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升遷
慶複在雍正年間就已經開始了他快速升遷的仕途之路。雍正五年(1727年),他承襲了父親佟國維的一等公爵位,並隨即被授予散秩大臣之職。這表明了皇帝對他家族背景的認可和個人能力的信任。不久之後,他又被提升為鑾儀使,並且兼任武備院的事務,這意味著他在軍隊中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雍正七年(1729年),慶複再獲晉升,成為正白旗漢軍副都統。到了雍正八年(1730年),他更是成為了正藍旗漢軍都統。這樣的晉升速度,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也足以證明他在朝堂上的地位日益穩固。
雍正九年(1731年),慶複被列入議政大臣名單之中,這標誌著他正式進入了清朝的核心決策圈。而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慶複被任命為工部尚書,並且還署理刑部事務,隨後又調任戶部。這一係列的調動表明,他已經成為了皇帝處理政務不可或缺的人物。
雍正十二年(1734年),慶複再次獲得重要職務,被任命為領侍衛內大臣。這一職務的重要性在於它不僅涉及到宮廷內部的安全,還往往意味著擁有一定的軍事指揮權。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隨著乾隆帝即位,慶複被委以重任,代替平郡王福彭成為定邊大將軍,前往北路打擊準噶爾叛軍。此次任命,顯示了乾隆帝對慶複的信任與倚重。
乾隆元年(1736年),在慶複的指揮下,準噶爾部向清廷求和,使得戰事暫時平息。慶複利用這一時機,向乾隆帝提出了一係列穩定邊疆的建議,包括在沿邊地區設立卡倫,並且安排專人管理,以確保邊境的安全。他還組織了蒙古各部落的兵馬,加強了西北方向的防禦力量。這些措施有效地維護了邊疆穩定,得到了乾隆帝的認可。
同年九月,乾隆帝召回慶複,並授予他署理吏部尚書的職務,同時讓他兼管戶部和刑部的事務。這表明了慶複在乾隆初年已經成為了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乾隆二年(1737年),慶複開始轉向地方治理,被任命為兩江總督。在他的任期內,他積極履行職責,不僅彈劾了貪腐的江西巡撫俞兆嶽,還根據江南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出將征收糧食的方式從麥子改為稻米,這一建議得到了乾隆帝的采納,顯示了他對地方治理的理解和靈活應對的能力。
二、總督雲貴
慶複在兩江總督任上不久即被調任雲貴總督,這表明了他在處理地方政務方麵的出色表現受到了乾隆帝的高度認可。乾隆四年(1739年),慶複被加太子少保銜,這是對他能力和忠誠的進一步肯定。
在雲貴總督任上,慶複並沒有滿足於現狀,而是積極地投身於地方治理和發展之中。乾隆五年(1740年),他向朝廷提出了一份關於雲南水利治理的奏折。他指出,雲南地區有許多河流,如南汁等六河,這些河流對於農業灌溉至關重要,但由於自然條件限製,如山區河流水流不穩定、沙石堵塞河道等問題,導致河水無法持續有效地灌溉農田,甚至時常引發河堤決口的災害。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慶複請求朝廷批準對這些河流進行綜合治理。乾隆帝閱讀奏折後,對慶複的主動作為表示讚賞,並給予了嘉獎。
除了關注水利建設,慶複還致力於解決雲貴地區複雜的民族關係問題。雲南、貴州、廣東、四川四省交界地帶,居住著眾多的少數民族,如瑤族、苗族等。這些民族之間的土地糾紛頻發,導致了許多案件積壓,難以得到及時解決。慶複深入調研了這些地區的情況,並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例如建議以昭陽關作為雲南和廣西之間的分界線,以此明確兩地的管轄範圍。對於雲南與四川之間的金沙江邊界爭議,他也提出了盡快解決的建議。清廷對此高度重視,指示軍機大臣迅速商議並實施相應的措施。
此外,慶複還注意到經濟領域的問題。他提議在省城增加十個鑄錢的火爐,並在臨安地區增設五個鑄錢爐,以滿足當地貨幣流通的需求,並撥付餉銀用於支持鑄造工作。同時,他還提出了開發姚州鹽井的計劃,以及鼓勵南安州地區招募農民進行土地開墾的建議,旨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三、移督別地
慶複在雲貴總督任上的成績顯著,很快他就被調任為兩廣總督,這表明了他在地方治理方麵的能力得到了乾隆帝的進一步肯定。在兩廣總督任上,慶複繼續展現出了他作為地方官員的責任感和正義感。
上任不久,他就發現廣東海關監督鄭伍賽存在敲詐勒索的行為,立即上書彈劾。經過朝廷調查,鄭伍賽的行為被證實屬實,按照法律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此舉不僅彰顯了慶複堅持正義的原則,也為肅清地方官員隊伍中的腐敗現象作出了貢獻。
在兩廣總督任上,慶複同樣注重教育事業的發展。他意識到海南島地理位置特殊,島嶼四麵環海,中間有五指山,自古以來便是黎族人的聚居地。因此,他建議在該地區設立義學,以便貧困家庭的子女能夠接受教育,並且為當地讀書人提供應試的機會,同時設立專門針對黎族人的錄取名額,以保障他們在州縣中的代表性。這一建議體現了慶複對邊疆少數民族教育的關注,有助於推動當地的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
乾隆八年(1743年),慶複再次向朝廷提交了有關廣西東蘭州的治理建議。東蘭州自雍正初年開始實行改土歸流政策,但當地環境惡劣,道路崎嶇,百姓運送糧食到此地十分不便。為此,慶複建議將駐地改設在距離目的地一半路程的三旺,減輕百姓負擔。這一建議最終得到了朝廷的批準,顯示了慶複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務實態度。
不久之後,慶複又被任命為川陝總督。麵對郭羅克土番地區頻繁發生的“夾壩”(即劫掠)事件,慶複果斷采取了措施。他下令捉拿並處決了土番首領林噶架,以此震懾了當地民眾,恢複了社會秩序。同時,他推行了教育和生產相結合的政策,鼓勵當地的貧困家庭學習耕作技術,並允許他們在特定的時間段外出打獵,以補充生活所需。此外,還在西部重要的關隘設置了報信的士兵,確保了信息的及時傳遞,並安排鬆潘的總兵每年定期巡視,駐紮在阿壩地區,以增強當地的治安管理。
四、進剿西南
乾隆十年(1745年)三月,慶複麵臨了一個嚴峻的挑戰:駐防台站的官兵在回營途中遭遇了瞻對地區“夾壩”的搶劫事件。這一事件的背後,是下瞻對土司班滾對其部下行為的放任,導致了當地局勢的進一步惡化。鑒於此,慶複決定采取行動,上書請求朝廷批準出兵進剿,並且命令與瞻對相鄰的土司們在各隘口堵截防禦,防止事態蔓延。
乾隆帝深知維護通往西藏的道路暢通無阻的重要性,這對於清朝控製西藏具有戰略意義。因此,他同意了慶複的請求,並下令進行徹底的清剿行動,力求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六月,慶複聯合四川巡撫紀山和提督李質粹一同上書,請求朝廷派兵進剿瞻對。乾隆帝指示三人共同商議作戰策略,確保行動萬無一失。隨後,慶複指揮軍隊展開攻勢,李質粹率部進駐東俄洛,控製住上下瞻對的主要通道;夔州副將馬良柱則率南路軍從裏塘出擊;鬆潘總兵宋宗璋率北路軍從甘孜出發;建昌總兵袁士弼則率領中路軍從沙晉隆進攻。四路大軍齊頭並進,向上 下瞻 對 發 起進攻。
班滾在壓力之下試圖向清軍投降,但慶複並未接受他的請求。與此同時,乾隆帝授予慶複文華殿大學士的榮譽,並讓他繼續留在當地擔任總督一職,表明了皇帝對其工作的肯定。
乾隆十一年(1746年)春,慶複率軍進駐東俄洛,並上奏乾隆帝,彈劾李質粹貽誤戰機,同時也彈劾袁士弼主張招降。結果袁士弼被剝奪官職,但在軍中戴罪立功。慶複率軍從東俄洛轉戰靈雀,並在當地聘請了明正土司汪結及歸降的騷達邦、俄木丁等人作為向導。部隊使用皮船穿越茹色江,攻破了敵方十餘個關卡,逐步逼近如郎,最終攻陷泥日寨,並圍困多日,將敵軍的碉樓焚毀。
在此過程中,李質粹附和慶複的說法,稱班滾已被燒死,並描述了在火光中看到番司頭目自縊的情景。慶複詢問眾人意見後,俄木丁在廢墟中找到了一些物品,聲稱這些是班滾的遺物。基於這些證據,慶複急切地向乾隆帝報告班滾已死的消息。
然而,乾隆帝回憶起之前慶複的報告,提到班滾可能逃往了沙加邦河,並被當地的土寨頭目薑錯太收留。因此,乾隆帝告誡慶複不要讓班滾的餘黨逃脫,以免留下隱患,並提醒他不要被敵人的詭計所迷惑。同時,乾隆帝加封慶複為太子太保,以表彰他在此次戰役中的貢獻。
五、獲罪自盡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地區爆發了由土司莎羅奔領導的叛亂。麵對這一危機,乾隆帝任命張廣泗為新的川陝總督,並且將慶複召回京城,讓他進入內閣處理政務,同時讓他兼管兵部,以期借助慶複的經驗和能力來應對新的挑戰。
然而,就在慶複被召回京城不久,張廣泗上奏報告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班滾並未如先前慶複所報已經死亡,事實上他依然藏匿在如郞地區。這一消息直接揭露了慶複之前的報告存在嚴重失實。更令人震驚的是,慶複竟然找到了班滾的兒子沙加七,並將其更名為德昌喇嘛,讓他居住在班滾的大碉樓內,假稱是經堂的一部分,以此來掩蓋真相。
乾隆帝得知這一情況後,對慶複的行為極為不滿,認為這是嚴重的欺君罔上之舉。他立即下令剝奪了慶複的所有官職,並要求等待進一步的治罪。與此同時,欽差大臣、尚書班第也向乾隆帝匯報說,清軍雖然攻克了如郞,但班滾早已逃走,清軍隻占領了一座空寨。
麵對如此嚴重的失職與欺騙行為,乾隆帝決定徹查此事。他首先逮捕了李質粹,並將其送入刑部大獄,隨後傳喚宋宗璋與李質粹對質。在對質過程中,李質粹承認他曾上報過班滾被燒死的消息,但實際上並未親眼見到班滾的屍體。他進一步承認,後來得知班滾可能藏匿在當地山洞時,並未將這一信息告知慶複,也未采取進一步行動。
乾隆帝對慶複的處理非常嚴厲。他下令將慶複逮捕,並將其投入刑部大獄,同時命令軍機大臣一同審理此案。最終,慶複因“貽誤軍機”之罪被判處死刑。考慮到慶複的身份和過去的貢獻,乾隆帝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九月,賜予慶複自盡,以此作為對他欺瞞朝廷、貽誤軍機的懲罰。
結語
慶複的故事是一個典型的關於權力、責任以及個人命運的故事。從一個家族榮耀的繼承者到帝國的重要決策者,再到最終因為一次軍事上的失敗而走向末路,慶複的經曆反映了清朝官僚體係下的複雜性及其對個人命運的影響。他的生涯不僅是個人能力與機遇交織的結果,更是時代背景與個人選擇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慶複在雍正年間就已經開始了他快速升遷的仕途之路。雍正五年(1727年),他承襲了父親佟國維的一等公爵位,並隨即被授予散秩大臣之職。這表明了皇帝對他家族背景的認可和個人能力的信任。不久之後,他又被提升為鑾儀使,並且兼任武備院的事務,這意味著他在軍隊中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雍正七年(1729年),慶複再獲晉升,成為正白旗漢軍副都統。到了雍正八年(1730年),他更是成為了正藍旗漢軍都統。這樣的晉升速度,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也足以證明他在朝堂上的地位日益穩固。
雍正九年(1731年),慶複被列入議政大臣名單之中,這標誌著他正式進入了清朝的核心決策圈。而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慶複被任命為工部尚書,並且還署理刑部事務,隨後又調任戶部。這一係列的調動表明,他已經成為了皇帝處理政務不可或缺的人物。
雍正十二年(1734年),慶複再次獲得重要職務,被任命為領侍衛內大臣。這一職務的重要性在於它不僅涉及到宮廷內部的安全,還往往意味著擁有一定的軍事指揮權。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隨著乾隆帝即位,慶複被委以重任,代替平郡王福彭成為定邊大將軍,前往北路打擊準噶爾叛軍。此次任命,顯示了乾隆帝對慶複的信任與倚重。
乾隆元年(1736年),在慶複的指揮下,準噶爾部向清廷求和,使得戰事暫時平息。慶複利用這一時機,向乾隆帝提出了一係列穩定邊疆的建議,包括在沿邊地區設立卡倫,並且安排專人管理,以確保邊境的安全。他還組織了蒙古各部落的兵馬,加強了西北方向的防禦力量。這些措施有效地維護了邊疆穩定,得到了乾隆帝的認可。
同年九月,乾隆帝召回慶複,並授予他署理吏部尚書的職務,同時讓他兼管戶部和刑部的事務。這表明了慶複在乾隆初年已經成為了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乾隆二年(1737年),慶複開始轉向地方治理,被任命為兩江總督。在他的任期內,他積極履行職責,不僅彈劾了貪腐的江西巡撫俞兆嶽,還根據江南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出將征收糧食的方式從麥子改為稻米,這一建議得到了乾隆帝的采納,顯示了他對地方治理的理解和靈活應對的能力。
二、總督雲貴
慶複在兩江總督任上不久即被調任雲貴總督,這表明了他在處理地方政務方麵的出色表現受到了乾隆帝的高度認可。乾隆四年(1739年),慶複被加太子少保銜,這是對他能力和忠誠的進一步肯定。
在雲貴總督任上,慶複並沒有滿足於現狀,而是積極地投身於地方治理和發展之中。乾隆五年(1740年),他向朝廷提出了一份關於雲南水利治理的奏折。他指出,雲南地區有許多河流,如南汁等六河,這些河流對於農業灌溉至關重要,但由於自然條件限製,如山區河流水流不穩定、沙石堵塞河道等問題,導致河水無法持續有效地灌溉農田,甚至時常引發河堤決口的災害。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慶複請求朝廷批準對這些河流進行綜合治理。乾隆帝閱讀奏折後,對慶複的主動作為表示讚賞,並給予了嘉獎。
除了關注水利建設,慶複還致力於解決雲貴地區複雜的民族關係問題。雲南、貴州、廣東、四川四省交界地帶,居住著眾多的少數民族,如瑤族、苗族等。這些民族之間的土地糾紛頻發,導致了許多案件積壓,難以得到及時解決。慶複深入調研了這些地區的情況,並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例如建議以昭陽關作為雲南和廣西之間的分界線,以此明確兩地的管轄範圍。對於雲南與四川之間的金沙江邊界爭議,他也提出了盡快解決的建議。清廷對此高度重視,指示軍機大臣迅速商議並實施相應的措施。
此外,慶複還注意到經濟領域的問題。他提議在省城增加十個鑄錢的火爐,並在臨安地區增設五個鑄錢爐,以滿足當地貨幣流通的需求,並撥付餉銀用於支持鑄造工作。同時,他還提出了開發姚州鹽井的計劃,以及鼓勵南安州地區招募農民進行土地開墾的建議,旨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三、移督別地
慶複在雲貴總督任上的成績顯著,很快他就被調任為兩廣總督,這表明了他在地方治理方麵的能力得到了乾隆帝的進一步肯定。在兩廣總督任上,慶複繼續展現出了他作為地方官員的責任感和正義感。
上任不久,他就發現廣東海關監督鄭伍賽存在敲詐勒索的行為,立即上書彈劾。經過朝廷調查,鄭伍賽的行為被證實屬實,按照法律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此舉不僅彰顯了慶複堅持正義的原則,也為肅清地方官員隊伍中的腐敗現象作出了貢獻。
在兩廣總督任上,慶複同樣注重教育事業的發展。他意識到海南島地理位置特殊,島嶼四麵環海,中間有五指山,自古以來便是黎族人的聚居地。因此,他建議在該地區設立義學,以便貧困家庭的子女能夠接受教育,並且為當地讀書人提供應試的機會,同時設立專門針對黎族人的錄取名額,以保障他們在州縣中的代表性。這一建議體現了慶複對邊疆少數民族教育的關注,有助於推動當地的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
乾隆八年(1743年),慶複再次向朝廷提交了有關廣西東蘭州的治理建議。東蘭州自雍正初年開始實行改土歸流政策,但當地環境惡劣,道路崎嶇,百姓運送糧食到此地十分不便。為此,慶複建議將駐地改設在距離目的地一半路程的三旺,減輕百姓負擔。這一建議最終得到了朝廷的批準,顯示了慶複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務實態度。
不久之後,慶複又被任命為川陝總督。麵對郭羅克土番地區頻繁發生的“夾壩”(即劫掠)事件,慶複果斷采取了措施。他下令捉拿並處決了土番首領林噶架,以此震懾了當地民眾,恢複了社會秩序。同時,他推行了教育和生產相結合的政策,鼓勵當地的貧困家庭學習耕作技術,並允許他們在特定的時間段外出打獵,以補充生活所需。此外,還在西部重要的關隘設置了報信的士兵,確保了信息的及時傳遞,並安排鬆潘的總兵每年定期巡視,駐紮在阿壩地區,以增強當地的治安管理。
四、進剿西南
乾隆十年(1745年)三月,慶複麵臨了一個嚴峻的挑戰:駐防台站的官兵在回營途中遭遇了瞻對地區“夾壩”的搶劫事件。這一事件的背後,是下瞻對土司班滾對其部下行為的放任,導致了當地局勢的進一步惡化。鑒於此,慶複決定采取行動,上書請求朝廷批準出兵進剿,並且命令與瞻對相鄰的土司們在各隘口堵截防禦,防止事態蔓延。
乾隆帝深知維護通往西藏的道路暢通無阻的重要性,這對於清朝控製西藏具有戰略意義。因此,他同意了慶複的請求,並下令進行徹底的清剿行動,力求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六月,慶複聯合四川巡撫紀山和提督李質粹一同上書,請求朝廷派兵進剿瞻對。乾隆帝指示三人共同商議作戰策略,確保行動萬無一失。隨後,慶複指揮軍隊展開攻勢,李質粹率部進駐東俄洛,控製住上下瞻對的主要通道;夔州副將馬良柱則率南路軍從裏塘出擊;鬆潘總兵宋宗璋率北路軍從甘孜出發;建昌總兵袁士弼則率領中路軍從沙晉隆進攻。四路大軍齊頭並進,向上 下瞻 對 發 起進攻。
班滾在壓力之下試圖向清軍投降,但慶複並未接受他的請求。與此同時,乾隆帝授予慶複文華殿大學士的榮譽,並讓他繼續留在當地擔任總督一職,表明了皇帝對其工作的肯定。
乾隆十一年(1746年)春,慶複率軍進駐東俄洛,並上奏乾隆帝,彈劾李質粹貽誤戰機,同時也彈劾袁士弼主張招降。結果袁士弼被剝奪官職,但在軍中戴罪立功。慶複率軍從東俄洛轉戰靈雀,並在當地聘請了明正土司汪結及歸降的騷達邦、俄木丁等人作為向導。部隊使用皮船穿越茹色江,攻破了敵方十餘個關卡,逐步逼近如郎,最終攻陷泥日寨,並圍困多日,將敵軍的碉樓焚毀。
在此過程中,李質粹附和慶複的說法,稱班滾已被燒死,並描述了在火光中看到番司頭目自縊的情景。慶複詢問眾人意見後,俄木丁在廢墟中找到了一些物品,聲稱這些是班滾的遺物。基於這些證據,慶複急切地向乾隆帝報告班滾已死的消息。
然而,乾隆帝回憶起之前慶複的報告,提到班滾可能逃往了沙加邦河,並被當地的土寨頭目薑錯太收留。因此,乾隆帝告誡慶複不要讓班滾的餘黨逃脫,以免留下隱患,並提醒他不要被敵人的詭計所迷惑。同時,乾隆帝加封慶複為太子太保,以表彰他在此次戰役中的貢獻。
五、獲罪自盡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地區爆發了由土司莎羅奔領導的叛亂。麵對這一危機,乾隆帝任命張廣泗為新的川陝總督,並且將慶複召回京城,讓他進入內閣處理政務,同時讓他兼管兵部,以期借助慶複的經驗和能力來應對新的挑戰。
然而,就在慶複被召回京城不久,張廣泗上奏報告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班滾並未如先前慶複所報已經死亡,事實上他依然藏匿在如郞地區。這一消息直接揭露了慶複之前的報告存在嚴重失實。更令人震驚的是,慶複竟然找到了班滾的兒子沙加七,並將其更名為德昌喇嘛,讓他居住在班滾的大碉樓內,假稱是經堂的一部分,以此來掩蓋真相。
乾隆帝得知這一情況後,對慶複的行為極為不滿,認為這是嚴重的欺君罔上之舉。他立即下令剝奪了慶複的所有官職,並要求等待進一步的治罪。與此同時,欽差大臣、尚書班第也向乾隆帝匯報說,清軍雖然攻克了如郞,但班滾早已逃走,清軍隻占領了一座空寨。
麵對如此嚴重的失職與欺騙行為,乾隆帝決定徹查此事。他首先逮捕了李質粹,並將其送入刑部大獄,隨後傳喚宋宗璋與李質粹對質。在對質過程中,李質粹承認他曾上報過班滾被燒死的消息,但實際上並未親眼見到班滾的屍體。他進一步承認,後來得知班滾可能藏匿在當地山洞時,並未將這一信息告知慶複,也未采取進一步行動。
乾隆帝對慶複的處理非常嚴厲。他下令將慶複逮捕,並將其投入刑部大獄,同時命令軍機大臣一同審理此案。最終,慶複因“貽誤軍機”之罪被判處死刑。考慮到慶複的身份和過去的貢獻,乾隆帝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九月,賜予慶複自盡,以此作為對他欺瞞朝廷、貽誤軍機的懲罰。
結語
慶複的故事是一個典型的關於權力、責任以及個人命運的故事。從一個家族榮耀的繼承者到帝國的重要決策者,再到最終因為一次軍事上的失敗而走向末路,慶複的經曆反映了清朝官僚體係下的複雜性及其對個人命運的影響。他的生涯不僅是個人能力與機遇交織的結果,更是時代背景與個人選擇共同作用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