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神秘人攪局,內史冂獻策
重生周幽王,打造大周帝國 作者:螽斯先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太王辟地周原,始獲商王武乙分封岐邑。
後曆經周王季曆與周文王姬昌,直至周武王姬發起兵,恰好曆經一百年。
即便如此,周武王伐商時,仍需會盟諸國。
除牧誓八國外,大小方國難計其數,總兵力也隻有五萬。
直至春秋時期,疆域仍以城池多寡為主。
伴隨鐵器出現與普及,社會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華夏人口快速增長。
人地矛盾,才逐漸凸顯。
後世朝代若再行分封,反而更容易動搖根基。
西漢有七國之亂,西晉有八王之亂,唐宋吸取教訓不再實封。
朱元璋不信邪,結果導致明初靖難之役。
姬宮湦打造大周帝國,天下諸侯將無一幸免。
……
二月初,天氣轉暖。
南郭商號在延乙期主持,正式啟動河西大渠挖掘工程。
大量新國人紛紛湧入,趕在春耕前賺取錢財。
淮上地區隨即傳來戰報。
在此之前,陳公燮伐滅偃國、柏國與房國。
根據雙方密約,隨即便將此三國疆域交由大周轄治。
屠休司職南陽郡太守,姬宮湦便命其暫時兼任淮陽郡太守,接管此三國疆域。
過程相對簡單,無非便是設置偃邑縣、柏邑縣與房邑縣。
三國遺民,自行抉擇去留。
姬宮湦曾定下決斷之期,最遲不得超過一月底。
凡不願歸附天子者,必須在二月前離開,否則將被視為奴隸。
越早入籍新國人,則會優先安排遷居之地。
原本以為,歲初便能結束。
結果中原遭遇寒冬大雪,淮上地區亦被殃及。
許多新國人尚未來得及遷居,不少三國遺民亦沒有按時離去。
正當屠休打算上疏奏請,延緩決斷之期。
陳公燮便悍然起兵。
不到十日,便接連攻滅頓、項、沈、蔡、養等五國。
其中頓國、項國及沈國,均與陳國都邑相鄰。
姬宮湦前世,陳國都邑處淮陽區,頓國疆域為商水縣,項國為項城市,沈國為沈丘縣,均屬周口市一帶。
陳國兼並三家相鄰諸侯國後,當即效仿晉國與衛國,分別設頓邑、項邑與沈邑。
隨後又快速發兵,輕鬆攻滅蔡國與養國。
蔡國即前世上蔡縣,為雙方密約的疆界起點。
屠休收到陳公燮傳訊後,在虎嘯軍甲士的護送下,前去接管蔡國故地。
養國位於前世皖西北,阜陽臨泉縣東南隅。
陳公燮將其視為最大跳板,
戰事剛告一段落,便立即將養國故地設為陳國養邑。
不等陳國甲士休整完畢,淮上殘剩諸侯國,再度上演棄國而逃。
先是桐柏山東麓殘剩之道國,隨後為其東南之江國,最後便是淮水北畔之息國。
屠休隻得加快速度。
將最新事態向上奏報,同時接管道國、江國、息等國舊地。
姬宮湦收到奏報,卻沒有感到絲毫激動。
淮上諸侯國總計十五家。
陳使胡崠覲見之時,便已商定各自占據七家。
大周接管偃、柏、房、蔡、道、江、息等國,陳國吞並頓、項、沈、養、蔣、胡、譙等國。
陳公燮已伐滅其中八國,剩下六國猶如囊中之物。
道、江、息三家諸侯接連棄國而逃,說明神秘人又開始活躍。
看似省去攻打之力,實則對姬宮湦益處極小。
本該由陳公燮負責出兵,從而間接消耗陳國實力,結果現在卻不用打了。
大雪過後,各郡縣便陸續上報受災情況。
缺糧再度成為最大難題。
三家諸侯棄國而逃,必然會將府庫錢財悉數卷走,留下三大群嗷嗷待哺的遺民。
除此之外,神秘人似乎很了解密約詳情。
陳公燮所圖之蔣國、胡國與譙國,國君非但沒有棄國而逃,反而妄圖作最後抵抗。
所策動三家諸侯,均為姬宮湦原先預定目標。
姬宮湦原本還指望著,拿下這三家諸侯府庫所存錢糧,從而緩解缺糧困局。
現如今,猶如雞肋。
主動送上門的疆域及人口,姬宮湦自然不會拒絕。
三家諸侯攜帶錢財逃跑,應當剩下部分糧食。
以屠休之才,用於推行淮陽郡縣製,或許勉強足夠。
太督內史冂恰好在殿,見姬宮湦神情複雜,便立即拱手進言。
“啟稟大王,臣有一策,可緩解缺糧之困。”
姬宮湦忙道:“太督請講!”
太督內史冂道:“蔣國、胡國與譙國妄圖頑抗,大王可與陳公燮相商,由虎嘯軍出兵襄助,以換取糧食。”
姬宮湦當即搖頭:“以王師將士之血換糧,孤王有何顏麵以對九軍?”
“如此不通,臣仍有一策。”
“再講!”
“而今楚國再度辟荒江水以南,翼國剛完成就封,兩國並無多餘糧食。”
“那又如何?”
“晉國已蟄伏大半載,衛國未曾經曆苦戰,大王可遣使向晉衛兩國購買。”
姬宮湦再度搖頭。
“衛糧商號已提前一步,購進晉衛兩國可售之糧,所得並不多也。”
太督內史冂並未放棄:“臣還有最後一策。”
姬宮湦笑問:“何策?”
太督內史冂緩緩站起身,走到九州堪輿圖前。
拿起指揮棒,指向虞國。
“虞公術之夏邑孤城,囤有十萬石糧食也!”
姬宮湦一拍腦門:“孤王竟將此事忘了!”
太督內史冂繼續揮動指揮棒,落到崤函通道殘剩的焦國。
“焦國已是我大周國中之國,如鯁在喉也。”
“其府庫亦有糧食?”
“身陷重圍卻未主動進土獻民,焦國顯然心有不甘,必然會囤積糧食妄圖堅守。”
姬宮湦接連點頭:“攻破虞國與焦國,便可緩解缺糧之困。”
太督內史冂仍未停止。
指揮棒越過三川郡,最後落到南陽郡南端。
由南陽郡出漢江平原,有大洪山東西側兩條通道。
西側為漢江通道,虎嘯軍仍與羅國進行對峙。
東側則是隨棗通道,從北往南,分別是唐國、隨國、曾國與賴國。
太督內史冂所指,並非羅國,而是唐國。
“大王雖命瞿無疾陳兵羅國邊界,實則卻是圖謀唐、隨、曾、賴等國。”
姬宮湦大笑:“太督深知孤王之心也!”
後曆經周王季曆與周文王姬昌,直至周武王姬發起兵,恰好曆經一百年。
即便如此,周武王伐商時,仍需會盟諸國。
除牧誓八國外,大小方國難計其數,總兵力也隻有五萬。
直至春秋時期,疆域仍以城池多寡為主。
伴隨鐵器出現與普及,社會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華夏人口快速增長。
人地矛盾,才逐漸凸顯。
後世朝代若再行分封,反而更容易動搖根基。
西漢有七國之亂,西晉有八王之亂,唐宋吸取教訓不再實封。
朱元璋不信邪,結果導致明初靖難之役。
姬宮湦打造大周帝國,天下諸侯將無一幸免。
……
二月初,天氣轉暖。
南郭商號在延乙期主持,正式啟動河西大渠挖掘工程。
大量新國人紛紛湧入,趕在春耕前賺取錢財。
淮上地區隨即傳來戰報。
在此之前,陳公燮伐滅偃國、柏國與房國。
根據雙方密約,隨即便將此三國疆域交由大周轄治。
屠休司職南陽郡太守,姬宮湦便命其暫時兼任淮陽郡太守,接管此三國疆域。
過程相對簡單,無非便是設置偃邑縣、柏邑縣與房邑縣。
三國遺民,自行抉擇去留。
姬宮湦曾定下決斷之期,最遲不得超過一月底。
凡不願歸附天子者,必須在二月前離開,否則將被視為奴隸。
越早入籍新國人,則會優先安排遷居之地。
原本以為,歲初便能結束。
結果中原遭遇寒冬大雪,淮上地區亦被殃及。
許多新國人尚未來得及遷居,不少三國遺民亦沒有按時離去。
正當屠休打算上疏奏請,延緩決斷之期。
陳公燮便悍然起兵。
不到十日,便接連攻滅頓、項、沈、蔡、養等五國。
其中頓國、項國及沈國,均與陳國都邑相鄰。
姬宮湦前世,陳國都邑處淮陽區,頓國疆域為商水縣,項國為項城市,沈國為沈丘縣,均屬周口市一帶。
陳國兼並三家相鄰諸侯國後,當即效仿晉國與衛國,分別設頓邑、項邑與沈邑。
隨後又快速發兵,輕鬆攻滅蔡國與養國。
蔡國即前世上蔡縣,為雙方密約的疆界起點。
屠休收到陳公燮傳訊後,在虎嘯軍甲士的護送下,前去接管蔡國故地。
養國位於前世皖西北,阜陽臨泉縣東南隅。
陳公燮將其視為最大跳板,
戰事剛告一段落,便立即將養國故地設為陳國養邑。
不等陳國甲士休整完畢,淮上殘剩諸侯國,再度上演棄國而逃。
先是桐柏山東麓殘剩之道國,隨後為其東南之江國,最後便是淮水北畔之息國。
屠休隻得加快速度。
將最新事態向上奏報,同時接管道國、江國、息等國舊地。
姬宮湦收到奏報,卻沒有感到絲毫激動。
淮上諸侯國總計十五家。
陳使胡崠覲見之時,便已商定各自占據七家。
大周接管偃、柏、房、蔡、道、江、息等國,陳國吞並頓、項、沈、養、蔣、胡、譙等國。
陳公燮已伐滅其中八國,剩下六國猶如囊中之物。
道、江、息三家諸侯接連棄國而逃,說明神秘人又開始活躍。
看似省去攻打之力,實則對姬宮湦益處極小。
本該由陳公燮負責出兵,從而間接消耗陳國實力,結果現在卻不用打了。
大雪過後,各郡縣便陸續上報受災情況。
缺糧再度成為最大難題。
三家諸侯棄國而逃,必然會將府庫錢財悉數卷走,留下三大群嗷嗷待哺的遺民。
除此之外,神秘人似乎很了解密約詳情。
陳公燮所圖之蔣國、胡國與譙國,國君非但沒有棄國而逃,反而妄圖作最後抵抗。
所策動三家諸侯,均為姬宮湦原先預定目標。
姬宮湦原本還指望著,拿下這三家諸侯府庫所存錢糧,從而緩解缺糧困局。
現如今,猶如雞肋。
主動送上門的疆域及人口,姬宮湦自然不會拒絕。
三家諸侯攜帶錢財逃跑,應當剩下部分糧食。
以屠休之才,用於推行淮陽郡縣製,或許勉強足夠。
太督內史冂恰好在殿,見姬宮湦神情複雜,便立即拱手進言。
“啟稟大王,臣有一策,可緩解缺糧之困。”
姬宮湦忙道:“太督請講!”
太督內史冂道:“蔣國、胡國與譙國妄圖頑抗,大王可與陳公燮相商,由虎嘯軍出兵襄助,以換取糧食。”
姬宮湦當即搖頭:“以王師將士之血換糧,孤王有何顏麵以對九軍?”
“如此不通,臣仍有一策。”
“再講!”
“而今楚國再度辟荒江水以南,翼國剛完成就封,兩國並無多餘糧食。”
“那又如何?”
“晉國已蟄伏大半載,衛國未曾經曆苦戰,大王可遣使向晉衛兩國購買。”
姬宮湦再度搖頭。
“衛糧商號已提前一步,購進晉衛兩國可售之糧,所得並不多也。”
太督內史冂並未放棄:“臣還有最後一策。”
姬宮湦笑問:“何策?”
太督內史冂緩緩站起身,走到九州堪輿圖前。
拿起指揮棒,指向虞國。
“虞公術之夏邑孤城,囤有十萬石糧食也!”
姬宮湦一拍腦門:“孤王竟將此事忘了!”
太督內史冂繼續揮動指揮棒,落到崤函通道殘剩的焦國。
“焦國已是我大周國中之國,如鯁在喉也。”
“其府庫亦有糧食?”
“身陷重圍卻未主動進土獻民,焦國顯然心有不甘,必然會囤積糧食妄圖堅守。”
姬宮湦接連點頭:“攻破虞國與焦國,便可緩解缺糧之困。”
太督內史冂仍未停止。
指揮棒越過三川郡,最後落到南陽郡南端。
由南陽郡出漢江平原,有大洪山東西側兩條通道。
西側為漢江通道,虎嘯軍仍與羅國進行對峙。
東側則是隨棗通道,從北往南,分別是唐國、隨國、曾國與賴國。
太督內史冂所指,並非羅國,而是唐國。
“大王雖命瞿無疾陳兵羅國邊界,實則卻是圖謀唐、隨、曾、賴等國。”
姬宮湦大笑:“太督深知孤王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