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亂世孤主


    德川家康的出身背景可以追溯到一個在三河國並不顯赫的鬆平氏家族。鬆平氏最初隻是一個較小的地方豪族,但在曆經幾代人的努力之後,逐漸在地方上站穩了腳跟。到了德川家康的祖父鬆平清康的時代,這個家族通過一係列的軍事行動和政治聯姻,迅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幾乎控製了整個三河國。然而,就在鬆平清康準備進一步拓展其勢力的時候,他不幸被家臣殺害,這使得鬆平氏內部陷入了混亂之中,鬆平家族的勢力也因此有所減弱。


    在這種情況下,鬆平廣忠——德川家康的父親,麵臨著內外交困的局麵。一方麵,家族內部爭奪權力的鬥爭激烈;另一方麵,外部有強敵環伺,特別是今川義元和織田信秀兩大勢力的壓迫。在這種背景下,鬆平廣忠為了維持家族的生存和發展,不得不采取一些妥協措施。其中一項重要的決定就是與水野忠政的女兒於大結婚,這是一次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婚姻,旨在通過聯姻來穩固家族的地位,並尋求外部支持。


    然而,好景不長,水野忠政在婚後不久便去世,由其子水野信元繼承家業。此時的水野氏轉向了織田信秀一方,這對今川義元來說是一個不可接受的情況。為了保持自己在三河地區的影響力,今川義元要求鬆平廣忠與水野氏斷絕關係,這意味著廣忠需要與於大離婚。這一決定直接導致了年僅幾歲的竹千代(德川家康)與母親分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生活。


    二、今川質子


    德川家康的童年時期充滿了動蕩與不確定性。在他五歲時,即天文十七年(1548年),鬆平廣忠為了依靠今川氏對抗織田氏的壓力,被迫將年幼的竹千代作為人質送往今川氏所在的駿府城(今靜岡縣靜岡市)。然而,這段旅程並不順利,由於田原城主戶田康光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將竹千代作為人質的消息及行進路線泄露給了織田信秀,導致竹千代在前往駿府的路上被織田信秀的人馬劫走。隨行保護竹千代的家臣鬆平金田與鬆平三左衛門因無力營救少主,選擇了切腹自殺以示責任。


    竹千代被劫後,鬆平廣忠並沒有屈服於織田信秀,而是繼續效忠今川義元。竹千代的母親於大(傳通院)向織田信秀求情,使竹千代得以保命,並作為人質留在尾張國。在竹千代被劫的第二年,即天文十八年(1549年),鬆平廣忠被家臣岩鬆八彌殺害,而此時今川義元則通過太原雪齋的幫助,成功地將織田信秀的兒子織田信廣捕獲,並以此為契機,向織田家提出了交換竹千代的要求。


    織田家當時正處於內部分裂狀態,家督繼承問題尚未解決,同時麵臨來自清洲的織田信友的威脅。考慮到與今川氏正麵衝突的風險,織田家最終同意釋放竹千代,將其送回今川氏。竹千代先是被安置在靜岡寺,隨後搬進了臨濟寺。在臨濟寺期間,竹千代受到了太原雪齋的照顧和教育,這位禪師不僅是當時著名的文化人,還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和外交戰略家。在他的教導下,竹千代不僅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還學會了如何處理複雜的外交事務。


    到了竹千代十四歲那年,據說在太原雪齋的建議下,今川義元為他安排了一樁婚事,迎娶了家臣關口刑部少輔親永的女兒,乳名“阿鶴”,後來被稱為瀨名姬或築山殿。由於當時的法律禁止未成年人結婚,竹千代在弘治二年(1556年)正月接受了成人禮,並改名為鬆平元信。兩年後,他又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鬆平元康,以紀念他的祖父鬆平清康。在這段時間裏,鬆平元康得到了如同今川家一門成員般的待遇,並有機會與其他年輕貴族一起成長,其中包括北條氏規,後者在未來的日子裏成為了德川家康的重要盟友。


    三、清洲同盟


    永祿三年(1560年),對於德川家康(當時名為鬆平元康)來說,是一個轉折點。這一年,駿河國的大名今川義元率領大軍試圖上洛(即前往京都),但他在桶狹間合戰中被織田信長以少數兵力逆襲成功,不幸戰死。鬆平元康作為今川義元的盟友,在這場戰役中擔任先鋒,負責進攻丸根寨,並取得了重要的勝利。然而,隨著今川義元的突然死亡,局勢發生了劇變,鬆平元康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立場。


    返回岡崎城後,鬆平元康麵對的是一個混亂的局麵。城中的今川氏家臣山田新右衛門因擔心遭到報複而逃離。此時的鬆平元康尚未完全獨立於今川氏,仍然希望能夠繼續維持與今川氏的關係,並為今川義元複仇。他多次請求今川義元之子今川氏真組織軍隊反擊織田信長,但是今川氏真的無能和今川氏內部的不穩定讓鬆平元康逐漸認識到今川氏已經無法恢複昔日的榮光。


    永祿五年(1562年),在這樣的背景下,鬆平元康與織田信長達成了和解。織田信長派出使者瀧川一益前往三河,表達了希望能與鬆平元康會麵的願望。鬆平元康深知,若繼續與今川氏捆綁在一起,不僅無法抵擋織田信長的強大攻勢,甚至有可能危及自身的生存。考慮到這些因素,鬆平元康最終決定與織田信長會麵,並在清洲城簽訂了同盟協議,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清洲同盟”。


    清洲同盟的簽訂,對於鬆平元康來說並非易事。他不僅要麵對與今川氏原有的盟約關係,還要考慮到一旦背叛今川氏可能會帶來的後果。然而,今川氏真的軟弱以及今川氏內部的分裂,再加上北方武田信玄的威脅,使得鬆平元康別無選擇。此外,織田信長展現出的才能和軍事實力也讓鬆平元康看到了與之結盟的可能性。


    四、崛起三河


    鬆平元康在經曆了桶狹間合戰和與織田信長結成清洲同盟之後,開始逐漸擺脫今川氏的陰影,邁向獨立發展的道路。永祿六年(1563年),西三河地區爆發了一向一揆(佛教淨土真宗信徒發起的起義),這給鬆平元康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當時,一些家臣如本多正信和夏目吉信甚至加入了起義軍,這對於剛剛起步的鬆平家康來說無疑是一次嚴重的考驗。


    麵對如此嚴峻的局勢,鬆平元康並沒有選擇強硬鎮壓,而是采用了更為智慧的策略。他采取攻心戰術,通過耐心說服和分化瓦解,最終在近半年的時間裏成功平息了這次叛亂。這一事件不僅顯示了鬆平元康出色的領導能力和政治手腕,也為他在三河國樹立了威信。


    在平定一向一揆之後,鬆平元康開始積極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他首先拉攏了東三河的豪族,如戶田氏和西鄉氏,增強了自己在三河國的影響力。接著,他帶領軍隊向東推進,消滅了一些敵對勢力,如鵜殿氏。通過這些軍事行動,鬆平元康逐步統一了東三河和奧三河(三河國北部),最終在永祿九年(1566年)實現了對整個三河國的控製。


    在統一三河國的過程中,鬆平元康不僅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還在政治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這一年,他從朝廷獲得了從五位下的官職,並被任命為三河守。更重要的是,他在永祿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567年2月18日)得到了天皇的敕許,改姓為德川。這一舉動被認為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並表明自己是清和源氏分支新田氏的後裔,從而為將來成為征夷大將軍鋪平道路。


    五、破圍之戰


    永祿十一年(1568年),甲斐國的武田信玄開始對今川氏的領地發起進攻。武田信玄派遣使者到岡崎城,與德川家康商議聯合出兵消滅今川氏的事宜。雙方約定,在擊敗今川氏後,以大井川為界,西邊的土地歸德川家康所有,東邊的土地則屬於武田家。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大井川會盟”。


    在武田信玄攻破駿府城後不久,德川家康也趁機攻克了今川氏位於遠江國的曳馬城,並將其更名為浜鬆城。隨著今川氏在駿府城的失守,掛川城也遭到了包圍。最終,在德川家康的勸降下,今川氏真的投降,德川家康由此控製了遠江國,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並獲得了大約二十萬石的土地。這一係列的勝利不僅增加了德川家康的領地,也提升了他在其他大名心目中的地位。


    到了元龜元年(1570年),德川家康將治所遷至浜鬆城。然而,隨著武田信玄和織田信長分別向全國擴張,德川家康發現自己陷入了兩強之間的夾縫之中。同年,織田信長為了支持足利義昭上京,德川家康派遣部隊支援織田信長。此外,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左京大夫,這是一個授予曆代管領盟友的重要職位,但織田信長辭去了管領之職,因此德川家康仍保留著“三河守”的稱號。


    在這一時期,足利義昭試圖建立一個反對織田信長的聯盟,即所謂的“信長包圍網”,並試圖拉攏德川家康加入,甚至提出給予他副將軍的職位。然而,德川家康拒絕了這一提議,繼續支持織田信長,並在元龜元年(1570年)的姊川之戰中與織田信長聯手擊敗了淺井氏和朝倉氏。


    然而,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長的同盟關係在元龜三年(1572年)受到了考驗。當年十月,武田信玄率領大軍向京都進軍,途徑德川家康控製的遠江國。麵對武田信玄的強大攻勢,德川家康向織田信長求助,但織田信長因忙於處理近畿地區的反織田勢力,未能及時派遣援軍。織田信長甚至建議德川家康放棄遠江國撤回三河,但德川家康並未采納此建議。


    隨著武田信玄的軍隊步步緊逼,德川家康的居城浜鬆城麵臨著直接威脅。在雙方交戰之前,武田信玄的軍隊已經占領了遠江國北部的多個城池。當武田軍逼近浜鬆城時,德川家康並未立即與之交戰,而是在等待織田信長的援軍。然而,當織田信長的援軍抵達時,浜鬆城已經被武田軍包圍。


    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德川、織田聯軍與武田軍在三方原展開激戰。盡管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長的聯軍英勇作戰,但由於兵力懸殊以及武田信玄的指揮能力,聯軍最終大敗。德川家康的軍隊損失慘重,許多家臣戰死沙場。在戰鬥最為激烈的時候,德川家康甚至一度想要切腹自殺。關鍵時刻,德川家康的部下分批次假扮成他吸引敵軍注意力,最終在家臣的保護下成功突圍,逃回浜鬆城。


    三方原合戰雖然以德川家康的失敗告終,但武田信玄在攻下野田城後不久便病逝。武田信玄的去世標誌著織田信長的主要對手消失,同時也為德川家康提供了一個喘息的機會。隨後,織田信長先後消滅了室町幕府以及朝倉義景和淺井久政父子,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盡管在三方原之戰中遭受重創,但德川家康並未因此放棄。相反,他利用這段時間加強了領內的建設,並繼續與武田氏對抗。


    六、討滅武田


    天正二年(1574年),武田信玄去世後,其子武田勝賴繼承了武田家的領導地位。勝賴在繼承之初便展現了他繼續擴張的決心。這一年,他率領兩萬五千大軍攻打德川家康的高天神城。德川家康在等待織田信長的援軍時,高天神城卻在援軍到來之前被武田軍攻陷。這一事件對德川家康來說是一次不小的打擊,但也顯示了武田勝賴的決心和實力。


    天正三年(1575年),武田勝賴再次發動進攻,這一次的目標是德川家康的長筱城。守將奧平信昌僅以五百兵力堅守城池。同年五月,德川家康聯合織田信長,雙方在長筱設樂原與武田勝賴展開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織田信長運用了先進的火槍戰術,命令士兵們攜帶木柴紮成柵欄,以三千名火槍兵輪番射擊,有效地壓製了武田軍的騎兵。盡管雙方傷亡慘重,但武田軍損失了多位將領,這對武田家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長筱之戰成為武田家走向衰落的一個轉折點。


    然而,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長之間的關係並非始終平穩。天正七年(1579年),德川家康的妻子築山殿及其子德川信康被指控與武田家有聯係,並且對德姬(織田信長的次女,德川信康的妻子)態度惡劣。織田信長命令德川家康處置築山殿和德川信康。最終,築山殿在流放途中被家臣刺殺,而德川信康則被迫切腹自殺。這一事件反映了當時政治環境的嚴酷性,以及織田信長對同盟者的嚴格要求。


    到了天正九年(1581年),德川家康在織田信長的支持下,成功攻陷了遠江的高天神城。這座城池的失守對武田家造成了重大打擊,德川家康在這次戰役中斬首七百四十餘顆,進一步削弱了武田勝賴的勢力,並將武田氏徹底驅逐出遠江。武田勝賴在這一連串的失敗中逐漸失去了人心。


    天正十年(1582年),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聯手,加上後北條氏的配合,三路大軍齊頭並進,迅速擊潰了武田勝賴的殘餘勢力。先是木曾義昌背叛武田家,隨後織田信長、德川家康和後北條氏政從三個方向同時進攻武田的根據地。武田家臣紛紛倒戈,織田信長、德川家康和後北條氏政的聯軍隻用了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徹底殲滅了武田家。武田勝賴在天目山完成了對嫡子武田信勝的家督傳承儀式後,與妻子一同切腹自盡。


    德川家康因為在討滅武田家過程中的貢獻,被織田信長增封了駿河國。然而,與織田信長發布武田狩獵令,要求撲殺所有與武田有關的人不同,德川家康暗中命令井伊直政招降並藏匿武田家的遺臣。


    七、積蓄實力


    天正四年(1576年),織田信長在上洛受封為右大臣之後,委托家臣明智光秀和丹羽長秀在近江國修建了一座象征其權威和雄心的城堡——安土城。這座城堡的建造曆時三年,於天正七年(1579年)竣工。安土城的命名寓意著信長將創造一個“平安樂土”,並且標誌著他開始向中國地方(即日本本州島以西的山陰山陽兩道十六國地區)擴張,意圖統一整個日本。


    然而,就在天正十年(1582年)六月二日,織田信長在安土城宴請德川家康時,發生了震驚日本的本能寺之變。當天,明智光秀突然謀反,率領部隊迅速包圍了京都的本能寺,迫使織田信長自焚身亡。這一事件不僅標誌著織田信長的隕落,也引發了各大名之間的權力爭奪。


    在本能寺之變發生時,德川家康正位於堺市(現在的大阪府中部)。得知消息後,他迅速采取行動,由家臣服部半藏正成和茶屋四郎次郎清延等人護送,經過伊賀地區返回三河。這段旅程充滿了危險,但最終德川家康平安回到了自己的領地,這段經曆後來被稱為“神君伊賀穿越”。


    回到領地後,德川家康原本計劃以替織田信長複仇的名義討伐明智光秀,但羽柴秀吉(後來的豐臣秀吉)迅速行動,在山崎之戰中擊敗了明智光秀,結束了明智光秀的叛亂。明智光秀在逃亡途中被農民刺殺。


    麵對新的政治格局,德川家康意識到必須迅速采取行動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放棄了進軍京都的計劃,轉而向東擴展自己的勢力。德川家康很快占領了甲斐,並將手伸向了信州。他還與後北條氏交戰,最終達成了和解(即天正壬午之亂)。


    至天正十一年(1583年)前後,德川家康已經成功地將三河、遠江、駿河、甲斐以及信濃南部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成為了一位擁有百萬石實力的大名。在這一時期,東海道地區的兵農分離進程較慢,尚未形成像大內氏和北條氏那樣的大名城下町,因此德川家康通過給予家臣土地的方式來穩固他們的忠誠。這種通過土地來控製家臣的做法,有效地加強了德川家康對家臣的掌控力。


    除了軍事擴張,德川家康也非常重視領地內的經濟發展。早在三河國時期,他就將三河的小山新市作為“樂市”,免除各種稅役,鼓勵商業活動。遷入浜鬆後,他又整頓了當地的工商業團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征服甲斐後,德川家康統一了通過甲斐全境的度量衡製度,並吸引外地商人前來三河、遠江進行貿易。這些措施不僅穩定了他對新領地的控製,還極大地增強了他的經濟實力。


    八、雙雄罷兵


    織田信長去世後,織田家內部出現了權力真空,各大名為了爭奪織田遺留下來的權力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織田家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以羽柴秀吉(後來的豐臣秀吉)為首,另一派則是以家老筆頭柴田勝家為首。天正十一年(1583年),羽柴秀吉在賤嶽合戰中擊敗了柴田勝家,隨後攻占了勝家的居城北之莊城,並與織田信長的次子織田信雄結盟,消滅了織田信長的第三子織田信孝的勢力。


    天正十二年(1584年),織田信雄與羽柴秀吉決裂,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雄維持同盟關係,以保護織田信長之子的名義對抗羽柴秀吉。同年,羽柴秀吉出兵,兩軍在尾張國的小牧和長久手交戰,史稱小牧·長久手之戰。在這場戰役中,羽柴秀吉率領十二萬大軍對陣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雄聯軍的約三萬人。盡管羽柴秀吉的軍隊人數占據優勢,但由於德川家康識破了羽柴秀吉的突襲計劃,導致羽柴軍的池田恒興、森長可、池田元助等將領陣亡。


    戰況對德川家康有利,但羽柴秀吉不願意繼續作戰而選擇退兵,轉而攻打織田信雄控製的伊勢國。織田信雄最終向羽柴秀吉投降,這使得德川家康失去了繼續與羽柴秀吉對抗的理由。在這種情況下,德川家康向羽柴秀吉提出講和,並將年僅十二歲的次子德川秀康送往大阪城作為人質,但仍保持與羽柴秀吉的不敵不臣關係。


    與此同時,羽柴秀吉繼續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他在越中迫使佐佐成政投降,並平定了紀伊國的雜賀眾,在四國征伐中取得勝利。同年,羽柴秀吉就任關白,並改名為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方麵,則派遣大久保忠世及鳥居元忠攻打上田城,卻被真田昌幸擊敗。此外,德川家康的重要家臣石川數正也突然投奔了豐臣秀吉。麵對這一係列不利情況,豐臣秀吉試圖誘使德川家康成為其家臣。


    豐臣秀吉首先將他的妹妹朝日姬嫁給德川家康,但德川家康並未因此表示臣服。然而,當豐臣秀吉將自己的母親大政所送到岡崎城作為人質時,德川家康感受到了豐臣秀吉議和的誠意。因此,德川家康決定臣屬豐臣秀吉,並於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到達大阪城,二十七日正式從屬豐臣秀吉。在豐臣秀吉的陣營中,德川家康得到了應有的禮遇。


    隨後,德川家康將居城從浜鬆城遷至駿河的今川館,並將其改名為駿府城。在豐臣秀吉征伐九州時,德川家康未被征調,避免了一次巨大的消耗。天正十七年(1589年),後北條氏拒絕臣服豐臣家,豐臣秀吉下令全日本的大名討伐北條。德川家康在支援戰線上表現出色,最終北條氏在小田原城被包圍一段時間後投降。豐臣秀吉借此統一了日本。


    戰後,德川家康被轉封至關東,領有相模國、伊豆國、武藏國、上野國大部、下野國小部、下總國、上總國等地(截至關原之戰時,約為二百五十五萬七千石),並改建江戶城為居城。天正十八年(1590年)八月初一,德川家康正式踏上了決定他後半生命運的江戶土地。


    雖然豐臣秀吉在兩年後出兵朝鮮(文祿·慶長之役),但豐臣秀吉允許德川家康不用出征,理由是他需要掃平領地內的後北條氏殘黨。在這一期間,德川家康主要在名護屋城擔任守備工作,並對領土進行了檢地,積聚了日後掀起全國大亂的關原合戰的實力。


    九、關原合戰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後,他留下的六歲幼子豐臣秀賴成為繼承人,但因其年幼無法理政,豐臣秀吉在病逝前設立了五大老和五奉行製度來輔助幼主。德川家康作為五大老之首,承擔起了代理國政的責任。然而,豐臣家內部逐漸分裂為兩派,一是以澱殿(豐臣秀賴的生母)為精神領袖,石田三成為首的近江派(文吏派);二是以豐臣秀吉的正室北政所為精神領袖,福島正則、加藤清正等武將為首的尾張派(武功派)。這兩派之間逐漸開始了明爭暗鬥。


    德川家康在前田利家去世後(慶長四年,1599年),開始更加明顯地表現出奪取天下的野心。他曾察覺到針對自己的暗殺計劃,主謀者包括前田利長、淺野長政、大野治長及土方雄久。麵對這一危機,德川家康在準備出兵討伐前田利長之際,對方將前田利長的母親送至江戶城作為人質,最終平息了事態。通過這一事件,德川家康不僅降服了前田家,還通過拉攏北政所,贏得了武功派諸侯的支持,逐漸成為武功派的“後台”和豐臣家的“扞衛者”,從而利用武功派與文吏派之間的矛盾削弱豐臣家的實力。


    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病逝前就已經開始安排與部分大名的婚姻,並在秀吉死後私自分封領地,引起了其他中老和奉行的不滿,尤其是石田三成。石田三成的行動引起了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人的不滿,甚至遭到了七位武將的襲擊。石田三成在德川家康的幫助下得以逃脫,並被安排在佐和山城隱居。德川家康之所以保護石田三成,是因為他認為石田三成的存在可以作為自己與豐臣家矛盾的催化劑,促使全國大名站隊,從而有利於自己奪取天下。


    然而,不滿德川家康的聲音並未消退。戶澤正盛匯報說,東北地方的大名、五大老之一的上杉景勝正在積極備戰,德川家康派遣使者要求上杉景勝匯報並上洛。上杉景勝對此不予理會,其家臣直江兼續甚至寫下了《直江狀》指責德川家康,德川家康看過後大怒,隨即發表討伐上杉景勝的宣言。


    在慶長五年(1600年),德川家康決定出兵討伐上杉景勝。盡管五奉行中的幾位以及三中老要求停止出征,但德川家康還是決定行動。同年六月十六日,他從大阪城出發,並於七月二日到達江戶城。此時,被革職的石田三成私下聯合其他奉行以及五大老中的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等反對德川家康的諸侯,密謀起兵。當德川家康前往會津途中,以毛利輝元為名義領袖的西軍在關西組建,並迅速在畿內地區起兵,占據大阪。


    同年七月十八日,西軍包圍伏見城,並開始進行攻擊。德川家康在七月二十四日抵達小山時得知了石田三成起兵的消息,並在次日進行了小山評定,大多數隨行大名支持德川家康的行動,並決定立即折返江戶城。八月一日,西軍經過苦戰攻下了伏見城,德川老臣鳥居元忠在守城十五天後剖腹自盡。東軍隨即進攻美濃,消滅了西軍方的織田秀信,雙方在美濃地區對峙。


    八月,德川家康回到江戶城,並派遣先鋒部隊在東海地方及東近畿地方交戰。德川家康坐鎮江戶觀望局勢,並確信伊達政宗、最上義光和佐竹義宣的攻擊使得上杉景勝無法對關東構成威脅後,便與其子德川秀忠從江戶出發,共率軍六萬八千人,於九月一日揮軍美濃,並於九月十四日到達美濃。


    慶長五年(1600年)九月十五日,雙方在關原交戰。最初形勢對德川軍不利,但到了中午左右,西軍的小早川秀秋在受到德川軍的恐嚇射擊後叛變,支持德川軍,形勢得以逆轉。最終,德川軍輕鬆取勝。石田三成在關原之戰失敗後被捕,並與小西行長、安國寺惠瓊一起被處斬於京都六條河灘。


    關原之戰的勝利,標誌著德川家康消滅了敵對諸侯,為德川家製霸天下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十、江戶開幕


    關原合戰後,德川家康積極處理政務,調配大名之間的領土,並頻繁在京都活動。為了成為“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修改了德川氏的係譜,以表明其源氏後裔的身份。慶長八年(1603年)二月,後陽成天皇派使者到達伏見城,正式任命德川家康為征夷大將軍、右大臣,並授予他源氏長者和淳和、獎學兩院別當之職。同年,德川家康在江戶開設幕府,即江戶幕府(也稱為德川幕府),開始了德川家族長達260多年的統治。同年,他還通過將孫女千姬嫁給豐臣秀賴,表示了對豐臣家族的友好姿態。


    慶長十年(1605年),德川家康將將軍職位讓給了三子德川秀忠,自己則被稱為“大禦所”。表麵上,德川家康退居到駿府城隱居,但實際上他仍然掌握著實權,並在岡本大八事件和大久保長安事件中發揮主導作用。慶長十七年(1612年),德川家康頒布了禁教令,並從1615年開始對朱印船貿易實施限製。


    慶長十九年(1614年),德川家康利用方廣寺鍾銘事件作為借口,試圖迫使豐臣秀賴完全臣服。鍾銘事件中,德川家康聲稱鍾銘內文含有不利於德川家的文字,借此向豐臣秀賴施壓。然而,豐臣秀賴一方采取了備戰姿態,積極招募浪人,增強軍備。盡管如此,沒有大名加入豐臣秀賴的陣營(除了阿波的蜂須賀家政,但最終被家督勸說放棄舉兵)。德川家康因此下令大名準備攻擊大阪城。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德川軍開始攻擊大阪城,步步緊逼,迫使豐臣軍撤回城內。十二月四日,前田軍和鬆平軍擅自攻擊真田丸,遭到真田幸村的猛烈抵抗,最終大敗。德川家康最終利用大炮直接攻擊大阪城,迫使澱殿提出交涉。雙方達成協議,德川家康看似寬大地答應了豐臣方麵的條件,即不處分秀賴等參戰諸將,也不要求秀賴和澱殿前往江戶做人質,但條件是拆除大阪城除了本丸之外的所有外城。戰事暫告一段落,稱為大阪冬之陣。


    元和元年(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阪城的防禦工事被拆除後,再次出兵。豐臣軍雖奮力抵抗,但失去外城的大阪城難以抵擋德川軍的攻勢。在岡山·天王寺之戰中,德川家康一度陷入危機,真田信繁(即真田幸村)擊潰了鬆平忠直帶領的一萬五千越後兵,並逼近德川家康的本陣,導致德川家康的部隊大崩潰。這是德川家康一生中最狼狽的一次,除了三方原之戰外,他甚至做好了切腹的準備。最終,在其他將領的救援下,德川家康勉強逃脫。同時,德川秀忠在岡山戰鬥中也遭遇困境,但最終在德川軍的兵力優勢下取得了勝利。豐臣秀賴和澱殿自盡,其子國鬆也在戰後不久被找到並處死,享年八歲。豐臣家正式滅亡,此次戰役被稱為大阪夏之陣。此後,日本進入了長期的和平時期,史稱“元和偃武”。


    元和二年(1616年)三月二十一日,德川家康被朝廷授予太政大臣一職。同年四月十七日(公曆1616年6月1日),德川家康在駿府城病逝,享年73歲。關於其死因,有一種說法是他因食用鯛魚天婦羅中毒身亡。德川家康的法號為安國院,最初葬於久能山。翌年,他被追贈正一位,並受封“東照大權現”的神號,後被改葬於日光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之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之羽並收藏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