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紙幣挾民計,文字簡化策
重生周幽王,打造大周帝國 作者:螽斯先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前東市糧價震蕩,便有不少紙幣流向成周洛邑。
憑借材質稀缺性,逐漸進入洛邑國人視野。
然而,也僅此而已。
延乙期忙問:“莫非大王欲在成周建造糧倉?”
姬宮湦卻搖搖頭:“洛邑王室公族虧缺,必然急於填補,吾等便行借貸之事。”
延乙期更加不解:“紙幣不通,何以借貸?”
“東市之名,其等早已了然。參照如今之市價,若是以一兩金為質,就能借得一千銖紙幣。”
“其等為何要借?”
“待到明歲開春期滿,隻需五百銖紙幣,便可贖回一兩金。”
延乙期很快明白過來。
隻需將真金質押成紙幣,三個月後,便能翻倍贖回真金。
相較於直接兌換,借貸模式可嚴格控製投放額度。
有借才能還,避免有人通過倒運紙幣獲利。
“洛邑王室公族剛曆經季叔之事,麵對如此厚利,必然會認為其中有詐。”
姬宮湦道:“在此期間,其等可隨時贖回真金,但需按一千銖計算。”
延乙期問出個中關鍵。
“如何取信洛邑王室公族?”
姬宮湦道:“其等所質真金,皆存於洛邑,可隨時查看,甚至能派心腹協助護衛。”
“莫非真讓其等獲利?”
“若能將紙幣推向成周洛邑,區區萬兩金,大王又豈會可惜?”
延乙期自然通曉其中之道。
紙幣在成周洛邑流通,大部分洛邑國人便不敢生亂。
倘若天子失勢,其等所持紙幣將一文不值。
上攻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上治合利,不惠而挾國之民。
將洛邑國人與紙幣捆綁,屆時無需天子施以恩惠,洛邑國人便會搶先效忠。
延乙期意味深長道:“不知大王有多少真金?”
姬宮湦淡然一笑:“據本公子所知,大周府庫之中,真金數以十萬記。”
“大王能調撥多少?”
“南郭公倉資產五千萬銖,大王便可調撥五萬金。”
“如此,南郭公倉空矣。”
延乙期從始至今便執掌南郭公倉,雖非實際東家,卻早已將其視為心血。
南郭公倉單獨計賬,此次借貸耗費,自然算在南郭公倉名下。
王畿反叛諸侯之物所剩不多,東市乾坤坊仍門庭冷清。
姬宮湦勸慰道:“開春之後,南郭公倉另有獲利之道,屆時將遠勝從前。”
延乙期隻得拱手:“諾!”
……
十一月中旬,又是暴雪。
路麵結出厚厚堅冰,渭水河麵亦被全線凍結。
姬宮湦身處大殿。
刺骨寒風透過門縫鑽入,將陶盆碳火鼓吹等異常通紅。
盛滿食物的銅鼎,正汩汩地冒著熱香氣。
偶有長羽甲士來報。
東市有畿外之人凍死街頭,駐守甲士正在處理屍首。
某鄉有農莊因積雪崩塌,亭長與鄉士已組織鄉鄰進行救援。
有人在渭水冰麵搬運木材,結果木材失控四散,最終導致一人喪命,三人受傷。
相較之下,王城顯得異常平靜,宛如一潭死水。
魯侯稱、宋使皇甫蠡及別國駐使,均選擇寓居府邸,從未在外拋頭露麵露。
杜邑縣伯姬嶜與單伯原父相繼離世,喪禮一切從簡,並未引起任何波瀾。
姬宮湦趁著空閑,召集太督內史冂、太常姬黁與太史銑。
“諸公最近可好?”
太常姬黁道:“自老臣出入朝堂,許久未曾過得如此安心。”
太史銑道:“家父司職涇水郡太守,未能折返越冬。臣身為嫡長,雖需操持家中事務,卻也樂在其中。”
姬宮湦依次頷首,最後望向太督內史冂。
“太督為何愁眉不展?”
太督內史冂直言:“大王雖不再重視,臣始終記掛衛侯和等叛逆之舉。”
姬宮湦笑道:“聖賢曾曰,對敵之方略,當藐視之。對敵之戰策,當重視之。孤王並非視若無睹,而是化被動為主動。”
“敢問大王,如何主動?”
“新軍糧不斷囤積,玄甲軍繼續裝備,洛邑亦有所行動。隻要叛逆膽敢冒頭,孤王便可親征河東之地。”
太督內史冂愕然:“此與河東之地何幹?”
姬宮湦道:“龍驤軍進取周南,天狼軍駐守西岐,驍騎軍震懾北山,玄甲軍盤踞風陵。”
“此為大王之明策。”
“中原一旦生亂,孤王便號召河東諸侯前去討伐。其等若是不從,便視為同謀。”
太督內史冂頗為憂心。
“開春之後,戎狄必會興兵劫掠,周南諸侯亦會抱團困守,屆時玄甲軍將腹背受敵。”
姬宮湦道:“孤王自有計較!今日召集諸公前來,隻為文字化簡之事。”
幾人一時詫異,竟想不出任何應對之言語。
姬宮湦頗感意外:“諸公可是不解何為文字化簡?”
內史伯朙道:“啟稟大王,其等皆知也。”
太督內史冂聽罷,忍不住望向內史伯朙。
“吾乃爾父也,並非其等!”
內史伯朙躬身行禮:“父親,文字化簡乃大勢所趨,非吾等所能忌諱。”
太督內史冂暗生怒氣
“字者,乃倉頡所造,蓋含所有。內史家祖訓有雲,命可舍,而字不可改也。”
太史銑附和:“太史一家,亦有此祖訓!”
太常姬黁亦頗為激動。
“列代先王有訓,字乃大雅之承載,後世不得變更而亂社稷。”
內史伯朙儼然不懼。
“倉頡所造非如今之字,如今之字亦非先王所改,實乃殷商之存遺。”
太督內史冂怒斥:“爾欲顛覆內史家祖訓呼?”
內史伯朙道:“孩兒隻是據實而言,並無違逆父親之意。”
姬宮湦當即清咳兩聲,直接打斷幾人爭論。
“孤王是讓諸公商討此事,並非聲討也!”
太督內史冂、太常姬黁與太史銑齊聲表態。
“啟稟大王,臣等皆以為,文字乃社稷之承載,萬萬不可變更。”
姬宮湦道:“那便作罷!”
三人同時道:“大王聖明!”
姬宮湦神秘一笑,隨後將目光對準內史伯朙。
“孤王正為一事煩惱,內史熟讀典籍,可願替孤王解憂?”
內史伯朙道:“此乃臣之本分,請大王示下。”
姬宮湦刻意長歎一聲。
“除現有之文字,可有某種方式,能將王命與軍令傳遞至普通百姓與甲士?”
憑借材質稀缺性,逐漸進入洛邑國人視野。
然而,也僅此而已。
延乙期忙問:“莫非大王欲在成周建造糧倉?”
姬宮湦卻搖搖頭:“洛邑王室公族虧缺,必然急於填補,吾等便行借貸之事。”
延乙期更加不解:“紙幣不通,何以借貸?”
“東市之名,其等早已了然。參照如今之市價,若是以一兩金為質,就能借得一千銖紙幣。”
“其等為何要借?”
“待到明歲開春期滿,隻需五百銖紙幣,便可贖回一兩金。”
延乙期很快明白過來。
隻需將真金質押成紙幣,三個月後,便能翻倍贖回真金。
相較於直接兌換,借貸模式可嚴格控製投放額度。
有借才能還,避免有人通過倒運紙幣獲利。
“洛邑王室公族剛曆經季叔之事,麵對如此厚利,必然會認為其中有詐。”
姬宮湦道:“在此期間,其等可隨時贖回真金,但需按一千銖計算。”
延乙期問出個中關鍵。
“如何取信洛邑王室公族?”
姬宮湦道:“其等所質真金,皆存於洛邑,可隨時查看,甚至能派心腹協助護衛。”
“莫非真讓其等獲利?”
“若能將紙幣推向成周洛邑,區區萬兩金,大王又豈會可惜?”
延乙期自然通曉其中之道。
紙幣在成周洛邑流通,大部分洛邑國人便不敢生亂。
倘若天子失勢,其等所持紙幣將一文不值。
上攻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上治合利,不惠而挾國之民。
將洛邑國人與紙幣捆綁,屆時無需天子施以恩惠,洛邑國人便會搶先效忠。
延乙期意味深長道:“不知大王有多少真金?”
姬宮湦淡然一笑:“據本公子所知,大周府庫之中,真金數以十萬記。”
“大王能調撥多少?”
“南郭公倉資產五千萬銖,大王便可調撥五萬金。”
“如此,南郭公倉空矣。”
延乙期從始至今便執掌南郭公倉,雖非實際東家,卻早已將其視為心血。
南郭公倉單獨計賬,此次借貸耗費,自然算在南郭公倉名下。
王畿反叛諸侯之物所剩不多,東市乾坤坊仍門庭冷清。
姬宮湦勸慰道:“開春之後,南郭公倉另有獲利之道,屆時將遠勝從前。”
延乙期隻得拱手:“諾!”
……
十一月中旬,又是暴雪。
路麵結出厚厚堅冰,渭水河麵亦被全線凍結。
姬宮湦身處大殿。
刺骨寒風透過門縫鑽入,將陶盆碳火鼓吹等異常通紅。
盛滿食物的銅鼎,正汩汩地冒著熱香氣。
偶有長羽甲士來報。
東市有畿外之人凍死街頭,駐守甲士正在處理屍首。
某鄉有農莊因積雪崩塌,亭長與鄉士已組織鄉鄰進行救援。
有人在渭水冰麵搬運木材,結果木材失控四散,最終導致一人喪命,三人受傷。
相較之下,王城顯得異常平靜,宛如一潭死水。
魯侯稱、宋使皇甫蠡及別國駐使,均選擇寓居府邸,從未在外拋頭露麵露。
杜邑縣伯姬嶜與單伯原父相繼離世,喪禮一切從簡,並未引起任何波瀾。
姬宮湦趁著空閑,召集太督內史冂、太常姬黁與太史銑。
“諸公最近可好?”
太常姬黁道:“自老臣出入朝堂,許久未曾過得如此安心。”
太史銑道:“家父司職涇水郡太守,未能折返越冬。臣身為嫡長,雖需操持家中事務,卻也樂在其中。”
姬宮湦依次頷首,最後望向太督內史冂。
“太督為何愁眉不展?”
太督內史冂直言:“大王雖不再重視,臣始終記掛衛侯和等叛逆之舉。”
姬宮湦笑道:“聖賢曾曰,對敵之方略,當藐視之。對敵之戰策,當重視之。孤王並非視若無睹,而是化被動為主動。”
“敢問大王,如何主動?”
“新軍糧不斷囤積,玄甲軍繼續裝備,洛邑亦有所行動。隻要叛逆膽敢冒頭,孤王便可親征河東之地。”
太督內史冂愕然:“此與河東之地何幹?”
姬宮湦道:“龍驤軍進取周南,天狼軍駐守西岐,驍騎軍震懾北山,玄甲軍盤踞風陵。”
“此為大王之明策。”
“中原一旦生亂,孤王便號召河東諸侯前去討伐。其等若是不從,便視為同謀。”
太督內史冂頗為憂心。
“開春之後,戎狄必會興兵劫掠,周南諸侯亦會抱團困守,屆時玄甲軍將腹背受敵。”
姬宮湦道:“孤王自有計較!今日召集諸公前來,隻為文字化簡之事。”
幾人一時詫異,竟想不出任何應對之言語。
姬宮湦頗感意外:“諸公可是不解何為文字化簡?”
內史伯朙道:“啟稟大王,其等皆知也。”
太督內史冂聽罷,忍不住望向內史伯朙。
“吾乃爾父也,並非其等!”
內史伯朙躬身行禮:“父親,文字化簡乃大勢所趨,非吾等所能忌諱。”
太督內史冂暗生怒氣
“字者,乃倉頡所造,蓋含所有。內史家祖訓有雲,命可舍,而字不可改也。”
太史銑附和:“太史一家,亦有此祖訓!”
太常姬黁亦頗為激動。
“列代先王有訓,字乃大雅之承載,後世不得變更而亂社稷。”
內史伯朙儼然不懼。
“倉頡所造非如今之字,如今之字亦非先王所改,實乃殷商之存遺。”
太督內史冂怒斥:“爾欲顛覆內史家祖訓呼?”
內史伯朙道:“孩兒隻是據實而言,並無違逆父親之意。”
姬宮湦當即清咳兩聲,直接打斷幾人爭論。
“孤王是讓諸公商討此事,並非聲討也!”
太督內史冂、太常姬黁與太史銑齊聲表態。
“啟稟大王,臣等皆以為,文字乃社稷之承載,萬萬不可變更。”
姬宮湦道:“那便作罷!”
三人同時道:“大王聖明!”
姬宮湦神秘一笑,隨後將目光對準內史伯朙。
“孤王正為一事煩惱,內史熟讀典籍,可願替孤王解憂?”
內史伯朙道:“此乃臣之本分,請大王示下。”
姬宮湦刻意長歎一聲。
“除現有之文字,可有某種方式,能將王命與軍令傳遞至普通百姓與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