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承嗣,字奉先,並州文水人,唐朝外戚大臣,武則天侄子。起家尚書奉禦,遷秘書監,襲封周國公,授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加同平章事,成為宰相,月餘罷免,授納言,進文昌左相。武周時期,大肆誅殺大唐皇室及大臣中不附者,建立武氏七廟,請求武則天立為太子,遭到狄仁傑等人反對,罷為特進,憂鬱而死,贈太尉、並州牧,諡號為宣。


    武承嗣,武元爽的兒子,武則天以天後身份臨朝稱製,為鞏固自己的權勢,開始重用其武氏親屬,賀蘭敏之死後,武承嗣從嶺南被召回京,授職尚書奉禦,不久提拔為秘書監,承襲祖父武士彠周國公爵位。武承嗣是憑借裙帶關係爬上宰相高位的,他身居要職10餘年,除了為武氏爭權,賣力地製造輿論,排除異己外,沒有什麽功績可言。


    武則天廢李顯為廬陵王後,武承嗣認為“武氏當有天下”,他積極地為提高武氏聲威出謀獻策,為武則天稱帝大造輿論。武承嗣建議武則天“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廟”,武則天不顧宰相裴炎等反對,封其五代祖為王,立五代祀堂於文水。武承嗣讓人在一塊白石上,鑿了“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字,並以“紫石雜藥”裝飾起來,然後令雍州人唐同泰獻給太後,武則天高興地稱之為“天授聖圖”。


    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雲經》4卷獻上,《大雲經》言“太後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提主,在武承嗣等大搞君權神授迷信活動的喧鬧聲中,武則天改唐為周,自己做起“聖神皇帝”。武則天稱帝後,立即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追尊其先世祖先為皇帝,追封其異母兄元慶、元爽,伯父反堂兄弟為王,封其侄、侄孫10餘人為王,武承嗣被封為魏王,食實封千戶,監修國史。


    武承嗣在為武則天稱帝大造輿論的同時,極力向武則天建議“去唐家子孫,誅大臣不附者”。徐敬業,駱賓王等,為反武則天掌權,以“匡複廬陵王為辭”,在揚州起兵。武承嗣和堂弟武三思以唐高祖李淵的兒子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等,“屬尊位重,屢勸太後固事誅之”。唐太宗兒子豫州刺史越王李貞、李貞子博州刺史琅邪王李衝,起兵反對武氏掌權,很快兵敗被殺,武則天以李元嘉、李靈夔等一批李唐諸王,與越王李貞父子通謀,全部殺掉。


    武承嗣唆使酷吏周興,羅織唐高宗李治子隋州刺史澤王李上金、舒州刺史許王李素節謀反罪名。在押解途中,派人縊殺李素節,李上金自殺,並盡殺其諸手及支黨,又殺南安王李穎等李唐宗室12人,唐朝宗室幾乎被屠戮殆盡。與此同時,武承嗣還勸武則天殺掉李孝逸、韋方質等許多聲望甚高,但不曲事武氏的文武大臣,大殺李唐宗室和不附己的文武大臣,無疑為武則天稱帝掃清了道路。


    武則天稱帝後,以其子李旦為太子,武承嗣就瞄準了太子這個位置,他懂得隻有先當上太子,將來才能當上皇帝。他不斷派人向武則天遊說、乞請,同時極力討好武則天和其寵臣,謀求爭得他們的支持和讚同。武承嗣令鳳閣舍人張嘉福,唆使洛陽人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王慶之屢求見,“以死泣請”。其請求變易太子的理由是“神不欲歆類,氏不祀非族”。既然武氏為皇帝,就不應該以李氏子孫為皇嗣。


    由於宰相岑長倩、格輔元反對變易皇嗣之議,武承嗣遂指使酪吏來俊臣誣陷岑長倩、格輔元,和司禮卿兼判納言事歐陽通等數十人謀反。岑長倩、格輔元等數十人全部被殺,大臣李昭德因奉命杖殺了王慶之,他又以武承嗣既為親王,又為宰相,權勢太重,建議罷免了武承嗣的宰相職務。當時“酷吏恣橫,百官畏之則足,昭德獨廷奏其奸”,因此,李昭德就成了武承嗣和來俊臣等酷吏的眼中釘,後來李昭德被流放、被殺,與武承嗣,來俊臣等的陷害有極大的關係。


    為了爭做太子,武承嗣除殘酷迫害反對者外,對武則天及其寵臣極盡阿諛之能事。武承嗣率5千人上表,請加尊號“金輪聖神皇帝”,又率二萬六千餘人,請加尊號“越古金輪芒神皇帝”,武承嗣等兩次請加尊號,武則天都接受了,並高興得大赦天下。


    武則天寵信薛懷義、寵相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武承嗣、武三思兄弟,對薛懷義“皆執僮仆之禮以事之”,“懷義欲乘馬,承嗣、三思必為之執轡”,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他們“爭為執轡,謂易之為五郎,昌宗為六郎”。


    武則天對武承嗣很信任,她覺得武承嗣等人的“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也有道理,所以在立子、立侄為太子問題上,長期猶豫不決。可是,在朝廷大臣李昭德,狄仁傑、吉頊等人的不斷勸說下,武則天終於做出立子不立侄的最後決定。武承嗣因為做太子的幻想徹底破滅,憂憤而死,贈太尉、並州牧,諡曰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