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玄生當然知道趙正熙想不明白,他沒有見過現代社會大量拋荒的良田,沒見過不要賦稅,國家倒貼錢,都沒有人種地的情景。
“我說的不是不種土地,是尋找別的更大的財富,讓權貴官僚的視線不再盯著土地,而是有遠超土地價值的其它選項,讓他們去爭奪!”
“還有什麽比囤積土地更賺錢的東西?”
確實,在古代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土地是最保值的,一旦擁有,便源源生利不息。
“有!那就是工業和商業!”
徐玄生知道,其實宋朝的科技水平已經相當高了,隻是因為在科舉社會,其它的雜藝不被國家認可和看重,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沒有用以發展生產力!
徐玄生從懷裏掏出一張紙來,上麵寫著五個字,士農工商兵。
“侯爺,我們的大宋,綜合起來就這五類人而己,剛才的土地改革,僅僅是解決了五類人的農民一類,而且隻是一時。
這五類人,就像金木水火土五行,不但缺一不可,而且是哪一行發肓不齊,或過於旺盛,都是影響國運的大事。
農民是一國之基礎,是整個國家存在的根本,隻宜滋養生息,不宜過多攝取。
其這個工,不僅僅是工匠,而是一整個係統,它叫工業,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是創造財富的源泉。
大宋要走出死亡循環,必須要大力發展工業”
“什麽是工業?這個工業真有這麽重要嗎?”
“侯爺別擔心,我在山東清河縣,已經建起了工業的模型,你到時隻需推廣就是,
發展工業的好處就是,一個人能創造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人的價值,能創造出提高莊稼幾倍產量的肥料,能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東西,甚至能改造這個世界!”
“這怎麽可能?大人莫不是說笑吧?工部素來就有,工匠朝廷也養了幾百,也沒見他們有什麽奇異之處啊?”
徐玄生一時也給他解釋不清,
“工業與工部不同,也不僅僅是單純的工匠,而是需要一種叫科學的學科來支撐,由科學去發明創造新的事物,再由工業去實現發展和壯大!
這就又要說到士了,從今以後,天下讀書人,必須分流,讀書不再是做官一條路,要讓一份分人去學科學,科學才是改變一切的源泉,遠比做官重要。科學不但能創造工業,一樣能推動農業,因此,就需要大量的讀書人去參與,同時隻有給予科學人員及其它各行業人員,與讀書做官等同的社會地位,才能讓讀書人放棄做官的單一出路,投身到各個行業中去。
科學創建工業,工業創造出大量產品,就必然帶動商業繁榮,商業今後是國家的重頭戲,那是賦稅的主要來源,大宋的賦稅需要重新製定,今後主要以收取工業與商業的稅金為主,農業次之。稅乃國之本,工商稅將會是農業賦稅的十倍以上。
以後朝廷要設製獨立的稅務部門,不再與政務混雜一起。不能讓各級官僚上下其手。
最後說到兵,也就是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一個國家,無論你多麽富有,如果沒有相應的國防力量來保護,那就是自取滅亡!
為什麽大宋明明比金國富有,卻總被金國肆無忌憚地搶掠,是因為大宋的國防力量太弱。
是因為宋人不如金人勇敢嗎?是大宋的兵員少於金國兵員嗎?是大宋的兵械甲胄不如金國嗎?
都不是!
是因為大宋文官貪財,武官怕死,士卒無鬥誌,才致於金人如虎驅羊一般。
為什麽會這樣?侯爺知道嗎?”
“這個…?”
趙正熙涉世不深,對這種根源性的問題自然認識不夠,
“可是大宋深受孔孟之道影響,重文輕武的緣故?而金人乃蠻夷之族,一直以遊牧漁獵為生,崇尚武力。以致宋金兵士之間的差異?”
徐玄生搖搖頭,
“非也!我的軍士也是普通宋民百姓,為何就能對金人戰而勝之?”
說至此處,徐玄生幾乎是痛心疾首,
“太祖身為將領,以兵變而得天下,擔心他人仿效,自大宋立國起,就重文抑武,甚至以文統武,武人社會地位低落,權限受限,除了混一份俸祿,哪來保家衛國的積極性?
而士卒都是一群貧苦破落的百姓,地無一壟,房無一間,出來當兵,僅圖當兵吃糧,以求活命。
你指望這些人不畏生死,來保護那一群,平日裏趾高氣揚,奢淫享樂,貪腐如狼剝削他們的官老爺和趙氏皇室?換你是他,你也拚命嗎?
為什麽我帶的軍隊能戰勝金兵,雖然都是大宋百姓,我分給了士卒一家生存田地,給予了足額的糧餉,尊重他們的身份,他們有了自己的家,才有了拚死戰鬥的動力和理由。
因為,隻有兵士有了自己的財產和家,有了妻子兒女,他才有保護的責任!
保家衛國,家都沒有,衛什麽國?這個國不能讓他立家,這個國又與他有什麽關係?又要這個國幹什麽?”
戰亂之中,可以先有國再有家,承平之後,先有家才有國。
我為什麽一再強調,均分田土,以安百姓,因為兵從百姓中來,沒有安定的百姓,哪有保國的士兵!
有幾個官僚子弟從軍的?國家存亡之際,哪一個官僚能舍身衛國?更可恥的是賣國求榮!
無論誰坐皇位,都需要官僚來維持統治,所以官僚是一個國家最不可靠的力量。
而縱觀華夏曆朝曆代,哪一任皇帝,都是對官僚太好了,對百姓太差了!
卻不知道,一個國家的根基是百姓,敗亡江山社稷的都是權貴官僚!”
“大人說得是,正熙受教了!”
趙正熙聽得如冷水澆頭,醍醐灌頂,
“侯爺明白就好了,關於製度改革的設計,及士農工業兵各業的調整,我已經做了較詳細的規劃。都在這幾本小冊子之中。
甚至朝臣部分位置的安排,我也有了名單,希望侯爺照準施行就好!
不是我僭越弄權,要做個曹操似的權臣,實在是時間不多了!我馬上要離開大宋!”
趙正熙大吃一驚,
“大人將往何處?”
“我說的不是不種土地,是尋找別的更大的財富,讓權貴官僚的視線不再盯著土地,而是有遠超土地價值的其它選項,讓他們去爭奪!”
“還有什麽比囤積土地更賺錢的東西?”
確實,在古代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土地是最保值的,一旦擁有,便源源生利不息。
“有!那就是工業和商業!”
徐玄生知道,其實宋朝的科技水平已經相當高了,隻是因為在科舉社會,其它的雜藝不被國家認可和看重,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沒有用以發展生產力!
徐玄生從懷裏掏出一張紙來,上麵寫著五個字,士農工商兵。
“侯爺,我們的大宋,綜合起來就這五類人而己,剛才的土地改革,僅僅是解決了五類人的農民一類,而且隻是一時。
這五類人,就像金木水火土五行,不但缺一不可,而且是哪一行發肓不齊,或過於旺盛,都是影響國運的大事。
農民是一國之基礎,是整個國家存在的根本,隻宜滋養生息,不宜過多攝取。
其這個工,不僅僅是工匠,而是一整個係統,它叫工業,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是創造財富的源泉。
大宋要走出死亡循環,必須要大力發展工業”
“什麽是工業?這個工業真有這麽重要嗎?”
“侯爺別擔心,我在山東清河縣,已經建起了工業的模型,你到時隻需推廣就是,
發展工業的好處就是,一個人能創造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人的價值,能創造出提高莊稼幾倍產量的肥料,能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東西,甚至能改造這個世界!”
“這怎麽可能?大人莫不是說笑吧?工部素來就有,工匠朝廷也養了幾百,也沒見他們有什麽奇異之處啊?”
徐玄生一時也給他解釋不清,
“工業與工部不同,也不僅僅是單純的工匠,而是需要一種叫科學的學科來支撐,由科學去發明創造新的事物,再由工業去實現發展和壯大!
這就又要說到士了,從今以後,天下讀書人,必須分流,讀書不再是做官一條路,要讓一份分人去學科學,科學才是改變一切的源泉,遠比做官重要。科學不但能創造工業,一樣能推動農業,因此,就需要大量的讀書人去參與,同時隻有給予科學人員及其它各行業人員,與讀書做官等同的社會地位,才能讓讀書人放棄做官的單一出路,投身到各個行業中去。
科學創建工業,工業創造出大量產品,就必然帶動商業繁榮,商業今後是國家的重頭戲,那是賦稅的主要來源,大宋的賦稅需要重新製定,今後主要以收取工業與商業的稅金為主,農業次之。稅乃國之本,工商稅將會是農業賦稅的十倍以上。
以後朝廷要設製獨立的稅務部門,不再與政務混雜一起。不能讓各級官僚上下其手。
最後說到兵,也就是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一個國家,無論你多麽富有,如果沒有相應的國防力量來保護,那就是自取滅亡!
為什麽大宋明明比金國富有,卻總被金國肆無忌憚地搶掠,是因為大宋的國防力量太弱。
是因為宋人不如金人勇敢嗎?是大宋的兵員少於金國兵員嗎?是大宋的兵械甲胄不如金國嗎?
都不是!
是因為大宋文官貪財,武官怕死,士卒無鬥誌,才致於金人如虎驅羊一般。
為什麽會這樣?侯爺知道嗎?”
“這個…?”
趙正熙涉世不深,對這種根源性的問題自然認識不夠,
“可是大宋深受孔孟之道影響,重文輕武的緣故?而金人乃蠻夷之族,一直以遊牧漁獵為生,崇尚武力。以致宋金兵士之間的差異?”
徐玄生搖搖頭,
“非也!我的軍士也是普通宋民百姓,為何就能對金人戰而勝之?”
說至此處,徐玄生幾乎是痛心疾首,
“太祖身為將領,以兵變而得天下,擔心他人仿效,自大宋立國起,就重文抑武,甚至以文統武,武人社會地位低落,權限受限,除了混一份俸祿,哪來保家衛國的積極性?
而士卒都是一群貧苦破落的百姓,地無一壟,房無一間,出來當兵,僅圖當兵吃糧,以求活命。
你指望這些人不畏生死,來保護那一群,平日裏趾高氣揚,奢淫享樂,貪腐如狼剝削他們的官老爺和趙氏皇室?換你是他,你也拚命嗎?
為什麽我帶的軍隊能戰勝金兵,雖然都是大宋百姓,我分給了士卒一家生存田地,給予了足額的糧餉,尊重他們的身份,他們有了自己的家,才有了拚死戰鬥的動力和理由。
因為,隻有兵士有了自己的財產和家,有了妻子兒女,他才有保護的責任!
保家衛國,家都沒有,衛什麽國?這個國不能讓他立家,這個國又與他有什麽關係?又要這個國幹什麽?”
戰亂之中,可以先有國再有家,承平之後,先有家才有國。
我為什麽一再強調,均分田土,以安百姓,因為兵從百姓中來,沒有安定的百姓,哪有保國的士兵!
有幾個官僚子弟從軍的?國家存亡之際,哪一個官僚能舍身衛國?更可恥的是賣國求榮!
無論誰坐皇位,都需要官僚來維持統治,所以官僚是一個國家最不可靠的力量。
而縱觀華夏曆朝曆代,哪一任皇帝,都是對官僚太好了,對百姓太差了!
卻不知道,一個國家的根基是百姓,敗亡江山社稷的都是權貴官僚!”
“大人說得是,正熙受教了!”
趙正熙聽得如冷水澆頭,醍醐灌頂,
“侯爺明白就好了,關於製度改革的設計,及士農工業兵各業的調整,我已經做了較詳細的規劃。都在這幾本小冊子之中。
甚至朝臣部分位置的安排,我也有了名單,希望侯爺照準施行就好!
不是我僭越弄權,要做個曹操似的權臣,實在是時間不多了!我馬上要離開大宋!”
趙正熙大吃一驚,
“大人將往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