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皇帝的漢章帝劉炟,在登上那至高無上的皇位,手握天下權柄之後,並沒有忘卻明德皇後的養育之恩。即便身處皇宮深處,被無數的政務和權謀所圍繞,他的心中始終為明德皇後保留著一方溫暖而重要的位置。
他沒有因為自身地位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在情感上疏遠了與明德皇後之間那深厚而真摯的關係。無論朝堂之上的事務多麽繁忙,無論麵臨的壓力和挑戰有多麽巨大,漢章帝劉炟總會抽出時間,親自前往探望明德皇後,與她促膝長談,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傾聽她的教誨和關懷。
這一對特殊的母子,在風雲變幻的宮廷之中,依然是互相扶助,相輔相成。當漢章帝劉炟在治理國家的道路上遭遇困境和迷茫時,明德皇後總是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經驗,為他指點迷津,提供堅定的支持和鼓勵。而漢章帝劉炟也會以自己的尊重和關愛,為明德皇後創造一個安寧、舒適的生活環境,讓她在宮廷之中能夠安享尊榮。
他們之間的關係,並非僅僅建立在血緣和地位之上,更是源於內心深處的理解、信任和尊重。這種深厚的情感紐帶,在充滿權謀和爭鬥的宮廷之中,猶如一道溫暖的光芒,照亮了彼此的人生道路,也成為了眾人傳頌的佳話。
據記載,馬太後常常與漢章帝朝夕相伴,深入地談論國家政事。在那莊重而又溫馨的宮殿之中,他們或是於清晨的微光裏,或是在黃昏的餘暉下,傾心交流,共商國事。
太後憑借著自己的睿智和豐富的閱曆,為漢章帝分析局勢,提供獨到的見解和明智的建議。她引經據典,以史為鑒,將過往朝代的興衰成敗一一剖析,讓漢章帝在治理國家的道路上,能夠少走彎路,避開陷阱。
與此同時,馬太後還不辭辛勞地教授諸位小皇子。在那寬敞明亮的書房裏,她神情專注,聲音溫和而堅定。論說經書時,她逐字逐句地解讀經典的奧義,引領小皇子們領略先哲的智慧和思想的光輝。
敘述生平經曆時,太後將自己所經曆的風風雨雨、酸甜苦辣娓娓道來。那些曾經的挫折與磨難,成功與喜悅,都化作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小皇子們前行的道路。
在馬太後的悉心教導和關懷下,後宮終日呈現出一片和睦的景象。妃嬪們相互尊重,彼此關愛,不再有勾心鬥角和爭風吃醋。
宮女們各司其職,盡心盡力,整個後宮充滿了和諧與安寧的氛圍。這種和睦不僅讓宮廷內部秩序井然,也為國家的穩定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明德皇後向來是個極其聰慧且有自知之明的人,她一直清晰地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盡管漢章帝對她敬重有加,幾乎對她的每一句話都言聽計從,在諸多事務上都會優先聽取她的意見和建議。
但是,明德皇後始終謹守本分,從不僭越權力。她深知皇權的威嚴與神聖不可侵犯,明白自己的職責在於輔佐皇帝,而非幹預朝政的核心決策。
對於皇權,她有著自己堅定而明確的底線。她從不利用漢章帝對她的信任和尊重,去謀求超出自己身份範圍的權力和利益。在麵對涉及重大決策的問題時,她總是謹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且僅僅是作為參考,最終的決定權始終交由漢章帝。
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眾人展示了何為恪守婦道、尊重皇權。她的這種清醒與自律,不僅贏得了漢章帝,更深的敬重與信任,也為後宮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使得宮廷上下秩序井然,風氣清正。
在複雜多變的宮廷環境中,明德皇後始終保持著這份難得的清醒和堅守,成為了宮廷中一道獨特而令人欽佩的風景。
有一次,在一個看似平常的日子裏,新平主家的侍從,因一時疏忽不慎引發了火災。那熊熊的火勢瞬間蔓延開來,無情地吞噬著周圍的一切,竟延及到了北閣後殿。這一突如其來的災禍,令太後深感自責,認為這是自己監管不力的過失。
自此以後,太後的起居生活中,再也不見了往日的歡愉。當時,眾人正準備拜謁原陵,這本該是一場莊重而肅穆的行程。然而,太後卻自認因對宮廷守備管理不善,導致了這場火災,心中懷著深深的愧疚,覺得無顏麵對陵園中的先皇英靈,於是堅決不肯動身前往。
起初,在太後母親埋葬之時,由於一些疏忽,起墳的高度略微超出了應有的規格。太後知曉此事後,當即表明了態度。其兄馬廖等人聽聞太後之言,深知太後秉持公正、嚴守禮法的決心,立即行動起來,將墳塋減削到了合適的程度,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與違背。
太後這種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的風範,以及其家族成員對她教誨的敬畏與遵從,在宮廷內外傳為佳話,為眾人所敬仰和傳頌。也正是因為太後的這份堅守和家族的配合,使得宮廷秩序得以維護,禮法得以尊崇,為後世樹立了典範。
當然,馬太後自己以身作則。對於自己的娘家人,也就是所謂的外戚,有著嚴格的管控和約束。不想因為自己的地位,給娘家人帶來不該有的享受和高度。可是,作為兒子的漢章帝,卻始終不這麽認為。他多次向馬太後表示,要提高馬家娘家人的地位和權勢。每一次,都遭到了馬太後的拒絕。
有一次,太後緩緩回答說:“對於此事,我已反複思考斟酌許久,一心想要使之達到兩全其美的境地。難道我隻是想要獲得那所謂謙讓的名聲,而故意使皇帝受到不對外戚施恩封爵的嫌疑嗎?絕無此等想法!昔日竇太後想要封王皇後的哥哥王信為侯之時,丞相條侯言辭堅決地指出,受漢高祖之約規定,沒有軍功的,不是劉氏家族不能封侯。此乃不可違背之約法。
今天我馬氏家族對國家並無顯著功勞,又怎麽能與陰氏、郭氏這些在中興之時立下赫赫功績的皇後家族等同呢?常常看到那些富貴的人家,官祿爵位層層重疊,猶如再度結實的樹木,看似繁茂,實則其根必受損傷。根基一旦受損,整棵樹的生機便會受到威脅,家族的昌盛又豈能長久?
況且人們之所以願意封侯,其緣由無非是想上能夠奉祖宗祭祀,使其香火旺盛,下能求得溫飽,保障家族的基本生活。而現在外戚家祭祀所用的乃是接受自四方貢獻的珍稀佳品,衣食方麵則承蒙有皇家府藏的充裕餘資。如此優渥的待遇,難道還不夠嗎?難道就必須要得到一縣之封嗎?
我考慮這件事,真可謂是深思熟慮,方方麵麵皆已權衡清楚,不要再有任何懷疑。所謂至孝的品行,應當是以能安慰雙親為至上準則。如今國家多次遭受各種變異之災,糧價飛漲數倍,百姓生活困苦,這使人晝夜憂慮惶恐,坐臥不安。在這種艱難的局勢之下,要先去營謀給外戚封侯之事,這無疑是違背了慈母的拳拳之心呀!
我一向剛直性急,心中有想法便直言不諱。如今有胸中之氣,不可不順。若是陰陽之氣調和,邊境得以清靜無爭,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然後再行皇帝的誌向也不遲。那時,我將口含飴糖,逗弄著小孫子,安享晚年,再不能也不願去關心這紛繁複雜的國政了。”
對於外戚,明德皇後有著自己的考量。在她眾多的外戚裏,但凡有具備謙虛、樸素且仁義之良好品行的人,她都會毫不吝嗇地給予真誠而溫暖的好言稱讚。不僅如此,還會慷慨地賞賜大量的財物,甚至賜予能夠彰顯榮耀與地位的官位。
比如說,某位外戚平日裏生活節儉,對待他人友善且富有同情心,在處理事務時總是秉持公正與仁義,她便會當著眾人的麵,對其進行熱情洋溢的表揚,還會送上豐厚的財寶和能夠提升其家族聲望的官職。
然而,要是有外戚出現哪怕是細微的差錯,她首先會瞬間收起笑容,板起麵孔,展現出極其嚴峻的神色。那表情嚴肅得讓人不寒而栗,仿佛能將人一眼看穿。隨後,她會條理清晰、言辭犀利地加以譴責,指出錯誤的根源以及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讓犯錯的外戚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當之處,從而心生愧疚並決心改正。
在太後的眾多親戚當中,對於那些行事乖張、毫無規矩可言的人,太後可是絲毫不留情麵。尤其是那些仗著自己的身份,整日乘坐著豪華無比的車輛招搖過市,身上穿著極其華貴的服飾卻肆意踐踏法度的親戚,太後一旦知曉,必然會雷霆震怒。
太後會毫不猶豫地作出決斷,直接斷絕他們與家族的屬籍關係,讓他們從此失去了依靠家族榮耀所帶來的種種特權和庇護。並且,會毫不手軟地將他們遣返回鄉下,責令他們以種田為生,去親身感受勞作的艱辛,反思自己曾經的荒唐行為。
比如說,有一位親戚,經常乘著鑲金嵌玉的豪車在城中橫衝直撞,絲毫不顧百姓安危。身上的衣物更是用著最珍稀的綢緞,配飾皆是價值連城的珍寶,卻全然不顧法度,為所欲為。太後知曉後,當機立斷,立刻將其從家族中除名,毫不留情地把他遣送回了鄉下,讓他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以此作為對他的懲罰。
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宮廷之內還是宮廷之外,所有人都紛紛歸從這種良好的教化。無論是身份尊貴的王公大臣,還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大家在穿著方麵都保持著一致,不再追求奢華和虛榮。
各個家族的皇親國戚們更是惶恐小心,他們的謹慎程度甚至超過了漢明帝永平年間。因為他們深知,如今的風氣容不得絲毫的放縱和違規。
鑒於此,朝廷便專門設置了織布房,在那美麗的濯龍園中大規模地植桑養蠶。而且,馬太後還多次親自前往觀看,將這一過程視為一種獨特的娛樂活動。每次前往,她都會仔細觀察桑樹的生長狀況,關心蠶寶寶的成長,與負責的人員交流經驗,臉上洋溢著滿足和欣慰的笑容。她的這一舉動,不僅讓眾人看到了她對這種活動的重視,也進一步推動了節儉勤勞之風的盛行。
在公元 79 年,也就是建初四年,整個國家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這一年,全國範圍內糧食獲得了大豐收,田野裏麥浪滾滾,穀倉充盈,百姓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與此同時,邊陲地區也維持著和平穩定的局勢,沒有任何戰事的侵擾。
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漢章帝出於對親人的關愛和對他們功績的認可,於是決定封他的三位舅舅馬廖、馬防和馬光為列侯。然而,令人欽佩的是,這三人皆展現出了高風亮節,堅決推辭不受。他們表示,願意就任關內侯,僅僅領受爵號而不接受封地。
當太後聽聞此事之後,心中感慨萬千,不禁長歎道:“此事怕是要讓我長恨萬年啊!”她深知三位兄長的推辭是出於對國家法度的敬畏和對家族聲譽的珍視。在太後的這一感歎之下,她的哥哥馬廖等人深知無法違背太後的意願,不得已又辭退了爵位,返回家中。
例如,馬廖一直以來奉公守法,為國家的安定盡心盡力;馬防在邊陲防禦中表現出色,卻從不居功自傲;馬光在政務處理上兢兢業業,廉潔奉公。他們的推辭,並非故作姿態,而是發自內心地希望以自身的行動為天下人樹立榜樣。
在外戚的管製方麵,不得不說明德皇後的手段稱得上是極其嚴格。這種嚴格的程度,放在整個兩漢時期都是極為罕見的。眾所周知,外戚勢力在兩漢時期,自始至終都是一股不容小覷、不可忽視的強大政治力量。
在那個時代,許多外戚憑借著與皇室的親緣關係,大肆擴張勢力,幹預朝政,甚至左右著國家的政治走向。然而,明德皇後卻與眾不同,她堅決且嚴格地製止自己娘家勢力的發展。
我們可以想象,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要做到這一點是多麽的艱難。麵對娘家親族的期望和壓力,麵對可能帶來的親情衝突和誤解,明德皇後卻始終堅守原則,不為所動。她深知外戚勢力過度膨脹可能帶來的危害,為了國家的穩定和長治久安,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對娘家勢力進行嚴格的約束和管製。
比如,當娘家有人試圖通過她的關係謀取高位時,明德皇後不僅嚴詞拒絕,還加以嚴厲訓斥,讓他們斷絕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又或者,當娘家有人試圖借助她的威望在地方上橫行霸道時,明德皇後果斷出手,予以嚴懲,絕不姑息遷就。
正是因為她的這種堅定和嚴格,才使得當時的政治環境相對清明,為國家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當然,也為漢章帝的統治,減少了諸多的麻煩和潛在威脅。
他沒有因為自身地位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在情感上疏遠了與明德皇後之間那深厚而真摯的關係。無論朝堂之上的事務多麽繁忙,無論麵臨的壓力和挑戰有多麽巨大,漢章帝劉炟總會抽出時間,親自前往探望明德皇後,與她促膝長談,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傾聽她的教誨和關懷。
這一對特殊的母子,在風雲變幻的宮廷之中,依然是互相扶助,相輔相成。當漢章帝劉炟在治理國家的道路上遭遇困境和迷茫時,明德皇後總是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經驗,為他指點迷津,提供堅定的支持和鼓勵。而漢章帝劉炟也會以自己的尊重和關愛,為明德皇後創造一個安寧、舒適的生活環境,讓她在宮廷之中能夠安享尊榮。
他們之間的關係,並非僅僅建立在血緣和地位之上,更是源於內心深處的理解、信任和尊重。這種深厚的情感紐帶,在充滿權謀和爭鬥的宮廷之中,猶如一道溫暖的光芒,照亮了彼此的人生道路,也成為了眾人傳頌的佳話。
據記載,馬太後常常與漢章帝朝夕相伴,深入地談論國家政事。在那莊重而又溫馨的宮殿之中,他們或是於清晨的微光裏,或是在黃昏的餘暉下,傾心交流,共商國事。
太後憑借著自己的睿智和豐富的閱曆,為漢章帝分析局勢,提供獨到的見解和明智的建議。她引經據典,以史為鑒,將過往朝代的興衰成敗一一剖析,讓漢章帝在治理國家的道路上,能夠少走彎路,避開陷阱。
與此同時,馬太後還不辭辛勞地教授諸位小皇子。在那寬敞明亮的書房裏,她神情專注,聲音溫和而堅定。論說經書時,她逐字逐句地解讀經典的奧義,引領小皇子們領略先哲的智慧和思想的光輝。
敘述生平經曆時,太後將自己所經曆的風風雨雨、酸甜苦辣娓娓道來。那些曾經的挫折與磨難,成功與喜悅,都化作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小皇子們前行的道路。
在馬太後的悉心教導和關懷下,後宮終日呈現出一片和睦的景象。妃嬪們相互尊重,彼此關愛,不再有勾心鬥角和爭風吃醋。
宮女們各司其職,盡心盡力,整個後宮充滿了和諧與安寧的氛圍。這種和睦不僅讓宮廷內部秩序井然,也為國家的穩定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明德皇後向來是個極其聰慧且有自知之明的人,她一直清晰地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盡管漢章帝對她敬重有加,幾乎對她的每一句話都言聽計從,在諸多事務上都會優先聽取她的意見和建議。
但是,明德皇後始終謹守本分,從不僭越權力。她深知皇權的威嚴與神聖不可侵犯,明白自己的職責在於輔佐皇帝,而非幹預朝政的核心決策。
對於皇權,她有著自己堅定而明確的底線。她從不利用漢章帝對她的信任和尊重,去謀求超出自己身份範圍的權力和利益。在麵對涉及重大決策的問題時,她總是謹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且僅僅是作為參考,最終的決定權始終交由漢章帝。
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眾人展示了何為恪守婦道、尊重皇權。她的這種清醒與自律,不僅贏得了漢章帝,更深的敬重與信任,也為後宮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使得宮廷上下秩序井然,風氣清正。
在複雜多變的宮廷環境中,明德皇後始終保持著這份難得的清醒和堅守,成為了宮廷中一道獨特而令人欽佩的風景。
有一次,在一個看似平常的日子裏,新平主家的侍從,因一時疏忽不慎引發了火災。那熊熊的火勢瞬間蔓延開來,無情地吞噬著周圍的一切,竟延及到了北閣後殿。這一突如其來的災禍,令太後深感自責,認為這是自己監管不力的過失。
自此以後,太後的起居生活中,再也不見了往日的歡愉。當時,眾人正準備拜謁原陵,這本該是一場莊重而肅穆的行程。然而,太後卻自認因對宮廷守備管理不善,導致了這場火災,心中懷著深深的愧疚,覺得無顏麵對陵園中的先皇英靈,於是堅決不肯動身前往。
起初,在太後母親埋葬之時,由於一些疏忽,起墳的高度略微超出了應有的規格。太後知曉此事後,當即表明了態度。其兄馬廖等人聽聞太後之言,深知太後秉持公正、嚴守禮法的決心,立即行動起來,將墳塋減削到了合適的程度,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與違背。
太後這種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的風範,以及其家族成員對她教誨的敬畏與遵從,在宮廷內外傳為佳話,為眾人所敬仰和傳頌。也正是因為太後的這份堅守和家族的配合,使得宮廷秩序得以維護,禮法得以尊崇,為後世樹立了典範。
當然,馬太後自己以身作則。對於自己的娘家人,也就是所謂的外戚,有著嚴格的管控和約束。不想因為自己的地位,給娘家人帶來不該有的享受和高度。可是,作為兒子的漢章帝,卻始終不這麽認為。他多次向馬太後表示,要提高馬家娘家人的地位和權勢。每一次,都遭到了馬太後的拒絕。
有一次,太後緩緩回答說:“對於此事,我已反複思考斟酌許久,一心想要使之達到兩全其美的境地。難道我隻是想要獲得那所謂謙讓的名聲,而故意使皇帝受到不對外戚施恩封爵的嫌疑嗎?絕無此等想法!昔日竇太後想要封王皇後的哥哥王信為侯之時,丞相條侯言辭堅決地指出,受漢高祖之約規定,沒有軍功的,不是劉氏家族不能封侯。此乃不可違背之約法。
今天我馬氏家族對國家並無顯著功勞,又怎麽能與陰氏、郭氏這些在中興之時立下赫赫功績的皇後家族等同呢?常常看到那些富貴的人家,官祿爵位層層重疊,猶如再度結實的樹木,看似繁茂,實則其根必受損傷。根基一旦受損,整棵樹的生機便會受到威脅,家族的昌盛又豈能長久?
況且人們之所以願意封侯,其緣由無非是想上能夠奉祖宗祭祀,使其香火旺盛,下能求得溫飽,保障家族的基本生活。而現在外戚家祭祀所用的乃是接受自四方貢獻的珍稀佳品,衣食方麵則承蒙有皇家府藏的充裕餘資。如此優渥的待遇,難道還不夠嗎?難道就必須要得到一縣之封嗎?
我考慮這件事,真可謂是深思熟慮,方方麵麵皆已權衡清楚,不要再有任何懷疑。所謂至孝的品行,應當是以能安慰雙親為至上準則。如今國家多次遭受各種變異之災,糧價飛漲數倍,百姓生活困苦,這使人晝夜憂慮惶恐,坐臥不安。在這種艱難的局勢之下,要先去營謀給外戚封侯之事,這無疑是違背了慈母的拳拳之心呀!
我一向剛直性急,心中有想法便直言不諱。如今有胸中之氣,不可不順。若是陰陽之氣調和,邊境得以清靜無爭,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然後再行皇帝的誌向也不遲。那時,我將口含飴糖,逗弄著小孫子,安享晚年,再不能也不願去關心這紛繁複雜的國政了。”
對於外戚,明德皇後有著自己的考量。在她眾多的外戚裏,但凡有具備謙虛、樸素且仁義之良好品行的人,她都會毫不吝嗇地給予真誠而溫暖的好言稱讚。不僅如此,還會慷慨地賞賜大量的財物,甚至賜予能夠彰顯榮耀與地位的官位。
比如說,某位外戚平日裏生活節儉,對待他人友善且富有同情心,在處理事務時總是秉持公正與仁義,她便會當著眾人的麵,對其進行熱情洋溢的表揚,還會送上豐厚的財寶和能夠提升其家族聲望的官職。
然而,要是有外戚出現哪怕是細微的差錯,她首先會瞬間收起笑容,板起麵孔,展現出極其嚴峻的神色。那表情嚴肅得讓人不寒而栗,仿佛能將人一眼看穿。隨後,她會條理清晰、言辭犀利地加以譴責,指出錯誤的根源以及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讓犯錯的外戚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當之處,從而心生愧疚並決心改正。
在太後的眾多親戚當中,對於那些行事乖張、毫無規矩可言的人,太後可是絲毫不留情麵。尤其是那些仗著自己的身份,整日乘坐著豪華無比的車輛招搖過市,身上穿著極其華貴的服飾卻肆意踐踏法度的親戚,太後一旦知曉,必然會雷霆震怒。
太後會毫不猶豫地作出決斷,直接斷絕他們與家族的屬籍關係,讓他們從此失去了依靠家族榮耀所帶來的種種特權和庇護。並且,會毫不手軟地將他們遣返回鄉下,責令他們以種田為生,去親身感受勞作的艱辛,反思自己曾經的荒唐行為。
比如說,有一位親戚,經常乘著鑲金嵌玉的豪車在城中橫衝直撞,絲毫不顧百姓安危。身上的衣物更是用著最珍稀的綢緞,配飾皆是價值連城的珍寶,卻全然不顧法度,為所欲為。太後知曉後,當機立斷,立刻將其從家族中除名,毫不留情地把他遣送回了鄉下,讓他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以此作為對他的懲罰。
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宮廷之內還是宮廷之外,所有人都紛紛歸從這種良好的教化。無論是身份尊貴的王公大臣,還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大家在穿著方麵都保持著一致,不再追求奢華和虛榮。
各個家族的皇親國戚們更是惶恐小心,他們的謹慎程度甚至超過了漢明帝永平年間。因為他們深知,如今的風氣容不得絲毫的放縱和違規。
鑒於此,朝廷便專門設置了織布房,在那美麗的濯龍園中大規模地植桑養蠶。而且,馬太後還多次親自前往觀看,將這一過程視為一種獨特的娛樂活動。每次前往,她都會仔細觀察桑樹的生長狀況,關心蠶寶寶的成長,與負責的人員交流經驗,臉上洋溢著滿足和欣慰的笑容。她的這一舉動,不僅讓眾人看到了她對這種活動的重視,也進一步推動了節儉勤勞之風的盛行。
在公元 79 年,也就是建初四年,整個國家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這一年,全國範圍內糧食獲得了大豐收,田野裏麥浪滾滾,穀倉充盈,百姓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與此同時,邊陲地區也維持著和平穩定的局勢,沒有任何戰事的侵擾。
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漢章帝出於對親人的關愛和對他們功績的認可,於是決定封他的三位舅舅馬廖、馬防和馬光為列侯。然而,令人欽佩的是,這三人皆展現出了高風亮節,堅決推辭不受。他們表示,願意就任關內侯,僅僅領受爵號而不接受封地。
當太後聽聞此事之後,心中感慨萬千,不禁長歎道:“此事怕是要讓我長恨萬年啊!”她深知三位兄長的推辭是出於對國家法度的敬畏和對家族聲譽的珍視。在太後的這一感歎之下,她的哥哥馬廖等人深知無法違背太後的意願,不得已又辭退了爵位,返回家中。
例如,馬廖一直以來奉公守法,為國家的安定盡心盡力;馬防在邊陲防禦中表現出色,卻從不居功自傲;馬光在政務處理上兢兢業業,廉潔奉公。他們的推辭,並非故作姿態,而是發自內心地希望以自身的行動為天下人樹立榜樣。
在外戚的管製方麵,不得不說明德皇後的手段稱得上是極其嚴格。這種嚴格的程度,放在整個兩漢時期都是極為罕見的。眾所周知,外戚勢力在兩漢時期,自始至終都是一股不容小覷、不可忽視的強大政治力量。
在那個時代,許多外戚憑借著與皇室的親緣關係,大肆擴張勢力,幹預朝政,甚至左右著國家的政治走向。然而,明德皇後卻與眾不同,她堅決且嚴格地製止自己娘家勢力的發展。
我們可以想象,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要做到這一點是多麽的艱難。麵對娘家親族的期望和壓力,麵對可能帶來的親情衝突和誤解,明德皇後卻始終堅守原則,不為所動。她深知外戚勢力過度膨脹可能帶來的危害,為了國家的穩定和長治久安,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對娘家勢力進行嚴格的約束和管製。
比如,當娘家有人試圖通過她的關係謀取高位時,明德皇後不僅嚴詞拒絕,還加以嚴厲訓斥,讓他們斷絕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又或者,當娘家有人試圖借助她的威望在地方上橫行霸道時,明德皇後果斷出手,予以嚴懲,絕不姑息遷就。
正是因為她的這種堅定和嚴格,才使得當時的政治環境相對清明,為國家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當然,也為漢章帝的統治,減少了諸多的麻煩和潛在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