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宋公白奪民,公孫樸求援
重生周幽王,打造大周帝國 作者:螽斯先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六月初,宋戴再生變局。
宋公白再向戴侯歆傳遞國書,重提武庚作亂,並告誡戴侯歆,殷商後裔之諸侯,唯有忠心事周,方能得以苟存。
戴侯歆開始搖擺不定。
角人六指再度花費重金,攛掇戴侯歆壯大。
理由頗為簡單,陳國乃舜帝傳祀,齊楚皆為異姓諸侯,河東稷戎更是大荔戎所化。
此前大周所並數十國,大多為姬姓諸侯。
由此可見,天子隻重視諸侯之忠,而非諸侯之姓。
陳公燮取淮上之前,僅隻是派使者覲見天子,隨後周陳便達成密約。
而今周陳已盡數瓜分淮上,天子對陳國頗為照拂,準許陳公燮將糧食定高價,以替代每歲進貢之真金。
天子有意扶植殷商後裔,從而穩固中原腹地。
宋公白自詡忠心事周,行事卻過於怯懦,導致天子不得不驅使翼國東出。
倘若戴侯歆仿效陳公燮,主動遣使覲見天子,必能獲得天子照拂。
衛國與翼國自詡天子羽翼,然羽翼者,卻不宜過於碩大。
屆時,戴國便能崛起。
不僅可以名正言順奪回囂地,甚至還有可能取代宋國,成為二王三恪之諸侯,享殷商宗廟主祀之權。
戴侯歆聽後,頓感熱血沸騰,壯誌淩雲。
對宋公白之國書,戴侯歆隻是命人簡單回複。
直言戴國將遣使覲見天子,往後不再唯宋公之命是從。
宋公白收到回信後,深知戴侯歆已沉迷壯大之夢,再行勸說亦不過是徒勞。
看完回信後,宋公白並非惱怒,神情反倒出奇地平靜。
根據邦諜密報,正考父當場向宋公白獻策。
戴人向來視宋國為宗主,戴侯歆縱容戴國奴隸商賈販賣宋人,宋國便以體恤為名,準許戴國公族重歸大宗。
與此同時,戴國之國人、野人、奴隸乃至囚徒等,隻需進入宋國疆界,便可獲得宋國國人之身。
消息一出,戴國轟動。
戴侯歆尚未來得及應對,便有大量百姓棄戴入宋。
就連此前攛掇戴侯歆的大夫中,亦有三人不辭而別,拖家帶口進入宋國疆界。
戴侯歆本就毫無主見,麵對宋國奪民之策,很快便慌了神。
等到六月八日,戴國人口流失率便超過三成。
戴國雖為侯爵諸侯國,總人口卻隻有五萬。
翼國並未停止東進步伐,早已占據囂地大半區域,亦奪走一部分戴人。
粗略估計,戴國總人口已降至三萬餘人。
倘若戴國仍想不出對策,很快便會淪為有地無民之國。
屆時翼國繼續東進,非但囂地會徹底丟失,就連戴國都邑也危在旦夕。
戴侯歆連忙撰寫國書,要求宋公白停止接納戴人。
結果信使剛進入宋國疆界,便主動請求獲得宋國國人之身。
宋公白拿到戴侯歆國書,不僅沒有進行回複,反而派人到宋戴邊界散播。
“戴侯歆好大喜功,意圖禍亂殷商後裔!”
“宋國不忍同宗血脈被戕害,將傾盡所能接收戴人。”
“戴國毀滅在即!”
……
消息很快傳遍戴國,大量戴人瘋狂湧向宋國。
宋戴兩國均處中原腹地,邊界並無險要地勢可守。
戴侯歆曾派甲士嚐試攔截,結果一個人都不攔不下,還有上百名甲士借機叛逃。
眼見戴國人口持續下跌,戴侯歆隻得派遣太子出使宋國。
戴國太子見到宋公白,便聲淚俱下,講述其父慘遭奸佞蒙蔽,是以作出昏聵之舉。
為彌補此前過失,給宋國百姓一個交代。
戴侯歆已將奸佞悉數下獄,並派出親衛甲士,搜查與抓捕不法之奴隸商賈。
宋公白這才有所緩和,下令暫停奪民之策。
角人六指本想啟用下一步計劃,結果大澇毫不意外地意外降臨。
不少人早已預測,今歲將會出現大澇。
然而令誰都沒想到,大澇首發之地,竟然是燕國。
興許是燕國隔絕於世二百餘載,中原諸國鮮有將其納入華夏範疇。
此前北方某國欲建北方大市,結果收獲無數冷嘲熱諷。
在關中與中原百姓眼中,燕國存在感,甚至不如更為遙遠的吳國與越國。
吳越兩國百姓,均有斷發文身之習俗,因此被視為異類。
然而吳越兩國並未隔絕消息,偶爾還能聽到傳聞,兩國為爭奪山川湖泊而戰。
燕國重新現世之前,一度被世人認為,其早已被山戎攻滅。
現今傳出燕國遭遇大澇,亦僅隻算作意外。
猶如聽聞方外之國,有人因為吃的太飽,於是接連打嗝。
若說唯二被影響者,便是角人六指與姬宮湦。
角人六指受命,以北方某國之名,在戴國收購宋國奴隸,實則是為大周充實人口。
宋公白采取奪民之策,迫使戴侯歆大肆抓捕奴隸商賈。
如今燕國大澇,角人六指便失去最佳幌子。
而且大澇果然如期而至,中原糧價隨之高漲。
從此前較為普遍的一兩金三石糧,快速變為一兩金二石半糧。
姬宮湦命角人六指籌糧,便是按一兩金二石半糧。
高價變平價,若想繼續購進糧食,就隻能再次提高價格,按一兩金二石糧。
麵對如此巨大變動,角人六指不敢擅作主張。
先暫停收購宋人奴隸,隨後通過邦諜,向姬宮湦遞交密信征詢。
對姬宮湦而言,籌糧曆來均是艱難無比之事。
受燕國大澇影響,人口計劃擱淺,籌糧成本上升,本就屬於可預見風險。
令姬宮湦最為無語之處,便是燕使公孫樸。
燕國大澇消息剛傳來,公孫樸便第一時間前往太常屬寮,上書請求大周襄助燕國。
太常姬黁自然清楚,姬宮湦極其厭惡公孫樸。
於是便借口天子暗巡未歸,讓公孫樸六月底再重新上書。
結果公孫樸異常執拗,徑直前往王宮大門等候。
姬宮湦收到消息時,正在編撰郡學院所用教材,結果瞬間被攪亂所有思路。
太博祭公墩便在一旁。
“燕使隻知為燕國一味索取,大王可派人對其進行訓斥。”
姬宮湦歎道:“宣王曾頒布王命詔書,準許燕國免除貢品,孤王豈能忤逆?”
太博祭公墩大笑:“大王精通九數,何不以九數解之。”
姬宮湦忙問:“九數竟能幫孤王解決公孫樸?”
宋公白再向戴侯歆傳遞國書,重提武庚作亂,並告誡戴侯歆,殷商後裔之諸侯,唯有忠心事周,方能得以苟存。
戴侯歆開始搖擺不定。
角人六指再度花費重金,攛掇戴侯歆壯大。
理由頗為簡單,陳國乃舜帝傳祀,齊楚皆為異姓諸侯,河東稷戎更是大荔戎所化。
此前大周所並數十國,大多為姬姓諸侯。
由此可見,天子隻重視諸侯之忠,而非諸侯之姓。
陳公燮取淮上之前,僅隻是派使者覲見天子,隨後周陳便達成密約。
而今周陳已盡數瓜分淮上,天子對陳國頗為照拂,準許陳公燮將糧食定高價,以替代每歲進貢之真金。
天子有意扶植殷商後裔,從而穩固中原腹地。
宋公白自詡忠心事周,行事卻過於怯懦,導致天子不得不驅使翼國東出。
倘若戴侯歆仿效陳公燮,主動遣使覲見天子,必能獲得天子照拂。
衛國與翼國自詡天子羽翼,然羽翼者,卻不宜過於碩大。
屆時,戴國便能崛起。
不僅可以名正言順奪回囂地,甚至還有可能取代宋國,成為二王三恪之諸侯,享殷商宗廟主祀之權。
戴侯歆聽後,頓感熱血沸騰,壯誌淩雲。
對宋公白之國書,戴侯歆隻是命人簡單回複。
直言戴國將遣使覲見天子,往後不再唯宋公之命是從。
宋公白收到回信後,深知戴侯歆已沉迷壯大之夢,再行勸說亦不過是徒勞。
看完回信後,宋公白並非惱怒,神情反倒出奇地平靜。
根據邦諜密報,正考父當場向宋公白獻策。
戴人向來視宋國為宗主,戴侯歆縱容戴國奴隸商賈販賣宋人,宋國便以體恤為名,準許戴國公族重歸大宗。
與此同時,戴國之國人、野人、奴隸乃至囚徒等,隻需進入宋國疆界,便可獲得宋國國人之身。
消息一出,戴國轟動。
戴侯歆尚未來得及應對,便有大量百姓棄戴入宋。
就連此前攛掇戴侯歆的大夫中,亦有三人不辭而別,拖家帶口進入宋國疆界。
戴侯歆本就毫無主見,麵對宋國奪民之策,很快便慌了神。
等到六月八日,戴國人口流失率便超過三成。
戴國雖為侯爵諸侯國,總人口卻隻有五萬。
翼國並未停止東進步伐,早已占據囂地大半區域,亦奪走一部分戴人。
粗略估計,戴國總人口已降至三萬餘人。
倘若戴國仍想不出對策,很快便會淪為有地無民之國。
屆時翼國繼續東進,非但囂地會徹底丟失,就連戴國都邑也危在旦夕。
戴侯歆連忙撰寫國書,要求宋公白停止接納戴人。
結果信使剛進入宋國疆界,便主動請求獲得宋國國人之身。
宋公白拿到戴侯歆國書,不僅沒有進行回複,反而派人到宋戴邊界散播。
“戴侯歆好大喜功,意圖禍亂殷商後裔!”
“宋國不忍同宗血脈被戕害,將傾盡所能接收戴人。”
“戴國毀滅在即!”
……
消息很快傳遍戴國,大量戴人瘋狂湧向宋國。
宋戴兩國均處中原腹地,邊界並無險要地勢可守。
戴侯歆曾派甲士嚐試攔截,結果一個人都不攔不下,還有上百名甲士借機叛逃。
眼見戴國人口持續下跌,戴侯歆隻得派遣太子出使宋國。
戴國太子見到宋公白,便聲淚俱下,講述其父慘遭奸佞蒙蔽,是以作出昏聵之舉。
為彌補此前過失,給宋國百姓一個交代。
戴侯歆已將奸佞悉數下獄,並派出親衛甲士,搜查與抓捕不法之奴隸商賈。
宋公白這才有所緩和,下令暫停奪民之策。
角人六指本想啟用下一步計劃,結果大澇毫不意外地意外降臨。
不少人早已預測,今歲將會出現大澇。
然而令誰都沒想到,大澇首發之地,竟然是燕國。
興許是燕國隔絕於世二百餘載,中原諸國鮮有將其納入華夏範疇。
此前北方某國欲建北方大市,結果收獲無數冷嘲熱諷。
在關中與中原百姓眼中,燕國存在感,甚至不如更為遙遠的吳國與越國。
吳越兩國百姓,均有斷發文身之習俗,因此被視為異類。
然而吳越兩國並未隔絕消息,偶爾還能聽到傳聞,兩國為爭奪山川湖泊而戰。
燕國重新現世之前,一度被世人認為,其早已被山戎攻滅。
現今傳出燕國遭遇大澇,亦僅隻算作意外。
猶如聽聞方外之國,有人因為吃的太飽,於是接連打嗝。
若說唯二被影響者,便是角人六指與姬宮湦。
角人六指受命,以北方某國之名,在戴國收購宋國奴隸,實則是為大周充實人口。
宋公白采取奪民之策,迫使戴侯歆大肆抓捕奴隸商賈。
如今燕國大澇,角人六指便失去最佳幌子。
而且大澇果然如期而至,中原糧價隨之高漲。
從此前較為普遍的一兩金三石糧,快速變為一兩金二石半糧。
姬宮湦命角人六指籌糧,便是按一兩金二石半糧。
高價變平價,若想繼續購進糧食,就隻能再次提高價格,按一兩金二石糧。
麵對如此巨大變動,角人六指不敢擅作主張。
先暫停收購宋人奴隸,隨後通過邦諜,向姬宮湦遞交密信征詢。
對姬宮湦而言,籌糧曆來均是艱難無比之事。
受燕國大澇影響,人口計劃擱淺,籌糧成本上升,本就屬於可預見風險。
令姬宮湦最為無語之處,便是燕使公孫樸。
燕國大澇消息剛傳來,公孫樸便第一時間前往太常屬寮,上書請求大周襄助燕國。
太常姬黁自然清楚,姬宮湦極其厭惡公孫樸。
於是便借口天子暗巡未歸,讓公孫樸六月底再重新上書。
結果公孫樸異常執拗,徑直前往王宮大門等候。
姬宮湦收到消息時,正在編撰郡學院所用教材,結果瞬間被攪亂所有思路。
太博祭公墩便在一旁。
“燕使隻知為燕國一味索取,大王可派人對其進行訓斥。”
姬宮湦歎道:“宣王曾頒布王命詔書,準許燕國免除貢品,孤王豈能忤逆?”
太博祭公墩大笑:“大王精通九數,何不以九數解之。”
姬宮湦忙問:“九數竟能幫孤王解決公孫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