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貧苦出身


    豐臣秀吉的早年生活充滿了艱辛與挑戰,這為他後來的人生軌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根據史料記載,豐臣秀吉出生於尾張國愛知郡中村(今天的愛知縣名古屋市中村區),時間大約是在1537年3月17日。當時,他的家庭背景極為普通,甚至可以說是貧困,這在當時的日本社會意味著他幾乎沒有任何社會地位可言。


    秀吉的父親木下彌右衛門原本是織田信秀的親兵,但由於在戰鬥中受傷嚴重,不得不離開軍隊回到家鄉務農。然而,傷病並沒有給他帶來安寧的生活,反而因為傷勢過重不久便去世了,留下了他的妻子阿仲和年僅七歲的秀吉以及他的姐姐阿友。失去經濟支柱的家庭陷入了更加艱難的境地,為了生存,阿仲不得不改嫁給了同村的竹阿彌。


    竹阿彌性格粗暴,對待秀吉並不友好。秀吉從小身體瘦弱,外貌也不出眾,常常被周圍的人嘲笑為“猴子”,這一綽號不僅源於他瘦小的身材,還因為他那副與年齡不符的成熟麵孔。繼父對秀吉的態度惡劣,不僅言語上常常斥責,甚至還會施以暴力。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秀吉,從小就體會到了生活的不易和社會的冷暖。


    正是這樣的環境,促使秀吉早早地學會了獨立。他不甘心屈服於命運的安排,決心要改變自己的處境。在與繼父的關係愈發緊張的情況下,秀吉最終選擇了離家出走。這一決定,雖然讓他失去了一個溫暖的家庭,但也讓他開始了自己的奮鬥曆程。


    在離家後,秀吉開始四處尋找機會。最初,他可能從事過一些零工,比如賣草鞋或是其他的小買賣,這些都為他後來的成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最終,秀吉得到了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他成為了織田信長的家臣。此時,秀吉已經改名為木下藤吉郎,並逐漸展現出了他的才能。


    二、流浪江湖


    豐臣秀吉的青年時代是一段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的歲月。在離家出走後,秀吉開始了他四處漂泊的生活。作為一個出身貧寒的年輕人,他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作為依靠,隻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去謀生。在尾張、三河、駿河等地遊蕩的日子裏,秀吉逐漸積累了一些生存技能和見識,特別是在尾張這樣一個商賈雲集的地方,他得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和貿易知識。


    在這段時間裏,秀吉展現出了他非凡的商業頭腦。為了維持生計,他曾經用永樂錢購買便於攜帶的商品——木綿縫針,然後將其賣出賺取差價作為旅費。這種早期的經商經曆不僅幫助他在經濟上自立,更為重要的是鍛煉了他的商業敏銳度,這對於他後來扶持工商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遊曆的過程中,秀吉結識了美濃地區的土豪蜂須賀小六(蜂須賀正勝)。這位人物在秀吉的崛起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兩人之間的友誼也為秀吉贏得了忠實的支持者。蜂須賀小六後來成為了秀吉手下的重要將領,為秀吉統一日本立下了汗馬功勞。


    最終,秀吉的命運出現了轉機,他進入了遠江國(今靜岡縣)的鬆下嘉兵衛家中幫傭。最初的工作是為嘉兵衛拿拖鞋,這份工作雖然卑微,但對於渴望成為一名武士的秀吉來說,卻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秀吉工作認真負責,很快贏得了嘉兵衛的信任,並被提拔為出納管理員。然而,秀吉的出色表現也引來了同事們的嫉妒,他們聯合起來在嘉兵衛麵前詆毀秀吉。盡管嘉兵衛盡力保護秀吉,但在眾口一詞的壓力下,秀吉還是被迫離開了這個家庭。


    盡管遭遇了失業的打擊,秀吉並沒有氣餒。相反,這段經曆教會了他如何在逆境中求存,並激發了他更加強烈的成功欲望。當秀吉最終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時,他沒有忘記曾經幫助過他的鬆下嘉兵衛。為了報答當年的恩情,秀吉授予了嘉兵衛在遠江國久能地方三萬一千石的土地,並任命他為大名,以此表示對嘉兵衛昔日提攜之情的感激。


    三、出仕信長


    豐臣秀吉投身織田信長麾下,是他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回到尾張國後,秀吉最初隻是以足輕(下級士兵)的身份加入織田信長的隊伍。盡管起點很低,但秀吉的聰明才智很快就得到了信長的賞識,從最初的仆役逐漸晉升為下級武士,並最終成為了織田家的重要成員。


    永祿三年(1560年)前後,秀吉已經成為織田家的足輕組頭,這意味著他已經從眾多足輕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一個能夠領導其他士兵的小隊長。同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合戰中以少勝多,擊敗了今川義元的大軍,這一戰役不僅彰顯了信長的軍事才能,也為秀吉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據說,在戰後,因為秀吉表現出色,信長將淺野長勝的養女寧寧(又稱寧寧夫人)許配給了他。永祿四年(1561年),秀吉與寧寧完婚,這次婚姻不僅鞏固了他在織田家的地位,也為他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隨著織田信長勢力的不斷壯大,秀吉也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地位。特別是在對美濃國的攻勢中,秀吉發揮了關鍵作用。永祿九年(1566年),織田信長為了鞏固對美濃的控製,決定修築墨俁城(現在的岐阜城)。這項任務極為艱巨,因為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而且要在敵方的眼皮底下進行。在此前,猛將柴田勝家和佐久間信盛均未能完成此任務。在此情況下,秀吉被賦予重任,在蜂須賀正勝的幫助下,他成功完成了這項工程,據傳墨俁城的建設隻用了短短的一夜時間,這一壯舉進一步加深了信長對秀吉的信任與讚賞。


    墨俁城的建成,不僅是秀吉軍事才能的體現,也是他組織能力和領導力的表現。隨後,織田信長將居城遷至小牧山城,以便更好地指揮對美濃的攻勢。而在美濃發生的另一重要事件,則是竹中半兵衛以極少數兵力占領了齋藤義龍的居城稻葉山城。盡管半兵衛後來放棄了這座城池,但秀吉意識到此人的重要性,並以“三顧茅廬”之禮邀請半兵衛加入自己的陣營。借助半兵衛的力量,秀吉成功招降了美濃三人眾(稻葉一鐵、安藤守就、氏家卜全),為織田信長最終攻占美濃鋪平了道路。


    四、炙手可熱


    永祿十一年(1568年),前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昭在美濃國尋求援助,織田信長借此機會以援助將軍家為名出兵上洛(進京)。同年,木下秀吉正式改名為羽柴秀吉。隨著信長擊敗了三好家,並擁立足利義昭為將軍,羽柴秀吉在織田家的地位也日益穩固。


    元龜二年(1570年),織田信長以違抗將軍命令為由出兵越前國朝倉家。然而,在與朝倉義景的戰鬥中,由於淺井長政的突然襲擊,織田信長被迫撤退。在撤退過程中,淺井長政背叛的跡象顯露無疑,秀吉負責殿後,確保了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安全撤離,這一事跡史稱“金崎殿後”。


    到了天正元年(1573年),秀吉在織田信長擊敗淺井長政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淺井長政自盡後,其領地歸織田家所有。這一年,三十七歲的秀吉因軍功受封為近江國今濱城(後改為長濱城)的城主,並獲得了淺井故領北近江二十二萬石的領地。這是秀吉邁向戰國群雄行列的重要一步。為了與織田家保持一致,同時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聲望,秀吉創造了一個新的苗字——羽柴,並改名為羽柴築前守秀吉。


    天正四年(1576年),秀吉支援北陸的柴田勝家對抗上杉氏,但當看到勝家處於不利局勢時,他迅速撤退,這一舉動使得柴田勝家在手取川之戰中慘敗,並受到了織田信長的不滿。盡管如此,秀吉依然繼續參與織田家的軍事行動,包括攻擊鬆永久秀的戰鬥。


    到了天正五年(1577年),隨著赤鬆則房、別所長治、小寺政職等人歸附織田信長,秀吉被委派攻略中國地方,並成為播磨國國主,駐紮在姬路城。不久之後,別所長治和荒木村重相繼背叛織田信長,秀吉與他們展開了戰鬥。


    天正七年(1579年),秀吉成功使宇喜多氏臣服於織田氏。到了天正八年(1580年),別所長治戰敗被捕,自盡而亡;荒木村重則逃離,其全家被織田信長誅殺。隨後,秀吉開始與毛利氏及山名氏交戰,並通過長時間的包圍戰術,迫使敵軍投降。在“鳥取斷糧”、“水淹高鬆城”等戰役中,秀吉利用斷糧和水攻等策略,成功攻陷了這些重要的據點,從而遏製了毛利氏向東擴展的步伐,並迫使宇喜多直家投降。


    五、中國大返還


    天正十年(1582年)發生的本能寺之變,不僅改變了日本的曆史進程,也徹底改變了羽柴秀吉的命運。當時,秀吉正率領三萬大軍在備中進行對毛利軍高鬆城的圍攻。高鬆城位於一片沼澤之中,四周都是難以穿越的濕地,這使得它成為一個易守難攻的堡壘。秀吉采納了軍師黑田孝高的建議,決定采取水攻策略。


    為了實施這一計劃,秀吉花費了大量資金雇傭當地村民,在高鬆城周圍的沼澤地帶建起了一條長達三公裏、高達七米的堤壩。通過引入河水,高鬆城變成了一個浮在水中的孤島。在水攻持續了十天之後,毛利軍的援軍——由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率領的一萬五千人終於趕到,但他們發現無法接近高鬆城,因為任何破壞堤壩的行為都會導致洪水淹沒整座城市。


    就在這個時候,明智光秀在京都發動了本能寺之變,導致織田信長及其兒子織田信忠遇害。明智光秀在事發當天還派遣了一名密使前往毛利軍,試圖勸阻他們不要投降秀吉。然而,這名密使在前往高鬆城的途中被捕,從而暴露了本能寺之變的消息。在6月3日晚上,秀吉得知了這一消息,並聽取了黑田孝高的建議,決定暫時隱瞞信長的死訊,迅速與毛利軍達成和平協議。


    6月4日,秀吉秘密派遣使者進入高鬆城,與城主談判,最終達成了城主以不傷害城內居民為條件,同意切腹自殺的協議。6月6日下午,秀吉率軍撤離高鬆城,並在當天晚上到達備前的沼城過夜。隨後,他沿著預定路線迅速返回,於6月7日抵達姬路城,6月9日清晨從姬路城出發,6月13日便趕到了山崎。


    6月13日下午四點,在一場突如其來的雨中,秀吉與明智光秀的軍隊展開激戰。僅僅兩個小時後,秀吉便擊敗了明智光秀的軍隊。光秀在逃跑途中被獵殺落難武士的村民殺死。山崎之戰的勝利不僅為秀吉贏得了聲譽,也使他成為織田信長的實質繼承者。


    然而,織田家內部的權力爭奪並沒有因此結束。隨著信長的去世,織田家內部出現了分裂,主要形成了以柴田勝家、織田信雄、織田信孝以及羽柴秀吉為代表的幾個派係。


    六、樹立政權


    在本能寺之變後,羽柴秀吉迅速控製了局勢,並在清洲會議中確立了自己的主導地位。清洲會議是織田信長去世後,織田家內部關於繼承問題的一次重要會議。會上,秀吉得到了丹羽長秀和池田恒興的支持,這三位與柴田勝家共同被視為織田家的主要繼承候選人。在會議中,秀吉巧妙地爭取到了多數織田族人與家臣的支持,成功地擁立了尚在繈褓中的織田信忠的長子三法師(元服後稱織田秀信)為織田家的繼承人。


    然而,這一決策激怒了同樣有資格繼承織田家的柴田勝家,後者轉而支持織田信長的第三個兒子織田信孝,與秀吉對立。這一對立最終導致了雙方之間的直接衝突。在1583年,雙方的矛盾達到了頂點,秀吉首先迫使信孝投降,接著與柴田勝家在賤嶽進行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盡管起初柴田勝家占據優勢,但秀吉親自率軍衝鋒前線,扭轉了戰局。最終,秀吉取得了勝利,迫使柴田勝家自焚身亡。織田信孝隨後也被逼切腹自殺,而丹羽長秀和池田恒興則歸服於秀吉,至此,織田家內部反對秀吉的勢力基本被平定。


    在擊敗了柴田勝家之後,秀吉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天正十一年(1583年),秀吉在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上建造了大阪城。這座城堡因其規模宏大而被譽為“戰國無雙之城”,盡管它在防禦上也有一些弱點,但在後來的大阪冬之陣中,真田信繁對其進行了加固。遺憾的是,大阪城在慶長二十年(1615年)被德川軍燒毀,現今所見的大阪城天守則是20世紀初重建的結果。


    天正十二年(1584年),秀吉再次麵臨挑戰,這一次是由織田信長的次子織田信雄聯合德川家康發起的反抗。雙方在小牧山和長久手一帶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史稱“小牧·長久手之戰”。在戰鬥初期,秀吉雖然擁有兵力優勢,但未能迅速取勝。為了打破僵局,秀吉派遣池田恒興等部隊偷襲德川家康的領地三河國,然而,這支偷襲部隊在途中遭到了德川軍的伏擊,池田恒興以及森長可等將領戰死。


    麵對戰況不利的局麵,秀吉展現了其出色的外交才能,成功說服了織田信雄倒戈,這迫使德川家康不得不撤軍。最終,德川家康與秀吉達成了和平協議,並且家康還將自己的次子德川秀康作為人質送往秀吉處,以此表明誠意。


    七、統一日本


    小牧·長久手之戰之後,羽柴秀吉(此時已改名為豐臣秀吉)意識到了平定東國的重要性,並開始著手統一全國的計劃。天正十二年(1584年)十一月,秀吉升任從三位·權大納言,這標誌著他正式踏上了公卿之路。緊接著,在天正十三年(1585年)三月,秀吉被任命為正二位·內大臣。這一係列的升遷,不僅提高了秀吉的社會地位,也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政治上的影響力。


    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秀吉采取了一係列軍事和政治行動。首先,他派遣弟弟豐臣秀長和小早川隆景等將領進攻剛剛統一四國的長宗我部氏。利用兵力優勢,秀吉迫使長宗我部氏投降,僅保留了土佐一國的領地。與此同時,秀吉還派遣藤堂高虎的部隊平定了雜賀眾,並處死了其首領鈴木重意。此外,秀吉還派兵攻打越中國的佐佐成政,最終迫使佐佐成政不戰而降。


    同年七月十一日,秀吉利用攝家之間圍繞關白職位的爭執,成功就任從一位·關白。這一職位不僅是當時最高級別的貴族職位,也象征著秀吉在朝廷中的權威達到了頂峰。在獲得關白職位後,秀吉進一步加強了對日本各地的控製。


    天正十四年(1586年)九月九日,秀吉被正親町天皇賜予新的氏名“豐臣”,成為繼“藤原氏”、“源氏”、“平氏”、“橘氏”之後的第五大氏。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秀吉就任太政大臣,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政治上的地位。為了加強與德川家康的關係,秀吉將妹妹朝日姬嫁與家康,並將自己的母親大政所送回家康處作為人質,從而確保了德川家康的忠誠。


    天正十五年(1587年),九州大名大友宗麟請求秀吉支援,秀吉隨即派遣豐臣秀長率領大軍進攻島津氏。通過一係列戰役,島津氏最終被降服,並被分配到薩摩和大隅兩國。同年,秀吉頒布了禁止基督教傳播的法令,開啟了日本的禁教鎖國政策。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秀吉在天正十六年(1588年)實行了“刀狩令”,收繳民間武器,實施兵農分離,這一政策有效地加強了對武士階層的控製。從天正十七年(1589年)到天正十八年(1590年),秀吉發動了小田原之戰,最終消滅了後北條氏,基本上實現了日本的統一。


    在小田原之戰中,秀吉率二十萬大軍進攻後北條氏,攻陷了北條氏的多個支城,並逐漸逼近小田原城。最終,北條氏政、北條氏直父子開城投降。戰後,秀吉重新劃分了各大名的領土,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日本的統治地位。


    天正十九年(1591年),秀吉將關白之位讓給外甥豐臣秀次,並自稱為太閣。同年,他還發動了平定九戶政實之亂的戰役,派遣了蒲生氏鄉、淺野長政及石田三成聯同東北地方的大名平定了叛亂。此外,秀吉還命令茶人千利休切腹自盡,但具體原因至今仍不明朗。


    八、征伐朝鮮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國家迎來了相對和平的時期。然而,秀吉並不滿足於現狀,他懷有一個更大的夢想——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他的目標首先是征服朝鮮,進而征服中國,最終征服印度。這一野心在文祿元年(1592年)付諸實踐,秀吉派遣14萬大軍征伐朝鮮,其中以西日本諸大名為主,由宇喜多秀家擔任元帥,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為先鋒,九鬼嘉隆為水軍指揮官,共出動步兵14萬,水軍8250人,戰艦700餘艘。


    戰爭初期,日軍憑借其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先進的火槍技術,迅速攻占了朝鮮的多個重要城市。1592年4月,日軍在釜山、慶州一線登陸,拉開了侵略朝鮮的序幕。日軍的攻勢異常猛烈,以極快的速度攻占了朝鮮王京漢城和平壤,隨後迅速推進至朝鮮北部,直逼明朝邊境。朝鮮國王李昖見勢不妙,立即向明朝求援。


    麵對朝鮮的緊急求援,明神宗決定出兵援助。1592年12月26日,明朝派遣遼東總兵李如鬆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率兵四萬餘人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抗擊日軍。明軍與朝鮮軍隊聯手,對日軍展開了反擊。


    1593年1月,明軍在李如鬆的指揮下,成功收複了平壤。這場戰役中,明軍的火器和騎兵發揮了重要作用,日軍的攻勢受到嚴重阻礙。平壤之戰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朝鮮和明朝的士氣,也迫使秀吉不得不重新考慮其戰略。


    在平壤之戰後,豐臣秀吉意識到短期內無法實現征服朝鮮的目標,遂與明朝展開和談。和談過程中,秀吉提出了一係列誇張的要求,包括遷都北京、將北京周邊10“國”之地獻為禦用,賜公卿以俸祿,賜其部下以10倍於原有領地,甚至任命豐臣秀次為大唐(中國)關白,日本關白由羽柴秀秋或宇喜多秀家擔任,朝鮮則交給羽柴秀勝或宇喜多秀家統治。這些要求顯然過於苛刻,最終未能得到明朝的接受。


    盡管第一次入侵未能實現其目標,秀吉並未放棄。文祿四年(1595年),他再次策劃了第二次入侵朝鮮的行動。然而,此時的秀吉已經年邁多病,加之國內局勢不穩,第二次入侵同樣未能取得顯著成果。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日軍在朝鮮的戰事也逐漸偃旗息鼓。


    在征伐朝鮮的過程中,豐臣秀吉的國內政治局勢也開始動蕩。文祿四年(1595年),秀吉將豐臣秀次流放到高野山,並最終賜死。豐臣秀次的支持者,如前野長康等人,也被迫切腹自盡。這一係列行動的原因複雜,一方麵可能是為了消除潛在的政敵,另一方麵則是為了確保年幼的次子豐臣秀賴能夠順利繼承家業。


    九、晚年


    慶長三年(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因病在伏見城逝世。臨終前,秀吉深知自己的幼子豐臣秀賴(とよとみ ひでより)尚未成年,無法獨自承擔治理國家的重任,因此他精心安排了五大老輔佐秀賴,以確保豐臣政權能夠延續。這五大老分別是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毛利輝元和上杉景勝。秀吉的這一安排旨在通過合議製度來平衡各方勢力,尤其是抑製德川家康的崛起,以維護豐臣家的統治地位。


    秀吉去世後,五大老和五奉行(石田三成、增田長盛、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和淺野長政)迅速行動,確保國內局勢的穩定。特別是石田三成,作為五奉行之首,負責處理秀吉去世後的各項事務。為了防止消息泄露引發混亂,石田三成和其他奉行們隱瞞了秀吉的死訊,繼續指揮入侵朝鮮的日軍與明朝議和,並逐步撤軍。這場戰爭對日本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不僅削弱了豐臣家的實力,還為德川家康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盡管秀吉在臨終前做了周密的安排,但五大老之間的權力平衡很快被打破。德川家康在五大老中最具影響力,他的勢力逐漸增強,開始與其他四位老臣產生分歧。前田利家作為秀吉的忠實支持者,原本是製衡德川家康的關鍵人物,但他在慶長四年(1599年)去世,使得德川家康的勢力更加無人能製。


    隨著前田利家的去世,豐臣家內部的權力鬥爭變得更加激烈。石田三成作為五奉行之首,開始與德川家康對立,雙方各自籠絡勢力。石田三成主張維護豐臣家的統治,而德川家康則希望掌握更多權力。這種對立最終導致了兩大陣營的形成:東軍以德川家康為首,西軍以毛利輝元為首。


    慶長五年(1600年),兩軍在關原展開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史稱關原合戰。在這場戰役中,德川家康的東軍憑借精良的準備和戰略優勢,最終擊敗了毛利輝元的西軍。關原合戰的勝利不僅鞏固了德川家康的地位,也為他後來建立江戶幕府奠定了基礎。


    關原合戰後,德川家康的勢力達到了頂峰。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正式建立了江戶幕府。這一任命標誌著豐臣家的統治正式結束,德川家康成為日本新的統治者。豐臣家的勢力逐漸衰落,最終在慶長十九年(1614年)至慶長二十年(1615年)的大阪冬之陣和大阪夏之陣中被徹底消滅。這兩場戰役中,德川家康的軍隊徹底摧毀了豐臣家的最後抵抗,豐臣秀賴自殺,豐臣家徹底滅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之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之羽並收藏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