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清東陵
崛起重生入伍結婚之路 作者:愛吃喜歡152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嘉興開著車帶著蘇霏霏從木蘭圍場出發,經過五個小時的車程終於抵達了清東陵。這一路上,他們穿越了廣袤的草原和起伏的山脈,享受著大自然的壯麗景色。
沿途的風景讓人心曠神怡,廣闊的草原上點綴著成群的牛羊,遠處的山巒連綿起伏,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蘇霏霏沉浸在這片美景之中,感受著微風拂過臉頰的舒適。她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時候與家人一起出遊的美好回憶,心中充滿了溫暖和感慨。
五個小時的車程雖然漫長,但蘇霏霏並不覺得疲憊。相反,她期待著接下來的旅程,希望能夠在清東陵這個曆史悠久的地方留下美好的記憶。當車子駛近清東陵時,她看到了那座宏偉的陵園大門,心中湧起一股敬畏之情。這裏承載著清朝皇家的榮耀和曆史,讓人對過去的輝煌感到好奇和敬仰。
終於,他們來到了清東陵的入口處。蘇霏霏興奮地下了車,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這座神秘而莊嚴的地方。她知道,在這裏,每一座陵墓都有著獨特的故事和曆史價值,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和解讀。
清東陵
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的清朝帝王陵墓建築群。
清東陵(eastern royal tombs of
清東陵
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的清朝帝王陵墓建築群。
清東陵(ea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是位於中國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千米處昌瑞山下的清朝陵墓,西距北京市區125千米,有各類建築物、構築物及遺址共計662座,占地麵積約為80平方千米,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的三大陵寢[a]之一,是中國現存清代陵寢建築中“規模最宏大、體係最完備、布局最規整”的古代皇家陵墓建築群,同時也是河北省首批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英文名
ea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
所屬區域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省級行政區
河北省
所屬城市
唐山市
地址
遵化市西北30千米處昌瑞山下
景區信息
景區類別
帝王陵墓建築群
所處時代
清朝
景區級別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文保級別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占地麵積
80平方千米
主要遺址
孝陵、景陵、裕陵等
清東陵地處暖溫帶北緣,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整個陵區沿著燕山餘脈昌瑞山而建,位於昌瑞山下,海拔約為123.32米;境內地貌呈現出“三山兩川”的特點,整體上屬於低山丘陵地貌。清東陵的營建時間貫穿清王朝的興起與衰落,從孝陵的建造開始算起,始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到慈禧定東陵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完工為止,曆時長達247年,主要有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鹹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慈安太後的普祥峪定東陵和慈禧太後的菩陀峪定東陵等陵寢,在5座皇帝陵、4座皇後陵、5座妃園寢、1座公主園寢等大小15座陵寢中,埋葬著清朝的5位皇帝、15位皇後、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計161人。陵區南北長125千米、寬20千米,在清代時占地麵積約為2500平方千米,如今景區的管理麵積約為80平方千米,四麵環山,清代還在此陸續建成了217座宮殿牌樓。清東陵的諸陵園格局嚴謹,集中有序,以順治帝的孝陵為中心,主次分明地依山勢呈扇形於昌瑞山南麓東西排列開來,彼此呼應,且均由宮牆、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等建築構成。截止到2021年,清東陵已經開放了孝陵、景陵、裕陵、裕陵妃園寢、昭西陵等景點供遊客參觀。景區北靠昌瑞山,東靠鷹飛倒仰山,中間有影壁山,南靠金星山,西靠黃花山,周圍還有西大河、龍門湖,山水相映,此外,清東陵還蘊含著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作為中國陵寢史上最後一個輝煌時期的代表,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建築學、景觀學、藝術美學、哲學、風水學、喪葬祭祀、宗教民俗等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因此被聯合國遺產專家評價為“人類具有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1961年3月,清東陵被中國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78年開始,清東陵景區正式陸續對遊客開放;2000年11月30日,清東陵作為中國“明清皇家陵寢”遺產項目的重要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1月,清東陵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5年10月,清東陵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在此期間,清東陵還獲得了“中國優秀旅遊景區”“世界文化旅遊精品”等一係列榮譽稱號。此外,清東陵景區內還有另一處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萬佛園。
命名
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將河北省遵化境內的九鳳朝陽山確定為其“萬年吉地”,後又於雍正七年(1729年)以九鳳朝陽山“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為由而廢之,並重新在河北省易縣泰寧山下另辟兆域[f],營建泰陵,從此有了“清東陵”和“清西陵”之分。
陵寢製度的發展
中國古代的陵寢製度至今已有超過3000年的發展曆史,明朝時期建造的十三陵、清朝時期建造的東陵和西陵等陵寢正是這一製度長期發展變化的產物。陵寢製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原地區的墳丘式墓葬,最早出現在春秋晚期,直到戰國時期才得到廣泛推行。戰國中期,當時的人們習慣將君王高大的墳墓比作山陵,因此這一時期君王的墓葬開始被稱為“陵”。東漢時期,以朝拜祭祀為主要內容的陵寢製度得以確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原地區頻繁的戰亂和政權更迭,社會秩序混亂,因此,這一時期為中國陵寢製度的衰退期,改變了東漢以來豪族講究興建墳墓、祠堂和厚葬的風氣,君王墳墓逐漸趨向於小型墓葬。唐代建立之後,國家財政收入隨著社會經濟的恢複與發展而日益增多,此時的陵寢製度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到了宋代,朝廷依舊沿襲了唐代的陵寢製度。元代則繼承和沿用了蒙古族“淺埋不起墳”的製度。明代恢複了陵寢製度,並進行了一些改革。清代則基本上沿襲了經過明代改革後的的陵寢製度。
清代沿襲明代陵寢製度
在明代中後期,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已開始初見端倪,但到了明末時期,國家勢力日漸式微,政治腐敗加劇,同時又因為戰亂不斷而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致使國家財政收入日益微薄,國庫變得空虛。清入關之後,清朝早期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治統治而采取了一係列政策,例如實施“圈地”“屠城”等,這些政策進一步打壓了原本就已經虧空的經濟,一直到清順治皇帝親政之後,才開始逐漸意識到經濟恢複的緊迫性,於是下令廢除了之前的政策。在這一時期,由於國力的薄弱,使得當時的統治者更加關注國家的根本問題,此時清朝朝廷仍然將重心放在軍事征戰方麵,而無暇顧及陵寢修建的製度考量以及建築裝飾風尚,因此,清朝朝廷在陵寢修建方麵仍然完全接納了明代的陵寢製度以及裝飾風格,同時還沿襲了明代的典章製度和陵園建造。
皇陵文化
清東陵作為清代皇家祭祖行孝之地,具有“建築雄偉、規製恢弘、神道[g]完整”的特點,再加上“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皇陵建製,已然成為皇陵文化的典範。與此同時,陵寢之中葬有包括帝王和太後等許多擁有傳奇故事的傳奇人物,還有包括裕陵地宮、慈禧陵大殿等在內的清東陵建築,共同造就了清東陵的文化價值。在陵墓修建過程中,還形成了裕大村、裕小村等守陵人村落,這些村落蘊藏了較為豐富的清宮貴族文化及滿族民俗文化,已有百年的曆史,象征著“忠孝傳統的典範”和“文化傳承的標杆”。
宗教信仰
在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時期,佛、道、儒三教共存共榮,宗教文化達到了空前繁榮的程度。其中,作為世界單位內廣為流傳的一種宗教,佛教也是清朝統治者最早接觸到的宗教。在滿族入關前與蒙古族的交往中,藏傳佛教起到了橋梁的作用,使得滿族在信仰薩滿教的同時,逐步受到了藏傳佛教的影響。在皇太極時期,為了與蒙古部落保持友好關係,盛京先後建立了藏傳佛教寺廟,這表明藏傳佛教文化已經深入滿族人的內心。因此,在清東陵中,佛教文化得到了廣泛應用,最具代表性的是石五供和裕陵地宮。在清東陵早期的石五供紋樣中,多采用了中原本土的主流紋樣雜寶紋,以及一些民間圖案如銀錠、犀牛角等;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藏傳佛教紋樣,例如佛八寶。然而,由於對藏傳佛教的認知較少,石五供須彌座下坊中的佛八寶圖案並不完整。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統治下,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他們總結了滿漢兩族文化的優缺點,提出了“合滿漢如臂使指”的觀念,並確定了對漢族文化既吸收又拒絕的態度。康熙中葉以後,為了弱化滿漢民族之間的矛盾,加強國家的穩定,采取了“崇儒重道”的國策,並提出了“滿漢一體”,這導致滿族本身的宗教信仰逐漸漢化。這一現象在滿清貴族裝飾品味的各個方麵中得到體現,例如道家紋樣在清東陵昭西陵下坊中的應用。隨著裕陵、定陵等石五供的修建,下坊中的道家紋樣不斷豐富,這也從側麵說明了滿清貴族對道家文化的逐步吸收。
士人文化
在明清時期,士人文化逐漸衰落,尤其是在清代更加明顯。隨著清朝的建立,經濟和文化逐漸恢複,資本主義在前代的基礎上得以重新興起,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文人們開始追求實用的技術研究,而不再像過去那樣追求閑情雅趣。這使得雕刻技藝得到提升,商品價值也得以提高,帶來商業繁榮。在這一時期,晉商、徽商、閩商、潮商等商幫相繼出現,商業越來越興盛,人口增加,更多的人聚集在城鎮從事貿易,進一步推動了城鎮的繁榮,也擴大了市井文化的影響範圍。此時,在清代宮廷中,崇尚士人文化的風氣十分流行,一是滿族本身認同中原的部分優秀文化,二是為鞏固滿族統治而吸收中原本土文化。士人文化逐漸滲透到清代宮廷藝術和統治者的審美觀念中,也引起了市民階層的共鳴而不斷流傳到市井,慕古風尚盛行。因此,曾在士人文化中流行的紋樣成為大眾喜愛的紋樣,逐漸變得生活化和世俗化,體現了大眾精神和審美的提升。而在清東陵的建設中,士人文化也得到了應用,例如定陵、惠陵、慈安陵、慈禧陵的石五供下坊先後出現的四藝紋、博古紋等文人代表紋樣。
祭祀文化
清代統治者一直秉持著“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的治國理念,特別重視皇陵祭祀,將其置於國家“五禮”中的吉禮範疇,並與祭祀天地、太廟、社稷等同等對待,稱之為“大祀”,並將其製度化,通過法律加以確認,賦予了極高的尊嚴與內涵。清東陵自始建順治帝孝陵之後,各種祭祀活動開始次第舉行,至乾隆時期,祭祀製度日漸完善定型。清東陵的祭祀活動是清代封建禮製、經濟形態和民俗文化的一個縮影。入關後清朝在位的皇帝幾乎都會前往清東陵進行祭祀,朝廷也在清東陵舉行了眾多規模龐大的祭祀活動。例如,每年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帝後生辰都會在清東陵內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凡遇國家大事,例如皇帝登基、親政、大婚、立後、戰爭、凱旋等都會在清東陵舉行臨時的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主要包括大享禮、謁[yè]陵禮、敷土禮等內容。此外,在清東陵陵區還專門設有承辦事務衙門、工部、禮部、兵部、內務府等職務機構,負責組織和管理各種祭祀事宜。
建造曆程
清朝時期,除了末帝溥儀未建陵寢外,其餘的11位皇帝和4位獲追尊先祖分葬於今遼寧新賓、沈陽、河北遵化、易縣,其中以清東陵的“規模最為宏大、體係最為完備、布局最為規整”。1652年,14歲的少年天子順治巡獵到遵化境內的昌瑞山上登高遠眺,被眼前景象所吸引,說道:“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言畢即投環定穴。從此,清王朝在遵化境內開啟了長達兩個半世紀的帝後妃陵寢營建活動,即“清東陵”。
清東陵的營建時間貫穿清王朝的興起與衰落,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孝陵工程的籌建開始算起,到慈禧菩陀峪定東陵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完工為止,曆時長達247年之久,[14][20]主要有“世祖”順治帝的孝陵、“聖祖”康熙帝的景陵、“高宗”乾隆帝的裕陵、“文宗”鹹豐帝的定陵、“穆宗”同治帝的惠陵、孝莊文皇後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後的孝東陵、慈安太後的普祥峪定東陵、慈禧太後的菩陀峪定東陵、景陵妃園寢、景陵雙妃園寢、裕陵妃園寢、定陵妃園寢和惠陵妃園寢等陵寢。
順治十八年(1661年),孝陵開始籌建並正式動工;康熙三年(1664年),孝陵竣工。康熙七年(1668年),神功聖德碑亭開始營建。康熙十三年(1674年),景陵開始籌建;康熙十五年(1676年),景陵破土興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孝誠、孝昭二位皇後入葬時,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時間待考),與此同時景陵紀園寢也隨著完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遺命,在風水牆外的大紅門東側建造“暫安奉殿”;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決定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是年農曆二月初三動工,年底建成。在“暫安奉殿”建成不久,康熙皇帝就在孝陵東側為孝惠章皇後興建陵寢,即孝東陵,約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建成(具體的始建時間和竣工期不詳,準確年代待考)。
乾隆皇帝即位不久,在景陵東旁為愨[què]惠、惇怡兩位皇貴太妃單獨修建了園寢(其興工、竣工日期待考),即俗稱“雙妃陵”的景陵皇貴妃園寢。乾隆八年(1743年),裕陵破土興工;乾隆十七年(1752年),裕陵竣工。乾隆十二年(1747年),裕陵紀園寢破土動工;乾隆十七年(1752年),裕陵紀園寢竣工;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755年~1762年),又進行了擴建。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皇帝在東陵境內的寶華峪營建陵寢,並於道光七年(1827年)建成,其紀園寢和公主園寢也隨之完工。
鹹豐九年(1859年),定陵破土興工;同治五年(1866年),定陵才最後完工,隨後紀園寢也相繼告竣。同治十二年(1873年),菩陀峪定東陵(慈禧陵)和普祥峪定東陵(慈安陵)同時破土興工,並於光緒五年(1879年)同時竣工。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下令將自己的菩陀峪定東陵進行重修,是年動工,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完工。光緒元年(1875年),惠陵開始動工;光緒四年(1878年),惠陵正式建成。光緒二年至四年(1876年~1878年)期間,惠陵西側的紀園寢也順利建成。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由於惠陵隆恩殿大木構件多有傷折、糟朽現象,不得已隻能拆掉重建,重建工程於當年開工,直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才結束。
被盜曆史
清王朝滅亡後,清東陵經曆了多次戰爭和動蕩時期,包括軍閥混戰、日軍侵略和抗日戰爭等。在這期間,清東陵還多次遭受盜劫和搶掠,盜挖程度比清西陵更嚴重。1928年7月,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後的定東陵遭到國民黨第十二軍軍長孫殿英的盜掘,孫殿英帶領他的部隊對清東陵進行了七天七夜的持續掠奪和破壞。耆齡的《東陵日記》、陳詒重的《東陵道》、寶熙的《寶熙日記》等反映清代陵寢堪輿、修建情況的私家筆記對1928年清東陵被盜後的地宮狀況、地宮清理過程都有詳細的記載。1945年9月,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東陵的冀東軍區15軍分區情報隊隊長張盡忠夥同王紹義等人盜挖了清東陵,致使整個清東陵14座陵寢幾乎全部被盜,這也是清東陵開放較多的最大原因。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清東陵文物保管所的成立,中國政府才開始對清東陵進行專項管理和保護。
考古發掘
1977年年底,清理裕陵地宮及修建參觀通道等工程完成,次年1月29日,乾隆裕陵地宮對外開放。1979年2月17日,慈禧陵地宮開始清理;同年4月8日,慈禧陵地宮對外開放;同年5月1日,慈安陵對外開放。1981年12月30日,相關工作人員開始清理裕陵妃園寢純惠皇貴妃地宮。1982年10月,裕陵妃園寢內容妃地宮、誠嬪地宮的踏垛(台階)因下雨而塌陷,經上級批準開始清理。1983年5月1日,經過清理後的裕陵妃園寢正式開放,其中的純惠皇貴妃地宮和容妃地宮也正式對外開放。1983年12月6日,清東陵文物保管所打開了慈禧棺槨[guo]。1984年1月4日,5名來自國家文物局的專家經中國國務院批準,對清東陵內的慈禧棺槨進行了清理,並對慈禧屍身采取了防腐的措施。1985年5月1日,裕陵神廚庫正式對外開放。1986年11月15日,景陵皇貴妃園寢首次開放。1987年11月19日,景陵皇貴妃園寢正式對外開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清東陵坐落於中國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千米處,位於河北省東北部,東經117°38’,北緯41°11’,地處京津冀發展地帶,在北京、天津、承德、唐山、秦皇島五大城市的腹地;向東距秦皇島約190千米,向南距天津市約150千米,向西距北京市區約125千米,向北距河北省承德市約100千米;占地麵積約為80平方千米。
氣候
清東陵所在的遵化市地處暖溫帶北緣,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季風盛行,雨量適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幹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晝暖夜寒,冬季寒冷少雪。該地年平均氣溫約為10.4c,其中,1月通常為最冷的月份,最低氣溫約為7.1c;7月通常為最熱的月份,平均氣溫約為25.4c;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1961年6月10日,約為40.3c;平均氣溫年較差約為32.4c,其中,極端差值出現在1968年12月15日,約為64.3c。該地年平均降水量約為774.5毫米,且降雨季節不均,其中,夏季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7%;同時,該地降雨量的年際變化也很大,曆史上降雨量最多的年份為1959年,該年降雨量約為1224毫米,而降雨量最少的年份為1981年,該年降雨量約為422毫米,相差約802毫米。此外,該地區年均蒸發量約為1643.4毫米,是年均降水量2倍以上。
地質
清東陵位於華北地台北緣的燕山台陷帶馬蘭峪隆起區西段,其南翼為馬蘭峪斜地層,屬於太古界遷西群的變質雜岩,同時還屬於太古界遷西群;西側與茅山鎮至下營子鎮一線展布南北黃崖關斷裂相鄰,北有因第四紀活動而斷裂的東西向密雲喜峰口在興隆縣穿越;受到兩個方向構造活動的影響,該地區區域內以北東—北北向線性構造為主,包括層理—片麻理—斷層,而南北向片麻理與斷層構造次之,屬於華北平原構造係統。因此,清東陵墓葬群的地層組成為“以太古界遷西群變質雜岩構成結晶基底,以第四係鬆散岩類為蓋層”。其中,太古界遷西群主要包括暗麻粒岩、輝石黑雲斜片麻岩、角閃麻岩和輝石磁鐵英岩等中深變質雜岩,這些岩石以互層的形式存在,這些岩層在區域混合岩化和岩漿侵入方麵具有顯著特征,常形成麻狀混合岩或片麻狀花崗石,岩層產狀呈北東方向,向西側傾斜,傾斜度一般在50°~80°之間。在清東陵的裕陵附近,基岩的埋深由於山形變化而呈現出北高南低的分布。而清東陵墓葬群主要分布在東陵昌瑞山腳下的衝積相地層和寬闊的東陵前盆中,並以第四係鬆散層中的全新係統殘層土坡和衝積相砂質粘土中夾帶砂質碎石、衝洪相砂礫的地層墓葬為主。此外,清東陵地區位於第四紀火山活動時期斷裂的中國密雲山脈喜峰口南側,處於中國華北平原地震帶與北京燕山平原地震帶之間交匯的中國華北平原和北京燕山之間地震帶,因此具有強震發生的地質背景,受到臨近地區的地震活動影響較大,是一個高發性的大型地震噴發活動區,經曆過強烈的地震活動。
地形地貌
清東陵屬於低山丘陵地貌,[4]整個陵區沿著燕山餘脈昌瑞山而建,[12]位於昌瑞山下,海拔約為123.32米;[11]地處半山區,境內地貌呈現出“三山兩川”的特點,平原、丘陵和山地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向北為山頂和後側高山,向南則轉變為盆地。整個陵區以昌瑞山為界,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包括“前圈”和“後龍”兩個部分,其中,昌瑞山以南為前圈,是陵寢的所在地;昌瑞山以北山巒起伏,為“風水來龍”之地,稱“後龍”。從陵後的長城開始,向北經霧靈山,延伸到承德附近,西端與密雲相接壤,東至遵化城。陵區東靠鷹飛倒仰山,南靠金星山,西靠黃花山,北靠昌瑞山,中間有影壁山,位於昌瑞山和金星山之間,更南有天台和煙墩兩座山峰相對,形成一個名為“興隆口”(也稱“龍門口”)的險峻陵口,布局寬廣,群山環抱,東西兩側還有馬蘭河和西大河兩條大河夾流,貫穿於陵區之中。
水文
清東陵所在地區主要有沙河、黎河、淋河、魏進河等大小37條河流,[12]昌瑞山左側的河流源自分水嶺,從鯰[nián]魚關進入,向南流入湯河,與吉祥、勝水二峪水匯合,出水門口,最終注入平安河;昌瑞山右側的河流同樣源自分水嶺,從寬佃峪進入,通過右水關,達到興隆口,最終由西注入臨河;霧靈山左側的河流從鴿子堂東部經過氈帽山,穿過石溝進入潘家口,然後匯入三屯營灤[luán]河,最終注入大海;霧靈山右側的河流由石底河西趨楊樹溝,進入牆子路,流向潮河,最終匯入通州大河並入海。
清東陵陵區西南側有西大河,自西北向東南流過,經過陵區後在石牌坊附近流入龍門口水庫,而其東側又有馬蘭河,也自西北向東南流過,過陵區後經小湯河村、文山村,最終流入沙河。清東陵圍牆內外還有若幹條其他的河流,這些河流分別處於勝水峪、葦子峪、桃花峪、斑鳩峪、吉祥峪、作口峪、王家峪、獨鬆峪、桂家峪等地,其中較多源自峪中,並入臨河。
清東陵墓葬群內的地下水以鬆散岩類孔隙潛水和基岩裂隙水為主,分布在區內的人工填土層和強風化帶內的風化裂隙中,含水層主要為人工填土中極不連續的砂礫石層、粉質粘土夾碎石層及砂碎石透鏡體;大氣降水是該地質區內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並主要通過蒸發和地下徑流等方式排泄;地下水循環交替強烈,以溶濾作用為主,多形成低礦化的淡水,其礦化度一般為0.5~1.0克\/升;水化學類型則以碳酸鈣鎂型水為主,其ph值通常在7.0~7.6之間。
生物多樣性
清東陵所在地區土質優良,以常青喬木鬆柏為主的人工森林植被茂密,覆蓋率高達71%,同時,景區內植物物產資源豐富,生長著人參、地黃等野生藥材,還有小麥、芝麻等多種農作物以及蘋果、櫻桃等各類瓜果蔬菜。
方位布局
清東陵陵區南北長125千米、寬20千米,在清代時占地麵積約為2500平方千米,分“前圈”和“後龍”兩部分,以昌瑞山為界,山以南是“前圈”,為陵寢所在地;山以北是“後龍”,屬於陵寢風水禁區,到雍正、乾隆時期,“後龍”已經擴展到霧靈山。如今,清東陵景區的管理麵積約為80平方千米,四麵環山,清代還在此陸續建成了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從陵區最南端的石牌坊[h]向北到孝陵寶頂,由一條約12米寬、6千米長的“清代最長神道”——孝陵神道連成,沿途的大紅門、聖德神功碑樓[i]、石像生[j]、龍鳳門[k]、七孔橋、小碑樓(神道碑樓)、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等建築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清東陵的諸陵園格局嚴謹,集中有序,按規製營建了一係列建築,總體布局為“前朝後寢”,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為中軸線,其餘各帝陵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地按輩分分列在孝陵兩側,並依山勢呈扇形於昌瑞山南麓東西排列開來,彼此呼應,輩份低的陵寢距孝陵較遠。以背對昌瑞山的角度來看,孝惠章皇後及眾多妃嬪的陵寢孝東陵位於孝陵左側,再往左分別是康熙帝的景陵、葬有康熙帝眾多妃嬪的景陵妃園寢和葬有愨惠皇貴妃、惇怡皇貴妃的景陵皇貴妃園寢,再往左前方,是同治皇帝的惠陵,惠陵右側是惠陵妃園寢;孝陵的右側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再左側是葬有乾隆帝妃嬪的裕陵妃園寢,孝陵的最左側是鹹豐皇帝的定陵,定陵的左側分別是葬有鹹豐帝妃嬪的定陵妃園寢、孝貞顯皇後慈安的普祥峪定東陵和孝欽顯皇後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另外,孝莊文皇後的昭西陵位於風水牆外,臨近大紅門處。
具體分析內部格局,若以昌瑞山和金星山之間的連線為直徑畫圓,可以發現孝陵及後來營建的各帝後陵寢大致呈扇形聚集分布在這個圓的邊上,且以孝陵為中心,隻有惠陵比較偏離這個聚集區,而昌瑞山和左右護砂[l]也都大致分布在這個圓的邊上。因此,清東陵可以大致視為一個以昌瑞山、金星山為中軸線,以昌瑞山、金星山之間的連線為直徑的圓形格局。此外,這條中軸線實際上還可以延伸到更遠的煙墩山,而且從昌瑞山到影壁山的距離和從影壁山到煙墩山的距離大致相等。
建築特征
建築特色
清東陵在建築形製、布局、組合、工藝上都有許多自己的建築特色,主要具有“坐北朝南、神道貫穿、居中當陽、中軸不偏”“經緯組合、高低錯落、逐級增高、對比襯托”“因山建陵,人文、自然,動靜結合”“前朝後寢,二方一圓,南北排列,三進院落”“左右對稱、彼此呼應、均衡布局、主次分明”等五個方麵的清代陵寢建築特點。
清東陵的每一座帝陵都選在陵山之陽的“龍脈正穴”之處營建寶城[m]、寶頂,由此向南修築一條長幾百米至數千米不等的神道,並以此為中軸線。陵寢的明樓、隆恩殿等主要建築均坐北朝南地建在神道的北端,有“居中當陽”之意;而隆恩門[n]、神道碑亭[o]、牌樓門、聖德碑樓、大紅門等建築則依次排開,不僅有層層拱衛主體建築的作用,而且還有“突出中心、強化皇權”的寓意。
清東陵陵寢的建築布局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和形式,各建築按照“一縱一橫、一低一高”的方式排列,縱向建築的後麵必定是橫向建築,而橫向建築往往是主體建築,比相鄰縱向的陪襯建築更高大,這樣的交錯布局形成了大小交替的效果,相互之間形成了對比和襯托;而從側麵看,建築的高度變化又會呈現出低—高—低—高的“波浪起伏”形式,又由於陵寢地勢的南低北高,主體建築更高大,因此南至北的波浪式輪廓線有時會呈現出逐級提高的階梯式曲線,同時,正視前後排列的橫向建築,屋脊的高度也會呈現出層次分明的階梯狀,從而,最終呈現出了“縱橫交錯、高低錯落、逐級增高、互相襯托”的格局。
清東陵利用山形地勢營建陵寢,並借用水流架橋增添“靈性”,流動的河水與靜止的景觀結合,利用自然環境襯托出古建築群的特色,構成“天人合一”的景觀。[12]清東陵符合清代帝陵“前朝後寢”的基本建築形製,及由前至後縱向排列“二方一圓”的三進院落。陵寢門以南為“前朝”,是祭祀活動的場所;陵寢門以北為“後寢”,為已故帝、後奉安的寶頂、地宮。[12]此外,清東陵陵寢的石像生、華表、朝房、班房、下馬碑以及東、西配殿等次要建築都是成對建造且外形一致的,同時布局均衡、彼此呼應、主次分明地以神道為中軸線左右對稱排列,從而形成了“平衡、穩重、莊嚴、圓滿”的特點。
建築思想
清東陵作為清代帝王陵寢建築,不僅體現了當時社會最高等級的喪葬觀念,而且也顯示出封建統治者所宣揚的神本思想、倫理道德以及天人關係等思想。其中,主要反映“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宇宙觀的堪輿學思想在陵寢選址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具體表現為尊卑主賓的禮製和昭穆製度的封建倫理意識在陵園的建構方式上具有指導作用,最後,還有“因山為陵”的神本思想等。
堪輿學思想及天人關係
清東陵的選址和布局遵循了堪輿學思想,“堪”指“天道”,“輿”指“地道”,“堪輿”則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間,特別是地形高下的學問,即“風水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精髓為“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考察周邊環境,從而尋找到一種適合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人居環境”,主要思想基礎就是中國古代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為大多數思想家所宣揚的“天人”宇宙觀[p]以及“天人合一”思想,這對於包括清東陵在內的清代各帝陵陵寢的選址和布局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清東陵的設計者運用中國獨創的風水理論,“遵照典禮之規製,配合山川之勝勢”,其風水格局充分體現了“龍砂穴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的中國傳統文化理念,其“群山環繞,眾水環流,堂局平坦開闊,坐北朝南,北高南低”的環境客觀上就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沿途的風景讓人心曠神怡,廣闊的草原上點綴著成群的牛羊,遠處的山巒連綿起伏,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蘇霏霏沉浸在這片美景之中,感受著微風拂過臉頰的舒適。她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時候與家人一起出遊的美好回憶,心中充滿了溫暖和感慨。
五個小時的車程雖然漫長,但蘇霏霏並不覺得疲憊。相反,她期待著接下來的旅程,希望能夠在清東陵這個曆史悠久的地方留下美好的記憶。當車子駛近清東陵時,她看到了那座宏偉的陵園大門,心中湧起一股敬畏之情。這裏承載著清朝皇家的榮耀和曆史,讓人對過去的輝煌感到好奇和敬仰。
終於,他們來到了清東陵的入口處。蘇霏霏興奮地下了車,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這座神秘而莊嚴的地方。她知道,在這裏,每一座陵墓都有著獨特的故事和曆史價值,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和解讀。
清東陵
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的清朝帝王陵墓建築群。
清東陵(eastern royal tombs of
清東陵
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的清朝帝王陵墓建築群。
清東陵(ea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是位於中國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千米處昌瑞山下的清朝陵墓,西距北京市區125千米,有各類建築物、構築物及遺址共計662座,占地麵積約為80平方千米,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的三大陵寢[a]之一,是中國現存清代陵寢建築中“規模最宏大、體係最完備、布局最規整”的古代皇家陵墓建築群,同時也是河北省首批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英文名
ea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
所屬區域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省級行政區
河北省
所屬城市
唐山市
地址
遵化市西北30千米處昌瑞山下
景區信息
景區類別
帝王陵墓建築群
所處時代
清朝
景區級別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文保級別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占地麵積
80平方千米
主要遺址
孝陵、景陵、裕陵等
清東陵地處暖溫帶北緣,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整個陵區沿著燕山餘脈昌瑞山而建,位於昌瑞山下,海拔約為123.32米;境內地貌呈現出“三山兩川”的特點,整體上屬於低山丘陵地貌。清東陵的營建時間貫穿清王朝的興起與衰落,從孝陵的建造開始算起,始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到慈禧定東陵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完工為止,曆時長達247年,主要有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鹹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慈安太後的普祥峪定東陵和慈禧太後的菩陀峪定東陵等陵寢,在5座皇帝陵、4座皇後陵、5座妃園寢、1座公主園寢等大小15座陵寢中,埋葬著清朝的5位皇帝、15位皇後、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計161人。陵區南北長125千米、寬20千米,在清代時占地麵積約為2500平方千米,如今景區的管理麵積約為80平方千米,四麵環山,清代還在此陸續建成了217座宮殿牌樓。清東陵的諸陵園格局嚴謹,集中有序,以順治帝的孝陵為中心,主次分明地依山勢呈扇形於昌瑞山南麓東西排列開來,彼此呼應,且均由宮牆、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等建築構成。截止到2021年,清東陵已經開放了孝陵、景陵、裕陵、裕陵妃園寢、昭西陵等景點供遊客參觀。景區北靠昌瑞山,東靠鷹飛倒仰山,中間有影壁山,南靠金星山,西靠黃花山,周圍還有西大河、龍門湖,山水相映,此外,清東陵還蘊含著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作為中國陵寢史上最後一個輝煌時期的代表,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建築學、景觀學、藝術美學、哲學、風水學、喪葬祭祀、宗教民俗等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因此被聯合國遺產專家評價為“人類具有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1961年3月,清東陵被中國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78年開始,清東陵景區正式陸續對遊客開放;2000年11月30日,清東陵作為中國“明清皇家陵寢”遺產項目的重要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1月,清東陵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5年10月,清東陵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在此期間,清東陵還獲得了“中國優秀旅遊景區”“世界文化旅遊精品”等一係列榮譽稱號。此外,清東陵景區內還有另一處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萬佛園。
命名
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將河北省遵化境內的九鳳朝陽山確定為其“萬年吉地”,後又於雍正七年(1729年)以九鳳朝陽山“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為由而廢之,並重新在河北省易縣泰寧山下另辟兆域[f],營建泰陵,從此有了“清東陵”和“清西陵”之分。
陵寢製度的發展
中國古代的陵寢製度至今已有超過3000年的發展曆史,明朝時期建造的十三陵、清朝時期建造的東陵和西陵等陵寢正是這一製度長期發展變化的產物。陵寢製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原地區的墳丘式墓葬,最早出現在春秋晚期,直到戰國時期才得到廣泛推行。戰國中期,當時的人們習慣將君王高大的墳墓比作山陵,因此這一時期君王的墓葬開始被稱為“陵”。東漢時期,以朝拜祭祀為主要內容的陵寢製度得以確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原地區頻繁的戰亂和政權更迭,社會秩序混亂,因此,這一時期為中國陵寢製度的衰退期,改變了東漢以來豪族講究興建墳墓、祠堂和厚葬的風氣,君王墳墓逐漸趨向於小型墓葬。唐代建立之後,國家財政收入隨著社會經濟的恢複與發展而日益增多,此時的陵寢製度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到了宋代,朝廷依舊沿襲了唐代的陵寢製度。元代則繼承和沿用了蒙古族“淺埋不起墳”的製度。明代恢複了陵寢製度,並進行了一些改革。清代則基本上沿襲了經過明代改革後的的陵寢製度。
清代沿襲明代陵寢製度
在明代中後期,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已開始初見端倪,但到了明末時期,國家勢力日漸式微,政治腐敗加劇,同時又因為戰亂不斷而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致使國家財政收入日益微薄,國庫變得空虛。清入關之後,清朝早期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治統治而采取了一係列政策,例如實施“圈地”“屠城”等,這些政策進一步打壓了原本就已經虧空的經濟,一直到清順治皇帝親政之後,才開始逐漸意識到經濟恢複的緊迫性,於是下令廢除了之前的政策。在這一時期,由於國力的薄弱,使得當時的統治者更加關注國家的根本問題,此時清朝朝廷仍然將重心放在軍事征戰方麵,而無暇顧及陵寢修建的製度考量以及建築裝飾風尚,因此,清朝朝廷在陵寢修建方麵仍然完全接納了明代的陵寢製度以及裝飾風格,同時還沿襲了明代的典章製度和陵園建造。
皇陵文化
清東陵作為清代皇家祭祖行孝之地,具有“建築雄偉、規製恢弘、神道[g]完整”的特點,再加上“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皇陵建製,已然成為皇陵文化的典範。與此同時,陵寢之中葬有包括帝王和太後等許多擁有傳奇故事的傳奇人物,還有包括裕陵地宮、慈禧陵大殿等在內的清東陵建築,共同造就了清東陵的文化價值。在陵墓修建過程中,還形成了裕大村、裕小村等守陵人村落,這些村落蘊藏了較為豐富的清宮貴族文化及滿族民俗文化,已有百年的曆史,象征著“忠孝傳統的典範”和“文化傳承的標杆”。
宗教信仰
在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時期,佛、道、儒三教共存共榮,宗教文化達到了空前繁榮的程度。其中,作為世界單位內廣為流傳的一種宗教,佛教也是清朝統治者最早接觸到的宗教。在滿族入關前與蒙古族的交往中,藏傳佛教起到了橋梁的作用,使得滿族在信仰薩滿教的同時,逐步受到了藏傳佛教的影響。在皇太極時期,為了與蒙古部落保持友好關係,盛京先後建立了藏傳佛教寺廟,這表明藏傳佛教文化已經深入滿族人的內心。因此,在清東陵中,佛教文化得到了廣泛應用,最具代表性的是石五供和裕陵地宮。在清東陵早期的石五供紋樣中,多采用了中原本土的主流紋樣雜寶紋,以及一些民間圖案如銀錠、犀牛角等;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藏傳佛教紋樣,例如佛八寶。然而,由於對藏傳佛教的認知較少,石五供須彌座下坊中的佛八寶圖案並不完整。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統治下,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他們總結了滿漢兩族文化的優缺點,提出了“合滿漢如臂使指”的觀念,並確定了對漢族文化既吸收又拒絕的態度。康熙中葉以後,為了弱化滿漢民族之間的矛盾,加強國家的穩定,采取了“崇儒重道”的國策,並提出了“滿漢一體”,這導致滿族本身的宗教信仰逐漸漢化。這一現象在滿清貴族裝飾品味的各個方麵中得到體現,例如道家紋樣在清東陵昭西陵下坊中的應用。隨著裕陵、定陵等石五供的修建,下坊中的道家紋樣不斷豐富,這也從側麵說明了滿清貴族對道家文化的逐步吸收。
士人文化
在明清時期,士人文化逐漸衰落,尤其是在清代更加明顯。隨著清朝的建立,經濟和文化逐漸恢複,資本主義在前代的基礎上得以重新興起,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文人們開始追求實用的技術研究,而不再像過去那樣追求閑情雅趣。這使得雕刻技藝得到提升,商品價值也得以提高,帶來商業繁榮。在這一時期,晉商、徽商、閩商、潮商等商幫相繼出現,商業越來越興盛,人口增加,更多的人聚集在城鎮從事貿易,進一步推動了城鎮的繁榮,也擴大了市井文化的影響範圍。此時,在清代宮廷中,崇尚士人文化的風氣十分流行,一是滿族本身認同中原的部分優秀文化,二是為鞏固滿族統治而吸收中原本土文化。士人文化逐漸滲透到清代宮廷藝術和統治者的審美觀念中,也引起了市民階層的共鳴而不斷流傳到市井,慕古風尚盛行。因此,曾在士人文化中流行的紋樣成為大眾喜愛的紋樣,逐漸變得生活化和世俗化,體現了大眾精神和審美的提升。而在清東陵的建設中,士人文化也得到了應用,例如定陵、惠陵、慈安陵、慈禧陵的石五供下坊先後出現的四藝紋、博古紋等文人代表紋樣。
祭祀文化
清代統治者一直秉持著“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的治國理念,特別重視皇陵祭祀,將其置於國家“五禮”中的吉禮範疇,並與祭祀天地、太廟、社稷等同等對待,稱之為“大祀”,並將其製度化,通過法律加以確認,賦予了極高的尊嚴與內涵。清東陵自始建順治帝孝陵之後,各種祭祀活動開始次第舉行,至乾隆時期,祭祀製度日漸完善定型。清東陵的祭祀活動是清代封建禮製、經濟形態和民俗文化的一個縮影。入關後清朝在位的皇帝幾乎都會前往清東陵進行祭祀,朝廷也在清東陵舉行了眾多規模龐大的祭祀活動。例如,每年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帝後生辰都會在清東陵內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凡遇國家大事,例如皇帝登基、親政、大婚、立後、戰爭、凱旋等都會在清東陵舉行臨時的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主要包括大享禮、謁[yè]陵禮、敷土禮等內容。此外,在清東陵陵區還專門設有承辦事務衙門、工部、禮部、兵部、內務府等職務機構,負責組織和管理各種祭祀事宜。
建造曆程
清朝時期,除了末帝溥儀未建陵寢外,其餘的11位皇帝和4位獲追尊先祖分葬於今遼寧新賓、沈陽、河北遵化、易縣,其中以清東陵的“規模最為宏大、體係最為完備、布局最為規整”。1652年,14歲的少年天子順治巡獵到遵化境內的昌瑞山上登高遠眺,被眼前景象所吸引,說道:“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言畢即投環定穴。從此,清王朝在遵化境內開啟了長達兩個半世紀的帝後妃陵寢營建活動,即“清東陵”。
清東陵的營建時間貫穿清王朝的興起與衰落,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孝陵工程的籌建開始算起,到慈禧菩陀峪定東陵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完工為止,曆時長達247年之久,[14][20]主要有“世祖”順治帝的孝陵、“聖祖”康熙帝的景陵、“高宗”乾隆帝的裕陵、“文宗”鹹豐帝的定陵、“穆宗”同治帝的惠陵、孝莊文皇後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後的孝東陵、慈安太後的普祥峪定東陵、慈禧太後的菩陀峪定東陵、景陵妃園寢、景陵雙妃園寢、裕陵妃園寢、定陵妃園寢和惠陵妃園寢等陵寢。
順治十八年(1661年),孝陵開始籌建並正式動工;康熙三年(1664年),孝陵竣工。康熙七年(1668年),神功聖德碑亭開始營建。康熙十三年(1674年),景陵開始籌建;康熙十五年(1676年),景陵破土興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孝誠、孝昭二位皇後入葬時,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時間待考),與此同時景陵紀園寢也隨著完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遺命,在風水牆外的大紅門東側建造“暫安奉殿”;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決定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是年農曆二月初三動工,年底建成。在“暫安奉殿”建成不久,康熙皇帝就在孝陵東側為孝惠章皇後興建陵寢,即孝東陵,約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建成(具體的始建時間和竣工期不詳,準確年代待考)。
乾隆皇帝即位不久,在景陵東旁為愨[què]惠、惇怡兩位皇貴太妃單獨修建了園寢(其興工、竣工日期待考),即俗稱“雙妃陵”的景陵皇貴妃園寢。乾隆八年(1743年),裕陵破土興工;乾隆十七年(1752年),裕陵竣工。乾隆十二年(1747年),裕陵紀園寢破土動工;乾隆十七年(1752年),裕陵紀園寢竣工;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755年~1762年),又進行了擴建。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皇帝在東陵境內的寶華峪營建陵寢,並於道光七年(1827年)建成,其紀園寢和公主園寢也隨之完工。
鹹豐九年(1859年),定陵破土興工;同治五年(1866年),定陵才最後完工,隨後紀園寢也相繼告竣。同治十二年(1873年),菩陀峪定東陵(慈禧陵)和普祥峪定東陵(慈安陵)同時破土興工,並於光緒五年(1879年)同時竣工。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下令將自己的菩陀峪定東陵進行重修,是年動工,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完工。光緒元年(1875年),惠陵開始動工;光緒四年(1878年),惠陵正式建成。光緒二年至四年(1876年~1878年)期間,惠陵西側的紀園寢也順利建成。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由於惠陵隆恩殿大木構件多有傷折、糟朽現象,不得已隻能拆掉重建,重建工程於當年開工,直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才結束。
被盜曆史
清王朝滅亡後,清東陵經曆了多次戰爭和動蕩時期,包括軍閥混戰、日軍侵略和抗日戰爭等。在這期間,清東陵還多次遭受盜劫和搶掠,盜挖程度比清西陵更嚴重。1928年7月,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後的定東陵遭到國民黨第十二軍軍長孫殿英的盜掘,孫殿英帶領他的部隊對清東陵進行了七天七夜的持續掠奪和破壞。耆齡的《東陵日記》、陳詒重的《東陵道》、寶熙的《寶熙日記》等反映清代陵寢堪輿、修建情況的私家筆記對1928年清東陵被盜後的地宮狀況、地宮清理過程都有詳細的記載。1945年9月,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東陵的冀東軍區15軍分區情報隊隊長張盡忠夥同王紹義等人盜挖了清東陵,致使整個清東陵14座陵寢幾乎全部被盜,這也是清東陵開放較多的最大原因。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清東陵文物保管所的成立,中國政府才開始對清東陵進行專項管理和保護。
考古發掘
1977年年底,清理裕陵地宮及修建參觀通道等工程完成,次年1月29日,乾隆裕陵地宮對外開放。1979年2月17日,慈禧陵地宮開始清理;同年4月8日,慈禧陵地宮對外開放;同年5月1日,慈安陵對外開放。1981年12月30日,相關工作人員開始清理裕陵妃園寢純惠皇貴妃地宮。1982年10月,裕陵妃園寢內容妃地宮、誠嬪地宮的踏垛(台階)因下雨而塌陷,經上級批準開始清理。1983年5月1日,經過清理後的裕陵妃園寢正式開放,其中的純惠皇貴妃地宮和容妃地宮也正式對外開放。1983年12月6日,清東陵文物保管所打開了慈禧棺槨[guo]。1984年1月4日,5名來自國家文物局的專家經中國國務院批準,對清東陵內的慈禧棺槨進行了清理,並對慈禧屍身采取了防腐的措施。1985年5月1日,裕陵神廚庫正式對外開放。1986年11月15日,景陵皇貴妃園寢首次開放。1987年11月19日,景陵皇貴妃園寢正式對外開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清東陵坐落於中國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千米處,位於河北省東北部,東經117°38’,北緯41°11’,地處京津冀發展地帶,在北京、天津、承德、唐山、秦皇島五大城市的腹地;向東距秦皇島約190千米,向南距天津市約150千米,向西距北京市區約125千米,向北距河北省承德市約100千米;占地麵積約為80平方千米。
氣候
清東陵所在的遵化市地處暖溫帶北緣,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季風盛行,雨量適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幹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晝暖夜寒,冬季寒冷少雪。該地年平均氣溫約為10.4c,其中,1月通常為最冷的月份,最低氣溫約為7.1c;7月通常為最熱的月份,平均氣溫約為25.4c;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1961年6月10日,約為40.3c;平均氣溫年較差約為32.4c,其中,極端差值出現在1968年12月15日,約為64.3c。該地年平均降水量約為774.5毫米,且降雨季節不均,其中,夏季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7%;同時,該地降雨量的年際變化也很大,曆史上降雨量最多的年份為1959年,該年降雨量約為1224毫米,而降雨量最少的年份為1981年,該年降雨量約為422毫米,相差約802毫米。此外,該地區年均蒸發量約為1643.4毫米,是年均降水量2倍以上。
地質
清東陵位於華北地台北緣的燕山台陷帶馬蘭峪隆起區西段,其南翼為馬蘭峪斜地層,屬於太古界遷西群的變質雜岩,同時還屬於太古界遷西群;西側與茅山鎮至下營子鎮一線展布南北黃崖關斷裂相鄰,北有因第四紀活動而斷裂的東西向密雲喜峰口在興隆縣穿越;受到兩個方向構造活動的影響,該地區區域內以北東—北北向線性構造為主,包括層理—片麻理—斷層,而南北向片麻理與斷層構造次之,屬於華北平原構造係統。因此,清東陵墓葬群的地層組成為“以太古界遷西群變質雜岩構成結晶基底,以第四係鬆散岩類為蓋層”。其中,太古界遷西群主要包括暗麻粒岩、輝石黑雲斜片麻岩、角閃麻岩和輝石磁鐵英岩等中深變質雜岩,這些岩石以互層的形式存在,這些岩層在區域混合岩化和岩漿侵入方麵具有顯著特征,常形成麻狀混合岩或片麻狀花崗石,岩層產狀呈北東方向,向西側傾斜,傾斜度一般在50°~80°之間。在清東陵的裕陵附近,基岩的埋深由於山形變化而呈現出北高南低的分布。而清東陵墓葬群主要分布在東陵昌瑞山腳下的衝積相地層和寬闊的東陵前盆中,並以第四係鬆散層中的全新係統殘層土坡和衝積相砂質粘土中夾帶砂質碎石、衝洪相砂礫的地層墓葬為主。此外,清東陵地區位於第四紀火山活動時期斷裂的中國密雲山脈喜峰口南側,處於中國華北平原地震帶與北京燕山平原地震帶之間交匯的中國華北平原和北京燕山之間地震帶,因此具有強震發生的地質背景,受到臨近地區的地震活動影響較大,是一個高發性的大型地震噴發活動區,經曆過強烈的地震活動。
地形地貌
清東陵屬於低山丘陵地貌,[4]整個陵區沿著燕山餘脈昌瑞山而建,[12]位於昌瑞山下,海拔約為123.32米;[11]地處半山區,境內地貌呈現出“三山兩川”的特點,平原、丘陵和山地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向北為山頂和後側高山,向南則轉變為盆地。整個陵區以昌瑞山為界,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包括“前圈”和“後龍”兩個部分,其中,昌瑞山以南為前圈,是陵寢的所在地;昌瑞山以北山巒起伏,為“風水來龍”之地,稱“後龍”。從陵後的長城開始,向北經霧靈山,延伸到承德附近,西端與密雲相接壤,東至遵化城。陵區東靠鷹飛倒仰山,南靠金星山,西靠黃花山,北靠昌瑞山,中間有影壁山,位於昌瑞山和金星山之間,更南有天台和煙墩兩座山峰相對,形成一個名為“興隆口”(也稱“龍門口”)的險峻陵口,布局寬廣,群山環抱,東西兩側還有馬蘭河和西大河兩條大河夾流,貫穿於陵區之中。
水文
清東陵所在地區主要有沙河、黎河、淋河、魏進河等大小37條河流,[12]昌瑞山左側的河流源自分水嶺,從鯰[nián]魚關進入,向南流入湯河,與吉祥、勝水二峪水匯合,出水門口,最終注入平安河;昌瑞山右側的河流同樣源自分水嶺,從寬佃峪進入,通過右水關,達到興隆口,最終由西注入臨河;霧靈山左側的河流從鴿子堂東部經過氈帽山,穿過石溝進入潘家口,然後匯入三屯營灤[luán]河,最終注入大海;霧靈山右側的河流由石底河西趨楊樹溝,進入牆子路,流向潮河,最終匯入通州大河並入海。
清東陵陵區西南側有西大河,自西北向東南流過,經過陵區後在石牌坊附近流入龍門口水庫,而其東側又有馬蘭河,也自西北向東南流過,過陵區後經小湯河村、文山村,最終流入沙河。清東陵圍牆內外還有若幹條其他的河流,這些河流分別處於勝水峪、葦子峪、桃花峪、斑鳩峪、吉祥峪、作口峪、王家峪、獨鬆峪、桂家峪等地,其中較多源自峪中,並入臨河。
清東陵墓葬群內的地下水以鬆散岩類孔隙潛水和基岩裂隙水為主,分布在區內的人工填土層和強風化帶內的風化裂隙中,含水層主要為人工填土中極不連續的砂礫石層、粉質粘土夾碎石層及砂碎石透鏡體;大氣降水是該地質區內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並主要通過蒸發和地下徑流等方式排泄;地下水循環交替強烈,以溶濾作用為主,多形成低礦化的淡水,其礦化度一般為0.5~1.0克\/升;水化學類型則以碳酸鈣鎂型水為主,其ph值通常在7.0~7.6之間。
生物多樣性
清東陵所在地區土質優良,以常青喬木鬆柏為主的人工森林植被茂密,覆蓋率高達71%,同時,景區內植物物產資源豐富,生長著人參、地黃等野生藥材,還有小麥、芝麻等多種農作物以及蘋果、櫻桃等各類瓜果蔬菜。
方位布局
清東陵陵區南北長125千米、寬20千米,在清代時占地麵積約為2500平方千米,分“前圈”和“後龍”兩部分,以昌瑞山為界,山以南是“前圈”,為陵寢所在地;山以北是“後龍”,屬於陵寢風水禁區,到雍正、乾隆時期,“後龍”已經擴展到霧靈山。如今,清東陵景區的管理麵積約為80平方千米,四麵環山,清代還在此陸續建成了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從陵區最南端的石牌坊[h]向北到孝陵寶頂,由一條約12米寬、6千米長的“清代最長神道”——孝陵神道連成,沿途的大紅門、聖德神功碑樓[i]、石像生[j]、龍鳳門[k]、七孔橋、小碑樓(神道碑樓)、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等建築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清東陵的諸陵園格局嚴謹,集中有序,按規製營建了一係列建築,總體布局為“前朝後寢”,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為中軸線,其餘各帝陵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地按輩分分列在孝陵兩側,並依山勢呈扇形於昌瑞山南麓東西排列開來,彼此呼應,輩份低的陵寢距孝陵較遠。以背對昌瑞山的角度來看,孝惠章皇後及眾多妃嬪的陵寢孝東陵位於孝陵左側,再往左分別是康熙帝的景陵、葬有康熙帝眾多妃嬪的景陵妃園寢和葬有愨惠皇貴妃、惇怡皇貴妃的景陵皇貴妃園寢,再往左前方,是同治皇帝的惠陵,惠陵右側是惠陵妃園寢;孝陵的右側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再左側是葬有乾隆帝妃嬪的裕陵妃園寢,孝陵的最左側是鹹豐皇帝的定陵,定陵的左側分別是葬有鹹豐帝妃嬪的定陵妃園寢、孝貞顯皇後慈安的普祥峪定東陵和孝欽顯皇後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另外,孝莊文皇後的昭西陵位於風水牆外,臨近大紅門處。
具體分析內部格局,若以昌瑞山和金星山之間的連線為直徑畫圓,可以發現孝陵及後來營建的各帝後陵寢大致呈扇形聚集分布在這個圓的邊上,且以孝陵為中心,隻有惠陵比較偏離這個聚集區,而昌瑞山和左右護砂[l]也都大致分布在這個圓的邊上。因此,清東陵可以大致視為一個以昌瑞山、金星山為中軸線,以昌瑞山、金星山之間的連線為直徑的圓形格局。此外,這條中軸線實際上還可以延伸到更遠的煙墩山,而且從昌瑞山到影壁山的距離和從影壁山到煙墩山的距離大致相等。
建築特征
建築特色
清東陵在建築形製、布局、組合、工藝上都有許多自己的建築特色,主要具有“坐北朝南、神道貫穿、居中當陽、中軸不偏”“經緯組合、高低錯落、逐級增高、對比襯托”“因山建陵,人文、自然,動靜結合”“前朝後寢,二方一圓,南北排列,三進院落”“左右對稱、彼此呼應、均衡布局、主次分明”等五個方麵的清代陵寢建築特點。
清東陵的每一座帝陵都選在陵山之陽的“龍脈正穴”之處營建寶城[m]、寶頂,由此向南修築一條長幾百米至數千米不等的神道,並以此為中軸線。陵寢的明樓、隆恩殿等主要建築均坐北朝南地建在神道的北端,有“居中當陽”之意;而隆恩門[n]、神道碑亭[o]、牌樓門、聖德碑樓、大紅門等建築則依次排開,不僅有層層拱衛主體建築的作用,而且還有“突出中心、強化皇權”的寓意。
清東陵陵寢的建築布局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和形式,各建築按照“一縱一橫、一低一高”的方式排列,縱向建築的後麵必定是橫向建築,而橫向建築往往是主體建築,比相鄰縱向的陪襯建築更高大,這樣的交錯布局形成了大小交替的效果,相互之間形成了對比和襯托;而從側麵看,建築的高度變化又會呈現出低—高—低—高的“波浪起伏”形式,又由於陵寢地勢的南低北高,主體建築更高大,因此南至北的波浪式輪廓線有時會呈現出逐級提高的階梯式曲線,同時,正視前後排列的橫向建築,屋脊的高度也會呈現出層次分明的階梯狀,從而,最終呈現出了“縱橫交錯、高低錯落、逐級增高、互相襯托”的格局。
清東陵利用山形地勢營建陵寢,並借用水流架橋增添“靈性”,流動的河水與靜止的景觀結合,利用自然環境襯托出古建築群的特色,構成“天人合一”的景觀。[12]清東陵符合清代帝陵“前朝後寢”的基本建築形製,及由前至後縱向排列“二方一圓”的三進院落。陵寢門以南為“前朝”,是祭祀活動的場所;陵寢門以北為“後寢”,為已故帝、後奉安的寶頂、地宮。[12]此外,清東陵陵寢的石像生、華表、朝房、班房、下馬碑以及東、西配殿等次要建築都是成對建造且外形一致的,同時布局均衡、彼此呼應、主次分明地以神道為中軸線左右對稱排列,從而形成了“平衡、穩重、莊嚴、圓滿”的特點。
建築思想
清東陵作為清代帝王陵寢建築,不僅體現了當時社會最高等級的喪葬觀念,而且也顯示出封建統治者所宣揚的神本思想、倫理道德以及天人關係等思想。其中,主要反映“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宇宙觀的堪輿學思想在陵寢選址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具體表現為尊卑主賓的禮製和昭穆製度的封建倫理意識在陵園的建構方式上具有指導作用,最後,還有“因山為陵”的神本思想等。
堪輿學思想及天人關係
清東陵的選址和布局遵循了堪輿學思想,“堪”指“天道”,“輿”指“地道”,“堪輿”則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間,特別是地形高下的學問,即“風水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精髓為“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考察周邊環境,從而尋找到一種適合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人居環境”,主要思想基礎就是中國古代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為大多數思想家所宣揚的“天人”宇宙觀[p]以及“天人合一”思想,這對於包括清東陵在內的清代各帝陵陵寢的選址和布局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清東陵的設計者運用中國獨創的風水理論,“遵照典禮之規製,配合山川之勝勢”,其風水格局充分體現了“龍砂穴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的中國傳統文化理念,其“群山環繞,眾水環流,堂局平坦開闊,坐北朝南,北高南低”的環境客觀上就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