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歲的武則天,正值青春年少,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踏入了宮廷。她以嬌美的容顏、聰慧的頭腦和堅韌的性格,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然而,命運卻似乎與她開了一個玩笑,盡管她有著出眾的美貌,但始終未能獲得唐太宗李世民的青睞。


    或許是因為宮廷中的競爭激烈,或是因為李世民的個人喜好,亦或是其他未知的原因,武則天並未如她所願地得到寵愛。這對於一個渴望改變命運的少女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但武則天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她默默地承受著一切,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那風雲變幻的大唐王朝,武則天的命運軌跡充滿了傳奇色彩。也許是武則天骨子裏,天生就流淌著不甘屈服於命運安排的血液,她那顆堅毅的心始終驅使著她去抗爭、去突破。或許是緣分天注定,這份命中注定的羈絆,讓她與李世民的兒子李治緊密相連。


    武則天,作為名義上李世民的嬪妃,本應恪守宮廷的規矩與禮儀。然而,她卻與李世民的兒子,也就是當時的大唐太子李治,悄然間暗通曲款。


    要知道,當時的大唐宮廷戒備森嚴,規矩繁多,李世民更是威嚴無比。但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兩人竟敢在李世民的眼皮子底下,小心翼翼地發展著他們的感情。他們的每一次眼神交匯,都仿佛帶著千言萬語。每一次短暫的接觸,都如同驚濤駭浪中的一葉扁舟,充滿了驚險與刺激。


    這種姐弟戀的情感,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堪稱驚世駭俗。宮廷之中,權力爭鬥激烈,人際關係錯綜複雜。而他們的地下情,就如同在黑暗中悄然綻放的花朵,脆弱而又頑強。


    總之,武則天和李治的這段禁忌之戀,不僅是個人情感的糾葛,更是大唐王朝一段扣人心弦的傳奇篇章。


    公元 649 年五月,李世民駕崩,享年五十二歲。他的離去讓整個大唐陷入了悲痛之中,也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按照唐朝後宮的規矩,沒有生育子女的嬪妃都要削發為尼,到皇家寺廟感業寺出家,武則天也不例外。


    此時的她年僅二十六歲,卻不得不與李世民的其他嬪妃一同前往感業寺,開始一段與塵世隔絕的生活。木魚聲清脆而悠揚,青燈閃爍著微弱的光芒,武則天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個寂靜的日夜。她默默地守望著自己的未來,不知道等待她的將是什麽樣的命運。


    然而,盡管身處寺廟,武則天的心卻始終未能平靜下來。她曾是李世民的才人,擁有過一定的地位和權力,但如今卻淪為尼姑,失去了一切。這樣的落差讓她感到無比失落,同時也激發了她內心深處的不甘和野心。


    在感業寺的日子裏,武則天並沒有放棄對未來的期望。她利用這段時間反思過去的經曆,總結經驗教訓,並不斷學習佛法和哲學,以提升自己的智慧和心境。雖然生活艱苦,但她依然保持著堅強的意誌和樂觀的心態,相信總有一天能夠重新回到宮廷,實現自己的抱負。


    登基後的李治,每天都有大量的政務需要處理,同時還要不斷學習如何治理國家。他忙碌於朝堂之上,與大臣們商議國事,製定政策,以確保大唐的繁榮昌盛。


    然而,除了繁忙的政務外,李治的後宮也是一片熱鬧景象。他的身邊圍繞著眾多美麗動人的女子,她們各展風姿,爭奇鬥豔。其中,王皇後端莊大方,蕭淑妃嫵媚動人,還有其他無數的佳麗,讓李治應接不暇。在感業寺的武則天,似乎被遺忘在了角落裏。她默默地守望著,等待著機會。


    都說,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這句話對於李治來說,或許再合適不過了。盡管他已經擁有了無數的女人,但心中那份對武則天的思念,卻始終揮之不去。每當夜深人靜時,他躺在床上,閉上眼睛,腦海中便會浮現出武則天那美麗動人的身影。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底。也許在偶爾內心寂寞的時候,李治會不由自主地回憶起與武則天,共度的那些美好時光。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李治身為皇帝,肩負著治理天下的重任。他不能輕易離開皇宮,更不能隨意放棄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因此,他隻能將這份思念深埋在心底,默默地等待著機會的到來。


    反觀武則天,在那寺廟的高聳院牆之內,李治無疑成為了她,此生改變自身困窘現狀的唯一且至關重要的希望。寺廟中的生活清苦而孤寂,武則天身處其中,內心的渴望,卻如同燃燒的烈火一般從未熄滅。


    她無時無刻不在打聽著,不放過任何一絲關於李治和皇宮內的細微動向。她會與前來寺廟進香的香客們,巧妙周旋,試圖從他們口中探聽到隻言片語。她也會與偶爾路過的宮中使者寒暄幾句,期盼能獲取哪怕一點點有用的信息。


    她滿心憂慮,擔心自己被李治徹底遺忘。因為一旦如此,她就隻能徹底淪陷在這清冷的感業寺,在晨鍾暮鼓中了此一生。感業寺的歲月漫長而難熬,每一個寂靜的夜晚,她望著窗外的冷月,思緒紛飛。


    她虔誠地祈禱著命運,能給她帶來眷顧。在那香煙繚繞的佛前,她一次次地合十雙手,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期許。她深知,在這波譎雲詭的宮廷權謀之中,命運的轉機或許就在下一個瞬間。


    公元650年五月,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為了祭奠唐太宗李世民的周年忌日,唐高宗李治率領一眾大臣和宮女太監,前往感業寺燒香祈福。


    感業寺內,香煙嫋嫋,梵音繚繞。李治虔誠地向佛祖祈禱,希望父親在天之靈安息,並保佑大唐江山永固。


    就在這時,一個身影出現在李治的視線中。她身著素衣,麵容憔悴,但眼神中透露出堅定和深情。這個女子正是武則天。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或許是上天的眷顧,總之,他們在感業寺重逢了。這是一次偶然的相遇,也是一次必然的重逢。


    都說小別勝新婚,久別又一春。李治和武則天感業寺的重逢,仿佛點燃了他們心中沉睡已久的火焰。他們的目光交匯在一起,瞬間迸發出熾熱的火花。


    李治的眼中閃爍著溫柔和思念,而武則天的眼中則充滿了渴望和期待。他們彼此凝視著對方,無需言語,一切盡在不言中。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李治身為皇帝,他肩負著國家的重任;而武則天作為先帝的才人,她的身份尷尬且敏感。盡管他們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但要想光明正大地走到一起,麵臨的困難重重。


    他們隻能默默地注視著對方,將無盡的思念和愛意藏在心底。在這一刻,時間似乎凝固了,整個世界隻剩下他們兩個人。


    隨著夜幕降臨,感業寺中的燈光漸漸熄滅。李治和武則天依然站在那裏,靜靜地享受著這難得的時光。


    自助者天助之,武則天用盡了全身的力量,終於到了臨門一腳的時候,她得到了上天的眷顧。


    原來,李治登基之後,他的後宮並不太平。李治的原配王皇後,因為沒有生育皇子,在後宮中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


    而另一邊,蕭淑妃深得李治的寵愛,甚至有些想要取代王皇後的意思。於是,一場激烈的宮廷鬥爭就此展開。


    王皇後深知自己處境艱難,急需找到一個可以與蕭淑妃抗衡的人。就在這時,她發現了被冷落的武則天。經過一番考慮,王皇後決定將武則天,從感業寺接回宮中,希望借助她來製衡蕭淑妃。


    對於武則天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她深知,隻有進入皇宮,才有機會重新獲得權力和地位。因此,當王皇後向她伸出橄欖枝時,武則天毫不猶豫地抓住了這個機會。


    回到宮中後,武則天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魅力,迅速贏得了李治的歡心。與此同時,她也巧妙地利用王皇後與蕭淑妃之間的矛盾,讓她們互相爭鬥,自己則坐收漁翁之利。


    再次遇到武則天時,李治仍然對她有著濃厚的興趣。聰明而有心計的王皇後,察覺到了李治的心思,決定替他開口。於是,她向李治提議,希望能將武則天納入後宮。


    李治聽到這個建議後,心中暗自高興,但表麵上卻裝作有些猶豫。他深知,如果直接表示同意,可能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和反對。因此,他故意沉默片刻,然後緩緩地說:“這樣做是否合適呢?”


    王皇後連忙說道:“陛下,武則天容貌出眾,才情過人,若能入宮侍奉陛下,定能給陛下帶來更多的歡樂。而且,這樣也可以顯示出陛下的仁德和寬容。”


    李治微微點頭,表示認可王皇後的話。其實,他心裏早就樂開了花,隻是不想表現得太過急切。接著,他故作深沉地說:“既然如此,那就依皇後所言吧。”


    就這樣,李治順水推舟,欣然答應了王皇後的提議。他心中暗自得意,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一個既能滿足自己欲望,又能得到眾人支持的好辦法。同時,他也對王皇後的機智和配合感到滿意,認為她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伴侶。


    然而,李治並不知道,王皇後此舉並非出於真心。她之所以提出讓武則天入宮,是因為她想要利用武則天來對抗蕭淑妃的威脅。她以為,隻要把武則天引入宮中,就能讓李治轉移注意力,從而減輕自己的壓力。但她萬萬沒想到,這個看似完美的計劃最終卻引發了一係列意想不到的後果。


    於情於理,將武則天納入後宮,都是一件違背人倫常理,不符宮規的事。即使有一些大臣用人倫世俗等理由提出反對,但在這件事情上,唐高宗和王皇後卻保持了一致的態度。


    畢竟,這後宮的一把手是皇後,既然她已經開口替皇帝處理家事,那麽這些屬於後宮的事務,大臣們也就無法過多幹涉了。他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武則天被接入宮中,成為唐高宗的妃子。


    就此,經過一年時間的出家生活之後。27歲的武則天終於迎來了李治,也迎來了再次回宮的機會。然而,由於此時朝廷仍處於老皇帝逝世的孝服期,一切都需遵循禮製和傳統。因此,武則天並沒有立刻被接回後宮,而是被暫時安置在了宮外。


    這段時間裏,武則天心情複雜而又充滿期待。她知道自己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前方的道路仍然充滿未知和挑戰。她需要等待合適的時機,重新回到那個曾經熟悉卻又陌生的宮廷世界。


    在宮外的日子裏,武則天過著低調而平靜的生活。她深知自己的身份特殊,一舉一動都可能引起關注和議論。因此,她盡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默默地等待著回宮的時刻。


    與此同時,宮廷中的局勢也在悄然變化。李治作為新皇帝,正麵臨著諸多挑戰和壓力。他需要處理政務、穩定朝局,並應對各種政治勢力的角逐。而武則天的存在,無疑給他帶來了更多的變數和思考。


    在這個關鍵時刻,武則天展現出了她的智慧和耐心。她沒有急於求成,而是選擇了默默等待。她相信,隻要時機成熟,她一定能夠再次回到宮中,實現自己的目標。


    當然,武則天納入後宮是既成現實,木已成舟。所以,李治也就開始明目張膽起來,時常出宮和武則天相會。


    公元651年五月,李治的孝服期滿。闊別皇宮兩年後,28歲的武則天就再次進入了大唐後宮。此時,隨武則天入宮的不再是孤身一人。


    原來,感業寺重逢之後,李治對武則天的感情愈發深厚,而武則天也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魅力,成功地吸引了李治的注意。在這段時間裏,他們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親密,李治甚至不顧宮廷禮儀,頻繁地出宮與武則天相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則天名正言順的成為了李治的後宮之人。然而,這並不是她唯一的收獲。入宮之時,武則天已經懷有了身孕。這個消息讓李治欣喜若狂,他對武則天的寵愛更勝從前。同時,武則天也深知這個孩子對於她未來地位的重要性,因此格外珍惜。


    就這樣,武則天帶著身孕回到了宮中。她的歸來引起了後宮眾人的關注和嫉妒,但她並不在意這些。她知道,隻要有李治的寵愛,她就能在宮中立足。而現在,她還有一個更大的籌碼——腹中的胎兒。


    此時此刻的武則天,外有李治的盛寵,內有皇子的加持,她的地位如日中天。再次入宮的她,與第一次入宮相比,境遇已然是天壤之別了。然而,命運的齒輪並未停止轉動,二次入宮的武則天,即將迎來的是殘酷的後宮爭寵的宮鬥。


    經過幾次的人生變故,武則天深刻地體會到,權力和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她格外珍惜這次重新回到宮廷的機會。對她來說,立足後宮、壯大自己、實現夙願,成為了她的首要目標。


    武則天深知,在這個充滿爾虞我詐的宮廷中,隻有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實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於是,她開始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美貌,積極參與宮廷鬥爭。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武則天憑借著自己的果敢和決斷力,逐漸嶄露頭角。


    與此同時,武則天也意識到,要想真正掌握權力,必須要有足夠的支持者。因此,她開始結交各路權貴,拉攏人心。通過一係列的手段,武則天成功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二次進宮的武則天,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對唐朝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她本人也成為了一個傳奇人物,永遠銘刻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之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封建曆史女權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史嗑郎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史嗑郎王並收藏封建曆史女權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