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魏國曆代君主6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 作者:風波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國知道魏國在秦國安插了一些間諜,但假裝不知道這些人是間諜,請他們代秦國向信陵君表示祝賀,問信陵君是否已經立為魏王了。魏安厘王幾乎天天都能聽到毀謗信陵君的話,漸漸地就信以為真。
魏安厘王免除了信陵君的上將軍職務,信陵君清楚自己是因為有人毀謗而被解職,於是推托有病,不再上朝。從此以後,信陵君在家裏與賓客們通宵達旦地宴飲,痛飲烈性酒,並且常常跟女人廝混,沉溺於酒色之中。信陵君這樣日日夜夜尋歡作樂度過了四年,終因飲酒無度患病而死。
同一年,魏安厘王也去世了。秦昭襄王得到信陵君已死的消息,就派將領蒙驁率軍進攻魏國,攻占了二十座城邑,在占領的魏國領土上設立東郡。從此以後,秦國像蠶食桑葉一樣一點一點地侵占魏國領土,十八年後,徹底消滅了魏國。
信陵君德高才俊,身邊又有大批的俊傑相助,堪稱魏國的中流砥柱。秦國知道,信陵君是秦國侵略魏國的最大障礙。要想戰勝魏國,就必須清除信陵君這隻攔路虎。為了清除信陵君,秦國實施了反間計。
秦國通過多種手段在魏安厘王麵前毀謗信陵君,終於動搖了魏安厘王對信陵君的信任,促使魏安厘王解除了信陵君的軍權。不久,鬱鬱不得誌的信陵君因為酒色過度抑鬱而終,魏國的護國柱石轟然瓦解。沒有了信陵君這一障礙,秦國對魏國肆行侵略,日漸蠶食魏國的疆土,最後終於徹底消滅了魏國。
秦國實施反間計的效果,確實抵得過千軍萬馬。
龍陽之好
魏王與寵臣龍陽君同坐在一條船上釣魚,龍陽君釣了十幾條魚便流淚了。魏王說:“你有什麽不稱心的事嗎?為什麽不告訴我呢?”龍陽君回答說:“我沒有什麽不稱心的事。”魏王說:“那麽,為什麽要流淚呢?”回答說:“我為我所釣到的魚而流淚。”魏王說:“什麽意思?”
回答說:“我開始釣到魚,很高興;後來釣到更大的魚,便隻想把以前釣到的魚扔掉。如今憑著我醜陋的麵孔,能有機會侍奉在大王的左右。我的爵位被封為龍陽君,在朝廷中,大臣們都趨附我;在路上,人們也為我讓道。天下的美人很多,知道我得到大王的寵信,她們也一定會提起衣裳跑到大王這裏來。
到那時,我比不上他們,就成了最初釣的魚,也是會被扔掉的,我怎麽不流淚泥?”魏王說:“賢卿錯了!你既然有這種心思,為什麽不早告訴我啊!”於是下令全國,說:“有誰敢說有美人的,就把他罪滅九族。”[
由此看來,帝王身邊所寵愛的人,他們施展諂媚阿諛的手段,也是理所當然的;他們掩護自己的辦法,也是非常完備的。現在從千裏之外有人想進獻美人,可獻來的美人,難道一定能夠受到寵愛嗎?假如能夠得到
寵愛,國君也未必都會聽從那些進獻美人的人。而國君身邊受寵幸的人,都抱怨那個進獻美人的人,他們隻見到有禍,而沒有見到有福;隻見到有怨恨,而沒有看到恩惠,這並不是運用智謀的辦法。
抱薪救火
安厘王即位後,秦國加緊對魏國的進攻,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厘王坐臥不安。魏國軍隊大將段幹崇也十分恐懼,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
這個打算被一個叫蘇代的謀士知道了,他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厘王說:“侵略者都是貪得無厭的,你想用領土、權利,去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隻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秦國侵略的欲望。”
蘇代舉例說:“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麽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西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3]
關於他的人物評價《韓非子·有度第六》說道:“魏安厘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盡陶、衛之地;加兵於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於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布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安厘王死而魏以亡。”儼然中興之主。
後世紀念據《輝縣市誌》記載:魏安厘王塚位於占城鎮大梁塚村北,俗稱大梁塚,高二丈餘,方圓數十畝。《輝縣市誌》載:大梁塚,古之汲塚也(晉屬汲郡),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為汲郡人不準(人名)盜發,得竹書數十部,後人多次整理成不同版本的《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記夏朝以來至魏安厘王二十年事,所傳大梁塚為魏安厘王墓塚與史實相符。故大梁塚又稱為汲塚,竹書則稱為《汲塚書》。清朱右曾和當代陳夢家等重譜戰國年表﹐所根據的基本上是《竹書紀年》。
《紀年》作者當是魏襄王時的史官。史書、證物都有,竹書紀年出土於汲郡(今衛輝汲城)是不爭的事實。
魏景湣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228年),姬姓,魏氏,名增,一名午,魏安厘王之子,戰國時期魏國國君,公元前242年-公元前228年在位。魏景湣王元年(公元前242年),秦拔魏二十城,以為秦東郡。魏景湣王遣人出使趙國,與其結盟,並提出抗秦合縱。趙、韓、魏、楚、燕組成聯軍,共推趙將龐暖為帥。
魏景湣王十五年(公元前228年),魏景湣王去世,其子魏王假即位。魏景湣王,姬姓,魏氏,名增,一名午 ,是魏安厘王之子。魏安厘王在位時,將兒子魏增立為太子。
魏安厘王三十年,信陵君回到魏國,率領楚魏韓趙燕五國的軍隊在河外大敗秦國蒙驁的軍隊(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當時魏太子增在秦國做人質,秦王欲囚禁太子增,後來有人勸諫秦王,秦王便沒有遷怒於太子增。
魏安厘王三十四年(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魏安厘王去世,太子魏增即位,是為魏景湣王。同年,魏景湣王的叔父信陵君魏無忌去世。魏景湣王元年(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秦國國君秦王政派將軍蒙驁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國的酸棗、燕邑、虛邑、長平、雍丘、山陽城等二十座城池,將其設置為東郡。
魏景湣王二年(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魏、韓、趙、衛、楚五國聯合攻打秦國,奪取秦國的壽陵,秦王政派出軍隊抵禦,於是五國撤軍。 同年,秦軍奪取魏國的朝歌。
魏景湣王三年(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秦軍奪取魏國的汲地。魏景湣王五年(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秦軍奪取魏國的垣邑、蒲陽 、衍邑。魏景湣王十二年(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向秦國獻地,秦國設置麗邑。
魏景湣王十五年(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魏景湣王去世,其子魏假即位,史稱魏王假。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魏景湣王之子,戰國時期魏國最後一位國君,公元前227年-公元前225年在位。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東周魏國第八代國君(末代國王)。公元前227-公元前225年在位,魏景湣王之子。
魏景湣王十五年(公元前228年)魏景湣王薨逝,其子魏王假即位。魏王假元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趙政,被秦王政發覺。魏王假二年(公元前226年),新鄭有人反叛秦國,遭到鎮壓。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第三月,秦國將軍王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城,城內死傷無數,魏王投降,魏國滅亡,凡八傳,曆九君,立國179年。秦滅魏,設其為郡縣。
魏國,是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屬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麵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麵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此後魏國亦稱梁國。
戰國250餘年曆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裏,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為秦國所滅。
史記:魏世家
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為畢姓。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其苗裔曰畢萬,事晉獻公。
獻公之十六年,趙夙為禦,畢萬為右,以伐霍、耿、魏,滅之。以耿封趙夙,以魏封畢萬,為大夫。卜偃曰:\"畢萬之後必大矣,萬,滿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開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眾。\"初,畢萬卜事晉,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
畢萬封十一年,晉獻公卒,四子爭更立,晉亂。而畢萬之世彌大,從其國名為魏氏。生武子。魏武子以魏諸子事晉公子重耳。晉獻公之二十一年,武子從重耳出亡。十九年反,重耳立為晉文公,而令魏武子襲魏氏之後封,列為大夫,治於魏。生悼子。
魏悼子徙治霍。生魏絳。
魏絳事晉悼公。悼公三年,會諸侯。悼公弟楊幹亂行,魏絳戮辱楊幹。悼公怒曰:\"合諸侯以為榮,今辱吾弟!\"將誅魏絳。或說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絳政,使和戎、翟,戎、翟親附。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賜之樂,三讓,然後受之。徙治安邑。魏絳卒,諡為昭子。生魏嬴。嬴生魏獻子。
獻子事晉昭公。昭公卒而六卿強,公室卑。
晉頃公之十二年,韓宣子老,魏獻子為國政。晉宗室祁氏、羊舌氏相惡,六卿誅之,盡取其邑為十縣,六卿各令其子為之大夫。獻子與趙簡子、中行文子、範獻子並為晉卿。
其後十四歲而孔子相魯。後四歲,趙簡子以晉陽之亂也,而與韓、魏共攻範、中行氏。魏獻子生魏侈。魏侈與趙鞅共攻範、中行氏。
魏侈之孫曰魏桓子,與韓康子、趙襄子共伐滅知伯,分其地。
桓子之孫曰文侯都。魏文侯元年,秦靈公之元年也。與韓武子、趙桓子、周威王同時。
六年,城少梁。十三年,使子擊圍繁、龐,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築臨晉元裏。
十七年,伐中山,使子擊守之,趙倉唐傅之。子擊逢文侯之師田子方於朝歌,引車避,下謁。田子方不為禮。子擊因問曰:\"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貧賤者,行不合,言不用,則去之楚、越,若脫屣然,柰何其同之哉!\"子擊不懌而去。西攻秦,至鄭而還,築雒陰、合陽。
二十二年,魏、趙、韓列為諸侯。
二十四年,秦伐我,至陽狐。
二十五年,子擊生子罃。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幹木,過其閭,未嚐不軾也。秦嚐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
任西門豹守鄴,而河內稱治。
魏文侯謂李克曰:\"先生嚐教寡人曰''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二子何如?\"李克對曰:\"臣聞之,卑不謀尊,疏不謀戚。臣在闕門之外,不敢當命。\"文侯曰:\"先生臨事勿讓。\"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趨而出,過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李克曰:\"魏成子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記,臣何負於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進也。君內以鄴為憂,臣進西門豹。君謀欲伐中山,臣進樂羊。中山以拔,無使守之,臣進先生。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鮒。臣何以負於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於子之君者,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君問而置相''非成則璜,二子何如''?克對曰:''君不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為相也。且子安得與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祿千鍾,什九在外,什一在內,是以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此三人者,君皆師之。子之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惡得與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對,願卒為弟子。\"
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
三十二年,伐鄭。城酸棗。敗秦於注。三十五年,齊伐取我襄陵。三十六年,秦侵我陰晉。
三十八年,伐秦,敗我武下,得其將識。是歲,文侯卒,子擊立,是為武侯。
魏武侯元年,趙敬侯初立,公子朔為亂,不勝,奔魏,與魏襲邯鄲,魏敗而去。
魏安厘王免除了信陵君的上將軍職務,信陵君清楚自己是因為有人毀謗而被解職,於是推托有病,不再上朝。從此以後,信陵君在家裏與賓客們通宵達旦地宴飲,痛飲烈性酒,並且常常跟女人廝混,沉溺於酒色之中。信陵君這樣日日夜夜尋歡作樂度過了四年,終因飲酒無度患病而死。
同一年,魏安厘王也去世了。秦昭襄王得到信陵君已死的消息,就派將領蒙驁率軍進攻魏國,攻占了二十座城邑,在占領的魏國領土上設立東郡。從此以後,秦國像蠶食桑葉一樣一點一點地侵占魏國領土,十八年後,徹底消滅了魏國。
信陵君德高才俊,身邊又有大批的俊傑相助,堪稱魏國的中流砥柱。秦國知道,信陵君是秦國侵略魏國的最大障礙。要想戰勝魏國,就必須清除信陵君這隻攔路虎。為了清除信陵君,秦國實施了反間計。
秦國通過多種手段在魏安厘王麵前毀謗信陵君,終於動搖了魏安厘王對信陵君的信任,促使魏安厘王解除了信陵君的軍權。不久,鬱鬱不得誌的信陵君因為酒色過度抑鬱而終,魏國的護國柱石轟然瓦解。沒有了信陵君這一障礙,秦國對魏國肆行侵略,日漸蠶食魏國的疆土,最後終於徹底消滅了魏國。
秦國實施反間計的效果,確實抵得過千軍萬馬。
龍陽之好
魏王與寵臣龍陽君同坐在一條船上釣魚,龍陽君釣了十幾條魚便流淚了。魏王說:“你有什麽不稱心的事嗎?為什麽不告訴我呢?”龍陽君回答說:“我沒有什麽不稱心的事。”魏王說:“那麽,為什麽要流淚呢?”回答說:“我為我所釣到的魚而流淚。”魏王說:“什麽意思?”
回答說:“我開始釣到魚,很高興;後來釣到更大的魚,便隻想把以前釣到的魚扔掉。如今憑著我醜陋的麵孔,能有機會侍奉在大王的左右。我的爵位被封為龍陽君,在朝廷中,大臣們都趨附我;在路上,人們也為我讓道。天下的美人很多,知道我得到大王的寵信,她們也一定會提起衣裳跑到大王這裏來。
到那時,我比不上他們,就成了最初釣的魚,也是會被扔掉的,我怎麽不流淚泥?”魏王說:“賢卿錯了!你既然有這種心思,為什麽不早告訴我啊!”於是下令全國,說:“有誰敢說有美人的,就把他罪滅九族。”[
由此看來,帝王身邊所寵愛的人,他們施展諂媚阿諛的手段,也是理所當然的;他們掩護自己的辦法,也是非常完備的。現在從千裏之外有人想進獻美人,可獻來的美人,難道一定能夠受到寵愛嗎?假如能夠得到
寵愛,國君也未必都會聽從那些進獻美人的人。而國君身邊受寵幸的人,都抱怨那個進獻美人的人,他們隻見到有禍,而沒有見到有福;隻見到有怨恨,而沒有看到恩惠,這並不是運用智謀的辦法。
抱薪救火
安厘王即位後,秦國加緊對魏國的進攻,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厘王坐臥不安。魏國軍隊大將段幹崇也十分恐懼,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
這個打算被一個叫蘇代的謀士知道了,他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厘王說:“侵略者都是貪得無厭的,你想用領土、權利,去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隻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秦國侵略的欲望。”
蘇代舉例說:“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麽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西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3]
關於他的人物評價《韓非子·有度第六》說道:“魏安厘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盡陶、衛之地;加兵於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於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布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安厘王死而魏以亡。”儼然中興之主。
後世紀念據《輝縣市誌》記載:魏安厘王塚位於占城鎮大梁塚村北,俗稱大梁塚,高二丈餘,方圓數十畝。《輝縣市誌》載:大梁塚,古之汲塚也(晉屬汲郡),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為汲郡人不準(人名)盜發,得竹書數十部,後人多次整理成不同版本的《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記夏朝以來至魏安厘王二十年事,所傳大梁塚為魏安厘王墓塚與史實相符。故大梁塚又稱為汲塚,竹書則稱為《汲塚書》。清朱右曾和當代陳夢家等重譜戰國年表﹐所根據的基本上是《竹書紀年》。
《紀年》作者當是魏襄王時的史官。史書、證物都有,竹書紀年出土於汲郡(今衛輝汲城)是不爭的事實。
魏景湣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228年),姬姓,魏氏,名增,一名午,魏安厘王之子,戰國時期魏國國君,公元前242年-公元前228年在位。魏景湣王元年(公元前242年),秦拔魏二十城,以為秦東郡。魏景湣王遣人出使趙國,與其結盟,並提出抗秦合縱。趙、韓、魏、楚、燕組成聯軍,共推趙將龐暖為帥。
魏景湣王十五年(公元前228年),魏景湣王去世,其子魏王假即位。魏景湣王,姬姓,魏氏,名增,一名午 ,是魏安厘王之子。魏安厘王在位時,將兒子魏增立為太子。
魏安厘王三十年,信陵君回到魏國,率領楚魏韓趙燕五國的軍隊在河外大敗秦國蒙驁的軍隊(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當時魏太子增在秦國做人質,秦王欲囚禁太子增,後來有人勸諫秦王,秦王便沒有遷怒於太子增。
魏安厘王三十四年(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魏安厘王去世,太子魏增即位,是為魏景湣王。同年,魏景湣王的叔父信陵君魏無忌去世。魏景湣王元年(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秦國國君秦王政派將軍蒙驁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國的酸棗、燕邑、虛邑、長平、雍丘、山陽城等二十座城池,將其設置為東郡。
魏景湣王二年(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魏、韓、趙、衛、楚五國聯合攻打秦國,奪取秦國的壽陵,秦王政派出軍隊抵禦,於是五國撤軍。 同年,秦軍奪取魏國的朝歌。
魏景湣王三年(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秦軍奪取魏國的汲地。魏景湣王五年(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秦軍奪取魏國的垣邑、蒲陽 、衍邑。魏景湣王十二年(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向秦國獻地,秦國設置麗邑。
魏景湣王十五年(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魏景湣王去世,其子魏假即位,史稱魏王假。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魏景湣王之子,戰國時期魏國最後一位國君,公元前227年-公元前225年在位。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東周魏國第八代國君(末代國王)。公元前227-公元前225年在位,魏景湣王之子。
魏景湣王十五年(公元前228年)魏景湣王薨逝,其子魏王假即位。魏王假元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趙政,被秦王政發覺。魏王假二年(公元前226年),新鄭有人反叛秦國,遭到鎮壓。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第三月,秦國將軍王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城,城內死傷無數,魏王投降,魏國滅亡,凡八傳,曆九君,立國179年。秦滅魏,設其為郡縣。
魏國,是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屬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麵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麵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此後魏國亦稱梁國。
戰國250餘年曆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裏,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為秦國所滅。
史記:魏世家
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為畢姓。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其苗裔曰畢萬,事晉獻公。
獻公之十六年,趙夙為禦,畢萬為右,以伐霍、耿、魏,滅之。以耿封趙夙,以魏封畢萬,為大夫。卜偃曰:\"畢萬之後必大矣,萬,滿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開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眾。\"初,畢萬卜事晉,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
畢萬封十一年,晉獻公卒,四子爭更立,晉亂。而畢萬之世彌大,從其國名為魏氏。生武子。魏武子以魏諸子事晉公子重耳。晉獻公之二十一年,武子從重耳出亡。十九年反,重耳立為晉文公,而令魏武子襲魏氏之後封,列為大夫,治於魏。生悼子。
魏悼子徙治霍。生魏絳。
魏絳事晉悼公。悼公三年,會諸侯。悼公弟楊幹亂行,魏絳戮辱楊幹。悼公怒曰:\"合諸侯以為榮,今辱吾弟!\"將誅魏絳。或說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絳政,使和戎、翟,戎、翟親附。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賜之樂,三讓,然後受之。徙治安邑。魏絳卒,諡為昭子。生魏嬴。嬴生魏獻子。
獻子事晉昭公。昭公卒而六卿強,公室卑。
晉頃公之十二年,韓宣子老,魏獻子為國政。晉宗室祁氏、羊舌氏相惡,六卿誅之,盡取其邑為十縣,六卿各令其子為之大夫。獻子與趙簡子、中行文子、範獻子並為晉卿。
其後十四歲而孔子相魯。後四歲,趙簡子以晉陽之亂也,而與韓、魏共攻範、中行氏。魏獻子生魏侈。魏侈與趙鞅共攻範、中行氏。
魏侈之孫曰魏桓子,與韓康子、趙襄子共伐滅知伯,分其地。
桓子之孫曰文侯都。魏文侯元年,秦靈公之元年也。與韓武子、趙桓子、周威王同時。
六年,城少梁。十三年,使子擊圍繁、龐,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築臨晉元裏。
十七年,伐中山,使子擊守之,趙倉唐傅之。子擊逢文侯之師田子方於朝歌,引車避,下謁。田子方不為禮。子擊因問曰:\"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貧賤者,行不合,言不用,則去之楚、越,若脫屣然,柰何其同之哉!\"子擊不懌而去。西攻秦,至鄭而還,築雒陰、合陽。
二十二年,魏、趙、韓列為諸侯。
二十四年,秦伐我,至陽狐。
二十五年,子擊生子罃。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幹木,過其閭,未嚐不軾也。秦嚐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
任西門豹守鄴,而河內稱治。
魏文侯謂李克曰:\"先生嚐教寡人曰''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二子何如?\"李克對曰:\"臣聞之,卑不謀尊,疏不謀戚。臣在闕門之外,不敢當命。\"文侯曰:\"先生臨事勿讓。\"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趨而出,過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李克曰:\"魏成子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記,臣何負於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進也。君內以鄴為憂,臣進西門豹。君謀欲伐中山,臣進樂羊。中山以拔,無使守之,臣進先生。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鮒。臣何以負於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於子之君者,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君問而置相''非成則璜,二子何如''?克對曰:''君不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為相也。且子安得與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祿千鍾,什九在外,什一在內,是以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此三人者,君皆師之。子之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惡得與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對,願卒為弟子。\"
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
三十二年,伐鄭。城酸棗。敗秦於注。三十五年,齊伐取我襄陵。三十六年,秦侵我陰晉。
三十八年,伐秦,敗我武下,得其將識。是歲,文侯卒,子擊立,是為武侯。
魏武侯元年,趙敬侯初立,公子朔為亂,不勝,奔魏,與魏襲邯鄲,魏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