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阿斯塔菲耶夫的《魚王》,就聽到他沉重的歎息。北國的莽原簡直是一個謎。黑色的森林直鋪到更空曠的凍土荒原,這是一個謎。河流向北流去,不知所終,這是同一個謎。一個人向森林走去,不知道為什麽,這也是同一個謎。河邊上有一座巨石,水下的沉木千年不腐,這還是同一個謎。空曠、孤寂、白色的冰雪世界令人神往,這就是那個謎。
這樣的謎不僅在北方存在,當年高更脫下文明的外衣,走進一張熱帶的風情畫。熱風、棕色的土著人、密集的草木也許更令人神往。生命是從濕熱裏造出來。也許留在南方更靠近生命的本原?高更也許走到了謎底?我們從他的畫上看到星光塗藍了的軀體,看到黑色詭異的火,看到熱帶人神秘的舞蹈,也許這就是他發出的信息?但是這信息對我們來說太隔膜了。提到高更,我又想起《月亮與六便士》,毛姆和阿斯塔菲耶夫一樣,感覺到未知世界的魅力,而且發出了起跑線上的歎息。可惜他沒有足夠的悟性與勇氣,像高更那樣深入那個世界,但是毛姆畢竟指出了那條線,比阿斯塔菲耶夫又強了一些。
但是《魚王》畢竟是本了不起的書。除了給評論家提供素材,它還指出:冷與熱有同等的魅力,離群索居與過原始生活有同等的魅力,空曠無際與密集生長有同等的魅力。如湯因比所雲,我們生活在陽的時期。在史前陰的時期,人類散居於地球上,據有空間,也向空間學習。殺戮生命,也向生命學習。如今我們擁擠在一起,周圍的生命除了人,就是可食的肉類。也許這真的值得惋惜。
道德
正如評論家所指出的,《魚王》是一部道德文章(我認為它不隻是道德文章)。在“道德”小說中,作家進行道德思辯,又對人物進行道德評判,雖然我喜歡《魚王》,但我必須承認,其中的道德思辯叫我頭疼。
在阿斯塔菲耶夫筆下,他所鍾愛的西伯利亞的自然環境,隱隱具有上帝的雛形。這種信仰值得讚美,可惜有時達到偏執的程度,作者對從其他地方來到西伯利亞,又不知愛惜自然環境的“城裏人”,有一份不合情理的仇恨,於是字裏行間透出討伐異教徒的意思來。
人
在道德文章裏,作家對人作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是頌揚的工具,也是殺戮的工具。作家給正義者戴上花環,還把不正義者送上刑台,淩遲處死,以恣快意。在行使這種特權時,很少有作家不暴露出人性中卑劣的一麵。在實際生活中,人們處死一個人,還給他申辯與懺悔的機會,而道德作家宣布一個人的死刑,則往往不容他申辯,隻是剝奪他的一切優點,誇大一切缺點,把他置於禽獸不如的地位。
《魚王》雖然被評論家列入道德文章一類,卻沒有太淩厲的殺氣。在厚厚一本書裏,作家隻活剮了一個叫戈加.蓋爾采夫的,殺法也算不得毒辣。而對盜魚人柯曼采夫之流,作者隻是大加鞭撻,沒有舉起屠刀,這在前蘇聯作家中尤其難能可貴。阿斯塔菲耶夫幾乎具有真正大作家必不可少的悲天憫人的氣概。
精彩段落
全書最精彩的一章,是“魚王”一章。盜魚賊伊格納齊依奇在江上下了排鉤(對於魚兒來說,這是相當於化骨綿掌的陰毒手段),鉤中了魚王。在收鉤時,伊格納齊依奇(這個惡棍)不小心也糾纏到排鉤裏,被拉下水去,處於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境地。這時該惡棍想起了平生所做的惡事,想到其中最卑劣的一件事是淩辱了愛他的姑娘:
他讓那惟命是從的姑娘站在陡峭的和岸上,讓她轉過臉去對著河灘,拉下她身上的厚絨褲,褲子上粗針疏線縫著顏色雜亂的扣子,就是扣子給他的印象比什麽都深。
我們也能想象到那條絨褲和那些扣子,這裏深藏著多少辛酸!作家的仁厚之處在於叫該惡棍也感到了這份辛酸。雖然他還是把姑娘踢下水去了,但是在最後的時刻,他又想起這些事情,承擔了自己的罪孽:
你就讓這個女人擺脫掉你,擺脫掉你犯下的永世難饒的罪過吧!在此之前你要承受全部苦難,為了自己,也為了天地間那些此時此刻尚在作踐婦女,糟蹋她們的人。
對於做過的惡事,不是靠請求對方原諒來解脫,也不歸於忘卻,而是自己來承擔良心的譴責,這是何等坦蕩的態度!這種良知出現在該惡棍身上,又是那樣合乎情理。所以我們可以說:江上的排鉤不是道德法庭的判決,而是人性演出的舞台,這兩者在文學上的分量,真不可同日而語。
沉重的段落
全書中最夾雜不清的段落,要算“黑羽翻飛”這一章開頭所寫的一群城裏人下鄉去偷魚,然後又寫當地人有一年為了掙錢,打死了很多鳥兒。作者用卑劣行為的字眼兒形容這類行為,而對當地人的偷魚和打死少量鳥兒采取寬容的態度。細查作者的邏輯,似乎僅僅為了糊口的殺戮是可以的,而為了貪欲的殺戮是不可以的。這就讓人想起朱熹對“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和“存天理,滅人欲”的調和處理:人要吃飯,是為天理;人要美食,是為人欲。這種議論簡直貽人以笑柄。
內容.風格.整體結構
從內容來說,《魚王》是一本了不起的書,包括了很多優點。一本書隻要有足夠的優點,就是一本好書,《魚王》當然是一本好書。但是它同時也有很多缺點,有些甚至很突出。
作者同時擅長抒情和道德議論兩種風格,這是很好的,但是不分章節、不分段落寫在同一本書裏,我認為這不能算一個優點。我甚至認為這是作者思維不清晰的表現,當然這是有待商榷的說法。
《魚王》雖然被稱為長篇小說,實質上是集長篇小說、中篇小說、抒情散文、道德議論為一體的東西。其優點是容量非常之大,劣點是結構蕩然無存。當然,隻要你把一批內容匯編成集,裝訂成書,它自然就有了一個結構,但我說的不是這一種意義上的結構。我要說的是“條理明晰”、“層次分明”一類的東西。這本書在局部不缺少這種結構,但在整體上是根本沒有的。在次提出一個設想,請熟讀《魚王》的讀者思考:假如全書純以阿基姆的經曆為線索,砍去若幹章節(黑羽分飛),是不是能夠組織得更好一點?
掩卷之後
掩卷之後的議論不局限於《魚王》,但是仍由《魚王》而起。從初讀《魚王》到這次再讀《魚王》,盡管已有六年左右,我對它的興趣並未減退,這樣的書並不多,拿破侖曾雲:世間一切書中,我偏愛以血寫成者。此話頗有道理。
用我的話來說,世間一切書中,我偏愛經過一番搏鬥才寫成者,哪怕是小說(虛構類)也不例外。這種書的出現,是作家對自己的勝利,是後輩作家對先輩作家的勝利,是新出的書對已有的書的勝利。
這種勝利不能靠花拳繡腿得來,也不能靠詭異的招數、靠武林秘籍、靠插科打諢得到,而是不折不扣的比拚內力。《魚王》的魅力在於作家誠實的做人態度,對寫作一道的敬業精神,抒情時的真誠,思辯時的艱苦,而不在於他使用了“象征主義、自然主義、意識流一類方法(評論家語)”,所以我把它列入了不可多得的好書之列。
這樣的謎不僅在北方存在,當年高更脫下文明的外衣,走進一張熱帶的風情畫。熱風、棕色的土著人、密集的草木也許更令人神往。生命是從濕熱裏造出來。也許留在南方更靠近生命的本原?高更也許走到了謎底?我們從他的畫上看到星光塗藍了的軀體,看到黑色詭異的火,看到熱帶人神秘的舞蹈,也許這就是他發出的信息?但是這信息對我們來說太隔膜了。提到高更,我又想起《月亮與六便士》,毛姆和阿斯塔菲耶夫一樣,感覺到未知世界的魅力,而且發出了起跑線上的歎息。可惜他沒有足夠的悟性與勇氣,像高更那樣深入那個世界,但是毛姆畢竟指出了那條線,比阿斯塔菲耶夫又強了一些。
但是《魚王》畢竟是本了不起的書。除了給評論家提供素材,它還指出:冷與熱有同等的魅力,離群索居與過原始生活有同等的魅力,空曠無際與密集生長有同等的魅力。如湯因比所雲,我們生活在陽的時期。在史前陰的時期,人類散居於地球上,據有空間,也向空間學習。殺戮生命,也向生命學習。如今我們擁擠在一起,周圍的生命除了人,就是可食的肉類。也許這真的值得惋惜。
道德
正如評論家所指出的,《魚王》是一部道德文章(我認為它不隻是道德文章)。在“道德”小說中,作家進行道德思辯,又對人物進行道德評判,雖然我喜歡《魚王》,但我必須承認,其中的道德思辯叫我頭疼。
在阿斯塔菲耶夫筆下,他所鍾愛的西伯利亞的自然環境,隱隱具有上帝的雛形。這種信仰值得讚美,可惜有時達到偏執的程度,作者對從其他地方來到西伯利亞,又不知愛惜自然環境的“城裏人”,有一份不合情理的仇恨,於是字裏行間透出討伐異教徒的意思來。
人
在道德文章裏,作家對人作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是頌揚的工具,也是殺戮的工具。作家給正義者戴上花環,還把不正義者送上刑台,淩遲處死,以恣快意。在行使這種特權時,很少有作家不暴露出人性中卑劣的一麵。在實際生活中,人們處死一個人,還給他申辯與懺悔的機會,而道德作家宣布一個人的死刑,則往往不容他申辯,隻是剝奪他的一切優點,誇大一切缺點,把他置於禽獸不如的地位。
《魚王》雖然被評論家列入道德文章一類,卻沒有太淩厲的殺氣。在厚厚一本書裏,作家隻活剮了一個叫戈加.蓋爾采夫的,殺法也算不得毒辣。而對盜魚人柯曼采夫之流,作者隻是大加鞭撻,沒有舉起屠刀,這在前蘇聯作家中尤其難能可貴。阿斯塔菲耶夫幾乎具有真正大作家必不可少的悲天憫人的氣概。
精彩段落
全書最精彩的一章,是“魚王”一章。盜魚賊伊格納齊依奇在江上下了排鉤(對於魚兒來說,這是相當於化骨綿掌的陰毒手段),鉤中了魚王。在收鉤時,伊格納齊依奇(這個惡棍)不小心也糾纏到排鉤裏,被拉下水去,處於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境地。這時該惡棍想起了平生所做的惡事,想到其中最卑劣的一件事是淩辱了愛他的姑娘:
他讓那惟命是從的姑娘站在陡峭的和岸上,讓她轉過臉去對著河灘,拉下她身上的厚絨褲,褲子上粗針疏線縫著顏色雜亂的扣子,就是扣子給他的印象比什麽都深。
我們也能想象到那條絨褲和那些扣子,這裏深藏著多少辛酸!作家的仁厚之處在於叫該惡棍也感到了這份辛酸。雖然他還是把姑娘踢下水去了,但是在最後的時刻,他又想起這些事情,承擔了自己的罪孽:
你就讓這個女人擺脫掉你,擺脫掉你犯下的永世難饒的罪過吧!在此之前你要承受全部苦難,為了自己,也為了天地間那些此時此刻尚在作踐婦女,糟蹋她們的人。
對於做過的惡事,不是靠請求對方原諒來解脫,也不歸於忘卻,而是自己來承擔良心的譴責,這是何等坦蕩的態度!這種良知出現在該惡棍身上,又是那樣合乎情理。所以我們可以說:江上的排鉤不是道德法庭的判決,而是人性演出的舞台,這兩者在文學上的分量,真不可同日而語。
沉重的段落
全書中最夾雜不清的段落,要算“黑羽翻飛”這一章開頭所寫的一群城裏人下鄉去偷魚,然後又寫當地人有一年為了掙錢,打死了很多鳥兒。作者用卑劣行為的字眼兒形容這類行為,而對當地人的偷魚和打死少量鳥兒采取寬容的態度。細查作者的邏輯,似乎僅僅為了糊口的殺戮是可以的,而為了貪欲的殺戮是不可以的。這就讓人想起朱熹對“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和“存天理,滅人欲”的調和處理:人要吃飯,是為天理;人要美食,是為人欲。這種議論簡直貽人以笑柄。
內容.風格.整體結構
從內容來說,《魚王》是一本了不起的書,包括了很多優點。一本書隻要有足夠的優點,就是一本好書,《魚王》當然是一本好書。但是它同時也有很多缺點,有些甚至很突出。
作者同時擅長抒情和道德議論兩種風格,這是很好的,但是不分章節、不分段落寫在同一本書裏,我認為這不能算一個優點。我甚至認為這是作者思維不清晰的表現,當然這是有待商榷的說法。
《魚王》雖然被稱為長篇小說,實質上是集長篇小說、中篇小說、抒情散文、道德議論為一體的東西。其優點是容量非常之大,劣點是結構蕩然無存。當然,隻要你把一批內容匯編成集,裝訂成書,它自然就有了一個結構,但我說的不是這一種意義上的結構。我要說的是“條理明晰”、“層次分明”一類的東西。這本書在局部不缺少這種結構,但在整體上是根本沒有的。在次提出一個設想,請熟讀《魚王》的讀者思考:假如全書純以阿基姆的經曆為線索,砍去若幹章節(黑羽分飛),是不是能夠組織得更好一點?
掩卷之後
掩卷之後的議論不局限於《魚王》,但是仍由《魚王》而起。從初讀《魚王》到這次再讀《魚王》,盡管已有六年左右,我對它的興趣並未減退,這樣的書並不多,拿破侖曾雲:世間一切書中,我偏愛以血寫成者。此話頗有道理。
用我的話來說,世間一切書中,我偏愛經過一番搏鬥才寫成者,哪怕是小說(虛構類)也不例外。這種書的出現,是作家對自己的勝利,是後輩作家對先輩作家的勝利,是新出的書對已有的書的勝利。
這種勝利不能靠花拳繡腿得來,也不能靠詭異的招數、靠武林秘籍、靠插科打諢得到,而是不折不扣的比拚內力。《魚王》的魅力在於作家誠實的做人態度,對寫作一道的敬業精神,抒情時的真誠,思辯時的艱苦,而不在於他使用了“象征主義、自然主義、意識流一類方法(評論家語)”,所以我把它列入了不可多得的好書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