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國士公子
官場修仙,好官不好當 作者:六月榴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隱謙不知道是真不懂,還是裝不懂,笑著接了一句,“人參人工種植了,這是好事啊,起碼產量高。”
劉廣林沒有接趙隱謙的話,因為,這是很正式的中式會客,有比官場更為森嚴的禮節。
餘書記其實學曆很高,根據劉廣林的了解,餘書記的儒學修為其實很深厚。當然,他研究學習的並不是程朱理學。
他對陽明心學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但他更精深的是《孟子》,而且還是受教員影響,批判式地研究學習的。
今晚的場合其實就是一個比較複古的中式餐會。
這一點,從整個餐廳裏看不到太多西式擺件上就能看出來。
這種層次的中式餐會,很講究次序尊卑。
趙隱謙的插話,既不禮貌,也在分薄餘書記的話語權。
主賓席上的男子看了趙隱謙一眼,和餘書記的兒子交換了一個眼神。
餘書記的兒子和趙隱謙認識,看到沒有人接話,這裏能接話的隻有他了。
不然話題就掉地上了,氣氛也就不會好。
於是,他沒好氣地說道:“趙主任這話說的,蘿卜產量不是更高嗎?”
這時候,劉廣林可以接話了,這叫把話圓回來,所以,劉廣林笑著說道:“事實上,人參大規模人工種植之後,其實就是貴一點的蘿卜。
藥用價值甚至比不上食用價值。”
劉廣林並不覺得自己的話有什麽錯漏。
雖然稍微有點知識的都知道,人參是五加科,蘿卜是十字花科;一個是多年生,一個是一、二年生的。
但,後世的東北人真的把人參種成蘿卜了。
餘書記是在東北讀的大學,隨口一語雙關,“東北人對人參還有一個稱呼,叫棒槌。”
大家莞爾一笑,氣氛一下子就輕鬆歡快起來。
這樣輕鬆的氣氛下,餘書記開始向劉廣林介紹起客人和家人來。
“這一對夫婦是我家晚輩,姓古,是莫斯科人文化交流公司的總經理。”
說到這裏,他轉向這對年輕夫婦,說道:“這是宜都市委書記劉廣林,性子有點耿直,你們能處好。”
劉廣林不等餘書記介紹完自己,就反應過來了,原來這位公子啊!
這位公子很有意思。
比方說,他的莫斯科人文化交流公司裏麵,並沒有一個莫斯科人;公司的地址不在國內也不在莫斯科,在巴黎。
更加神奇的是,這家公司所從事的事業和文化、交流都不沾邊。
這家公司是專門收購技術或者工廠的。
盡管古公子的經曆從來沒有出現在媒體上,但他的所作所為,根據劉廣林的了解,堪稱國士。
古公子以一己之力,在14年買下了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
這家公司是前蘇聯的一家專業設計製造航空發動機的公司,被譽為“動力沙皇”、“蘇聯航空工業心髒”。
國家有了馬達西奇公司之後,完全可以改善我國在航空發動機,尤其是在渦噴發動機上的巨大技術缺陷。
當然了,有賴於我國領先世界的風洞實驗室,現在我國的航空發動機,尤其是渦扇發動機的技術,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了。
而且目前來看,渦噴發動機在軍機上的運用上,已經越來越少,除了極少數的截擊機需要用到。
但,截擊機本來在空戰中的運用就屬於第二梯隊,靠狗鬥的空戰方式現在已經淘汰了。
現在的空戰都講究視距外作戰了,狗鬥?狗都不要了好吧!
但在當時,12年、13年的時候,國家還是很需要這樣馬達西奇這樣一個航空發動機製造廠的,畢竟設計理念成熟,各項管理規範有序。
可是,最終他還是敗在了米國的幹預之下。一生的心血,據說接近四十個億的投資,被烏克蘭政府凍結,全部打了水漂。
這真是一件非常惋惜的事情!
劉廣林對古公子這樣,為國為民不留名的人非常敬重。
餘書記的介紹剛說完,劉廣林就再次起身,伸出雙手說道:“原來是古先生,這是久仰大名了,榮幸之至!”
古公子也很隨和,起身握住劉廣林的手,笑著說道:“你呀,就是太低調了。在京城三年多時間,都找不到合適的機會認識你。”
怎麽說呢,當時劉廣林的工作單位不一樣,保密要求很高。
而且,那樣的高強度工作,私人時間其實真不多。
所以,劉廣林也就大方承認下來,“今天真是幸運,能和您當麵請益。一會兒我多敬您三杯,算是彌補不能早些相識的遺憾。”
古公子一直在為國家做技術收購這一塊的工作,對在國外有點辦法的人士都有些印象。
像劉廣林這樣,不停地從國外拉來一筆筆巨額投資的人,他更是用心了解過的。
所以,他很了解劉廣林的為人,當然清楚,劉廣林不是阿諛逢迎之輩,這是真的很尊敬自己。
這就讓他深感詫異,難道說,劉廣林對自己也很了解?!
其實,古公子這次是專程來楚天省找劉廣林的。
前兩天,他的一個項目經理,在德國被警察抓了,警察局給的理由是,涉嫌非法敏感技術。
這個理由真的很扯淡,我花錢買的技術怎麽能叫非法呢?
但,人家既然無恥到連這種不要臉的話都放出來了,後續肯定很麻煩。
這種情況下一般隻有兩個結果,要麽人放出來,什麽事情都沒有,業務照樣談,生意照樣做,技術照樣買。
要麽項目經理就此失蹤,生意什麽的自然也不要往下談了。
而且,沒有任何後續。
因為一旦有了後續,那就會成為一樁政治事件,是雙方都不允許的。
這種情況下,想要把人救出來,機會隻有一次。
古公子的思維很靈活,思路也廣。
前兩天因為要了解克拉斯公司的事,餘書記讓他幫著打聽下,蔡司公司在德國的新動向,古公子就把這兩件事情給聯係到一塊兒了。
他的項目經理出事之後,他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回國,找劉廣林想辦法。
劉廣林沒有接趙隱謙的話,因為,這是很正式的中式會客,有比官場更為森嚴的禮節。
餘書記其實學曆很高,根據劉廣林的了解,餘書記的儒學修為其實很深厚。當然,他研究學習的並不是程朱理學。
他對陽明心學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但他更精深的是《孟子》,而且還是受教員影響,批判式地研究學習的。
今晚的場合其實就是一個比較複古的中式餐會。
這一點,從整個餐廳裏看不到太多西式擺件上就能看出來。
這種層次的中式餐會,很講究次序尊卑。
趙隱謙的插話,既不禮貌,也在分薄餘書記的話語權。
主賓席上的男子看了趙隱謙一眼,和餘書記的兒子交換了一個眼神。
餘書記的兒子和趙隱謙認識,看到沒有人接話,這裏能接話的隻有他了。
不然話題就掉地上了,氣氛也就不會好。
於是,他沒好氣地說道:“趙主任這話說的,蘿卜產量不是更高嗎?”
這時候,劉廣林可以接話了,這叫把話圓回來,所以,劉廣林笑著說道:“事實上,人參大規模人工種植之後,其實就是貴一點的蘿卜。
藥用價值甚至比不上食用價值。”
劉廣林並不覺得自己的話有什麽錯漏。
雖然稍微有點知識的都知道,人參是五加科,蘿卜是十字花科;一個是多年生,一個是一、二年生的。
但,後世的東北人真的把人參種成蘿卜了。
餘書記是在東北讀的大學,隨口一語雙關,“東北人對人參還有一個稱呼,叫棒槌。”
大家莞爾一笑,氣氛一下子就輕鬆歡快起來。
這樣輕鬆的氣氛下,餘書記開始向劉廣林介紹起客人和家人來。
“這一對夫婦是我家晚輩,姓古,是莫斯科人文化交流公司的總經理。”
說到這裏,他轉向這對年輕夫婦,說道:“這是宜都市委書記劉廣林,性子有點耿直,你們能處好。”
劉廣林不等餘書記介紹完自己,就反應過來了,原來這位公子啊!
這位公子很有意思。
比方說,他的莫斯科人文化交流公司裏麵,並沒有一個莫斯科人;公司的地址不在國內也不在莫斯科,在巴黎。
更加神奇的是,這家公司所從事的事業和文化、交流都不沾邊。
這家公司是專門收購技術或者工廠的。
盡管古公子的經曆從來沒有出現在媒體上,但他的所作所為,根據劉廣林的了解,堪稱國士。
古公子以一己之力,在14年買下了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
這家公司是前蘇聯的一家專業設計製造航空發動機的公司,被譽為“動力沙皇”、“蘇聯航空工業心髒”。
國家有了馬達西奇公司之後,完全可以改善我國在航空發動機,尤其是在渦噴發動機上的巨大技術缺陷。
當然了,有賴於我國領先世界的風洞實驗室,現在我國的航空發動機,尤其是渦扇發動機的技術,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了。
而且目前來看,渦噴發動機在軍機上的運用上,已經越來越少,除了極少數的截擊機需要用到。
但,截擊機本來在空戰中的運用就屬於第二梯隊,靠狗鬥的空戰方式現在已經淘汰了。
現在的空戰都講究視距外作戰了,狗鬥?狗都不要了好吧!
但在當時,12年、13年的時候,國家還是很需要這樣馬達西奇這樣一個航空發動機製造廠的,畢竟設計理念成熟,各項管理規範有序。
可是,最終他還是敗在了米國的幹預之下。一生的心血,據說接近四十個億的投資,被烏克蘭政府凍結,全部打了水漂。
這真是一件非常惋惜的事情!
劉廣林對古公子這樣,為國為民不留名的人非常敬重。
餘書記的介紹剛說完,劉廣林就再次起身,伸出雙手說道:“原來是古先生,這是久仰大名了,榮幸之至!”
古公子也很隨和,起身握住劉廣林的手,笑著說道:“你呀,就是太低調了。在京城三年多時間,都找不到合適的機會認識你。”
怎麽說呢,當時劉廣林的工作單位不一樣,保密要求很高。
而且,那樣的高強度工作,私人時間其實真不多。
所以,劉廣林也就大方承認下來,“今天真是幸運,能和您當麵請益。一會兒我多敬您三杯,算是彌補不能早些相識的遺憾。”
古公子一直在為國家做技術收購這一塊的工作,對在國外有點辦法的人士都有些印象。
像劉廣林這樣,不停地從國外拉來一筆筆巨額投資的人,他更是用心了解過的。
所以,他很了解劉廣林的為人,當然清楚,劉廣林不是阿諛逢迎之輩,這是真的很尊敬自己。
這就讓他深感詫異,難道說,劉廣林對自己也很了解?!
其實,古公子這次是專程來楚天省找劉廣林的。
前兩天,他的一個項目經理,在德國被警察抓了,警察局給的理由是,涉嫌非法敏感技術。
這個理由真的很扯淡,我花錢買的技術怎麽能叫非法呢?
但,人家既然無恥到連這種不要臉的話都放出來了,後續肯定很麻煩。
這種情況下一般隻有兩個結果,要麽人放出來,什麽事情都沒有,業務照樣談,生意照樣做,技術照樣買。
要麽項目經理就此失蹤,生意什麽的自然也不要往下談了。
而且,沒有任何後續。
因為一旦有了後續,那就會成為一樁政治事件,是雙方都不允許的。
這種情況下,想要把人救出來,機會隻有一次。
古公子的思維很靈活,思路也廣。
前兩天因為要了解克拉斯公司的事,餘書記讓他幫著打聽下,蔡司公司在德國的新動向,古公子就把這兩件事情給聯係到一塊兒了。
他的項目經理出事之後,他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回國,找劉廣林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