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的平衡之道思考完後,莫連山又不知覺想到曹操,曹操的用人策略。??他們的平衡之道有許多不同,根源卻是各自位置得到的方式不同。??????
關於曹操的故事,是原劇情裏描述最多的,最能體現一個真實又有才能的君主。??????
東漢末年的三國,是一個大動蕩的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的魏、蜀、吳三家,為爭奪全國的統治權,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生死大搏鬥。
“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國的創立者,都知道人才對他們功業的極端重要。他們在爭奪人才中爭天下,在爭奪天下中爭人才。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三國的縱橫捭闔、軍事較量,是一場爭奪人才的大戰。“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
曹操在革新吏製中選賢任能,使用得當人才為爭奪江山打下了基礎。????????????
這些謀士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自然給予的待遇不低。曹操對於人才沒有感過剩的時候,多多易善。知道司馬懿有才幹,便讓他出來做官。可司馬懿稱病不出,曹操便嚇他說不出來就收監,司馬也隻好出來了。
曹操對於人才,沒有閱曆和門第的偏見。那麽,同時從曆史上也可以看出人才對於曹操的重視。??????????
三國是兵慌馬亂的時代。是英雄輩出的年代,《三國演義》是亂世的故事;亂世之中,人最聰明,計策最多,策略最絕,人物最富有色采的。但這些計策,策略,人物都在啟示著今天的我們,應該如何應付日趨複雜的社會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具有借鑒。??????????
對於曹操的用人之道,莫連山慢慢也摸索出了幾分門道??。????????
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謀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都是主動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個人來自曹操的對手的陣營,郭嘉和荀彧是從袁紹那裏投奔曹操的。
郭嘉臨走的時候跟袁紹的謀士說了一番話,這番話很重要,郭嘉是這麽說的,他說:“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郭嘉的這段話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就是一個智慧的人,尤其是一個準備做謀士的人,要能夠善於為自己選擇一個好老板。你要是老板選錯了,那你這一肚子的學問、知識、謀略,那你就沒有用武之地;如果你老板選對了,那你就可以功成名就。
第二層意思,袁紹不是一個好老板,為什麽呢?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那麽周公是如何下士的呢,“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就是說他正在洗頭,突然有人通報說有一個人才來了,馬上停止洗頭,把頭發抓住去接見。
正在吃飯的時候,有人通報說人才求見,馬上把嘴巴裏的飯吐出來,然後出去接見。洗一次頭他三握發,吃一餐飯他三吐哺,他非常尊重人才,求賢若渴。
郭嘉說,這個樣子袁紹是學會了,但是沒有學到周公的精髓,所以袁紹的禮賢下士是靠不住的,何況袁紹本人還有一些什麽毛病,所以袁紹不是好老板。還有第三層意思,郭嘉沒有明說,我們可以猜出來,那就是曹操是個好老板。????????????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謀士郭嘉的眼裏,曹操才是一個能夠成就大事的人,所以他才毅然決然地離開袁紹投奔曹操。
也就是說,人才都是擇賢主而歸附的,因為人才隻有在一個好老板手底下才會實現自己最大的人生價值。
那麽什麽樣的人才能做一個好老板呢?????????????????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這兩個人對曹操用人之道的評價,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統一的。
什麽叫知人善任?包括三個內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
第二,知道這些人是哪方麵的人才,或者那種類型的人才;
第三,知道把這些人放在什麽位置上最合適。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
比方說我們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們的特點是什麽呢?作風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讓他們去主持組織部和幹部部的工作,選拔官員,果然他們兩個選拔推薦上來的那都是德才兼備的。
再比方說棗祗和任峻這兩個人,這兩個人的特點是什麽呢?任勞任怨,曹操就讓他們去屯田,結果曹操的屯田製得到了貫徹和落實,曹操獲得了豐厚的糧草和經濟基礎。
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個特點,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第二個特點:推誠取信,用人不疑。這個是用人的一般原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會用人的人都是這麽做的。
但是曹操這裏有一點特殊,特殊在什麽地方呢?就在於曹操第一他身處亂世,亂世的特點是什麽呢,人心浮動,人際關係緊張,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和誠意,用曹操的話說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這是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是曹操的雙重角色,曹操這個人用周瑜的話說叫“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當然這個事情我們現在也不能肯定地說那曹操到底是不是漢賊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曹操在前期他還是想把漢
王朝維護下去的,他後期的個人野心膨脹,變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但是即便在前期曹操也未嚐沒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名義上是為漢王朝招納人才,實際上它是希望這些人才為他所用。
但是這樣一來,他又一個優勢,他也有一個劣勢,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說“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又優有劣,優勢是什麽呢?
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漢王朝、現任皇帝的名義,以及這個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祿來招攬人才,比劉備比孫權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勢是什麽呢?
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來的是為誰服務的,是效忠皇帝的還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這就難免會有猜疑。
第三個特點就是曹操陣營複雜,他這個陣營裏麵有原來東漢王朝的官員,有新招聘和新選拔的官員,有曹操自己帶出來的人,也有別人陣營裏麵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
那麽這些人之間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說對於曹操來說,信任和誠意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環境、在這個條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曹操在這個時候作為一個領導人,一定要表現出自己的寬容和誠意。??????????
關於曹操的故事,是原劇情裏描述最多的,最能體現一個真實又有才能的君主。??????
東漢末年的三國,是一個大動蕩的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的魏、蜀、吳三家,為爭奪全國的統治權,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生死大搏鬥。
“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國的創立者,都知道人才對他們功業的極端重要。他們在爭奪人才中爭天下,在爭奪天下中爭人才。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三國的縱橫捭闔、軍事較量,是一場爭奪人才的大戰。“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
曹操在革新吏製中選賢任能,使用得當人才為爭奪江山打下了基礎。????????????
這些謀士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自然給予的待遇不低。曹操對於人才沒有感過剩的時候,多多易善。知道司馬懿有才幹,便讓他出來做官。可司馬懿稱病不出,曹操便嚇他說不出來就收監,司馬也隻好出來了。
曹操對於人才,沒有閱曆和門第的偏見。那麽,同時從曆史上也可以看出人才對於曹操的重視。??????????
三國是兵慌馬亂的時代。是英雄輩出的年代,《三國演義》是亂世的故事;亂世之中,人最聰明,計策最多,策略最絕,人物最富有色采的。但這些計策,策略,人物都在啟示著今天的我們,應該如何應付日趨複雜的社會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具有借鑒。??????????
對於曹操的用人之道,莫連山慢慢也摸索出了幾分門道??。????????
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謀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都是主動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個人來自曹操的對手的陣營,郭嘉和荀彧是從袁紹那裏投奔曹操的。
郭嘉臨走的時候跟袁紹的謀士說了一番話,這番話很重要,郭嘉是這麽說的,他說:“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郭嘉的這段話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就是一個智慧的人,尤其是一個準備做謀士的人,要能夠善於為自己選擇一個好老板。你要是老板選錯了,那你這一肚子的學問、知識、謀略,那你就沒有用武之地;如果你老板選對了,那你就可以功成名就。
第二層意思,袁紹不是一個好老板,為什麽呢?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那麽周公是如何下士的呢,“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就是說他正在洗頭,突然有人通報說有一個人才來了,馬上停止洗頭,把頭發抓住去接見。
正在吃飯的時候,有人通報說人才求見,馬上把嘴巴裏的飯吐出來,然後出去接見。洗一次頭他三握發,吃一餐飯他三吐哺,他非常尊重人才,求賢若渴。
郭嘉說,這個樣子袁紹是學會了,但是沒有學到周公的精髓,所以袁紹的禮賢下士是靠不住的,何況袁紹本人還有一些什麽毛病,所以袁紹不是好老板。還有第三層意思,郭嘉沒有明說,我們可以猜出來,那就是曹操是個好老板。????????????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謀士郭嘉的眼裏,曹操才是一個能夠成就大事的人,所以他才毅然決然地離開袁紹投奔曹操。
也就是說,人才都是擇賢主而歸附的,因為人才隻有在一個好老板手底下才會實現自己最大的人生價值。
那麽什麽樣的人才能做一個好老板呢?????????????????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這兩個人對曹操用人之道的評價,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統一的。
什麽叫知人善任?包括三個內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
第二,知道這些人是哪方麵的人才,或者那種類型的人才;
第三,知道把這些人放在什麽位置上最合適。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
比方說我們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們的特點是什麽呢?作風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讓他們去主持組織部和幹部部的工作,選拔官員,果然他們兩個選拔推薦上來的那都是德才兼備的。
再比方說棗祗和任峻這兩個人,這兩個人的特點是什麽呢?任勞任怨,曹操就讓他們去屯田,結果曹操的屯田製得到了貫徹和落實,曹操獲得了豐厚的糧草和經濟基礎。
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個特點,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第二個特點:推誠取信,用人不疑。這個是用人的一般原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會用人的人都是這麽做的。
但是曹操這裏有一點特殊,特殊在什麽地方呢?就在於曹操第一他身處亂世,亂世的特點是什麽呢,人心浮動,人際關係緊張,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和誠意,用曹操的話說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這是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是曹操的雙重角色,曹操這個人用周瑜的話說叫“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當然這個事情我們現在也不能肯定地說那曹操到底是不是漢賊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曹操在前期他還是想把漢
王朝維護下去的,他後期的個人野心膨脹,變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但是即便在前期曹操也未嚐沒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名義上是為漢王朝招納人才,實際上它是希望這些人才為他所用。
但是這樣一來,他又一個優勢,他也有一個劣勢,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說“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又優有劣,優勢是什麽呢?
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漢王朝、現任皇帝的名義,以及這個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祿來招攬人才,比劉備比孫權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勢是什麽呢?
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來的是為誰服務的,是效忠皇帝的還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這就難免會有猜疑。
第三個特點就是曹操陣營複雜,他這個陣營裏麵有原來東漢王朝的官員,有新招聘和新選拔的官員,有曹操自己帶出來的人,也有別人陣營裏麵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
那麽這些人之間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說對於曹操來說,信任和誠意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環境、在這個條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曹操在這個時候作為一個領導人,一定要表現出自己的寬容和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