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經曆
楊一清,字應寧,號邃庵,其早年的生活軌跡,映射出了他非凡才華的萌芽與初露鋒芒的曆程。出生於景泰五年(1454年)十二月六日的廣東高州府化州,他的到來似乎預示著一段輝煌人生的開端。幼年的楊一清,以超出常人的聰穎和早熟,很快便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被時人讚譽為神童。這樣的天賦異稟,不僅源於天生的聰明,更有賴於他勤奮好學的精神和家庭的熏陶。在那個時代,這樣的聲譽足以引起朝野的注意,也為他後續的科舉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十四歲,這個年紀對於許多讀書人來說,或許還在寒窗苦讀的階段,楊一清卻已具備了參加鄉試的能力,並且不負眾望,以其卓越的文才被推薦為翰林院秀才。這一成就,在當時無疑是轟動性的,它不僅展示了楊一清在學問上的深厚積累,也體現了他超越年齡的成熟與智慧。明憲宗得知此事後,深感驚奇,認為此人將來必成大器,於是特別恩準,命內閣選派學識淵博的官員擔任其導師,給予他更為係統和高級的教育。這一安排,無疑為楊一清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學術平台,讓他能夠接觸更多的經典文獻,與當時的學界精英交流,從而進一步拓寬了他的視野和學識。
時光流轉至成化八年(1472年),年僅十八歲的楊一清參加了壬辰科的科舉考試,並且一舉高中進士,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成就,充分證明了他的才華與努力。中進士後,他被授予了中書舍人的職位,這是一個在中央政府中負責文書工作的職務,雖非顯赫,但對於初入仕途的楊一清而言,卻是踏入官場的第一步,也是其仕途上一個重要的起點。在這個職位上,他有機會接觸到朝廷的日常運作,學習政務處理的技巧,為日後承擔更重要的職責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二、邊疆防禦
楊一清在邊疆防禦方麵的貢獻,是他政治生涯中尤為耀眼的篇章。他對於邊疆的戰略布局與實戰指揮,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遠的戰略眼光。
在擔任陝西巡撫期間,楊一清不僅關注馬政,提升邊防軍隊的戰鬥力,還力主整肅軍紀,彈劾貪庸將領,有效遏製了內部腐敗現象,使得軍心民心大振。麵對蒙古軍的大規模侵擾,他展現出了果敢與智慧,親自率領輕騎兵晝夜兼程,以奇襲戰術成功擊退敵軍,保衛了固原的安全。這一戰不僅展現了他作為軍事指揮官的英勇與智謀,也增強了他對邊疆防禦體係的深刻理解。
楊一清深刻認識到延綏、寧夏、甘肅三地防禦相互獨立、缺乏協同作戰的問題,提出了整合三地軍務、建立統一指揮體係的構想。在他的建議下,朝廷任命他為總製三鎮軍務,即陝甘總督,這一職務的設立,極大地提升了邊疆防禦的效率與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他強調以堅固的防禦工事為基礎,主張在關鍵地帶加強城堡建設,修複和加固長城,以期達到“因河為固”的戰略目標,即利用黃河天險作為天然屏障,東西連接大同與寧夏,將河套地區納入控製範圍,既保障了邊疆安全,又為農業生產開辟了廣闊空間。
然而,楊一清的遠見卓識並未完全得到實施。他提議的“複守東勝”計劃,即重建東勝衛,以此為核心構建防線,以期徹底解決河套問題,因種種原因未能全麵展開。即便如此,他主持下開始的邊防工程,如在延寧二鎮修築長城,已經顯現成效,顯著增強了當地的防禦能力,使得清水營一帶的邊疆得以長期保持穩定,有效地阻遏了外敵的侵犯。
三、計除劉瑾
在正德五年(1510年),邊疆風雲突變,安化王朱寘鐇於寧夏起兵謀反,一時之間,朝野震動。麵對這一緊急情況,明武宗朱厚照果斷決策,重新啟用了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楊一清,命其總製軍務,負責平息這場叛亂。同時,武宗還派遣了總兵官神英以及中官張永作為督軍,共同前往平叛。
楊一清接到命令後,迅速行動,然而,就在大軍尚未抵達之時,一個戲劇性的轉折出現了。原來,楊一清昔日的部將仇鉞利用對地形的熟悉以及對時局的精準判斷,先行一步平定了叛亂,並順利逮捕了朱寘鐇。這一意外的勝利,為楊一清接下來的行動提供了絕佳的契機。
楊一清隨即快馬加鞭,抵達鎮縣,一方麵宣布皇帝的恩德,安撫民心,另一方麵,他敏銳地意識到,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此時,張永也趕到,兩人相見,相談甚歡。楊一清深知,張永雖為宦官,但在朝中與權勢熏天的劉瑾存在深刻的矛盾。於是,他利用這一微妙關係,巧妙地向張永傳遞了除去劉瑾的意圖。
在一個私密的時刻,楊一清緊緊握住張永的手臂,語重心長地說:“此次平叛之所以能如此順利,離不開你的力量。但外患易除,內患何解?”張永心領神會,追問內患所指,隻見楊一清在掌中緩緩寫下了一個“瑾”字。張永聞此,麵露難色,表示劉瑾黨羽眾多,消息靈通,行事需謹慎。但楊一清胸有成竹,激昂陳詞,鼓勵張永利用平叛的功績,上疏揭露劉瑾的種種惡行,並給出了詳盡的計策:若皇上不信,張永應立即跪地痛哭,甚至提出以死明誌,以真誠打動皇上,確保計劃成功。
張永聽後深受觸動,毅然決然地采納了楊一清的計策。不久,正如楊一清所料,張永利用合適的時機,成功說服了武宗,揭露了劉瑾的種種罪行,最終使得劉瑾伏法,朝野為之震動,這也成為了曆史上著名的“計除劉瑾”。
四、直陳弊病
楊一清在擔任吏部尚書期間,以其豐富的從政經驗和寬大的性情,迅速投入到國家治理的多項重要工作中。首先,他著手糾正了前任劉瑾時期遺留下的冤假錯案,恢複了一批被劉瑾陷害官員的名譽和職位,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他的公正無私,也大大提振了朝堂的正氣。同時,針對中原地區頻發的盜亂,楊一清派遣得力官員前去平定,有效維護了社會秩序,保障了百姓的安全。
鑒於楊一清的卓越表現,朝廷對他進行了多次加封,先是晉升為少保、太子太保,接著又因選任尚書靳貴之事,晉升為少傅、太子太傅,這些榮譽不僅是對他政績的肯定,也是對其政治智慧的高度認可。在此期間,乾清宮發生火災,明武宗借此機會下詔求直言,楊一清借此機會直抒胸臆,毫不避諱地指出朝政中的若幹弊病,包括皇帝視朝時間太晚、祭祀儀式不夠莊重、在西內大肆建造寺廟、允許邊兵駐紮禁中等行為,以及京畿內的皇店和江南織造對民間造成的困擾等問題。他的直言不諱,顯示了其作為國家棟梁的擔當與責任感。
盡管身患疾病,楊一清曾請求退休歸鄉,但明武宗深感其才,多次挽留,甚至在大學士楊廷和丁憂期間,特命楊一清兼武英殿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機務,足見其在武宗心中的分量。然而,權力中心總是暗流湧動,當錢寧等權臣亂政時,楊一清敢於直言批評,這自然引起了錢寧等人的忌恨,他們與江彬等人合謀,在武宗麵前詆毀楊一清,使得楊一清再次萌生退意。
在楊一清隱退的日子裏,他並沒有完全脫離朝政,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時局。例如,當明武宗南巡時,特地訪問了楊一清的府邸,兩人暢飲兩晝夜,楊一清把握住這個機會,巧妙地勸說武宗取消了原計劃中的江浙等地巡遊,此舉無疑減輕了當地百姓的負擔,也體現了他始終心係國計民生的情懷。
五、兩朝老臣
在明武宗去世後,明世宗朱厚熜即位,這位新君對於楊一清的名聲早已有所耳聞。早在其作為世子時,興獻王便曾提及楚地的三位傑出人物:劉大夏、李東陽及楊一清,因此,明世宗即位之初便對楊一清抱有極高的期待。隨著朝臣們的紛紛舉薦,明世宗派遣特使賜予楊一清金幣以表敬意,但楊一清以謙遜之姿婉拒了這份厚禮。對此,明世宗並未強求,反而特許楊一清的一個兒子直接官至中書舍人,以示對楊一清的尊崇。
嘉靖三年十二月,明世宗正式下詔,任命楊一清為少傅、太子太傅,並改任其為兵部尚書、左都禦史,再次總製陝西三邊軍務。這一任命打破了以往慣例,首次由尚書級別的官員直接擔任邊疆重臣,充分體現了明世宗對楊一清能力的高度信任與倚重。在詔書中,明世宗將楊一清比作唐朝名將郭子儀,表彰其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卓越貢獻。這是楊一清第三次擔任總製職務,他的回歸極大地鼓舞了邊疆部隊的士氣,隨後他成功平定了亦不剌的進犯,並妥善處理了土魯番的求貢事宜,展現了其在邊疆治理上的深厚功底。
不久,楊一清奉召入朝,被任命為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見麵後又被加封為少師,並兼職太子太傅。隨著《獻皇帝實錄》的編纂完成,他又被加封為太子太師、謹身殿大學士,盡管楊一清以未曾參與纂修為由請辭部分封賞,但明世宗並未批準,顯示出對他的格外器重。在處理軍事事務上,楊一清與張璁商討並認可了張永之前的軍功,促成了張永提督團營的任命,同時批準了給事中陸粲關於增築邊牆的建議,進一步鞏固了邊防。
《明倫大典》的編纂完成後,楊一清又獲得了正一品的俸祿,此時的他已成為內閣的首輔,明世宗賜予他“耆德忠正”和“繩愆糾違”兩枚銀章,允許他密奏,這不僅是對楊一清個人品德與才能的極大肯定,也是對他在朝中地位的認可。
六、慘遭陷害
楊一清在晚年卷入了明代曆史上著名的“大禮議”風波,這場圍繞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後對其生父尊號的爭議,不僅深刻影響了朝政格局,也讓這位兩朝老臣的仕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大禮議”初期,楊一清雖身處家中,但對朝局變化保持著密切關注。他閱讀了張璁的上疏後,敏銳地意識到這將是一場重塑皇室禮儀的重大變革,因此對門人喬宇表示,張璁的主張符合聖人之道,難以逆轉。他鼓勵喬宇早日入朝,積極參與討論,以期定下大局。然而,隨著張璁、桂萼等人因“大禮議”而地位顯赫,他們對楊一清的態度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起初,張璁等人因楊一清身為老臣,且在朝中有較高威望,試圖拉攏他作為支持者。但楊一清堅持正直立場,尤其在對待被排擠的前首輔費宏和另一位老臣謝遷的態度上,與張璁等人產生了分歧,這讓張璁等人深感不滿,雙方的矛盾逐漸升級。
楊一清不僅在政治立場上與張璁等人相左,還在具體事件中展現了他的正直與公正。當錦衣衛聶能遷因攻擊張璁而麵臨生命危險時,楊一清出手相救,阻止了張璁的報複行動,這一舉動無疑加劇了雙方的對立。張璁因此懷恨在心,上疏詆毀楊一清,導致楊一清不得不上疏請求致仕。雖然明世宗試圖調和雙方的矛盾,但隨著“大禮議”相關爭議的持續發酵,桂萼的入閣使得朝局更加動蕩不安。給事中王準、陸粲的舉報讓張璁、桂萼暫時離閣,但這隻是風暴的前奏。
霍韜作為張璁、桂萼的黨羽,利用這一時機,誣陷楊一清接受張永兄弟的賄賂,撰寫墓誌銘等,企圖將其徹底拉下馬。麵對這些莫須有的指控,楊一清雖盡力辯解,但明世宗在各方壓力下,態度逐漸動搖。最終,張璁的反複上疏,以及霍韜的持續攻擊,使得明世宗決定讓楊一清致仕,盡管表麵上仍賜予金幣以示尊重,但實質上意味著楊一清的政治生涯就此黯然結束。
楊一清的悲劇並未因離職而告終。第二年,張璁等人繼續編織罪名,誣陷楊一清與朱繼宗等人的關係,稱其接受了張永弟弟的賄賂,企圖將他牽連入獄。麵對如此無端的迫害,楊一清心灰意冷,最終因背部長瘡惡化而去世,死前留下遺書,卻未能親眼見到冤屈得雪。直到數年後,楊一清的名譽才得以恢複,追贈太保,諡號文襄,算是對這位曆經兩朝、功勳卓著卻晚節不保的老臣的一絲慰藉。楊一清的遭遇,不僅是個人悲劇,也是明代中期政治鬥爭殘酷性的縮影。
楊一清,字應寧,號邃庵,其早年的生活軌跡,映射出了他非凡才華的萌芽與初露鋒芒的曆程。出生於景泰五年(1454年)十二月六日的廣東高州府化州,他的到來似乎預示著一段輝煌人生的開端。幼年的楊一清,以超出常人的聰穎和早熟,很快便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被時人讚譽為神童。這樣的天賦異稟,不僅源於天生的聰明,更有賴於他勤奮好學的精神和家庭的熏陶。在那個時代,這樣的聲譽足以引起朝野的注意,也為他後續的科舉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十四歲,這個年紀對於許多讀書人來說,或許還在寒窗苦讀的階段,楊一清卻已具備了參加鄉試的能力,並且不負眾望,以其卓越的文才被推薦為翰林院秀才。這一成就,在當時無疑是轟動性的,它不僅展示了楊一清在學問上的深厚積累,也體現了他超越年齡的成熟與智慧。明憲宗得知此事後,深感驚奇,認為此人將來必成大器,於是特別恩準,命內閣選派學識淵博的官員擔任其導師,給予他更為係統和高級的教育。這一安排,無疑為楊一清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學術平台,讓他能夠接觸更多的經典文獻,與當時的學界精英交流,從而進一步拓寬了他的視野和學識。
時光流轉至成化八年(1472年),年僅十八歲的楊一清參加了壬辰科的科舉考試,並且一舉高中進士,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成就,充分證明了他的才華與努力。中進士後,他被授予了中書舍人的職位,這是一個在中央政府中負責文書工作的職務,雖非顯赫,但對於初入仕途的楊一清而言,卻是踏入官場的第一步,也是其仕途上一個重要的起點。在這個職位上,他有機會接觸到朝廷的日常運作,學習政務處理的技巧,為日後承擔更重要的職責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二、邊疆防禦
楊一清在邊疆防禦方麵的貢獻,是他政治生涯中尤為耀眼的篇章。他對於邊疆的戰略布局與實戰指揮,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遠的戰略眼光。
在擔任陝西巡撫期間,楊一清不僅關注馬政,提升邊防軍隊的戰鬥力,還力主整肅軍紀,彈劾貪庸將領,有效遏製了內部腐敗現象,使得軍心民心大振。麵對蒙古軍的大規模侵擾,他展現出了果敢與智慧,親自率領輕騎兵晝夜兼程,以奇襲戰術成功擊退敵軍,保衛了固原的安全。這一戰不僅展現了他作為軍事指揮官的英勇與智謀,也增強了他對邊疆防禦體係的深刻理解。
楊一清深刻認識到延綏、寧夏、甘肅三地防禦相互獨立、缺乏協同作戰的問題,提出了整合三地軍務、建立統一指揮體係的構想。在他的建議下,朝廷任命他為總製三鎮軍務,即陝甘總督,這一職務的設立,極大地提升了邊疆防禦的效率與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他強調以堅固的防禦工事為基礎,主張在關鍵地帶加強城堡建設,修複和加固長城,以期達到“因河為固”的戰略目標,即利用黃河天險作為天然屏障,東西連接大同與寧夏,將河套地區納入控製範圍,既保障了邊疆安全,又為農業生產開辟了廣闊空間。
然而,楊一清的遠見卓識並未完全得到實施。他提議的“複守東勝”計劃,即重建東勝衛,以此為核心構建防線,以期徹底解決河套問題,因種種原因未能全麵展開。即便如此,他主持下開始的邊防工程,如在延寧二鎮修築長城,已經顯現成效,顯著增強了當地的防禦能力,使得清水營一帶的邊疆得以長期保持穩定,有效地阻遏了外敵的侵犯。
三、計除劉瑾
在正德五年(1510年),邊疆風雲突變,安化王朱寘鐇於寧夏起兵謀反,一時之間,朝野震動。麵對這一緊急情況,明武宗朱厚照果斷決策,重新啟用了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楊一清,命其總製軍務,負責平息這場叛亂。同時,武宗還派遣了總兵官神英以及中官張永作為督軍,共同前往平叛。
楊一清接到命令後,迅速行動,然而,就在大軍尚未抵達之時,一個戲劇性的轉折出現了。原來,楊一清昔日的部將仇鉞利用對地形的熟悉以及對時局的精準判斷,先行一步平定了叛亂,並順利逮捕了朱寘鐇。這一意外的勝利,為楊一清接下來的行動提供了絕佳的契機。
楊一清隨即快馬加鞭,抵達鎮縣,一方麵宣布皇帝的恩德,安撫民心,另一方麵,他敏銳地意識到,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此時,張永也趕到,兩人相見,相談甚歡。楊一清深知,張永雖為宦官,但在朝中與權勢熏天的劉瑾存在深刻的矛盾。於是,他利用這一微妙關係,巧妙地向張永傳遞了除去劉瑾的意圖。
在一個私密的時刻,楊一清緊緊握住張永的手臂,語重心長地說:“此次平叛之所以能如此順利,離不開你的力量。但外患易除,內患何解?”張永心領神會,追問內患所指,隻見楊一清在掌中緩緩寫下了一個“瑾”字。張永聞此,麵露難色,表示劉瑾黨羽眾多,消息靈通,行事需謹慎。但楊一清胸有成竹,激昂陳詞,鼓勵張永利用平叛的功績,上疏揭露劉瑾的種種惡行,並給出了詳盡的計策:若皇上不信,張永應立即跪地痛哭,甚至提出以死明誌,以真誠打動皇上,確保計劃成功。
張永聽後深受觸動,毅然決然地采納了楊一清的計策。不久,正如楊一清所料,張永利用合適的時機,成功說服了武宗,揭露了劉瑾的種種罪行,最終使得劉瑾伏法,朝野為之震動,這也成為了曆史上著名的“計除劉瑾”。
四、直陳弊病
楊一清在擔任吏部尚書期間,以其豐富的從政經驗和寬大的性情,迅速投入到國家治理的多項重要工作中。首先,他著手糾正了前任劉瑾時期遺留下的冤假錯案,恢複了一批被劉瑾陷害官員的名譽和職位,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他的公正無私,也大大提振了朝堂的正氣。同時,針對中原地區頻發的盜亂,楊一清派遣得力官員前去平定,有效維護了社會秩序,保障了百姓的安全。
鑒於楊一清的卓越表現,朝廷對他進行了多次加封,先是晉升為少保、太子太保,接著又因選任尚書靳貴之事,晉升為少傅、太子太傅,這些榮譽不僅是對他政績的肯定,也是對其政治智慧的高度認可。在此期間,乾清宮發生火災,明武宗借此機會下詔求直言,楊一清借此機會直抒胸臆,毫不避諱地指出朝政中的若幹弊病,包括皇帝視朝時間太晚、祭祀儀式不夠莊重、在西內大肆建造寺廟、允許邊兵駐紮禁中等行為,以及京畿內的皇店和江南織造對民間造成的困擾等問題。他的直言不諱,顯示了其作為國家棟梁的擔當與責任感。
盡管身患疾病,楊一清曾請求退休歸鄉,但明武宗深感其才,多次挽留,甚至在大學士楊廷和丁憂期間,特命楊一清兼武英殿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機務,足見其在武宗心中的分量。然而,權力中心總是暗流湧動,當錢寧等權臣亂政時,楊一清敢於直言批評,這自然引起了錢寧等人的忌恨,他們與江彬等人合謀,在武宗麵前詆毀楊一清,使得楊一清再次萌生退意。
在楊一清隱退的日子裏,他並沒有完全脫離朝政,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時局。例如,當明武宗南巡時,特地訪問了楊一清的府邸,兩人暢飲兩晝夜,楊一清把握住這個機會,巧妙地勸說武宗取消了原計劃中的江浙等地巡遊,此舉無疑減輕了當地百姓的負擔,也體現了他始終心係國計民生的情懷。
五、兩朝老臣
在明武宗去世後,明世宗朱厚熜即位,這位新君對於楊一清的名聲早已有所耳聞。早在其作為世子時,興獻王便曾提及楚地的三位傑出人物:劉大夏、李東陽及楊一清,因此,明世宗即位之初便對楊一清抱有極高的期待。隨著朝臣們的紛紛舉薦,明世宗派遣特使賜予楊一清金幣以表敬意,但楊一清以謙遜之姿婉拒了這份厚禮。對此,明世宗並未強求,反而特許楊一清的一個兒子直接官至中書舍人,以示對楊一清的尊崇。
嘉靖三年十二月,明世宗正式下詔,任命楊一清為少傅、太子太傅,並改任其為兵部尚書、左都禦史,再次總製陝西三邊軍務。這一任命打破了以往慣例,首次由尚書級別的官員直接擔任邊疆重臣,充分體現了明世宗對楊一清能力的高度信任與倚重。在詔書中,明世宗將楊一清比作唐朝名將郭子儀,表彰其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卓越貢獻。這是楊一清第三次擔任總製職務,他的回歸極大地鼓舞了邊疆部隊的士氣,隨後他成功平定了亦不剌的進犯,並妥善處理了土魯番的求貢事宜,展現了其在邊疆治理上的深厚功底。
不久,楊一清奉召入朝,被任命為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見麵後又被加封為少師,並兼職太子太傅。隨著《獻皇帝實錄》的編纂完成,他又被加封為太子太師、謹身殿大學士,盡管楊一清以未曾參與纂修為由請辭部分封賞,但明世宗並未批準,顯示出對他的格外器重。在處理軍事事務上,楊一清與張璁商討並認可了張永之前的軍功,促成了張永提督團營的任命,同時批準了給事中陸粲關於增築邊牆的建議,進一步鞏固了邊防。
《明倫大典》的編纂完成後,楊一清又獲得了正一品的俸祿,此時的他已成為內閣的首輔,明世宗賜予他“耆德忠正”和“繩愆糾違”兩枚銀章,允許他密奏,這不僅是對楊一清個人品德與才能的極大肯定,也是對他在朝中地位的認可。
六、慘遭陷害
楊一清在晚年卷入了明代曆史上著名的“大禮議”風波,這場圍繞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後對其生父尊號的爭議,不僅深刻影響了朝政格局,也讓這位兩朝老臣的仕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大禮議”初期,楊一清雖身處家中,但對朝局變化保持著密切關注。他閱讀了張璁的上疏後,敏銳地意識到這將是一場重塑皇室禮儀的重大變革,因此對門人喬宇表示,張璁的主張符合聖人之道,難以逆轉。他鼓勵喬宇早日入朝,積極參與討論,以期定下大局。然而,隨著張璁、桂萼等人因“大禮議”而地位顯赫,他們對楊一清的態度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起初,張璁等人因楊一清身為老臣,且在朝中有較高威望,試圖拉攏他作為支持者。但楊一清堅持正直立場,尤其在對待被排擠的前首輔費宏和另一位老臣謝遷的態度上,與張璁等人產生了分歧,這讓張璁等人深感不滿,雙方的矛盾逐漸升級。
楊一清不僅在政治立場上與張璁等人相左,還在具體事件中展現了他的正直與公正。當錦衣衛聶能遷因攻擊張璁而麵臨生命危險時,楊一清出手相救,阻止了張璁的報複行動,這一舉動無疑加劇了雙方的對立。張璁因此懷恨在心,上疏詆毀楊一清,導致楊一清不得不上疏請求致仕。雖然明世宗試圖調和雙方的矛盾,但隨著“大禮議”相關爭議的持續發酵,桂萼的入閣使得朝局更加動蕩不安。給事中王準、陸粲的舉報讓張璁、桂萼暫時離閣,但這隻是風暴的前奏。
霍韜作為張璁、桂萼的黨羽,利用這一時機,誣陷楊一清接受張永兄弟的賄賂,撰寫墓誌銘等,企圖將其徹底拉下馬。麵對這些莫須有的指控,楊一清雖盡力辯解,但明世宗在各方壓力下,態度逐漸動搖。最終,張璁的反複上疏,以及霍韜的持續攻擊,使得明世宗決定讓楊一清致仕,盡管表麵上仍賜予金幣以示尊重,但實質上意味著楊一清的政治生涯就此黯然結束。
楊一清的悲劇並未因離職而告終。第二年,張璁等人繼續編織罪名,誣陷楊一清與朱繼宗等人的關係,稱其接受了張永弟弟的賄賂,企圖將他牽連入獄。麵對如此無端的迫害,楊一清心灰意冷,最終因背部長瘡惡化而去世,死前留下遺書,卻未能親眼見到冤屈得雪。直到數年後,楊一清的名譽才得以恢複,追贈太保,諡號文襄,算是對這位曆經兩朝、功勳卓著卻晚節不保的老臣的一絲慰藉。楊一清的遭遇,不僅是個人悲劇,也是明代中期政治鬥爭殘酷性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