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興開車拉著蘇霏霏從黃河口到晉祠聖境用了4小時到達目的地。


    在古城太原,有一座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就是作為晉國宗祠的\"晉祠\"。山西籍作家梁衡就撰文描寫了晉祠名勝,值得一讀。


    出太原西南行50裏,有一座山名懸甕。山上原有巨石,如甕倒懸。山腳有泉水湧出,就是有名的晉水。在這山下水旁,參天古木中林立著百餘座殿、堂、樓、閣、亭、台、橋、榭。綠水碧波繞回廊而鳴奏,紅牆黃瓦隨樹影而閃爍,悠久的曆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


    西周時,年幼的成王姬誦即位,一日與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隨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葉,剪成玉圭形,說:\"把這個圭給你,封你為唐國諸侯。\"天子無戲言,於是其弟長大後便來到當時的唐國,即現在的山西做了諸侯。《史記》稱此為\"剪桐封弟\"。姬虞後來興修水利,唐國人們安居樂業。後其子繼位,因境內有晉水,便改唐國為晉國。人們緬懷姬虞的功績,便在這懸甕山下修一所祠堂來祀奉他,後人稱為晉祠。


    晉祠東門牌坊——飛龍閣——龍興晉陽雕塑——水鏡台——獻殿——魚沼飛梁——聖母殿——周柏——唐叔虞祠——難老泉——水母樓——晉溪書院——舍利生生塔——晉祠公園(閑逛,有湖泊、亭台、樓閣、長廊、花草、遊船)


    這裏保存著宋、元、明、清時期的殿、堂、樓、閣、亭、台、橋、榭等各式建築100餘座,宋元以來雕塑100餘尊,鑄造藝術品30餘尊,曆代碑刻400餘通,詩文匾聯200餘幅,古樹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樹30株。


    走進晉祠大門,迎麵第一座建築就是水鏡台,集樓、台、殿、閣四種建築風格於一體,造型雄奇,雕刻彩繪精細,它是古代唱戲的戲台,是明清時期的建築物,戲台前兩側地下埋有八口大水缸,是最早的擴音器。戲台匾額“水鏡台”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譽為秀麗之筆。位於水鏡台與會仙橋之間有兩株槐樹,屬唐代遺物。樹高約21米,胸圍約5米,胸徑1.62米,樹齡約1300年,為特級珍稀古樹。


    會仙橋,是一座長約6米,寬約4米的石橋,它橫跨智伯渠,是通往聖母殿的要道,智伯渠裏流淌的就是有名的晉水,是晉水四渠中的主渠。


    過了會仙橋就是金人台,金人台共有四尊鐵人,因鐵屬五金,所以稱之為“金人台”。西南角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年間,保存完整。據說,由於鐵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熱,走到汾河邊想過河。看見一條小船,鐵人就要求船家帶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鐵人的本相並把它抬回金人台。聖母令手下將領,在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作為對不服戒律的懲罰,金人腳上迄今還留著三刀印痕。金人台後麵就是“對越”坊。牌坊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常見的一種形式,有功德坊、忠孝節義坊、科第坊等。這座“對越”坊,屬功德坊,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對越”二字出自《詩經·周頌·清廟》中:“秉文之德,對越在天”,“對”為報答,“越”為宣揚,意為報答宣揚祖先的高尚功德。“對越”為晉祠三大牌匾之一。對越緊接獻殿,為金代建築,是祭祀時陳列供品的場所。獻殿建築結構簡單,是我國唯一的殿和亭結合的建築,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築之一。四周沒有圍牆,全部以欄柵維護,通風涼爽,也是我國最早的冰箱建築,屋頂刻有大殿重修時的記錄,按原樣翻修。


    魚沼飛梁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在聖母殿與獻殿之間,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我國最早的十字形古橋,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築之一。聖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內供奉的是西周時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親,薑子牙的女兒邑薑。大殿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殿周圍廊,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副階周匝”的最早實例。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盤龍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大殿采用了宋《營造法式》的“柱升起”、“柱側角”,增強了大殿的曲線美和穩固性。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築之一。


    殿內外共有45尊彩塑,殿前廊內有兩尊將軍彩塑,北尊為宋代原物,南尊為後來補塑。店內除龕內兩尊為明代補塑外,其餘41尊完成於北宋1087年前,塑像如真人大小,形態各異,姿態自然,是根據宋代宮廷侍女樣式構造的,是我國現存唯一反映宋代宮廷生活的寫實作品,他們各有專職,身份,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被稱為晉祠三絕之一。


    聖母殿北側為周柏,是周代種植的柏樹,茂盛蔥鬱,周柏樹幹粗壯,需數人才能合圍,與水鏡台處的唐槐統稱“周柏唐槐”,被稱作晉祠三絕之一。


    周柏的北側有一石階,從此登上,穿過朝陽洞就是幾排閣樓,在此可以俯瞰晉祠博物院,但是通道狹小隻能容一人通過,大部分閣樓房間都不對外開放,倒是可以欣賞古代磚石建築藝術,往北經過長階可以到達後花園,從花園可以繞回院內;往南可以走到聖母殿後麵到達水母樓。北側主要有善利泉、唐叔虞祠、關帝廟、唐碑亭。


    善利泉與難老泉對稱,是晉水的第三源泉,善利曲子《老子》“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唐叔虞祠是西周初第一任諸侯唐叔虞的祠堂,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胞弟,為唐國的首任諸侯,現在的祠堂是經元、明、清三代翻修擴建而成。大殿神龕內供奉的是唐叔虞,為元代塑像。進入大門,兩邊是長廊,中間有一處享堂,裏麵成列著一組元代樂妓塑像,共14尊,左右各7尊,14尊樂妓兩邊排列,一邊為管弦樂,一邊為打擊樂,我國元代樂妓彩塑僅此一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晉祠之銘並序碑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筆力奇逸含蓄,是書法藝術的珍品


    三片粽葉,三顆棗,一根馬蓮拴得好。”三片黃綠的粽葉一一疊放,一彎一拽形成一個尖尖的圓錐狀,抓一撮泡好的江米,放入三顆去核蜜棗,再抓一把晉祠江米填滿,將粽葉彎折蓋住,這樣左右折疊,層層包裹,用事先準備好的馬蓮草捆好紮緊,就這樣,一收一攏一纏一繞之間,不到1分鍾,一個有棱有角有麵的三角粽就成型了。負責包粽子的都是土生土長的晉源人,從小就開始包粽子的她們,早已練就了一雙靈巧的雙手和紮實的包粽子技術,每人每天能包1000多個粽子。


    李嘉興和蘇霏霏遊玩完就進行了下一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崛起重生入伍結婚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愛吃喜歡152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吃喜歡152並收藏崛起重生入伍結婚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