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清東陵簡介
崛起重生入伍結婚之路 作者:愛吃喜歡152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封建倫理意識
清東陵實行陵區製,其作為清代帝王陵寢建築,在陵區空間景觀的整體布局上是效法自然的,但是在陵園的建構方式上反映出封建倫理意識的指導作用,具體表現為尊卑主賓的禮製和昭穆製度,等級製度明確,等級製度文化嚴謹。清東陵的整個布局體現了“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凸顯了當時的風水和尊卑文化。例如,就整個陵區而言,孝陵處於中心位置,其他陵寢則在孝陵的左右按照昭穆製度依次建造,形成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整個陵園係統的排列方式表現出“尊卑”“主賓”“朝揖”“拱衛”等關係,充分體現了居中為尊的觀念和長幼尊卑的等級次序,同時也體現了“尊祖歸宗、一脈相承”的兆葬之製,產生了合乎人倫道德和禮製秩序的精神象征符號,從而構成了陵區空間景觀的格局,使得空間景觀整體協調有序。
“因山為陵”的神本思想
神本思想以神為本,其特征包括強調“神權”“神性”以及“天理”,因此,中國古代封建帝王每逢大事常常都會舉行祭祀儀式來祭奠山陵,以祈求神靈的庇佑,同時在政治上奉行專製統治,並強調價值的永恒性,也體現了神本思想。與此同時,由於中國古代的陵寢建築曆來就有一直遵循的“因山為陵”傳統,清承明製,自然也體現了這一傳統。清東陵“因山為陵”的設計方法,充分利用了自然山川的景觀形態,以彰顯帝王陵寢的莊嚴氣勢,這種“有無相生、大象無形”的空間布局形態是以自然山體為基礎創造出的,利用了神本思想,使得皇陵建築與自然環境在空間上融合,從而構成了“崇高、威嚴”的環境界麵,並且還賦予人文景觀以“神性化”的場所意識,使得物質形體抽象的空間關係與物質形體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神本思想的環境藝術。
主要陵寢
孝陵
孝陵為清朝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的陵寢,坐落於昌瑞山主峰南麓,前朝金星山,背靠昌瑞山,位居陵區中軸線上,居中而建,南北長達5500米,占地麵積達22萬平方米,在清代皇陵中規模最大,是清朝在關內營建的第一座皇陵,也是清東陵的第一座陵寢,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被譽為“清代諸陵之冠”,按照中國建築師遵循的“陵製與山水相稱”的設計理念建造完成,在建築體量、高度、空間布局上都刻意經營,被認為是清代陵寢中“風水最佳、位置最尊貴、最具代表性”的陵寢。該陵寢所葬主要人物有三位,分別是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孝康皇後佟佳氏以及孝獻皇後董鄂氏。因為傳說孝陵內無屍首且薄葬,故在民國時期未遭大規模盜掘(但也有多處盜洞),是清東陵內唯一地宮保存完好的陵寢。把入關後第一位帝王的陵寢命名為孝陵,符合“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思想,其寓意就是告誡後代子孫要“孝敬祖先,恩惠百姓,以實現江山永固、百姓安居樂業之福”。
孝陵是由順治皇帝親自選定的,傳說,當年順治皇帝登至昌瑞山頂,將馬上之環取下投向山底,並說道“環落處為朕之穴”,環落處也就成為順治陵寢棺槨下的金井以及孝陵、清東陵總體建築的基點孝陵籌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過世之後初定陵名為“世祖陵”,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初一正式確定陵名為“孝陵”,破土於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動工於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地宮建成後,先將順治皇帝、孝康皇後、孝獻皇後入葬,其餘建築隨後第次興建,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底陵寢建築主體工程基本竣工。
孝陵作為清東陵的主體建築,其建築形製及營造模式雖然是參照明孝陵而來的,但其在規模、格局等方麵卻又有創新。從宏觀上來說,陵寢前部是獻殿,供祭祀朝拜之用;後部是寢宮,是墓主人安息之所。這種格局由來已久,是仿照生前宮殿“前朝後寢”的格局而建。因為是首陵,所以孝陵有一些其他陵沒有的建築,如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等。孝陵神路上,有石牌坊、下馬牌、大紅門、更衣殿、碑亭、華表、石像生、石橋、門座、宮殿、祭台、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地下宮殿等30餘座(組)各類建築,這些建築由神道串聯起來,由南至北,形成一條長達6000米的中軸線。
孝陵的石牌坊位於清東陵陵區最前方,是順治帝逝後由康熙帝為其所修建的一座仿木結構的門洞式禮製性建築,其體量和雕刻的精細程度已然超過了絕大多數同類型的明清皇陵石牌坊,高約12.48米,麵闊五開間,寬達31.35米,為“中國現存麵闊最寬”的石牌坊,並采用木結構以及五間六柱十一樓的形式,全部由漢白玉構築而成,額枋及枋間板上還雕有旋子彩畫及雲紋裝飾;而且6根立柱每一根上都雕刻著圖案,立柱下又嵌有兩塊巨大的夾杆石,夾杆石頂部為圓雕的麒麟和獅子等六對臥獸,底部為須彌座,各夾杆石看麵上則分別都雕刻著“雲龍戲珠”“蔓草奇獸”和“雙獅滾球”等瑞獸浮雕圖案。雖然孝陵石牌坊曆經三個半世紀的時間,還經受了1679年(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仍舊屹立不倒。大紅門位於石牌坊後,既是孝陵的大門,也是整個陵園的正門,於1979年仿照清西陵大紅門耗資16萬元複原,有三個門洞,單簷廡殿頂,大門兩側還各有角門,東西兩邊是20餘千米的風水牆向後延伸與長城相接,將整個陵園封閉。門外東西兩側還各立有一塊用漢、滿、蒙三種文字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字樣的下馬牌。此外,孝陵的石像生數量較多,共計達18對,主要包括麒麟、馬、獬豸、駱駝、獅子、大象、文臣、武將等,其造型大多具有“樸實渾厚”的特點。
景陵
景陵為清朝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陵寢,是在清東陵所修建的第2座皇帝陵,位於孝陵東2.5千米處,是昌瑞山左枝來脈,以象山為朝山,中軸線正對著象山兩峰間微凹的部位,三麵環山,且均為自然形成,前有自然案砂相對,景陵神道就是繞著案砂設置的,後有昌瑞山左翼五花嶺作為後寶山倚靠,左右有自然形成的砂山圍護,其格局符合風水的“藏風聚氣”的原則。景陵始建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完工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首開清朝皇帝生前建陵以及清朝皇帝陵中先葬皇後的先河。景陵所葬的主要人物共計有六位,包括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和孝誠、孝昭、孝懿、孝恭等4位皇後以及敬敏皇貴妃。雍正元年(1723年)2月17日,內閣大學士等擬定了6個陵名恭呈禦覽,雍正帝“哀慟不勝,親刺指血圈出‘景陵’字樣”。“景”字象征日光,有“大”“光明”之意,以此宣揚康熙的功德,而“景陵”之名的寓意既包括了對康熙帝一生“平定戰亂、開創盛世”等政績的高度評價,還有希望康熙帝能夠“蔭佑後世、保國泰民安”的祈願。景陵內還有再現了中國古代地理輿圖繪製技術、象征康熙皇帝開疆擴土功績、至今仍藏於景陵隆恩殿的《大清廣輿圖》。
景陵環形寶城中建寶頂,寶頂下為地宮。寶城前建方城,方城上為明樓,方城前依次為石五供、二柱門、陵寢門。出陵寢門,前院正中為隆恩殿,麵闊五間,隆恩殿前依次為東西配殿、東西燎爐和隆恩門,環以紅牆。出隆恩門左右有東西班房,各三間;前有馬槽溝一道,上麵並排設三孔石拱橋三座;再往前有東西朝房,各五間,再往南依次為神道碑亭、牌樓門和景陵神道,神道兩側自北向南設有文臣、武將、馬、象、獅等五對石像生,南端還有一對石望柱。景陵神道在七孔橋北與孝陵神道相接,東行300米後北折,第一個建築即為聖德神功碑亭,因“祖有功而宗有德”的精神而改稱“聖德神功碑”。碑樓基座為四方形,因1952年的雷火而被毀。而四角豎著的華表保存最好,由青白石料雕刻而成,又稱“擎天柱”。景陵雖參照孝陵建築規製而建,宮殿區和神廚庫區各單體建築形製與孝陵相似,同時為彰顯對先皇的孝道,在建築規模上稍遜於孝陵,但其在建築風格、規製和喪葬形式上又有所創新,並大多為後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例如,景陵神路與孝陵神路相接,不單建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聖德神功碑亭內改立雙碑,分書滿漢碑文,開創了皇陵聖德神功碑亭立二碑的先河,並自此成為定製;改龍鳳門為五間六柱五樓的牌樓門,石像生往北是景陵首創的、相當於孝陵主神道上的龍鳳門的衝天牌樓門;石像生由18對縮減為5對;裁撤了七孔橋、一孔橋,保留了五孔橋和三路三孔橋;五孔橋改建在石像生以南;此外,還徹底摒棄了清朝皇室中世代相沿火化入葬的習俗,改火葬為真正意義上的土葬。另外,景陵方城與石五供之間,隆恩殿與陵寢門之間均不設水溝及石橋,這也是不同於孝陵之處。
景陵妃園寢
景陵妃園寢位於景陵東邊,是清東陵營建的第一座妃園寢,成為後世妃園寢的藍本,其內葬有康熙帝的1位貴妃、11位妃、8位嬪、10位貴人、10位答應、8位常在和1位皇子(十八阿哥),在清朝妃園寢中入葬人數最多。康熙二十年(1681年),孝誠、孝昭二位皇後入葬時,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時間待考),與此同時景陵紀園寢也隨著完工。
景陵妃園寢在布局上僅有宮殿區,該陵寢自北向南依次設有園寢門、享殿、燎爐、宮門、東西班房、東西廂房以及一孔拱橋和平橋。大門、享殿為單簷歇山式建築,並以綠琉璃瓦覆頂。廂房、班房均以布瓦覆頂。後院建有49個小寶頂。
孝東陵
孝東陵為孝惠章皇後(順治帝的皇後、康熙帝的母後)博爾濟吉特氏(1641~1717)的陵寢,位於孝陵東側,故名“孝東陵”,是清朝入關以後所營建的第一座皇後陵,建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之前,但具體的始建時間和竣工期不詳,準確年代有待考證。孝惠章皇後去世後,由於當時的喪葬製度發生了變化,已經實行土葬而非之前的火葬,因此無法再將孝惠章皇後葬於孝陵,隻能單獨給她修建陵寢。由於當時製度尚不完備,在該陵內還陪葬了28位順治帝的妃嬪,因此形成了皇後陵兼紀園寢的局麵。
由於孝東陵是第一個皇後陵,因此其為之後的一些皇後陵和妃園寢的營建確立了一種規製和模本。孝東陵以黃色琉璃瓦覆頂,采用“前朝後寢”的建築規製,布局為神路區僅設一路三孔橋,宮殿區不設二柱門,其餘則與皇帝陵相同。陵園的隆恩門外建有東西朝房,並配有隆恩殿、東西配殿,以及由方城、明樓、寶頂和石五供等為主要建築的後寢等。
昭西陵
昭西陵為孝莊太後(孝莊文皇後)的陵寢,位於清東陵風水牆外距離陵園總門戶大紅門東側不遠處,四周地勢平坦開闊,沒有其他帝後的後帳和東西砂山環繞,是清王朝第二座皇後陵,也是級別最高、建築規製最特殊的皇後陵,還是清東陵唯一一個建在風水牆外的陵寢;陵墓建製完備,規模相當,自成一體,並擁有兩層圍牆;建於雍正三年(1725年),竣工期不詳,其內葬有被譽為“清朝興國太後”“大清國母”的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1613~1687)。孝莊文皇後死後,其孫康熙為感念祖母恩德,特下旨將紫禁城內剛建成的慈寧宮東邊的五間大殿拆運至清東陵,為祖母停靈建了“暫安奉殿”,之後“暫安奉殿”正式建成陵園,並定名為“昭西陵”,意為“昭陵(皇太極之陵)之西的陵墓”。
昭西陵因由“暫安奉殿”改建而成而具有與其他皇後陵迥異的特殊建築規製,例如,神路區隻設下馬牌和神道碑亭,由於地勢原因而沒有建馬溝槽和橋梁涵洞,並且如今絕大部分都已被毀;宮殿區建了兩層圍牆,外層圍牆的正麵設置了隆恩門,內層圍牆的正麵設置了3座琉璃花門;陵寢門設置在隆恩殿左右的卡子牆上等。此外,從基址上看,昭西陵最南端是下馬碑、神道碑亭,僅存殘碑,這些都是超越皇後陵等級的建築。碑亭東側為神廚庫,僅存圍牆。東西朝房各五間。孝莊文皇後的墳塚之前排列了石刻的圓鼎、香爐和花瓶等石五供,而在進入寶頂的丹陛上雕刻著龍鳳圖樣。不同於其他清朝帝王及後妃的歇山頂陵寢大殿,昭西陵隆恩殿采用了重簷廡殿頂,以彰顯孝莊太後至高尊崇的地位,而如今昭西陵隆恩殿破壞嚴重,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
景陵皇貴妃園寢
景陵皇貴妃園寢,俗稱“雙妃園寢”或“雙妃陵”,是清東陵內建造的第二座紀園寢,位於景陵東旁,在景陵妃園寢的東邊,是乾隆皇帝即位後不久為對其有撫育之恩的愨惠、惇怡兩位皇貴太妃單獨修建的園寢,同景陵妃園寢一樣,也是附屬於景陵的妃園寢,其興工、竣工日期均有待考證。
景陵皇貴妃園寢的規製超出了景陵妃園寢,除了琉璃瓦采用綠色之外,其餘規製幾乎與皇後陵等同,因此成為了清代等級最高的妃園寢,被譽為“清朝諸妃園寢之冠”。該園寢增加了綠瓦單簷歇山頂的東西配殿;有兩座綠色琉璃瓦明樓並肩而立;享殿月台前設置了雕刻著“丹鳳朝陽”圖案的丹陛石;宮門外諸建築的屋頂均為灰布瓦,園寢的宮門、大殿、明樓、牆帽等均為綠琉璃瓦蓋頂。
裕陵
裕陵為清朝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的陵寢,相傳是乾隆自點的穴地,於乾隆八年(1743年)破土動工,竣工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曆時近10年。由於裕陵修建於清朝國勢鼎盛時期,因此其在建築規模和建築藝術上均具有較為突出的代表性。“裕”有“富饒、寬宏”之意,“裕陵”之名不僅是對乾隆帝政績的讚譽,同時還有希望乾隆帝能夠保佑國家未來富強、興盛的祈願。裕陵地宮共葬有乾隆皇帝(1711~1799)、孝賢皇後、孝儀皇後、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和淑嘉皇貴妃等“一帝二後三妃”,共計6人。由於乾隆皇帝非常信仰佛教文化,因此在其陵寢裕陵內佛家文化物品隨處可見,尤其是在被譽為“莊嚴肅穆的地下佛堂”的裕陵地宮內布滿了佛像、經文等各種佛教石雕,例如,在地宮四道門的八個門扇上分別雕刻有一尊菩薩立像,合稱“八大菩薩”。
裕陵的建築規製承襲了祖製,大致與景陵相同,例如自北向南設有地宮、寶城、明樓、方城、祭台五供、二柱門、琉璃花門、三路一孔橋、隆恩殿、牌樓門、石像生、五孔橋聖德神功碑亭等;但是,裕陵在具體的布局形式上又有創新,如在隆恩殿內首次設置了藏有各種稀世珍寶的佛樓,並成為定製,為後世帝陵所效仿;裕陵的神廚庫建在了東朝房的後麵,不同於景陵因砂山遮擋移到了神道左側;在陵寢門前增設了三路一孔玉帶橋;裕陵隆恩門前的三路三孔拱橋兩側各建有一座平橋,這也成為後世定製;裕陵陵寢門前相較於景陵陵寢門前多了一條上架三座一孔拱橋的玉帶河;裕陵的神道兩側有8對石像生,比景陵多出3對,規模僅次於孝陵。此外,裕陵的明樓、隆恩殿、東西配殿、隆恩門、東西朝房以及裕陵小碑樓等主體建築的階條石均為整塊艾葉青石料,在曆代陵寢中均很少見。
裕陵妃園寢
裕陵妃園寢是清東陵內建造的第三座妃園寢,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破土動工,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755年~1762年),又進行了擴建;其內葬有乾隆帝死後被貶的烏喇那拉皇後和35位妃嬪,傳說中“香妃”的原型容妃也葬於清東陵的裕陵妃園寢內。該園寢規製接近於景陵皇貴妃園寢,但也有所不同,例如,其享殿前未設丹陛石,園寢門開在享殿兩側的麵闊牆上,有一座方城明樓,後院內建有34座小寶頂。
裕陵妃園寢目前隻有兩個開放的地宮,分別為純惠皇貴妃地宮和容妃地宮。其中,純惠皇貴妃地宮位於裕陵妃園寢的最前排正中位置,主要由墓道券、閃當券、罩門券、石門、門洞券、梓券、金券等組成,安葬人物有純惠皇貴妃(居中)和烏拉納喇皇後(東側),是園寢中規製最高的一座地宮;而容妃地宮位於裕陵妃園寢的前數第三排、東數第一座寶頂之下,主要由罩門券、石門、門洞券、梓券、金券等組成,清理時發現有槨無棺,且槨的一側被砍成了一個長方形洞,槨的前後還各有一塊卡棺石。
定陵
定陵為清文宗鹹豐皇帝愛新覺羅·奕守的陵寢,位於清東陵最西端的平安峪,右臨西大河,朝對天台山,隔岸是黃花山;始建於鹹豐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在1861年鹹豐帝崩逝之後開始大規模營建,並於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竣工,曆時近七年半,共計花費了300餘萬兩白銀。[由於鹹豐帝在位期間正處於太平天國等農民運動爆發以及外國侵略者大肆掠奪的階段,因此“定陵”的命名包含了當時朝廷迫切希望“國家恢複安定、重新繁榮富強”的祈願。定陵地宮內主要安葬了鹹豐帝(1831~1861)和孝德顯皇後“一帝一後”2人。
定陵神道於孝陵一孔橋與七孔橋之間與孝陵相接,沿途有五孔平橋、一孔涵洞、五孔神路橋、五孔平橋、石望柱、石像生、牌樓門、神道碑亭等建築。由於定陵地形陡峭,所以從神路樓到石像生、神道碑亭、三孔橋直達隆恩門,具有“裏程短、布局緊”的特點。定陵的規製在清代皇陵製度的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在“遵照典禮之規製,配合山川之勝勢”原則的指導之下,最後基本上繼承了祖陵規製,局部仿效宣宗慕陵,又部分按照景陵、裕陵、昌陵等祖陵規製進行建造,例如橋北的東西朝房、班房的規製均與孝陵相同,隆恩門以內的建築大多遵從祖製,設有隆恩門、燎爐、配殿、隆恩殿、陵寢門、石五供等;同時也采納了部分建製慕陵的意見,例如撤消了大牌樓、二柱門,後院較前院變窄,地宮內不再雕刻經文、佛像,地宮下設置龍須溝,地宮頂采用蓑衣頂形式等。此外,定陵的建築也有其創新之處,例如定陵石欄杆隻將月台的東、西、南三麵圍過來,而不設在大殿的兩側及後麵;在金券石券上用城磚灰砌灌漿,壘成廡殿蓑衣頂,然後用三合土夯成長圓形寶頂;在月台、礓[jiāng]礤[cǎ][u]兩側都安裝了石欄杆,將磚砌礓礤改為石砌台階,並且將礓礤分成上下兩段,中間連以平台;改變了以往用城磚壘砌的慣例,而以青白石壘砌;裁撤了聖德神功碑亭、一孔拱橋、二柱門;將陵寢門前的玉帶橋改為三座平便橋;將石像生改為5對等。
菩陀峪定東陵
菩陀峪定東陵為慈禧太後(1835~1908年)葉赫那拉氏的陵寢,又稱“慈禧陵”,位於定陵東側約1千米的菩陀峪,初建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至光緒五年(1879年)六月,曆時6年,約耗227萬兩白銀。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皇太後倚仗獨掌朝綱之機,以“年久失修”為借口,下令將慈禧陵主體建築全部拆除重建,附屬建築揭瓦大修,工程曆時13年之久,約是初建時的2倍,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死前幾天才全部完工並驗收完畢。
菩陀峪定東陵的陵寢規製基本參照了孝東陵,按理應遜於正宮慈安陵,但由於慈禧的權力欲望強大,致使陵寢一改再改,最終菩陀峪定東陵成為了清東陵內規製最高的皇後陵,以木絕、金絕和石絕等“三絕”著稱,彰顯了慈禧太後身為統治者的尊崇。菩陀峪定東陵地宮主要由墓道券、閃當券、罩門券、門洞券、金券五券和兩道石門組成,該地宮設置有3條龍須溝。第二道石門上的月光石上有雕刻。除墓道券和閃當券是磚券外,其餘各券均為青白石修築,無雕刻。菩陀峪定東陵三大殿全部采用名貴的黃花梨木建造,並以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彩畫通過全部貼金的手法將其粉飾。隆恩殿四周的漢白玉石欄杆、欄板和望柱上都雕刻著“龍鳳呈祥”“水浪浮雲”等圖案,殿內遍布雕刻的貼金磚,明柱上有浮雕的金龍盤繞周圍。殿前龍鳳丹陛石一改傳統的“龍頭在上、鳳頭朝下”的格局,將代表皇後的鳳凰雕刻在了代表皇帝的龍的上麵,因而形成了“鳳壓龍”的格局,打破了古代封建男權社會的規則,反映出慈禧兩度“垂簾聽政”,主宰清朝命運的政治、曆史背景,成為中國古代曆史上絕無僅有且至高無上的女權象征。
惠陵
惠陵為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的陵寢,是清東陵營建的最後一座皇帝陵,位於清東陵界內東南方向的雙山峪南麓,坐北朝南,規模較小,陵寢外圍環以砂山;其建造時間相較於其他陵寢較短,於光緒元年(1875年)三月破土動工,光緒四年(1878年)九月竣工,曆時3年,約耗435萬兩白銀。除了同治帝外,惠陵內還葬有孝哲毅皇後阿魯特氏。“惠”字有“仁慈、聰慧”等意,因此,“惠陵”的命名代表了對同治帝“仁慈、聰慧”的讚譽。在營建惠陵時,國家財政吃緊,營建經費緊張,最終隻能縮減規製,因此,惠陵的建築規製是清東陵所有的陵寢中最為簡約的。
惠陵從選址到承建均由慈禧太後一人決定,其建築規製除了神路不與孝陵主神路相接以及未建石像生、二柱門和聖德神功碑亭,節省了20餘萬兩白銀之外,其餘均仿照定陵規製建造。該陵寢自北向南依次設有寶頂、寶城、月牙牆、明樓、方城、陵寢門、隆恩殿、東西配殿、東西燎爐、隆恩門、東西班房、東西朝房、三路三孔神路橋、神廚庫、神道碑亭、牌樓門、望柱及五孔石拱橋等建築。除了東西值班房為布瓦蓋頂外,其他建築屋頂均覆以黃琉璃瓦。此外,由於惠陵的建築使用的木料均為質地堅硬、紅黑色色澤且稀少珍貴的“楠梃木”(即棪[yǎn]楠木),因此又被稱為“銅梁鐵柱”,其大木構架至今仍然保存完整。
其他看點
石雕
清東陵的石雕作品主要包括石象生、拱券橋、門坊、丹陛石、石祭台、券臉石、石碑、殿座欄杆、華表等類型,這些石雕中主要包含了龍鳳圖騰文化題材、宗教中的吉祥題材、民俗文化中的祥瑞題材以及儒家文化中的吉祥題材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內容。
龍鳳圖騰文化題材石雕作品
龍、鳳是代表中華民族的圖騰文化,而圖騰文化又屬於一種宗教信仰。在封建統治時期,“龍”圖騰象征著“皇權”和“尊貴”,因此在清東陵文化元素資源中,“龍”圖騰文化元素也是主要表現對象,據統計,清東陵石雕作品中主要雕刻於石象生、華表、石碑、橋梁、石牌坊等部位的“龍”圖騰共計有2587條,包括正龍、升龍、蹲龍、坐龍、靠山龍、行龍、降龍等,其主要表現技法有石雕和彩繪兩種;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鳳”圖騰象征著女性尊貴的地位,清東陵石雕藝術作品中還有758隻“鳳”圖騰,大多與“龍”圖騰文化元素一同出現,其中,殿座欄杆中共計有567隻,石橋中共計有176隻,丹陛石中共計有11隻,券臉石中共計有4隻。
宗教中的吉祥題材石雕作品
在清東陵中還有許多佛教、道教等宗教中的吉祥題材石雕,尤其是在各帝、後陵的石五供以及乾隆帝裕陵的地宮內隨處可見;[25]其中的佛教雕刻主要包括三世佛、四大天王、五方佛、五欲供、八大菩薩、二十四佛、佛花、法器以及藏文、梵文經咒等題材。[1]同時,清東陵內還大量使用了佛教中供奉在佛像前的“輪”(法輪)“螺”(法螺)“傘”(寶傘)“蓋”(白蓋)“花”(蓮花)“罐”(寶瓶)“魚”(金魚)“長”(盤長)等八種神器、又名“八吉祥”的“八寶”。
民俗文化中的祥瑞題材石雕作品
清東陵石雕中還有大量民間文化素材,體現了“祈福文化”的主題,大多集中在各陵的石象生、朱砂碑、石祭台、華表以及丹陛石、券臉石上,主要是賦予某些珍禽瑞獸(如獅子、麒麟、大象、鹿鶴、駱駝等)、花木蟲魚(如鬆、竹、梅、蘭、菊、牡丹、靈芝、萱草、荷花等)、器物(如古錢、典籍、犀角、寶珠、如意等)以及特定的幾何圖案(如圓環等)以吉祥含義,例如獅子象征“吉祥和權利”、駱駝象征“忠義”、獬豸象征“勇猛”等。
儒家文化中的吉祥題材石雕作品
由於儒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封建帝王統治,所以儒家學派在清代也產生一定影響,在清東陵景區中主要體現在“禮”“樂”“四藝”“致仕”等方麵,因此,清東陵有許多反映儒家文化的石雕作品,其中,在裕陵、昭西陵、慈安陵、慈禧陵的石祭台上分別刻有爐、鼎、爵等禮器,體現了有關“禮”的題材;而在孝陵、景陵、裕陵的朱砂碑上,以及孝陵、景陵、昭西陵、定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磬[qing],景陵石祭台上雕有鈸[bo],裕陵石祭台上雕有管、笛、笙、板、鈸,昭西陵石祭台上還雕有鍾,慈禧陵石祭台上雕有鈸和笙,體現了有關“樂”的題材;景陵、定陵和裕陵的華表上雕有棋、書、畫,昭西陵、定陵、慈禧陵、慈安陵、惠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琴、棋、書、畫,惇怡皇貴妃的朱砂碑上還雕有琴、書、畫,體現了有關“四藝”的題材;此外,慈禧和慈安陵神道碑亭的券臉石上雕有“太師少師”“封侯掛印”等,體現了有關“致仕”的題材。
碑文
據不完全統計,清東陵中有順治帝的孝陵神功聖德碑碑文,共計1千餘字漢文;有康熙帝的景陵聖德神功碑碑文,共計4千餘字漢文;有乾隆帝的裕陵聖德神功碑碑文,共計2千餘字漢文;還有其他碑文,共計近2萬字漢文。其中,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以弘揚康熙“在位六十餘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數甚多,一碑不能盡載”為由將鐫刻康熙大帝一生文治武功的聖德神功碑亭詔建兩碑,一刻漢字,一刻清文,每個碑文長達4300餘字,記載了康熙帝一生的豐功偉績。
清東陵隨葬品
清東陵的隨葬品主要來自於裕陵地宮、菩陀峪定東陵地宮、容妃地宮和純惠皇貴妃地宮中。
裕陵地宮隨葬品
裕陵地宮中葬有6位皇室成員,包括“一帝二後三皇貴妃”,不僅是四座地宮中內葬人數最多的,而且內葬人物的品階等級配置也高於絕大多數其他的清代皇陵,因此該地宮中的隨葬器物較為可觀,主要包括日用首飾、日用實用器物、素日喜愛之物等,不但器物數量較多,而且相較於其他三座地宮而言,該地宮中出土的器物種類也較為豐富。按照這些隨葬品的主體材質,可將其分為銅器類、金器類和寶玉石類三大類。其中,銅器類主要有鍍金銅鎖、銅佛和銅爵等;金器類隨葬品數量較多,主要為各式首飾,包括金帽頂、金鼻煙壺、金磬、金龍、金簪、金桃、金荷花、金團花、金鶴、金鴨、金花蟈蟈等;寶玉石類主要有貓睛石、琥珀珠、珍珠手串、珊瑚珠串、玉簪、玉鐲、玉葫蘆、玉獅、玉兔、玉魚、玉羊、玉蟬、玉人、鬆石墜、琉璃墜、鬆石佩件、碧玉山水詩文方墜等。
菩陀峪定東陵地宮隨葬品
菩陀峪定東陵地宮中出土的隨葬品相較於裕陵地宮而言數量較少,多為孝欽顯皇後的衣物和被褥等種類,例如龍袍、夾袍等。按照這些隨葬品的主體材質,可將其分為木器類、綢緞類、絨類、綾類等四大類。其中,木器類主要包括香冊、香寶,如孝欽顯皇後香冊和孝欽顯皇後香寶等白檀木製品;綢緞類主要有黃江綢繡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龍袍、綠芻[chu]綢平金繡福字女夾衣、雪青緞平金繡團壽女夾袍、陀羅尼經被、織金團龍圓壽緞帶等;絨類主要有鋪絨加金絲繡荷花褥;綾類主要有堆菱荷花枕套。
容妃地宮隨葬品
容妃地宮出土的隨葬品主要包括首飾、衣物、荷包、如意以及帶有隨葬性質的發辮和牙齒等,種類較為豐富,根據隨葬品的主體材質,可將其分為金器類、銀器類、銅器類、石器類、錦緞類、其他類等六類。其中,金器類主要有金耳環、金花、金佩飾、嵌寶石金質蝙蝠等;銀器類主要有銀鍍金紐扣;銅器類主要有銅紐扣;石器類主要有貓睛石;錦緞類主要有宋錦、堆綾荷包、吉祥帽、哈達殘片、黃地暗花團龍雜寶緞、駝色地五彩加金寸蟒祥雲妝花緞等;其他類為部分因出土時嚴重朽爛而導致質地辨別不明的隨葬品,主要包括藍地妝花織龍袍料(殘片)、黃地暗花八寶綾(殘片)、龍袍(殘片)、荷包、發辮、木柄如意等。
純惠皇貴妃地宮隨葬品
純惠皇貴妃地宮出土的隨葬品數量極少,主要包括1枚嵌6顆鑽石的金戒指、2個寶石墜、1隻耳環勾以及12個大小銅鍍金紐扣,並且這些出土的遺物均沒有編號。[20]
文化展覽
截止到2021年,清東陵景區已經推出了“清東陵第一景觀”“建築知識體驗館”“皇家建築體驗展”“清史警鑒苑”等有關清代陵墓建築的一係列皇家建築文化展覽。而在清東陵景區舉辦的“清東陵徒步大會”活動中還有“翰墨留香·慈禧文物展”“震撼的遺珍·裕陵文物展”等文化展覽。同時,清東陵景區還融合了“文物展示”“古代建築文化體驗”“攝影”“研學”等多個元素,在清東陵以及唐山市、杭州市、蘇州市等地的博物館推出了一係列展示中國古代匠人紡織、雕刻等技藝的“清東陵文物展覽”。此外,清東陵景區還推出了集文化展覽、購物和加工於一體的體驗館,向遊客們展示大清皇家銀器、玻璃畫、鐵畫、滿族剪紙、刺繡等文物。
清東陵徒步大會
截止到2023年,清東陵景區已經連續11年舉辦了“清東陵徒步大會”,該項活動以“用腳步丈量曆史,用行動保護文物”為主題,已成為京津冀地區周末戶外健身的一大品牌,其目的是將國家全民健身目標與清東陵的曆史文化旅遊相結合,讓參與者在運動中探索清東陵的曆史文化,以得到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方麵的教育。
2023年的“清東陵徒步大會”由遵化市委、市政府和唐山清東陵保護區管理委員會主辦,並由遵化市文廣旅局、清東陵景區管理有限公司等承辦,全名為“2023金融街·古泉小鎮杯”清東陵福地踏青徒步大會,於4月15日舉行,起點為清東陵景區遊客中心的“彩虹門”,沿著孝陵主神路延伸到裕陵神路,終點為裕陵小碑樓,行程共計約為10千米。該徒步大會還增加了“翰墨留香·慈禧文物展”“震撼的遺珍·裕陵文物展”等文化展覽,以及金融街·古泉小鎮泡湯休閑項目。
物產
清東陵景區內植物物產資源豐富,生長著人參、地黃等野生藥材,還有小麥、芝麻等多種農作物以及蘋果、櫻桃等各類瓜果蔬菜,並誕生了“東陵白玉米”“東陵大櫻桃”“京東板栗”等特色物產。
截止到2021年,清東陵景區內已種植了約2平方千米的農作物,同時,景區內的垂釣園、蔬菜采摘園以及中草藥采摘園等項目也已經初具規模,栽種有玫瑰花、雞冠花、串紅、丁香、向日葵、萬壽菊、連翹、金銀花、大麗花、黃金瓜、鬆柏樹、桃樹、冬青、本地倭瓜等植物。此外,清東陵景區內的石牌坊至大碑樓如今已經成為了有機蔬菜水果生態采摘園,主要種植了蘑菇、茄子、西紅柿、青椒、紅薯、東陵白玉米等蔬菜,以及美國大櫻桃、甜瓜、西瓜、草莓、蟠桃等水果,還有核桃、花生等農作物產品,遊客可在此體驗親手采摘。[1]
美食
清東陵景區內有包括糕點、板栗、咯紮等在內的許多傳統美食,其中,“東陵糕點”又可分為“龍井餅”“蹦蹦酥”“十八件”“七星點子”“薩淇瑪”等許多品種;清東陵的“京東板栗”因具有“色澤鮮豔、含糖量高”等特點而聞名;[1]而“咯紮”又稱“擱著”,是河北省唐山市的一種由豆麵做成、似餅形的麵食小吃,同時也是當地百姓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迎來送往的必備之物。
價值和意義
曆史價值和意義
清東陵作為清朝入主中原後所建立的第一處陵寢,被譽為中國陵寢建築之典範,不僅是中國清朝曆史的佐證,也承載了清王朝極為豐富的曆史信息與時代記憶,從側麵反映了自清初至清末以來的整個發展史,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及價值。
在整個清東陵陵區內,不僅有清朝時期規模最大的“關內第一陵”——孝陵,有典製大備的景陵和清朝時期規製最高的景陵皇貴妃園寢,以及葬妃嬪最多的景陵妃園寢,還有清朝第一座皇後陵——孝東陵,以及具有傳奇色彩的昭西陵、裕陵妃園寢等陵寢,此外,還有裕陵、定陵、定東陵、定陵妃園寢、惠陵、惠陵妃園寢等一係列各具特色及曆史淵源的皇家陵寢,甚至還有榮親王園寢、十二貝勒園寢、端慧皇太子園寢等眾多陪葬墓。作為皇家陵寢建築代表的清東陵還體現了中國封建集權製度下的等級森嚴以及中國王權製度下的皇室風貌,不僅為後人了解清朝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也為中國研究和學習陵寢建築提供了極高的實物科考價值。
科學價值和意義
清東陵陵寢工程是當時國家的“天字第一號”工程,動用了國庫的黃金白銀,並由朝廷重臣監督能工巧匠營建,采用的也是當時國家最高級且珍貴的建築材料、最先進的施工技術與生產工藝,以及最高標準的建築規範和形式,清東陵建成之後還實行了當時最完善的管理方法,並派出國家裝備最精良的軍隊去保護,如今這些古建築絕大多數保存完好,文物價值更是獨一無二。同時,由於其規模、規製、技術、用料、質量等均受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的製約,因而成為了當時國家榮辱興衰的一個表征,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意義。此外,清東陵內葬人物大多聲名顯赫,這些皇室成員及其事跡在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麵的影響也都獨具特色,並遺留了大量的曆史疑問給後人研究和探討。
由此可見,清東陵作為中國古代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絕唱”,每座皇陵都能折射出在其所處具體時期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科技等方麵的狀況,是研究及考察清代建築尤其是陵寢建築的理想場所,同時也是發現和研究清史珍貴實物資料較為集中的地方,可以起到“證史”“佐史”“補史”的作用。通過教科書上無法找到的清東陵實物資料的展示,後人也能從清東陵的陵寢布局、建築式樣、裝飾材料等方麵直觀地了解到當時國家各個方麵的情況,進而更加準確地研究和把握清朝建築相關資料乃至整個清朝的曆史。正因如此,清東陵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意義,得到了中國考古學家及文獻學家的重視,從而進一步豐富了中國考古學和文獻學的史料來源。
藝術價值和意義
清東陵是中國封建皇陵的集大成者,是中國陵寢史上最後一個輝煌時期的傑出代表,其規模之宏大、規製之完備、體係之完善、布局之規整,在中國現存清代陵寢建築中首屈一指,且其建築藝術已然達到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巔峰,在建築形製、布局、組合、工藝上都有許多自己的建築特色。同時,清東陵也是風水學、哲學、藝術美學、景觀學、喪葬祭祀、宗教民俗等中國傳統文化要素的集大成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蘊含著重要的藝術、文化價值,並被聯合國遺產專家評價為“人類具有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作為運用中國獨創的傳統“風水”理論,將陵寢建築巧奪天工的人文藝術與周邊自然山川景觀相結合的成功典範,清東陵精心選址,“遵照典禮之規製,配合山川之勝勢”,綜合考察了氣候、山川、河流、土壤、植被、高低、廣狹等若幹影響環境質量的因素,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而在建築序列布置上,又構成了極具變化的空間環境,使自然景觀與人文建築有機地融為一體。清東陵不僅建築樣式多變,建築類型齊全,而且裝飾彩畫種類多樣,雕刻藝術方法講究且材料多樣,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以及中國建築學中“源於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更承載著中國發展至今最為完備且複雜的喪葬、祭祀文化,並通過建築和裝飾闡釋了中國封建時期持續幾百年的權力觀與世界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開發與保護
開發
清東陵文物管理部門本著“有效保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對清東陵進行了旅遊開發。1978年,清東陵景區正式對遊客開放。1991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理論與曆史名城規劃研究所編製了《清東陵總體規劃(2000—2020年)》,該規劃於1992年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複同意,後又於2003年得到了進一步修編。進入21世紀後,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東陵年均接待遊客人數達到40餘萬人次,旅遊門票收入達到了1600餘萬元,旅遊綜合收入超過6000萬元。[17]2001年1月,清東陵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0年左右,清東陵景區與北京大學、天津大學等多所國內高校建立了業務關係,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5年10月,清東陵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在景區管理與建設方麵,清東陵還順利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係認證和iso環境管理體係認證。隨著清東陵旅遊業的不斷發展,該景區還舉辦了推介招商會、旅遊產業博覽會、文創大賽等一係列活動。在此期間,清東陵還獲得了“中國優秀旅遊景區”“世界文化旅遊精品”等一係列榮譽稱號。
清東陵保護區管委會為帶動周邊村莊“旅遊富民”,先後建成了“守陵人家”博物館、官房、裕小“村史館”等文化景點。此外,保護區還通過挖掘宮廷技藝及皇家文化,啟動了“清東陵——馬蘭峪金銀小鎮旅遊線路”,以推動金銀加工與旅遊業融合發展。截止到2021年,清東陵保護區內已有30餘家金銀加工廠、50餘家家庭手工作坊,平均每年可以加工150噸至200噸白銀,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
由於清東陵景區屬於古代帝王墓葬景區,其所有的地上及地下部分都屬於文物保護範圍,在具有較強文化屬性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限製了該景區的開發。目前,清東陵景區工作重點還是偏重於文物保護方麵,沒有挖掘其它的旅遊價值,如今該景區每年接待中外遊客的人數近60萬人次,其經營收入主要還是依靠門票收入,此外,景區每年還要投入巨大的運營成本,其中,單是每年滅火器的更新費用就需要十幾萬元,景區一整年的運營成本共計可達1000餘萬元。
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東陵隨著“清東陵文物保管所”的成立才逐漸得到中國政府的專項管理和保護;為了更好地保持和恢複原有風貌,除對原存古樹進行登記、建檔、掛牌保護外,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栽植樹木,綠化造林。1961年3月4日,清東陵被中國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起,清東陵又在各陵神路兩側及一些重點地段恢複儀樹帶。1999年,河北省出台了《清東陵保護管理辦法》。
2000年11月30日,清東陵作為中國“明清皇家陵寢”遺產項目的重要部分,在澳大利亞凱恩斯舉行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締約國大會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全票通過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並被聯合國遺產專家評價為“人類具有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011年,河北省進一步修訂了其在1999年出台的《清東陵保護管理辦法》。[1]同年,國家和河北省、市文物部門決定重新評估《清東陵總體規劃(2000—2020年)》,之後,由清東陵文管處在原規劃基礎上,按照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最新要求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要求,依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製要求》的標準,啟動《清東陵文物保護規劃(2022—2035年)》編製工作。
2014年12月,清東陵啟動了建陵以來規模最大的文物修複與保護工程,為了讓文物受損情況不再繼續惡化,國家共計投資了7.1億元,對清東陵7大類49項維修項目進行了修繕和保護。
2018年,清東陵保護區向河北省人大常委會申請,重新修訂了《清東陵保護管理辦法》,《清東陵文物保護規劃》也已修編完成並上報。
2019年10月10日,清東陵保護區聯合華北理工大學成立了“清東陵文化研究所”,進一步加快了清東陵古建築和文物保護及文化藝術價值研究等各項工作。此外,清東陵還先後與北京大學、中央美院、中央民族大學、華北理工大學、河北大學、天津大學等院校建立了研學合作關係。
為更好地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清東陵保護區在2019年的近幾年內組織開展了一係列形式多樣的活動,先後推出了“震撼的遺珍”等展覽,通過不斷創新展覽展示方式,發掘、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還先後多次推出了“用腳步丈量曆史,用行動保護文物”徒步大會活動,組織群眾開展了“群防群治”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周邊重點鄉鎮建立起26支小分隊,配合專
業警衛隊伍展開巡邏,還成立了“清東陵文物保護協會”,引導更多群眾參與到清東陵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截止到2019年5月已有3000餘人參與了清東陵文化遺產保護,還有3萬餘人參與了清東陵保護區環境整治。此外,清東陵保護區在文物看守方麵製定了“技防”“人防”“犬防”“群防群治”相結合的“四防”模式和處級、科級、保衛科、治安分局組成的“四級督查巡查機製”,每年累計開展1500餘次各級巡查,並及時整改和落實巡查發現的問題;為進一步促進問題整改,保護區還製定了文物安保、消防隱患問題暗訪製度,每季度都會邀請專家進行暗訪;同時,每年還會按季度組織警衛人員的安防培訓,並在每月進行處突演練。而在保護文物環境方麵,清東陵保護區重新修編、修訂了《清東陵文物保護規劃》《清東陵保護管理辦法》,並在政政府部門幫助下,成立了唐山市公安局清東陵保護區公安分局,每天開展嚴密巡查,叫停巡查時發現的違法違規項目和行為。同時,清東陵保護區在唐山和遵化兩級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之下,打擊了保護區周邊的非法探采活動,徹底清理了保護區周邊百餘年來沉積淤堵、雜草叢生的河道,清理了文物界樁內百姓私自栽種的農作物、私搭亂建等,還清理了穿插在生活區和莊稼地裏的神道和神道周圍的環境以及馬槽溝,徹底厘清了神道與村莊的邊界,督導回填了保護區內8處曆史遺留的礦坑,清理了8處非法占地料堆,並關停了所有汙染企業,累計恢複被破壞土地近60萬平方米,並對這些回填土地全部進行了綠化。
2020年,清東陵景區的景陵大碑樓保護修繕工程、裕陵保護修繕工程、定陵妃園寢保護修繕工程、惠陵妃園寢保護修繕工程等四項文物保護工程順利完工並通過了驗收。同年,清東陵景區還出台了《唐山清東陵保護區管理委員會行政執法服務指南》《唐山清東陵保護區管理委員會行政執法公示辦法》等文件。同年10月,遵化市出台了《清東陵文物保護一體化工作方案》,該方案將清東陵保護區152平方千米的麵積範圍劃分為了六大片區,並對這六大片區實施文物保護網格化管理,按照“一陵一圈”的傳統,對陵寢所屬山體、陵寢範圍內的古樹、古井、古屋等遺產,以及轄區範圍內的列為“國保”“省保”“市保”和“縣保”的明長城等733座不可移動文物全部納入了網格化保護範圍,主要包括片區內的森林防火、文物本體安全、文物環境巡查與管護、法律宣傳工作等方麵,同時還對破壞文物環境的隱患苗頭進行聯動處置,並協調解決文物保護與村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此外,唐山市為了有效解決清東陵文物保護經費困難問題,還在各部門經費大幅壓縮的情況下將清東陵的文物保護經費增加9倍,達到了每年1000萬元。
2023年,國家文物局批複同意並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了作為清東陵文物保護工作的法律性指導文件《清東陵文物保護規劃(2022—2035年)》。
內葬人物
在清東陵的5座皇帝陵、4座皇後陵、5座妃園寢、1座公主園寢等大小15座陵寢中,埋葬著清朝的5位皇帝、15位皇後、136位妃嬪、3位阿哥以及2位公主,共計161人。
重要人物介紹
順治皇帝
順治皇帝(1638年~1661年),即愛新覺羅·福臨,清世祖,人稱“佛心天子”,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母為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順治皇帝還是滿清王朝入關後的第一代皇帝,因此被稱為大清“開國皇帝”,6歲登基即位,14歲親政,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子時因病於紫禁城內的養心殿駕崩,年僅24歲,在位18年間,順治帝“興利除弊整頓吏治,崇尚佛法修身治國”,重用漢官,鼓勵農耕,在大清一代的10餘位皇帝中政績較多,在他的統治之下,基本結束了長達多年的戰亂,全國領土基本統一。順治帝是第一位在紫禁城稱帝的滿人、第一個以幼主身份登基的清朝皇帝、第一位把漢家女子迎進宮中的大清天子,也是清朝曆史上唯一公開皈依禪門的皇帝。其陵寢孝陵是清東陵的第一座陵寢,還有順治帝風水選址“投環定穴”的傳說。由於其死後遺體被火化,因此孝陵內埋葬的是他的骨灰而非屍首。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1654年~1722年),即愛新覺羅·玄燁,清聖祖,為入關後第二帝,是順治皇帝的第三子,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巳時(1654年5月4日)生於景陽宮,生母是孝康章皇後佟佳氏,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也是一位集中國封建帝王之大成者,史稱“千古一帝”,8歲時即位,14歲時親政,在位61年間,平定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驅逐沙俄,統一台灣,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獎勵墾荒,編纂典籍等,並拉開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的曆史序幕,奠定了清朝興盛、多民族統一的根基以及中國現在國土版圖的基礎,被譽為“康熙大帝”;還熱心學習西方自然科學,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如今被曆史學家譽為“17~18世紀世界上三大傑出帝王之一”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戌時,康熙帝於暢春園病逝,終年69歲,共在位61年。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巳時,康熙帝入葬景陵地宮。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即愛新覺羅·弘曆,清高宗,為清代入關第四帝,是雍正帝的第四子,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生於雍親王府,其生母為孝聖皇後鈕鈷祿氏。[14]乾隆帝是中國封建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僅次於其祖父康熙帝的皇帝,25歲登基,共在位60年,然後主動讓位與嘉慶帝,當了3年太上皇,共執政63年,作為中國曆史上實際掌權時間最長且最長壽的封建帝王,史稱“十全老人”。在掌權期間,乾隆帝平定國內各處叛亂,統一新疆,整治西藏,加強民族團結並大力整頓吏治;減免賦稅,屯田開荒,興修水利;注重文化教育,提倡漢學,編纂《四庫全書》等大量圖書,將“康乾盛世”推向了頂峰。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時,乾隆帝病逝於養心殿,享年89歲,嘉慶四年九月十五日安葬於裕陵地宮。
相關文化
古籍文獻
與清東陵有關的古籍文獻可按照其內容特點劃分為兩大主要類型:一是包括《昌瑞山萬年統誌》《東陵日記》《東陵工程處堂片簿》《菩陀峪萬年吉地工程備要》《陵寢易知》《平安峪工程備要》《菩陀峪萬年吉地工程輯要》等在內的專門記述清東陵陵寢建設、維護等情況以及相關事件或人物的古籍文獻;二是包括《皇朝文獻通考》(《清朝文獻通考》)《東華錄》(《東華續錄》)《欽定大清會典》(《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畿輔通誌》《遵化州誌》《嘯亭雜錄》《八旗通誌》等在內的部分包含清東陵陵寢建設、維護情況以及相關事件或人物的古籍文獻。
圖書專著
《昌瑞山萬年統誌》
《昌瑞山萬年統誌》為第一部關於清東陵研究的專著,是由遵化馬蘭鎮總兵編纂的、專門記載清東陵沿革的重要典籍,經光緒朝續編,該書較為詳實地介紹了清東陵各陵寢的卜選過程、建築規製、祭祀製度以及營建情況等內容。
《陵寢事宜易知》
《陵寢事宜易知》是光緒十二年由清東陵的守陵大臣編著的、供守陵官員當作工作指南和內部教材的工具書,其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的變化以及陵寢製度的改進而隨時進行記錄,是用毛筆手抄的共六卷的真跡和孤本,屬於“第一手資料”,其原件現存藏於唐山清東陵保護區管理委員會,該書詳細地介紹了包括清東陵陵寢規製、帝後妃入葬日期、聖德神功碑文、皇上謁陵宸翰、陳設供奉、祀典禮儀、庫儲俸餉、官製防護等在內的一係列清東陵陵寢的管理製度及祭祀製度相關內容。
《清東陵史話》
《清東陵史話》為從事了30餘年清代陵寢研究的徐廣源先生於2017年所著,通過“史論結合”的方式,以清宮檔案和正史為依據,全麵深入地論述和解讀了清東陵的風水、陵寢規製、內葬人物、管理保護、祭祀禮儀以及陪葬墓、地宮發掘等方麵的內容。
《清東陵文粹》
《清東陵文粹》是由李萬貫所著的一部綜合研究清東陵的文集,該書將近30篇有關清東陵研究的相關論文分為四個條目進行展開論述,包括通論、陵寢製度及建築藝術、文化科學以及內葬人物;李萬貫還在該書的開篇部分提出了“清東陵文化”的概念,同時還指出了清東陵文化對於清史研究的作用與意義。
曆史檔案
在國家級檔案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保存的1000餘萬件清代檔案中,有許多有關清東陵的曆史文獻典籍檔案類資料,其中,在《新整溥儀檔》《諸陵規製尺寸略節》《清實錄》《上諭檔》《溥儀檔》《工部案卷》《錄副奏折》《軍機處議覆檔》《內務府來文·禮儀》《內務府來文·陵寢事務》《內務府奏銷檔》《內務府來文·修建工程》《宮中雜件》《欽定工部則例》《內務府奏案》《內務府輿圖》《朱批奏折》等檔案中都記載了大量與清東陵有關的事件及人物。同時,在這些曆史檔案資料中還有詳細輯錄了上諭、奏疏、施工監理、施工預算、施工決算以及工程作法等與陵寢工程各個環節相關的內容,能夠反映普祥峪定東陵、菩陀峪定東陵的具體建設過程和細節的《工程備要》等定東陵工程籍本;以及清東陵部分陵寢工程完成後核銷所有耗費工料、錢糧明細的決算冊,包括《順水峪定陵妃園寢銷算黃冊》《菩陀峪萬年吉地銷算黃冊》《普祥峪萬年吉地銷算黃冊》《定陵工程黃冊》《定陵工料奏銷黃冊》《菩陀峪金井安放帳》等。此外,“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的北洋內務部檔案中還收錄了可作為清東陵檔案類文獻資料重要補充來源的與清東陵被盜案相關的部分史料。
相關研究
中國國內對清東陵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主要探討了對清東陵的保護以及清東陵的發展問題,但此時發表的相關研究文章較少,在1980年~1989年的10年間僅有不足10篇。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國內對清東陵的研究開始迅速增加,在1990年~1999年的10年間達到了近30篇,主要探討清東陵的旅遊開發與發展、曆史文化、陵寢製度等問題。此後,中國國內關於清東陵的研究逐年增加,並出現了對清東陵的陵寢建築工程、建築藝術、風水文化等方麵研究的論著。截止到2023年,目前對清東陵的研究主要以曆史與文化這一大方向居多。
在曆史與文化研究方麵,王其亨於1986年在《順治親卜陵地的曆史真相》一文中利用史料分析還原了孝陵卜陵的過程和真相;徐廣源於1989年在《昭西陵為什麽建在清東陵陵區之外?》一文中分析了孝莊文皇後的昭西陵不葬在清東陵風水牆內的原因;鄭軍於1998年在《清代陵寢製度考》一文中討論了清東陵的規劃形製和空間布局;白洪希於2003年在《清陵寢員役製度初探》一文中剖析了清朝對皇家陵園的管理及部分陵寢員役製度的變化;徐廣源於2005年在《對清東陵裕陵地宮棺位問題的探討》一文中討論了東陵盜案後裕陵地宮正確的棺位、造成失誤的原因以及進行調整的依據;徐廣源於2007年在《道光帝對陵寢製度的改革及其影響》一文中介紹了道光帝的慕陵出於節儉而進行的三次改革,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於善浦於2007年在《清孝陵對清朝帝王陵寢建製的影響》一文中解答了孝陵的選址人員、建造材料來源等謎題和其建築規製及影響;方國華於2011年在《康熙景陵陵製考》一文中分析討論了景陵的陵寢建置和喪葬製度;陳萍、伍長雲於2012年在《“卑不動尊”說對清東陵陵園格局的影響》一文中分析討論了“卑不動尊”說的發展由來及其對清東陵格局的影響;蘇廣鈞於2012年在《清東陵祈福文化考》一文中多角度論述了清東陵的祈福文化;蘇廣鈞於2014年在《清東陵慈孝文化考》一文中從多方麵分析探討清東陵蘊涵的慈孝文化;徐若冰於2016年在《清東陵隨葬品研究》一文中以清東陵隨葬品為研究對象,進而探究了清代皇陵隨葬品的時代特征;高丹丹、王亞蓉於2018年在《貴妃的華服 清東陵溫僖貴妃墓出土的暗花綾鑲織金錦兩腰綿褲的修複與研究》一文中論述了對康熙帝妃子溫僖貴妃墓出土的暗花綾鑲織金錦兩腰綿褲的修複及研究。
重要事件
2015年“清東陵景陵妃園寢貴妃墓被盜案”
2015年10月,清東陵內景陵妃園寢中的溫僖貴妃陵墓被盜挖,其中的多件珍貴文物被盜,此次盜墓活動前後持續10天左右,巡邏警衛直至10月31日淩晨才發現盜墓行為,此時嫌疑人梁成剛等人已逃離現場。公安機關偵破案件後,被盜文物被追回。2015年11月,8名犯罪嫌疑人落網,檢察機關於2016年7月對該8人提起公訴。2016年10月,在逃的主犯梁成剛投案。2016年12月,檢察機關以犯玩忽職守罪對原清東陵文物管理處景惠陵管區區長毛某、原清東陵文管處保衛科科長楊某、原景惠陵管區景妃陵警衛高某和趙某等人提起公訴。2017年3月,檢察機關對被盜案主犯梁成剛提起公訴。2017年7月,河北遵化市法院就清東陵被盜係列案作出一審判決:被告人梁成剛等9人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到14年零9個月不等,毛某等4人犯失職造成珍貴文物損毀罪,判處高某及趙某有期徒刑兩年,楊某和毛某免予刑事處罰。
2016年“5·17清東陵被盜案”
2016年5月17日,清東陵再次發生文物被盜案件,昭西陵隆恩殿台基護欄上的一個柱頭被盜,唐山、遵化兩級公安機關接到報案後隨即成立聯合專案組進行破案;8月20日,唐山警方發布通告,懸賞征集破案線索;8月21日,警方抓獲全部5名涉案嫌疑人,並成功追繳被盜柱頭,該案件正式告破。
所獲榮譽
1961年3月4日,清東陵被中國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11月30日,清東陵作為中國“明清皇家陵寢”遺產項目的重要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1年1月,清東陵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5年10月,清東陵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清東陵實行陵區製,其作為清代帝王陵寢建築,在陵區空間景觀的整體布局上是效法自然的,但是在陵園的建構方式上反映出封建倫理意識的指導作用,具體表現為尊卑主賓的禮製和昭穆製度,等級製度明確,等級製度文化嚴謹。清東陵的整個布局體現了“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凸顯了當時的風水和尊卑文化。例如,就整個陵區而言,孝陵處於中心位置,其他陵寢則在孝陵的左右按照昭穆製度依次建造,形成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整個陵園係統的排列方式表現出“尊卑”“主賓”“朝揖”“拱衛”等關係,充分體現了居中為尊的觀念和長幼尊卑的等級次序,同時也體現了“尊祖歸宗、一脈相承”的兆葬之製,產生了合乎人倫道德和禮製秩序的精神象征符號,從而構成了陵區空間景觀的格局,使得空間景觀整體協調有序。
“因山為陵”的神本思想
神本思想以神為本,其特征包括強調“神權”“神性”以及“天理”,因此,中國古代封建帝王每逢大事常常都會舉行祭祀儀式來祭奠山陵,以祈求神靈的庇佑,同時在政治上奉行專製統治,並強調價值的永恒性,也體現了神本思想。與此同時,由於中國古代的陵寢建築曆來就有一直遵循的“因山為陵”傳統,清承明製,自然也體現了這一傳統。清東陵“因山為陵”的設計方法,充分利用了自然山川的景觀形態,以彰顯帝王陵寢的莊嚴氣勢,這種“有無相生、大象無形”的空間布局形態是以自然山體為基礎創造出的,利用了神本思想,使得皇陵建築與自然環境在空間上融合,從而構成了“崇高、威嚴”的環境界麵,並且還賦予人文景觀以“神性化”的場所意識,使得物質形體抽象的空間關係與物質形體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神本思想的環境藝術。
主要陵寢
孝陵
孝陵為清朝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的陵寢,坐落於昌瑞山主峰南麓,前朝金星山,背靠昌瑞山,位居陵區中軸線上,居中而建,南北長達5500米,占地麵積達22萬平方米,在清代皇陵中規模最大,是清朝在關內營建的第一座皇陵,也是清東陵的第一座陵寢,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被譽為“清代諸陵之冠”,按照中國建築師遵循的“陵製與山水相稱”的設計理念建造完成,在建築體量、高度、空間布局上都刻意經營,被認為是清代陵寢中“風水最佳、位置最尊貴、最具代表性”的陵寢。該陵寢所葬主要人物有三位,分別是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孝康皇後佟佳氏以及孝獻皇後董鄂氏。因為傳說孝陵內無屍首且薄葬,故在民國時期未遭大規模盜掘(但也有多處盜洞),是清東陵內唯一地宮保存完好的陵寢。把入關後第一位帝王的陵寢命名為孝陵,符合“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思想,其寓意就是告誡後代子孫要“孝敬祖先,恩惠百姓,以實現江山永固、百姓安居樂業之福”。
孝陵是由順治皇帝親自選定的,傳說,當年順治皇帝登至昌瑞山頂,將馬上之環取下投向山底,並說道“環落處為朕之穴”,環落處也就成為順治陵寢棺槨下的金井以及孝陵、清東陵總體建築的基點孝陵籌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過世之後初定陵名為“世祖陵”,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初一正式確定陵名為“孝陵”,破土於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動工於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地宮建成後,先將順治皇帝、孝康皇後、孝獻皇後入葬,其餘建築隨後第次興建,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底陵寢建築主體工程基本竣工。
孝陵作為清東陵的主體建築,其建築形製及營造模式雖然是參照明孝陵而來的,但其在規模、格局等方麵卻又有創新。從宏觀上來說,陵寢前部是獻殿,供祭祀朝拜之用;後部是寢宮,是墓主人安息之所。這種格局由來已久,是仿照生前宮殿“前朝後寢”的格局而建。因為是首陵,所以孝陵有一些其他陵沒有的建築,如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等。孝陵神路上,有石牌坊、下馬牌、大紅門、更衣殿、碑亭、華表、石像生、石橋、門座、宮殿、祭台、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地下宮殿等30餘座(組)各類建築,這些建築由神道串聯起來,由南至北,形成一條長達6000米的中軸線。
孝陵的石牌坊位於清東陵陵區最前方,是順治帝逝後由康熙帝為其所修建的一座仿木結構的門洞式禮製性建築,其體量和雕刻的精細程度已然超過了絕大多數同類型的明清皇陵石牌坊,高約12.48米,麵闊五開間,寬達31.35米,為“中國現存麵闊最寬”的石牌坊,並采用木結構以及五間六柱十一樓的形式,全部由漢白玉構築而成,額枋及枋間板上還雕有旋子彩畫及雲紋裝飾;而且6根立柱每一根上都雕刻著圖案,立柱下又嵌有兩塊巨大的夾杆石,夾杆石頂部為圓雕的麒麟和獅子等六對臥獸,底部為須彌座,各夾杆石看麵上則分別都雕刻著“雲龍戲珠”“蔓草奇獸”和“雙獅滾球”等瑞獸浮雕圖案。雖然孝陵石牌坊曆經三個半世紀的時間,還經受了1679年(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仍舊屹立不倒。大紅門位於石牌坊後,既是孝陵的大門,也是整個陵園的正門,於1979年仿照清西陵大紅門耗資16萬元複原,有三個門洞,單簷廡殿頂,大門兩側還各有角門,東西兩邊是20餘千米的風水牆向後延伸與長城相接,將整個陵園封閉。門外東西兩側還各立有一塊用漢、滿、蒙三種文字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字樣的下馬牌。此外,孝陵的石像生數量較多,共計達18對,主要包括麒麟、馬、獬豸、駱駝、獅子、大象、文臣、武將等,其造型大多具有“樸實渾厚”的特點。
景陵
景陵為清朝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陵寢,是在清東陵所修建的第2座皇帝陵,位於孝陵東2.5千米處,是昌瑞山左枝來脈,以象山為朝山,中軸線正對著象山兩峰間微凹的部位,三麵環山,且均為自然形成,前有自然案砂相對,景陵神道就是繞著案砂設置的,後有昌瑞山左翼五花嶺作為後寶山倚靠,左右有自然形成的砂山圍護,其格局符合風水的“藏風聚氣”的原則。景陵始建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完工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首開清朝皇帝生前建陵以及清朝皇帝陵中先葬皇後的先河。景陵所葬的主要人物共計有六位,包括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和孝誠、孝昭、孝懿、孝恭等4位皇後以及敬敏皇貴妃。雍正元年(1723年)2月17日,內閣大學士等擬定了6個陵名恭呈禦覽,雍正帝“哀慟不勝,親刺指血圈出‘景陵’字樣”。“景”字象征日光,有“大”“光明”之意,以此宣揚康熙的功德,而“景陵”之名的寓意既包括了對康熙帝一生“平定戰亂、開創盛世”等政績的高度評價,還有希望康熙帝能夠“蔭佑後世、保國泰民安”的祈願。景陵內還有再現了中國古代地理輿圖繪製技術、象征康熙皇帝開疆擴土功績、至今仍藏於景陵隆恩殿的《大清廣輿圖》。
景陵環形寶城中建寶頂,寶頂下為地宮。寶城前建方城,方城上為明樓,方城前依次為石五供、二柱門、陵寢門。出陵寢門,前院正中為隆恩殿,麵闊五間,隆恩殿前依次為東西配殿、東西燎爐和隆恩門,環以紅牆。出隆恩門左右有東西班房,各三間;前有馬槽溝一道,上麵並排設三孔石拱橋三座;再往前有東西朝房,各五間,再往南依次為神道碑亭、牌樓門和景陵神道,神道兩側自北向南設有文臣、武將、馬、象、獅等五對石像生,南端還有一對石望柱。景陵神道在七孔橋北與孝陵神道相接,東行300米後北折,第一個建築即為聖德神功碑亭,因“祖有功而宗有德”的精神而改稱“聖德神功碑”。碑樓基座為四方形,因1952年的雷火而被毀。而四角豎著的華表保存最好,由青白石料雕刻而成,又稱“擎天柱”。景陵雖參照孝陵建築規製而建,宮殿區和神廚庫區各單體建築形製與孝陵相似,同時為彰顯對先皇的孝道,在建築規模上稍遜於孝陵,但其在建築風格、規製和喪葬形式上又有所創新,並大多為後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例如,景陵神路與孝陵神路相接,不單建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聖德神功碑亭內改立雙碑,分書滿漢碑文,開創了皇陵聖德神功碑亭立二碑的先河,並自此成為定製;改龍鳳門為五間六柱五樓的牌樓門,石像生往北是景陵首創的、相當於孝陵主神道上的龍鳳門的衝天牌樓門;石像生由18對縮減為5對;裁撤了七孔橋、一孔橋,保留了五孔橋和三路三孔橋;五孔橋改建在石像生以南;此外,還徹底摒棄了清朝皇室中世代相沿火化入葬的習俗,改火葬為真正意義上的土葬。另外,景陵方城與石五供之間,隆恩殿與陵寢門之間均不設水溝及石橋,這也是不同於孝陵之處。
景陵妃園寢
景陵妃園寢位於景陵東邊,是清東陵營建的第一座妃園寢,成為後世妃園寢的藍本,其內葬有康熙帝的1位貴妃、11位妃、8位嬪、10位貴人、10位答應、8位常在和1位皇子(十八阿哥),在清朝妃園寢中入葬人數最多。康熙二十年(1681年),孝誠、孝昭二位皇後入葬時,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時間待考),與此同時景陵紀園寢也隨著完工。
景陵妃園寢在布局上僅有宮殿區,該陵寢自北向南依次設有園寢門、享殿、燎爐、宮門、東西班房、東西廂房以及一孔拱橋和平橋。大門、享殿為單簷歇山式建築,並以綠琉璃瓦覆頂。廂房、班房均以布瓦覆頂。後院建有49個小寶頂。
孝東陵
孝東陵為孝惠章皇後(順治帝的皇後、康熙帝的母後)博爾濟吉特氏(1641~1717)的陵寢,位於孝陵東側,故名“孝東陵”,是清朝入關以後所營建的第一座皇後陵,建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之前,但具體的始建時間和竣工期不詳,準確年代有待考證。孝惠章皇後去世後,由於當時的喪葬製度發生了變化,已經實行土葬而非之前的火葬,因此無法再將孝惠章皇後葬於孝陵,隻能單獨給她修建陵寢。由於當時製度尚不完備,在該陵內還陪葬了28位順治帝的妃嬪,因此形成了皇後陵兼紀園寢的局麵。
由於孝東陵是第一個皇後陵,因此其為之後的一些皇後陵和妃園寢的營建確立了一種規製和模本。孝東陵以黃色琉璃瓦覆頂,采用“前朝後寢”的建築規製,布局為神路區僅設一路三孔橋,宮殿區不設二柱門,其餘則與皇帝陵相同。陵園的隆恩門外建有東西朝房,並配有隆恩殿、東西配殿,以及由方城、明樓、寶頂和石五供等為主要建築的後寢等。
昭西陵
昭西陵為孝莊太後(孝莊文皇後)的陵寢,位於清東陵風水牆外距離陵園總門戶大紅門東側不遠處,四周地勢平坦開闊,沒有其他帝後的後帳和東西砂山環繞,是清王朝第二座皇後陵,也是級別最高、建築規製最特殊的皇後陵,還是清東陵唯一一個建在風水牆外的陵寢;陵墓建製完備,規模相當,自成一體,並擁有兩層圍牆;建於雍正三年(1725年),竣工期不詳,其內葬有被譽為“清朝興國太後”“大清國母”的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1613~1687)。孝莊文皇後死後,其孫康熙為感念祖母恩德,特下旨將紫禁城內剛建成的慈寧宮東邊的五間大殿拆運至清東陵,為祖母停靈建了“暫安奉殿”,之後“暫安奉殿”正式建成陵園,並定名為“昭西陵”,意為“昭陵(皇太極之陵)之西的陵墓”。
昭西陵因由“暫安奉殿”改建而成而具有與其他皇後陵迥異的特殊建築規製,例如,神路區隻設下馬牌和神道碑亭,由於地勢原因而沒有建馬溝槽和橋梁涵洞,並且如今絕大部分都已被毀;宮殿區建了兩層圍牆,外層圍牆的正麵設置了隆恩門,內層圍牆的正麵設置了3座琉璃花門;陵寢門設置在隆恩殿左右的卡子牆上等。此外,從基址上看,昭西陵最南端是下馬碑、神道碑亭,僅存殘碑,這些都是超越皇後陵等級的建築。碑亭東側為神廚庫,僅存圍牆。東西朝房各五間。孝莊文皇後的墳塚之前排列了石刻的圓鼎、香爐和花瓶等石五供,而在進入寶頂的丹陛上雕刻著龍鳳圖樣。不同於其他清朝帝王及後妃的歇山頂陵寢大殿,昭西陵隆恩殿采用了重簷廡殿頂,以彰顯孝莊太後至高尊崇的地位,而如今昭西陵隆恩殿破壞嚴重,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
景陵皇貴妃園寢
景陵皇貴妃園寢,俗稱“雙妃園寢”或“雙妃陵”,是清東陵內建造的第二座紀園寢,位於景陵東旁,在景陵妃園寢的東邊,是乾隆皇帝即位後不久為對其有撫育之恩的愨惠、惇怡兩位皇貴太妃單獨修建的園寢,同景陵妃園寢一樣,也是附屬於景陵的妃園寢,其興工、竣工日期均有待考證。
景陵皇貴妃園寢的規製超出了景陵妃園寢,除了琉璃瓦采用綠色之外,其餘規製幾乎與皇後陵等同,因此成為了清代等級最高的妃園寢,被譽為“清朝諸妃園寢之冠”。該園寢增加了綠瓦單簷歇山頂的東西配殿;有兩座綠色琉璃瓦明樓並肩而立;享殿月台前設置了雕刻著“丹鳳朝陽”圖案的丹陛石;宮門外諸建築的屋頂均為灰布瓦,園寢的宮門、大殿、明樓、牆帽等均為綠琉璃瓦蓋頂。
裕陵
裕陵為清朝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的陵寢,相傳是乾隆自點的穴地,於乾隆八年(1743年)破土動工,竣工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曆時近10年。由於裕陵修建於清朝國勢鼎盛時期,因此其在建築規模和建築藝術上均具有較為突出的代表性。“裕”有“富饒、寬宏”之意,“裕陵”之名不僅是對乾隆帝政績的讚譽,同時還有希望乾隆帝能夠保佑國家未來富強、興盛的祈願。裕陵地宮共葬有乾隆皇帝(1711~1799)、孝賢皇後、孝儀皇後、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和淑嘉皇貴妃等“一帝二後三妃”,共計6人。由於乾隆皇帝非常信仰佛教文化,因此在其陵寢裕陵內佛家文化物品隨處可見,尤其是在被譽為“莊嚴肅穆的地下佛堂”的裕陵地宮內布滿了佛像、經文等各種佛教石雕,例如,在地宮四道門的八個門扇上分別雕刻有一尊菩薩立像,合稱“八大菩薩”。
裕陵的建築規製承襲了祖製,大致與景陵相同,例如自北向南設有地宮、寶城、明樓、方城、祭台五供、二柱門、琉璃花門、三路一孔橋、隆恩殿、牌樓門、石像生、五孔橋聖德神功碑亭等;但是,裕陵在具體的布局形式上又有創新,如在隆恩殿內首次設置了藏有各種稀世珍寶的佛樓,並成為定製,為後世帝陵所效仿;裕陵的神廚庫建在了東朝房的後麵,不同於景陵因砂山遮擋移到了神道左側;在陵寢門前增設了三路一孔玉帶橋;裕陵隆恩門前的三路三孔拱橋兩側各建有一座平橋,這也成為後世定製;裕陵陵寢門前相較於景陵陵寢門前多了一條上架三座一孔拱橋的玉帶河;裕陵的神道兩側有8對石像生,比景陵多出3對,規模僅次於孝陵。此外,裕陵的明樓、隆恩殿、東西配殿、隆恩門、東西朝房以及裕陵小碑樓等主體建築的階條石均為整塊艾葉青石料,在曆代陵寢中均很少見。
裕陵妃園寢
裕陵妃園寢是清東陵內建造的第三座妃園寢,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破土動工,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755年~1762年),又進行了擴建;其內葬有乾隆帝死後被貶的烏喇那拉皇後和35位妃嬪,傳說中“香妃”的原型容妃也葬於清東陵的裕陵妃園寢內。該園寢規製接近於景陵皇貴妃園寢,但也有所不同,例如,其享殿前未設丹陛石,園寢門開在享殿兩側的麵闊牆上,有一座方城明樓,後院內建有34座小寶頂。
裕陵妃園寢目前隻有兩個開放的地宮,分別為純惠皇貴妃地宮和容妃地宮。其中,純惠皇貴妃地宮位於裕陵妃園寢的最前排正中位置,主要由墓道券、閃當券、罩門券、石門、門洞券、梓券、金券等組成,安葬人物有純惠皇貴妃(居中)和烏拉納喇皇後(東側),是園寢中規製最高的一座地宮;而容妃地宮位於裕陵妃園寢的前數第三排、東數第一座寶頂之下,主要由罩門券、石門、門洞券、梓券、金券等組成,清理時發現有槨無棺,且槨的一側被砍成了一個長方形洞,槨的前後還各有一塊卡棺石。
定陵
定陵為清文宗鹹豐皇帝愛新覺羅·奕守的陵寢,位於清東陵最西端的平安峪,右臨西大河,朝對天台山,隔岸是黃花山;始建於鹹豐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在1861年鹹豐帝崩逝之後開始大規模營建,並於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竣工,曆時近七年半,共計花費了300餘萬兩白銀。[由於鹹豐帝在位期間正處於太平天國等農民運動爆發以及外國侵略者大肆掠奪的階段,因此“定陵”的命名包含了當時朝廷迫切希望“國家恢複安定、重新繁榮富強”的祈願。定陵地宮內主要安葬了鹹豐帝(1831~1861)和孝德顯皇後“一帝一後”2人。
定陵神道於孝陵一孔橋與七孔橋之間與孝陵相接,沿途有五孔平橋、一孔涵洞、五孔神路橋、五孔平橋、石望柱、石像生、牌樓門、神道碑亭等建築。由於定陵地形陡峭,所以從神路樓到石像生、神道碑亭、三孔橋直達隆恩門,具有“裏程短、布局緊”的特點。定陵的規製在清代皇陵製度的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在“遵照典禮之規製,配合山川之勝勢”原則的指導之下,最後基本上繼承了祖陵規製,局部仿效宣宗慕陵,又部分按照景陵、裕陵、昌陵等祖陵規製進行建造,例如橋北的東西朝房、班房的規製均與孝陵相同,隆恩門以內的建築大多遵從祖製,設有隆恩門、燎爐、配殿、隆恩殿、陵寢門、石五供等;同時也采納了部分建製慕陵的意見,例如撤消了大牌樓、二柱門,後院較前院變窄,地宮內不再雕刻經文、佛像,地宮下設置龍須溝,地宮頂采用蓑衣頂形式等。此外,定陵的建築也有其創新之處,例如定陵石欄杆隻將月台的東、西、南三麵圍過來,而不設在大殿的兩側及後麵;在金券石券上用城磚灰砌灌漿,壘成廡殿蓑衣頂,然後用三合土夯成長圓形寶頂;在月台、礓[jiāng]礤[cǎ][u]兩側都安裝了石欄杆,將磚砌礓礤改為石砌台階,並且將礓礤分成上下兩段,中間連以平台;改變了以往用城磚壘砌的慣例,而以青白石壘砌;裁撤了聖德神功碑亭、一孔拱橋、二柱門;將陵寢門前的玉帶橋改為三座平便橋;將石像生改為5對等。
菩陀峪定東陵
菩陀峪定東陵為慈禧太後(1835~1908年)葉赫那拉氏的陵寢,又稱“慈禧陵”,位於定陵東側約1千米的菩陀峪,初建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至光緒五年(1879年)六月,曆時6年,約耗227萬兩白銀。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皇太後倚仗獨掌朝綱之機,以“年久失修”為借口,下令將慈禧陵主體建築全部拆除重建,附屬建築揭瓦大修,工程曆時13年之久,約是初建時的2倍,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死前幾天才全部完工並驗收完畢。
菩陀峪定東陵的陵寢規製基本參照了孝東陵,按理應遜於正宮慈安陵,但由於慈禧的權力欲望強大,致使陵寢一改再改,最終菩陀峪定東陵成為了清東陵內規製最高的皇後陵,以木絕、金絕和石絕等“三絕”著稱,彰顯了慈禧太後身為統治者的尊崇。菩陀峪定東陵地宮主要由墓道券、閃當券、罩門券、門洞券、金券五券和兩道石門組成,該地宮設置有3條龍須溝。第二道石門上的月光石上有雕刻。除墓道券和閃當券是磚券外,其餘各券均為青白石修築,無雕刻。菩陀峪定東陵三大殿全部采用名貴的黃花梨木建造,並以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彩畫通過全部貼金的手法將其粉飾。隆恩殿四周的漢白玉石欄杆、欄板和望柱上都雕刻著“龍鳳呈祥”“水浪浮雲”等圖案,殿內遍布雕刻的貼金磚,明柱上有浮雕的金龍盤繞周圍。殿前龍鳳丹陛石一改傳統的“龍頭在上、鳳頭朝下”的格局,將代表皇後的鳳凰雕刻在了代表皇帝的龍的上麵,因而形成了“鳳壓龍”的格局,打破了古代封建男權社會的規則,反映出慈禧兩度“垂簾聽政”,主宰清朝命運的政治、曆史背景,成為中國古代曆史上絕無僅有且至高無上的女權象征。
惠陵
惠陵為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的陵寢,是清東陵營建的最後一座皇帝陵,位於清東陵界內東南方向的雙山峪南麓,坐北朝南,規模較小,陵寢外圍環以砂山;其建造時間相較於其他陵寢較短,於光緒元年(1875年)三月破土動工,光緒四年(1878年)九月竣工,曆時3年,約耗435萬兩白銀。除了同治帝外,惠陵內還葬有孝哲毅皇後阿魯特氏。“惠”字有“仁慈、聰慧”等意,因此,“惠陵”的命名代表了對同治帝“仁慈、聰慧”的讚譽。在營建惠陵時,國家財政吃緊,營建經費緊張,最終隻能縮減規製,因此,惠陵的建築規製是清東陵所有的陵寢中最為簡約的。
惠陵從選址到承建均由慈禧太後一人決定,其建築規製除了神路不與孝陵主神路相接以及未建石像生、二柱門和聖德神功碑亭,節省了20餘萬兩白銀之外,其餘均仿照定陵規製建造。該陵寢自北向南依次設有寶頂、寶城、月牙牆、明樓、方城、陵寢門、隆恩殿、東西配殿、東西燎爐、隆恩門、東西班房、東西朝房、三路三孔神路橋、神廚庫、神道碑亭、牌樓門、望柱及五孔石拱橋等建築。除了東西值班房為布瓦蓋頂外,其他建築屋頂均覆以黃琉璃瓦。此外,由於惠陵的建築使用的木料均為質地堅硬、紅黑色色澤且稀少珍貴的“楠梃木”(即棪[yǎn]楠木),因此又被稱為“銅梁鐵柱”,其大木構架至今仍然保存完整。
其他看點
石雕
清東陵的石雕作品主要包括石象生、拱券橋、門坊、丹陛石、石祭台、券臉石、石碑、殿座欄杆、華表等類型,這些石雕中主要包含了龍鳳圖騰文化題材、宗教中的吉祥題材、民俗文化中的祥瑞題材以及儒家文化中的吉祥題材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內容。
龍鳳圖騰文化題材石雕作品
龍、鳳是代表中華民族的圖騰文化,而圖騰文化又屬於一種宗教信仰。在封建統治時期,“龍”圖騰象征著“皇權”和“尊貴”,因此在清東陵文化元素資源中,“龍”圖騰文化元素也是主要表現對象,據統計,清東陵石雕作品中主要雕刻於石象生、華表、石碑、橋梁、石牌坊等部位的“龍”圖騰共計有2587條,包括正龍、升龍、蹲龍、坐龍、靠山龍、行龍、降龍等,其主要表現技法有石雕和彩繪兩種;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鳳”圖騰象征著女性尊貴的地位,清東陵石雕藝術作品中還有758隻“鳳”圖騰,大多與“龍”圖騰文化元素一同出現,其中,殿座欄杆中共計有567隻,石橋中共計有176隻,丹陛石中共計有11隻,券臉石中共計有4隻。
宗教中的吉祥題材石雕作品
在清東陵中還有許多佛教、道教等宗教中的吉祥題材石雕,尤其是在各帝、後陵的石五供以及乾隆帝裕陵的地宮內隨處可見;[25]其中的佛教雕刻主要包括三世佛、四大天王、五方佛、五欲供、八大菩薩、二十四佛、佛花、法器以及藏文、梵文經咒等題材。[1]同時,清東陵內還大量使用了佛教中供奉在佛像前的“輪”(法輪)“螺”(法螺)“傘”(寶傘)“蓋”(白蓋)“花”(蓮花)“罐”(寶瓶)“魚”(金魚)“長”(盤長)等八種神器、又名“八吉祥”的“八寶”。
民俗文化中的祥瑞題材石雕作品
清東陵石雕中還有大量民間文化素材,體現了“祈福文化”的主題,大多集中在各陵的石象生、朱砂碑、石祭台、華表以及丹陛石、券臉石上,主要是賦予某些珍禽瑞獸(如獅子、麒麟、大象、鹿鶴、駱駝等)、花木蟲魚(如鬆、竹、梅、蘭、菊、牡丹、靈芝、萱草、荷花等)、器物(如古錢、典籍、犀角、寶珠、如意等)以及特定的幾何圖案(如圓環等)以吉祥含義,例如獅子象征“吉祥和權利”、駱駝象征“忠義”、獬豸象征“勇猛”等。
儒家文化中的吉祥題材石雕作品
由於儒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封建帝王統治,所以儒家學派在清代也產生一定影響,在清東陵景區中主要體現在“禮”“樂”“四藝”“致仕”等方麵,因此,清東陵有許多反映儒家文化的石雕作品,其中,在裕陵、昭西陵、慈安陵、慈禧陵的石祭台上分別刻有爐、鼎、爵等禮器,體現了有關“禮”的題材;而在孝陵、景陵、裕陵的朱砂碑上,以及孝陵、景陵、昭西陵、定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磬[qing],景陵石祭台上雕有鈸[bo],裕陵石祭台上雕有管、笛、笙、板、鈸,昭西陵石祭台上還雕有鍾,慈禧陵石祭台上雕有鈸和笙,體現了有關“樂”的題材;景陵、定陵和裕陵的華表上雕有棋、書、畫,昭西陵、定陵、慈禧陵、慈安陵、惠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琴、棋、書、畫,惇怡皇貴妃的朱砂碑上還雕有琴、書、畫,體現了有關“四藝”的題材;此外,慈禧和慈安陵神道碑亭的券臉石上雕有“太師少師”“封侯掛印”等,體現了有關“致仕”的題材。
碑文
據不完全統計,清東陵中有順治帝的孝陵神功聖德碑碑文,共計1千餘字漢文;有康熙帝的景陵聖德神功碑碑文,共計4千餘字漢文;有乾隆帝的裕陵聖德神功碑碑文,共計2千餘字漢文;還有其他碑文,共計近2萬字漢文。其中,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以弘揚康熙“在位六十餘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數甚多,一碑不能盡載”為由將鐫刻康熙大帝一生文治武功的聖德神功碑亭詔建兩碑,一刻漢字,一刻清文,每個碑文長達4300餘字,記載了康熙帝一生的豐功偉績。
清東陵隨葬品
清東陵的隨葬品主要來自於裕陵地宮、菩陀峪定東陵地宮、容妃地宮和純惠皇貴妃地宮中。
裕陵地宮隨葬品
裕陵地宮中葬有6位皇室成員,包括“一帝二後三皇貴妃”,不僅是四座地宮中內葬人數最多的,而且內葬人物的品階等級配置也高於絕大多數其他的清代皇陵,因此該地宮中的隨葬器物較為可觀,主要包括日用首飾、日用實用器物、素日喜愛之物等,不但器物數量較多,而且相較於其他三座地宮而言,該地宮中出土的器物種類也較為豐富。按照這些隨葬品的主體材質,可將其分為銅器類、金器類和寶玉石類三大類。其中,銅器類主要有鍍金銅鎖、銅佛和銅爵等;金器類隨葬品數量較多,主要為各式首飾,包括金帽頂、金鼻煙壺、金磬、金龍、金簪、金桃、金荷花、金團花、金鶴、金鴨、金花蟈蟈等;寶玉石類主要有貓睛石、琥珀珠、珍珠手串、珊瑚珠串、玉簪、玉鐲、玉葫蘆、玉獅、玉兔、玉魚、玉羊、玉蟬、玉人、鬆石墜、琉璃墜、鬆石佩件、碧玉山水詩文方墜等。
菩陀峪定東陵地宮隨葬品
菩陀峪定東陵地宮中出土的隨葬品相較於裕陵地宮而言數量較少,多為孝欽顯皇後的衣物和被褥等種類,例如龍袍、夾袍等。按照這些隨葬品的主體材質,可將其分為木器類、綢緞類、絨類、綾類等四大類。其中,木器類主要包括香冊、香寶,如孝欽顯皇後香冊和孝欽顯皇後香寶等白檀木製品;綢緞類主要有黃江綢繡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龍袍、綠芻[chu]綢平金繡福字女夾衣、雪青緞平金繡團壽女夾袍、陀羅尼經被、織金團龍圓壽緞帶等;絨類主要有鋪絨加金絲繡荷花褥;綾類主要有堆菱荷花枕套。
容妃地宮隨葬品
容妃地宮出土的隨葬品主要包括首飾、衣物、荷包、如意以及帶有隨葬性質的發辮和牙齒等,種類較為豐富,根據隨葬品的主體材質,可將其分為金器類、銀器類、銅器類、石器類、錦緞類、其他類等六類。其中,金器類主要有金耳環、金花、金佩飾、嵌寶石金質蝙蝠等;銀器類主要有銀鍍金紐扣;銅器類主要有銅紐扣;石器類主要有貓睛石;錦緞類主要有宋錦、堆綾荷包、吉祥帽、哈達殘片、黃地暗花團龍雜寶緞、駝色地五彩加金寸蟒祥雲妝花緞等;其他類為部分因出土時嚴重朽爛而導致質地辨別不明的隨葬品,主要包括藍地妝花織龍袍料(殘片)、黃地暗花八寶綾(殘片)、龍袍(殘片)、荷包、發辮、木柄如意等。
純惠皇貴妃地宮隨葬品
純惠皇貴妃地宮出土的隨葬品數量極少,主要包括1枚嵌6顆鑽石的金戒指、2個寶石墜、1隻耳環勾以及12個大小銅鍍金紐扣,並且這些出土的遺物均沒有編號。[20]
文化展覽
截止到2021年,清東陵景區已經推出了“清東陵第一景觀”“建築知識體驗館”“皇家建築體驗展”“清史警鑒苑”等有關清代陵墓建築的一係列皇家建築文化展覽。而在清東陵景區舉辦的“清東陵徒步大會”活動中還有“翰墨留香·慈禧文物展”“震撼的遺珍·裕陵文物展”等文化展覽。同時,清東陵景區還融合了“文物展示”“古代建築文化體驗”“攝影”“研學”等多個元素,在清東陵以及唐山市、杭州市、蘇州市等地的博物館推出了一係列展示中國古代匠人紡織、雕刻等技藝的“清東陵文物展覽”。此外,清東陵景區還推出了集文化展覽、購物和加工於一體的體驗館,向遊客們展示大清皇家銀器、玻璃畫、鐵畫、滿族剪紙、刺繡等文物。
清東陵徒步大會
截止到2023年,清東陵景區已經連續11年舉辦了“清東陵徒步大會”,該項活動以“用腳步丈量曆史,用行動保護文物”為主題,已成為京津冀地區周末戶外健身的一大品牌,其目的是將國家全民健身目標與清東陵的曆史文化旅遊相結合,讓參與者在運動中探索清東陵的曆史文化,以得到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方麵的教育。
2023年的“清東陵徒步大會”由遵化市委、市政府和唐山清東陵保護區管理委員會主辦,並由遵化市文廣旅局、清東陵景區管理有限公司等承辦,全名為“2023金融街·古泉小鎮杯”清東陵福地踏青徒步大會,於4月15日舉行,起點為清東陵景區遊客中心的“彩虹門”,沿著孝陵主神路延伸到裕陵神路,終點為裕陵小碑樓,行程共計約為10千米。該徒步大會還增加了“翰墨留香·慈禧文物展”“震撼的遺珍·裕陵文物展”等文化展覽,以及金融街·古泉小鎮泡湯休閑項目。
物產
清東陵景區內植物物產資源豐富,生長著人參、地黃等野生藥材,還有小麥、芝麻等多種農作物以及蘋果、櫻桃等各類瓜果蔬菜,並誕生了“東陵白玉米”“東陵大櫻桃”“京東板栗”等特色物產。
截止到2021年,清東陵景區內已種植了約2平方千米的農作物,同時,景區內的垂釣園、蔬菜采摘園以及中草藥采摘園等項目也已經初具規模,栽種有玫瑰花、雞冠花、串紅、丁香、向日葵、萬壽菊、連翹、金銀花、大麗花、黃金瓜、鬆柏樹、桃樹、冬青、本地倭瓜等植物。此外,清東陵景區內的石牌坊至大碑樓如今已經成為了有機蔬菜水果生態采摘園,主要種植了蘑菇、茄子、西紅柿、青椒、紅薯、東陵白玉米等蔬菜,以及美國大櫻桃、甜瓜、西瓜、草莓、蟠桃等水果,還有核桃、花生等農作物產品,遊客可在此體驗親手采摘。[1]
美食
清東陵景區內有包括糕點、板栗、咯紮等在內的許多傳統美食,其中,“東陵糕點”又可分為“龍井餅”“蹦蹦酥”“十八件”“七星點子”“薩淇瑪”等許多品種;清東陵的“京東板栗”因具有“色澤鮮豔、含糖量高”等特點而聞名;[1]而“咯紮”又稱“擱著”,是河北省唐山市的一種由豆麵做成、似餅形的麵食小吃,同時也是當地百姓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迎來送往的必備之物。
價值和意義
曆史價值和意義
清東陵作為清朝入主中原後所建立的第一處陵寢,被譽為中國陵寢建築之典範,不僅是中國清朝曆史的佐證,也承載了清王朝極為豐富的曆史信息與時代記憶,從側麵反映了自清初至清末以來的整個發展史,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及價值。
在整個清東陵陵區內,不僅有清朝時期規模最大的“關內第一陵”——孝陵,有典製大備的景陵和清朝時期規製最高的景陵皇貴妃園寢,以及葬妃嬪最多的景陵妃園寢,還有清朝第一座皇後陵——孝東陵,以及具有傳奇色彩的昭西陵、裕陵妃園寢等陵寢,此外,還有裕陵、定陵、定東陵、定陵妃園寢、惠陵、惠陵妃園寢等一係列各具特色及曆史淵源的皇家陵寢,甚至還有榮親王園寢、十二貝勒園寢、端慧皇太子園寢等眾多陪葬墓。作為皇家陵寢建築代表的清東陵還體現了中國封建集權製度下的等級森嚴以及中國王權製度下的皇室風貌,不僅為後人了解清朝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也為中國研究和學習陵寢建築提供了極高的實物科考價值。
科學價值和意義
清東陵陵寢工程是當時國家的“天字第一號”工程,動用了國庫的黃金白銀,並由朝廷重臣監督能工巧匠營建,采用的也是當時國家最高級且珍貴的建築材料、最先進的施工技術與生產工藝,以及最高標準的建築規範和形式,清東陵建成之後還實行了當時最完善的管理方法,並派出國家裝備最精良的軍隊去保護,如今這些古建築絕大多數保存完好,文物價值更是獨一無二。同時,由於其規模、規製、技術、用料、質量等均受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的製約,因而成為了當時國家榮辱興衰的一個表征,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意義。此外,清東陵內葬人物大多聲名顯赫,這些皇室成員及其事跡在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麵的影響也都獨具特色,並遺留了大量的曆史疑問給後人研究和探討。
由此可見,清東陵作為中國古代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絕唱”,每座皇陵都能折射出在其所處具體時期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科技等方麵的狀況,是研究及考察清代建築尤其是陵寢建築的理想場所,同時也是發現和研究清史珍貴實物資料較為集中的地方,可以起到“證史”“佐史”“補史”的作用。通過教科書上無法找到的清東陵實物資料的展示,後人也能從清東陵的陵寢布局、建築式樣、裝飾材料等方麵直觀地了解到當時國家各個方麵的情況,進而更加準確地研究和把握清朝建築相關資料乃至整個清朝的曆史。正因如此,清東陵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意義,得到了中國考古學家及文獻學家的重視,從而進一步豐富了中國考古學和文獻學的史料來源。
藝術價值和意義
清東陵是中國封建皇陵的集大成者,是中國陵寢史上最後一個輝煌時期的傑出代表,其規模之宏大、規製之完備、體係之完善、布局之規整,在中國現存清代陵寢建築中首屈一指,且其建築藝術已然達到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巔峰,在建築形製、布局、組合、工藝上都有許多自己的建築特色。同時,清東陵也是風水學、哲學、藝術美學、景觀學、喪葬祭祀、宗教民俗等中國傳統文化要素的集大成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蘊含著重要的藝術、文化價值,並被聯合國遺產專家評價為“人類具有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作為運用中國獨創的傳統“風水”理論,將陵寢建築巧奪天工的人文藝術與周邊自然山川景觀相結合的成功典範,清東陵精心選址,“遵照典禮之規製,配合山川之勝勢”,綜合考察了氣候、山川、河流、土壤、植被、高低、廣狹等若幹影響環境質量的因素,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而在建築序列布置上,又構成了極具變化的空間環境,使自然景觀與人文建築有機地融為一體。清東陵不僅建築樣式多變,建築類型齊全,而且裝飾彩畫種類多樣,雕刻藝術方法講究且材料多樣,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以及中國建築學中“源於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更承載著中國發展至今最為完備且複雜的喪葬、祭祀文化,並通過建築和裝飾闡釋了中國封建時期持續幾百年的權力觀與世界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開發與保護
開發
清東陵文物管理部門本著“有效保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對清東陵進行了旅遊開發。1978年,清東陵景區正式對遊客開放。1991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理論與曆史名城規劃研究所編製了《清東陵總體規劃(2000—2020年)》,該規劃於1992年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複同意,後又於2003年得到了進一步修編。進入21世紀後,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東陵年均接待遊客人數達到40餘萬人次,旅遊門票收入達到了1600餘萬元,旅遊綜合收入超過6000萬元。[17]2001年1月,清東陵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0年左右,清東陵景區與北京大學、天津大學等多所國內高校建立了業務關係,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5年10月,清東陵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在景區管理與建設方麵,清東陵還順利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係認證和iso環境管理體係認證。隨著清東陵旅遊業的不斷發展,該景區還舉辦了推介招商會、旅遊產業博覽會、文創大賽等一係列活動。在此期間,清東陵還獲得了“中國優秀旅遊景區”“世界文化旅遊精品”等一係列榮譽稱號。
清東陵保護區管委會為帶動周邊村莊“旅遊富民”,先後建成了“守陵人家”博物館、官房、裕小“村史館”等文化景點。此外,保護區還通過挖掘宮廷技藝及皇家文化,啟動了“清東陵——馬蘭峪金銀小鎮旅遊線路”,以推動金銀加工與旅遊業融合發展。截止到2021年,清東陵保護區內已有30餘家金銀加工廠、50餘家家庭手工作坊,平均每年可以加工150噸至200噸白銀,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
由於清東陵景區屬於古代帝王墓葬景區,其所有的地上及地下部分都屬於文物保護範圍,在具有較強文化屬性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限製了該景區的開發。目前,清東陵景區工作重點還是偏重於文物保護方麵,沒有挖掘其它的旅遊價值,如今該景區每年接待中外遊客的人數近60萬人次,其經營收入主要還是依靠門票收入,此外,景區每年還要投入巨大的運營成本,其中,單是每年滅火器的更新費用就需要十幾萬元,景區一整年的運營成本共計可達1000餘萬元。
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東陵隨著“清東陵文物保管所”的成立才逐漸得到中國政府的專項管理和保護;為了更好地保持和恢複原有風貌,除對原存古樹進行登記、建檔、掛牌保護外,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栽植樹木,綠化造林。1961年3月4日,清東陵被中國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起,清東陵又在各陵神路兩側及一些重點地段恢複儀樹帶。1999年,河北省出台了《清東陵保護管理辦法》。
2000年11月30日,清東陵作為中國“明清皇家陵寢”遺產項目的重要部分,在澳大利亞凱恩斯舉行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締約國大會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全票通過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並被聯合國遺產專家評價為“人類具有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011年,河北省進一步修訂了其在1999年出台的《清東陵保護管理辦法》。[1]同年,國家和河北省、市文物部門決定重新評估《清東陵總體規劃(2000—2020年)》,之後,由清東陵文管處在原規劃基礎上,按照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最新要求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要求,依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製要求》的標準,啟動《清東陵文物保護規劃(2022—2035年)》編製工作。
2014年12月,清東陵啟動了建陵以來規模最大的文物修複與保護工程,為了讓文物受損情況不再繼續惡化,國家共計投資了7.1億元,對清東陵7大類49項維修項目進行了修繕和保護。
2018年,清東陵保護區向河北省人大常委會申請,重新修訂了《清東陵保護管理辦法》,《清東陵文物保護規劃》也已修編完成並上報。
2019年10月10日,清東陵保護區聯合華北理工大學成立了“清東陵文化研究所”,進一步加快了清東陵古建築和文物保護及文化藝術價值研究等各項工作。此外,清東陵還先後與北京大學、中央美院、中央民族大學、華北理工大學、河北大學、天津大學等院校建立了研學合作關係。
為更好地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清東陵保護區在2019年的近幾年內組織開展了一係列形式多樣的活動,先後推出了“震撼的遺珍”等展覽,通過不斷創新展覽展示方式,發掘、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還先後多次推出了“用腳步丈量曆史,用行動保護文物”徒步大會活動,組織群眾開展了“群防群治”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周邊重點鄉鎮建立起26支小分隊,配合專
業警衛隊伍展開巡邏,還成立了“清東陵文物保護協會”,引導更多群眾參與到清東陵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截止到2019年5月已有3000餘人參與了清東陵文化遺產保護,還有3萬餘人參與了清東陵保護區環境整治。此外,清東陵保護區在文物看守方麵製定了“技防”“人防”“犬防”“群防群治”相結合的“四防”模式和處級、科級、保衛科、治安分局組成的“四級督查巡查機製”,每年累計開展1500餘次各級巡查,並及時整改和落實巡查發現的問題;為進一步促進問題整改,保護區還製定了文物安保、消防隱患問題暗訪製度,每季度都會邀請專家進行暗訪;同時,每年還會按季度組織警衛人員的安防培訓,並在每月進行處突演練。而在保護文物環境方麵,清東陵保護區重新修編、修訂了《清東陵文物保護規劃》《清東陵保護管理辦法》,並在政政府部門幫助下,成立了唐山市公安局清東陵保護區公安分局,每天開展嚴密巡查,叫停巡查時發現的違法違規項目和行為。同時,清東陵保護區在唐山和遵化兩級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之下,打擊了保護區周邊的非法探采活動,徹底清理了保護區周邊百餘年來沉積淤堵、雜草叢生的河道,清理了文物界樁內百姓私自栽種的農作物、私搭亂建等,還清理了穿插在生活區和莊稼地裏的神道和神道周圍的環境以及馬槽溝,徹底厘清了神道與村莊的邊界,督導回填了保護區內8處曆史遺留的礦坑,清理了8處非法占地料堆,並關停了所有汙染企業,累計恢複被破壞土地近60萬平方米,並對這些回填土地全部進行了綠化。
2020年,清東陵景區的景陵大碑樓保護修繕工程、裕陵保護修繕工程、定陵妃園寢保護修繕工程、惠陵妃園寢保護修繕工程等四項文物保護工程順利完工並通過了驗收。同年,清東陵景區還出台了《唐山清東陵保護區管理委員會行政執法服務指南》《唐山清東陵保護區管理委員會行政執法公示辦法》等文件。同年10月,遵化市出台了《清東陵文物保護一體化工作方案》,該方案將清東陵保護區152平方千米的麵積範圍劃分為了六大片區,並對這六大片區實施文物保護網格化管理,按照“一陵一圈”的傳統,對陵寢所屬山體、陵寢範圍內的古樹、古井、古屋等遺產,以及轄區範圍內的列為“國保”“省保”“市保”和“縣保”的明長城等733座不可移動文物全部納入了網格化保護範圍,主要包括片區內的森林防火、文物本體安全、文物環境巡查與管護、法律宣傳工作等方麵,同時還對破壞文物環境的隱患苗頭進行聯動處置,並協調解決文物保護與村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此外,唐山市為了有效解決清東陵文物保護經費困難問題,還在各部門經費大幅壓縮的情況下將清東陵的文物保護經費增加9倍,達到了每年1000萬元。
2023年,國家文物局批複同意並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了作為清東陵文物保護工作的法律性指導文件《清東陵文物保護規劃(2022—2035年)》。
內葬人物
在清東陵的5座皇帝陵、4座皇後陵、5座妃園寢、1座公主園寢等大小15座陵寢中,埋葬著清朝的5位皇帝、15位皇後、136位妃嬪、3位阿哥以及2位公主,共計161人。
重要人物介紹
順治皇帝
順治皇帝(1638年~1661年),即愛新覺羅·福臨,清世祖,人稱“佛心天子”,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母為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順治皇帝還是滿清王朝入關後的第一代皇帝,因此被稱為大清“開國皇帝”,6歲登基即位,14歲親政,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子時因病於紫禁城內的養心殿駕崩,年僅24歲,在位18年間,順治帝“興利除弊整頓吏治,崇尚佛法修身治國”,重用漢官,鼓勵農耕,在大清一代的10餘位皇帝中政績較多,在他的統治之下,基本結束了長達多年的戰亂,全國領土基本統一。順治帝是第一位在紫禁城稱帝的滿人、第一個以幼主身份登基的清朝皇帝、第一位把漢家女子迎進宮中的大清天子,也是清朝曆史上唯一公開皈依禪門的皇帝。其陵寢孝陵是清東陵的第一座陵寢,還有順治帝風水選址“投環定穴”的傳說。由於其死後遺體被火化,因此孝陵內埋葬的是他的骨灰而非屍首。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1654年~1722年),即愛新覺羅·玄燁,清聖祖,為入關後第二帝,是順治皇帝的第三子,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巳時(1654年5月4日)生於景陽宮,生母是孝康章皇後佟佳氏,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也是一位集中國封建帝王之大成者,史稱“千古一帝”,8歲時即位,14歲時親政,在位61年間,平定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驅逐沙俄,統一台灣,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獎勵墾荒,編纂典籍等,並拉開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的曆史序幕,奠定了清朝興盛、多民族統一的根基以及中國現在國土版圖的基礎,被譽為“康熙大帝”;還熱心學習西方自然科學,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如今被曆史學家譽為“17~18世紀世界上三大傑出帝王之一”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戌時,康熙帝於暢春園病逝,終年69歲,共在位61年。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巳時,康熙帝入葬景陵地宮。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即愛新覺羅·弘曆,清高宗,為清代入關第四帝,是雍正帝的第四子,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生於雍親王府,其生母為孝聖皇後鈕鈷祿氏。[14]乾隆帝是中國封建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僅次於其祖父康熙帝的皇帝,25歲登基,共在位60年,然後主動讓位與嘉慶帝,當了3年太上皇,共執政63年,作為中國曆史上實際掌權時間最長且最長壽的封建帝王,史稱“十全老人”。在掌權期間,乾隆帝平定國內各處叛亂,統一新疆,整治西藏,加強民族團結並大力整頓吏治;減免賦稅,屯田開荒,興修水利;注重文化教育,提倡漢學,編纂《四庫全書》等大量圖書,將“康乾盛世”推向了頂峰。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時,乾隆帝病逝於養心殿,享年89歲,嘉慶四年九月十五日安葬於裕陵地宮。
相關文化
古籍文獻
與清東陵有關的古籍文獻可按照其內容特點劃分為兩大主要類型:一是包括《昌瑞山萬年統誌》《東陵日記》《東陵工程處堂片簿》《菩陀峪萬年吉地工程備要》《陵寢易知》《平安峪工程備要》《菩陀峪萬年吉地工程輯要》等在內的專門記述清東陵陵寢建設、維護等情況以及相關事件或人物的古籍文獻;二是包括《皇朝文獻通考》(《清朝文獻通考》)《東華錄》(《東華續錄》)《欽定大清會典》(《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畿輔通誌》《遵化州誌》《嘯亭雜錄》《八旗通誌》等在內的部分包含清東陵陵寢建設、維護情況以及相關事件或人物的古籍文獻。
圖書專著
《昌瑞山萬年統誌》
《昌瑞山萬年統誌》為第一部關於清東陵研究的專著,是由遵化馬蘭鎮總兵編纂的、專門記載清東陵沿革的重要典籍,經光緒朝續編,該書較為詳實地介紹了清東陵各陵寢的卜選過程、建築規製、祭祀製度以及營建情況等內容。
《陵寢事宜易知》
《陵寢事宜易知》是光緒十二年由清東陵的守陵大臣編著的、供守陵官員當作工作指南和內部教材的工具書,其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的變化以及陵寢製度的改進而隨時進行記錄,是用毛筆手抄的共六卷的真跡和孤本,屬於“第一手資料”,其原件現存藏於唐山清東陵保護區管理委員會,該書詳細地介紹了包括清東陵陵寢規製、帝後妃入葬日期、聖德神功碑文、皇上謁陵宸翰、陳設供奉、祀典禮儀、庫儲俸餉、官製防護等在內的一係列清東陵陵寢的管理製度及祭祀製度相關內容。
《清東陵史話》
《清東陵史話》為從事了30餘年清代陵寢研究的徐廣源先生於2017年所著,通過“史論結合”的方式,以清宮檔案和正史為依據,全麵深入地論述和解讀了清東陵的風水、陵寢規製、內葬人物、管理保護、祭祀禮儀以及陪葬墓、地宮發掘等方麵的內容。
《清東陵文粹》
《清東陵文粹》是由李萬貫所著的一部綜合研究清東陵的文集,該書將近30篇有關清東陵研究的相關論文分為四個條目進行展開論述,包括通論、陵寢製度及建築藝術、文化科學以及內葬人物;李萬貫還在該書的開篇部分提出了“清東陵文化”的概念,同時還指出了清東陵文化對於清史研究的作用與意義。
曆史檔案
在國家級檔案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保存的1000餘萬件清代檔案中,有許多有關清東陵的曆史文獻典籍檔案類資料,其中,在《新整溥儀檔》《諸陵規製尺寸略節》《清實錄》《上諭檔》《溥儀檔》《工部案卷》《錄副奏折》《軍機處議覆檔》《內務府來文·禮儀》《內務府來文·陵寢事務》《內務府奏銷檔》《內務府來文·修建工程》《宮中雜件》《欽定工部則例》《內務府奏案》《內務府輿圖》《朱批奏折》等檔案中都記載了大量與清東陵有關的事件及人物。同時,在這些曆史檔案資料中還有詳細輯錄了上諭、奏疏、施工監理、施工預算、施工決算以及工程作法等與陵寢工程各個環節相關的內容,能夠反映普祥峪定東陵、菩陀峪定東陵的具體建設過程和細節的《工程備要》等定東陵工程籍本;以及清東陵部分陵寢工程完成後核銷所有耗費工料、錢糧明細的決算冊,包括《順水峪定陵妃園寢銷算黃冊》《菩陀峪萬年吉地銷算黃冊》《普祥峪萬年吉地銷算黃冊》《定陵工程黃冊》《定陵工料奏銷黃冊》《菩陀峪金井安放帳》等。此外,“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的北洋內務部檔案中還收錄了可作為清東陵檔案類文獻資料重要補充來源的與清東陵被盜案相關的部分史料。
相關研究
中國國內對清東陵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主要探討了對清東陵的保護以及清東陵的發展問題,但此時發表的相關研究文章較少,在1980年~1989年的10年間僅有不足10篇。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國內對清東陵的研究開始迅速增加,在1990年~1999年的10年間達到了近30篇,主要探討清東陵的旅遊開發與發展、曆史文化、陵寢製度等問題。此後,中國國內關於清東陵的研究逐年增加,並出現了對清東陵的陵寢建築工程、建築藝術、風水文化等方麵研究的論著。截止到2023年,目前對清東陵的研究主要以曆史與文化這一大方向居多。
在曆史與文化研究方麵,王其亨於1986年在《順治親卜陵地的曆史真相》一文中利用史料分析還原了孝陵卜陵的過程和真相;徐廣源於1989年在《昭西陵為什麽建在清東陵陵區之外?》一文中分析了孝莊文皇後的昭西陵不葬在清東陵風水牆內的原因;鄭軍於1998年在《清代陵寢製度考》一文中討論了清東陵的規劃形製和空間布局;白洪希於2003年在《清陵寢員役製度初探》一文中剖析了清朝對皇家陵園的管理及部分陵寢員役製度的變化;徐廣源於2005年在《對清東陵裕陵地宮棺位問題的探討》一文中討論了東陵盜案後裕陵地宮正確的棺位、造成失誤的原因以及進行調整的依據;徐廣源於2007年在《道光帝對陵寢製度的改革及其影響》一文中介紹了道光帝的慕陵出於節儉而進行的三次改革,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於善浦於2007年在《清孝陵對清朝帝王陵寢建製的影響》一文中解答了孝陵的選址人員、建造材料來源等謎題和其建築規製及影響;方國華於2011年在《康熙景陵陵製考》一文中分析討論了景陵的陵寢建置和喪葬製度;陳萍、伍長雲於2012年在《“卑不動尊”說對清東陵陵園格局的影響》一文中分析討論了“卑不動尊”說的發展由來及其對清東陵格局的影響;蘇廣鈞於2012年在《清東陵祈福文化考》一文中多角度論述了清東陵的祈福文化;蘇廣鈞於2014年在《清東陵慈孝文化考》一文中從多方麵分析探討清東陵蘊涵的慈孝文化;徐若冰於2016年在《清東陵隨葬品研究》一文中以清東陵隨葬品為研究對象,進而探究了清代皇陵隨葬品的時代特征;高丹丹、王亞蓉於2018年在《貴妃的華服 清東陵溫僖貴妃墓出土的暗花綾鑲織金錦兩腰綿褲的修複與研究》一文中論述了對康熙帝妃子溫僖貴妃墓出土的暗花綾鑲織金錦兩腰綿褲的修複及研究。
重要事件
2015年“清東陵景陵妃園寢貴妃墓被盜案”
2015年10月,清東陵內景陵妃園寢中的溫僖貴妃陵墓被盜挖,其中的多件珍貴文物被盜,此次盜墓活動前後持續10天左右,巡邏警衛直至10月31日淩晨才發現盜墓行為,此時嫌疑人梁成剛等人已逃離現場。公安機關偵破案件後,被盜文物被追回。2015年11月,8名犯罪嫌疑人落網,檢察機關於2016年7月對該8人提起公訴。2016年10月,在逃的主犯梁成剛投案。2016年12月,檢察機關以犯玩忽職守罪對原清東陵文物管理處景惠陵管區區長毛某、原清東陵文管處保衛科科長楊某、原景惠陵管區景妃陵警衛高某和趙某等人提起公訴。2017年3月,檢察機關對被盜案主犯梁成剛提起公訴。2017年7月,河北遵化市法院就清東陵被盜係列案作出一審判決:被告人梁成剛等9人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到14年零9個月不等,毛某等4人犯失職造成珍貴文物損毀罪,判處高某及趙某有期徒刑兩年,楊某和毛某免予刑事處罰。
2016年“5·17清東陵被盜案”
2016年5月17日,清東陵再次發生文物被盜案件,昭西陵隆恩殿台基護欄上的一個柱頭被盜,唐山、遵化兩級公安機關接到報案後隨即成立聯合專案組進行破案;8月20日,唐山警方發布通告,懸賞征集破案線索;8月21日,警方抓獲全部5名涉案嫌疑人,並成功追繳被盜柱頭,該案件正式告破。
所獲榮譽
1961年3月4日,清東陵被中國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11月30日,清東陵作為中國“明清皇家陵寢”遺產項目的重要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1年1月,清東陵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5年10月,清東陵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