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園之中,綠樹成蔭,繁花似錦。
古雅的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地分布著,飛簷鬥拱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輝。
一池碧水波光粼粼,倒映著周圍的美景,偶有幾尾遊魚嬉戲其中,蕩起微微漣漪。
司徒盧植與司空馬日磾並肩而立。
盧植微微捋著胡須,感慨道:“如今局勢變幻莫測,吾等身負重任,當為陛下分憂。”
馬日磾頷首道:“盧公所言極是,三公之位,榮耀與責任並存啊。”
太常趙岐、光祿勳蓋勳等八卿圍坐在一起,趙岐微笑著說道:“各位同僚,吾等當齊心協力,為大漢的穩定盡一份力。”
蓋勳點頭應道:“趙公高見,如今外有憂患,內有紛爭,吾等需謹慎行事。”
尚書令賈詡神色淡然,與謁者仆射荀彧輕聲交談。
荀彧問道:“陛下傳召,尚書仆射和六曹尚書怎麽沒來?”
賈詡低語道:“荀君,如今局勢複雜,尚書台之責重大,不可有絲毫懈怠。”
荀彧微微皺眉。
禦史中丞孫嵩與侍中劉謙、伏完等人站在一旁,孫嵩正色道:“吾等內臣,當為陛下守好內廷,監察百官,不可有失職之責。”
劉謙等人紛紛點頭稱是。
原來天子傳召,仍在雒陽城內的高官們匯聚於亭台之間,劉辯看著遠處正在等待的官員,令奉車都尉劉璋加快速度。
遠處官員以司徒盧植與司空馬日磾為首,此二位乃享有萬石俸祿的三公之位。
雖說三公之職更多的是一種榮譽象征,然錄尚書事方為實權所在。
即便如此,能夠位居三公之位,亦意味著為人臣子在個人榮譽方麵已達巔峰。
在漢朝之時,大將軍之職多由外戚擔任,一般人著實不敢覬覦此位。
接著便是九卿之中的太常趙岐、光祿勳蓋勳、衛尉閔貢、太仆楊琦、廷尉郭鴻、大司農朱儁、宗正劉鬆以及少府唐瑁。
此乃東漢三公九卿中的八卿之屬。
負責外交並掌管諸侯國與少數民族事務的大鴻臚何顒,被袁紹扣押於青州,至今尚未歸來。
三公九卿之中,除少府之外,皆為外朝官職。
這些人基本上可算作整個東漢最為頂尖的那一批人物。
能夠坐上這般位置,或許有著諸多考量,但歸根結底,每個人皆有各自的心機城府,皆有非凡的能耐,亦有各自的家族與勢力。
與外朝相對應的乃是內朝官,亦稱作中朝官。
所謂中朝官,實則相當於皇帝的一整套秘書班子。
也就是說,皇帝為了能夠更好地治理國家,在原有政體之上,又組建了一個全新的班子。
其中較為明顯的當屬尚書台與禦史台。
尚書台基本相當於丞相之權力,不僅公卿將吏上書需經過尚書台,且可參知機密,還會參與人事任免、官員考核以及與四方外交之事。
尚書令、尚書仆射與六曹尚書合稱為八座。這相當於將國家內政之權掌控,取走的便是丞相之權力,而丞相自身,也就變成了被閹割後的司徒。
另一個便是禦史台。
在西漢之時,權力集中於禦史大夫。
禦史大夫乃秦代所設官職之名,為丞相之副手,侍禦史之長,負責監察百官之職責。
西漢時丞相與禦史大夫並稱,丞相府與禦史大夫府合稱二府。
但凡軍國大計,皇帝常常與丞相、禦史大夫共同商議決策。
丞相位缺之時,一般皆由禦史大夫直接升任。
禦史與皇帝關係親近,故而群臣奏事須由其向上轉達,皇帝下詔書,則先傳至禦史,再送達丞相、諸侯王或守、相。
因而皇帝常常利用禦史大夫督察並牽製丞相。
到了東漢,此權力歸至禦史台,由禦史中丞統領,這是一個官位不大卻實權很重的部門。
而禦史大夫被削弱之後,便成為了司空。
…… 此刻,除了這些外臣之外,內臣之中亦有諸多人物,如尚書令賈詡、謁者仆射荀彧、禦史中丞孫嵩、侍中劉謙、伏完、單甫、蔡邕等人,他們屬於皇帝身邊的高級顧問。
黃門侍郎與小黃門,雖隻是負責跑腿之人…… 但在天子身邊,卻更容易獲得升遷之機。
沒過多久,遠處傳來黃門鼓吹行走時彈奏的樂器之聲。
確實,皇帝出行,向來車馬眾多,吹吹打打。
原本劉辯已然盡可能地裁撤了這些排場,然而自唐瑁擔任少府之後,又逐漸將這些事宜慢慢恢複起來。
皇帝雖一方麵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另一方麵也是凡人,斷不可恣意妄為。
恰似一家公司,一人即便身為大股東兼董事長,也不能凡事都隨心所欲,除非他不想將這個公司繼續經營下去……
而且現在,董事長的嶽父來當了董事長的管家......
瞧見天子駕臨,司徒盧植與司空馬日磾躬身行禮,其餘眾人則恭恭敬敬地稽首拜道。
“司徒臣植……” 諸如此般的唱名參拜之聲此起彼伏。
“都起來吧。” 劉辯今日身著寬大舒適的常服,並未著冕服。
看到這一幕,眾人稍加思索,便大多明白過來。
天子定是有重大舉措欲要推出,隻是尚不清楚眾人的心思,故而不好直接拿到朝堂上去議論。
但令他們感到奇怪的是,這種事情,按理來說不應該是由內臣先行提一提麽,怎會如此大張旗鼓呢?
“每次朝會都是在大殿中,太過悶熱不說,一舉一動的,都要守著禮製。
大家有些好的想法,也不好說出來,畢竟一句話說錯,那是有可能會被左都候送個馬皮。”
劉辯爽朗的笑著道。
聞言,眾人一怔,隨即也都跟著笑了起來。
左都候和右都侯負責持戟衛士和宮內巡邏以及皇帝下令收捕的犯人。
宮中被彈劾有罪的人,由左都候押送詔獄,犯人用馬皮覆蓋。
天子這話說的就親切多了。
果不其然,劉辯接著說道:“一直聞說這西園景致怡人,卻很久沒有來過了,這才把大家喊過來。”
眾人聽聞天子之言,心中皆是湧起一股暖流。
聞言,盧植和馬日磾自矜身份,太常趙岐率先恭敬地拱手道:“陛下心懷臣等,屈尊蒞臨此地,實乃吾等莫大之榮幸。
此西園之景致,能夠獲得陛下之青睞,當真可謂蓬蓽生輝,光彩熠熠。”
光祿勳蓋勳緊接著附和道:“陛下英明睿智,這西園確實是景致宜人之所。陛
下親臨,臣等深感受寵若驚,必定竭誠為陛下效犬馬之勞。”
衛尉閔貢亦出言感慨道:“陛下為國家大事操勞不已,難得有此閑暇時光。
吾等能夠伴駕於此,實乃三生有幸,福澤深厚。”
太仆楊琦、廷尉郭鴻、大司農朱儁、宗正劉鬆、少府唐瑁等八卿也紛紛開口,以言辭表達對天子的感激之情與忠誠之意。
幸好,尚書令賈詡微微躬身,神色恭敬道:“陛下心懷天下蒼生,又能體貼入微地體察臣下之難處,實乃萬民之福祉。今日於此西園相聚,臣等定然暢所欲言,為陛下分擔憂慮,解除難題。”
這個,就是把話題從馬屁中拉回來。
謁者仆射荀彧也道:“陛下此舉,充分彰顯仁德風範。
吾等必定不辜負陛下之期望,為大漢之繁榮昌盛盡心盡力,殫精竭慮。”
這時,荀彧又把話題返回到馬屁中。
禦史中丞孫嵩、侍中劉謙、伏完、單甫、蔡邕等人亦紛紛隨聲附和,對天子的英明之舉讚不絕口,言辭之間滿是敬仰與尊崇。
看著眾人的種種表現,劉辯故作無奈地苦笑道:“若這般下去,咱們可就什麽都不必說了。”
聞言,不少笑點較低之人頓時笑出豬叫。
然而剛一出口,他們便察覺到不妥,連忙想要捂住嘴。
不過,劉辯卻帶頭大笑起來。
見狀,其他人也紛紛跟著笑了起來。
一時之間,眾人圍著一個圈子坐定。
劉辯開口道:“後漢相較於前漢,究竟差在何處呢?我常常思慮,後漢在兵事方麵,尚不及前漢的十分之一,可為何卻流民遍地呢?”
這話一出,不少人心中皆是一緊。
劉辯接著說道:“倉中有糧,心中便不會慌亂,此乃天下之根本。
後漢到了先帝之時,竟使得種糧之人無糧可吃。
這雖說是各地豪強私吞土地所致的問題,但作為朝廷諸公,天子依舊要承擔首要責任。
我們欲要教化萬民,首先還是得讓他們能夠吃飽飯。
正所謂倉廩充實才會知曉禮節,衣食富足才會懂得榮辱。
如今三輔賊寇平定,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河東郡、河西郡、河內郡以及河南尹等地,都在招募民眾進行屯田。
如此一來,四處的流民與饑民轉而成為耕農,既可以提供大量糧食,使得糧食充足、畜牧豐盛,又可以讓他們不被豪強和賊寇所裹挾。”
屯田之策,乃是劉辯大力推行之舉。
為了此一策略,他甚至在此前不惜得罪三輔之地的豪族,毅然拿上林苑以及其他皇家園囿開刀,數次削減。
這已然成為朝廷目前的重大政策,說白了,此乃皇帝本人主導的文治之措。
劉辯如此一說,不少人便以為劉辯在得知三輔大勝之後,終於安定下心來,開始自我誇讚了。
畢竟三輔安定,意味著雒陽擁有了一塊堅實的根基。
益州的糧食能夠通過漢中源源不斷地運往關中,再抵達雒陽,此乃當年劉邦成就帝王之業的路徑。
隻要這個基本盤得以穩住,平定關東群雄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或許,接下來的天子,才是真正的天子。
就是不知道,天子真正的想法是什麽呢?
眼見眾人即將恭維,劉辯舉手示意眾人稍等,接著繼續說道:“下一步呢,我打算在百姓閑時征發民夫,興建官道。一旦官道暢通,四方便能通暢無阻。”
聞言,眾人頓時愣住,天子大張旗鼓地搞出這般動靜,所說的竟然隻是這樣的小事。
不過,也有城府深沉之人繼續等待,畢竟誰也不知道天子此舉是否聲東擊西。
此時,尚書令賈詡微微沉吟,而後拱手道:“陛下聖明,興建官道實乃利國利民之壯舉。此策一出,便如明燈照亮前路,為大漢之昌盛再添新輝。”
說到這裏,賈詡站了起來,一邊捋胡須,一邊道:“陛下,諸公且看,官道暢通,四方通暢,其一可促進商貿往來。
貨物得以快速流通,各地物產互通有無,商路繁榮則經濟興盛,百姓之生活必將日益富足。
其二,利於軍事部署。一旦有戰事,兵員、糧草可迅速轉運,大大提高我大漢軍隊之反應速度與作戰能力。
其三,可加強對地方之管控。政令得以高效傳達,各地消息往來便捷,陛下之威德可更順暢地澤被四方。
其四,文化交流亦將因官道之暢通而愈發頻繁。不同地域之風俗、學問相互交融,可促進我大漢文化之繁榮發展。陛下此舉,高瞻遠矚,實乃為大漢之千秋基業奠定堅實基礎。”
聞言,眾人皆是一陣沉默無語,其中有正直之士已然在心中暗暗腹誹賈詡。
劉辯也是爽朗一笑,臉色微微泛紅。
確實,他僅僅說了一句話,賈詡便如此大肆吹噓,弄得他都有些不好意思。
不過,對於賈詡的做派,劉辯心中也略知一二。
在古往今來,其實朝堂之中存在一個規則,或者說即便不是在朝堂,也有這樣的規則。
那便是若想尋找心腹之人,要去找那些升遷無望的邊緣人物,而非那些風頭正勁的當紅之人,即便這當紅之人再厲害非凡。
邊緣人物一旦進入權力中心,會對權力的來源產生極大的敬畏與服從。
畢竟,那些一生下來就注定能走進權力中心的人,你提拔他,他說不定還會覺得你在討好他。
而邊緣人物,由於根基、名望等各方麵原因,原本絕無可能進入權力中心。
因此,他們被提拔後,就會產生極大的依賴心態。
為了這份知遇之恩,他們會付出許多令人難以理解的忠心。所謂 “士為知己者死”,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反之,就好比何進提拔了袁紹,可你看袁紹對何進又有多少忠心呢?
何進提拔了王謙,想與對方結成兒女親家,對方都不願意。
何苗提拔了樂隱,樂隱為之戰死。
這種規律,即便是以賈詡的聰明睿智,也難以逃脫。
如今,劉辯便是這個權力的來源,而賈詡就是原本的邊緣人物。
他如今不顧各個派係的拉攏,每到下值之時,就閉門自守,不與任何人交往,完全是一副天子孤臣的模樣。
而劉辯無論頒布什麽政令,他都能從中找出無數的好處來。
古雅的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地分布著,飛簷鬥拱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輝。
一池碧水波光粼粼,倒映著周圍的美景,偶有幾尾遊魚嬉戲其中,蕩起微微漣漪。
司徒盧植與司空馬日磾並肩而立。
盧植微微捋著胡須,感慨道:“如今局勢變幻莫測,吾等身負重任,當為陛下分憂。”
馬日磾頷首道:“盧公所言極是,三公之位,榮耀與責任並存啊。”
太常趙岐、光祿勳蓋勳等八卿圍坐在一起,趙岐微笑著說道:“各位同僚,吾等當齊心協力,為大漢的穩定盡一份力。”
蓋勳點頭應道:“趙公高見,如今外有憂患,內有紛爭,吾等需謹慎行事。”
尚書令賈詡神色淡然,與謁者仆射荀彧輕聲交談。
荀彧問道:“陛下傳召,尚書仆射和六曹尚書怎麽沒來?”
賈詡低語道:“荀君,如今局勢複雜,尚書台之責重大,不可有絲毫懈怠。”
荀彧微微皺眉。
禦史中丞孫嵩與侍中劉謙、伏完等人站在一旁,孫嵩正色道:“吾等內臣,當為陛下守好內廷,監察百官,不可有失職之責。”
劉謙等人紛紛點頭稱是。
原來天子傳召,仍在雒陽城內的高官們匯聚於亭台之間,劉辯看著遠處正在等待的官員,令奉車都尉劉璋加快速度。
遠處官員以司徒盧植與司空馬日磾為首,此二位乃享有萬石俸祿的三公之位。
雖說三公之職更多的是一種榮譽象征,然錄尚書事方為實權所在。
即便如此,能夠位居三公之位,亦意味著為人臣子在個人榮譽方麵已達巔峰。
在漢朝之時,大將軍之職多由外戚擔任,一般人著實不敢覬覦此位。
接著便是九卿之中的太常趙岐、光祿勳蓋勳、衛尉閔貢、太仆楊琦、廷尉郭鴻、大司農朱儁、宗正劉鬆以及少府唐瑁。
此乃東漢三公九卿中的八卿之屬。
負責外交並掌管諸侯國與少數民族事務的大鴻臚何顒,被袁紹扣押於青州,至今尚未歸來。
三公九卿之中,除少府之外,皆為外朝官職。
這些人基本上可算作整個東漢最為頂尖的那一批人物。
能夠坐上這般位置,或許有著諸多考量,但歸根結底,每個人皆有各自的心機城府,皆有非凡的能耐,亦有各自的家族與勢力。
與外朝相對應的乃是內朝官,亦稱作中朝官。
所謂中朝官,實則相當於皇帝的一整套秘書班子。
也就是說,皇帝為了能夠更好地治理國家,在原有政體之上,又組建了一個全新的班子。
其中較為明顯的當屬尚書台與禦史台。
尚書台基本相當於丞相之權力,不僅公卿將吏上書需經過尚書台,且可參知機密,還會參與人事任免、官員考核以及與四方外交之事。
尚書令、尚書仆射與六曹尚書合稱為八座。這相當於將國家內政之權掌控,取走的便是丞相之權力,而丞相自身,也就變成了被閹割後的司徒。
另一個便是禦史台。
在西漢之時,權力集中於禦史大夫。
禦史大夫乃秦代所設官職之名,為丞相之副手,侍禦史之長,負責監察百官之職責。
西漢時丞相與禦史大夫並稱,丞相府與禦史大夫府合稱二府。
但凡軍國大計,皇帝常常與丞相、禦史大夫共同商議決策。
丞相位缺之時,一般皆由禦史大夫直接升任。
禦史與皇帝關係親近,故而群臣奏事須由其向上轉達,皇帝下詔書,則先傳至禦史,再送達丞相、諸侯王或守、相。
因而皇帝常常利用禦史大夫督察並牽製丞相。
到了東漢,此權力歸至禦史台,由禦史中丞統領,這是一個官位不大卻實權很重的部門。
而禦史大夫被削弱之後,便成為了司空。
…… 此刻,除了這些外臣之外,內臣之中亦有諸多人物,如尚書令賈詡、謁者仆射荀彧、禦史中丞孫嵩、侍中劉謙、伏完、單甫、蔡邕等人,他們屬於皇帝身邊的高級顧問。
黃門侍郎與小黃門,雖隻是負責跑腿之人…… 但在天子身邊,卻更容易獲得升遷之機。
沒過多久,遠處傳來黃門鼓吹行走時彈奏的樂器之聲。
確實,皇帝出行,向來車馬眾多,吹吹打打。
原本劉辯已然盡可能地裁撤了這些排場,然而自唐瑁擔任少府之後,又逐漸將這些事宜慢慢恢複起來。
皇帝雖一方麵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另一方麵也是凡人,斷不可恣意妄為。
恰似一家公司,一人即便身為大股東兼董事長,也不能凡事都隨心所欲,除非他不想將這個公司繼續經營下去……
而且現在,董事長的嶽父來當了董事長的管家......
瞧見天子駕臨,司徒盧植與司空馬日磾躬身行禮,其餘眾人則恭恭敬敬地稽首拜道。
“司徒臣植……” 諸如此般的唱名參拜之聲此起彼伏。
“都起來吧。” 劉辯今日身著寬大舒適的常服,並未著冕服。
看到這一幕,眾人稍加思索,便大多明白過來。
天子定是有重大舉措欲要推出,隻是尚不清楚眾人的心思,故而不好直接拿到朝堂上去議論。
但令他們感到奇怪的是,這種事情,按理來說不應該是由內臣先行提一提麽,怎會如此大張旗鼓呢?
“每次朝會都是在大殿中,太過悶熱不說,一舉一動的,都要守著禮製。
大家有些好的想法,也不好說出來,畢竟一句話說錯,那是有可能會被左都候送個馬皮。”
劉辯爽朗的笑著道。
聞言,眾人一怔,隨即也都跟著笑了起來。
左都候和右都侯負責持戟衛士和宮內巡邏以及皇帝下令收捕的犯人。
宮中被彈劾有罪的人,由左都候押送詔獄,犯人用馬皮覆蓋。
天子這話說的就親切多了。
果不其然,劉辯接著說道:“一直聞說這西園景致怡人,卻很久沒有來過了,這才把大家喊過來。”
眾人聽聞天子之言,心中皆是湧起一股暖流。
聞言,盧植和馬日磾自矜身份,太常趙岐率先恭敬地拱手道:“陛下心懷臣等,屈尊蒞臨此地,實乃吾等莫大之榮幸。
此西園之景致,能夠獲得陛下之青睞,當真可謂蓬蓽生輝,光彩熠熠。”
光祿勳蓋勳緊接著附和道:“陛下英明睿智,這西園確實是景致宜人之所。陛
下親臨,臣等深感受寵若驚,必定竭誠為陛下效犬馬之勞。”
衛尉閔貢亦出言感慨道:“陛下為國家大事操勞不已,難得有此閑暇時光。
吾等能夠伴駕於此,實乃三生有幸,福澤深厚。”
太仆楊琦、廷尉郭鴻、大司農朱儁、宗正劉鬆、少府唐瑁等八卿也紛紛開口,以言辭表達對天子的感激之情與忠誠之意。
幸好,尚書令賈詡微微躬身,神色恭敬道:“陛下心懷天下蒼生,又能體貼入微地體察臣下之難處,實乃萬民之福祉。今日於此西園相聚,臣等定然暢所欲言,為陛下分擔憂慮,解除難題。”
這個,就是把話題從馬屁中拉回來。
謁者仆射荀彧也道:“陛下此舉,充分彰顯仁德風範。
吾等必定不辜負陛下之期望,為大漢之繁榮昌盛盡心盡力,殫精竭慮。”
這時,荀彧又把話題返回到馬屁中。
禦史中丞孫嵩、侍中劉謙、伏完、單甫、蔡邕等人亦紛紛隨聲附和,對天子的英明之舉讚不絕口,言辭之間滿是敬仰與尊崇。
看著眾人的種種表現,劉辯故作無奈地苦笑道:“若這般下去,咱們可就什麽都不必說了。”
聞言,不少笑點較低之人頓時笑出豬叫。
然而剛一出口,他們便察覺到不妥,連忙想要捂住嘴。
不過,劉辯卻帶頭大笑起來。
見狀,其他人也紛紛跟著笑了起來。
一時之間,眾人圍著一個圈子坐定。
劉辯開口道:“後漢相較於前漢,究竟差在何處呢?我常常思慮,後漢在兵事方麵,尚不及前漢的十分之一,可為何卻流民遍地呢?”
這話一出,不少人心中皆是一緊。
劉辯接著說道:“倉中有糧,心中便不會慌亂,此乃天下之根本。
後漢到了先帝之時,竟使得種糧之人無糧可吃。
這雖說是各地豪強私吞土地所致的問題,但作為朝廷諸公,天子依舊要承擔首要責任。
我們欲要教化萬民,首先還是得讓他們能夠吃飽飯。
正所謂倉廩充實才會知曉禮節,衣食富足才會懂得榮辱。
如今三輔賊寇平定,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河東郡、河西郡、河內郡以及河南尹等地,都在招募民眾進行屯田。
如此一來,四處的流民與饑民轉而成為耕農,既可以提供大量糧食,使得糧食充足、畜牧豐盛,又可以讓他們不被豪強和賊寇所裹挾。”
屯田之策,乃是劉辯大力推行之舉。
為了此一策略,他甚至在此前不惜得罪三輔之地的豪族,毅然拿上林苑以及其他皇家園囿開刀,數次削減。
這已然成為朝廷目前的重大政策,說白了,此乃皇帝本人主導的文治之措。
劉辯如此一說,不少人便以為劉辯在得知三輔大勝之後,終於安定下心來,開始自我誇讚了。
畢竟三輔安定,意味著雒陽擁有了一塊堅實的根基。
益州的糧食能夠通過漢中源源不斷地運往關中,再抵達雒陽,此乃當年劉邦成就帝王之業的路徑。
隻要這個基本盤得以穩住,平定關東群雄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或許,接下來的天子,才是真正的天子。
就是不知道,天子真正的想法是什麽呢?
眼見眾人即將恭維,劉辯舉手示意眾人稍等,接著繼續說道:“下一步呢,我打算在百姓閑時征發民夫,興建官道。一旦官道暢通,四方便能通暢無阻。”
聞言,眾人頓時愣住,天子大張旗鼓地搞出這般動靜,所說的竟然隻是這樣的小事。
不過,也有城府深沉之人繼續等待,畢竟誰也不知道天子此舉是否聲東擊西。
此時,尚書令賈詡微微沉吟,而後拱手道:“陛下聖明,興建官道實乃利國利民之壯舉。此策一出,便如明燈照亮前路,為大漢之昌盛再添新輝。”
說到這裏,賈詡站了起來,一邊捋胡須,一邊道:“陛下,諸公且看,官道暢通,四方通暢,其一可促進商貿往來。
貨物得以快速流通,各地物產互通有無,商路繁榮則經濟興盛,百姓之生活必將日益富足。
其二,利於軍事部署。一旦有戰事,兵員、糧草可迅速轉運,大大提高我大漢軍隊之反應速度與作戰能力。
其三,可加強對地方之管控。政令得以高效傳達,各地消息往來便捷,陛下之威德可更順暢地澤被四方。
其四,文化交流亦將因官道之暢通而愈發頻繁。不同地域之風俗、學問相互交融,可促進我大漢文化之繁榮發展。陛下此舉,高瞻遠矚,實乃為大漢之千秋基業奠定堅實基礎。”
聞言,眾人皆是一陣沉默無語,其中有正直之士已然在心中暗暗腹誹賈詡。
劉辯也是爽朗一笑,臉色微微泛紅。
確實,他僅僅說了一句話,賈詡便如此大肆吹噓,弄得他都有些不好意思。
不過,對於賈詡的做派,劉辯心中也略知一二。
在古往今來,其實朝堂之中存在一個規則,或者說即便不是在朝堂,也有這樣的規則。
那便是若想尋找心腹之人,要去找那些升遷無望的邊緣人物,而非那些風頭正勁的當紅之人,即便這當紅之人再厲害非凡。
邊緣人物一旦進入權力中心,會對權力的來源產生極大的敬畏與服從。
畢竟,那些一生下來就注定能走進權力中心的人,你提拔他,他說不定還會覺得你在討好他。
而邊緣人物,由於根基、名望等各方麵原因,原本絕無可能進入權力中心。
因此,他們被提拔後,就會產生極大的依賴心態。
為了這份知遇之恩,他們會付出許多令人難以理解的忠心。所謂 “士為知己者死”,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反之,就好比何進提拔了袁紹,可你看袁紹對何進又有多少忠心呢?
何進提拔了王謙,想與對方結成兒女親家,對方都不願意。
何苗提拔了樂隱,樂隱為之戰死。
這種規律,即便是以賈詡的聰明睿智,也難以逃脫。
如今,劉辯便是這個權力的來源,而賈詡就是原本的邊緣人物。
他如今不顧各個派係的拉攏,每到下值之時,就閉門自守,不與任何人交往,完全是一副天子孤臣的模樣。
而劉辯無論頒布什麽政令,他都能從中找出無數的好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