如今聽到對方的國主死了,李玄既覺荒謬,又覺說不出的痛快。
“周世安啊周世安,”李玄撫案而笑,“枉你一身武藝,竟會遇刺而亡,恥辱,簡直是恥辱!”
他笑了好一陣,終於止住心中的激動,問那報信人:“刺客是誰?捉到了嗎?”
“沒有捉到,但南陽已有傳言——”報信人猶豫了一下。
“什麽傳言?”李玄追問。
報信人道:“傳言說,刺客是咱們後平的人。”
李玄啞然。
“再說一遍,”他側過身子,“誰的人?”
報信人不敢隱瞞,一五一十答道:“咱們的使者前往南陽國都交割城池,他剛離開南陽,南陽國主便遇刺身亡。南陽國中已經傳開,說是咱們受了陛下指使,表麵獻城,實則借機殺了南陽國主。”
李玄聽了他的話,麵色一滯。
“我們的使者呢?”他問。
“使者發現不妙,已經逃出南陽邊境。”報信人道,“這消息就是他派人急信送回的。”
李玄再度怔住。
“蠢貨!”他猛地拍了下桌子,“他這一逃,豈不坐實了流言!”
“不方便說?”她問。
夏商與將雙手伸出袖口,負在身後,語焉不詳:“不然你再多等幾日?等他忙完這陣,或許就有消息了?”
雁安寧注視他半晌,點點頭:“我明白了。”
她不再糾纏這個話題,轉身走到城門邊,那裏立著一匹棗紅色的高大駿馬,正是她的坐騎。
馬兒見她過來,烏溜溜的大眼睛眨啊眨,伸長脖子,親昵地朝她靠了過去。
自從來到臨漳,這匹馬就有了一個響當當的大名:紅棗。
取名的人是百裏囂,麵對雁安寧的質疑,百裏囂振振有詞:“它的毛色是棗紅色,叫它紅棗怎麽了?”
天真的紅棗並沒覺得這名字有何不好,咬住百裏囂塞給它的胡蘿卜,歡快地甩了甩尾巴。
“你看,”百裏囂嘴角一掀,“它自己也喜歡。”
雁安寧本不想慣著他,但在試了好幾個名字以後,發現這馬隻對“紅棗”二字有反應,隻好捏著鼻子認了。
如今她在臨漳,大多時候都是騎馬出行,有時為了散心,會在傍晚專程到城外跑一圈。
跑完以後,一人一馬立在漳水邊,遙望南岸。
那是一片雁安寧從未踏足的土地,但在多年以前,那裏同西南、大衍一樣,都屬於同一個王朝。
眼下,那頭被後平與南陽占據,西南軍實力雖強,但要同時對付兩股勢力,便是百裏囂也不敢掉以輕心。
他自從深入後平腹地,向臨漳捎信的間隔越來越長,這回實在是太久沒有他的音信,雁安寧才特意試探夏商與的反應。
好在夏商與雖顧左右而言他,卻沒什麽不安的表現。
雁安寧摟著紅棗的脖子,從馬鞍上的小布袋裏掏出一根胡蘿卜,遞到馬兒嘴邊。
紅棗就著她的手,歡快大嚼。
身後傳來拖拖拉拉的腳步聲,夏商與跟了過來。
他試探地看了雁安寧幾眼,說道:“將軍善用奇兵,你不用太擔心。”
“他人呢?”雁安寧問,“還在金陽關嗎?”
夏商與閉口不言。
雁安寧露出了然的神情。
“我不問了,”她說,“事關軍中機密,你不用都告訴我。”
話雖如此,她已猜到百裏囂打算幹什麽。
西南軍不可能在短短數月連續吃掉後平與南陽,他們此次征伐,沿途城池大多聞風而降,但也有不少拚死抵抗,以百裏囂的性子,定不會一個個老老實實攻過去,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釜底抽薪,速戰速決。
這個法子若能奏效,能讓敵人數年之內恢複不了元氣。
此事如此要緊,百裏囂絕不會讓旁人代勞,他一定會親自出馬。
這與莽撞無關,雁安寧心知,他若凡事躲在別人背後,那就不是她認識的百裏囂了。
想到這兒,雁安寧垂下眼,撫摸著柔軟的馬鬃,掩去眼底的擔心。
後平國都。
國主李玄正與大臣商議。
“我們與西南軍在金陽關對峙了大半個月,為何遲遲沒有戰果?”李玄問道。
“陛下莫急。”大臣安撫,“敵軍素來狡詐,我們未探明對方底細,不敢貿然出擊。”
李玄怒道:“還要等多久?難道就這樣與他們耗下去?”
“陛下,南陽援軍已經出發前往金陽關,待我們兩軍會合,再主動出擊不遲。”
提到南陽援軍,李玄瞳孔微縮。
他沉默了一陣,冷聲道:“周世安那小子趁火打劫,從朕手上要走三座城池,卻隻送來兩萬援軍,朕實在後悔,不該倉促答應了他。”
大臣道:“陛下莫惱,區區三座城池,他日總有辦法拿回,眼下還是先打退西南軍,解決燃眉之急要緊。”
後平主力在漳水一戰損失慘重,後來的兩國援軍又在馳援路上遭到西南軍伏擊,全軍覆沒。
南陽雖然受創不輕,但此次攻打西南,本就以後平所出兵力最多,折損也最嚴重,麵對反攻的西南軍,後平難以抵擋,隻能再次向南陽討要援軍,試圖將西南軍抵擋在金陽關外。
南陽國主周世安乘機向後平索要三座相鄰城池,後平為形勢所迫,不得不接受這個條件。
“西南軍深入我方腹地,此戰必不能持久,”大臣安慰道,“隻要將敵軍拖在金陽關,消耗他們的意誌,敵軍遲早潰退。”
李玄歎了口氣:“是朕大意,輕信了裘圖。否則,朕的大軍不會丟在西南,更不會淪落到看南陽的臉色。”
大臣道:“事已至此,陛下不必自責。此事歸根到底,都是裘圖貪功冒進的錯。”
李玄恨恨道:“吃一塹長一智,上回漳水之戰,聽說南陽的軍隊不戰而逃,這回也不能太信任他們,你讓前線將領睜大眼睛,別讓他們又占便宜。”
這頭正說著,突然傳來急報。
“陛下!南陽國主歿了!”
李玄聞言,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霍然起身:“你說什麽?”
“南陽國主遇刺,當場身亡。”報信人道。
李玄愣了愣,跌坐回去。
他默了半晌,忽然笑出聲:“周世安死了?哈哈,他居然死了?”
後平與南陽在結盟之前爭鬥多年,彼此之間談不上多少情誼,隻是為了對付西南軍,才不得不放下仇怨,一致對敵。
如今聽到對方的國主死了,李玄既覺荒謬,又覺說不出的痛快。
“周世安啊周世安,”李玄撫案而笑,“枉你一身武藝,竟會遇刺而亡,恥辱,簡直是恥辱!”
他笑了好一陣,終於止住心中的激動,問那報信人:“刺客是誰?捉到了嗎?”
“沒有捉到,但南陽已有傳言——”報信人猶豫了一下。
“什麽傳言?”李玄追問。
報信人道:“傳言說,刺客是咱們後平的人。”
李玄啞然。
“再說一遍,”他側過身子,“誰的人?”
報信人不敢隱瞞,一五一十答道:“咱們的使者前往南陽國都交割城池,他剛離開南陽,南陽國主便遇刺身亡。南陽國中已經傳開,說是咱們受了陛下指使,表麵獻城,實則借機殺了南陽國主。”
李玄聽了他的話,麵色一滯。
“我們的使者呢?”他問。
“使者發現不妙,已經逃出南陽邊境。”報信人道,“這消息就是他派人急信送回的。”
李玄再度怔住。
“蠢貨!”他猛地拍了下桌子,“他這一逃,豈不坐實了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