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穀雜記》跋〔1〕
右單父張淏〔2〕清源撰《雲穀雜記》一卷,從《說郛》〔3〕寫出;證以《大典》本〔4〕,重見者廿五條,然小有殊異,餘皆《大典》本所無。《說郛》殘本五冊,為明人舊抄,假自京師圖書館,與見行本〔5〕絕異,疑是南村〔6〕原書也。《雲穀雜記》在第三十卷。以二夕寫畢,唯訛奪甚多,不敢輕改,當於暇日細心校之。癸醜六月一日夜半記。
※※※
〔1〕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寫於一九一三年六月一日。
《雲穀雜記》,南宋張淏著,成書時間為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是一部以考史論文為主的筆記,原書已佚。魯迅於一九一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和六月一日從明抄《說郛》殘本輯其遺文,寫成初稿本一卷。
〔2〕張淏字清源,生平參看本書《〈雲穀雜記〉序》。按明抄《說郛》殘本注以張淏為單父(今山東單縣)人。
〔3〕《說郛》漢魏至宋元的筆記選集,元末明初陶宗儀編,一百卷。原書已殘缺,清初陶珽增訂為一二○卷,錯誤甚多。近人張宗祥集六種明抄殘本為一百卷,商務印書館印行。這裏指的是明抄殘本的一種,五冊,為卷三、卷四及卷二十三至三十二,共十二卷。
〔4〕《大典》本指清代乾隆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刊的《雲穀雜記》四卷本(武英殿聚珍版)。《永樂大典》,類書,明成祖時解縉等輯,始於永樂元年(1403),成於永樂六年(1408),共二二八七七卷。
明代嘉靖、隆慶間又摹寫為正、副兩本。原本、副本毀於明亡之際;正本清代乾隆時已殘闕,一九○○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又遭焚毀、劫掠。一九六○年中華書局收集殘本七三○卷影印出版。
〔5〕見行本指陶珽刻本。
〔6〕南村陶宗儀,字九成,號南村,黃岩(今屬浙江)人,元末明初學者。他除輯集《說郛》外,還著有《南村輟耕錄》、《南村詩集》等。
右單父張淏〔2〕清源撰《雲穀雜記》一卷,從《說郛》〔3〕寫出;證以《大典》本〔4〕,重見者廿五條,然小有殊異,餘皆《大典》本所無。《說郛》殘本五冊,為明人舊抄,假自京師圖書館,與見行本〔5〕絕異,疑是南村〔6〕原書也。《雲穀雜記》在第三十卷。以二夕寫畢,唯訛奪甚多,不敢輕改,當於暇日細心校之。癸醜六月一日夜半記。
※※※
〔1〕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寫於一九一三年六月一日。
《雲穀雜記》,南宋張淏著,成書時間為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是一部以考史論文為主的筆記,原書已佚。魯迅於一九一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和六月一日從明抄《說郛》殘本輯其遺文,寫成初稿本一卷。
〔2〕張淏字清源,生平參看本書《〈雲穀雜記〉序》。按明抄《說郛》殘本注以張淏為單父(今山東單縣)人。
〔3〕《說郛》漢魏至宋元的筆記選集,元末明初陶宗儀編,一百卷。原書已殘缺,清初陶珽增訂為一二○卷,錯誤甚多。近人張宗祥集六種明抄殘本為一百卷,商務印書館印行。這裏指的是明抄殘本的一種,五冊,為卷三、卷四及卷二十三至三十二,共十二卷。
〔4〕《大典》本指清代乾隆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刊的《雲穀雜記》四卷本(武英殿聚珍版)。《永樂大典》,類書,明成祖時解縉等輯,始於永樂元年(1403),成於永樂六年(1408),共二二八七七卷。
明代嘉靖、隆慶間又摹寫為正、副兩本。原本、副本毀於明亡之際;正本清代乾隆時已殘闕,一九○○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又遭焚毀、劫掠。一九六○年中華書局收集殘本七三○卷影印出版。
〔5〕見行本指陶珽刻本。
〔6〕南村陶宗儀,字九成,號南村,黃岩(今屬浙江)人,元末明初學者。他除輯集《說郛》外,還著有《南村輟耕錄》、《南村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