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8 年,二月壬辰,這是一個注定被載入史冊的時刻。漢章帝的離世,宛如一顆巨星的隕落,給大漢王朝帶來了巨大的震動。就在這風雲變幻之際,年僅十歲的劉肇登上了皇位,成為了漢和帝。


    此時,竇氏的地位陡然上升,被尊為皇太後。竇氏臨朝攝政,大權在握,其威嚴之勢令人矚目。與此同時,竇氏為鞏固家族勢力,積極安排自己的兄長竇憲。竇憲憑借侍中之職,得以涉足政務機密,負責出宣誥命,成為朝堂上舉足輕重的人物。而這一切,皆是以漢章帝遺詔的名義進行的。


    不僅竇憲,竇氏的弟弟竇篤,也被封為虎賁中郎將,竇景、竇瑰一並成為中常侍。竇氏兄弟在朝堂之上,皆占據著親信顯要之位,他們的權勢如日中天。


    公元89 年的夏六月,沘陽公主長子竇憲,在稽落山之戰中,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英勇無畏的氣概,以雷霆萬鈞之勢大破北匈奴,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在這場激烈的戰役中,竇憲指揮有方,士兵們浴血奮戰,戰場上金戈鐵馬,喊殺聲震天。北匈奴的軍隊,在漢軍的猛攻下節節敗退,最終潰敗而逃。竇憲的勝利不僅彰顯了大漢王朝的軍威,更是為國家帶來了久違的安寧與榮耀。


    竇憲凱旋回到京師洛陽後,朝廷為表彰其卓越戰功以及沘陽公主的功績,對沘陽公主予以尊崇。尊沘陽公主為長公主,並大幅增加其湯沐邑三千戶,其待遇之優厚令人矚目。沘陽公主的儀服規格與蕃王等同,盡顯尊貴。


    同年,朝廷的人事安排也頗受關注。沘陽公主祖母郭聖通的侄子郭璜,受到提拔,被任命為長樂少府。他肩負著掌管太後居所長樂宮之事,宣達太後命令的重要職責。


    不僅如此,郭璜的兒子郭舉,也就是和竇皇後私通的人。也得以晉升,在擔任侍中的同時兼任射聲校尉,統領宿衛兵。


    至此,可以說以竇太後為核心的竇氏一族,權傾朝野。皇帝年幼,竇太後又十分喜歡弄權。因此,此時東漢王朝的實際掌權人就是章德竇皇後。


    臨朝理政不久,竇太後就鄭重地頒布詔書,言辭懇切地說道:“如今皇帝尚且年幼,形單影隻且身負憂思,朕暫且輔佐並聆聽政務。外有實力強大的諸侯國賢明之王,堅守扞衛著邊境,內有忠心耿耿的公卿大夫,盡心竭力地治理著國家,朕還有什麽可憂心忡忡的呢!然而,朕仍需要得力的內輔,來參與重大事務的決斷。”


    在這一背景下,鄧彪被委以重任。竇太後任命鄧彪為太傅,並賜予其關內侯的爵位,使其統領百官。


    可鄧彪在其位期間,表現卻不盡人意。他僅僅專注於自身的修養德行,對於匡正國家政事的得與失,顯得力不從心。


    從曆史的長河中回望,類似鄧彪這樣身居高位,卻未能充分發揮作用的例子並不少見。在過往的朝代裏,有些官員因各種原因,在麵對國家治理的關鍵問題時,未能挺身而出,勇敢擔當。


    接著,臨朝竇太後再次憑借漢章帝遺詔的名義,鄭重地宣布了一項,影響深遠的決策,那便是免除郡國鹽鐵之禁,允許百姓煮鹽鑄鐵。


    詔書說道:“自東漢光武中興以來,匈奴始終未曾心悅誠服地歸順,於是在漢明帝永平年間,不得不再度興兵征討匈奴。而先帝(漢章帝)即位之後,懷著仁厚之心,想要停止武力征伐,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便深入探究觀察舊有的製度,恢複了漢武帝時期的鹽鐵官營製度。其初衷乃是想要未雨綢繆,防備可能出現的意外狀況,從而使邊境得以安寧。


    然而,現實狀況卻令人憂心忡忡。眾多官吏品行不端,在執行政策的過程中屢屢失誤,未能順遂本意,違背了先帝的良苦用心。先帝對此深感遺憾,以至於在臨終之前留下遺囑,明確免除鹽鐵禁令,允許百姓煮鹽鑄鐵,並且要求他們像以往一樣向縣官交稅。如今,朕特此申敕地方官員,務必奉順聖旨,將此消息廣泛布告天下,讓天下百姓都能明晰朕的旨意。”


    要知道,鹽鐵在古代社會中,一直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其生產和經營,通常受到嚴格的管控。而此次竇太後的這一舉措,無疑是對傳統政策的一次重大突破。


    以往鹽鐵的專營製度,使得國家能夠有效地掌控經濟命脈,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民間經濟的發展活力。竇太後的這一決定,無疑為百姓們開辟了一條新的謀生之路。


    然而,這一政策的實施,也並非一帆風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會麵臨諸多挑戰和問題,比如質量監管、市場規範等。但無論如何,竇太後的這一決定,在當時無疑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為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可能性。


    有觀點指出,竇太後宣布“罷鹽鐵之禁,縱民煮鑄”,這背後的深意,或許是朝廷有意讓出鹽鐵所帶來的巨大利益,以此來換取豪強對竇氏政權的默許與支持。自此之後,豪強們的財富實力大幅增長,其在政治上的野心,也隨之愈發膨脹。


    一向被排斥在權力核心之外的下層豪強,如今再也不肯屈服於現狀。他們自然而然地提出了參與政權的強烈要求,然而想要成為正式的官吏卻麵臨諸多困難。鹽鐵官營製度的廢除,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中央集權勢力的逐步削弱,而豪強割據勢力則趁勢不斷增強。


    竇太後臨朝之時,除了要麵對複雜的內政問題之外。對於周邊敵對勢力的戰爭,也是她不容回避的問題。


    這個時期,已經歸附漢朝的南匈奴單於,懷著懇切的心情上書,請求出兵進擊北匈奴。竇太後將單於的這份言辭激昂的奏章,交予對軍事了如指掌的耿秉過目。


    耿秉經過深思熟慮,認為采取以夷攻夷的策略,對於國家而言益處頗多,應當應允這一請求,並且滿懷熱忱地表示,自己甘願為國家效力,不惜赴湯蹈火。竇太後在權衡利弊之後,初步決定采納耿秉的建議。


    然而,尚書宋意,卻有著不同的考量。他充分考慮到鮮卑,可能帶來的隱患,於是奮筆疾書,上書表示反對。麵對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竇太後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時之間難以做出最終的定奪。


    就在此時,恰逢齊殤王子都鄉侯劉暢,前來吊唁國喪。竇太後對劉暢多次予以召見,並加以寵幸,還派遣他到上東門任職。


    這一安排,在無形之中分走了竇憲部分宮省之權,竇憲因此心生嫉妒與怨恨。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力,竇憲竟然喪心病狂地派刺客暗殺了劉暢。


    竇太後得知此事後,怒不可遏,盛怒之下把竇憲禁錮於內宮。竇憲深知自己犯下大錯,害怕因此被處死,便絞盡腦汁,想出了自請出擊匈奴來免除死罪的辦法。


    於是,在十月乙亥這個特殊的日子裏,竇太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最終任命竇憲為車騎將軍,統領大軍討伐北匈奴,同時任命執金吾耿秉為副將,協助竇憲完成這一艱巨的使命。


    公元89 年的夏六月,驕陽似火,竇憲率領大軍在稽落山,與北匈奴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戰場上,金鼓齊鳴,殺聲震天,竇憲指揮若定,漢軍士氣高昂,奮勇殺敵。


    最終,竇憲以破竹之勢大破北匈奴,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隨後,竇憲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以銘記這一偉大的功績,之後班師回到京師洛陽。


    北匈奴單於,為了表示臣服和修好之意,派遣弟弟右溫禺鞮王,來到漢宮侍奉竇太後。然而,竇憲卻對此頗為不滿,指責北單於沒有親自前來,認為這不足以顯示北匈奴的誠意。於是,竇憲奏請竇太後,送回北匈奴王弟。


    九月庚申,竇太後鑒於竇憲的赫赫戰功,升任竇憲為大將軍。竇憲的地位一躍而升,位列三公之上,僅次於太傅鄧彪。在這樣的尊崇地位下,竇氏兄弟逐漸迷失自我,日益驕縱起來。


    當時,竇氏一族驕橫跋扈,氣焰囂張,其威名權勢威震海內。他們的黨羽如同蛛網般,遍布各大名都大郡,趁著竇氏得勢之機,肆意斂財。賄賂之事蔚然成風,州郡官員紛紛望風迎合,整個天下,陷入了一片騷動不安的局麵。


    他們爭相欺淩無辜百姓,肆無忌憚地掠奪財物。甚至公然攻擊亭台,驅趕官吏,毫無顧忌地侵犯婦女,其暴虐行徑日益嚴重。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卻又申訴無門。


    大司徒袁安、司空任隗以及相關部門的官員,心懷正義,多次挺身而出,對竇氏的種種惡行進行彈劾。然而,他們的努力卻如石沉大海,沒有產生任何實質性的成效。


    尤其是竇太後的弟弟竇景,更是無法無天,縱容其奴仆在道路上公然攔路搶劫。那些商賈們一旦聽聞他們的到來,就如同驚弓之鳥,趕緊緊閉門戶,謝客停業,就好像在躲避窮凶極惡的盜寇一般。


    而與此相關的管理部門,或是出於畏懼竇氏的權勢,或是自身的膽怯軟弱,竟然沒有一人敢上奏章,檢舉竇景及其奴仆的罪行。


    這種權貴橫行霸道,欺壓百姓的現象在許多朝代都曾出現。它不僅反映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與腐敗,也揭示了權力失去製衡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竇氏的暴虐行為,嚴重破壞了社會的公平正義,擾亂了社會秩序,使得民眾對朝廷的信任度大幅降低,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為社會的動蕩埋下了禍根。


    公元 90 年五月,在竇太後的支持之下。竇憲派遣副校尉閻盤,率領整整兩千名精銳騎兵,長途奔襲伊吾(今新疆哈密)這塊戰略要地的北匈奴軍。


    當時,伊吾之地形勢複雜,北匈奴軍占據此地,企圖以此為據點,對漢朝邊境形成威脅。然而,閻盤所率的漢軍,憑借著出色的戰術指揮和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與北匈奴軍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在刀光劍影、喊殺聲震耳欲聾的戰場上,漢軍以排山倒海之勢衝擊著北匈奴軍的防線,最終大破敵軍,成功奪取了伊吾之地。


    這一勝利的消息,迅速傳遍了西域,車師國上下聽聞後,陷入了極度的震恐之中。車師國地處西域要衝,一直以來在各方勢力之間艱難周旋。


    如今漢朝大軍展現出如此強大的軍威,讓車師國的統治者,深感自身的弱小與無助。為了向漢朝表示臣服和尋求庇護,車師前王和車師後王,紛紛派遣各自的王子,入宮侍奉竇太後。這一舉動不僅是一種政治上的妥協,更是對漢朝權威的敬畏與認同。


    竇太後見車師國如此恭順,為了彰顯漢朝的恩威,便慷慨地賜予了兩位車師王子印綬和金帛。這些賞賜,不僅是物質上的豐厚贈予,更是一種象征著漢朝認可和接納的榮譽標誌。


    六月,竇太後為了表彰竇憲等人的赫赫戰功,特意下詔封竇憲為冠軍侯,竇篤為郾侯,竇瑰為夏陽侯。然而,在這榮耀加身的時刻,唯獨竇憲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態度,他堅決拒不受封。


    或許是竇憲出於對自身功績的謙遜,認為此次勝利,不足以承受如此崇高的封侯之賞。又或許是他,有著更深層次的政治考量和長遠的戰略謀劃,不願因封侯而引起朝廷內部的嫉妒和紛爭。


    公元 91 年,漢軍發起了一場,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金微山之戰。在這場激烈的戰役中,漢軍憑借著卓越的軍事策略、精良的裝備以及頑強的戰鬥意誌,再度成功擊破了北匈奴的防線。北匈奴單於,在這場潰敗中逃亡,其去向成為了一個謎團,無人知曉其確切的蹤跡。


    而在北匈奴單於失蹤之後,其弟於除鞬,挺身而出,自立為單於,試圖收拾殘局,統領著 八部約 2 萬餘人。他們在曆經戰火的洗禮後,於蒲類海派遣使者,向漢朝表示歸順。


    竇憲深知此事,對於漢朝邊疆穩定的重要性,便上書奏請立於除鞬,為北單於。竇憲在奏折中,詳細闡述了這樣做的諸多好處,比如可以穩定北匈奴的局勢,避免其再次成為漢朝邊疆的威脅,同時也能夠彰顯漢朝的仁德與寬容。竇太後在仔細權衡利弊之後,答應了竇憲的請求。


    次年,即公元 92 年,竇太後果斷做出決策,派遣耿夔,授予北單於璽綬。這一璽綬代表著漢朝對於北單於地位的正式認可,具有極其重要的象征意義。


    不僅如此,還派遣中郎將任尚,持節駐軍伊吾,負責都護北匈奴。其待遇和管理方式,一如對待南匈奴的故事,旨在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對北匈奴的有效管理和監督,維護邊疆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這一係列舉措,對於當時的民族融合和邊疆穩定,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後世處理類似的民族關係問題,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可以說,在漢章帝去世之後。竇太後開始掌握皇權,臨朝理政。在這個時期內,她和她所代表的外戚勢力,也就是竇氏一族,對於東漢朝廷是有所貢獻的。


    尤其是對外戰爭之上,竇太後讓竇憲,去攻打北匈奴,結果竇憲把北匈奴打得大敗。就因為這一仗,東漢王朝變得特別強盛,進入了最繁榮興旺的時候。


    然而,竇氏一族為了爭權奪利,將天下和百姓放在了自己家族利益之下。雖然,在短期之內為東漢朝廷作出了貢獻。但是,隨著權力欲望的膨脹。他們所作的政治考量,將會變得更加的瘋狂。


    因為,外戚勢力和皇權勢力,本來就是一個此消彼長的矛盾體。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一份具有唯一性的至高皇權,她的歸屬者隻能有一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封建曆史女權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史嗑郎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史嗑郎王並收藏封建曆史女權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