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外戚竇氏集團的勢力,不斷地膨脹和擴張。他們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從朝堂的官員任免,到地方的政務管理,幾乎無所不在。在這樣的形勢下,東漢王朝的皇權,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大有即將改朝換代的危險勢頭。


    而身為外戚竇氏核心人物的竇太後,在這權力的旋渦中,逐漸迷失了自我。此時此刻的她,被那至高無上的權力,徹底蒙住了雙眼。或許是那種擁有絕對權力,所帶來的極度快感,讓她忘卻了自己原本的身份和職責。


    她沉浸在權力所帶來的虛榮裏,就如同陷入了一個無法掙脫的泥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而在這個時候,那些圍繞在竇太後身邊的勢力,也各自心懷鬼胎。他們都希望能夠從這混亂的局勢中,攫取到最大的利益,並想方設法保護好,自身已有的權益。


    正因如此,已經有一部分人,按捺不住內心的欲望,開始蠢蠢欲動,躍躍欲試。他們試圖用盡各種手段去慫恿竇太後,妄圖推動改朝換代的進程,以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竇太後的閨蜜鄧夫人,與射聲校尉郭舉,頻繁且毫無顧忌地,出入竇太後的寢宮。郭舉此人,憑借著自身的某些特質,深得竇太後的寵幸,這份寵幸甚至到了令人側目的程度。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他們二人野心勃勃,竟然共同密謀策劃要殺害漢和帝劉肇。


    劉肇憑借著自身的敏銳洞察力和深沉的心機,暗中察覺到了他們那深藏不露的陰謀。深知局勢緊迫的他,立即與兄長劉慶,秘密謀劃起事。


    劉慶自小就與劉肇關係極為親密,兄弟之間的情誼深厚無比。劉肇對劉慶特別恩遇有加,劉慶也因此能夠時常自由出入宮廷,甚至留下住宿,兄弟二人得以毫無顧忌地共議私事。


    在劉肇即將展開行動之際,他渴望能閱覽《漢書·外戚傳》,期望從中汲取漢文帝,誅殺舅父薄昭、漢武帝誅殺舅父竇嬰的智慧與力量。


    然而,他內心充滿了對左右隨從的懼怕,擔心他們走漏風聲,因而不敢讓他們去尋找此書。無奈之下,他隻好讓劉慶,私下向兄長千乘王劉伉借閱。


    在一個寂靜的夜裏,劉肇謹慎地將劉慶單獨接入內室,緊閉門窗,確保無人偷聽,然後開始了一場緊張而機密的密謀。不僅如此,劉肇還讓劉慶向宦官鄭眾傳話,希望他能在書中幫忙尋找皇帝誅殺舅父的相關故事,以作參考。


    鄭眾知曉此事後,果斷勸劉肇,即刻誅殺竇憲的心腹郭舉、郭璜等人,以絕後患。但劉肇經過深思熟慮,認為竇憲此時正領兵在外,若是貿然行動,極有可能引發兵變,導致局勢失控,權衡再三後,並未采納鄭眾的建議。


    當時的局勢極為複雜。竇憲正率領大軍在外,手握重兵。漢和帝心中清楚,一旦竇憲得知了,誅殺郭舉等人的計劃,極有可能借機作亂,引發難以預料的動蕩與禍亂。


    考慮到這一潛在的巨大威脅,漢和帝縱然滿心憤懣,也隻能強忍著怒火,暫時按兵不動,等待合適的時機再一舉出擊,化解這場危機。


    也許是竇氏一族盲目的自大,也許是他們沒有預料到年輕的漢和帝劉肇,會在此時發動政變。因而,竇氏一族對於即將到來的危險,並沒有足夠的防範。


    公元92年四月,竇憲在一番波折之後,終於回到了京師洛陽。時間來到了六月戊戌日,在這特殊的一天,丁鴻巧妙地借發生日食,這一罕見的天文現象之機,向劉肇上書,言辭隱晦卻又充滿暗示,意在推動劉肇發動政變。


    在丁鴻上書之後,又過了十幾天,劉肇精心謀劃,以“到白虎觀講經”這一看似平常的理由,帶著劉慶,悄悄地移駕北宮章德殿]。


    與此同時,劉肇果斷任命丁鴻,擔任三公之首的太尉一職,並且讓他兼任衛尉,賦予他統領宮中禁軍的重大權力,從而牢牢地控製住了南宮和北宮。


    不僅如此,劉肇還下令,讓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率領士兵做好備戰準備,緊閉城門,以雷霆之勢迅速展開行動,成功逮捕了鄧夫人、郭璜、郭舉、鄧疊、鄧磊等人,毫不留情地將他們全部投入獄中,最終判處死刑。


    緊接著,劉肇又派遣謁者仆射,收回了竇憲的大將軍印信綬帶,褫奪了他的大將軍之職,將其改封為冠軍侯。


    同時,竇篤、竇景、竇瑰也受到牽連,一並被要求前往各自的封國。劉肇念及竇太後的情麵,終究沒有明確下令處決竇憲,但是為了防止竇憲再生事端,他選派了嚴苛幹練的封國宰相,去監督竇憲。


    在經過一番緊張的等待和確認,當得知竇憲、竇篤、竇景都已到達封國之後,劉肇毅然勒令他們自殺,以絕後患,徹底消除了這一威脅皇室權威和國家穩定的隱患。


    經過一番激烈的較量,劉肇等人成功地將竇氏及其黨羽一網打盡,徹底消除了這一禍國殃民的勢力。從此,劉肇得以親政,開始了他治理國家的征程。


    劉肇在成功掌權之後,展現出了雷厲風行的果敢與堅決。他毫不猶豫地立即著手,清理竇氏殘黨餘孽,決心要將竇氏,在朝堂留下的不良影響徹底清除。


    在這場大規模的整頓行動中,劉肇目光如炬,絕不放過任何一個,與竇氏有著密切關聯的角落。凡是那些依仗著竇家的關係,而得以入朝為官的人,無論其職位高低,權力大小,統統被毫不留情地罷免,責令他們收拾行囊回家。


    這些憑借不正當關係獲取官職的人,平日裏或許作威作福,魚肉百姓,如今在劉肇的鐵腕整治下,失去了曾經的威風。


    他們有的心懷不甘,有的懊悔不已,但都無法改變被驅逐出官場的命運。劉肇以這種堅決的方式,向整個朝廷和天下百姓表明了他整頓朝綱,重振朝風的堅定決心,為國家的發展和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鄧夫人、郭舉以及竇氏外戚,在劉肇的果斷行動下被一一誅殺,這一重大事件引發了宮廷權力格局的劇烈變動。竇太後,這位曾經權傾朝野的人物,瞬間失去了有力的支持和依靠,勢力迅速衰落,從而陷入了失勢的困境。


    曾經呼風喚雨、掌控大局的竇太後,如今隻能無奈地接受這一殘酷的現實。在宮廷的風雲變幻中,她已無力回天,隻好懷著滿心的失落與不甘,黯然退隱南宮。


    南宮,這座曾經或許也見證過她輝煌的宮殿,此刻卻成為了她落魄的歸宿。在這裏,竇太後遠離了曾經的權力中心,不再有前呼後擁的排場,不再能隨心所欲地發號施令。


    她獨自麵對著寂靜的宮牆,回憶著往昔的榮光,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悔恨與哀愁。曾經的權勢如過眼雲煙般消散,如今的她隻能在這冷清的角落裏,默默度過餘生。


    此時,可能是礙於母子的情麵,漢和帝對於竇太後一族並沒有趕盡殺絕。當時,河南尹張酺鄭重地上疏,言辭懇切地指出沘陽公主第四子竇瑰,實乃忠誠謹慎之人。


    他舉例說明竇瑰平日的言行舉止,皆體現出其對人對事的誠懇與負責,故而懇請漢和帝,隻將竇瑰貶為關內侯,讓其從封地返回京師洛陽,以便能夠悉心供養母親沘陽長公主,從而盡到為人子的孝道。此等請求,足見張酺對竇瑰品行的認可與讚賞。


    然而,到了公元93 年,負責監察的禦史中丞周?卻上書,言辭激烈地指出沘陽公主子竇瑰,竟敢輕忽天威,對王室表現出極大的侮慢。


    為了進一步佐證自己的觀點,周?詳細列舉了竇瑰的種種罪行,比如竇瑰偽造天子專用的巡狩封禪上書,以此迷惑眾人,其行為實屬大逆不道,應當被處以極刑。甚至還透露,竇瑰常常念叨王莽篡逆之事,這無疑是對漢室權威的嚴重挑釁。麵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漢和帝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將竇瑰貶為羅侯。


    由此可見,漢和帝對於母親竇太後以及她的家人,還是有網開一麵的。也許是這個時候,漢和帝還一心認為,竇太後就是她的生母。也許是此刻的漢和帝為了穩固朝局,顧忌皇家的體麵,暫時選擇了寬容。反正,這個時候的竇太後雖然失去了權力,但是生命還是得以保全了下來。


    就這樣,在竇氏外戚勢力被瓦解之後。竇太後在南宮,過上了被禁足的日子,時間一晃就是五年過去。


    公元 96 年十二月丁巳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在南宮的宣室殿熊熊燃起。那火光衝天,濃煙滾滾,仿佛要將整個天空都吞噬。


    當時,竇太後正居於南宮。而另一邊,漢和帝身處北宮。北宮與南宮雖僅有一牆之隔,但在這災難來臨的時刻,卻仿佛隔著遙遠的距離。


    漢和帝或許在聽聞南宮起火的消息時,心急如焚,擔憂著竇太後的安危。又或許他正忙於指揮救援,試圖盡快撲滅這場大火,以減少損失。總而言之,這場蹊蹺詭異的大火,似乎在預示著一場變故的到來。


    轉過年來的公元 97 年,閏八月的十四日,這一天注定被銘刻在曆史的長河之中。竇氏的生命走到了盡頭,悄然離世。


    竇氏,這位曾經在宮廷中占據重要地位的人物,在她離去後,被賜予了“章德皇後”的諡號。這一諡號,承載著對她一生的評價和追憶。


    在漢明帝之後,東漢皇後的諡號,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規律,皆用“德”字。這一現象背後,蘊含著深刻的曆史和文化因素。


    至於賢愚優劣,皆被一視同仁地,給予了“德”字作為諡號。無論是以賢德著稱的皇後,還是在品德方麵存在爭議的皇後,都無一例外地被賦予了這個字。


    比如漢明帝的馬皇後,她以其賢淑和聰慧贏得了眾人的讚譽,其品德之高尚令人敬仰。而竇皇後,或許在其一生中,有著複雜的經曆和評價,但同樣獲得了“德”字的諡號。


    這種統一的諡號給予方式,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於皇後地位的尊崇,和對於後宮秩序的維護。無論皇後們在個人品德和行為上存在何種差異,都以“德”字來強調,她們作為後宮之主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義。


    “德”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極高的價值和重要性。它代表著道德,品行和操守,是一種被廣泛推崇和追求的品質。將“德”字作為皇後們的諡號,也體現了當時社會對於女性品德的期望和要求。


    總之,竇皇後和馬皇後等皇後們諡號皆為“德”,這一現象不僅是一種稱號的賦予,更是東漢時期社會,文化等多方麵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就在章德太後病逝之後,尚未來得及入土為安,其身後之事便掀起了一陣波瀾。漢和帝生母梁貴人的長姐梁嫕,懷著滿心的悲憤與堅定的決心,奮筆疾書,上書詳細陳述了當年梁貴人那令人痛心疾首的枉死之事。


    梁嫕的這封上書,字字泣血,句句含冤。在那一封飽含深情與冤屈的書信之中,漢和帝才終於知曉了自己竟是梁貴人所生。這一真相猶如一道驚雷,在漢和帝的心中炸開,掀起了驚濤駭浪。


    與此同時,漢和帝也由此得知了梁氏族人,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那些無辜的梁氏族人,被惡意誣陷,被迫遠離故土,流放到了遙遠而艱苦的九真郡。在那荒僻之地,他們飽經風霜,承受著身心的雙重折磨。


    比如,有的梁氏族人在流放途中染病,卻因缺醫少藥而病情加重;有的則因不適應當地惡劣的環境,生活困苦,艱難求生。這一樁樁、一件件悲慘的遭遇,讓漢和帝對梁氏族人的遭遇深感痛心和愧疚。


    在當時,整個朝野上下,百官群情激憤。從位高權重的三公九卿,到各司其職的大小官吏,紛紛呈上此類奏報。就如同洶湧的潮水一般,一波接著一波,彰顯著眾人對正義的追求和對不公的憤慨。


    例如,某位直言敢諫的禦史,以犀利的筆觸詳述竇氏之過。又有某位德高望重的尚書,引經據典論證貶其尊號的合理性。眾多官員齊心協力,隻為還梁貴人一個公道,維護朝廷的公正與清明。


    在鋪天蓋地的輿論壓力之下,漢和帝劉肇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以及了解了竇太後生前的所作所為。此刻的他,陷入了無盡的矛盾之中。


    而漢和帝的態度如何,也關係著竇太後的身後事該如何處置。這位曾經叱吒東漢朝廷的女權人,會不會為自己生前的不擇手段,心狠手辣買單呢?漢和帝究竟會給已經故去的竇太後,安排怎樣規格的生後事?也許,一切盡在難言之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封建曆史女權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史嗑郎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史嗑郎王並收藏封建曆史女權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