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場順達


    徐乾學是明清之際著名的學者和官員,他出生於明朝崇禎四年(1631年)十一月二日(陽曆11月24日),出生地在今天的江蘇昆山。徐乾學自幼天資聰穎,八歲時就能撰寫文章,展現出過人的才華。他的家族背景也非常顯赫,其舅父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對徐乾學及其弟弟們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順治七年(1650年),徐乾學已經顯示出卓越的文學才能,這一年他與當時的幾位文壇巨擘如吳偉業、尤侗、朱彝尊等人共同在嘉興組織了名為“十郡大社”的文學團體。這個社團不僅聚集了一批當時的文化精英,還促進了文學交流與創作的發展,對於當時的文化氛圍有著積極的作用。


    到了順治十一年(1654年),徐乾學正式步入仕途,進入了太學深造,這是明清時期培養高級官員的重要機構。在太學中,他繼續精進學業,並最終於康熙九年(1670年)參加了殿試。殿試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的最高級別,通過者將被授予進士出身,並有機會進入朝廷任職。徐乾學在這次殿試中表現出色,被禦賜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即獲得了“探花”這一榮譽,隨後被任命為翰林院編修,開始了他在官場上的生涯。


    徐乾學的兩個弟弟同樣成就非凡,順治十六年(1659年)他的弟弟徐元文高中狀元,而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另一個弟弟徐秉義也考取了探花。因為這三位兄弟的傑出表現,他們被譽為“昆山三徐”,成為了當時社會上廣為人知的文化名人。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也離不開顧炎武的支持與教導。顧炎武不僅是他們的舅父,更是一位學問淵博、思想深邃的學者,他對三個外甥的教育投入了極大的心血,不僅經濟上給予資助,還在學術上給予了指導。


    二、仕宦著學


    徐乾學在科舉成功後,他的仕途也頗為順利,展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康熙十一年(1672年),徐乾學擔任了順天府鄉試的副考官,與蔡啟観共同主持考試。在這次考試中,徐乾學獨具慧眼,從被放棄的試卷中發現了韓菼的才華,並最終推薦他為狀元。這一舉動不僅讓韓菼脫穎而出,還影響了當時的文風,使得文章風格向著更加古樸而清新文雅的方向轉變。然而,這次考試也並非毫無爭議,因為副榜遺漏了漢軍卷未取,導致徐乾學和蔡啟観遭到給事中楊雍建的彈劾,結果兩人被降一級調用。


    康熙十四年(1675年),徐乾學通過捐贈的方式恢複了原來的官職,並且很快得到了晉升,成為了左春坊左讚善,還擔任了日講起居注官。然而,就在這一年,他的父母相繼去世,按照當時的規定,他必須回家守孝,於是丁憂回到了老家。


    在守孝期間,徐乾學並沒有停止學術研究。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別人的幫助下,他開始編纂了一部重要的關於喪禮的著作——《讀禮通考》。這部著作共有120卷,其中廣泛收集了各家學說,並對其進行了深入剖析。盡管該書在徐乾學去世後兩年才由他的兒子刊行,但它在中國喪禮文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讀禮通考》在編纂過程中使用了一些萬斯同的資料,因此存在一定的抄襲嫌疑。


    康熙十九年(1680年),徐乾學又參與了一項重要的文化工程,他為納蘭性德搜集了大量唐代至明代學者解經的書籍,最終纂輯成了《通誌堂九經解》,共1795卷,這對於後世了解古代儒家經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徐乾學被任命為《明史》的總裁官,負責領導編纂這部重要的曆史著作。這不僅體現了他在當時學術界的地位,也是對他學術能力的高度認可。


    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徐乾學擔任了翰林院侍講,不久後又升任為侍講學士。


    三、翰林升遷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徐乾學的家庭再次受到了科舉考試的影響。這一年,他的兒子徐樹屏和侄子徐樹聲參加了順天鄉試,並且都考中了舉人。然而,這次考試引起了康熙帝的關注,因為他發現許多中舉的人來自江南和浙江地區,並且有一些應試者的文章出現了文理悖謬、文體不正的問題。為此,康熙帝下令重新審查考卷,並最終決定將原本的考官撤職嚴辦。這一決定也波及到了徐家,徐樹屏和徐樹聲也因此失去了舉人的資格。


    盡管遭遇了這樣的挫折,但徐乾學的職業生涯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同年年底,他被提拔為詹事府詹事,這是一個重要的職位,通常由有經驗的官員擔任,負責輔佐太子等皇室成員的學習和政務。


    到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徐乾學的仕途進一步攀升。這一年,康熙帝在保和殿舉行了一次針對翰林和詹事的考核,徐乾學在這次考核中被評為一等,並與其他幾位官員如韓菼、孫嶽頒、歸允肅等一起獲得了皇帝的褒獎和賞賜。隨後,徐乾學被提升為內閣學士,並在南書房值班,這意味著他已經成為皇帝身邊的近臣。此外,他還被委任為《大清會典》和《一統誌》的副總裁,負責這兩部重要文獻的編纂工作。為了培養新進的官員,徐乾學還為庶吉士編寫了一部名為《教習堂條約》的書籍,該書後來被收錄進了《學海類編》中。同年,由徐乾學主持解釋的《古文淵鑒》完成,全書共六十四卷,對古代文學作品進行了詳盡的整理和注釋。


    在經濟政策方麵,徐乾學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年,戶部郎中色楞額提議禁止使用明代的舊錢幣,戶部尚書官科爾坤和餘國柱等人支持這一提議。然而,徐乾學上奏反對,他認為新舊錢幣應該並行流通,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騷擾。最終,康熙帝采納了徐乾學的意見,這一決策顯示了徐乾學在財政事務上的見解和影響力。


    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徐乾學被任命為禮部侍郎,並擔任經筵講官。次年,他升任左都禦史,並兼任《一統誌》編纂局總裁。在這個時期,徐乾學與明珠、佛倫、餘國柱等人產生了矛盾。為了反擊明珠,徐乾學利用自己的門生郭琇彈劾明珠,最終導致明珠和餘國柱被罷免。然而,這種政治鬥爭也讓徐乾學受到了一些負麵評價,例如李光地就批評徐乾學“譎詭奸詐”。


    同年,徐乾學被提拔為刑部尚書。在這個職位上,他致力於整頓法紀,加強司法公正,包括彈劾和罷免了甘肅和山東的兩位總兵。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徐乾學擔任會試主考官,這是科舉考試中的一個重要角色,負責選拔出優秀的人才進入官場。


    四、乞歸被劾


    康熙二十七年,一場震驚朝野的貪汙案將徐乾學卷入漩渦中心。湖廣巡撫張汧因貪腐被查,供詞中牽連出徐乾學等重臣,指其收受賄賂。然而,得益於康熙帝的庇護,此案最終未深入追究,但徐乾學的聲譽已受損。不久後,許三禮上疏彈劾,質疑其無實績何以著佳作,建議逐出史館。麵對輿論壓力,徐乾學主動上書請求歸鄉,康熙帝允準,並特許其攜帶書局歸家,繼續編纂《大清一統誌》及《資治通鑒後編》,身邊匯聚了閻若璩、顧祖禹等一眾學者,成就了一段文化佳話。


    然而,平靜未久,康熙三十年,徐乾學因舊案被重新翻出,他曾致信山東巡撫錢鈺,試圖包庇朱敦厚之事曝光,兩人均遭革職。同年,江南江西總督傅拉塔(或傅臘塔)更是列出徐乾學及其弟徐元文“招搖納賄,爭利害民”等十五項罪名,加劇了徐家的困境。徐元文因此事驚悸過度,嘔血而亡,家族更是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從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間,徐家接連遭遇二十多起指控,風雨飄搖。


    盡管晚年飽受爭議,徐乾學在學術上的貢獻卻不容忽視。他逝後,康熙帝念其才學,特命大學士推舉文章學問出眾者,徐乾學雖已不在人世,但其遺著《一統誌》仍被舉薦給康熙帝,並獲恢複生前官職之殊榮,足見其在清朝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結語


    徐乾學的一生,是科舉之路的輝煌與仕途起伏的交織,是學術成就的璀璨與家族風波的困擾並存。他以其卓越的才學、深厚的學術功底以及龐大的藏書規模,在清朝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盡管他的人生充滿了爭議與波折,但無法否認的是,他是一位值得尊敬與銘記的曆史人物。在曆史的長河中,他就像一顆璀璨的星光,永遠照耀著後人前行的道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之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之羽並收藏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