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武自殺這一事件,在當時的政治舞台上,掀起了驚濤駭浪。此後,竇妙的命運,也隨之發生了急劇的轉折。
竇妙,這位曾經身處宮廷高位的女子,在竇武離世後,遭到了漢靈帝無情的處置。漢靈帝毫不留情地,將她遷往南宮雲台居住。
南宮雲台,那是一個清冷孤寂的地方,與曾經的繁華宮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裏,竇妙失去了往日的尊榮與權勢,隻能在寂寞與淒涼中,獨自徘徊。
而竇妙的家屬們,更是遭遇了極其悲慘的命運。他們被無情地流放到,遙遠的日南郡比景縣。日南郡比景縣,那是一個地處邊陲,條件惡劣的地方。路途遙遠,充滿了艱辛與危險。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飽經風霜。
在流放的途中,他們遭遇了惡劣的天氣,狂風暴雨無情地襲擊著他們孱弱的身軀。食物的匱乏,疾病的困擾,更是讓他們的處境雪上加霜。
這一係列的變故,不僅是竇妙及其家屬個人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政治鬥爭殘酷性的真實寫照,反映了宮廷權力鬥爭的無情與血腥。
這一麵,竇妙以及她的竇氏家族剛剛被清算完。漢靈帝就迫不及待的改朝換麵了。公元 169 年的伊始,一場意義非凡的事件,在宮廷之中悄然上演。漢靈帝懷著滿心的期待與尊崇,親自將自己的親生母親董氏,迎入了那巍峨莊嚴,金碧輝煌的宮中。這位董氏,從此被尊稱為孝仁皇後,她的到來仿佛給宮廷,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
她所居住的永樂宮,更是一處奢華無比的所在。永樂宮的建築風格獨具匠心,飛簷鬥拱,雕梁畫棟,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皇家的威嚴與尊貴。宮內的裝飾美輪美奐,珍貴的絲綢帷幕隨風輕舞,精美的瓷器擺件在陽光下,閃耀著迷人的光澤。
永樂宮的庭院中,奇花異草爭奇鬥豔,四季都彌漫著醉人的芬芳。清澈的池塘裏,錦鯉悠然遊動,泛起層層漣漪。而在宮殿的回廊之間,宮女們穿梭忙碌,太監們謹小慎微,時刻侍奉著孝仁皇後的起居。
漢靈帝對母親居住的永樂宮,更是關懷備至,時常送來珍稀的寶物和美味的佳肴,以表達自己的敬愛之情。董氏在這永樂宮中,享受著尊崇的地位和優越的生活,成為了宮廷中備受矚目的存在。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竇妙的淒涼。想當初,正是竇武和竇妙的決定,才讓漢靈帝走上了帝位。而如今,竇家卻落了個如此淒慘的結局。這不正是政治鬥爭,所帶來的殘酷性。
在當年的四月,一個令人震驚的奇異景象出現了。隻見禦座之上,赫然顯現出一條青龍,那威嚴的身姿令人心生敬畏,也在宮廷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
與此同時,大司農張奐的內心,正飽受著煎熬。先前,他被曹節所蒙騙,參與了誅殺竇武這一事件。事後,他深深地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恥辱和懊悔。
趁著此次禦座現青龍的時機,張奐毅然上疏,言辭懇切地說道:“皇太後雖居南宮,而恩禮不接,朝臣莫言,遠近失望。”他深知竇太後的處境不公,希望靈帝能夠重視並改善。然而,可悲的是,靈帝當時被身邊的常侍所迷惑,未能采納張奐的忠言。
不僅如此,郎中謝弼,也挺身而出,向靈帝上書。他指出蛇乃是女子之祥,再次重申竇太後當初立靈帝之功,強調靈帝不應因竇太後的家族之事而牽連於她。如今竇太後被幽禁在空宮之中,實在令人心寒。靈帝既然以桓帝為父,就理應以太後為母,給予應有的尊重和待遇。
隻可惜,謝弼的這番正義之言,卻觸怒了靈帝身邊的宦官。他們對謝弼百般排擠和打壓,致使謝弼無奈棄官,回到了東郡家鄉。然而,厄運並未就此放過他。東郡太守曹紹,作為曹節的從子,對謝弼懷恨在心,竟將其捕殺。
這一係列的事件,不僅揭示了當時宮廷政治的黑暗與混亂,也展現了忠臣義士為了正義和公道,不惜挺身而出,卻最終慘遭迫害的悲慘命運。它反映了宦官專權下的社會不公和正義的淪喪,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個悲哀的縮影。
不過,此時的漢靈帝雖然受製於宦官一黨。但是,他並不是傀儡皇帝。大臣們建議,以及自己內心之中的感恩之情。仍然在告誡著他,作為一國之君,需要理性。
盡管竇武在那場激烈的政治鬥爭中,不幸被誅殺,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漢靈帝的內心深處,依舊留存著一份對於太後竇妙的感念之情。
要知道,在權力交錯的宮廷之中,局勢複雜多變,人心難測。竇武的遭遇令人唏噓不已,但即便在這樣的背景下,漢靈帝也沒有完全忘卻,太後竇妙曾經為他所做的一切。
竇妙當初援立漢靈帝為帝,這一舉措絕非易事。在宮廷內部各方勢力的角逐與權衡中,竇妙堅定地選擇了支持漢靈帝,為他鋪平了登上皇位的道路。這其中,或許經曆了無數的權謀較量,暗中謀劃,竇妙所麵臨的壓力和挑戰,可想而知。
漢靈帝深知,若沒有竇妙在關鍵時刻的果敢決策和堅定支持,自己或許無法登上這至高無上的皇位,無法擁有掌控天下的權力。這份功勞,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漢靈帝的心中熠熠生輝,縱使周圍的政治風雲如何變幻,也無法將其光芒掩蓋。
也正是因為這份深深的感念,使得漢靈帝在麵對竇妙時,始終保留著一絲溫情與尊重,成為了那段充滿權謀與鬥爭的曆史中的一抹難得的亮色。
於是,兩年之後。這場風波的影響慢慢消除的時候,漢靈帝就開始了他的感恩之行。公元 171 年的十月初一日,這一天陽光灑落在宮廷的每一個角落,氣氛莊嚴肅穆。漢靈帝親自率領著眾多群臣,浩浩蕩蕩地前往南宮,去朝拜太後竇妙。
那場麵極為壯觀,漢靈帝身著華麗的龍袍,神色莊重,走在隊伍的前列。身後的群臣們也是衣冠整齊,麵容恭敬。他們邁著整齊的步伐,帶著對太後的尊崇之情,一步步走進南宮。
到達南宮後,漢靈帝親自向太後竇妙,奉獻祝壽之禮。他的眼神中充滿了誠摯與敬意,動作小心翼翼,盡顯對太後的關心與愛戴。
在這期間,黃門令董萌,多次挺身而出,為太後竇妙申訴怨忿。他詳細地陳述著太後所遭受的不公待遇,言辭懇切,令人動容。
而漢靈帝也展現出了難得的開明,對於董萌的申訴一一采納。並且,在供養資奉方麵,相比以前,有了顯著的增加,力求讓太後竇妙的生活,更加舒適和安心。
然而,這一切卻引起了中常侍曹節、王甫的極度嫉恨。他們心懷叵測,見董萌依附幫助太後竇妙,便心生毒計。惡意誣陷董萌,毀謗漢靈帝的母親董氏(董太後),憑借著他們在宮廷中的權勢,將董萌投入獄中。可憐的董萌,在獄中遭受了種種折磨,最終含冤而死。
雖然,在漢靈帝的授意之下,竇妙的生存環境開始有所好轉。但是,這種家破人亡的打擊,始終在竇妙的內心難以散去。最終,憂鬱成疾。
公元 172 年那個炎熱的六月,一則令人悲痛的消息如疾風般傳來,竇妙的母親在遙遠的比景縣與世長辭。這一噩耗仿佛一道晴天霹靂,狠狠地擊中了竇妙本就脆弱的心靈。
比景縣,那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地方,竇妙無法在母親生命的最後時刻,陪伴在其身旁,這種遺憾和愧疚,如沉重的巨石,壓在她的心頭。
母親的音容笑貌、溫暖的懷抱以及曾經的關懷與嗬護,不斷在竇妙的腦海中浮現,每一次回憶都如同尖銳的刀刃,刺痛著她的心。
因著母親的逝去,竇妙陷入了更加無盡的憂鬱之中。她茶飯不思,夜不能寐,整日以淚洗麵,原本明亮的雙眸失去了光彩,嬌美的容顏也變得憔悴不堪。
日子在痛苦和煎熬中一天天過去,終於,在初十日(7 月 18 日)這一天,竇妙再也無法承受內心的痛苦和折磨,憂鬱成疾的她,帶著對母親深深的思念和眷戀,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她的離去,如同夜空中一顆流星的隕落,令人惋惜不已。在那個充滿權謀與爭鬥的宮廷之中,竇妙最終在親情的缺失和內心的痛苦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又一個悲劇。
都說逝者如斯。可是,這些擁有著強大勢力網的宦官一黨,對於已近離世的竇妙,還是耿耿於懷。
宦官們始終對竇氏,心懷深深的怨恨,這種怨恨猶如燃燒不盡的火焰,時刻侵蝕著他們的心靈。於是,他們竟做出了極為惡劣的舉動,用簡陋的衣車,裝載著竇妙的屍體,將其放置在城南的市舍之中數日之久。
在這期間,曹節、王甫這兩個心懷不軌之人,還妄圖僅僅以貴人的禮儀,來安葬竇妙。他們的心思可謂惡毒至極,企圖借此進一步打壓,竇氏的尊嚴和地位。
然而,漢靈帝心中仍然念及竇妙,當初迎立自己為帝的恩情。他感慨地說道:“太後親立朕躬,統承大業。《詩》雲:‘無德不報,無言不酬。’豈宜以貴人終乎?”漢靈帝的話語中充滿了對竇妙的尊重和感激,他深知竇妙對自己皇位繼承的重要性,不願意讓她在死後,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
曹節見狀,又心生一計,提出將竇妙葬於別處,並讓馮貴人配享桓帝。這一建議無疑是對竇妙的又一次侮辱和貶低。
麵對如此複雜的局麵,漢靈帝為此詔令公卿們舉行會議,共同商討竇妙的喪葬事宜。這場會議充滿了緊張和爭議,各方勢力都在為自己的利益和觀點據理力爭。而漢靈帝則在眾多的聲音中,努力尋求一個能夠公正對待竇妙的解決方案。
太尉李鹹彼時正因重病纏身而臥床休養,然而,即便身體極度虛弱,他仍懷著堅定的決心,對身旁的妻兒鄭重說道:“若皇太後不得配食桓帝,吾不生還矣!”他的話語雖然氣若遊絲,卻飽含著無比的堅決和剛毅。
在那場至關重要的會議之上,廷尉陳球挺身而出,慷慨陳詞:“皇太後出身於盛德良家,以母儀天下之姿,統領萬民,宜配先帝,這是毫無疑問之事。”他的聲音洪亮而有力,回蕩在整個朝堂。“
皇太後自在椒房之時,便展現出了聰明睿智的母儀之德。然而時運不濟,遭遇諸多艱難險阻,卻能毅然援立聖明之主,承繼宗廟之業,其功勳卓著,意義至重。先帝晏駕之後,又因遭遇大獄,皇太後被迫遷居至空宮之中,不幸早早離世。其家族雖獲罪,然此事絕非太後之過。今若將其別葬,實在是辜負了天下百姓的期望。況且那馮貴人之塚曾經慘遭發掘,其骸骨暴露於荒野,竟與賊人的屍首並列,魂靈遭受汙染,況且她對國家並無功績,又怎能配得上與至尊先帝合葬(指馮貴人曾被盜墓奸屍,不宜再配享桓帝)!”陳球越說越激動,麵色漲紅。
接著,他又繼續說道:“陳(陳蕃)、竇(竇武)既已蒙冤,皇太後又無故被幽閉,臣每每念及此事,便常常痛心疾首,天下之人亦為此憤恨慨歎!今日在此陳言,即便退下之後遭受罪責,也是臣一直以來的心願!”他的言辭懇切,令人動容。
李鹹以及公卿以下的眾人聽聞,皆紛紛表示讚同。然而,曹節、王甫依舊固執己見,他們舉起先前那些獲罪的漢朝皇後之例,試圖以此為據,爭執竇氏身負大罪,不宜與先帝合葬。
李鹹聽聞,毫不退縮,再次上疏,一一予以駁斥。他在疏中尖銳地指出:“今長樂太後尊號在身,曾親嚐稱製之權,並且援立聖明之主,使得皇祚得以光隆昌盛。太後將陛下視為親子,陛下豈能不以太後為母!子無黜母之理,臣無貶君之由,應當將太後與先帝合葬於宣陵,一如舊製。”其言辭犀利,邏輯嚴密。
漢靈帝閱罷李鹹的上疏,沉思良久,最終被其言辭所打動,順從了其所奏之請。竇妙也終得與漢桓帝合葬於宣陵,得以在地下安息。
竇妙,這位曾經身處宮廷高位的女子,在竇武離世後,遭到了漢靈帝無情的處置。漢靈帝毫不留情地,將她遷往南宮雲台居住。
南宮雲台,那是一個清冷孤寂的地方,與曾經的繁華宮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裏,竇妙失去了往日的尊榮與權勢,隻能在寂寞與淒涼中,獨自徘徊。
而竇妙的家屬們,更是遭遇了極其悲慘的命運。他們被無情地流放到,遙遠的日南郡比景縣。日南郡比景縣,那是一個地處邊陲,條件惡劣的地方。路途遙遠,充滿了艱辛與危險。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飽經風霜。
在流放的途中,他們遭遇了惡劣的天氣,狂風暴雨無情地襲擊著他們孱弱的身軀。食物的匱乏,疾病的困擾,更是讓他們的處境雪上加霜。
這一係列的變故,不僅是竇妙及其家屬個人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政治鬥爭殘酷性的真實寫照,反映了宮廷權力鬥爭的無情與血腥。
這一麵,竇妙以及她的竇氏家族剛剛被清算完。漢靈帝就迫不及待的改朝換麵了。公元 169 年的伊始,一場意義非凡的事件,在宮廷之中悄然上演。漢靈帝懷著滿心的期待與尊崇,親自將自己的親生母親董氏,迎入了那巍峨莊嚴,金碧輝煌的宮中。這位董氏,從此被尊稱為孝仁皇後,她的到來仿佛給宮廷,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
她所居住的永樂宮,更是一處奢華無比的所在。永樂宮的建築風格獨具匠心,飛簷鬥拱,雕梁畫棟,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皇家的威嚴與尊貴。宮內的裝飾美輪美奐,珍貴的絲綢帷幕隨風輕舞,精美的瓷器擺件在陽光下,閃耀著迷人的光澤。
永樂宮的庭院中,奇花異草爭奇鬥豔,四季都彌漫著醉人的芬芳。清澈的池塘裏,錦鯉悠然遊動,泛起層層漣漪。而在宮殿的回廊之間,宮女們穿梭忙碌,太監們謹小慎微,時刻侍奉著孝仁皇後的起居。
漢靈帝對母親居住的永樂宮,更是關懷備至,時常送來珍稀的寶物和美味的佳肴,以表達自己的敬愛之情。董氏在這永樂宮中,享受著尊崇的地位和優越的生活,成為了宮廷中備受矚目的存在。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竇妙的淒涼。想當初,正是竇武和竇妙的決定,才讓漢靈帝走上了帝位。而如今,竇家卻落了個如此淒慘的結局。這不正是政治鬥爭,所帶來的殘酷性。
在當年的四月,一個令人震驚的奇異景象出現了。隻見禦座之上,赫然顯現出一條青龍,那威嚴的身姿令人心生敬畏,也在宮廷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
與此同時,大司農張奐的內心,正飽受著煎熬。先前,他被曹節所蒙騙,參與了誅殺竇武這一事件。事後,他深深地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恥辱和懊悔。
趁著此次禦座現青龍的時機,張奐毅然上疏,言辭懇切地說道:“皇太後雖居南宮,而恩禮不接,朝臣莫言,遠近失望。”他深知竇太後的處境不公,希望靈帝能夠重視並改善。然而,可悲的是,靈帝當時被身邊的常侍所迷惑,未能采納張奐的忠言。
不僅如此,郎中謝弼,也挺身而出,向靈帝上書。他指出蛇乃是女子之祥,再次重申竇太後當初立靈帝之功,強調靈帝不應因竇太後的家族之事而牽連於她。如今竇太後被幽禁在空宮之中,實在令人心寒。靈帝既然以桓帝為父,就理應以太後為母,給予應有的尊重和待遇。
隻可惜,謝弼的這番正義之言,卻觸怒了靈帝身邊的宦官。他們對謝弼百般排擠和打壓,致使謝弼無奈棄官,回到了東郡家鄉。然而,厄運並未就此放過他。東郡太守曹紹,作為曹節的從子,對謝弼懷恨在心,竟將其捕殺。
這一係列的事件,不僅揭示了當時宮廷政治的黑暗與混亂,也展現了忠臣義士為了正義和公道,不惜挺身而出,卻最終慘遭迫害的悲慘命運。它反映了宦官專權下的社會不公和正義的淪喪,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個悲哀的縮影。
不過,此時的漢靈帝雖然受製於宦官一黨。但是,他並不是傀儡皇帝。大臣們建議,以及自己內心之中的感恩之情。仍然在告誡著他,作為一國之君,需要理性。
盡管竇武在那場激烈的政治鬥爭中,不幸被誅殺,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漢靈帝的內心深處,依舊留存著一份對於太後竇妙的感念之情。
要知道,在權力交錯的宮廷之中,局勢複雜多變,人心難測。竇武的遭遇令人唏噓不已,但即便在這樣的背景下,漢靈帝也沒有完全忘卻,太後竇妙曾經為他所做的一切。
竇妙當初援立漢靈帝為帝,這一舉措絕非易事。在宮廷內部各方勢力的角逐與權衡中,竇妙堅定地選擇了支持漢靈帝,為他鋪平了登上皇位的道路。這其中,或許經曆了無數的權謀較量,暗中謀劃,竇妙所麵臨的壓力和挑戰,可想而知。
漢靈帝深知,若沒有竇妙在關鍵時刻的果敢決策和堅定支持,自己或許無法登上這至高無上的皇位,無法擁有掌控天下的權力。這份功勞,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漢靈帝的心中熠熠生輝,縱使周圍的政治風雲如何變幻,也無法將其光芒掩蓋。
也正是因為這份深深的感念,使得漢靈帝在麵對竇妙時,始終保留著一絲溫情與尊重,成為了那段充滿權謀與鬥爭的曆史中的一抹難得的亮色。
於是,兩年之後。這場風波的影響慢慢消除的時候,漢靈帝就開始了他的感恩之行。公元 171 年的十月初一日,這一天陽光灑落在宮廷的每一個角落,氣氛莊嚴肅穆。漢靈帝親自率領著眾多群臣,浩浩蕩蕩地前往南宮,去朝拜太後竇妙。
那場麵極為壯觀,漢靈帝身著華麗的龍袍,神色莊重,走在隊伍的前列。身後的群臣們也是衣冠整齊,麵容恭敬。他們邁著整齊的步伐,帶著對太後的尊崇之情,一步步走進南宮。
到達南宮後,漢靈帝親自向太後竇妙,奉獻祝壽之禮。他的眼神中充滿了誠摯與敬意,動作小心翼翼,盡顯對太後的關心與愛戴。
在這期間,黃門令董萌,多次挺身而出,為太後竇妙申訴怨忿。他詳細地陳述著太後所遭受的不公待遇,言辭懇切,令人動容。
而漢靈帝也展現出了難得的開明,對於董萌的申訴一一采納。並且,在供養資奉方麵,相比以前,有了顯著的增加,力求讓太後竇妙的生活,更加舒適和安心。
然而,這一切卻引起了中常侍曹節、王甫的極度嫉恨。他們心懷叵測,見董萌依附幫助太後竇妙,便心生毒計。惡意誣陷董萌,毀謗漢靈帝的母親董氏(董太後),憑借著他們在宮廷中的權勢,將董萌投入獄中。可憐的董萌,在獄中遭受了種種折磨,最終含冤而死。
雖然,在漢靈帝的授意之下,竇妙的生存環境開始有所好轉。但是,這種家破人亡的打擊,始終在竇妙的內心難以散去。最終,憂鬱成疾。
公元 172 年那個炎熱的六月,一則令人悲痛的消息如疾風般傳來,竇妙的母親在遙遠的比景縣與世長辭。這一噩耗仿佛一道晴天霹靂,狠狠地擊中了竇妙本就脆弱的心靈。
比景縣,那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地方,竇妙無法在母親生命的最後時刻,陪伴在其身旁,這種遺憾和愧疚,如沉重的巨石,壓在她的心頭。
母親的音容笑貌、溫暖的懷抱以及曾經的關懷與嗬護,不斷在竇妙的腦海中浮現,每一次回憶都如同尖銳的刀刃,刺痛著她的心。
因著母親的逝去,竇妙陷入了更加無盡的憂鬱之中。她茶飯不思,夜不能寐,整日以淚洗麵,原本明亮的雙眸失去了光彩,嬌美的容顏也變得憔悴不堪。
日子在痛苦和煎熬中一天天過去,終於,在初十日(7 月 18 日)這一天,竇妙再也無法承受內心的痛苦和折磨,憂鬱成疾的她,帶著對母親深深的思念和眷戀,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她的離去,如同夜空中一顆流星的隕落,令人惋惜不已。在那個充滿權謀與爭鬥的宮廷之中,竇妙最終在親情的缺失和內心的痛苦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又一個悲劇。
都說逝者如斯。可是,這些擁有著強大勢力網的宦官一黨,對於已近離世的竇妙,還是耿耿於懷。
宦官們始終對竇氏,心懷深深的怨恨,這種怨恨猶如燃燒不盡的火焰,時刻侵蝕著他們的心靈。於是,他們竟做出了極為惡劣的舉動,用簡陋的衣車,裝載著竇妙的屍體,將其放置在城南的市舍之中數日之久。
在這期間,曹節、王甫這兩個心懷不軌之人,還妄圖僅僅以貴人的禮儀,來安葬竇妙。他們的心思可謂惡毒至極,企圖借此進一步打壓,竇氏的尊嚴和地位。
然而,漢靈帝心中仍然念及竇妙,當初迎立自己為帝的恩情。他感慨地說道:“太後親立朕躬,統承大業。《詩》雲:‘無德不報,無言不酬。’豈宜以貴人終乎?”漢靈帝的話語中充滿了對竇妙的尊重和感激,他深知竇妙對自己皇位繼承的重要性,不願意讓她在死後,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
曹節見狀,又心生一計,提出將竇妙葬於別處,並讓馮貴人配享桓帝。這一建議無疑是對竇妙的又一次侮辱和貶低。
麵對如此複雜的局麵,漢靈帝為此詔令公卿們舉行會議,共同商討竇妙的喪葬事宜。這場會議充滿了緊張和爭議,各方勢力都在為自己的利益和觀點據理力爭。而漢靈帝則在眾多的聲音中,努力尋求一個能夠公正對待竇妙的解決方案。
太尉李鹹彼時正因重病纏身而臥床休養,然而,即便身體極度虛弱,他仍懷著堅定的決心,對身旁的妻兒鄭重說道:“若皇太後不得配食桓帝,吾不生還矣!”他的話語雖然氣若遊絲,卻飽含著無比的堅決和剛毅。
在那場至關重要的會議之上,廷尉陳球挺身而出,慷慨陳詞:“皇太後出身於盛德良家,以母儀天下之姿,統領萬民,宜配先帝,這是毫無疑問之事。”他的聲音洪亮而有力,回蕩在整個朝堂。“
皇太後自在椒房之時,便展現出了聰明睿智的母儀之德。然而時運不濟,遭遇諸多艱難險阻,卻能毅然援立聖明之主,承繼宗廟之業,其功勳卓著,意義至重。先帝晏駕之後,又因遭遇大獄,皇太後被迫遷居至空宮之中,不幸早早離世。其家族雖獲罪,然此事絕非太後之過。今若將其別葬,實在是辜負了天下百姓的期望。況且那馮貴人之塚曾經慘遭發掘,其骸骨暴露於荒野,竟與賊人的屍首並列,魂靈遭受汙染,況且她對國家並無功績,又怎能配得上與至尊先帝合葬(指馮貴人曾被盜墓奸屍,不宜再配享桓帝)!”陳球越說越激動,麵色漲紅。
接著,他又繼續說道:“陳(陳蕃)、竇(竇武)既已蒙冤,皇太後又無故被幽閉,臣每每念及此事,便常常痛心疾首,天下之人亦為此憤恨慨歎!今日在此陳言,即便退下之後遭受罪責,也是臣一直以來的心願!”他的言辭懇切,令人動容。
李鹹以及公卿以下的眾人聽聞,皆紛紛表示讚同。然而,曹節、王甫依舊固執己見,他們舉起先前那些獲罪的漢朝皇後之例,試圖以此為據,爭執竇氏身負大罪,不宜與先帝合葬。
李鹹聽聞,毫不退縮,再次上疏,一一予以駁斥。他在疏中尖銳地指出:“今長樂太後尊號在身,曾親嚐稱製之權,並且援立聖明之主,使得皇祚得以光隆昌盛。太後將陛下視為親子,陛下豈能不以太後為母!子無黜母之理,臣無貶君之由,應當將太後與先帝合葬於宣陵,一如舊製。”其言辭犀利,邏輯嚴密。
漢靈帝閱罷李鹹的上疏,沉思良久,最終被其言辭所打動,順從了其所奏之請。竇妙也終得與漢桓帝合葬於宣陵,得以在地下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