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和典韋,憑借著個人的勇猛無畏,在戰場上奮力殺敵,以至於他們與自己的大隊人馬之間,實際上漸漸產生了一些割裂。
張遼的雙眼猶如鷹隼一般銳利,僅僅一個瞬間,便敏銳地發現了他們的這個弱點。
也就是說,無論是突擊太史慈和典韋,還是突擊他們後麵的大部隊,他們都將首尾難顧而大敗。
而此刻的太史慈和典韋,明顯氣力後繼乏力。
倘若劉辯在此,肯定會急切地大叫道:“要活的。”
當然,若是袁譚在此,或許會高呼:“經驗包給我!”
而若管亥在此,他可能會思索:“要不要斬殺太史慈和典韋以獲取成就呢?”
然而,張遼卻沒有任何的猶豫,他那隻大手緊緊握住長矛。“殺,殺!” 他大聲怒吼著。
就在這時,一大撥人馬忽然從側麵洶湧而來,他們的數量之多,竟一下子擋住了張遼的去路。
“嗯?” 張遼瞪大了眼睛,怒不可遏地看過去,原來是魏傑所部趕了過來。
由於魏傑此前一直想著算計於夫羅,導致他的部眾在戰鬥中的表現機會不多。
眼瞅著戰鬥都快結束了,他們為了爭奪一點功勞,登時就如同瘋狂了一般。
大隊人馬如潮水般急速湧來,不但擋住了張遼,而且瞬間便將太史慈和典韋淹沒其中。
太史慈和典韋此時在先前的戰鬥中早已耗盡了力氣,他們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手中的兵器也變得沉重無比。
而對方,卻又來了大批的生力軍。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提七尺劍,建立不世之功,以為升天子之階。
今功業剛剛開始,奈何要死啊!”
太史慈手拿長矛,看著那仿佛沒有止境的火把,聲音中充滿了悲愴。
典韋則是圓瞪著雙眼,心中暗想家中老母這下恐怕要傷心了…… 孩兒不孝啊!
魏傑的士兵們訓練有素,配合默契,他們一擁而上。
一部分士兵手持長矛,從正麵緩緩逼近太史慈和典韋,矛尖在火光的映照下閃爍著令人膽寒的寒光。
另一部分士兵則迅速從兩側包抄,徹底截斷了他們與大隊人馬的聯係。
太史慈怒目圓睜,奮力揮舞著手中的長矛,試圖抵擋敵人的進攻。
然而,此刻他的動作已明顯遲緩,長矛的揮舞也不再像之前那樣有力,甚至有些變形。
典韋更是疲憊不堪,他那標誌性的雙戟此時也顯得格外沉重。
摸了摸懷裏和腰間,一個小戟都沒了。
魏傑的士兵們逐漸縮小包圍圈,他們步步緊逼,絲毫不給太史慈和典韋任何喘息的機會。
隨著包圍圈越來越小,魏傑的士兵們瞅準時機,一擁而上。
幾個士兵用長矛抵住太史慈的長矛,另幾個士兵則趁機衝上前去,將太史慈撲倒在地。
太史慈奮力掙紮,但無奈體力耗盡,而對方疊羅漢一般,上來幾個,又上來幾個,最終被牢牢製服。
而典韋這邊,麵對眾多敵人的圍攻,他困獸猶鬥,爆發了最後的輝煌。
不過,那些士卒見擋不住,幹脆繞開,扔繩子,幾個士兵用繩索套住典韋的雙戟,用力拉扯。
典韋怒吼著,但卻無法掙脫。
隨後,更多的士兵衝上前去,將典韋按倒在地。
兩人所部的大隊人馬,早就難以支撐,不過靠著兩人的勇武,這才憋著一口氣堅持到現在。
一看太史慈和典韋都被抓,登時便崩潰了。
曹仁和趙檳見局勢已無法遮掩,連忙挾裹在敗兵之中,打馬逃遁。
到手的功勞眨眼沒了,張遼見狀,氣得直瞪眼。
他怒不可遏,率領部下追著敗兵一個勁地追殺。
趙檳還想反抗,被張遼手起一矛刺於馬下。
曹仁見勢不妙,果斷棄了馬,帶著幾十人倉皇鑽入樹林之中。
剩下的人,紛紛跪地投降。
至此,關中一戰,大局已定。
鍾繇等人得知勝利的消息後,大喜過望。
他看著戰場上的勝利景象,心中充滿了喜悅和自豪。
隨後,鍾繇下令士兵們用檻車把橋蕤、太史慈和典韋以及其他俘虜押往雒陽,向天子報功。
檻車在道路上緩緩前行,車輪發出沉重的滾動聲。
士卒們警惕地守衛著檻車,確保俘虜們無法逃脫。他們邁著整齊的步伐,一步步向著雒陽前進。
接下來,一番商議後,他們一邊整兵,一邊飛馬匯報,同時請示皇上,大軍出武關與劉表合兵,再與徐榮、鮑信、呂布那邊,兩路夾擊荊州南陽的袁術和孫堅。
“陛下,陛下,大喜,大喜!”
雒陽尚書台,公車司馬令,手拿奏書,興奮地跑了進來。
在眾尚書古怪的眼神中,公車司馬令壺壽,根本不管其他人,一路跑到內閣門前,跪下大喊道:“啟稟陛下,京兆尹有奏書到!”
內閣之中,劉辯微微一笑,最近的好消息確實越來越多了。
此刻,司空馬日磾臉上的笑容燦爛得怎麽都遮掩不住,那微微上揚的嘴角和滿是喜悅的眼神,無不顯示出他內心的歡喜。
三輔的大勝,他的功勞很大,無論是安定三輔的豪族,以及招降馬騰。
為了招降馬騰,他可是私底下去信,許諾將馬騰一族歸入到他馬家的宗族之中。
收馬騰為義子。
而且嫁給天子的是馬貴人,也不是皇甫貴人......
司徒盧植則麵色嚴肅,微微皺著眉頭,雙手背在身後,深思著後麵的事情。
少府唐瑁微微動容,笑著問道:“三輔大定?那要恭喜陛下,恭喜司空,恭喜尚書了。”
尚書令賈詡也在列,他微微笑著回應,和誰都很熟,又和誰都不熟的樣子。
謁者仆射荀彧、侍中蔡邕等人也都在列。
這些日子,天子劉辯把上午的辦公地點,從宣室搬到了尚書台的內閣之中,下午的時候才會在宣室裏辦公。
他年歲不大,深知想把權力抓在手中,就必須參與很多事情的定奪,躲在幕後推出代理人的那一套,在現在並不合適。
而東漢末年的權力基礎,就在這尚書台之中。
所以,把尚書台抓在手中,讓這些尚書們清楚權力的來源,才是他劉辯需要做的。
在後世,尚書台會逐步發展成為三省六部的中六部,深刻影響中華大地數千年。
現在劉辯的想法,就是慢慢把六曹尚書推出來,而不再作為各個大佬的代理人。
人心太多,不好管理。
他現在把辦公地點設在尚書台的內閣,就是給大家一個潛移默化的改變,後麵國家大事,基本都決於內閣之中。
如此到了時機成熟的時候,他就可以趁機推出內閣製度。
劉辯的想法,就是參考明清朝和後世,進行整體層麵的設計和改革,從而一勞永逸地解決專製的問題。
或者說,解決皇權總是受到衝擊,皇帝本人總是受到生命威脅的問題。
這種情況,即便到了唐朝,也都存在。
門閥世家是一方麵的原因,但絕對不是所有原因。
劉辯從來不信黃巢終結了門閥士族,才有了宋朝,乃至後麵普通人上位的機會。
換句話說,宋明和清,又是什麽可以值得誇讚的東西呢?
當然,最起碼,明朝的士大夫再怎麽蹦躂,都達不到威脅皇帝的地步。
不像東漢這邊,外戚也好,權臣也好,士大夫也好,隻要達到一定的勢力,就可以替代皇權,他們甚至可以操縱皇位的更迭。
而當皇權威脅到他們後,他們又可以用物理的方式,解決皇帝。
好的國家設計,最重要的就是分權。
劉辯的想法,就是把尚書台的六曹拆分出去,變成六部。
而把三公和尚書令等放到內閣裏麵。
內閣負責決策,六部負責具體事務。
在內閣和六部之外,要加大禦史中丞的權力,加大禦史中丞的同時,權力也要拆,司法和立法分開。
至於議會,劉辯的想法還不是很清晰,他一方麵想把這方麵分出去,一方麵又想把皇權改組為議會而存在。
但這個沒有參照物,所以,他在熟悉政務的過程中,也在累積經驗。
優勢就是,他還年輕,如今要做好的事情,那就是好好活著,別被人投毒了。
一時壺壽過來,把三輔的戰績匯報好之後,劉辯看向司空馬日磾和尚書令賈詡,笑道:“馬公,賈卿,辛苦了。”
馬日磾連忙躬身,臉上滿是惶恐之色,說道:“陛下此言,老臣惶恐。”
三輔是一盤大棋,真正的操盤手是劉辯,但馬日磾也好,賈詡也好,同時也是其中重要的僚機和根本。
隻有徹底拉攏了馬家和皇甫家,才能徹底收攏住三輔豪族的心。
這代表一個風向和習慣。
即便到了民國也是如此,地域之間的抱團意識太強。
“內閣之中,諸位議一議,三輔的善後事宜,各位將官的功勳,以及下一步的動作,我覺得引馬騰和韓遂出武關去進攻南陽的袁術,是一個好的建議。”
劉辯善意地引導著,臉上帶著期待的神情。
“陛下,韓遂馬騰乃是叛軍,其中多胡羌,其戰力雖好,進攻袁術也能兩敗俱傷。
但胡羌之輩,其人生於苦寒之地,若見南陽之繁華,必然軍紀敗壞,進而影響陛下的口碑。”
出乎意料的是,賈詡第一個反對了這個建議。
他微微皺著眉頭,眼神中滿是憂慮。
這便是賈詡的自保策略,韓遂和馬騰再立功,他雖然能分潤一點,但是也沒多少。
遠不如天子的看重。
而一旦最後軍紀敗壞了,他話也說在前麵了。
對於賈詡的小心思,劉辯心知肚明。
當下並未有任何的不悅,反而一副鼓勵的樣子,道:“諸位,我這個叫拋磚引玉,大家的想法都可以說出來,好好的議議。”
聞言,內閣之中,各人都開始發表自己的意見。
劉辯則靜靜地坐在那裏,認真地聆聽著每個人的說話,時而微微點頭,時而微微皺眉,從中推斷這個人的能力以及性格。
尚書仆射高誘,以及蘭亭令史蔡文姬,負責記錄。
高誘低頭認真書寫,蔡文姬則神色專注,手中的筆不停舞動,時不時的美目飛出,卻更多的落在劉辯溫潤如玉的笑臉上。
一時會議結束,最後定下的,還是黃琬領兵前往武關,侍中張溫、京兆尹鍾繇安定三輔,馬騰和韓遂的兵馬暫時駐紮於右扶風,等待朝廷的獎賞,以及後續的安排。
這邊形成會議紀要,然後劉辯批紅,迅速的傳到尚書台之中,各曹尚書立即開始書寫起文書。
政務安排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這麽好的消息,這麽大的喜訊,又怎麽不傳檄天下各州郡,讓他們看清楚誰的拳頭更大,應該站在誰的那邊。
上午的辦公結束,劉辯也就返回了宣室。
董事長一直坐在辦公室裏,員工的心情難免緊繃。
不過,劉辯這次回去,還帶著馬日磾和盧植。
一時在宣室中,劉辯問起天下的局勢。
盧植率先開口道:“天下大事的核心,在關中,在冀州。
如今關中已定,益州和荊州也就不用過多擔憂了。
冀州一地,皇甫太尉雖然還沒有大勝,但他有殊名在,平定冀州也是早晚的事情。
隻要冀州平定,幽州的劉虞必然歸順。
天下間的大事,陛下不必憂心太多。”
盧植說話時,表情嚴肅,眼神堅定。
馬日磾點點頭,道:“司徒說的對。”
臉上帶著淡淡的笑容。
盧植扭頭看了馬日磾一眼,有些無語。
在不影響利益的前提下,此老一般都是別人說得對。
但一旦有利益,馬日磾立馬就會變身雄辯大師,古經文也好,今經文也好,引經據典,屢次說的別人啞口無言。
而他盧植給不了多少好處,天子卻是經常能給點好處。
所以正常,隻要他們三個,如今雒陽政局最頂尖的三人議事,決定權竟落在了馬日磾的手中。
當然,實際上是落在了天子的手中。
劉辯的很多政策,和盧植實際上是有些相悖的,
實際上,盧植覺得天子的想法很好,但有些東西,走得太快了。
但不管怎麽說,盧植現在的幽州,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派係力量,所以他算的上是天子的近臣。
隻是現在圍繞在盧植身邊,一個派係正在慢慢的形成。
所以盧植隱隱也有些察覺到,不過目前的他,還是堅決的站在天子一側,而且他又是以強硬和忠貞著稱的,倒是也擋下了不少外部的力量,基本上都做到事情都按照正確的方向在走。
至於天子和馬日磾達成的一些東西,雖然有些超出盧植的理解範疇,但在目前這種設計下,他也隻能聽從。
張遼的雙眼猶如鷹隼一般銳利,僅僅一個瞬間,便敏銳地發現了他們的這個弱點。
也就是說,無論是突擊太史慈和典韋,還是突擊他們後麵的大部隊,他們都將首尾難顧而大敗。
而此刻的太史慈和典韋,明顯氣力後繼乏力。
倘若劉辯在此,肯定會急切地大叫道:“要活的。”
當然,若是袁譚在此,或許會高呼:“經驗包給我!”
而若管亥在此,他可能會思索:“要不要斬殺太史慈和典韋以獲取成就呢?”
然而,張遼卻沒有任何的猶豫,他那隻大手緊緊握住長矛。“殺,殺!” 他大聲怒吼著。
就在這時,一大撥人馬忽然從側麵洶湧而來,他們的數量之多,竟一下子擋住了張遼的去路。
“嗯?” 張遼瞪大了眼睛,怒不可遏地看過去,原來是魏傑所部趕了過來。
由於魏傑此前一直想著算計於夫羅,導致他的部眾在戰鬥中的表現機會不多。
眼瞅著戰鬥都快結束了,他們為了爭奪一點功勞,登時就如同瘋狂了一般。
大隊人馬如潮水般急速湧來,不但擋住了張遼,而且瞬間便將太史慈和典韋淹沒其中。
太史慈和典韋此時在先前的戰鬥中早已耗盡了力氣,他們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手中的兵器也變得沉重無比。
而對方,卻又來了大批的生力軍。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提七尺劍,建立不世之功,以為升天子之階。
今功業剛剛開始,奈何要死啊!”
太史慈手拿長矛,看著那仿佛沒有止境的火把,聲音中充滿了悲愴。
典韋則是圓瞪著雙眼,心中暗想家中老母這下恐怕要傷心了…… 孩兒不孝啊!
魏傑的士兵們訓練有素,配合默契,他們一擁而上。
一部分士兵手持長矛,從正麵緩緩逼近太史慈和典韋,矛尖在火光的映照下閃爍著令人膽寒的寒光。
另一部分士兵則迅速從兩側包抄,徹底截斷了他們與大隊人馬的聯係。
太史慈怒目圓睜,奮力揮舞著手中的長矛,試圖抵擋敵人的進攻。
然而,此刻他的動作已明顯遲緩,長矛的揮舞也不再像之前那樣有力,甚至有些變形。
典韋更是疲憊不堪,他那標誌性的雙戟此時也顯得格外沉重。
摸了摸懷裏和腰間,一個小戟都沒了。
魏傑的士兵們逐漸縮小包圍圈,他們步步緊逼,絲毫不給太史慈和典韋任何喘息的機會。
隨著包圍圈越來越小,魏傑的士兵們瞅準時機,一擁而上。
幾個士兵用長矛抵住太史慈的長矛,另幾個士兵則趁機衝上前去,將太史慈撲倒在地。
太史慈奮力掙紮,但無奈體力耗盡,而對方疊羅漢一般,上來幾個,又上來幾個,最終被牢牢製服。
而典韋這邊,麵對眾多敵人的圍攻,他困獸猶鬥,爆發了最後的輝煌。
不過,那些士卒見擋不住,幹脆繞開,扔繩子,幾個士兵用繩索套住典韋的雙戟,用力拉扯。
典韋怒吼著,但卻無法掙脫。
隨後,更多的士兵衝上前去,將典韋按倒在地。
兩人所部的大隊人馬,早就難以支撐,不過靠著兩人的勇武,這才憋著一口氣堅持到現在。
一看太史慈和典韋都被抓,登時便崩潰了。
曹仁和趙檳見局勢已無法遮掩,連忙挾裹在敗兵之中,打馬逃遁。
到手的功勞眨眼沒了,張遼見狀,氣得直瞪眼。
他怒不可遏,率領部下追著敗兵一個勁地追殺。
趙檳還想反抗,被張遼手起一矛刺於馬下。
曹仁見勢不妙,果斷棄了馬,帶著幾十人倉皇鑽入樹林之中。
剩下的人,紛紛跪地投降。
至此,關中一戰,大局已定。
鍾繇等人得知勝利的消息後,大喜過望。
他看著戰場上的勝利景象,心中充滿了喜悅和自豪。
隨後,鍾繇下令士兵們用檻車把橋蕤、太史慈和典韋以及其他俘虜押往雒陽,向天子報功。
檻車在道路上緩緩前行,車輪發出沉重的滾動聲。
士卒們警惕地守衛著檻車,確保俘虜們無法逃脫。他們邁著整齊的步伐,一步步向著雒陽前進。
接下來,一番商議後,他們一邊整兵,一邊飛馬匯報,同時請示皇上,大軍出武關與劉表合兵,再與徐榮、鮑信、呂布那邊,兩路夾擊荊州南陽的袁術和孫堅。
“陛下,陛下,大喜,大喜!”
雒陽尚書台,公車司馬令,手拿奏書,興奮地跑了進來。
在眾尚書古怪的眼神中,公車司馬令壺壽,根本不管其他人,一路跑到內閣門前,跪下大喊道:“啟稟陛下,京兆尹有奏書到!”
內閣之中,劉辯微微一笑,最近的好消息確實越來越多了。
此刻,司空馬日磾臉上的笑容燦爛得怎麽都遮掩不住,那微微上揚的嘴角和滿是喜悅的眼神,無不顯示出他內心的歡喜。
三輔的大勝,他的功勞很大,無論是安定三輔的豪族,以及招降馬騰。
為了招降馬騰,他可是私底下去信,許諾將馬騰一族歸入到他馬家的宗族之中。
收馬騰為義子。
而且嫁給天子的是馬貴人,也不是皇甫貴人......
司徒盧植則麵色嚴肅,微微皺著眉頭,雙手背在身後,深思著後麵的事情。
少府唐瑁微微動容,笑著問道:“三輔大定?那要恭喜陛下,恭喜司空,恭喜尚書了。”
尚書令賈詡也在列,他微微笑著回應,和誰都很熟,又和誰都不熟的樣子。
謁者仆射荀彧、侍中蔡邕等人也都在列。
這些日子,天子劉辯把上午的辦公地點,從宣室搬到了尚書台的內閣之中,下午的時候才會在宣室裏辦公。
他年歲不大,深知想把權力抓在手中,就必須參與很多事情的定奪,躲在幕後推出代理人的那一套,在現在並不合適。
而東漢末年的權力基礎,就在這尚書台之中。
所以,把尚書台抓在手中,讓這些尚書們清楚權力的來源,才是他劉辯需要做的。
在後世,尚書台會逐步發展成為三省六部的中六部,深刻影響中華大地數千年。
現在劉辯的想法,就是慢慢把六曹尚書推出來,而不再作為各個大佬的代理人。
人心太多,不好管理。
他現在把辦公地點設在尚書台的內閣,就是給大家一個潛移默化的改變,後麵國家大事,基本都決於內閣之中。
如此到了時機成熟的時候,他就可以趁機推出內閣製度。
劉辯的想法,就是參考明清朝和後世,進行整體層麵的設計和改革,從而一勞永逸地解決專製的問題。
或者說,解決皇權總是受到衝擊,皇帝本人總是受到生命威脅的問題。
這種情況,即便到了唐朝,也都存在。
門閥世家是一方麵的原因,但絕對不是所有原因。
劉辯從來不信黃巢終結了門閥士族,才有了宋朝,乃至後麵普通人上位的機會。
換句話說,宋明和清,又是什麽可以值得誇讚的東西呢?
當然,最起碼,明朝的士大夫再怎麽蹦躂,都達不到威脅皇帝的地步。
不像東漢這邊,外戚也好,權臣也好,士大夫也好,隻要達到一定的勢力,就可以替代皇權,他們甚至可以操縱皇位的更迭。
而當皇權威脅到他們後,他們又可以用物理的方式,解決皇帝。
好的國家設計,最重要的就是分權。
劉辯的想法,就是把尚書台的六曹拆分出去,變成六部。
而把三公和尚書令等放到內閣裏麵。
內閣負責決策,六部負責具體事務。
在內閣和六部之外,要加大禦史中丞的權力,加大禦史中丞的同時,權力也要拆,司法和立法分開。
至於議會,劉辯的想法還不是很清晰,他一方麵想把這方麵分出去,一方麵又想把皇權改組為議會而存在。
但這個沒有參照物,所以,他在熟悉政務的過程中,也在累積經驗。
優勢就是,他還年輕,如今要做好的事情,那就是好好活著,別被人投毒了。
一時壺壽過來,把三輔的戰績匯報好之後,劉辯看向司空馬日磾和尚書令賈詡,笑道:“馬公,賈卿,辛苦了。”
馬日磾連忙躬身,臉上滿是惶恐之色,說道:“陛下此言,老臣惶恐。”
三輔是一盤大棋,真正的操盤手是劉辯,但馬日磾也好,賈詡也好,同時也是其中重要的僚機和根本。
隻有徹底拉攏了馬家和皇甫家,才能徹底收攏住三輔豪族的心。
這代表一個風向和習慣。
即便到了民國也是如此,地域之間的抱團意識太強。
“內閣之中,諸位議一議,三輔的善後事宜,各位將官的功勳,以及下一步的動作,我覺得引馬騰和韓遂出武關去進攻南陽的袁術,是一個好的建議。”
劉辯善意地引導著,臉上帶著期待的神情。
“陛下,韓遂馬騰乃是叛軍,其中多胡羌,其戰力雖好,進攻袁術也能兩敗俱傷。
但胡羌之輩,其人生於苦寒之地,若見南陽之繁華,必然軍紀敗壞,進而影響陛下的口碑。”
出乎意料的是,賈詡第一個反對了這個建議。
他微微皺著眉頭,眼神中滿是憂慮。
這便是賈詡的自保策略,韓遂和馬騰再立功,他雖然能分潤一點,但是也沒多少。
遠不如天子的看重。
而一旦最後軍紀敗壞了,他話也說在前麵了。
對於賈詡的小心思,劉辯心知肚明。
當下並未有任何的不悅,反而一副鼓勵的樣子,道:“諸位,我這個叫拋磚引玉,大家的想法都可以說出來,好好的議議。”
聞言,內閣之中,各人都開始發表自己的意見。
劉辯則靜靜地坐在那裏,認真地聆聽著每個人的說話,時而微微點頭,時而微微皺眉,從中推斷這個人的能力以及性格。
尚書仆射高誘,以及蘭亭令史蔡文姬,負責記錄。
高誘低頭認真書寫,蔡文姬則神色專注,手中的筆不停舞動,時不時的美目飛出,卻更多的落在劉辯溫潤如玉的笑臉上。
一時會議結束,最後定下的,還是黃琬領兵前往武關,侍中張溫、京兆尹鍾繇安定三輔,馬騰和韓遂的兵馬暫時駐紮於右扶風,等待朝廷的獎賞,以及後續的安排。
這邊形成會議紀要,然後劉辯批紅,迅速的傳到尚書台之中,各曹尚書立即開始書寫起文書。
政務安排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這麽好的消息,這麽大的喜訊,又怎麽不傳檄天下各州郡,讓他們看清楚誰的拳頭更大,應該站在誰的那邊。
上午的辦公結束,劉辯也就返回了宣室。
董事長一直坐在辦公室裏,員工的心情難免緊繃。
不過,劉辯這次回去,還帶著馬日磾和盧植。
一時在宣室中,劉辯問起天下的局勢。
盧植率先開口道:“天下大事的核心,在關中,在冀州。
如今關中已定,益州和荊州也就不用過多擔憂了。
冀州一地,皇甫太尉雖然還沒有大勝,但他有殊名在,平定冀州也是早晚的事情。
隻要冀州平定,幽州的劉虞必然歸順。
天下間的大事,陛下不必憂心太多。”
盧植說話時,表情嚴肅,眼神堅定。
馬日磾點點頭,道:“司徒說的對。”
臉上帶著淡淡的笑容。
盧植扭頭看了馬日磾一眼,有些無語。
在不影響利益的前提下,此老一般都是別人說得對。
但一旦有利益,馬日磾立馬就會變身雄辯大師,古經文也好,今經文也好,引經據典,屢次說的別人啞口無言。
而他盧植給不了多少好處,天子卻是經常能給點好處。
所以正常,隻要他們三個,如今雒陽政局最頂尖的三人議事,決定權竟落在了馬日磾的手中。
當然,實際上是落在了天子的手中。
劉辯的很多政策,和盧植實際上是有些相悖的,
實際上,盧植覺得天子的想法很好,但有些東西,走得太快了。
但不管怎麽說,盧植現在的幽州,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派係力量,所以他算的上是天子的近臣。
隻是現在圍繞在盧植身邊,一個派係正在慢慢的形成。
所以盧植隱隱也有些察覺到,不過目前的他,還是堅決的站在天子一側,而且他又是以強硬和忠貞著稱的,倒是也擋下了不少外部的力量,基本上都做到事情都按照正確的方向在走。
至於天子和馬日磾達成的一些東西,雖然有些超出盧植的理解範疇,但在目前這種設計下,他也隻能聽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