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官途
駱秉章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接任湖南巡撫一職,這標誌著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學者型官員轉變為地方要員。這一轉變並非偶然,它既是駱秉章個人長期努力的結果,也是當時中國社會動蕩背景下的一種需要。
當時的清朝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太平天國運動已經興起,給清朝帶來了極大的壓力。駱秉章作為一位有識之士,在這種形勢下被委以重任,顯然是因為他之前在中央任職時所展現出的能力和清廉得到了認可。
駱秉章擔任湖南巡撫後,麵對的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環境。湖南作為中部省份,地理位置重要,不僅是南北交通的重要節點,而且是糧食等物資的主要產區之一。然而,由於連年的自然災害和社會矛盾激化,湖南地區的社會秩序並不穩定。
駱秉章上任後,首要的任務便是穩定局勢。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改善地方治理,包括整頓吏治、減輕賦稅、興修水利等。其中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是他對軍隊的改革和對太平天國運動的應對策略。駱秉章深知,要想有效應對起義軍,必須要有強大的地方武裝力量作為支撐。因此,他大力加強了地方團練,並且提拔了一些有能力的將領,如曾國藩等人,這些人後來成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核心力量。
此外,駱秉章還注重發展教育,提倡儒學,試圖通過文化來凝聚人心,恢複社會秩序。他鼓勵辦學堂,提倡文風,希望能夠通過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來減少社會動蕩的因素。
在駱秉章的治理下,湖南逐漸恢複了穩定,社會經濟也有所好轉。但是,他也麵臨著來自中央的壓力和地方利益集團的挑戰。作為一個堅持原則的官員,駱秉章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不惜與一些權貴發生衝突。
二、督防長沙
鹹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軍在廣西金田爆發起義,迅速擴大規模並向北推進,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隨著起義軍的強大攻勢,清軍節節敗退,各地防務告急。在此背景下,駱秉章被任命為湖南提督餘萬清的副手,協助湖廣總督程矞采負責湖南的防務工作。
此時的長沙,作為湖南省的首府,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然而,長沙的防禦設施卻相當薄弱,城牆多處損毀,城門無法正常關閉,城垛缺失,整個城市的防禦能力幾乎為零。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駱秉章展現出了非凡的領導能力和遠見卓識。他意識到長沙的城牆修複刻不容緩,便率先捐款,並號召其他官員共同籌集資金,用於城牆的修複工作。在駱秉章的努力下,長沙的城防得以迅速加固。
隨著太平軍逼近,駱秉章更是親自督戰,晝夜不停地指揮修城。在他的指揮下,長沙的城門得以修複,城垛重新建立起來。正當這些工程接近尾聲時,太平軍將領蕭朝貴率軍抵達長沙城下,開始猛烈攻擊城牆。此時的長沙城內僅有八千名士兵,且缺乏經驗豐富的將領,但得益於駱秉章之前的準備工作,長沙城成功抵擋住了太平軍的第一波攻勢。
到了農曆九月,隨著各省援軍陸續到達,長沙城的防禦力量大大增強。太平軍在多次攻城未果後,決定改變戰略,分兵一部分兵力過江向西,開辟新的戰場,而主力則繼續嚐試攻破長沙城。最終,由於多種原因,太平軍選擇撤退,長沙得以解圍。
這次事件對於駱秉章而言,意義深遠。他深刻體會到了清朝綠營兵戰鬥力的薄弱以及麵對太平軍時的無力感。同時,這次經曆也強化了他對維護清王朝統治的決心。盡管駱秉章在這次危機中展現了出色的領導才能,但他也因此認識到了清軍體製上的諸多問題,以及在麵對大規模農民起義時所表現出的脆弱性。
三、任職兩湖
鹹豐三年(1852年),駱秉章再次被任命為湖南巡撫。當時,湖南地區麵臨著太平天國起義軍的巨大威脅。駱秉章深知僅憑官方軍隊難以抵禦,於是支持曾國藩組織團練,即後來著名的湘軍。湘軍的組建,不僅增強了地方的防禦能力,還為清廷提供了一支可靠的軍事力量。與此同時,駱秉章還邀請了左宗棠等人才加入幕府,這些舉措極大地提升了湖南的軍事實力和社會穩定。
鹹豐四年(1854年),駱秉章指揮軍隊,派遣羅澤南進攻嶽州和湖北的崇陽、通城等地。這些戰役的勝利,顯示了駱秉章在軍事指揮方麵的才幹。鹹豐五年(1855年),當太平軍再次占領武昌時,駱秉章迅速響應湖北巡撫胡林翼的求援,派遣鮑超和彭玉麟帶領軍隊支援,成功擊敗了入侵湖南的太平軍,並在郴州、宜章等地取得了重要勝利。
鹹豐六年(1856年),駱秉章繼續指揮軍隊在外作戰,取得了連克萍鄉、萬載等地的戰績。同年,清軍計劃分三路進攻江西,駱秉章的部隊攻克了袁州、分宜、新喻等地。為了進一步增強軍隊實力,駱秉章下令曾國荃招募義勇軍,以補充前線兵力。駱秉章的努力得到了清廷的認可,獲賜花翎作為表彰。
到了鹹豐七年(1857年),武漢被清軍收複後,駱秉章關注到了湖南內部的問題,尤其是由於戰爭導致的漕運停滯和民生凋敝。他采取措施減輕百姓負擔,減免了部分稅收,以恢複當地經濟。然而,這一年也是湘軍在外作戰的關鍵時期,駱秉章不得不繼續調遣軍隊支援各地戰鬥,如在江西的惡戰中,雖然王珍不幸戰死,但他迅速安排了後續指揮,保持了軍隊的戰鬥力。
鹹豐八年(1858年),駱秉章在朝廷的評價中獲得了高度肯定,並因其功勳被授予頭品頂戴。隨著石達開的敗退,江西地區逐漸穩定下來。駱秉章提出應乘勝追擊的戰略建議,並請求啟用曾國藩領導救援浙江的行動,這表明了他不僅關注湖南的防禦,還考慮到了整個南方的局勢。
到了鹹豐十年(1860年),駱秉章依然堅守在湖南,與太平軍作戰的同時,還向湖北、貴州、江西等省份派出援助。
四、督軍入川
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運動仍在持續,而四川地區也出現了新的動亂。雲南太平軍李永和與藍朝鼎兄弟率軍進入四川,迅速控製了自貢鹽場,並且部隊人數迅速膨脹至十幾萬人。他們對川西和成都構成了嚴重威脅,使得清廷不得不緊急調派駱秉章入川督辦軍務。
駱秉章於鹹豐十年(1860年)農曆六月接受調令,此時他已經67歲高齡。麵對著成都僅七十裏之外的李、藍太平軍,駱秉章深知任務艱巨。四川本地的軍隊由於內部紛爭和指揮不力,未能有效阻止太平軍的推進。駱秉章帶著湘軍蕭啟江部一萬二千餘人進入四川,麵對的是一支已經擁有龐大規模和強烈鬥誌的敵軍。
駱秉章首先分析了敵情,發現李、藍太平軍采用“分兵略地”的戰術,試圖在四川各地建立根據地。基於此,駱秉章製定了集中兵力分別擊破的策略,並運用反間計策來削弱敵人內部的團結。在戰鬥過程中,藍朝鼎部下的重要文書黃鼎叛變,這給了駱秉章一個寶貴的機會,他借此掌握了太平軍的所有軍事部署信息。
鹹豐十年(1860年)農曆九月五日,駱秉章指揮的清軍對太平軍發起了猛烈的圍攻。在激烈的戰鬥中,太平軍被迫退守丹棱,清軍步步緊逼,盡管有一部分太平軍成功突圍,但藍朝鼎在戰鬥中英勇犧牲。駱秉章隨後調整戰術,將主力集中在鐵山根據地周圍,利用川軍和湘軍的力量封鎖四周,並利用地理優勢引環龍河水淹沒太平軍據點,進一步削弱了敵人的抵抗能力。
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閏八月二十五日,駱秉章對太平軍發起了最後的總攻。在激烈的戰鬥中,李永和在突圍時戰死,至此,李、藍太平軍的主力被徹底消滅。這場曆時一年多的艱苦戰鬥,終於以清軍的勝利告終。
駱秉章在這次戰役中的表現得到了清廷的高度認可。由於其顯著的軍功,駱秉章在當年的京察中被賞加太子少保銜。
五、滅石達開
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的重要將領石達開決定從雲貴邊界向四川發起進攻。石達開意圖通過奪取四川來穩固其在西南的地位,並尋求進一步的發展空間。然而,他並沒有預料到的是,清軍已經在四川做好了嚴密的布防,準備迎接他的到來。
農曆三月二十七日(公曆5月14日),石達開率領三四萬太平軍抵達紫打地,準備橫渡大渡河,進而直取成都。然而,由駱秉章策劃的防禦體係已經準備就緒,清軍、湘軍以及土司的“夷兵”組成了一個堅固的防線,嚴陣以待。
農曆四月初四(公曆5月21日),石達開的部隊開始嚐試渡過大渡河。當太平軍的筏子處於河流中心,即一半的兵力已經渡過河流時,駱秉章指揮的清軍突然發動了攻擊,使用槍炮對太平軍進行了連環襲擊。由於突然襲擊,加上河流湍急,石達開的部隊遭受了重大損失。
到了農曆四月十二日(公曆5月29日),清軍成功奪取了馬鞍山,切斷了太平軍的糧食供應線,使得石達開的部隊陷入了絕境。麵對這樣的局麵,石達開決定嚐試與駱秉章談判,以個人的生死換取部下的生存機會。駱秉章同意了石達開的要求,並派遣楊應剛前往石達開的大營進行遊說,試圖說服石達開放棄抵抗,解甲歸田。
石達開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與駱秉章簽訂了協議。然而,在石達開投降後,駱秉章並未遵守承諾,反而將石達開逮捕。石達開的部下在繳械投誠後,大部分被遣散,但仍有約兩千人在大樹堡寺廟被安置。令人遺憾的是,駱秉章在一個夜晚將這部分人全部剿滅。
六、炙手可熱
同治二年(1863年),隨著石達開的被捕和最終在成都被淩遲處死,駱秉章在西南地區的影響力達到了頂峰。石達開的失敗和處決,不僅象征著太平天國運動在西南方向上的終結,也標誌著駱秉章個人威望和地位的空前提升。為此,清廷再次嘉獎駱秉章,授予他太子太保的榮譽職務。
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隨著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的陷落,清廷開始了大規模的論功行賞。駱秉章因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的貢獻,被加恩賞賜一等輕車都尉的世職,並被賜予雙眼花翎,這是一項極高的榮譽,象征著他作為清廷功臣的地位。
隨著地位的提升,駱秉章的職責也隨之增加。同治六年(1867年),他被晉升為四川總督,並兼任協辦大學士,成為當時政壇上的一位重量級人物。這一時期,駱秉章的政治影響力甚至超越了他的行政轄區,擴展到了整個西南乃至全國範圍。朝廷在製定重大政策時,會谘詢駱秉章的意見;雲南、貴州、陝西、甘肅等省份的重要人事任命和政務安排也會事先征求他的看法。駱秉章與曾國藩並稱為當時清廷的兩大支柱,他們的意見對清廷決策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駱秉章的聲譽不僅體現在政治領域,也體現在他對於地方治理的貢獻。在西南地區,駱秉章推行了一係列旨在恢複社會秩序和發展生產的政策,包括整頓吏治、減輕賦稅、興修水利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地方的困境,贏得了民心。
然而,多年的辛勞征戰也使駱秉章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特別是眼疾日益加重。駱秉章多次上書請求辭官歸鄉,但皇帝考慮到他“老成碩望、調度有方”,始終未予批準,反而要求他“力疾視事”,僅給予了短暫的假期以供休養。
七、病逝任上
同治六年(1867年)農曆十一月十七日(公曆12月12日),駱秉章因病去世,享年74歲。他的逝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是對其一生功績的總結。清政府為了表彰他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平定西南地區動亂中的貢獻,追贈他為太子太傅,並允許將其靈位入祀良祠,賜予他“文忠”的諡號,以示對其品德和功勳的肯定。
駱秉章去世的消息迅速傳遍了四川乃至全國,引起了廣泛的哀悼。民眾自發地舉行了各種悼念活動,市場停業,人們穿著白色喪服,以此表達對這位深受尊敬的地方官的哀思。當駱秉章的靈柩經過街道時,哀悼之聲連綿不斷,場麵極為感人。由於悼念活動的規模過於宏大,官府擔心可能出現失控的情況,因此采取了一些限製措施,但這反而引發了民眾的不滿,幾乎釀成了一場風波。
《清史稿》中對駱秉章逝世後的民眾反應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四川人民感激他為平息叛亂、拯救民眾於水火之中所做的努力。在民眾心中,駱秉章的形象如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唐代的韋皋一般崇高,被視為能夠拯救百姓於苦難之中的英雄。這種讚譽不僅僅是對駱秉章個人的敬仰,更是對他治理四川期間所取得成就的認可。
事實上,駱秉章在四川的治理確實得到了廣泛的好評。他在任期間,不僅平定了動亂,還積極推動了地方建設和發展。通過整頓吏治、減輕賦稅、興修水利等一係列措施,他為恢複四川的社會秩序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努力使得四川在經曆了長期動蕩之後,逐漸走向穩定和繁榮。
駱秉章逝世後,不僅四川,連湖南的民間也自發地建立了祠堂,供人們瞻仰和紀念。這些祠堂不僅是對駱秉章個人的紀念,更是對他在動蕩年代中所展現出來的領導能力和奉獻精神的頌揚。無論是湖南還是四川的百姓,都將駱秉章視為民族英雄和道德典範,他的事跡和精神影響了幾代人。
駱秉章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接任湖南巡撫一職,這標誌著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學者型官員轉變為地方要員。這一轉變並非偶然,它既是駱秉章個人長期努力的結果,也是當時中國社會動蕩背景下的一種需要。
當時的清朝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太平天國運動已經興起,給清朝帶來了極大的壓力。駱秉章作為一位有識之士,在這種形勢下被委以重任,顯然是因為他之前在中央任職時所展現出的能力和清廉得到了認可。
駱秉章擔任湖南巡撫後,麵對的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環境。湖南作為中部省份,地理位置重要,不僅是南北交通的重要節點,而且是糧食等物資的主要產區之一。然而,由於連年的自然災害和社會矛盾激化,湖南地區的社會秩序並不穩定。
駱秉章上任後,首要的任務便是穩定局勢。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改善地方治理,包括整頓吏治、減輕賦稅、興修水利等。其中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是他對軍隊的改革和對太平天國運動的應對策略。駱秉章深知,要想有效應對起義軍,必須要有強大的地方武裝力量作為支撐。因此,他大力加強了地方團練,並且提拔了一些有能力的將領,如曾國藩等人,這些人後來成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核心力量。
此外,駱秉章還注重發展教育,提倡儒學,試圖通過文化來凝聚人心,恢複社會秩序。他鼓勵辦學堂,提倡文風,希望能夠通過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來減少社會動蕩的因素。
在駱秉章的治理下,湖南逐漸恢複了穩定,社會經濟也有所好轉。但是,他也麵臨著來自中央的壓力和地方利益集團的挑戰。作為一個堅持原則的官員,駱秉章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不惜與一些權貴發生衝突。
二、督防長沙
鹹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軍在廣西金田爆發起義,迅速擴大規模並向北推進,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隨著起義軍的強大攻勢,清軍節節敗退,各地防務告急。在此背景下,駱秉章被任命為湖南提督餘萬清的副手,協助湖廣總督程矞采負責湖南的防務工作。
此時的長沙,作為湖南省的首府,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然而,長沙的防禦設施卻相當薄弱,城牆多處損毀,城門無法正常關閉,城垛缺失,整個城市的防禦能力幾乎為零。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駱秉章展現出了非凡的領導能力和遠見卓識。他意識到長沙的城牆修複刻不容緩,便率先捐款,並號召其他官員共同籌集資金,用於城牆的修複工作。在駱秉章的努力下,長沙的城防得以迅速加固。
隨著太平軍逼近,駱秉章更是親自督戰,晝夜不停地指揮修城。在他的指揮下,長沙的城門得以修複,城垛重新建立起來。正當這些工程接近尾聲時,太平軍將領蕭朝貴率軍抵達長沙城下,開始猛烈攻擊城牆。此時的長沙城內僅有八千名士兵,且缺乏經驗豐富的將領,但得益於駱秉章之前的準備工作,長沙城成功抵擋住了太平軍的第一波攻勢。
到了農曆九月,隨著各省援軍陸續到達,長沙城的防禦力量大大增強。太平軍在多次攻城未果後,決定改變戰略,分兵一部分兵力過江向西,開辟新的戰場,而主力則繼續嚐試攻破長沙城。最終,由於多種原因,太平軍選擇撤退,長沙得以解圍。
這次事件對於駱秉章而言,意義深遠。他深刻體會到了清朝綠營兵戰鬥力的薄弱以及麵對太平軍時的無力感。同時,這次經曆也強化了他對維護清王朝統治的決心。盡管駱秉章在這次危機中展現了出色的領導才能,但他也因此認識到了清軍體製上的諸多問題,以及在麵對大規模農民起義時所表現出的脆弱性。
三、任職兩湖
鹹豐三年(1852年),駱秉章再次被任命為湖南巡撫。當時,湖南地區麵臨著太平天國起義軍的巨大威脅。駱秉章深知僅憑官方軍隊難以抵禦,於是支持曾國藩組織團練,即後來著名的湘軍。湘軍的組建,不僅增強了地方的防禦能力,還為清廷提供了一支可靠的軍事力量。與此同時,駱秉章還邀請了左宗棠等人才加入幕府,這些舉措極大地提升了湖南的軍事實力和社會穩定。
鹹豐四年(1854年),駱秉章指揮軍隊,派遣羅澤南進攻嶽州和湖北的崇陽、通城等地。這些戰役的勝利,顯示了駱秉章在軍事指揮方麵的才幹。鹹豐五年(1855年),當太平軍再次占領武昌時,駱秉章迅速響應湖北巡撫胡林翼的求援,派遣鮑超和彭玉麟帶領軍隊支援,成功擊敗了入侵湖南的太平軍,並在郴州、宜章等地取得了重要勝利。
鹹豐六年(1856年),駱秉章繼續指揮軍隊在外作戰,取得了連克萍鄉、萬載等地的戰績。同年,清軍計劃分三路進攻江西,駱秉章的部隊攻克了袁州、分宜、新喻等地。為了進一步增強軍隊實力,駱秉章下令曾國荃招募義勇軍,以補充前線兵力。駱秉章的努力得到了清廷的認可,獲賜花翎作為表彰。
到了鹹豐七年(1857年),武漢被清軍收複後,駱秉章關注到了湖南內部的問題,尤其是由於戰爭導致的漕運停滯和民生凋敝。他采取措施減輕百姓負擔,減免了部分稅收,以恢複當地經濟。然而,這一年也是湘軍在外作戰的關鍵時期,駱秉章不得不繼續調遣軍隊支援各地戰鬥,如在江西的惡戰中,雖然王珍不幸戰死,但他迅速安排了後續指揮,保持了軍隊的戰鬥力。
鹹豐八年(1858年),駱秉章在朝廷的評價中獲得了高度肯定,並因其功勳被授予頭品頂戴。隨著石達開的敗退,江西地區逐漸穩定下來。駱秉章提出應乘勝追擊的戰略建議,並請求啟用曾國藩領導救援浙江的行動,這表明了他不僅關注湖南的防禦,還考慮到了整個南方的局勢。
到了鹹豐十年(1860年),駱秉章依然堅守在湖南,與太平軍作戰的同時,還向湖北、貴州、江西等省份派出援助。
四、督軍入川
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運動仍在持續,而四川地區也出現了新的動亂。雲南太平軍李永和與藍朝鼎兄弟率軍進入四川,迅速控製了自貢鹽場,並且部隊人數迅速膨脹至十幾萬人。他們對川西和成都構成了嚴重威脅,使得清廷不得不緊急調派駱秉章入川督辦軍務。
駱秉章於鹹豐十年(1860年)農曆六月接受調令,此時他已經67歲高齡。麵對著成都僅七十裏之外的李、藍太平軍,駱秉章深知任務艱巨。四川本地的軍隊由於內部紛爭和指揮不力,未能有效阻止太平軍的推進。駱秉章帶著湘軍蕭啟江部一萬二千餘人進入四川,麵對的是一支已經擁有龐大規模和強烈鬥誌的敵軍。
駱秉章首先分析了敵情,發現李、藍太平軍采用“分兵略地”的戰術,試圖在四川各地建立根據地。基於此,駱秉章製定了集中兵力分別擊破的策略,並運用反間計策來削弱敵人內部的團結。在戰鬥過程中,藍朝鼎部下的重要文書黃鼎叛變,這給了駱秉章一個寶貴的機會,他借此掌握了太平軍的所有軍事部署信息。
鹹豐十年(1860年)農曆九月五日,駱秉章指揮的清軍對太平軍發起了猛烈的圍攻。在激烈的戰鬥中,太平軍被迫退守丹棱,清軍步步緊逼,盡管有一部分太平軍成功突圍,但藍朝鼎在戰鬥中英勇犧牲。駱秉章隨後調整戰術,將主力集中在鐵山根據地周圍,利用川軍和湘軍的力量封鎖四周,並利用地理優勢引環龍河水淹沒太平軍據點,進一步削弱了敵人的抵抗能力。
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閏八月二十五日,駱秉章對太平軍發起了最後的總攻。在激烈的戰鬥中,李永和在突圍時戰死,至此,李、藍太平軍的主力被徹底消滅。這場曆時一年多的艱苦戰鬥,終於以清軍的勝利告終。
駱秉章在這次戰役中的表現得到了清廷的高度認可。由於其顯著的軍功,駱秉章在當年的京察中被賞加太子少保銜。
五、滅石達開
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的重要將領石達開決定從雲貴邊界向四川發起進攻。石達開意圖通過奪取四川來穩固其在西南的地位,並尋求進一步的發展空間。然而,他並沒有預料到的是,清軍已經在四川做好了嚴密的布防,準備迎接他的到來。
農曆三月二十七日(公曆5月14日),石達開率領三四萬太平軍抵達紫打地,準備橫渡大渡河,進而直取成都。然而,由駱秉章策劃的防禦體係已經準備就緒,清軍、湘軍以及土司的“夷兵”組成了一個堅固的防線,嚴陣以待。
農曆四月初四(公曆5月21日),石達開的部隊開始嚐試渡過大渡河。當太平軍的筏子處於河流中心,即一半的兵力已經渡過河流時,駱秉章指揮的清軍突然發動了攻擊,使用槍炮對太平軍進行了連環襲擊。由於突然襲擊,加上河流湍急,石達開的部隊遭受了重大損失。
到了農曆四月十二日(公曆5月29日),清軍成功奪取了馬鞍山,切斷了太平軍的糧食供應線,使得石達開的部隊陷入了絕境。麵對這樣的局麵,石達開決定嚐試與駱秉章談判,以個人的生死換取部下的生存機會。駱秉章同意了石達開的要求,並派遣楊應剛前往石達開的大營進行遊說,試圖說服石達開放棄抵抗,解甲歸田。
石達開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與駱秉章簽訂了協議。然而,在石達開投降後,駱秉章並未遵守承諾,反而將石達開逮捕。石達開的部下在繳械投誠後,大部分被遣散,但仍有約兩千人在大樹堡寺廟被安置。令人遺憾的是,駱秉章在一個夜晚將這部分人全部剿滅。
六、炙手可熱
同治二年(1863年),隨著石達開的被捕和最終在成都被淩遲處死,駱秉章在西南地區的影響力達到了頂峰。石達開的失敗和處決,不僅象征著太平天國運動在西南方向上的終結,也標誌著駱秉章個人威望和地位的空前提升。為此,清廷再次嘉獎駱秉章,授予他太子太保的榮譽職務。
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隨著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的陷落,清廷開始了大規模的論功行賞。駱秉章因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的貢獻,被加恩賞賜一等輕車都尉的世職,並被賜予雙眼花翎,這是一項極高的榮譽,象征著他作為清廷功臣的地位。
隨著地位的提升,駱秉章的職責也隨之增加。同治六年(1867年),他被晉升為四川總督,並兼任協辦大學士,成為當時政壇上的一位重量級人物。這一時期,駱秉章的政治影響力甚至超越了他的行政轄區,擴展到了整個西南乃至全國範圍。朝廷在製定重大政策時,會谘詢駱秉章的意見;雲南、貴州、陝西、甘肅等省份的重要人事任命和政務安排也會事先征求他的看法。駱秉章與曾國藩並稱為當時清廷的兩大支柱,他們的意見對清廷決策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駱秉章的聲譽不僅體現在政治領域,也體現在他對於地方治理的貢獻。在西南地區,駱秉章推行了一係列旨在恢複社會秩序和發展生產的政策,包括整頓吏治、減輕賦稅、興修水利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地方的困境,贏得了民心。
然而,多年的辛勞征戰也使駱秉章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特別是眼疾日益加重。駱秉章多次上書請求辭官歸鄉,但皇帝考慮到他“老成碩望、調度有方”,始終未予批準,反而要求他“力疾視事”,僅給予了短暫的假期以供休養。
七、病逝任上
同治六年(1867年)農曆十一月十七日(公曆12月12日),駱秉章因病去世,享年74歲。他的逝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是對其一生功績的總結。清政府為了表彰他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平定西南地區動亂中的貢獻,追贈他為太子太傅,並允許將其靈位入祀良祠,賜予他“文忠”的諡號,以示對其品德和功勳的肯定。
駱秉章去世的消息迅速傳遍了四川乃至全國,引起了廣泛的哀悼。民眾自發地舉行了各種悼念活動,市場停業,人們穿著白色喪服,以此表達對這位深受尊敬的地方官的哀思。當駱秉章的靈柩經過街道時,哀悼之聲連綿不斷,場麵極為感人。由於悼念活動的規模過於宏大,官府擔心可能出現失控的情況,因此采取了一些限製措施,但這反而引發了民眾的不滿,幾乎釀成了一場風波。
《清史稿》中對駱秉章逝世後的民眾反應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四川人民感激他為平息叛亂、拯救民眾於水火之中所做的努力。在民眾心中,駱秉章的形象如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唐代的韋皋一般崇高,被視為能夠拯救百姓於苦難之中的英雄。這種讚譽不僅僅是對駱秉章個人的敬仰,更是對他治理四川期間所取得成就的認可。
事實上,駱秉章在四川的治理確實得到了廣泛的好評。他在任期間,不僅平定了動亂,還積極推動了地方建設和發展。通過整頓吏治、減輕賦稅、興修水利等一係列措施,他為恢複四川的社會秩序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努力使得四川在經曆了長期動蕩之後,逐漸走向穩定和繁榮。
駱秉章逝世後,不僅四川,連湖南的民間也自發地建立了祠堂,供人們瞻仰和紀念。這些祠堂不僅是對駱秉章個人的紀念,更是對他在動蕩年代中所展現出來的領導能力和奉獻精神的頌揚。無論是湖南還是四川的百姓,都將駱秉章視為民族英雄和道德典範,他的事跡和精神影響了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