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經曆


    愛新覺羅·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592年11月28日)的申時,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他的出生對於努爾哈赤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時刻,因為他的母親葉赫那拉·孟古哲哲是海西女真葉赫部首領楊吉努(仰加奴)的小女兒。楊吉努將她許配給努爾哈赤,以此作為與努爾哈赤結盟的象征,這對聯姻被稱作天生的“佳偶”。努爾哈赤在1588年與孟古哲哲成婚時已經三十歲,而新娘隻有十四歲。盡管努爾哈赤有許多妻子和兒女,但與孟古哲哲的感情尤為深厚,他欣賞她的溫柔賢淑和不幹涉政務的態度。


    皇太極從小就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特質。他麵頰紅潤,眉清目秀,行動穩重,舉止端莊。他聰明過人,記憶力驚人,聽過的、見過的事物都能記住。更重要的是,皇太極熱愛學習,是努爾哈赤諸多將領中唯一識字的人。在他七歲時,當父兄們長期在外征戰時,他就開始承擔起管理家庭事務的責任。他不僅能夠妥善處理家中的日常事務和財務收支,還能做出讓努爾哈赤十分滿意的決策,以至於努爾哈赤對皇太極的喜愛達到了“心肝”的程度。


    1603年秋天,皇太極的母親孟古哲哲病重,希望能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見到自己的母親。努爾哈赤派人到葉赫部落通知此事,但葉赫的貝勒納林布祿拒絕了這個請求。同年九月,孟古哲哲病逝,留下年僅十二歲的皇太極。盡管失去了母親,皇太極並沒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堅強地跟隨父親和兄長們一起成長。


    在母親去世後,皇太極變得更加勤奮,很快就成長為一個既能文又能武的少年。他跟隨父親學習本民族的傳統風俗,參與狩獵活動,鍛煉出了非凡的體力和出色的箭術。


    二、初戰四方


    隨著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步伐加快,年輕的皇太極也開始在戰場上嶄露頭角。萬曆四十年(1612年),年僅20歲的皇太極隨父努爾哈赤出征海西女真烏拉部。在這場戰役中,皇太極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勇敢的精神,他指揮軍隊成功攻占了烏拉部的六座城堡,並在努爾哈赤的領導下,通過一係列的戰略行動迫使烏拉部酋長布占泰投降。


    努爾哈赤最初打算立長子褚英為儲君,但由於褚英背離了努爾哈赤的意願,甚至試圖強迫其他兄弟加入他的陣營,最終努爾哈赤決定廢黜褚英並將他囚禁起來。皇太極等兄弟揭發了褚英的行為,這進一步增加了他們在努爾哈赤心中的信任度。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正式確立了八旗製度,並任命皇太極為管正白旗的貝勒。


    隨著後金政權的建立,皇太極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努爾哈赤任命他為四大貝勒之一,負責掌管國家的重要事務。在1618年,當努爾哈赤決定對明朝發動戰爭時,皇太極提出了先攻取撫順的戰略建議。他建議利用明朝守城遊擊李永芳將在四月八日至二十五日舉行馬市的機會,派遣五十人裝扮成商人混入城內,為後續的五千軍隊打開城門。這一計劃成功實施,撫順之戰成為後金與明朝交戰的首次重大勝利。


    緊接著,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皇太極再次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在這場決定性的戰役中,皇太極先是率領右翼軍隊監視和阻擊吉林崖的杜鬆軍,而後與努爾哈赤會合,共同擊敗了明軍。在隨後的戰鬥中,皇太極率領一千人馬攻打斡琿鄂模的明軍,成功摧毀了明軍的戰車,迫使明軍潰敗。在對抗劉綎的東路軍時,皇太極率軍先占領了有利地形,隨後發起衝鋒,最終導致劉綎的死亡和他的軍隊全軍覆沒。


    三、繼位為汗


    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成為了後金的下一任大汗。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失敗後逝世,隨之而來的是汗位的繼承問題。四大貝勒中,大貝勒代善因與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亥有曖昧關係而失去了繼承資格;二貝勒阿敏不是努爾哈赤的親生兒子,且曾經參與過其父舒爾哈齊的叛逃活動,同樣不具備繼承資格;三貝勒莽古爾泰性情粗暴,無人擁護,也不是合適的候選人。相比之下,四貝勒皇太極以其卓越的政治眼光、軍事才能和個人威望脫穎而出,成為了後金汗位的理想人選。


    努爾哈赤去世當天,代善與其子嶽托和薩哈廉一同擁立皇太極為汗,並向諸貝勒大臣闡述了擁戴皇太極的理由:“才德冠世,當速繼大位”。在代善的支持下,眾貝勒一致請求皇太極繼承汗位。經過多次推辭後,皇太極最終接受了汗位。九月一日,皇太極即位,自稱天聰皇帝,並宣布次年為天聰元年。


    皇太極繼位時,後金麵臨著內外交困的局麵。對外,明朝構築了堅固的關寧錦防線,並聯合朝鮮和蒙古各部封鎖後金;對內,則存在著四大貝勒合議製約汗權的問題,以及內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加劇的情況。麵對這些問題,皇太極製定了“講和與自固二策”的戰略,希望通過談判爭取時間來解決後金麵臨的各種問題,以便在未來時機成熟時再度對明朝發動攻勢。


    1627年五月,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明朝,意圖突破寧遠防線。然而,明軍在袁崇煥的指揮下進行了堅決的防禦,使得後金軍隊遭受了重大損失。皇太極多次試圖攻克寧遠城均未成功,最終不得不下令撤退。此次戰役被明朝稱為“寧錦大捷”。


    麵對遼西無法攻取的現實,皇太極意識到必須尋找新的出路。1628年,皇太極開始著手解決蒙古問題,以期通過控製蒙古各部來實現對明朝的側翼包抄。這一年二月,皇太極帶領多爾袞和多鐸兩位弟弟率領大軍征討察哈爾所屬的多羅特部,取得了敖木倫大捷,俘獲了一萬一千二百人。多爾袞因此戰功被賜予“墨爾根戴青”的稱號,多鐸則被賜予“額爾克楚虎爾”的稱號。


    同年八月,皇太極與喀喇沁部達成和平協議,並於九月集結了科爾沁、喀喇沁、敖漢、奈曼以及喀爾喀等部的軍隊,共同出征察哈爾部。此次出征不僅打擊了察哈爾部,還進一步鞏固了後金對蒙古各部的控製。不久之後,皇太極派遣阿什達爾漢到這些地區宣讀敕令,規定所有管旗諸貝勒在征察哈爾時必須從征,否則將受到處罰。


    四、革故鼎新


    皇太極繼位後,麵對內外交困的局麵,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穩固政權和提升國家實力。在經曆了1629年至1630年的“己巳之變”後,皇太極意識到僅僅依靠軍事手段是不夠的,必須從根本上加強國家的管理和經濟基礎。為此,他開始推行一係列改革措施,這些改革被稱為“皇太極新政”。


    為了促進後金政權的封建化進程,皇太極重視文教的發展。1629年,他提出“以武功戡亂,以文教佐太平”的口號,改變了努爾哈赤時期屠殺文人的做法,並在同年舉行了考試,選拔了滿、漢、蒙古生員共計二百人。他還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規定從1632年起,所有貝勒大臣的子弟,年齡在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者,都要接受教育。


    皇太極還采取措施調整土地分配,抑製滿族貴族的特權。他下令將多餘的公地重新分配給民戶耕種,並禁止旗主和貴族私自占地。原有的每13名壯丁編為一莊的製度改為每8名壯丁編為一莊,剩餘的漢人則被編為民戶。這些措施有助於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


    在加強汗權方麵,皇太極采取了削弱其他貝勒的策略。1630年,他利用二貝勒阿敏在己巳之變中棄城逃跑的事實,召開會議,列舉了阿敏的十六條罪狀,並將其囚禁。1631年,在大淩河之戰中,皇太極與三貝勒莽古爾泰發生了爭執,皇太極利用這一機會剝奪了莽古爾泰的部分權力,最終導致後者暴卒。同年十二月,大貝勒代善主動請求退出與皇太極並坐的位置,從而突出了汗位的獨尊地位。1632年初,皇太極廢除了與三大貝勒並坐的舊製,改為自己單獨南麵而坐。


    為了加強統治基礎,皇太極還積極團結漢族和蒙古族的力量。他通過優待歸降的漢族將領,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來增強軍事實力。這些將領不僅帶來了大量的士兵和先進的武器裝備,還加速了明朝遼東地區的瓦解。為了平衡滿族八旗旗主和其他貝勒的軍事勢力,皇太極還將八旗製度推廣到了漢族和蒙古族之中。1633年,漢族兵員開始被編入漢軍旗,蒙古族的軍隊也被編組為蒙古旗兵。到1634年,皇太極在沈陽城郊閱兵時,共有滿洲八旗、蒙古二旗和舊漢兵一旗,共十一旗參加。


    五、稱帝改號


    1635年,皇太極迎來了一係列重要的勝利和變革。這一年,多爾袞等人平定了察哈爾部,統一了漠南蒙古,並且獲得了象征正統性的“曆代傳國玉璽”。同年十月,皇太極宣布將族名統一為“滿洲”,這一舉措進一步強化了民族認同感。


    到了1636年,皇太極決定正式稱帝,並更改國號為“大清”。這一決定受到了內外的廣泛支持。漢官儒臣如鮑承先、寧完我、範文程、羅繡錦等人都表示讚同,而薩哈廉則召集諸貝勒各書誓詞,向皇太極表達忠誠。外藩蒙古諸貝勒也請求皇太極接受尊號。經過一係列的準備活動,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在盛京天壇舉行祭天儀式,隨後登基為帝,受尊號為“寬溫仁聖皇帝”,並改元為“崇德”。


    皇太極稱帝後,隨即展開了一係列軍事行動。同年十一月十九日,他以朝鮮背叛盟約為由,決定發兵討伐朝鮮。朝鮮國王李倧預見到即將到來的戰爭,寄希望於明朝的援助,但最終未能得到實質性的支持。清軍於十二月十日渡過鴨綠江,十三日抵達安州,來勢洶洶。1637年正月初七日,清軍戰勝了朝鮮全羅、忠清兩道的援軍,李倧被迫逃往南漢山城,並在此“勢窮情迫”之下稱臣請罪。皇太極要求朝鮮嚴懲引發衝突的大臣,並命令清軍攻入江華島,俘獲了朝鮮王妃、王子及內閣大臣等人。二月初二日,皇太極從朝鮮班師回朝。這次軍事行動不僅使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也解除了清朝攻陷關內的後顧之憂。


    在對明朝的軍事行動中,皇太極因山海關的阻隔,采取了入口之戰和關外之戰相結合的戰略。在崇德年間,清軍共發動了三次入口之戰,分別是丙子之變、戊寅之變和壬午之變。每次作戰都會分出一部分兵力在關外以牽製明朝軍隊。1636年五月,皇太極派遣阿濟格等人出戰,這是第一次入口之戰,清軍俘獲了大量人畜,並生擒了明朝總兵巢丕昌。


    1639年三月,清軍渡過運河,攻破山東濟南府,俘獲了二十五萬餘人口,並在四月凱旋。然而,清軍在這次戰役中也遭受了重大損失,揚威大將軍嶽讬不幸在軍中去世。這些軍事行動使得明朝皇帝不得不宣布京師戒嚴,並將主要力量轉向抗清戰場,即便這意味著暫時放鬆對農民軍的圍剿。


    六、奠定基業


    1640年,皇太極開始了他一生中最為關鍵的一係列軍事行動之一——鬆錦大戰。這場戰役不僅對清朝未來的擴張至關重要,也是明朝走向衰落的重要轉折點。


    1640年三月,清軍開始修築義州城,為接下來的鬆錦大戰做準備。這一次,皇太極決定不再分兵入塞,而是集中全力對付明朝在關外的最後一道防線。1641年八月,當鬆錦大戰的局勢變得危急時,皇太極不顧自己的健康狀況,親自率領軍隊前往鬆山前線。他的出現極大地鼓舞了清軍士氣。皇太極指揮清軍自烏忻河南至海邊,沿路駐營,設置重重埋伏,確保了對明朝軍隊的全麵包圍。


    1641年二月十八日,清軍成功攻入鬆山,生擒明朝將領洪承疇。三月初八日,錦州城內的祖大壽在被圍困一年後也選擇了投降。隨後,清軍又攻克了塔山和杏山,並將這兩座城市徹底摧毀。鬆錦大戰以清軍的全麵勝利告終,這場戰役共殲滅了明朝五萬餘人的軍隊。


    1642年,皇太極發動了他生前最後一次大規模的 入 口 之 戰,即 壬 午 之 變。在這次軍事行動中,皇太極特別強調要注意明朝和農民軍的動態,並采取合作的態度。統帥阿巴泰率領的兩翼大軍分別從界嶺口和黃岩口毀牆而入,長驅直入,直至山東兗州。此次戰役中共攻克了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擊敗了三十九處敵軍,繳獲了大量的財物,並俘虜了三十六萬九千人及牛馬衣物等物資。


    盡管漢軍將領李國翰、佟圖賴、祖澤潤、祖可法、張存仁等人請求乘勝追擊,一舉奪取北京,但皇太極堅持既定的國策,認為不應該輕率冒進。他表示:“取燕京如伐大樹,須先從兩旁斫削,則大樹自仆。朕今不取關外四城(寧遠、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豈能即克山海?今明國精兵已盡,我兵四圍縱略,彼國勢日衰,我兵力日強,從此燕京可得矣。”


    皇太極的策略是逐步削弱明朝的實力,而不是貿然進攻北京。他的謹慎態度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也為後來清軍順利入關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皇太極還在這一年接見了來自西藏的使者,表達了他對藏傳佛教的尊重和支持,進一步擴大了清朝在宗教領域的影響力。


    七、猝然長逝


    皇太極在其五十歲時,遭遇了個人生活中的一次重大打擊,這直接影響了他的健康狀況。他一生娶了十五位妻子,其中最為寵愛的是在1634年迎娶的博爾濟吉特氏,即後來被封為關雎宮宸妃的妻子。宸妃性格賢淑文靜,深受皇太極喜愛。婚後,宸妃為皇太極誕下一子,這一消息讓皇太極欣喜若狂,為此他發布了大清的第一道大赦令。不幸的是,這個孩子在兩歲時夭折了。


    1641年九月,當皇太極正在鬆錦前線指揮作戰時,突然得知宸妃病危的消息。他急忙趕回盛京,但抵達時宸妃已經去世。皇太極悲痛萬分,這一打擊對他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他時而陷入昏迷狀態,時而食欲不振,經常表現出身體不適的症狀。同年十月初二日,皇太極對諸王及其妻兒說:“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以憂也。”這句話流露出他對年老體衰的不安情緒。


    從1641年之後,皇太極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為了緩解壓力,他曾發布過大赦令,並減少了處理日常政務的時間,甚至尋求宗教的慰藉。然而,這一切都無法阻止病情的惡化。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裏的亥時(相當於現代時間的21點至23點之間),皇太極在盛京的後宮中突然去世,享年52歲。


    皇太極去世後,被追尊為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後累加諡號為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廟號太宗。他的遺體安葬於沈陽的昭陵(北陵)。皇太極的去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他為清朝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來清朝入主中原鋪平了道路。


    結語


    皇太極不僅是清朝開國的重要人物,而且也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一係列改革和發展政策,為清朝日後迅速擴展並入主中原創造了條件。皇太極的統治時期被視為清朝崛起的關鍵階段,他對後世的影響深遠而持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之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之羽並收藏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