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香門第


    劉統勳出生於一個典型的書香門第家庭,這個背景對於他後來的成長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的傍晚時分,劉統勳誕生在陝西漢中府寧羌州,這是一個位於中國西部邊陲的地方,當時正處於清朝初期,社會穩定,經濟逐漸恢複和發展。


    劉統勳的家庭背景十分顯赫,他的祖父劉必顯是一位進士,曾在戶部廣西司擔任員外郎,這表明劉家在當時的官僚體係中已經占有一定的地位。而劉統勳的父親劉棨同樣也是一名進士,這顯示了劉家世代為官的傳統。劉棨在劉統勳出生時正擔任寧羌州知州,不久後又被調任為四川布政使,這是清朝地方行政係統中的一個重要職位,負責管理一省的財政事務。


    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劉統勳,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那個時代,家庭教育是培養子弟成才的重要方式之一。劉家重視讀書,重視學問,這樣的家庭氛圍無疑為劉統勳日後走上仕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劉統勳自幼聰慧,勤奮好學,深受家庭傳統的影響,他不僅接受了儒家經典的學習,還廣泛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如曆史、文學、經世致用之學等。


    劉統勳的家庭背景和早期教育經曆,使他在少年時期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才華。這種背景不僅為他提供了學習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他的品格。


    二、初入仕途


    劉統勳的仕途起步於康熙末年,他的才華很快就在科舉考試中得以展現。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年僅十七歲的劉統勳便中舉人,這標誌著他開始邁入仕途的第一步。然而,真正奠定他政治生涯基礎的,則是在雍正年間。雍正二年(1724年),劉統勳通過了更為嚴格的進士考試,成為當年的進士之一,隨即被選入翰林院擔任庶吉士,並被授予編修一職。這一係列的晉升,不僅體現了劉統勳的學術水平,更顯示出他具備了進入核心權力圈的潛力。


    進入翰林院後,劉統勳迅速嶄露頭角。在雍正年間,他曆任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等職,這些職位通常由皇帝親信或才華橫溢的人擔任,負責起草詔書、參與政務討論等重要任務。同時,他還擔任過詹事,這是為皇子們講授經史的重要職位,這進一步提升了劉統勳在朝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到了乾隆元年(1736年),隨著乾隆帝即位,劉統勳的政治生涯迎來了新的轉折點。這一年,他被提拔為內閣學士,並被派遣到浙江,跟隨當時的大學士嵇曾筠學習海塘工程和治水方法。這次派遣不僅是因為劉統勳的個人能力出眾,更是因為乾隆帝希望借助他的智慧解決江南地區長期存在的水患問題。這次經曆不僅豐富了劉統勳的實踐經驗,還為他日後在治水方麵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乾隆二年(1737年),劉統勳升任刑部侍郎,並繼續留在浙江工作。這一年,他不僅在行政事務上有所建樹,還在水利工程方麵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然而,就在事業蒸蒸日上之際,乾隆四年(1739年),由於母親病逝,劉統勳不得不辭官回家守孝。根據當時的禮製,官員需要回家為父母守孝三年,這對於劉統勳來說,既是遵從傳統孝道的表現,也意味著暫時離開了繁忙的政務。


    三、直言敢諫


    乾隆六年(1741年),劉統勳守孝期滿後重返政壇,被朝廷任命為都察院左都禦史。這個職位相當於現代的監察委員會主任,負責監督和糾察朝廷官員的行為舉止。在這個職位上,劉統勳展現出他直言敢諫的一麵,勇於揭露和糾正官場中的不正之風。


    不久後,劉統勳向乾隆皇帝上書,參奏了兩位重量級的人物:大學士張廷玉和尚書訥親。在奏章中,劉統勳直指張廷玉雖然曆經三朝重用,名望很高,但在晚年應當更加謙遜謹慎。他提到外界對張廷玉的責備已經很多,並指出張廷玉家族在縉紳望族中的勢力過大,特別是張、姚兩姓在官場中占據了半壁江山,相互通婚,互相包庇,影響了官場的公正性。因此,劉統勳建議乾隆帝在未來三年內不要提拔重用張廷玉。


    接著,劉統勳又批評了尚書訥親。他認為訥親在吏部和戶部任職期間,常常獨斷專行,部中討論大事時,訥親的意見往往成為唯一的聲音,缺乏集思廣益的精神。劉統勳請求乾隆帝對訥親進行批評,促使他反省並改正錯誤。


    這兩個奏章的提出,顯示了劉統勳不畏強權、敢於直言的勇氣。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敢於直接指出權臣的問題是非常罕見且具有風險的舉動。然而,劉統勳並沒有退縮,他堅信隻有通過這種大膽的諫議,才能促使朝政更加清明。


    乾隆帝對劉統勳的奏章給予了高度關注,並作出了回應。乾隆表示,如果張廷玉和訥親真的擅作威福,那麽劉統勳也不會輕易彈劾他們。乾隆強調,作為大臣,本來就需要承擔重大的責任,不能避免他人的指責。他還指出,當聽到他人指出自己缺點時,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是古人推崇的君子之道。如果心存不滿或怨恨,那就是缺乏大臣應有的氣度。


    基於此,乾隆帝決定將張廷玉和尚書訥親革職,並將劉統勳的奏疏公布於眾,以此來警示群臣。劉統勳的直言敢諫不僅得到了乾隆帝的認可和支持,還使他在朝堂內外贏得了廣泛的尊重。


    四、治水能臣


    乾隆十一年(1746年),劉統勳被任命為漕運總督,正式開啟了他作為治水能臣的職業生涯。漕運總督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職位,負責確保南北物資運輸暢通無阻,尤其是糧食的運輸,對於保障京師及沿途地區的糧食供應至關重要。劉統勳在這個職位上的表現,為他後續在治水方麵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乾隆十三年(1748年),劉統勳與大學士高斌一同巡查山東的賑災情況,並勘察了當地的河道。當時,運河水位迅速上漲,劉統勳敏銳地意識到,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可能會引發嚴重的水患。於是,他上書請求通過浚聊城引河來分流運河之水,將其引入大海。同時,他還下令將德州哨馬營和東平戴村兩處堤壩的高度降低,並在秋季後將沂州江楓口兩處堤壩的高度提升,從而有效地控製了河水流量,防止了潰壩和水災的發生。


    由於在治水方麵的出色表現,劉統勳很快便獲得了升遷。他先是升任工部尚書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隨後又調任刑部尚書。這不僅反映了乾隆帝對劉統勳能力的信任,也證明了劉統勳在治水方麵的專業性和實際成效。


    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南邵伯湖的減水二閘和高郵車邏壩發生決口事故。劉統勳與尚書策楞一同前往現場視察,發現河道官員存在賬目虧空和延誤治河的情況。劉統勳據實上奏,河道總督高斌和協辦河務巡撫張師載因此被撤職,貪汙錢款的官吏也受到了嚴懲。同年九月,銅山小店汛河決口,劉統勳再次查辦了一批貪汙瀆職的官吏,並親自駐守銅山監督堵河工程,直至年底工程完成。


    乾隆十九年(1754年),劉統勳升任太子太傅兼陝甘總督,並得到了賞賜孔雀花翎。在此期間,他還被委派巡視巴裏坤和哈密駐軍,負責籌辦軍營、官兵及馬駝糧餉。當麵臨回部首領睦爾撒納出兵擾亂新疆伊犁的局麵時,劉統勳直言上奏,請求放棄巴裏坤而退守哈密,以避敵鋒。雖然這一建議未能得到皇帝的完全認可,導致他和定西將軍永常被革職押解回京,但事後證明劉統勳的忠誠值得嘉許,乾隆帝從寬免罪,重新任命他為刑部尚書。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劉統勳再次臨危受命,代替無能的河務總督富勒赫,負責監督修築堤壩事宜,並最終在冬季完成了工程。到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河南祥符和楊橋等地的黃河發生漫溢,劉統勳通過微服私訪的方式,揭露了地方官吏因索賄不成而拒絕接收幹草修築堤壩的事實。他果斷處置,令工程得以順利完成。此後,劉統勳還多次受命疏通運河水道,治水之功得到了乾隆帝的高度讚賞。


    五、乾隆股肱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帝下達諭旨,命令修纂《西域圖誌》,這項任務由劉統勳、傅恒、褚廷璋、何國宗等幾位重臣共同負責。《西域圖誌》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旨在詳細記錄和描繪清朝西部疆域的地理、人文信息。劉統勳親自率領測繪隊伍,深入天山以北地區,甚至遠涉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吹河、塔拉期河等地,克服重重困難,獲取了大量的實地測繪資料。經過數年的辛勤工作,《西域圖誌》終於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編纂完成,成為後來繪製新疆地圖的重要參考依據,對後世研究新疆地理、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五月,雲南發生了巡撫郭一裕慫恿總督恒文購買金銅製作禁物的案件。劉統勳受命前往雲南調查此事,他秉持公正原則,深入調查,最終查明真相並向乾隆帝如實匯報。這次查案不僅彰顯了劉統勳的辦事能力和正直性格,也進一步加深了乾隆帝對他的信任。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西安將軍都賚克扣軍餉的事件被曝光,劉統勳再次受命調查此案。此外,他還參與了山西歸化將軍保德侵吞公款案件的審理。這些案件的處理過程中,劉統勳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偏袒任何人,最終將所有事實向乾隆帝匯報,贏得了皇帝的高度讚賞。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劉統勳的官職進一步提升,被任命為東閣大學士,兼管禮部和兵部事務。這一職務不僅象征著他在朝中的地位達到了頂峰,也意味著他將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隨後幾年,劉統勳又相繼擔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尚書房總師傅、殿試閱卷大臣等要職,這些職位不僅要求他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還需要他擁有極高的道德標準和政治智慧。


    乾隆三十年(1765年),劉統勳被任命為東閣大學士、國史館總裁,這意味著他在學術界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他不僅要負責朝廷日常政務,還要主持編纂國史,為後世留下寶貴的曆史資料。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劉統勳迎來了自己的七十歲壽辰,乾隆皇帝特地禦賜“讚元介景”四字匾額,以表彰劉統勳對國家作出的重大貢獻。這不僅是對劉統勳個人的極高榮譽,也是對其一生政績的認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劉統勳出任《四庫全書》總裁官,負責編纂這部龐大的百科全書。


    六、操勞猝逝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對於清朝朝堂而言,是一個令人悲痛的日子。這一天,劉統勳像往常一樣,乘坐轎子前往紫禁城參加早朝。然而,當轎子行至東華門外時,突然發生傾斜。抬轎的人立即停下,拉開轎簾後,發現劉統勳雙目緊閉,似乎已陷入昏迷狀態。此時正值卯時(清晨五至七點之間),劉統勳的生命在此刻戛然而止。


    消息迅速傳入宮中,乾隆皇帝得知後立即派禦前大臣福隆安攜帶藥物趕往現場救治,但劉統勳已經去世。乾隆皇帝聞訊後深感悲痛,親自前往劉統勳家中吊唁。當他抵達劉家時,看到劉宅的門楣窄小,屋內陳設簡樸,不禁為之動容。這種樸素的生活態度與劉統勳生前廉潔奉公的形象相符,更加深了乾隆帝對他的敬重之情。


    回宮的路上,乾隆還未進乾清門便忍不住淚流滿麵。他對群臣說:“我失去了一個得力助手。”他還高度讚揚劉統勳為“真宰相”,並親自撰寫挽聯和懷念詩篇。乾隆帝將劉統勳列為五閣臣之一,追授太傅,並賜予他“文正”的諡號,這是對文官的最高榮譽。


    結語


    劉統勳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也是輝煌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書寫了一段段不朽的篇章,不僅為當時的社會帶來了積極的變化,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當我們回顧這段曆史,仍然能夠感受到劉統勳那股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不懈努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之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之羽並收藏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