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皇後,在登上皇後之位後,展現出了非凡的治理才能和智慧,將漢明帝的後宮管理得秩序井然。她深知後宮的穩定對於整個王朝的重要性,因而製定了一係列嚴謹而合理的規章製度。
比如,她嚴格規範嬪妃們的言行舉止,要求她們遵守禮儀,不得肆意妄為。對於那些可能引發紛爭的瑣事,她總是能夠以公正、明智的態度及時處理,使得後宮眾人皆心悅誠服。
不僅如此,明德皇後還憑借著自己的聰慧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在前朝政事上,為漢明帝出謀劃策,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當漢明帝麵臨重大決策的艱難時刻,明德皇後能夠旁征博引,借鑒曆史上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為其提供獨到且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與此同時,明德皇後與漢明帝之間的夫妻感情,亦是令人稱羨。他們宛如一對神仙眷侶,過著琴瑟和鳴的美好生活。在閑暇時光,漢明帝會與明德皇後一同漫步於宮廷花園,欣賞著四季的美景,互訴衷腸。
每逢佳節,兩人更是攜手共賞明月,同享天倫之樂。他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風雨同舟中書寫著屬於他們的愛情傳奇,成為了後世傳頌的典範。
然而,一場生離死別,改變了明德皇後現有的愜意生活。從此,她在西漢的角色和地位也發生了改變。
公元 75 年的八月初六日,這是一個注定被載入史冊的日子。在這一天,漢明帝帶著他一生的功績與遺憾,溘然長逝 。漢明帝,這位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君主,他的離去無疑給當時的王朝,帶來了巨大的震動。
劉炟,這位年僅十九歲的青年,肩負起了國家的重任,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十九歲,本應是青春肆意,無憂無慮的年紀,但劉炟卻不得不迅速成長,以稚嫩的肩膀扛起治理國家的大旗。他深知自己所麵臨的挑戰艱巨,責任重大,卻依然堅定地邁出了這關鍵的一步。
而尊嫡母皇後馬氏為皇太後,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劉炟的孝道,更彰顯了當時宮廷禮儀的嚴格與規範。明德皇後,這位以賢德著稱的皇後,在往後的歲月裏,想必也會為劉炟提供諸多的支持與引導。
同年八月十六日,在一片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漢明帝被安葬於顯節陵。送葬的隊伍浩浩蕩蕩,人們懷著沉痛的心情送別這位曾經的君主。顯節陵的每一塊磚石,每一棵鬆柏,仿佛都在訴說著漢明帝的輝煌與功績。
從這一係列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王朝在權力更迭之際的種種變化與應對,感受到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永不停息。
漢章帝劉炟即位之後,正式尊馬皇後為皇太後。在當時,前朝的諸貴人,依照規製,應當遷徙到南宮居住。明德皇後心懷深深的感念與不舍之情,她的這份情感真摯而濃厚。
為了表達自己的心意,她對諸貴人各賜予諸侯王赤綬,這赤綬象征著尊貴與榮耀。不僅如此,還額外賜予安車駟馬,以保障她們出行的舒適與便利。
此外,更是慷慨地贈予白越布三千端,雜色帛二千匹,那堆積如山的布匹帛匹,彰顯著太後的慷慨與關愛。同時,還有黃金十斤,其價值不菲。
馬太後親自撰寫《顯宗起居注》,在這一過程中,她秉持著嚴謹與審慎的態度,刪去了其中她的哥哥馬防參管醫藥事務的內容。漢章帝對此頗感不解,向太後請求道:“黃門舅馬防朝夕侍奉先帝將近一年,在這漫長的時間裏,他盡心盡力,既沒有獲得應有的褒揚顯異之舉,又不記錄他的勤勞付出,這難道不是太過分了嗎!”
太後聽聞,麵色沉靜而堅定地回答說:“我之所以如此決定,是因為不願意讓後世之人聽到,先帝多次親近後宮家屬的事情。我深知,這樣的記錄,可能會引發諸多不必要的猜測與議論,甚至可能對先帝的聲譽造成影響。所以,出於對先帝的敬重和對後世的考量,我選擇不著錄。”
馬太後的這一舉措,反映了當時宮廷內部對於權力與聲譽的謹慎態度。在古代封建王朝,後宮與外戚的關係,向來複雜且敏感,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政治風波。
馬太後深知其中利害,以其智慧和遠見,做出了這一決定。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尊者聲譽的維護和重視,以及對於家族名聲的謹慎守護。這一事件也向人們展示了當時宮廷內部的規矩與秩序,以及統治者對於自身形象和家族形象的關注。
成為了太後的明德皇後,將更多的精力傾注到了兒子皇帝漢章帝的身上。她先是為漢章帝挑選優質的女子,充盈漢章帝的後宮,為皇家繁育子嗣。
明德馬皇後的外祖母,乃是宋楊的姑姑,這層親屬關係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無疑為後續的一係列事件,埋下了伏筆。宋楊家族,在當地亦頗具聲望,其教養出來的女兒,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後來,明德皇後聽聞宋楊的兩個女兒,不僅容貌出眾,更難得的是頗具才學。要知道,在那個時代,女子的才貌雙全並非易事。所謂“才”,涵蓋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諸多方麵的修養。而“貌”,則是端莊秀麗、儀態萬方。明德皇後深知後宮之中,女子若僅有美貌而無才學,難以長久立足。
於是,明德皇後果斷地將其,迎入宮中,親自進行悉心的培養和教導。在宮中,為她們安排了專門的師傅,教授禮儀規範、宮廷規矩以及各種知識技能。不僅如此,明德皇後還時常親自監督,對她們的學習進展和品德修養嚴格要求。
公元 75 年,這兩個曆經明德皇後精心訓練的女子,終於在眾多參選者中脫穎而出,成功選入太子劉炟的宮中。她們憑借著出眾的才貌和在宮中培養出的高雅氣質,深得太子劉炟的恩寵。在宮中的日子裏,她們以自己的智慧和溫柔,為太子劉炟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和慰藉,成為了劉炟身邊不可或缺的存在。
此後,明德皇後出於對漢室血脈傳承和王朝繁榮的深切考量,積極為漢章帝尋覓良家女子。在這一過程中,梁竦的兩個女兒,憑借著自身出眾的姿容與溫婉的氣質,得以脫穎而出,雙雙被選入宮廷。
入宮之後,她們以自身獨特的魅力,贏得了漢章帝的歡心與寵幸,進而被封為貴人,在宮中被尊稱為“梁貴人”。這兩位貴人在宮廷之中謹言慎行,恪守禮儀,展現出了良好的品德與風範。時光流轉,機緣巧合之下,梁貴人後來為漢章帝誕下了一位皇子,即漢和帝劉肇。
在明德皇後的養育和栽培之下,劉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封建帝王。繼位之後,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舉措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與仁德。他始終秉持著勤政愛民的宗旨,全身心地投入到國家的治理之中。每日早早便開始處理政務,不辭辛勞,對關乎百姓生計的大小事務皆親力親為,力求做到盡善盡美。
不僅如此,劉炟還擁有虛懷納諫的廣闊胸襟。他深知一人之力有限,廣開言路,積極傾聽群臣的意見和建議。對於那些直言進諫的臣子,他不僅不加以怪罪,反而予以嘉獎和重用。例如,某位大臣曾因直言朝政之弊而受到劉炟的讚賞,進而被委以重任,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
正是由於劉炟的這些卓越品質和英明舉措,他成為了名留千古的仁君,被後世盛讚,被譽為“帝王中的長者”。後世將他和他父親漢明帝統治時期,並稱為“明章之治”。
為了表達自己,對於明德皇後的養育和教育的感恩之心。成為皇帝之後的漢章帝,就想通過封賞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公元 76 年,剛剛登上皇位的漢章帝,心懷感恩之情,想要給自己的幾個舅舅封爵,以此來表達對母族的尊崇與關愛。他深知舅舅們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所給予的支持與幫助,期望通過封爵這一方式,予以回報。
然而,馬太後卻展現出了非凡的遠見卓識和堅定的原則立場,堅決不允許漢章帝的這一想法付諸實踐。馬太後深知外戚勢力過盛,可能給朝廷帶來的潛在威脅,她憂慮一旦開了給舅舅封爵的先例,可能會引發朝中權力失衡,擾亂政治秩序。
無數朝代因外戚專權而導致朝政混亂,民不聊生的事例曆曆在目。馬太後以史為鑒,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她明白,作為一國之太後,必須要以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百姓的福祉為重,不能因私情而做出有悖於大局的決策。
在麵對漢章帝的請求時,馬太後或許也曾陷入內心的掙紮與糾結。畢竟,一邊是親情的呼喚,另一邊是國家的責任。但最終,她憑借著堅強的意誌和對國家的忠誠,果斷拒絕了漢章帝給舅舅封爵的提議,為漢朝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 77 年的夏天,酷熱難耐,驕陽似火,大地被無情地炙烤著,大旱成災,災情嚴峻,田野幹裂,禾苗枯萎,百姓們麵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
在這樣艱難的時刻,議論事情的人紛紛將旱災的原因,歸結為沒有封外戚,他們的觀點,在朝堂之上引起了不小的波瀾。有關官員為此,專門上奏漢章帝,言辭懇切,認為當下的情況應該依從以前的典章製度,給外戚封爵,以平息天災。
然而,明德皇後聽聞此事後,憤然下詔表明自己的立場。太後嚴詞說道:“所有議論事情的人都是想要獻媚討好我來求得好處而已。昔日漢成帝時曾給王太後的五個弟弟,同一天封侯,那時黃霧彌漫,非但沒有帶來祥瑞之兆,更沒有聽聞有時雨的瑞應,旱災依舊肆虐,百姓苦不堪言。
另外,田蚡、竇嬰這些外戚,倚仗著尊寵和高貴,恣意橫行,目中無人,全然不顧國法綱紀,最終遭受傾敗覆滅之禍,他們的下場成為了街頭巷尾廣為流傳的教訓。所以明帝在世時就對外戚的事情小心提防,不讓他們占據重要的地位。在給自己的兒子封國時,隻讓他們擁有楚、淮陽等封國的一半大小,常常說‘我的兒子不應當和先帝的兒子一樣’。
現在有關官員,為什麽想要拿現在的外戚比先帝的外戚呢!我身為天下之母,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卻身著粗帛,吃飯不求甘美,隻為節省開支,以身作則。身邊的侍從人員,也穿著普通布帛的衣服,沒有香囊之類的飾物,這是想以自己的行動來給下麵的人做表率。本以為外戚們看到此種情況,應當憂心自誡,反思自身的行為是否得當。可他們隻是笑著說太後一向喜好儉樸,完全沒有領會到其中的深意。
以前在過濯龍園時,看到來問候起居的外戚們,攜帶的仆從眾多,那場麵可謂車如流水,馬如遊龍,好不壯觀。奴仆們穿著綠色臂衣,衣領衣袖色澤正白,光鮮亮麗。回頭看看給我趕車的禦者,相比之下,簡直差遠了。我故意不對他們表示譴責憤怒,隻是斷絕他們一年的費用而已,希望以此默默地讓他們內心感到慚愧,自我反省。可他們卻還是鬆懈懶惰,沒有絲毫憂國忘家的想法,一心隻想著自身的榮華富貴。
要知道,了解大臣沒有誰能比得上君主,何況是親屬呢?我怎麽可以上負先帝的意旨,下損我馬氏祖先的德行,而重蹈西京敗亡之禍呀!”太後態度堅決,無論如何也不允許給外戚封爵。
漢章帝在閱覽了太後的詔書之後,滿心的悲傷難以自抑,不禁連連感歎。他那凝重的神情中透露出深深的憂慮與無奈,再次言辭懇切地重新請求說:“漢朝興起之時,局勢初定,舅氏親族封侯之舉屢見不鮮,其待遇猶如皇子封王一樣榮耀尊崇。如今,太後您誠心保持著謙虛之態,這固然令人欽佩,但怎能讓兒臣偏偏不對三位舅舅,加以恩賞呢?
況且,擔任衛尉的舅父,已然年事漸高,歲月的風霜在他的麵容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身體也日益衰弱。而另兩位擔任校尉的舅舅,亦是被重病纏身,每日都在病痛的折磨中苦苦煎熬。他們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令人憂心忡忡。倘若出現不可諱言的情況,那將使臣長懷刻骨銘心的遺憾,這份遺憾或許會伴隨兒臣一生,成為永遠無法彌補的傷痛。
所以,應趁著他們都健在的這難得的好時機,給予封賞,讓他們能夠在有生之年感受到皇恩的浩蕩,切不可拖延。一旦錯過此時,即便日後追悔莫及,也無法挽回這一遺憾。兒臣懇請太後三思,成全兒臣的一片孝心與對舅舅們的感恩之情。”
漢章帝對於明德皇後娘家所展現出的重視程度,可謂是有目共睹。無論是在政治上給予的特殊關照,還是在生活中的諸多優待,皆清晰地彰顯了這一點。
從朝堂之上的官員任命,到家族成員的榮譽封賞,漢章帝總是優先考慮明德皇後娘家的利益與地位。他時常親自過問相關事宜,確保一切都安排得盡善盡美。在各種重要的場合,漢章帝也總是對明德皇後娘家的成員禮遇有加,給予他們極高的尊重和榮耀。
這種重視足以見得,在漢章帝的內心深處,明德皇後占據著無比重要的位置。雖然明德皇後隻是他的養母,然而在情感的天平上,她的分量甚至比親生母親還要重。
或許在成長的歲月裏,明德皇後給予了漢章帝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教導,用她的智慧和慈愛為漢章帝指引著前進的方向。她的言傳身教,讓漢章帝在麵對紛繁複雜的朝政時能夠從容應對,在麵對人生的種種抉擇時能夠堅定信念。
又或許是明德皇後在關鍵時刻的支持與鼓勵,成為了漢章帝勇往直前的動力源泉。她的存在,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漢章帝前行的道路,讓他在充滿挑戰的帝王之路上不再感到孤獨和迷茫。
總之,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明德皇後在漢章帝心中的地位,無可替代,她的影響力深遠而持久,成為了漢章帝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比如,她嚴格規範嬪妃們的言行舉止,要求她們遵守禮儀,不得肆意妄為。對於那些可能引發紛爭的瑣事,她總是能夠以公正、明智的態度及時處理,使得後宮眾人皆心悅誠服。
不僅如此,明德皇後還憑借著自己的聰慧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在前朝政事上,為漢明帝出謀劃策,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當漢明帝麵臨重大決策的艱難時刻,明德皇後能夠旁征博引,借鑒曆史上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為其提供獨到且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與此同時,明德皇後與漢明帝之間的夫妻感情,亦是令人稱羨。他們宛如一對神仙眷侶,過著琴瑟和鳴的美好生活。在閑暇時光,漢明帝會與明德皇後一同漫步於宮廷花園,欣賞著四季的美景,互訴衷腸。
每逢佳節,兩人更是攜手共賞明月,同享天倫之樂。他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風雨同舟中書寫著屬於他們的愛情傳奇,成為了後世傳頌的典範。
然而,一場生離死別,改變了明德皇後現有的愜意生活。從此,她在西漢的角色和地位也發生了改變。
公元 75 年的八月初六日,這是一個注定被載入史冊的日子。在這一天,漢明帝帶著他一生的功績與遺憾,溘然長逝 。漢明帝,這位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君主,他的離去無疑給當時的王朝,帶來了巨大的震動。
劉炟,這位年僅十九歲的青年,肩負起了國家的重任,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十九歲,本應是青春肆意,無憂無慮的年紀,但劉炟卻不得不迅速成長,以稚嫩的肩膀扛起治理國家的大旗。他深知自己所麵臨的挑戰艱巨,責任重大,卻依然堅定地邁出了這關鍵的一步。
而尊嫡母皇後馬氏為皇太後,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劉炟的孝道,更彰顯了當時宮廷禮儀的嚴格與規範。明德皇後,這位以賢德著稱的皇後,在往後的歲月裏,想必也會為劉炟提供諸多的支持與引導。
同年八月十六日,在一片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漢明帝被安葬於顯節陵。送葬的隊伍浩浩蕩蕩,人們懷著沉痛的心情送別這位曾經的君主。顯節陵的每一塊磚石,每一棵鬆柏,仿佛都在訴說著漢明帝的輝煌與功績。
從這一係列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王朝在權力更迭之際的種種變化與應對,感受到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永不停息。
漢章帝劉炟即位之後,正式尊馬皇後為皇太後。在當時,前朝的諸貴人,依照規製,應當遷徙到南宮居住。明德皇後心懷深深的感念與不舍之情,她的這份情感真摯而濃厚。
為了表達自己的心意,她對諸貴人各賜予諸侯王赤綬,這赤綬象征著尊貴與榮耀。不僅如此,還額外賜予安車駟馬,以保障她們出行的舒適與便利。
此外,更是慷慨地贈予白越布三千端,雜色帛二千匹,那堆積如山的布匹帛匹,彰顯著太後的慷慨與關愛。同時,還有黃金十斤,其價值不菲。
馬太後親自撰寫《顯宗起居注》,在這一過程中,她秉持著嚴謹與審慎的態度,刪去了其中她的哥哥馬防參管醫藥事務的內容。漢章帝對此頗感不解,向太後請求道:“黃門舅馬防朝夕侍奉先帝將近一年,在這漫長的時間裏,他盡心盡力,既沒有獲得應有的褒揚顯異之舉,又不記錄他的勤勞付出,這難道不是太過分了嗎!”
太後聽聞,麵色沉靜而堅定地回答說:“我之所以如此決定,是因為不願意讓後世之人聽到,先帝多次親近後宮家屬的事情。我深知,這樣的記錄,可能會引發諸多不必要的猜測與議論,甚至可能對先帝的聲譽造成影響。所以,出於對先帝的敬重和對後世的考量,我選擇不著錄。”
馬太後的這一舉措,反映了當時宮廷內部對於權力與聲譽的謹慎態度。在古代封建王朝,後宮與外戚的關係,向來複雜且敏感,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政治風波。
馬太後深知其中利害,以其智慧和遠見,做出了這一決定。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尊者聲譽的維護和重視,以及對於家族名聲的謹慎守護。這一事件也向人們展示了當時宮廷內部的規矩與秩序,以及統治者對於自身形象和家族形象的關注。
成為了太後的明德皇後,將更多的精力傾注到了兒子皇帝漢章帝的身上。她先是為漢章帝挑選優質的女子,充盈漢章帝的後宮,為皇家繁育子嗣。
明德馬皇後的外祖母,乃是宋楊的姑姑,這層親屬關係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無疑為後續的一係列事件,埋下了伏筆。宋楊家族,在當地亦頗具聲望,其教養出來的女兒,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後來,明德皇後聽聞宋楊的兩個女兒,不僅容貌出眾,更難得的是頗具才學。要知道,在那個時代,女子的才貌雙全並非易事。所謂“才”,涵蓋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諸多方麵的修養。而“貌”,則是端莊秀麗、儀態萬方。明德皇後深知後宮之中,女子若僅有美貌而無才學,難以長久立足。
於是,明德皇後果斷地將其,迎入宮中,親自進行悉心的培養和教導。在宮中,為她們安排了專門的師傅,教授禮儀規範、宮廷規矩以及各種知識技能。不僅如此,明德皇後還時常親自監督,對她們的學習進展和品德修養嚴格要求。
公元 75 年,這兩個曆經明德皇後精心訓練的女子,終於在眾多參選者中脫穎而出,成功選入太子劉炟的宮中。她們憑借著出眾的才貌和在宮中培養出的高雅氣質,深得太子劉炟的恩寵。在宮中的日子裏,她們以自己的智慧和溫柔,為太子劉炟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和慰藉,成為了劉炟身邊不可或缺的存在。
此後,明德皇後出於對漢室血脈傳承和王朝繁榮的深切考量,積極為漢章帝尋覓良家女子。在這一過程中,梁竦的兩個女兒,憑借著自身出眾的姿容與溫婉的氣質,得以脫穎而出,雙雙被選入宮廷。
入宮之後,她們以自身獨特的魅力,贏得了漢章帝的歡心與寵幸,進而被封為貴人,在宮中被尊稱為“梁貴人”。這兩位貴人在宮廷之中謹言慎行,恪守禮儀,展現出了良好的品德與風範。時光流轉,機緣巧合之下,梁貴人後來為漢章帝誕下了一位皇子,即漢和帝劉肇。
在明德皇後的養育和栽培之下,劉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封建帝王。繼位之後,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舉措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與仁德。他始終秉持著勤政愛民的宗旨,全身心地投入到國家的治理之中。每日早早便開始處理政務,不辭辛勞,對關乎百姓生計的大小事務皆親力親為,力求做到盡善盡美。
不僅如此,劉炟還擁有虛懷納諫的廣闊胸襟。他深知一人之力有限,廣開言路,積極傾聽群臣的意見和建議。對於那些直言進諫的臣子,他不僅不加以怪罪,反而予以嘉獎和重用。例如,某位大臣曾因直言朝政之弊而受到劉炟的讚賞,進而被委以重任,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
正是由於劉炟的這些卓越品質和英明舉措,他成為了名留千古的仁君,被後世盛讚,被譽為“帝王中的長者”。後世將他和他父親漢明帝統治時期,並稱為“明章之治”。
為了表達自己,對於明德皇後的養育和教育的感恩之心。成為皇帝之後的漢章帝,就想通過封賞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公元 76 年,剛剛登上皇位的漢章帝,心懷感恩之情,想要給自己的幾個舅舅封爵,以此來表達對母族的尊崇與關愛。他深知舅舅們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所給予的支持與幫助,期望通過封爵這一方式,予以回報。
然而,馬太後卻展現出了非凡的遠見卓識和堅定的原則立場,堅決不允許漢章帝的這一想法付諸實踐。馬太後深知外戚勢力過盛,可能給朝廷帶來的潛在威脅,她憂慮一旦開了給舅舅封爵的先例,可能會引發朝中權力失衡,擾亂政治秩序。
無數朝代因外戚專權而導致朝政混亂,民不聊生的事例曆曆在目。馬太後以史為鑒,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她明白,作為一國之太後,必須要以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百姓的福祉為重,不能因私情而做出有悖於大局的決策。
在麵對漢章帝的請求時,馬太後或許也曾陷入內心的掙紮與糾結。畢竟,一邊是親情的呼喚,另一邊是國家的責任。但最終,她憑借著堅強的意誌和對國家的忠誠,果斷拒絕了漢章帝給舅舅封爵的提議,為漢朝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 77 年的夏天,酷熱難耐,驕陽似火,大地被無情地炙烤著,大旱成災,災情嚴峻,田野幹裂,禾苗枯萎,百姓們麵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
在這樣艱難的時刻,議論事情的人紛紛將旱災的原因,歸結為沒有封外戚,他們的觀點,在朝堂之上引起了不小的波瀾。有關官員為此,專門上奏漢章帝,言辭懇切,認為當下的情況應該依從以前的典章製度,給外戚封爵,以平息天災。
然而,明德皇後聽聞此事後,憤然下詔表明自己的立場。太後嚴詞說道:“所有議論事情的人都是想要獻媚討好我來求得好處而已。昔日漢成帝時曾給王太後的五個弟弟,同一天封侯,那時黃霧彌漫,非但沒有帶來祥瑞之兆,更沒有聽聞有時雨的瑞應,旱災依舊肆虐,百姓苦不堪言。
另外,田蚡、竇嬰這些外戚,倚仗著尊寵和高貴,恣意橫行,目中無人,全然不顧國法綱紀,最終遭受傾敗覆滅之禍,他們的下場成為了街頭巷尾廣為流傳的教訓。所以明帝在世時就對外戚的事情小心提防,不讓他們占據重要的地位。在給自己的兒子封國時,隻讓他們擁有楚、淮陽等封國的一半大小,常常說‘我的兒子不應當和先帝的兒子一樣’。
現在有關官員,為什麽想要拿現在的外戚比先帝的外戚呢!我身為天下之母,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卻身著粗帛,吃飯不求甘美,隻為節省開支,以身作則。身邊的侍從人員,也穿著普通布帛的衣服,沒有香囊之類的飾物,這是想以自己的行動來給下麵的人做表率。本以為外戚們看到此種情況,應當憂心自誡,反思自身的行為是否得當。可他們隻是笑著說太後一向喜好儉樸,完全沒有領會到其中的深意。
以前在過濯龍園時,看到來問候起居的外戚們,攜帶的仆從眾多,那場麵可謂車如流水,馬如遊龍,好不壯觀。奴仆們穿著綠色臂衣,衣領衣袖色澤正白,光鮮亮麗。回頭看看給我趕車的禦者,相比之下,簡直差遠了。我故意不對他們表示譴責憤怒,隻是斷絕他們一年的費用而已,希望以此默默地讓他們內心感到慚愧,自我反省。可他們卻還是鬆懈懶惰,沒有絲毫憂國忘家的想法,一心隻想著自身的榮華富貴。
要知道,了解大臣沒有誰能比得上君主,何況是親屬呢?我怎麽可以上負先帝的意旨,下損我馬氏祖先的德行,而重蹈西京敗亡之禍呀!”太後態度堅決,無論如何也不允許給外戚封爵。
漢章帝在閱覽了太後的詔書之後,滿心的悲傷難以自抑,不禁連連感歎。他那凝重的神情中透露出深深的憂慮與無奈,再次言辭懇切地重新請求說:“漢朝興起之時,局勢初定,舅氏親族封侯之舉屢見不鮮,其待遇猶如皇子封王一樣榮耀尊崇。如今,太後您誠心保持著謙虛之態,這固然令人欽佩,但怎能讓兒臣偏偏不對三位舅舅,加以恩賞呢?
況且,擔任衛尉的舅父,已然年事漸高,歲月的風霜在他的麵容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身體也日益衰弱。而另兩位擔任校尉的舅舅,亦是被重病纏身,每日都在病痛的折磨中苦苦煎熬。他們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令人憂心忡忡。倘若出現不可諱言的情況,那將使臣長懷刻骨銘心的遺憾,這份遺憾或許會伴隨兒臣一生,成為永遠無法彌補的傷痛。
所以,應趁著他們都健在的這難得的好時機,給予封賞,讓他們能夠在有生之年感受到皇恩的浩蕩,切不可拖延。一旦錯過此時,即便日後追悔莫及,也無法挽回這一遺憾。兒臣懇請太後三思,成全兒臣的一片孝心與對舅舅們的感恩之情。”
漢章帝對於明德皇後娘家所展現出的重視程度,可謂是有目共睹。無論是在政治上給予的特殊關照,還是在生活中的諸多優待,皆清晰地彰顯了這一點。
從朝堂之上的官員任命,到家族成員的榮譽封賞,漢章帝總是優先考慮明德皇後娘家的利益與地位。他時常親自過問相關事宜,確保一切都安排得盡善盡美。在各種重要的場合,漢章帝也總是對明德皇後娘家的成員禮遇有加,給予他們極高的尊重和榮耀。
這種重視足以見得,在漢章帝的內心深處,明德皇後占據著無比重要的位置。雖然明德皇後隻是他的養母,然而在情感的天平上,她的分量甚至比親生母親還要重。
或許在成長的歲月裏,明德皇後給予了漢章帝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教導,用她的智慧和慈愛為漢章帝指引著前進的方向。她的言傳身教,讓漢章帝在麵對紛繁複雜的朝政時能夠從容應對,在麵對人生的種種抉擇時能夠堅定信念。
又或許是明德皇後在關鍵時刻的支持與鼓勵,成為了漢章帝勇往直前的動力源泉。她的存在,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漢章帝前行的道路,讓他在充滿挑戰的帝王之路上不再感到孤獨和迷茫。
總之,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明德皇後在漢章帝心中的地位,無可替代,她的影響力深遠而持久,成為了漢章帝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