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宮後的日子裏,武則天對李治更是百般討好,很快便再次懷孕,並順利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李弘。但此時,李治已經有了四個兒子,分別是太子李忠、李孝、李上金和李素節。因此,李弘的出生雖然給李治帶來了喜悅,但對於整個皇室來說,隻是錦上添花而已。


    武則天深知,要想獲得李治更多的寵愛,光靠孩子是不夠的,還需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手段。她開始積極參與朝政,與李治一同處理政務,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和洞察力。同時,她也不斷地學習和提升自己,以更好地應對宮廷中的各種挑戰和危機。


    王皇後作為武則天回宮的牽線人,她的動機並非完全出於善意或無私。實際上,她有著自己複雜的盤算和考量。當時,在宮廷中,有一位名為蕭淑妃的美貌女子備受李治的青睞和寵愛。蕭淑妃不僅容貌出眾,還為李治生育了子女,這使得她在後宮中的地位日益穩固,威脅到了王皇後的地位。


    麵對這種情況,王皇後感到自己的處境越來越危險,急需尋找一種方法來保護自己並奪回李治的關注和寵愛。當王皇後注意到李治對武則天的特殊情感時,她心中生出一計,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盤。


    她認為,如果能將武則天引入宮中,並利用她與蕭淑妃之間可能產生的矛盾和競爭,或許可以分散李治對蕭淑妃的寵愛,從而減輕自己的壓力。同時,王皇後也希望通過控製武則天,讓她成為自己手中的一張牌,以維護自己在宮廷中的地位和權力。


    首先,提及李治和武則天之間的地下情,王皇後極有可能是心知肚明的。在當時的宮廷環境中,各種消息的傳遞極為迅速,尤其是涉及皇帝情感之事,更是難以隱瞞。


    如今已然登上皇位的李治,倘若他內心對武則天尚存絲毫眷戀,必然會想盡各種辦法將武則天迎入自己的後宮。就拿感業寺的那次相逢來說,李治那飽含深情的目光和難以掩飾的關切,無疑證實了他對武則天仍舊念念不忘。


    與其被動地等待李治開口請求,王皇後深知不如自己主動做個順水人情。如此一來,既能討好李治,博得他的歡心,又能讓武則天對自己心懷感激,銘記這份恩情。


    其次,作為李治的原配皇後,王皇後麵臨著一個極為嚴峻的問題——一直未能為李治誕下皇子。而與之爭寵的蕭淑妃,不僅備受李治寵愛,還育有子嗣。


    在這後宮之中,蕭淑妃可謂是步步緊逼,氣勢洶洶。王皇後的處境愈發艱難,地位搖搖欲墜,仿佛隨時都可能被蕭淑妃取而代之。讓武則天回宮,在王皇後看來,無疑是給自己尋找了一個同盟夥伴,共同抵禦蕭淑妃的威脅。


    最後,武則天的家庭背景相對薄弱,其家族在宮外朝堂上並無強大的靠山作為支撐。即便是武則天一時之間獲得了李治的寵愛,王皇後自認為憑借自己的地位和手段,也能夠將局麵掌控在手中。


    宮廷鬥爭中,背景和靠山往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武則天的劣勢在王皇後眼中,成為了她可以利用和操縱的因素。經過這一係列的內心權衡與考量,王皇後深思熟慮,權衡利弊之後,便毅然決然地開始著手安排,張羅著將武則天納入李治的後宮。


    人生經曆過兩次大的變故,又有後宮 12 年的生活經驗。曆經蹉跎的武則天,此刻已經有了極深的城府,她對周圍人的一舉一動都看得清清楚楚。因此,對於王皇後的那些小九九,武則天心中猶如明鏡一般,清晰得很。


    武則天知道,現在自己雖然回到了皇宮,但地位還不夠穩固。所以,她必須小心謹慎地處理與王皇後和蕭淑妃之間的關係。同時,她也要注意不引起唐高宗李治的反感。畢竟,皇帝才是決定她命運的關鍵人物。


    武則天明白,如果想要在這個充滿競爭的宮廷裏生存下去,就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隻有這樣,才能在這場權力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此情此景之下,武則天清晰地明白,自己所要采取的行動,那便是將計就計,順藤摸瓜。王皇後拋出怎樣的“藤”,她都能巧妙地順著往上攀爬。


    與此同時,她不遺餘力地對自認為是自己恩人的王皇後,進行恭維討好奉承。她深知王皇後在宮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每一句話都充滿了敬意與諂媚,每一個舉動都盡顯順從與依附。


    另外,武則天明智地選擇與王皇後聯合,共同采用了聯王抗蕭的策略。她不僅與王皇後結為緊密的盟友,更是巧妙地借助王皇後的力量,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為了讓王皇後,全心全意地支持自己,武則天時常與王皇後交流交心,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計劃。而且,她還成功地讓王皇後,成為自己在後宮口碑的宣傳人。王皇後憑借著自己的身份和人脈,在後宮中為武則天美言,為武則天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在二人的齊心協力聯合之下,武則天果然沒有辜負王皇後的期望。她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魅力,成功地奪取了李治的盛寵。李治的目光,越來越多地停留在武則天身上,對她的寵愛日益深厚。而曾經風光無限的蕭淑妃,其地位也因此有所下降。她所得到的恩寵逐漸減少,在後宮中的影響力也大不如前。


    當然,武則天的努力和付出,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和獎勵。她在後宮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所享有的待遇也越發優厚。


    公元652年五月,回宮僅僅一年的時間,武則天就在王皇後的協助和李治的寵愛下,一躍成為二品昭儀,後宮地位僅次於王皇後。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武則天的聰明才智和手段。她深知自己需要借助他人之力,才能重新崛起,於是便利用王皇後與蕭淑妃之間的矛盾,成功地獲得了王皇後的支持。同時,她也用自己的美貌和才華,吸引住了李治的心,讓他對自己寵愛有加。


    在這段時間裏,武則天不斷地討好王皇後,甚至親自下廚,為王皇後做羹湯。而對於李治,她則展現出了溫柔體貼、善解人意的一麵,讓李治越來越離不開她。就這樣,武則天逐漸在宮中站穩了腳跟,並開始籌劃下一步的計劃——扳倒王皇後,取而代之。


    事態的發展,猶如脫韁的野馬,完全超出了王皇後所能掌控的範圍。回想早先,王皇後滿心以為自己規劃周全,想得極為美好,付諸的行動也可謂恰到好處。她自認為一切都在自己的精心布局之中,每一步都走得穩穩當當。


    可惜,最終呈現的結果,卻讓她瞠目結舌,猶如被一盆冷水當頭澆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王皇後當初極力主張,納武則天進入李治的後宮,其內心最大的目的,便是想借助武則天的力量來對抗來勢洶洶的蕭淑妃。她在心中無數次地推演過這場宮廷爭鬥的走向,堅信自己的謀略能夠奏效。


    不曾想,事與願違,她所換來的結果竟是驅狼引虎。她費盡心機鬥敗了蕭淑妃這匹凶狠狡黠的狼,卻未曾料到引來了武則天這頭更為凶猛,更為難以駕馭的猛虎。


    宮廷鬥爭,向來波譎雲詭,充滿變數。王皇後的失策,不僅在於她低估了武則天的野心和能力,還在於她對局勢的判斷過於樂觀。就如同古代諸多的權謀之爭,一步錯,滿盤皆輸。而王皇後的這一決策失誤,無疑將自己推向了萬劫不複的深淵。


    此時,武則天向上攀升的勢頭,猶如洶湧澎湃的浪潮,一發不可收拾。她在宮廷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地位節節高升,仿佛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她前進的步伐。


    雖然,出於共同的敵人這一緣由,王皇後和蕭淑妃也心照不宣,默契地結為了同夥。她們深知武則天的崛起,對她們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為了壓製和對抗武則天這股強大的勢力,她們兩人緊密配合。每當李治臨幸之時,她們便抓住這難得的機會,在李治麵前,使出渾身解數,吹枕邊風試圖打擊武則天。她們或是編造一些莫須有的罪名,或是誇大武則天的過錯,試圖讓李治對武則天產生厭惡和反感。


    然而,此情此景之下,李治的反應卻出乎她們的意料,始終不為所動。無論王皇後和蕭淑妃如何巧舌如簧,李治都仿佛充耳不聞。


    應該說,李治的心已經徹底被武則天的魅力和智慧所俘獲了。武則天的才情、謀略以及對李治的體貼入微,都讓李治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在古代宮廷中,帝王的寵愛往往取決於諸多因素,而武則天恰恰滿足了李治內心深處對於伴侶的種種期待。她不僅容貌出眾,更有著非凡的智慧和政治頭腦,能夠與李治在精神層麵產生共鳴。正因如此,李治對武則天的感情堅如磐石,任憑他人如何挑撥,都難以動搖。


    很顯然,在這一場波譎雲詭,驚心動魄的後宮宮鬥之中,武則天憑借著她的非凡智慧、果敢決斷以及深不可測的心機,已經逐漸且穩穩地脫穎而出了。


    王皇後,這位出身名門望族,原本地位尊崇的後宮之主,以及蕭淑妃,那個曾經備受恩寵,風姿綽約的嬪妃,在武則天麵前,已然全然不是她的對手。


    武則天的魅力與手段,使得她在後宮之中如魚得水,恩寵日盛。說武則天是寵冠後宮,也絕不為過。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皆能牽動皇帝的心弦,令皇帝對她言聽計從,恩寵有加。


    當然,皇後的位置,才是武則天在後宮的終極目標。那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與尊榮的後位,猶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吸引著武則天不斷奮力前行。


    王皇後,雖出身高貴,卻因性格呆板,不善權謀,在這場激烈的爭鬥中,逐漸處於下風。蕭淑妃,盡管曾經憑借著自身的美貌與風情,在一段時間內深得皇帝喜愛,然而她的心機與謀略,遠遠不及武則天,終究難以與之抗衡。


    至於王皇後、蕭淑妃和武則天的鬥法,未來究竟還會迎來什麽樣的變故?是王皇後絕地反擊,還是蕭淑妃另辟蹊徑?又或者是武則天以雷霆之勢徹底將她們擊敗?這一切都如同籠罩在重重迷霧之中,令人難以捉摸。


    後宮的爭鬥,往往受到當時的政治局勢,宮廷文化以及社會風氣的深刻影響。在唐朝那個開放而又充滿變數的時代,各種力量的交織與碰撞,使得這場後宮的爭鬥更加複雜多變,充滿了未知與懸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封建曆史女權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史嗑郎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史嗑郎王並收藏封建曆史女權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