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集團,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唐玄宗在位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封粟末靺鞨的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設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詔的皮羅閣為雲南王,封回紇的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由盛轉衰埋下伏筆。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其父李旦為帝,母竇氏為德妃,此時正是唐朝宮闈多事之秋。在他降臨世間的前一年,他的祖母武則天與宰臣裴炎把他的伯父唐中宗廢為廬陵王,其父豫王李旦被立為皇帝,是為睿宗。睿宗名為大唐國主,卻隻能居於別殿,不許聽政,而武則天年逾花甲,仍臨朝稱製,軍國政事由她專斷。武則天命令李隆基過繼予李弘為子,繼其香火,五歲時父親李旦被祖母武則天廢除帝位,遷居東宮。
年僅七歲的楚王李隆基開始出閣,建置官屬,因為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範雲仙私自謁見皇嗣李旦,武則天知道後,殺死二人,並嚴令禁止李旦接見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與二伯父李賢的三個兒子再次入閣,“皆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
武則天稱帝後,李隆基以皇孫身份被降封為臨淄王,其母親竇妃被戶婢團兒誣諂為“厭蠱咒詛”,與劉妃一起被秘密地殺死於宮中,不知埋在何處,其父李旦也被誣告有“異謀”,武則天命酷吏來俊臣審理,幸虧太常工人安金藏大義剖腹,“以證明皇嗣不反”,才躲過了這場災難。根據史料可知,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盧氏和李隆基的姨媽竇氏,撫養、照料過年幼喪母的李隆基。
李隆基在宮中被幽閉了七年之久,十四歲時,才與諸兄弟再次出閣,這時武則天年事已高,經大臣狄仁傑等人的規諫,放棄立武承嗣為太子之念,李顯被接回洛陽,仍被立為太子,皇嗣被封為相王。李隆基先在親衛府任右衛郎將,後任尚輦奉禦,負責掌管皇帝的內外閑廄馬匹,在此期間,以張柬之為首的朝臣發動神龍政變,殺死了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兄弟,迫使她讓位於中宗,弱冠之年的李隆基目睹了這場政變。
李隆基從潞州回到京師長安,他暗中聚結才勇之士,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發展勢力。太宗時,選官戶及蕃口中驍勇的武士穿虎紋衣,跨豹紋韉,從遊獵,於馬前射禽獸,謂之百騎,武則天時增加為千騎,李顯時發展為萬騎,李隆基非常重視萬騎的作用。
武則天去世後,李顯懦弱無能,朝政大權慢慢落到了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動政變恢複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重俊被殺。韋皇後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製止,大加縱容。中宗終於死於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
韋皇後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沒有等韋皇後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苑總監鍾紹京等,密謀策劃,欲先發製人。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相王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說:“我是為了拯救社稷,為君主、父親救急,成功了福祉歸於宗廟與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怎可以報告,讓相王擔心呢!現在報告,相王若讚成,就是害他參與了危險的起事;若他不讚成,我計謀就失敗了。”於是,決定背著相王,立即行動。
李隆基等人穿便服,進入禁苑,到苑總監鍾紹京住處。這時,鍾紹京反悔,拒絕參加這次政變,但在其妻許氏堅定的勸說下,鍾紹京決定參與政變。於是,前往拜謁李隆基,入夜後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陳玄禮等軍官都先後來到,請李隆基發布命令,發動政變。當夜,葛福順突襲羽林營,誅殺韋後黨羽韋跨、韋播、高嵩,策反了羽林軍,並攻入玄德門,李仙鳧亦引兵攻入白獸門,於三更會師於淩煙閣。李隆基引兵進入內宮,守衛內宮的武士紛紛倒戈響應,韋後逃入飛騎營反被斬首,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也陸續被殺,並於全城搜捕韋氏集團人員,凡身高高於馬鞭的男性皆處死,史稱“唐隆政變”。
李隆基將唐隆之變的經過報告其父相王李旦,相王抱著李隆基哭泣著說:“宗廟社稷的災禍是你平定的,神明與百姓也都仰賴你的力量了。”當日,李隆基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禪讓,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睿宗與大臣議立太子。按嫡長子繼承製度,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順水推舟,遂立李隆基為太子。
太平公主恃著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幹預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妨礙自己參政,總想另易太子,李隆基當然不願任人擺布,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難先聽太平公主的意見,再征求太子的意見。後來,愈來愈傾向太子,李隆基為太子之後,與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劇。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範門內,明目張膽地勸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嚴詞拒絕,陰謀才未能得逞,太平公主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與鬥爭,愈演愈烈,睿宗對此感到不安。他聽術士說:“五日內有急兵入宮”,更加感到局勢嚴峻,遂頒下詔書,命太子監國。李旦怕在這樣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亂,又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毅然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改元先天,隻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李旦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太平公主和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寺卿唐晙、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胡僧惠範合謀推翻李隆基,並且太平公主準備以禦林軍從北麵、以南衙兵從南麵起兵奪權。甚至已經計劃在李隆基飲食下毒,魏知古將之報告李隆基,李隆基與王琚、張說、崔日用討論後,決定先發製人,於是召集弟弟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及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薑皎、太仆少卿李令問、尚乘奉禦王守一、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率先采取行動。
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裝家兵三百餘人,各騎馬,李隆基親率太仆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著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尚書右仆射竇懷貞亂中自裁而死。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後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麵請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是為“先天政變”。自此以後,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這一年,李隆基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李隆基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李隆基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麵,李隆基眼光精準,能夠根據時代需求來選拔賢才,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
開元初年,國家需要撥亂反正,走上正軌,李隆基看中了多謀善斷的姚崇,在渭川見麵時,李隆基提出他當宰相,姚崇向李隆基提出了“十事要說”,李隆基一一應允,他這才同意。“十事要說”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在此後的時間裏,李隆基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
姚崇上任後,幫助李隆基貶逐功臣、杜絕斜封官、整治外戚等,還在李隆基的支持下,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由李隆基下令滅蝗,姚崇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李隆基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製止住了。
國家漸入正軌後,李隆基要以法治國。這時,打擊政敵、招權納賄、搞小集團的姚崇便下台了,李隆基又看中了為人耿直、講原則的宋璟。為政期間,他直言上諫、不數私恩、嚴於律己,並把要繼續實行姚崇時期好的製度,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最後,宋璟因工作失誤以及過於守舊被李隆基罷相。
宋璟罷相後,張嘉貞接替了他的位置。不久,文武雙全的張說又取代了他。張說上任後,軍事上,裁減了20萬邊防軍,把府兵製改成了募兵製:政治上,改革宰相機構,把“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增加了中書省的權力:文治上,任麗正書院領導。在張說的輔佐下,開元盛世發展到了極點。
在張說的主持下,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貴戚及四夷首領,從東都出發,至泰山封禪。張說後的幾位宰相,都因為不和而被罷免,最後一位賢相張九齡是廣東人,張九齡憑借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李隆基相中。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後,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幹,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於玄宗李隆基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李隆基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製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製度予以恢複;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李隆基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李隆基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了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李隆基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幹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開創了盛世之後,李隆基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因所寵武惠妃讒言,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武惠妃病死,改立三子忠王李璵為太子,武惠妃死後,李隆基日夜寢食不安,後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聽人說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琩的妃子楊玉環,美貌絕倫,豔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麽禮節,就將她招進宮裏,楊玉環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
唐玄宗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對後宮的賞賜錢不計其數,戶部郎中王鉷為了投其所好,“歲貢額外錢百億萬,貯於內庫,以供宮中宴賜”,並且還告訴玄宗:“此皆不出於租庸調,無預經費。”玄宗不僅不問這些經費的來源,反而對“務為割剝以求媚”的“中外嗟怨”者,“益厚遇之”,並以王鉷為禦史丞、京畿采訪使。楊國忠為了討好玄宗,屢次向玄宗報告說倉庫如何豐富,故而玄宗帥群臣參觀左藏,因為楊國忠早把各地應輸往京師的租和地稅變成布帛,存於左藏,玄宗看了當然高興。
用人方麵,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劍”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視的人,他都千方百計的將其除掉。他忌妒有學問之人,對於有學問的人他表麵與其友好,暗中卻陰謀陷害,他收買玄宗左右的人,致使皇帝的一舉一動都為他所掌握,這樣一來,他就可以隨時采取各種措施,去迎合玄宗的需要。由於玄宗不理政事,李林甫的陽奉陰違手段可以發揮作用,於是,玄宗把天下所有的貢物都賞賜給李林甫。
唐玄宗冊楊玉環為貴妃,為了討貴妃的歡心,李隆基可謂費盡心機,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李隆基還下令開辟了從嶺南到京城長安的幾千裏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有了楊貴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為了巴結皇帝,投楊貴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其族兄楊國忠也平步青雲,做上了唐朝宰相,楊貴妃的姐姐們也得到了實惠,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其他的兄長也有封賞,做了朝中的高官。
楊國忠的權勢無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輝煌時期,也為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麵對各種社會問題,玄宗毫無改弦更張之意,仍然沉溺於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華清宮去過冬。安祿山為了討好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得知玄宗要在華清宮新開浴池的時候,立即在範陽以白玉石製成魚龍鳧雁,還有石蓮花,置於池中,使玄宗喜悅異常。每到華清宮,楊貴妃姊妹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都陪同前往,她們為了標榜自己的地位,競為車服,車上“飾以金翠,間以珠玉,一車之費,不下數十萬貫”。如果騎馬,就競購名馬,“以黃金為銜”,長長的車馬隊伍,引起廣大市民的反感。他們在華清宮都有豪華的住處,生活用費非常驚人。楊國忠說:“某家起於細微,因緣椒房之親,以至於是。吾今未知稅駕之所,念終不能致令名,要當取樂於富貴耳。”於是,他更加驕奢淫逸,擅權弄法了,表麵的升平,掩蓋不了潛在的危機,各種矛盾的不斷激化,禍亂已經近在眼前。
李隆基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係列的戰爭,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欲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李隆基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麵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係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曆來的和睦友好關係;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於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衝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征兵和南詔開戰,先後戰死、病死的唐兵達二十萬之多。
安祿山趁唐朝內部政治腐敗兵力空虛之際,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叛軍占領東都洛陽,防守首都最後防線潼關的唐將哥舒翰,雖擁有近二十萬的軍隊,但因是臨時湊集來的,缺乏戰鬥力。而唐玄宗和楊國忠對哥舒翰不放心,接連派宦官逼其出兵,結果,哥舒翰在靈寶被安史叛軍打敗,全軍覆沒,哥舒翰也做了俘虜。
叛軍長驅直入,攻陷唐都長安,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長安陷落前,倉惶出逃。到馬嵬坡,隨行的將士發生嘩變,殺楊國忠,又迫李隆基縊死楊貴妃,唐玄宗李隆基最後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
肅宗從河西、安西征調了萬餘名精兵,又調回了河北前線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北節度使李光弼所部五萬軍隊,靈武一時軍威強盛。接著又任命了朝官與將帥,建立了一套新的軍事係統,對抗擊叛軍也作了全麵部署。應肅宗之請,回紇也派來精銳騎兵助戰,這時又適遇叛軍內訌,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部下不服,戰鬥力也隨之削弱,形勢急轉直下。隨著安祿山被殺,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興慶宮,稱太上皇。
居住在興慶宮的玄宗不再過問政事,侍候他的仍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與內侍監高力士,另有玄宗的親妹玉真公主與舊時宮女、梨園弟子為他娛樂。玄宗對楊貴妃之死一直是耿耿於懷,他從成都回來後,即派人去祭悼她,後來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輔國反對而停止,卻密令宦官將貴妃遺體移葬他所。宦官獻上了貴妃的香囊,玄宗把它珍藏在衣袖裏,又讓畫工畫了貴妃的肖像,張掛於別殿,“朝夕視之而欷歔焉”。
宦官李輔國為了立功以固其恩寵,上奏肅宗說:“上皇居興慶宮,日與外人交通,陳玄禮高力士謀不利於陛下。今六軍將士盡靈武勳臣,皆反仄不安,臣曉喻不能解,不敢不以聞。”李輔國乘肅宗患病之機,矯詔強行把玄宗遷居西內,在途經夾城時,李輔國又率射生將五百騎,劍拔弩張,氣勢洶洶地攔住去路。玄宗膽戰心驚,幾乎墜下馬來,幸虧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遷居甘露殿。事後,肅宗沒責怪李輔國,反倒安慰他幾句,不幾天,玄宗的幾個親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潛通逆黨”的罪名,被流放於巫州;陳玄禮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觀。剩下玄宗隻身一人,煢煢獨處,形影相吊,好不淒慘,之後,肅宗另選後宮百餘人,到西內以備灑掃。
晚年李隆基憂鬱寡歡,駕崩時終年78歲,葬於唐泰陵,同年久病纏身的李亨也駕崩了。
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其父李旦為帝,母竇氏為德妃,此時正是唐朝宮闈多事之秋。在他降臨世間的前一年,他的祖母武則天與宰臣裴炎把他的伯父唐中宗廢為廬陵王,其父豫王李旦被立為皇帝,是為睿宗。睿宗名為大唐國主,卻隻能居於別殿,不許聽政,而武則天年逾花甲,仍臨朝稱製,軍國政事由她專斷。武則天命令李隆基過繼予李弘為子,繼其香火,五歲時父親李旦被祖母武則天廢除帝位,遷居東宮。
年僅七歲的楚王李隆基開始出閣,建置官屬,因為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範雲仙私自謁見皇嗣李旦,武則天知道後,殺死二人,並嚴令禁止李旦接見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與二伯父李賢的三個兒子再次入閣,“皆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
武則天稱帝後,李隆基以皇孫身份被降封為臨淄王,其母親竇妃被戶婢團兒誣諂為“厭蠱咒詛”,與劉妃一起被秘密地殺死於宮中,不知埋在何處,其父李旦也被誣告有“異謀”,武則天命酷吏來俊臣審理,幸虧太常工人安金藏大義剖腹,“以證明皇嗣不反”,才躲過了這場災難。根據史料可知,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盧氏和李隆基的姨媽竇氏,撫養、照料過年幼喪母的李隆基。
李隆基在宮中被幽閉了七年之久,十四歲時,才與諸兄弟再次出閣,這時武則天年事已高,經大臣狄仁傑等人的規諫,放棄立武承嗣為太子之念,李顯被接回洛陽,仍被立為太子,皇嗣被封為相王。李隆基先在親衛府任右衛郎將,後任尚輦奉禦,負責掌管皇帝的內外閑廄馬匹,在此期間,以張柬之為首的朝臣發動神龍政變,殺死了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兄弟,迫使她讓位於中宗,弱冠之年的李隆基目睹了這場政變。
李隆基從潞州回到京師長安,他暗中聚結才勇之士,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發展勢力。太宗時,選官戶及蕃口中驍勇的武士穿虎紋衣,跨豹紋韉,從遊獵,於馬前射禽獸,謂之百騎,武則天時增加為千騎,李顯時發展為萬騎,李隆基非常重視萬騎的作用。
武則天去世後,李顯懦弱無能,朝政大權慢慢落到了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動政變恢複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重俊被殺。韋皇後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製止,大加縱容。中宗終於死於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
韋皇後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沒有等韋皇後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苑總監鍾紹京等,密謀策劃,欲先發製人。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相王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說:“我是為了拯救社稷,為君主、父親救急,成功了福祉歸於宗廟與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怎可以報告,讓相王擔心呢!現在報告,相王若讚成,就是害他參與了危險的起事;若他不讚成,我計謀就失敗了。”於是,決定背著相王,立即行動。
李隆基等人穿便服,進入禁苑,到苑總監鍾紹京住處。這時,鍾紹京反悔,拒絕參加這次政變,但在其妻許氏堅定的勸說下,鍾紹京決定參與政變。於是,前往拜謁李隆基,入夜後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陳玄禮等軍官都先後來到,請李隆基發布命令,發動政變。當夜,葛福順突襲羽林營,誅殺韋後黨羽韋跨、韋播、高嵩,策反了羽林軍,並攻入玄德門,李仙鳧亦引兵攻入白獸門,於三更會師於淩煙閣。李隆基引兵進入內宮,守衛內宮的武士紛紛倒戈響應,韋後逃入飛騎營反被斬首,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也陸續被殺,並於全城搜捕韋氏集團人員,凡身高高於馬鞭的男性皆處死,史稱“唐隆政變”。
李隆基將唐隆之變的經過報告其父相王李旦,相王抱著李隆基哭泣著說:“宗廟社稷的災禍是你平定的,神明與百姓也都仰賴你的力量了。”當日,李隆基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禪讓,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睿宗與大臣議立太子。按嫡長子繼承製度,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順水推舟,遂立李隆基為太子。
太平公主恃著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幹預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妨礙自己參政,總想另易太子,李隆基當然不願任人擺布,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難先聽太平公主的意見,再征求太子的意見。後來,愈來愈傾向太子,李隆基為太子之後,與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劇。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範門內,明目張膽地勸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嚴詞拒絕,陰謀才未能得逞,太平公主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與鬥爭,愈演愈烈,睿宗對此感到不安。他聽術士說:“五日內有急兵入宮”,更加感到局勢嚴峻,遂頒下詔書,命太子監國。李旦怕在這樣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亂,又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毅然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改元先天,隻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李旦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太平公主和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寺卿唐晙、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胡僧惠範合謀推翻李隆基,並且太平公主準備以禦林軍從北麵、以南衙兵從南麵起兵奪權。甚至已經計劃在李隆基飲食下毒,魏知古將之報告李隆基,李隆基與王琚、張說、崔日用討論後,決定先發製人,於是召集弟弟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及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薑皎、太仆少卿李令問、尚乘奉禦王守一、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率先采取行動。
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裝家兵三百餘人,各騎馬,李隆基親率太仆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著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尚書右仆射竇懷貞亂中自裁而死。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後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麵請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是為“先天政變”。自此以後,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這一年,李隆基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李隆基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李隆基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麵,李隆基眼光精準,能夠根據時代需求來選拔賢才,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
開元初年,國家需要撥亂反正,走上正軌,李隆基看中了多謀善斷的姚崇,在渭川見麵時,李隆基提出他當宰相,姚崇向李隆基提出了“十事要說”,李隆基一一應允,他這才同意。“十事要說”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在此後的時間裏,李隆基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
姚崇上任後,幫助李隆基貶逐功臣、杜絕斜封官、整治外戚等,還在李隆基的支持下,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由李隆基下令滅蝗,姚崇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李隆基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製止住了。
國家漸入正軌後,李隆基要以法治國。這時,打擊政敵、招權納賄、搞小集團的姚崇便下台了,李隆基又看中了為人耿直、講原則的宋璟。為政期間,他直言上諫、不數私恩、嚴於律己,並把要繼續實行姚崇時期好的製度,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最後,宋璟因工作失誤以及過於守舊被李隆基罷相。
宋璟罷相後,張嘉貞接替了他的位置。不久,文武雙全的張說又取代了他。張說上任後,軍事上,裁減了20萬邊防軍,把府兵製改成了募兵製:政治上,改革宰相機構,把“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增加了中書省的權力:文治上,任麗正書院領導。在張說的輔佐下,開元盛世發展到了極點。
在張說的主持下,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貴戚及四夷首領,從東都出發,至泰山封禪。張說後的幾位宰相,都因為不和而被罷免,最後一位賢相張九齡是廣東人,張九齡憑借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李隆基相中。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後,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幹,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於玄宗李隆基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李隆基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製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製度予以恢複;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李隆基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李隆基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了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李隆基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幹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開創了盛世之後,李隆基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因所寵武惠妃讒言,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武惠妃病死,改立三子忠王李璵為太子,武惠妃死後,李隆基日夜寢食不安,後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聽人說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琩的妃子楊玉環,美貌絕倫,豔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麽禮節,就將她招進宮裏,楊玉環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
唐玄宗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對後宮的賞賜錢不計其數,戶部郎中王鉷為了投其所好,“歲貢額外錢百億萬,貯於內庫,以供宮中宴賜”,並且還告訴玄宗:“此皆不出於租庸調,無預經費。”玄宗不僅不問這些經費的來源,反而對“務為割剝以求媚”的“中外嗟怨”者,“益厚遇之”,並以王鉷為禦史丞、京畿采訪使。楊國忠為了討好玄宗,屢次向玄宗報告說倉庫如何豐富,故而玄宗帥群臣參觀左藏,因為楊國忠早把各地應輸往京師的租和地稅變成布帛,存於左藏,玄宗看了當然高興。
用人方麵,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劍”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視的人,他都千方百計的將其除掉。他忌妒有學問之人,對於有學問的人他表麵與其友好,暗中卻陰謀陷害,他收買玄宗左右的人,致使皇帝的一舉一動都為他所掌握,這樣一來,他就可以隨時采取各種措施,去迎合玄宗的需要。由於玄宗不理政事,李林甫的陽奉陰違手段可以發揮作用,於是,玄宗把天下所有的貢物都賞賜給李林甫。
唐玄宗冊楊玉環為貴妃,為了討貴妃的歡心,李隆基可謂費盡心機,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李隆基還下令開辟了從嶺南到京城長安的幾千裏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有了楊貴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為了巴結皇帝,投楊貴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其族兄楊國忠也平步青雲,做上了唐朝宰相,楊貴妃的姐姐們也得到了實惠,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其他的兄長也有封賞,做了朝中的高官。
楊國忠的權勢無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輝煌時期,也為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麵對各種社會問題,玄宗毫無改弦更張之意,仍然沉溺於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華清宮去過冬。安祿山為了討好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得知玄宗要在華清宮新開浴池的時候,立即在範陽以白玉石製成魚龍鳧雁,還有石蓮花,置於池中,使玄宗喜悅異常。每到華清宮,楊貴妃姊妹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都陪同前往,她們為了標榜自己的地位,競為車服,車上“飾以金翠,間以珠玉,一車之費,不下數十萬貫”。如果騎馬,就競購名馬,“以黃金為銜”,長長的車馬隊伍,引起廣大市民的反感。他們在華清宮都有豪華的住處,生活用費非常驚人。楊國忠說:“某家起於細微,因緣椒房之親,以至於是。吾今未知稅駕之所,念終不能致令名,要當取樂於富貴耳。”於是,他更加驕奢淫逸,擅權弄法了,表麵的升平,掩蓋不了潛在的危機,各種矛盾的不斷激化,禍亂已經近在眼前。
李隆基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係列的戰爭,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欲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李隆基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麵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係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曆來的和睦友好關係;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於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衝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征兵和南詔開戰,先後戰死、病死的唐兵達二十萬之多。
安祿山趁唐朝內部政治腐敗兵力空虛之際,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叛軍占領東都洛陽,防守首都最後防線潼關的唐將哥舒翰,雖擁有近二十萬的軍隊,但因是臨時湊集來的,缺乏戰鬥力。而唐玄宗和楊國忠對哥舒翰不放心,接連派宦官逼其出兵,結果,哥舒翰在靈寶被安史叛軍打敗,全軍覆沒,哥舒翰也做了俘虜。
叛軍長驅直入,攻陷唐都長安,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長安陷落前,倉惶出逃。到馬嵬坡,隨行的將士發生嘩變,殺楊國忠,又迫李隆基縊死楊貴妃,唐玄宗李隆基最後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
肅宗從河西、安西征調了萬餘名精兵,又調回了河北前線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北節度使李光弼所部五萬軍隊,靈武一時軍威強盛。接著又任命了朝官與將帥,建立了一套新的軍事係統,對抗擊叛軍也作了全麵部署。應肅宗之請,回紇也派來精銳騎兵助戰,這時又適遇叛軍內訌,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部下不服,戰鬥力也隨之削弱,形勢急轉直下。隨著安祿山被殺,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興慶宮,稱太上皇。
居住在興慶宮的玄宗不再過問政事,侍候他的仍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與內侍監高力士,另有玄宗的親妹玉真公主與舊時宮女、梨園弟子為他娛樂。玄宗對楊貴妃之死一直是耿耿於懷,他從成都回來後,即派人去祭悼她,後來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輔國反對而停止,卻密令宦官將貴妃遺體移葬他所。宦官獻上了貴妃的香囊,玄宗把它珍藏在衣袖裏,又讓畫工畫了貴妃的肖像,張掛於別殿,“朝夕視之而欷歔焉”。
宦官李輔國為了立功以固其恩寵,上奏肅宗說:“上皇居興慶宮,日與外人交通,陳玄禮高力士謀不利於陛下。今六軍將士盡靈武勳臣,皆反仄不安,臣曉喻不能解,不敢不以聞。”李輔國乘肅宗患病之機,矯詔強行把玄宗遷居西內,在途經夾城時,李輔國又率射生將五百騎,劍拔弩張,氣勢洶洶地攔住去路。玄宗膽戰心驚,幾乎墜下馬來,幸虧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遷居甘露殿。事後,肅宗沒責怪李輔國,反倒安慰他幾句,不幾天,玄宗的幾個親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潛通逆黨”的罪名,被流放於巫州;陳玄禮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觀。剩下玄宗隻身一人,煢煢獨處,形影相吊,好不淒慘,之後,肅宗另選後宮百餘人,到西內以備灑掃。
晚年李隆基憂鬱寡歡,駕崩時終年78歲,葬於唐泰陵,同年久病纏身的李亨也駕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