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謙,魏州人,五代時期後唐大臣,官至租庸使。自少為吏,擅長書算,熟悉金錢穀物聚斂之事。莊宗時期,孔謙官至度支使,主持財政。後梁與後唐交戰十多年,孔謙重斂百姓以供軍需,深受晉王李存勖賞識。莊宗即位後,孔謙靠伶人景進向莊宗的多次推薦,任租庸使。莊宗即位時,推恩天下,免除百姓田租及諸場務所欠稅利,孔謙不遵詔令,依然督促催收,又請求減少百官俸錢,裁減節度觀察判官推官人數,甚至阻塞天下山穀間道路,以此來征收商旅的稅,又重新製定量田的竿尺,因此天下人皆怨恨孔謙。後唐莊宗李存勖駕崩,後唐明宗李嗣源監理國政,下詔宣布孔謙之罪,將其斬於洛陽,沒收其家產。


    後梁時期,孔謙本是魏州的孔目吏,因其善於察言觀色、腿勤眼活得到上司的青睞。魏州叛梁歸唐後,後梁與後唐之間,圍繞魏州的歸屬展開十多年的戰爭。其間,作為孔目吏的孔謙也隨著由梁歸唐,並重斂百姓以供軍需,深得晉王李存勖賞識,後唐正式建立以後,李存勖委之以租庸副使的職位。可能正是因為在租庸副使的位置上,他看到了租庸使是一份美差,才下決心要把這一職位收入囊中。而要登上租庸使的寶座,把副字抹掉,必須要把現任擠掉才行,租庸使張憲不僅占著正職的位子,而且清正廉潔,成了孔謙的第一個絆腳石。


    排擠一個人,有多種辦法。比如,可以找準對方的弱點,然後施以殘酷鬥爭無情打擊,讓他不得不敗下陣來。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一味讚美對方,讓對方得到提拔,進而很樂意地主動讓出位子。前一種辦法過於明顯,精明的孔謙當然更樂意選擇後者,我甚至懷疑,這個辦法也許就是孔老兄發明的。為了移掉張憲這塊絆腳石,孔謙找到宰相郭崇韜進言:“東京乃軍事重地,必須朝中重臣前往鎮守,而遍觀朝中大臣,非張憲不可。”不明就裏的郭崇韜向皇上建議,把張憲派到了東京,而讓另一位重臣豆盧革任租庸使,孔謙如意算盤落空,十分失望。


    豆盧革做了租庸使後,成了他第二塊絆腳石,孔謙十分留意其弱點,不久便不顧體麵再次向宰相進言:“豆盧革事務繁忙,住處離辦公室又太遠,不少帳簿來不及處理,影響工作,而且他利用職權,擅自挪用公款數十萬錢,不宜再做租庸使。”這樣,豆盧革不得不主動辭職了事,同時也讓郭崇韜看清了孔謙的用心。當皇上讓郭崇韜推薦合適人選時,他再次選擇了公正的張憲,同時讓重臣王正言頂替張憲的職務。


    兩次努力失敗,讓孔謙明白了自己在皇上和宰相心目中的位置。於是,他打起了王正言的主意,這次他選擇的進言對象是豆盧革:“錢穀細事,一健吏可辦。東京乃軍事重地,非張憲不行。如果實在找不到理想的租庸使人選,可以讓王正言擔任,比讓他鎮守東京更合適。”孔謙深知,王正言性格懦弱,易於控製,自已做不成,索性讓他來做,自己從旁控製,雖無租庸使之名,卻可擁有租庸使之實。也許是老孔命中該做租庸使,也許是他孜孜以求的態度感動了上帝,此後不久,王正言患了瘋病,不能正常工作,再加上景進極力推薦,做了多年副職的孔謙終於如願以償地登上了租庸使寶座。


    孔謙如魚得水,大顯身手,製定嚴酷的苛斂之法,重斂急征,在滿足私欲的同時,極力滿足皇上的欲望,被皇上賜於“豐財贍國功臣”的稱號。自己升官發財了,卻因克扣軍餉、重斂百姓招致民怨沸騰,租庸使的路也走到了盡頭。


    唐莊宗死後,後唐大亂,監國李嗣源列數孔謙苛扣軍餉、搜刮百姓之惡而斬之,同時廢除了他製定的一係列苛斂之法,連同租庸使這一職位也一同廢掉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