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進場以後,跟上一期一樣,都不需要事先活躍氣氛,他們本身的情緒已經相當高漲了。
主持人上場以後,還未熱場的現場便爆發了熱烈的掌聲。
遲興微微鞠躬,感慨的說道:“感謝大家的掌聲,這掌聲是對我們節目最大的肯定。”
聽見這掌聲,靳木桐也被感動到了,網上的好評如潮雖然她也看到了,隻是總覺得沒什麽真實的感覺,可現場觀眾的掌聲已經說明了一切,他們的喜歡溢於言表,感染了現場的每一個人。
“今天首先為我們帶來講述環節短篇的便是靳木桐。上一期節目當中,她選擇了一種相當特殊的藏品,鴿哨。讓我們來看看,她究竟要如何講述鴿哨的故事。”
北京的街頭,太陽逐漸升起,胡同口的小販開始擺攤,一個老頭騎著老舊的自行車在胡同口停下。
“給我來碗麵茶!”他叫道。
“好嘞!”
小販將一個餅,一碗麵茶打包了遞給了他。
付款以後,老頭騎車進了胡同,沒走多遠,便看見一家小店,小店剛開門不久,一個人坐在裏麵埋頭雕刻著什麽。
老頭將自行車停在院子裏,拎著麵茶走進小店。
“老王,你要的麵茶。”
“謝了,幫我放桌上。”
“我最近新得了幾隻鴿子,剛訓飛的差不多了,帶來給你瞧瞧。”
北京胡同裏尋常發生的一幕就這麽娓娓道來,整部片子拍的十分有北京的韻味。
當鴿子飛起,鴿哨聲在北京上空響起的時候,過路的行人抬頭張望,現場的觀眾也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部片子很是日常,也很簡單,卻如同一杯清茶,讓人清冽到了心裏,看完內心也是暖暖的,跟著進入了北京養鴿人的尋常生活。
靳木桐的旁白響起:“臨走的時候,我問了王師傅一個問題,如今的客人逐漸減少,小店的經營日漸艱難,你打算做到什麽時候呢?”
這時畫麵中出現了王師傅的臉,他臉上的笑容樸實:“以前生意好的時候也就圖一樂子,也沒想過要賺多少錢。以後隻要還有一個客人願意來,我便能為他開著。我也有個小心願,希望能堅持到這門手藝找到傳人的時候,那樣,就算我不做了,將來北京的天空,也能響起鴿哨聲。”
一番話說得現場觀眾感慨萬千,再度鼓掌,為王師傅的堅持,也為這清新的短片。
第181章
接下來便是鄒海寧講述的環節, 今天他選擇的也是以小電影的方式呈現故事。
幕布徐徐拉起, 熒幕亮起,伴隨著戰火的炮聲,一個男聲響起。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本開始全麵侵華戰爭。早在四年前,北平紫禁城運出了第一路南遷文物,這些文物光打包就花了半年時間, 每箱文物都有紙、稻草、棉花保護著, 除了木箱, 有些特別貴重的文物外甚至套上了鐵箱。一隊隊車馬, 從神武門出發,將這些國寶運出了紫禁城。跟著文物出京的,還有當時的文物保護者, 故宮人。”
“這是最重要的一批, 運到南京,務必保證它們的安全!”
“是!保證完成任務!可是……南京就真的安全嗎?”
那人頓了頓:“很難講, 不過,我會盡快找到合適的地方,一旦有備選的藏寶處, 我會第一時間通知你們。”
“好, 請上峰放心!我一定會護國寶安全!”
四年後的1937年, 南京淪陷……
國寶被迫從南京遷出,分三路往西部遷移。
其中負責南線的一名護寶人名叫黃源,他自打接受了這個秘密任務以後, 便隻能離開自己剛結婚不久的妻子,踏上了這條艱辛無比的道路。
他的孩子還在繈褓之中,他也舍不得,隻是,傾巢之下焉有完卵,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舍不得也隻能舍,一路跟隨八十箱文物來到了貴州安順,在這裏,他奉命駐守在華嚴洞,守護著一箱箱珍貴的墨寶。
這八十箱文物,雖然是三線西遷文物中最少的,卻也是最珍貴的。這裏麵甚至有書法家王羲之的墨寶,有宋徽宗趙佶所繪製的《臘梅山禽》,有無數的名家名作,他原本從小學畫畫,原本也很愛畫畫,如今卻每天駐守在這山洞邊,這仿佛便是他此生最重要的事情。
他跟著故宮人,在當地人的保護下,守著這些國寶寸步不離,隻有一次,形勢沒那麽艱難的時候,才跟著老鄉來到安順鎮上,繁華的小鎮,在戰中也迸發令人心動的勃勃生機。
黃源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見到這麽熱鬧的場景,這副景象,仿佛讓人看見了和平,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沒有日本人,沒有骨肉相離,沒有生靈塗炭,也沒有國寶不得不顛沛流離,來到這裏。
他仿佛隻是不小心闖入的普通過客,看著這些人們。
在鎮上,他沒買什麽東西,隻買了筆墨紙硯。
戰時條件有限,不過依舊能買到這些品質不太好的紙筆,不過這些已經足夠。
回到華嚴洞,黃源畫下了安順鎮上的看到的那些場景,並命名《安順牛場》。
畫麵再閃現,突然來到了現代。
2011年一名台灣的老人在博客上登出了一張照片,照片上的畫便是《安順牛場》,這張畫被貴州省的一本雜誌編輯看到後,得到老人許可,將這畫刊登在了雜誌上。
這副畫很快便引起了轟動,因為這畫上的人物有上百個,場景足足有數十個,有當時各種民族,各種職業的人,老人、學生、商販、軍人、傳教士等等。可以說是安順版的清明上河圖。
隻是,這幅畫讓人震驚,這個畫家卻一點名氣都沒有。
黃源?
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這個人都不曾在畫壇留下過自己的名字。
這樣才華的人,怎麽會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現在安順這個地方,卻這麽多年完全沒有留下一點痕跡?
這幅畫雖是照片版的,但是清晰度非常好,署名清晰。
一位年輕人找到了雜誌社,說想要了解這位黃源的詳細信息。一段塵封的曆史就此揭開。
年輕人聯係上了老人,想要知道畫這幅畫的人在哪裏。
老人惋惜說道:“哎,這是我的老友,多年前便去世了。孩子,你跟他有什麽關係呢?”
年輕人頓時淚流滿麵:“這位黃源先生,極有可能便是我的爺爺,我父親在世時,最大的心願便是找到他去了台灣音訊全無的父親。沒想到,找了很多年,終於在這幅畫上看到了他的名字。”
老人深知這事情嚴重,帶著畫來到安順,見到了這位年輕人。
年輕人手中拿著爺爺年輕時的照片,老人這才老淚縱橫:“這便是黃源,是我的好友。”
年輕人歎息著說道:“當年家裏人都到處找他,找不到,隻當他在保衛南京的時候就犧牲了,沒想到他竟然來過安順,可是他為什麽要來安順呢?還畫了這幅畫。”
老人擦了擦臉上的淚水說道:“孩子,你爺爺當初因為送故宮的文物才來的安順啊!我們都是故宮人,那時候為了保護文物,不得不隱姓埋名,如果不是留下了這幅畫,他當年拚死保護文物的過去無人知曉。”
畫麵又回到了抗戰時期,黃源剛剛完成這幅畫,旁邊一個年輕人笑著說道:“你這畫的好像比安順鎮上的還要繁華呢。”
黃源說道:“我希望有一天,我能送文物回到故宮,然後我能帶著妻子孩子能再來一趟安順,那時候,這裏擁有真正的繁華,我們也能成為這繁華的一員。”
畫麵定格在這裏,旁白響起:“很可惜,黃源的心願沒能達成,他跟家人失聯多年,直到去世,他再也沒能回到安順。而他守護的那八十箱文物,也被送到了台北,如今存放在了台北故宮。不過,他的家人沒有忘記他,去年,他的家人將黃源的骨灰接回了家鄉安葬,回家之前,他的孫子帶著他再度來到安順集市,也算是圓了他多年前的一個夢想。”
燈光亮起,現場所有人都十分安靜,似乎都沉浸在那段令人悵然的曆史當中。
遲興忍不住問紀鬆柏:“紀教授,你也是故宮人,你對這個故事怎麽看?”
紀鬆柏想了想說道:“無論是哪個時候,故宮人始終用生命守護這些珍貴的文物,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我想對當年為保護故宮文物獻出寶貴青春甚至生命的前輩們致敬。希望他們能放心,如今無論在故宮,還是台北故宮,他們當年守護過的文物都被完好的保護著。”
現場響起了掌聲,這掌聲裏,似乎還有抽泣的聲音。
遲興又看向鄒海寧:“你當時怎麽想到講述黃源的故事呢?”
鄒海寧說道:“其實我原本想要講述《快雪時晴帖》的故事,可是在搜集素材的過程中,無意間看見了這個認親的故事,被深深感動。我覺得《安順牛場》要比《快雪時晴帖》還能代表華嚴洞的故事。”
靳木桐看到這裏也由衷鼓掌,黃源隱姓埋名,為守護國寶奉獻一生,隻留下了這一副畫,最後隻能通過一幅畫,讓他和骨肉團聚,如今的人實在很難想象當初的先輩為國寶奉獻精神,不過好在,故事留下來了,也終究會流傳下去。
這個故事有點點沉重,接下來便輪到祁珩了。
他講述的是八大山人《孤鳥圖》的修複過程。
靳木桐覺得有些小忐忑,畢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影片中表現的如何。
此時的任嘉瑜按照流程已經在後台準備了,因為隻有她的講述環節是現場演繹,她為此彩排了很多次,務必要達到萬無一失才行。
錄製現場,外麵影片已經放到一半了,任嘉瑜偷偷看了看,觀眾們的表現雖然非常專注,不過情緒似乎波動不是很大,也就是說,祁珩拍攝的影片觀眾喜歡的程度還未可知,她心中暗暗一喜,隻要祁珩發揮一般,今天hold住全場的那個人就是她了。
此時,導演過來再跟她交代了一下要注意的走位、打光等情況。
任嘉瑜已經有些按捺不住了。
祁珩的短片結束以後,按照流程並不是直接錄製觀眾的反應,反應部分是直接錄製的,隻需要錄製嘉賓和主持人的反應,很快就要進入她的環節。
這個時候,似乎有什麽意外發生,錄製被暫時中止,現場觀眾議論紛紛,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麽。
任嘉瑜忍不住再度探頭看去,隻見紀鬆柏正在台下跟伊導演說著什麽。
她隻聽到一句:“美人枕環節不用錄了。”
第182章
《民間的寶藏》本期錄製的第三位講述的嘉賓是祁珩,他帶來的短片非常特別。
首先,這個短片呈現的是八大山人的《孤鳥圖》的修複過程,這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個很少能接觸到的領域。
其次,短片拍攝的主人公,便是現場的一位專家,和一位人氣嘉賓靳木桐。
最近的幾期節目中,靳木桐的表現非常亮點,這就讓這個短片更令人期待了。
古琴配樂響起,鏡頭沿著紫禁城長長的走廊一路往前,鏡頭裏是個年輕女孩的背影。
她一路走進了紫禁城中的西三所,一隻貓蹲在花壇中,女孩衝它打招呼:“鼇拜,你今天來的這麽早?景陽宮的老鼠都抓完了麽?”
那貓耳朵動了動,腦袋挪開,一副並不想要回答的模樣。
不過隨著女孩走過,它有些不情願的站起來,跟著她往裏走。
路上逐漸遇見不少人,女孩跟他們一一打過招呼。
祁珩略帶磁性的嗓音響起:“這是故宮文物修複工作者平常的一天早上。不過,今天對於靳木桐來說,是個不太平常的一天,因為今天她將開始著手修複剛剛在節目中麵世的八大山人真跡《孤鳥圖》。”
接著便是靳木桐跟師父紀鬆柏討論的場景,兩人言簡意賅,並沒有討論多久便將分工定了下來,靳木桐從匣子裏將這幅珍貴的畫拿了出來,開始著手修複。
影片中,隨著時間的推進,一幅殘破的畫逐漸被修複的越來越完好,而影片的節奏一直未變,是一種淡淡的平鋪直敘的手法進行拍攝,可觀眾們卻看得十分投入,津津有味。
這和之前守護國寶的故事相比,雖然更加日常一些,卻也相當引人入勝,令人回味無窮。
影片播完,現場觀眾爆發了熱烈的掌聲。
“哇,真不錯。”
“沒想到靳木桐這麽有才華,之前我以為她會文物修複隻是炒作的噱頭呢。”
“哇,紀教授的徒弟果然厲害,這畫在她手裏已經修複的差不多了。跟之前完全不像是同一幅畫!”
“紀教授的全色也超級厲害,簡直化腐朽為神奇。”
主持人上場以後,還未熱場的現場便爆發了熱烈的掌聲。
遲興微微鞠躬,感慨的說道:“感謝大家的掌聲,這掌聲是對我們節目最大的肯定。”
聽見這掌聲,靳木桐也被感動到了,網上的好評如潮雖然她也看到了,隻是總覺得沒什麽真實的感覺,可現場觀眾的掌聲已經說明了一切,他們的喜歡溢於言表,感染了現場的每一個人。
“今天首先為我們帶來講述環節短篇的便是靳木桐。上一期節目當中,她選擇了一種相當特殊的藏品,鴿哨。讓我們來看看,她究竟要如何講述鴿哨的故事。”
北京的街頭,太陽逐漸升起,胡同口的小販開始擺攤,一個老頭騎著老舊的自行車在胡同口停下。
“給我來碗麵茶!”他叫道。
“好嘞!”
小販將一個餅,一碗麵茶打包了遞給了他。
付款以後,老頭騎車進了胡同,沒走多遠,便看見一家小店,小店剛開門不久,一個人坐在裏麵埋頭雕刻著什麽。
老頭將自行車停在院子裏,拎著麵茶走進小店。
“老王,你要的麵茶。”
“謝了,幫我放桌上。”
“我最近新得了幾隻鴿子,剛訓飛的差不多了,帶來給你瞧瞧。”
北京胡同裏尋常發生的一幕就這麽娓娓道來,整部片子拍的十分有北京的韻味。
當鴿子飛起,鴿哨聲在北京上空響起的時候,過路的行人抬頭張望,現場的觀眾也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部片子很是日常,也很簡單,卻如同一杯清茶,讓人清冽到了心裏,看完內心也是暖暖的,跟著進入了北京養鴿人的尋常生活。
靳木桐的旁白響起:“臨走的時候,我問了王師傅一個問題,如今的客人逐漸減少,小店的經營日漸艱難,你打算做到什麽時候呢?”
這時畫麵中出現了王師傅的臉,他臉上的笑容樸實:“以前生意好的時候也就圖一樂子,也沒想過要賺多少錢。以後隻要還有一個客人願意來,我便能為他開著。我也有個小心願,希望能堅持到這門手藝找到傳人的時候,那樣,就算我不做了,將來北京的天空,也能響起鴿哨聲。”
一番話說得現場觀眾感慨萬千,再度鼓掌,為王師傅的堅持,也為這清新的短片。
第181章
接下來便是鄒海寧講述的環節, 今天他選擇的也是以小電影的方式呈現故事。
幕布徐徐拉起, 熒幕亮起,伴隨著戰火的炮聲,一個男聲響起。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本開始全麵侵華戰爭。早在四年前,北平紫禁城運出了第一路南遷文物,這些文物光打包就花了半年時間, 每箱文物都有紙、稻草、棉花保護著, 除了木箱, 有些特別貴重的文物外甚至套上了鐵箱。一隊隊車馬, 從神武門出發,將這些國寶運出了紫禁城。跟著文物出京的,還有當時的文物保護者, 故宮人。”
“這是最重要的一批, 運到南京,務必保證它們的安全!”
“是!保證完成任務!可是……南京就真的安全嗎?”
那人頓了頓:“很難講, 不過,我會盡快找到合適的地方,一旦有備選的藏寶處, 我會第一時間通知你們。”
“好, 請上峰放心!我一定會護國寶安全!”
四年後的1937年, 南京淪陷……
國寶被迫從南京遷出,分三路往西部遷移。
其中負責南線的一名護寶人名叫黃源,他自打接受了這個秘密任務以後, 便隻能離開自己剛結婚不久的妻子,踏上了這條艱辛無比的道路。
他的孩子還在繈褓之中,他也舍不得,隻是,傾巢之下焉有完卵,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舍不得也隻能舍,一路跟隨八十箱文物來到了貴州安順,在這裏,他奉命駐守在華嚴洞,守護著一箱箱珍貴的墨寶。
這八十箱文物,雖然是三線西遷文物中最少的,卻也是最珍貴的。這裏麵甚至有書法家王羲之的墨寶,有宋徽宗趙佶所繪製的《臘梅山禽》,有無數的名家名作,他原本從小學畫畫,原本也很愛畫畫,如今卻每天駐守在這山洞邊,這仿佛便是他此生最重要的事情。
他跟著故宮人,在當地人的保護下,守著這些國寶寸步不離,隻有一次,形勢沒那麽艱難的時候,才跟著老鄉來到安順鎮上,繁華的小鎮,在戰中也迸發令人心動的勃勃生機。
黃源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見到這麽熱鬧的場景,這副景象,仿佛讓人看見了和平,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沒有日本人,沒有骨肉相離,沒有生靈塗炭,也沒有國寶不得不顛沛流離,來到這裏。
他仿佛隻是不小心闖入的普通過客,看著這些人們。
在鎮上,他沒買什麽東西,隻買了筆墨紙硯。
戰時條件有限,不過依舊能買到這些品質不太好的紙筆,不過這些已經足夠。
回到華嚴洞,黃源畫下了安順鎮上的看到的那些場景,並命名《安順牛場》。
畫麵再閃現,突然來到了現代。
2011年一名台灣的老人在博客上登出了一張照片,照片上的畫便是《安順牛場》,這張畫被貴州省的一本雜誌編輯看到後,得到老人許可,將這畫刊登在了雜誌上。
這副畫很快便引起了轟動,因為這畫上的人物有上百個,場景足足有數十個,有當時各種民族,各種職業的人,老人、學生、商販、軍人、傳教士等等。可以說是安順版的清明上河圖。
隻是,這幅畫讓人震驚,這個畫家卻一點名氣都沒有。
黃源?
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這個人都不曾在畫壇留下過自己的名字。
這樣才華的人,怎麽會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現在安順這個地方,卻這麽多年完全沒有留下一點痕跡?
這幅畫雖是照片版的,但是清晰度非常好,署名清晰。
一位年輕人找到了雜誌社,說想要了解這位黃源的詳細信息。一段塵封的曆史就此揭開。
年輕人聯係上了老人,想要知道畫這幅畫的人在哪裏。
老人惋惜說道:“哎,這是我的老友,多年前便去世了。孩子,你跟他有什麽關係呢?”
年輕人頓時淚流滿麵:“這位黃源先生,極有可能便是我的爺爺,我父親在世時,最大的心願便是找到他去了台灣音訊全無的父親。沒想到,找了很多年,終於在這幅畫上看到了他的名字。”
老人深知這事情嚴重,帶著畫來到安順,見到了這位年輕人。
年輕人手中拿著爺爺年輕時的照片,老人這才老淚縱橫:“這便是黃源,是我的好友。”
年輕人歎息著說道:“當年家裏人都到處找他,找不到,隻當他在保衛南京的時候就犧牲了,沒想到他竟然來過安順,可是他為什麽要來安順呢?還畫了這幅畫。”
老人擦了擦臉上的淚水說道:“孩子,你爺爺當初因為送故宮的文物才來的安順啊!我們都是故宮人,那時候為了保護文物,不得不隱姓埋名,如果不是留下了這幅畫,他當年拚死保護文物的過去無人知曉。”
畫麵又回到了抗戰時期,黃源剛剛完成這幅畫,旁邊一個年輕人笑著說道:“你這畫的好像比安順鎮上的還要繁華呢。”
黃源說道:“我希望有一天,我能送文物回到故宮,然後我能帶著妻子孩子能再來一趟安順,那時候,這裏擁有真正的繁華,我們也能成為這繁華的一員。”
畫麵定格在這裏,旁白響起:“很可惜,黃源的心願沒能達成,他跟家人失聯多年,直到去世,他再也沒能回到安順。而他守護的那八十箱文物,也被送到了台北,如今存放在了台北故宮。不過,他的家人沒有忘記他,去年,他的家人將黃源的骨灰接回了家鄉安葬,回家之前,他的孫子帶著他再度來到安順集市,也算是圓了他多年前的一個夢想。”
燈光亮起,現場所有人都十分安靜,似乎都沉浸在那段令人悵然的曆史當中。
遲興忍不住問紀鬆柏:“紀教授,你也是故宮人,你對這個故事怎麽看?”
紀鬆柏想了想說道:“無論是哪個時候,故宮人始終用生命守護這些珍貴的文物,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我想對當年為保護故宮文物獻出寶貴青春甚至生命的前輩們致敬。希望他們能放心,如今無論在故宮,還是台北故宮,他們當年守護過的文物都被完好的保護著。”
現場響起了掌聲,這掌聲裏,似乎還有抽泣的聲音。
遲興又看向鄒海寧:“你當時怎麽想到講述黃源的故事呢?”
鄒海寧說道:“其實我原本想要講述《快雪時晴帖》的故事,可是在搜集素材的過程中,無意間看見了這個認親的故事,被深深感動。我覺得《安順牛場》要比《快雪時晴帖》還能代表華嚴洞的故事。”
靳木桐看到這裏也由衷鼓掌,黃源隱姓埋名,為守護國寶奉獻一生,隻留下了這一副畫,最後隻能通過一幅畫,讓他和骨肉團聚,如今的人實在很難想象當初的先輩為國寶奉獻精神,不過好在,故事留下來了,也終究會流傳下去。
這個故事有點點沉重,接下來便輪到祁珩了。
他講述的是八大山人《孤鳥圖》的修複過程。
靳木桐覺得有些小忐忑,畢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影片中表現的如何。
此時的任嘉瑜按照流程已經在後台準備了,因為隻有她的講述環節是現場演繹,她為此彩排了很多次,務必要達到萬無一失才行。
錄製現場,外麵影片已經放到一半了,任嘉瑜偷偷看了看,觀眾們的表現雖然非常專注,不過情緒似乎波動不是很大,也就是說,祁珩拍攝的影片觀眾喜歡的程度還未可知,她心中暗暗一喜,隻要祁珩發揮一般,今天hold住全場的那個人就是她了。
此時,導演過來再跟她交代了一下要注意的走位、打光等情況。
任嘉瑜已經有些按捺不住了。
祁珩的短片結束以後,按照流程並不是直接錄製觀眾的反應,反應部分是直接錄製的,隻需要錄製嘉賓和主持人的反應,很快就要進入她的環節。
這個時候,似乎有什麽意外發生,錄製被暫時中止,現場觀眾議論紛紛,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麽。
任嘉瑜忍不住再度探頭看去,隻見紀鬆柏正在台下跟伊導演說著什麽。
她隻聽到一句:“美人枕環節不用錄了。”
第182章
《民間的寶藏》本期錄製的第三位講述的嘉賓是祁珩,他帶來的短片非常特別。
首先,這個短片呈現的是八大山人的《孤鳥圖》的修複過程,這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個很少能接觸到的領域。
其次,短片拍攝的主人公,便是現場的一位專家,和一位人氣嘉賓靳木桐。
最近的幾期節目中,靳木桐的表現非常亮點,這就讓這個短片更令人期待了。
古琴配樂響起,鏡頭沿著紫禁城長長的走廊一路往前,鏡頭裏是個年輕女孩的背影。
她一路走進了紫禁城中的西三所,一隻貓蹲在花壇中,女孩衝它打招呼:“鼇拜,你今天來的這麽早?景陽宮的老鼠都抓完了麽?”
那貓耳朵動了動,腦袋挪開,一副並不想要回答的模樣。
不過隨著女孩走過,它有些不情願的站起來,跟著她往裏走。
路上逐漸遇見不少人,女孩跟他們一一打過招呼。
祁珩略帶磁性的嗓音響起:“這是故宮文物修複工作者平常的一天早上。不過,今天對於靳木桐來說,是個不太平常的一天,因為今天她將開始著手修複剛剛在節目中麵世的八大山人真跡《孤鳥圖》。”
接著便是靳木桐跟師父紀鬆柏討論的場景,兩人言簡意賅,並沒有討論多久便將分工定了下來,靳木桐從匣子裏將這幅珍貴的畫拿了出來,開始著手修複。
影片中,隨著時間的推進,一幅殘破的畫逐漸被修複的越來越完好,而影片的節奏一直未變,是一種淡淡的平鋪直敘的手法進行拍攝,可觀眾們卻看得十分投入,津津有味。
這和之前守護國寶的故事相比,雖然更加日常一些,卻也相當引人入勝,令人回味無窮。
影片播完,現場觀眾爆發了熱烈的掌聲。
“哇,真不錯。”
“沒想到靳木桐這麽有才華,之前我以為她會文物修複隻是炒作的噱頭呢。”
“哇,紀教授的徒弟果然厲害,這畫在她手裏已經修複的差不多了。跟之前完全不像是同一幅畫!”
“紀教授的全色也超級厲害,簡直化腐朽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