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仕途
張亮基的早年仕途始於道光十四年(1834年),這一年他考中了舉人,並且通過“入貲”的方式,即通過捐納的方式成為了內閣中書。這種做法在清朝較為常見,對於那些有能力但暫時未能通過正常科舉途徑獲得官職的人來說,是一種進入官場的途徑。張亮基成為內閣中書後,很快就展現出了他的才華和勤勉。
不久之後,張亮基有機會跟隨當時的大臣王鼎前往河南參與治理黃河的工作。在這期間,他負責督造西壩,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關係到黃河沿岸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張亮基在此次治河工作中表現出色,不僅圓滿完成了任務,還因為其卓著的成績獲得了皇上的賞識,被賜予象征榮譽的“花翎”,並且被晉升為侍讀。這標誌著他在清朝官僚體係中地位的顯著提升。
到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張亮基被調任至雲南臨安擔任知府。這次調動對於他來說是一次重要的轉折點,因為他將要麵對的是更為複雜的行政管理和地方治安問題。在雲南期間,張亮基遇到了一個難得的機會,那就是與當時著名的總督林則徐共同參與河工事務。林則徐是晚清時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其禁煙運動而聞名於世。在與林則徐的合作過程中,張亮基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示,因此受到了林則徐的高度評價,並被秘密推薦為可以重用的人才。
正是由於林則徐的推薦,張亮基得以調任永昌,並在處理邊疆少數民族騷擾的問題上取得了顯著成效。他運用當地的士兵左大雄成功捕獲了作亂的匪首,從而穩定了當地的局勢。基於此,張亮基被迅速提拔為雲南按察使,並隨後遷任布政使,這表明了他在地方治理方麵的傑出能力。
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張亮基被擢升為雲南巡撫,並暫時兼任雲貴總督。此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粵匪活動日益猖獗,張亮基在這個關鍵時刻向朝廷秘密上書,提出了自己對於應對軍事威脅的看法。他的建議得到了當時皇帝文宗的認可和支持,這也證明了張亮基在戰略決策方麵的眼光獨到。
二、剿賊兩湖
鹹豐二年(1862年),張亮基被調任為湖南巡撫。在他前往新任的路上,聽聞太平軍已經包圍了長沙。張亮基認為長沙作為湖南省的首府,其安全至關重要,因此他上書請求駐守常德,以便更好地保護這個關鍵地區。然而,清廷並未采納他的建議,而是命令他盡快趕往長沙解圍。
抵達長沙後,張亮基立即組織部隊,利用梯子等工具攀爬城牆進入被圍困的城市。為了打破敵軍的包圍圈,他多次派出隊伍與城外的援軍配合,采取內外夾擊的戰術。最終,太平軍在這樣的壓力下被迫解除了對長沙的包圍。
長沙之圍解除後不久,太平軍繼續北上,攻占了嶽州,並進入湖北省。緊接著,漢陽和武昌相繼落入叛軍之手。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湖廣總督徐廣縉因失職被罷免,張亮基被任命為新的湖廣總督,負責組織軍隊對叛軍進行清剿。
張亮基意識到,雖然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對付進攻武漢的太平軍,但也不能忽視叛軍可能從其他方向回竄的可能性。因此,他在上疏中強調需要防範太平軍的回竄,意圖專注於保衛湖南的安全。然而,朝廷依然催促他加快進軍的步伐,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戰局。
到了鹹豐三年(1863年)春季,太平軍放棄了對武漢的控製,向東移動。張亮基此時已經抵達湖北,開始著手準備收複失地,並安排撫恤事宜。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通城、崇陽、嘉魚和廣濟等地出現了土匪作亂的情況,張亮基迅速調集力量平定了這些地方的叛亂。
與此同時,太平軍的部分力量分散竄入了江西。為了防止太平軍進一步擴散,張亮基親自督師在道士洑和黃石港設防,並分兵前往支援各地的防禦工作。到了秋天,部分太平軍從下遊分竄至河南,經由羅山進入了湖北的黃安和麻城境內。張亮基隨即指揮水陸兩路的軍隊對這些叛軍進行了夾擊,最終將其消滅。
三、督防山東
在調任山東巡撫之前,張亮基正麵臨一場新的挑戰。當時,江西的叛軍從九江出發,試圖侵犯山東。尚未正式履新山東巡撫的張亮基,麵臨著江西叛軍的威脅。他命令道員徐豐玉在田家鎮抵禦叛軍,然而在戰鬥中,徐豐玉不幸陣亡,這次戰鬥的失利使得張亮基受到了牽連,被降級留任。
同一時期,廣東地區的叛軍頭目李開芳等人開始侵擾京城周邊區域,並占據了靜海。張亮基此時已經正式上任為山東巡撫,根據朝廷的命令,他負責在德州一帶部署防線,以防止叛軍向南逃逸。同時,南部的叛軍企圖通過淮河流域和徐州一帶向北進犯,以策應北方的叛軍。為此,張亮基命令按察使厲恩官率領部隊駐紮在宿遷北部,以防止叛軍的北進。
到了鹹豐四年(1854年),叛軍終於突破防線進入了山東境內。張亮基迅速反應,親自前往濟寧指揮防守,力圖阻止叛軍繼續北上。盡管在濟寧成功遏製了叛軍的前進,但叛軍還是攻陷了鄆城,並繼續擾亂範縣、壽張、東平等地。麵對這種情況,張亮基調整策略,采取迂回戰術,在叛軍前方截擊,最終在臨清黑家莊擊敗了叛軍,取得了勝利。
然而,正當張亮基準備慶祝這場勝利之時,卻遭遇了來自幫辦軍務大臣勝保的指控。勝保指責張亮基在臨清之戰中取巧冒功,並上奏朝廷。結果,張亮基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表彰,反而被朝廷嚴厲批評,稱其欺騙朝廷,並追溯到他最初前往湖南時不急於解長沙之圍以及離開湖北時隻求自身安全,認為其心思狡猾。因此,張亮基被剝奪了職務,並被流放至軍台服役。
幸運的是,經過一段時間後,有人為張亮基辯護。給 事 中毛鴻賓指出,在臨清之戰中,勝保的指控是錯誤的。禦史宗稷辰也認為張亮基能夠勝任重任,卻沒有得到應有的使用機會。於是,朝廷重新評估了張亮基的案件,決定釋放他,並任命他到東河從事差遣工作,不久之後又被派往安徽參與軍務處理。
四、鎮壓回匪
鹹豐七年,清政府麵臨雲南回民起義的嚴峻挑戰,任命某位官員(文中未具體指明姓名,以“予五品頂戴”代稱)協助處理剿匪事務。此時,雲南的回民起義勢力正盛,省會昆明地區更是團練勢力橫行。新任總督吳振棫抵達曲靖後,采取措施限製團練的權力,並嚐試招撫回民起義軍。
沾益地區的回民起義軍尤為強悍,他們集結力量攻打宣威,但被按察使徐之銘等人率軍擊退。鹹豐八年春天,起義軍又在袁家屯遭遇重創,大量叛匪被殲,殘餘勢力選擇接受招撫。朝廷對此表示嘉獎,並任命吳振棫為雲南巡撫。然而,吳振棫不久便請求離職,隨後該官員被提拔為雲貴總督,並推薦徐之銘接任巡撫一職。
在徐之銘擔任巡撫期間,臨安地區的回民起義軍又發起攻勢,攻占了阿迷等地,但最終被平定。到了鹹豐九年,雖然部分回民起義軍已經接受招撫,但他們又在碧雞關一帶集結,搶劫近郊地區。政府軍分頭圍剿,最終將其驅散。此外,政府軍還平定了平彝、安寧、緬寧、楚雄等地的叛亂,武定、羅次、富民、祿豐、祿勸等州縣也先後收複。
然而,回民與團練之間互相猜忌,衝突不斷。徐之銘上任後,他的貪婪與狠毒逐漸顯露,與總督亮基關係不和,時常在兩人之間製造矛盾。鹹豐十年秋天,回民領袖馬德新、徐元吉以及武人馬現等人率領各地回民來到省會昆明乞求招撫,並住在城外的江右館。亮基約徐之銘一同前往安撫,但徐之銘卻暗中唆使已經解散的團練練丁前往總督署阻撓。衝突中,通海知縣雷焱被殺於總督署門前,隨後招撫委員紳士馬椿齡、孫鈞也被逼殺。亮基因受到脅迫而不敢上報朝廷,隻能以病為由請求離職。朝廷隨後任命劉源灝接任總督一職,但劉源灝遲遲未到,亮基便徑自離去。
五、任職西南
鹹豐十一年(1861年),張亮基在湖北時,向朝廷上書陳述雲南的情況,並彈劾徐之銘的不法行為。恰逢布政使鄧爾恒升任陝西巡撫離滇,徐之銘唆使匪徒在路上殺害了鄧爾恒。此事發生後,朝廷罷免了劉源灝,並任命潘鐸為新的雲貴總督,同時命令張亮基前往雲南調查處理,督師剿匪。
張亮基上書請求朝廷頒發募捐文憑,以籌集軍餉,並招募了一千名勇士後,準備與潘鐸一同前往四川,希望借助四川的力量補充軍餉和兵力。然而,當時四川的軍事狀況不穩定,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與此同時,張亮基的舊部林自清,當時擔任雲南提督,與徐之銘和馬如龍等人關係緊張,遭到回族民眾的敵視。得知張亮基在四川的消息後,林自清擅自率領號稱一萬人的部隊進入四川,尋求效力的機會,但張亮基未能阻止。
徐之銘則唆使馬如龍等人公開表示拒絕張亮基進入雲南,雙方陷入長期對峙狀態。
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潘鐸率先抵達雲南上任,並請求暫時保留徐之銘以完成安撫工作。在此情況下,朝廷改命張亮基以總督銜代理貴州巡撫。不久後,徐之銘再次暗中煽動回族民眾製造動亂,潘鐸遭到殺害,雲南的局勢變得更加動蕩不安。
同治二年(1863年),張亮基抵達貴州。當時,黃號、白號、苗族、教匪等各種勢力在貴州境內肆虐。張亮基指揮總兵沈宏富等人攻打遵義的螺螄堰,取得了勝利,並在上稽場殲滅了殘餘的匪徒。接著,他又命令總兵劉義方等人剿滅思南的教匪,收複了普安和安南。此外,他還連續攻破了在桐梓鼎城和水城廳馬龍胯活動的苗匪,並在黔西擒獲了匪首何潤科等人,使得萬餘人投降。
同治三年(1864年),尚大坪的匪徒襲擊了省城,張亮基指揮沈宏富等人在城郊與之激戰,殲滅了大量匪徒,並收複了修文。總兵林自清和趙德昌攻克了龍裏,並收複了興義,解除了清鎮的圍困,還收複了定番、廣順、長寨等城市,摧毀了龍泉、湄潭黃、白號匪的老巢,攻克了滇西衛城。
同治四年(1865年),張亮基繼續在貴州作戰,攻克了黔西的石阡、永寧、荔波等地。然而,貴州地貧瘠,財政困難,饑餓的軍隊時常要求發放軍餉,有時甚至出現嘩變的跡象。張亮基既要安撫軍心又要防剿匪患,隻能勉強維持局麵。然而,他的下屬將領們多傲慢不馴,輿論對他也不利。侍讀學士景其濬彈劾了張亮基。張亮基反過來彈劾了總兵林自清、劉有勳,副將池有連等人,指控他們劫掠、扣押軍餉,並不服從調度。皇帝下令讓布政使嚴樹森調查匯報,張亮基再次上書為自己辯解,指出嚴樹森並未親自前往貴州,而是留在鄰省。最終,張亮基與嚴樹森都被革職。
六、晚年
同治十年(1871年),張亮基去世。在他去世後,湖南巡撫王文韶和貴州巡撫曾璧光分別上書請求朝廷恢複張亮基的原職銜,並提議在當地建立專祠以紀念他的貢獻。兩位巡撫的請求體現了張亮基在其任職期間對當地社會安定和發展所做的積極貢獻,以及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湖南和貴州在京的官員們聯合上書,詳細列舉了張亮基生前為兩地民眾帶來的諸多福祉,請求追贈他以更高的榮譽。朝廷最終認可了他們的請求,追諡張亮基為“惠肅”!
張亮基的早年仕途始於道光十四年(1834年),這一年他考中了舉人,並且通過“入貲”的方式,即通過捐納的方式成為了內閣中書。這種做法在清朝較為常見,對於那些有能力但暫時未能通過正常科舉途徑獲得官職的人來說,是一種進入官場的途徑。張亮基成為內閣中書後,很快就展現出了他的才華和勤勉。
不久之後,張亮基有機會跟隨當時的大臣王鼎前往河南參與治理黃河的工作。在這期間,他負責督造西壩,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關係到黃河沿岸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張亮基在此次治河工作中表現出色,不僅圓滿完成了任務,還因為其卓著的成績獲得了皇上的賞識,被賜予象征榮譽的“花翎”,並且被晉升為侍讀。這標誌著他在清朝官僚體係中地位的顯著提升。
到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張亮基被調任至雲南臨安擔任知府。這次調動對於他來說是一次重要的轉折點,因為他將要麵對的是更為複雜的行政管理和地方治安問題。在雲南期間,張亮基遇到了一個難得的機會,那就是與當時著名的總督林則徐共同參與河工事務。林則徐是晚清時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其禁煙運動而聞名於世。在與林則徐的合作過程中,張亮基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示,因此受到了林則徐的高度評價,並被秘密推薦為可以重用的人才。
正是由於林則徐的推薦,張亮基得以調任永昌,並在處理邊疆少數民族騷擾的問題上取得了顯著成效。他運用當地的士兵左大雄成功捕獲了作亂的匪首,從而穩定了當地的局勢。基於此,張亮基被迅速提拔為雲南按察使,並隨後遷任布政使,這表明了他在地方治理方麵的傑出能力。
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張亮基被擢升為雲南巡撫,並暫時兼任雲貴總督。此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粵匪活動日益猖獗,張亮基在這個關鍵時刻向朝廷秘密上書,提出了自己對於應對軍事威脅的看法。他的建議得到了當時皇帝文宗的認可和支持,這也證明了張亮基在戰略決策方麵的眼光獨到。
二、剿賊兩湖
鹹豐二年(1862年),張亮基被調任為湖南巡撫。在他前往新任的路上,聽聞太平軍已經包圍了長沙。張亮基認為長沙作為湖南省的首府,其安全至關重要,因此他上書請求駐守常德,以便更好地保護這個關鍵地區。然而,清廷並未采納他的建議,而是命令他盡快趕往長沙解圍。
抵達長沙後,張亮基立即組織部隊,利用梯子等工具攀爬城牆進入被圍困的城市。為了打破敵軍的包圍圈,他多次派出隊伍與城外的援軍配合,采取內外夾擊的戰術。最終,太平軍在這樣的壓力下被迫解除了對長沙的包圍。
長沙之圍解除後不久,太平軍繼續北上,攻占了嶽州,並進入湖北省。緊接著,漢陽和武昌相繼落入叛軍之手。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湖廣總督徐廣縉因失職被罷免,張亮基被任命為新的湖廣總督,負責組織軍隊對叛軍進行清剿。
張亮基意識到,雖然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對付進攻武漢的太平軍,但也不能忽視叛軍可能從其他方向回竄的可能性。因此,他在上疏中強調需要防範太平軍的回竄,意圖專注於保衛湖南的安全。然而,朝廷依然催促他加快進軍的步伐,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戰局。
到了鹹豐三年(1863年)春季,太平軍放棄了對武漢的控製,向東移動。張亮基此時已經抵達湖北,開始著手準備收複失地,並安排撫恤事宜。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通城、崇陽、嘉魚和廣濟等地出現了土匪作亂的情況,張亮基迅速調集力量平定了這些地方的叛亂。
與此同時,太平軍的部分力量分散竄入了江西。為了防止太平軍進一步擴散,張亮基親自督師在道士洑和黃石港設防,並分兵前往支援各地的防禦工作。到了秋天,部分太平軍從下遊分竄至河南,經由羅山進入了湖北的黃安和麻城境內。張亮基隨即指揮水陸兩路的軍隊對這些叛軍進行了夾擊,最終將其消滅。
三、督防山東
在調任山東巡撫之前,張亮基正麵臨一場新的挑戰。當時,江西的叛軍從九江出發,試圖侵犯山東。尚未正式履新山東巡撫的張亮基,麵臨著江西叛軍的威脅。他命令道員徐豐玉在田家鎮抵禦叛軍,然而在戰鬥中,徐豐玉不幸陣亡,這次戰鬥的失利使得張亮基受到了牽連,被降級留任。
同一時期,廣東地區的叛軍頭目李開芳等人開始侵擾京城周邊區域,並占據了靜海。張亮基此時已經正式上任為山東巡撫,根據朝廷的命令,他負責在德州一帶部署防線,以防止叛軍向南逃逸。同時,南部的叛軍企圖通過淮河流域和徐州一帶向北進犯,以策應北方的叛軍。為此,張亮基命令按察使厲恩官率領部隊駐紮在宿遷北部,以防止叛軍的北進。
到了鹹豐四年(1854年),叛軍終於突破防線進入了山東境內。張亮基迅速反應,親自前往濟寧指揮防守,力圖阻止叛軍繼續北上。盡管在濟寧成功遏製了叛軍的前進,但叛軍還是攻陷了鄆城,並繼續擾亂範縣、壽張、東平等地。麵對這種情況,張亮基調整策略,采取迂回戰術,在叛軍前方截擊,最終在臨清黑家莊擊敗了叛軍,取得了勝利。
然而,正當張亮基準備慶祝這場勝利之時,卻遭遇了來自幫辦軍務大臣勝保的指控。勝保指責張亮基在臨清之戰中取巧冒功,並上奏朝廷。結果,張亮基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表彰,反而被朝廷嚴厲批評,稱其欺騙朝廷,並追溯到他最初前往湖南時不急於解長沙之圍以及離開湖北時隻求自身安全,認為其心思狡猾。因此,張亮基被剝奪了職務,並被流放至軍台服役。
幸運的是,經過一段時間後,有人為張亮基辯護。給 事 中毛鴻賓指出,在臨清之戰中,勝保的指控是錯誤的。禦史宗稷辰也認為張亮基能夠勝任重任,卻沒有得到應有的使用機會。於是,朝廷重新評估了張亮基的案件,決定釋放他,並任命他到東河從事差遣工作,不久之後又被派往安徽參與軍務處理。
四、鎮壓回匪
鹹豐七年,清政府麵臨雲南回民起義的嚴峻挑戰,任命某位官員(文中未具體指明姓名,以“予五品頂戴”代稱)協助處理剿匪事務。此時,雲南的回民起義勢力正盛,省會昆明地區更是團練勢力橫行。新任總督吳振棫抵達曲靖後,采取措施限製團練的權力,並嚐試招撫回民起義軍。
沾益地區的回民起義軍尤為強悍,他們集結力量攻打宣威,但被按察使徐之銘等人率軍擊退。鹹豐八年春天,起義軍又在袁家屯遭遇重創,大量叛匪被殲,殘餘勢力選擇接受招撫。朝廷對此表示嘉獎,並任命吳振棫為雲南巡撫。然而,吳振棫不久便請求離職,隨後該官員被提拔為雲貴總督,並推薦徐之銘接任巡撫一職。
在徐之銘擔任巡撫期間,臨安地區的回民起義軍又發起攻勢,攻占了阿迷等地,但最終被平定。到了鹹豐九年,雖然部分回民起義軍已經接受招撫,但他們又在碧雞關一帶集結,搶劫近郊地區。政府軍分頭圍剿,最終將其驅散。此外,政府軍還平定了平彝、安寧、緬寧、楚雄等地的叛亂,武定、羅次、富民、祿豐、祿勸等州縣也先後收複。
然而,回民與團練之間互相猜忌,衝突不斷。徐之銘上任後,他的貪婪與狠毒逐漸顯露,與總督亮基關係不和,時常在兩人之間製造矛盾。鹹豐十年秋天,回民領袖馬德新、徐元吉以及武人馬現等人率領各地回民來到省會昆明乞求招撫,並住在城外的江右館。亮基約徐之銘一同前往安撫,但徐之銘卻暗中唆使已經解散的團練練丁前往總督署阻撓。衝突中,通海知縣雷焱被殺於總督署門前,隨後招撫委員紳士馬椿齡、孫鈞也被逼殺。亮基因受到脅迫而不敢上報朝廷,隻能以病為由請求離職。朝廷隨後任命劉源灝接任總督一職,但劉源灝遲遲未到,亮基便徑自離去。
五、任職西南
鹹豐十一年(1861年),張亮基在湖北時,向朝廷上書陳述雲南的情況,並彈劾徐之銘的不法行為。恰逢布政使鄧爾恒升任陝西巡撫離滇,徐之銘唆使匪徒在路上殺害了鄧爾恒。此事發生後,朝廷罷免了劉源灝,並任命潘鐸為新的雲貴總督,同時命令張亮基前往雲南調查處理,督師剿匪。
張亮基上書請求朝廷頒發募捐文憑,以籌集軍餉,並招募了一千名勇士後,準備與潘鐸一同前往四川,希望借助四川的力量補充軍餉和兵力。然而,當時四川的軍事狀況不穩定,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與此同時,張亮基的舊部林自清,當時擔任雲南提督,與徐之銘和馬如龍等人關係緊張,遭到回族民眾的敵視。得知張亮基在四川的消息後,林自清擅自率領號稱一萬人的部隊進入四川,尋求效力的機會,但張亮基未能阻止。
徐之銘則唆使馬如龍等人公開表示拒絕張亮基進入雲南,雙方陷入長期對峙狀態。
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潘鐸率先抵達雲南上任,並請求暫時保留徐之銘以完成安撫工作。在此情況下,朝廷改命張亮基以總督銜代理貴州巡撫。不久後,徐之銘再次暗中煽動回族民眾製造動亂,潘鐸遭到殺害,雲南的局勢變得更加動蕩不安。
同治二年(1863年),張亮基抵達貴州。當時,黃號、白號、苗族、教匪等各種勢力在貴州境內肆虐。張亮基指揮總兵沈宏富等人攻打遵義的螺螄堰,取得了勝利,並在上稽場殲滅了殘餘的匪徒。接著,他又命令總兵劉義方等人剿滅思南的教匪,收複了普安和安南。此外,他還連續攻破了在桐梓鼎城和水城廳馬龍胯活動的苗匪,並在黔西擒獲了匪首何潤科等人,使得萬餘人投降。
同治三年(1864年),尚大坪的匪徒襲擊了省城,張亮基指揮沈宏富等人在城郊與之激戰,殲滅了大量匪徒,並收複了修文。總兵林自清和趙德昌攻克了龍裏,並收複了興義,解除了清鎮的圍困,還收複了定番、廣順、長寨等城市,摧毀了龍泉、湄潭黃、白號匪的老巢,攻克了滇西衛城。
同治四年(1865年),張亮基繼續在貴州作戰,攻克了黔西的石阡、永寧、荔波等地。然而,貴州地貧瘠,財政困難,饑餓的軍隊時常要求發放軍餉,有時甚至出現嘩變的跡象。張亮基既要安撫軍心又要防剿匪患,隻能勉強維持局麵。然而,他的下屬將領們多傲慢不馴,輿論對他也不利。侍讀學士景其濬彈劾了張亮基。張亮基反過來彈劾了總兵林自清、劉有勳,副將池有連等人,指控他們劫掠、扣押軍餉,並不服從調度。皇帝下令讓布政使嚴樹森調查匯報,張亮基再次上書為自己辯解,指出嚴樹森並未親自前往貴州,而是留在鄰省。最終,張亮基與嚴樹森都被革職。
六、晚年
同治十年(1871年),張亮基去世。在他去世後,湖南巡撫王文韶和貴州巡撫曾璧光分別上書請求朝廷恢複張亮基的原職銜,並提議在當地建立專祠以紀念他的貢獻。兩位巡撫的請求體現了張亮基在其任職期間對當地社會安定和發展所做的積極貢獻,以及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湖南和貴州在京的官員們聯合上書,詳細列舉了張亮基生前為兩地民眾帶來的諸多福祉,請求追贈他以更高的榮譽。朝廷最終認可了他們的請求,追諡張亮基為“惠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