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修路總歸是好事一樁。
此次多路大軍出動,雖說多為精兵強將,但後方所征發的民夫勞役數量亦是極為龐大。
之所以能夠暢通無阻且毫無怨言,主要緣由在於存有大量的饑民與流民。
如今充當勞役可得管飯,這些人自然是爭著搶著前來幹活。
在正常的太平時節,誰又願意幹這等苦差事呢?
積極主動地去幹與被逼無奈地去幹,其間差別可謂極大。
聽聞現今勞役們幹活之時還開心地唱起山歌呢……
如今三輔已然穩定,涼州最大的兩個叛賊也已投降,平定涼州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如此一來,省出的大量勞動力用來修路,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畢竟即便不修路,也得管他們吃飯不是,雖說吃得少一些……
這時,尚書令賈詡忽然又開口道:“陛下,征發勞力修路一事,在我們尚書台早有謀劃,相關條文也早已在擬定之中。
今日在此地此時,想來陛下是有更為要緊的事情與我們商議。”
這話雖說得客氣,可不少人卻沒來由地心中一緊。
盧植看向賈詡,又望向天子,征發勞力修路早有成算?
自己怎麽全然不知呢?
他本想詢問一番,可巧的是,今日尚書台好像就賈詡一人在此。
總不能現在就把高誘喊過來揭穿賈詡吧,那樣的話,無疑是當眾打天子和尚書台的臉,同時也會打擊自己的權威性……
畢竟身為錄尚書事的自己卻對此事一無所知。
看來,隨著局勢逐漸穩定,天子插手政局的動作也是越來越多了。
想到這裏,盧植並未表露聲色,畢竟修路實在隻是一件小事。
但心中難免有些齟齬。
與此同時,大司農朱儁神色古怪地看了一眼賈詡,他有種預感,接下來要說的緊要之事,與他有關。
謁者仆射荀彧同樣心中一動,他看了朱儁一眼。
其實,早在天子剛開始召見他的時候,荀彧就曾建議過免除口賦、減少算賦,同時增加田賦,以告示天下。
天子接受了一半的建議。
今日說來說去,問題肯定還在這裏,畢竟除了軍事,現在肯定要關注稅收。
果不其然,在賈詡的配合下,劉辯緩緩說道:“如今屯田雖遭受了戰亂,但效果依舊明顯。
秋收過後,我去看過太倉,雖說稱不上富裕,但支撐到明年夏收倒也無大礙。
不過,絕不可掉以輕心,大司農。”
“大司農臣儁在。”
朱儁早有準備,當即出列。
劉辯繼續說道:“稅賦的征收,務必按照之前的公告執行,要留一定的糧食在民戶手中。
手中有糧,他們才會安心。
但是呢,我們可以多多采購餘糧,一來準備用於平準市價;
二來,充實倉廩,以備急用。
另外,在雒陽和各地郡治修建倉廩,日後,我們的糧食會越來越多。”
朱儁小心地回應道:“臣遵旨。”
這話聽起來有些幹癟,他又開口道:“自陛下稅賦減免的詔書一下,天下百姓,無不燒香祭拜。
各地流民、饑民更是蜂擁入關中,如今不少饑民流民自發開墾荒田,實在是千古難有的盛事。”
這,不動聲色的拍了個馬屁......
劉辯頷首,道:“千古盛世還差得遠,還望諸君與我一起努力,能做到昭宣中興,我也就對得起列祖列宗,諸位也能名垂青史了。”
說到這裏,劉辯的神情愈發興奮起來,似乎有些激動的說:“嗯,我意徹底刪除口賦,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就好像被朱儁誇了一句,而得意忘形的樣子。
這一下,朱儁直接愣住了,他很想解釋我說的是千古難有的盛事,而不是千古盛世,這個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好不好。
與此同時,不少人也是大驚失色。
賈詡嘴角一抽,努力的控製著自己的情緒——天子的演技實在是太好了,老臣我有點忍不住啊。
見沒人接話,劉辯也不在意,他好像已經進入了狀態,直接站起身來,接著大聲說道:“如今田地減產,稅賦難收,根本原因在於缺少人力。
沒有人,即便有寶山寶地,我們也隻能望洋興歎。
而普通老百姓,他們生子便要交納口賦,太平盛世之時還好,一旦無力供養,殺嬰陋習便會滋生。
如今,我考慮免去口賦,百姓自然會多多生育,此消彼長之下,可再興大漢。”
這一下,高帽子頂起來,我看你們群臣不跟上?
果不其然,劉辯話音剛落,司徒盧植便站了出來,恭敬地拱手道:“陛下聖明絕倫,實乃萬民之福主。
這口賦一免,實乃利民之良策,其好處不可勝數。
百姓無需再為生子交納口賦,那必然會減輕家庭的負擔。
如此一來,家境貧寒者也敢於生育子女,人口數量定會逐步增長。
人口增多,則勞力便增多,荒地得以開墾,從前因人力不足而荒廢的田地將重新被耕種,糧食產量自然會隨之增加。”
實際上,劉辯剛開始說那一句的時候,很多人之所以沒有附和,也是沒有搞清楚天子是真的要減稅,還是激動了隨口一說。
現在見天子是真的要永久廢除口賦,那這種政治正確的事情,盧植又怎麽能不大力褒讚呢。
不然的話,要青史留罵?
更何況,盧植也是真的有政治抱負。
果不其然,隨後司空馬日磾也趕快緊接著說道:“陛下睿智非凡,此舉乃是著眼於大漢的長遠之計。
口賦的免除,不僅能促使人口繁衍,對於百姓的民心所向亦是大有裨益。
陛下仁愛之心,如春風拂麵,百姓感恩陛下之恩澤,必將會更加忠誠於陛下,忠誠於大漢。
民心所向,則國家根基穩固,這是比金銀財寶更為珍貴的財富。
而且,新生兒的增多,意味著日後可選拔的賢才也會更多,這將為我大漢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使得我大漢在各個方麵都能蓬勃發展。
陛下之英明,實乃千古罕見。”
三公中的兩位都發了話,管祭祀和教化的太常趙岐又怎麽會落後,他捋了捋胡須,緩緩說道:“陛下深謀遠慮,免除口賦實在是一項高瞻遠矚的決策。
陛下之仁德,如璀璨星辰照亮大漢。於百姓而言,這是給予他們生活的希望。那些本因懼怕口賦而不敢生育的百姓,現在可以放心地養育後代。
有小家方有大家,小家不穩,大家不寧則國家不定。
再者,百姓多爾,商賈繁榮。
畢竟,更多的百姓意味著更多的需求,從衣食住行到各類器物,這將刺激各行各業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大漢蓬勃向上。陛下之決策,真乃神來之筆。”
也就是他年紀大了,現在腦子沒有以前好用了,不然的話,現在肯定即興作賦。
光祿勳蓋勳也附和道:“陛下之策,恰似久旱甘霖,大漢的複興指日可待。”
他生性耿直些,知道好,但也不喜歡多說恭維的話。
其他官員也紛紛點頭稱是,你一言我一語地誇讚著劉辯的決策,西園之中滿是對天子英明決策的頌揚之聲。
人群中,唯有一人臉色不太好看,那便是少府唐瑁。
究其原因,在於大漢的稅收製度。
大漢的稅收除了主要的田稅之外,第二個重要的便是人頭稅,分為算賦和口賦。
其中,田租是交給國家,也就是由大司農管理。
大司農作為管理國家財政的重要機構之一,主要負責田租和算賦的征收。
算賦,是針對年齡在十五至五十六歲的成年男女征收,每人每年需繳納一百二十錢。
這部分稅收屬於國家收入,由大司農管理,用於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包括軍費等。
算賦的征收和管理是由大司農負責的,而不是交給皇帝。
但是人頭稅裏的口賦,乃是專門針對三歲至十四歲的兒童征收的人頭稅(有時是七歲),這個錢,則是交給皇帝,或者說大部分交給皇帝,大司農隻會收取很少的一部分。
此時,管理財政收入的機構主要有少府和大司農。
其中,少府負責收取工商稅等供皇室使用,而大司農則負責收取各種農業稅,主要用於國家建設和戰爭等開支。
劉辯要徹底減免口賦,此一舉動無疑是拿掉了少府的一大筆收入進項。
故而,唐瑁心中不由得急躁起來。
在他看來,劉辯似乎是在群臣的恭維與吹噓之中,迷失了自我。
畢竟,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啊!
而在這個時候提出減免口賦,著實有點政治正確的感覺。
如此這般想著,唐瑁忽地跪在地上,放聲大哭起來。
“舅父,何故如此?” 劉辯心中雖心知肚明,卻故作一臉糊塗之態看過去。
眾人也皆循聲望去。
唐瑁見眾人目光皆匯聚而來,便開始了他的表演:“陛下心懷百姓,仁澤廣布,此誠為社稷之大福、吾等之洪福也。
陛下以蒼生為念,欲免口賦,恩澤萬民,實乃聖德昭彰之舉。
然陛下如此為百姓謀福祉,卻獨獨苦了自己。
陛下克己奉公,心係天下,每每思及陛下之仁德聖行,臣便感懷至深,是以忍不住痛哭流涕也。”
劉辯微微一笑,擺擺手道:“舅父,何至於此,我宮中尚有郎官宮女上千人伺候,哪裏會苦。”
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凡爾賽之味,但實際上落在百官耳中,更像是在訴苦。
畢竟先帝劉宏在時,單宮中宦官就有三四千之多,再加上宮女,總數可達萬人。
如今天子即位,不斷裁撤之下,宮中居然僅僅有千人。
眾官員聞此,皆麵露感慨之色。司徒盧植歎息道:“陛下如此克己,實乃萬民之幸,然陛下之苦,臣等亦感同身受。”
司空馬日磾亦道:“陛下為百姓謀福,卻委屈自身,此等聖德,令人敬仰。”
太常趙岐捋須道:“陛下之仁德,如明燈照亮大漢,然陛下之清苦,實讓臣等痛心。”
光祿勳蓋勳更是麵色一肅,轉頭責問唐瑁道:“唐少府,陛下如此為百姓,為社稷,卻清苦至此。
你身負少府之職,掌管皇室用度,怎可讓陛下如此艱難?
你當自省,當思如何為陛下分憂,如何更好地管理皇室財物,以保陛下生活無憂,方能不負陛下之恩,不負社稷之托。”
這話一出,朱儁心中頓時察覺到不妙,原來說了半天,是要搞我。
果不其然,唐瑁直接激憤地懟了回去:“先帝在時,平準、營造、馬匹,此三處大項收入皆收到宮中,即便如此,在平定天下之時,費用依然不足。
如今,陛下感念國事艱難,將平準、營造、馬匹三處進項,全部發還本處。不但如此,山川沼澤之稅收也皆交給大司農。
逼得太後的永樂少府,都開始行商賈之事。
如今若再減免口賦,臣實不知還能否發得起黃門的俸祿。”
朱儁聞唐瑁之言,麵色凝重,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非是臣等不願為陛下分憂。
如今戰事頻繁,各方大軍調動,糧草軍需耗費如流水。
兵甲之製備、士卒之餉銀、勞役之費用,處處皆需錢財。
且此次三輔之戰雖定,然山東之亂未平,冀州、青州、兗州、豫州、徐州、揚州和荊州的稅賦,現在可都沒有。
後麵戰事,開支巨大,實乃讓臣等倍感壓力。
臣掌大司農之職,雖竭力籌措,卻也常常捉襟見肘啊。”
唐瑁見朱儁訴苦,亦不甘示弱,再次開口道:“陛下明鑒,臣掌少府,本就艱難。
如今陛下欲免口賦,少府收入驟減。
皇室用度、宮中修繕、各項禮儀之花費,皆不可缺。
臣亦是絞盡腦汁,卻難以維持。
陛下之仁德,臣等深知,然這諸多難處,也實難忽視啊。”
朱儁又道:“陛下,如今各地屯田雖有成效,然要支撐起這連綿戰事,依舊艱難。
每有戰事,百姓亦受影響,田畝或遭破壞,稅賦征收更是困難重重。
臣等為這戰事開支,日夜憂心,實不知如何是好。”
唐瑁斷然說道:“陛下,少府所掌工商之稅,本就有限。
如今陛下諸多舉措,讓少府更是難以為繼。
宮中各項用度若無法保障,亦是有損陛下之威嚴。
山川沼澤之稅收必須返還少府,不然的話,老臣請辭,乞求骸骨歸故鄉。”
聞言,朱儁的臉色愈發難看,但這個時候,也不好再說什麽。
畢竟,要是把天子的舅父,堂堂外戚給逼的辭職了,那他這個大司農就算再幹下去,那也沒什麽前途了。
此次多路大軍出動,雖說多為精兵強將,但後方所征發的民夫勞役數量亦是極為龐大。
之所以能夠暢通無阻且毫無怨言,主要緣由在於存有大量的饑民與流民。
如今充當勞役可得管飯,這些人自然是爭著搶著前來幹活。
在正常的太平時節,誰又願意幹這等苦差事呢?
積極主動地去幹與被逼無奈地去幹,其間差別可謂極大。
聽聞現今勞役們幹活之時還開心地唱起山歌呢……
如今三輔已然穩定,涼州最大的兩個叛賊也已投降,平定涼州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如此一來,省出的大量勞動力用來修路,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畢竟即便不修路,也得管他們吃飯不是,雖說吃得少一些……
這時,尚書令賈詡忽然又開口道:“陛下,征發勞力修路一事,在我們尚書台早有謀劃,相關條文也早已在擬定之中。
今日在此地此時,想來陛下是有更為要緊的事情與我們商議。”
這話雖說得客氣,可不少人卻沒來由地心中一緊。
盧植看向賈詡,又望向天子,征發勞力修路早有成算?
自己怎麽全然不知呢?
他本想詢問一番,可巧的是,今日尚書台好像就賈詡一人在此。
總不能現在就把高誘喊過來揭穿賈詡吧,那樣的話,無疑是當眾打天子和尚書台的臉,同時也會打擊自己的權威性……
畢竟身為錄尚書事的自己卻對此事一無所知。
看來,隨著局勢逐漸穩定,天子插手政局的動作也是越來越多了。
想到這裏,盧植並未表露聲色,畢竟修路實在隻是一件小事。
但心中難免有些齟齬。
與此同時,大司農朱儁神色古怪地看了一眼賈詡,他有種預感,接下來要說的緊要之事,與他有關。
謁者仆射荀彧同樣心中一動,他看了朱儁一眼。
其實,早在天子剛開始召見他的時候,荀彧就曾建議過免除口賦、減少算賦,同時增加田賦,以告示天下。
天子接受了一半的建議。
今日說來說去,問題肯定還在這裏,畢竟除了軍事,現在肯定要關注稅收。
果不其然,在賈詡的配合下,劉辯緩緩說道:“如今屯田雖遭受了戰亂,但效果依舊明顯。
秋收過後,我去看過太倉,雖說稱不上富裕,但支撐到明年夏收倒也無大礙。
不過,絕不可掉以輕心,大司農。”
“大司農臣儁在。”
朱儁早有準備,當即出列。
劉辯繼續說道:“稅賦的征收,務必按照之前的公告執行,要留一定的糧食在民戶手中。
手中有糧,他們才會安心。
但是呢,我們可以多多采購餘糧,一來準備用於平準市價;
二來,充實倉廩,以備急用。
另外,在雒陽和各地郡治修建倉廩,日後,我們的糧食會越來越多。”
朱儁小心地回應道:“臣遵旨。”
這話聽起來有些幹癟,他又開口道:“自陛下稅賦減免的詔書一下,天下百姓,無不燒香祭拜。
各地流民、饑民更是蜂擁入關中,如今不少饑民流民自發開墾荒田,實在是千古難有的盛事。”
這,不動聲色的拍了個馬屁......
劉辯頷首,道:“千古盛世還差得遠,還望諸君與我一起努力,能做到昭宣中興,我也就對得起列祖列宗,諸位也能名垂青史了。”
說到這裏,劉辯的神情愈發興奮起來,似乎有些激動的說:“嗯,我意徹底刪除口賦,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就好像被朱儁誇了一句,而得意忘形的樣子。
這一下,朱儁直接愣住了,他很想解釋我說的是千古難有的盛事,而不是千古盛世,這個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好不好。
與此同時,不少人也是大驚失色。
賈詡嘴角一抽,努力的控製著自己的情緒——天子的演技實在是太好了,老臣我有點忍不住啊。
見沒人接話,劉辯也不在意,他好像已經進入了狀態,直接站起身來,接著大聲說道:“如今田地減產,稅賦難收,根本原因在於缺少人力。
沒有人,即便有寶山寶地,我們也隻能望洋興歎。
而普通老百姓,他們生子便要交納口賦,太平盛世之時還好,一旦無力供養,殺嬰陋習便會滋生。
如今,我考慮免去口賦,百姓自然會多多生育,此消彼長之下,可再興大漢。”
這一下,高帽子頂起來,我看你們群臣不跟上?
果不其然,劉辯話音剛落,司徒盧植便站了出來,恭敬地拱手道:“陛下聖明絕倫,實乃萬民之福主。
這口賦一免,實乃利民之良策,其好處不可勝數。
百姓無需再為生子交納口賦,那必然會減輕家庭的負擔。
如此一來,家境貧寒者也敢於生育子女,人口數量定會逐步增長。
人口增多,則勞力便增多,荒地得以開墾,從前因人力不足而荒廢的田地將重新被耕種,糧食產量自然會隨之增加。”
實際上,劉辯剛開始說那一句的時候,很多人之所以沒有附和,也是沒有搞清楚天子是真的要減稅,還是激動了隨口一說。
現在見天子是真的要永久廢除口賦,那這種政治正確的事情,盧植又怎麽能不大力褒讚呢。
不然的話,要青史留罵?
更何況,盧植也是真的有政治抱負。
果不其然,隨後司空馬日磾也趕快緊接著說道:“陛下睿智非凡,此舉乃是著眼於大漢的長遠之計。
口賦的免除,不僅能促使人口繁衍,對於百姓的民心所向亦是大有裨益。
陛下仁愛之心,如春風拂麵,百姓感恩陛下之恩澤,必將會更加忠誠於陛下,忠誠於大漢。
民心所向,則國家根基穩固,這是比金銀財寶更為珍貴的財富。
而且,新生兒的增多,意味著日後可選拔的賢才也會更多,這將為我大漢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使得我大漢在各個方麵都能蓬勃發展。
陛下之英明,實乃千古罕見。”
三公中的兩位都發了話,管祭祀和教化的太常趙岐又怎麽會落後,他捋了捋胡須,緩緩說道:“陛下深謀遠慮,免除口賦實在是一項高瞻遠矚的決策。
陛下之仁德,如璀璨星辰照亮大漢。於百姓而言,這是給予他們生活的希望。那些本因懼怕口賦而不敢生育的百姓,現在可以放心地養育後代。
有小家方有大家,小家不穩,大家不寧則國家不定。
再者,百姓多爾,商賈繁榮。
畢竟,更多的百姓意味著更多的需求,從衣食住行到各類器物,這將刺激各行各業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大漢蓬勃向上。陛下之決策,真乃神來之筆。”
也就是他年紀大了,現在腦子沒有以前好用了,不然的話,現在肯定即興作賦。
光祿勳蓋勳也附和道:“陛下之策,恰似久旱甘霖,大漢的複興指日可待。”
他生性耿直些,知道好,但也不喜歡多說恭維的話。
其他官員也紛紛點頭稱是,你一言我一語地誇讚著劉辯的決策,西園之中滿是對天子英明決策的頌揚之聲。
人群中,唯有一人臉色不太好看,那便是少府唐瑁。
究其原因,在於大漢的稅收製度。
大漢的稅收除了主要的田稅之外,第二個重要的便是人頭稅,分為算賦和口賦。
其中,田租是交給國家,也就是由大司農管理。
大司農作為管理國家財政的重要機構之一,主要負責田租和算賦的征收。
算賦,是針對年齡在十五至五十六歲的成年男女征收,每人每年需繳納一百二十錢。
這部分稅收屬於國家收入,由大司農管理,用於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包括軍費等。
算賦的征收和管理是由大司農負責的,而不是交給皇帝。
但是人頭稅裏的口賦,乃是專門針對三歲至十四歲的兒童征收的人頭稅(有時是七歲),這個錢,則是交給皇帝,或者說大部分交給皇帝,大司農隻會收取很少的一部分。
此時,管理財政收入的機構主要有少府和大司農。
其中,少府負責收取工商稅等供皇室使用,而大司農則負責收取各種農業稅,主要用於國家建設和戰爭等開支。
劉辯要徹底減免口賦,此一舉動無疑是拿掉了少府的一大筆收入進項。
故而,唐瑁心中不由得急躁起來。
在他看來,劉辯似乎是在群臣的恭維與吹噓之中,迷失了自我。
畢竟,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啊!
而在這個時候提出減免口賦,著實有點政治正確的感覺。
如此這般想著,唐瑁忽地跪在地上,放聲大哭起來。
“舅父,何故如此?” 劉辯心中雖心知肚明,卻故作一臉糊塗之態看過去。
眾人也皆循聲望去。
唐瑁見眾人目光皆匯聚而來,便開始了他的表演:“陛下心懷百姓,仁澤廣布,此誠為社稷之大福、吾等之洪福也。
陛下以蒼生為念,欲免口賦,恩澤萬民,實乃聖德昭彰之舉。
然陛下如此為百姓謀福祉,卻獨獨苦了自己。
陛下克己奉公,心係天下,每每思及陛下之仁德聖行,臣便感懷至深,是以忍不住痛哭流涕也。”
劉辯微微一笑,擺擺手道:“舅父,何至於此,我宮中尚有郎官宮女上千人伺候,哪裏會苦。”
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凡爾賽之味,但實際上落在百官耳中,更像是在訴苦。
畢竟先帝劉宏在時,單宮中宦官就有三四千之多,再加上宮女,總數可達萬人。
如今天子即位,不斷裁撤之下,宮中居然僅僅有千人。
眾官員聞此,皆麵露感慨之色。司徒盧植歎息道:“陛下如此克己,實乃萬民之幸,然陛下之苦,臣等亦感同身受。”
司空馬日磾亦道:“陛下為百姓謀福,卻委屈自身,此等聖德,令人敬仰。”
太常趙岐捋須道:“陛下之仁德,如明燈照亮大漢,然陛下之清苦,實讓臣等痛心。”
光祿勳蓋勳更是麵色一肅,轉頭責問唐瑁道:“唐少府,陛下如此為百姓,為社稷,卻清苦至此。
你身負少府之職,掌管皇室用度,怎可讓陛下如此艱難?
你當自省,當思如何為陛下分憂,如何更好地管理皇室財物,以保陛下生活無憂,方能不負陛下之恩,不負社稷之托。”
這話一出,朱儁心中頓時察覺到不妙,原來說了半天,是要搞我。
果不其然,唐瑁直接激憤地懟了回去:“先帝在時,平準、營造、馬匹,此三處大項收入皆收到宮中,即便如此,在平定天下之時,費用依然不足。
如今,陛下感念國事艱難,將平準、營造、馬匹三處進項,全部發還本處。不但如此,山川沼澤之稅收也皆交給大司農。
逼得太後的永樂少府,都開始行商賈之事。
如今若再減免口賦,臣實不知還能否發得起黃門的俸祿。”
朱儁聞唐瑁之言,麵色凝重,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非是臣等不願為陛下分憂。
如今戰事頻繁,各方大軍調動,糧草軍需耗費如流水。
兵甲之製備、士卒之餉銀、勞役之費用,處處皆需錢財。
且此次三輔之戰雖定,然山東之亂未平,冀州、青州、兗州、豫州、徐州、揚州和荊州的稅賦,現在可都沒有。
後麵戰事,開支巨大,實乃讓臣等倍感壓力。
臣掌大司農之職,雖竭力籌措,卻也常常捉襟見肘啊。”
唐瑁見朱儁訴苦,亦不甘示弱,再次開口道:“陛下明鑒,臣掌少府,本就艱難。
如今陛下欲免口賦,少府收入驟減。
皇室用度、宮中修繕、各項禮儀之花費,皆不可缺。
臣亦是絞盡腦汁,卻難以維持。
陛下之仁德,臣等深知,然這諸多難處,也實難忽視啊。”
朱儁又道:“陛下,如今各地屯田雖有成效,然要支撐起這連綿戰事,依舊艱難。
每有戰事,百姓亦受影響,田畝或遭破壞,稅賦征收更是困難重重。
臣等為這戰事開支,日夜憂心,實不知如何是好。”
唐瑁斷然說道:“陛下,少府所掌工商之稅,本就有限。
如今陛下諸多舉措,讓少府更是難以為繼。
宮中各項用度若無法保障,亦是有損陛下之威嚴。
山川沼澤之稅收必須返還少府,不然的話,老臣請辭,乞求骸骨歸故鄉。”
聞言,朱儁的臉色愈發難看,但這個時候,也不好再說什麽。
畢竟,要是把天子的舅父,堂堂外戚給逼的辭職了,那他這個大司農就算再幹下去,那也沒什麽前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