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總能認出皇帝身邊環繞的、卻無法使用的帝氣,交談間也能獲悉很多事。
皇帝們稱呼帝鎮為‘故鄉’‘家中’,在外麵也會談論給裏麵添置什麽。
但這不是重點。
比起帝鎮內的困獸之鬥,曹操更關注天下大勢。
雖然在宋朝時不免流俗,別人生氣他也生氣,但地府的大勢同樣也在他的關注之中。
采風使看起來沒有實權,實際上也沒有實權,偏偏能吧各種細微的端倪發現出來,選擇性的上報給閻君。
更名異姓在文壇中再創佳話,又與人習武練劍。
曹操:“這些人想要占領城池,竟然不打點我?”一點政治方麵的敏感性都沒有,居然不知道地府把權力分離,采風使負責盯緊各地輿論風氣,而鬼差負責抓人。
這批人就被人守株待兔收拾了。
又過了些年,又有人在生前沒能謀反,到了死後看地府寬泛慵懶,管束不嚴,有些蠢蠢欲動,事先做了周密的調查,得知有很多事都是采風使捅出去的。
曹操:“盯著他們。大獻慇勤,奉贈財寶,他以為我不知道這是怎麽回事嗎?”當年就有宦官想給我行賄,我五色大棍下留情了嗎?
盯了幾年,周圍也沒有什麽謠諺,主要是這些人也摸清了一點情況,就壓著周圍不許有民謠,隻有幹活時唱的歌。
曹操正準備寫封信派人送給閻君,小采風使:“使君,他們周遭沒有謠諺,咱們盯了他們這幾年,也沒發現有多大端倪,您怎麽知道他們要謀事?沒有‘風’怎麽好往上報?”
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采風的風就是這個。
曹操:“迂腐。”
就直接說了,我覺得某地要出問題,沒有證據。
閻君:哦。那個方向的雲氣的確有一點小問題,但不好確定方位——鬼魂的思想哪有絕對幹淨的,隻要不幹就不問罪,但隻要想就會影響周圍的氣。
除了這種想要占山為王的小問題之外,還有很多單純的歌謠,對某件事的推崇狂熱、對某個人強烈的憎惡或熱愛,這都是被關注的對象。
當一個人的擁躉數以萬計,登壇授課時應者如雲時,他不論想要做什麽,都很容易。有很多人願意為他/她做事,願意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種人的擁躉甚至會遍布地府的鬼差以及各部門之中,提前獲得很多內幕消息。
別人覺得他的生活單調乏味,就年複一年的審查各地謠諺,但他自得其樂。
拿著謠諺以及相關調查做推理非常有趣,遇到難以確定的事自己親自去走一趟,尤其是在親自遞交謠諺,確定推理正確、當地的確有問題時,那感覺非常好。
是行家裏手,足以讓其他人焦頭爛額的這些事,堆在他眼前時,不僅能輕鬆應對,還有大量的時間投入自己的愛好之中。
譬如說:逮王羲之。
別人逮王羲之,是為了求字,撿廢品,但曹操則不然。
曹操生前還抓過梁鵠,恰好是王羲之喜歡的書法家。
王羲之:……我太難了。
其實曹操不隻是自己喜歡他,更因為王羲之的墨寶在一定程度上是硬通貨,按品相算錢,又有特殊的地位,是互贈佳品。
李世民:“啊!!!”
“什麽?曹操生前沒見過王羲之?”
選拔新的采風使時,這個問題成了一個標準考題,曹操雖然沒有自暴身份,但他可被好幾個笨蛋問過類似的問題。
更神奇的是,伴隨著時間往後推移,有這種問題的人越來越多。
很少有什麽驚世駭俗的傳言能震驚到曹操,但今天這本書,除外。
書上寫曹操的轉世的武則天,舉例:愛騙人、心狠手辣、好色、卸磨殺驢、魏武帝投成了武後豈聽起來就很可信。
曹操震驚不是因為這些例子,難道這幾點不是皇帝們共有的特點?他震驚是為了這幫人真敢想啊,武帝多了去了,怎麽不說漢武帝呢?
沒幾年就看到了漢武帝投胎成武後的傳言。-_-||
又過了些年他才知道這個叫民科。
曆朝曆代對魏武帝都沒有什麽好評價,不過他也不是在乎這些的人。
即便是曆代帝王廟從明初十七人,到乾隆年間擴充到一百八十八,秦始皇、曹操、楊堅是始終被排斥在外的。而他們倆一致認為,楊堅他不配,至於我們倆麽,沒有入列帝王廟也沒有什麽損失,但這才是你們逐漸衰亡的原因。
嬴政:“你不想去投胎?”
曹操:“我不怕投胎前的結算,我隻想,清楚的看著,世界會變成什麽樣。”
順便寫上幾千首詩讓太學的學子背一背。
第424章 番外 公主們
江都公主(烏孫公主)在死後, 不是很費勁就回到中原,烏孫地府挽留了一下,但沒有強留,在陰間一個漢朝的公主和一個普通的美貌女鬼之間沒什麽區別。她在過境時, 也見到了那些留在匈奴地府的漢朝公主,同為宗室女, 見了麵百般感慨, 卻又沒有知心話可說。
已是物是人非,歸國不見故園, 漢朝隻存在於人間, 不存在與地府, 但她還是回到中原地府,死也想當中原的鬼, 即便父王因為過於荒淫無道下了地獄。就像有很多異域人的魂魄死在中原, 卻想要魂歸故土,都會通過鬼門回到目標之所在。
江都公主一開始身邊還有不少奴仆, 可是因為沒有約束、也沒有俸祿,奴仆日漸偷逃, 地府並不負責追索逃奴,甚至逃走之後可以直接落戶。
沒有懲罰就是鼓勵。
江都公主寧願留在中原地府做一個普通的女鬼, 也不願意投胎去人間任人擺布, 或是去到匈奴和可汗們雙向互選。烏孫和匈奴正在持續不斷的戰爭,一切有用沒有用的東西都在爭奪的範圍內。
匈奴王倒是不介意倫理輩分的問題,也不介意這個漢朝公主沒有多少陪嫁, 有些人隻是表示:我的後宮裏沒有漢朝公主。
劉細君雖然靠不上父母,也沒有什麽可靠的宗室長輩可以依賴,當過幾年的罪臣之女,做了公主也沒有什麽意趣。寧願以抄錄書籍為生,閑來無事彈奏阮,唱一些悲傷的歌疏解情懷。
不知不覺間,有很多孤單的魂魄環繞在她身邊,想要聽她彈琴唱歌。賣藝為生本不光彩,可她曾經父親畏罪自殺、母親被棄市,直到皇帝有需要才被拎出去和親,初婚的匈奴王是個老頭子,又被迫改嫁給他的孫子。現在和其他孤苦無依的魂魄聚會,一起高唱悲傷孤單的歌謠,得到她們贈送的金帛錢財,倒還可以。
嫁給劉細君第二任丈夫的還有一位漢代公主,解憂公主。
這位公主死後倒是冷靜的多,她父親是七王之亂之中的七王之一,烏孫國泥靡是她第三任丈夫,她發動政變要帶人砍這個國王,失敗,隻是砍傷了。
解憂公主對劉細君生前的事非常了解,她死後的事也不難打聽,那個地府最著名的歌姬就是她,劉細君並不避諱身份,解憂公主也樂於去見一麵。
劉細君和我年齡相當,她本可以做到我做的這些事,在烏孫國中攪動風雲,冊立皇帝,讓烏孫和漢朝聯手消滅匈奴,讓自己有地位。可惜她去得早,才有了我的機會,從獲罪的宗室女到冊封公主,女兒也冊封公主,就等於是平步青雲。
罪人想要翻身,要靠的當然不是正常的的機會。正常情況下一個宗室女什麽都做不了,和普通宗室一樣,被嚴格約束。
兩名宗室女冊封的公主見了麵倒有些無言以對,轉眼談起館陶公主。這位風光無限的公主,人們沒有見到她的下落,都懷疑她是恥於像普通小宗室一樣生活,已經悄悄的投胎去了。
地府很大,漢代的宗室之中良莠不齊,花掉陪葬品之後能自力更生的更是不多,大部分人都經不起驟然起落。
江都公主一直都在創作、編曲、彈唱,和聽眾們一同大哭一場,釋放壓力繼續努力。
解憂公主則請了女劍客來家裏教授,認真練習武藝,對當年沒能親手砍掉泥靡的頭略表遺憾。習得文武藝,不論做什麽都會簡單一些。
……
等到亂世之中,各種身份之間的地覆天翻層出不窮,朝為公主,夕為他人的侍妾也很常見。
有些人隱姓埋名默默過活,堅決不與人成婚,隻是小心翼翼的找到生前的姐妹們,居住在一起,報團取暖。
同樣恐懼人間生活時,有些人會害怕自己的記憶怕的去投胎,還有些人因為害怕人間,轉而不敢去投胎,想盡辦法也要留在陰間,不惜勾引陰間的官吏成婚,或是努力成為官吏。
心大又性格彪悍的人總會活的很暢快。
山陰公主叉腰:“我就是愛看美男子!”
何婧英連連點頭:“美男子誰不愛呢?我看一千年也不煩。生前隻惋惜於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下美男之多,我卻不能看遍,真是令人感懷。現在可好,糟老頭們也回到年輕時的樣貌,又可以盡觀上下千年的美色,即便受用不到,也不差。”看美男和睡美男子的重要程度一樣,我可比山陰有道德的多,不強迫別人,就在門口徘徊駐足,讓我看看就行。
南康公主摟著李氏,對地府這些有名的花癡們不屑一顧:“隻懂欣賞男子你真是太狹隘了。”真正的美人是超越性別和年齡的。
……
新城公主鬱鬱而終,到陰間憑著直覺找到了自己想見的人。
長孫詮:……
被殺的韋正矩很快追了上來,當然不是自願來到地府:……
她看著前後兩任丈夫,愛的當然是前夫,心裏怨恨的當然是不肯手下留情的李治,他非要將舅舅家趕盡殺絕,以致於勞燕分飛,恩愛夫妻強行被拆散,又逼迫著自己非要改嫁不可,誰像他那樣薄情,不顧夫妻恩義呢。改嫁的對象又不是自己喜歡的人。但現在真有些不好辦,韋正矩無辜被殺,全族遭難。
新城公主剛和長孫詮重續舊情,又麵對後夫:“你知道我是鬱鬱而終,並非為你所害。皇帝故作恩義,遷怒與你。歸根究底,是他的錯。”說的就是李治。長孫詮被流放,不久被殺,她隻覺得自己丟了半條命,本來隻想無妝素服沉浸在哀傷中,又被安排改嫁。韋正矩的品貌家世都不算壞,可是沒有人能取代長孫詮在她心裏的位置。
與其說是看不起韋正矩,倒不如說是不想看。
韋正矩:“我蒙冤而死,皇帝聽信流言,認為我無禮於公主。”公主是不待見我,我也生氣,但並不敢如何無禮。真是不白之冤,公主分明是病逝的,身邊又有宮人隨從,又有禦醫,我能如何?要說是氣死公主的,應該說是武皇後才對。
新城公主考慮一件事,該怎麽和他直說,說我不喜歡你這個人,即便你因此而死,我也不可能跟你一起生活,沒有感情就是沒有感情。
長孫詮沒準備讓公主來跟他說這件事:“韋正矩,你的委屈,我知道。”
韋正矩點點頭,很是相信這一點,都是皇帝找茬把你我殺了。
他們這些世家大族和普通士人不一樣,他們不僅質疑皇帝,還瞧不起武皇後。
首先明確一件事:“現在這件事和公主的歸宿無關,是武後弄權,咱們要找人,得找到太宗來做主。”
但韋正矩不同意這一點,公主雖然不算高貴,但美貌有氣度,又是因為公主病故把我全家牽連在內,現在就這麽拱手奉還,比合離更羞恥。
即便新城公主再三表示自己心意已決,他還是希望公主能和他以夫妻相稱。
陰間時常有這種事,一個人和前後兩三任丈夫/妻子都很恩愛,到地府之後難分難舍,實在不行就糊裏糊塗的一起過。這和東食西宿又不同,主要是因為鬼沒有**之事,隻要心大,什麽都可以。
熱心鄰居說完了通常的解決辦法:“看你們仨的氣度,應該是差不多的人家吧?”
經過長時間的商談,談到等李治下來,公主親自跟皇帝說怪錯了人,罪魁禍首是武皇後。
可這時候唐太宗還在傳說中的桃花源內休養,別人都以為皇帝在享福,新城公主知道父母一定是被軟禁了——不能飛鷹走馬,太宗也一定會出來遊覽,他怎麽會安安穩穩的在什麽桃花源中休養呢?他怎麽會安然不動呢?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所有人都秉持著這樣的看法,隻是秘而不宣。
蕭淑妃的義陽公主、高安公主先是被軟禁,而後出嫁,二人的丈夫又先後因為反對武後而被殺,等到二人死後,都不敢言。
武後殺的人越多,她看起來就越是可怕。
就連她自己親女兒所愛的駙馬也未能幸免於難,等到太平公主來到人間之後,重新找到薛紹,再三申明我愛權力也愛你。
薛紹:“我聽說鎮國太平公主一直在爭權奪勢。”你是不是變了?
太平公主坦誠:“不錯。倘若我早一些爭權,我能保住你。”不要讓我做選擇,隻要有足夠的權力,我可以選擇我全都要。
薛紹本來也沒有別的想法,他隻希望公主還對自己舊情不忘。
新城和太平這兩代公主雖然有相似的經曆,卻相看兩厭,盡量不見麵。在李唐宗室整齊的聚會中,二人總是缺席的。新城公主熱衷於聽人講道,試圖獲取神秘力量。太平公主卻熱衷於結交高官,以陪葬品為本錢雇人來經營家產,更多的錢和更多的權令她快樂。
李世民終於見到心愛的女兒之後:“唉,我已經打了雉奴幾次。”
新城公主勉為其難的接受了,等聽說武曌竟然被原諒後,氣的隱居起來,避開她才肯見父母。永不與她同席。
……
皇帝們稱呼帝鎮為‘故鄉’‘家中’,在外麵也會談論給裏麵添置什麽。
但這不是重點。
比起帝鎮內的困獸之鬥,曹操更關注天下大勢。
雖然在宋朝時不免流俗,別人生氣他也生氣,但地府的大勢同樣也在他的關注之中。
采風使看起來沒有實權,實際上也沒有實權,偏偏能吧各種細微的端倪發現出來,選擇性的上報給閻君。
更名異姓在文壇中再創佳話,又與人習武練劍。
曹操:“這些人想要占領城池,竟然不打點我?”一點政治方麵的敏感性都沒有,居然不知道地府把權力分離,采風使負責盯緊各地輿論風氣,而鬼差負責抓人。
這批人就被人守株待兔收拾了。
又過了些年,又有人在生前沒能謀反,到了死後看地府寬泛慵懶,管束不嚴,有些蠢蠢欲動,事先做了周密的調查,得知有很多事都是采風使捅出去的。
曹操:“盯著他們。大獻慇勤,奉贈財寶,他以為我不知道這是怎麽回事嗎?”當年就有宦官想給我行賄,我五色大棍下留情了嗎?
盯了幾年,周圍也沒有什麽謠諺,主要是這些人也摸清了一點情況,就壓著周圍不許有民謠,隻有幹活時唱的歌。
曹操正準備寫封信派人送給閻君,小采風使:“使君,他們周遭沒有謠諺,咱們盯了他們這幾年,也沒發現有多大端倪,您怎麽知道他們要謀事?沒有‘風’怎麽好往上報?”
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采風的風就是這個。
曹操:“迂腐。”
就直接說了,我覺得某地要出問題,沒有證據。
閻君:哦。那個方向的雲氣的確有一點小問題,但不好確定方位——鬼魂的思想哪有絕對幹淨的,隻要不幹就不問罪,但隻要想就會影響周圍的氣。
除了這種想要占山為王的小問題之外,還有很多單純的歌謠,對某件事的推崇狂熱、對某個人強烈的憎惡或熱愛,這都是被關注的對象。
當一個人的擁躉數以萬計,登壇授課時應者如雲時,他不論想要做什麽,都很容易。有很多人願意為他/她做事,願意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種人的擁躉甚至會遍布地府的鬼差以及各部門之中,提前獲得很多內幕消息。
別人覺得他的生活單調乏味,就年複一年的審查各地謠諺,但他自得其樂。
拿著謠諺以及相關調查做推理非常有趣,遇到難以確定的事自己親自去走一趟,尤其是在親自遞交謠諺,確定推理正確、當地的確有問題時,那感覺非常好。
是行家裏手,足以讓其他人焦頭爛額的這些事,堆在他眼前時,不僅能輕鬆應對,還有大量的時間投入自己的愛好之中。
譬如說:逮王羲之。
別人逮王羲之,是為了求字,撿廢品,但曹操則不然。
曹操生前還抓過梁鵠,恰好是王羲之喜歡的書法家。
王羲之:……我太難了。
其實曹操不隻是自己喜歡他,更因為王羲之的墨寶在一定程度上是硬通貨,按品相算錢,又有特殊的地位,是互贈佳品。
李世民:“啊!!!”
“什麽?曹操生前沒見過王羲之?”
選拔新的采風使時,這個問題成了一個標準考題,曹操雖然沒有自暴身份,但他可被好幾個笨蛋問過類似的問題。
更神奇的是,伴隨著時間往後推移,有這種問題的人越來越多。
很少有什麽驚世駭俗的傳言能震驚到曹操,但今天這本書,除外。
書上寫曹操的轉世的武則天,舉例:愛騙人、心狠手辣、好色、卸磨殺驢、魏武帝投成了武後豈聽起來就很可信。
曹操震驚不是因為這些例子,難道這幾點不是皇帝們共有的特點?他震驚是為了這幫人真敢想啊,武帝多了去了,怎麽不說漢武帝呢?
沒幾年就看到了漢武帝投胎成武後的傳言。-_-||
又過了些年他才知道這個叫民科。
曆朝曆代對魏武帝都沒有什麽好評價,不過他也不是在乎這些的人。
即便是曆代帝王廟從明初十七人,到乾隆年間擴充到一百八十八,秦始皇、曹操、楊堅是始終被排斥在外的。而他們倆一致認為,楊堅他不配,至於我們倆麽,沒有入列帝王廟也沒有什麽損失,但這才是你們逐漸衰亡的原因。
嬴政:“你不想去投胎?”
曹操:“我不怕投胎前的結算,我隻想,清楚的看著,世界會變成什麽樣。”
順便寫上幾千首詩讓太學的學子背一背。
第424章 番外 公主們
江都公主(烏孫公主)在死後, 不是很費勁就回到中原,烏孫地府挽留了一下,但沒有強留,在陰間一個漢朝的公主和一個普通的美貌女鬼之間沒什麽區別。她在過境時, 也見到了那些留在匈奴地府的漢朝公主,同為宗室女, 見了麵百般感慨, 卻又沒有知心話可說。
已是物是人非,歸國不見故園, 漢朝隻存在於人間, 不存在與地府, 但她還是回到中原地府,死也想當中原的鬼, 即便父王因為過於荒淫無道下了地獄。就像有很多異域人的魂魄死在中原, 卻想要魂歸故土,都會通過鬼門回到目標之所在。
江都公主一開始身邊還有不少奴仆, 可是因為沒有約束、也沒有俸祿,奴仆日漸偷逃, 地府並不負責追索逃奴,甚至逃走之後可以直接落戶。
沒有懲罰就是鼓勵。
江都公主寧願留在中原地府做一個普通的女鬼, 也不願意投胎去人間任人擺布, 或是去到匈奴和可汗們雙向互選。烏孫和匈奴正在持續不斷的戰爭,一切有用沒有用的東西都在爭奪的範圍內。
匈奴王倒是不介意倫理輩分的問題,也不介意這個漢朝公主沒有多少陪嫁, 有些人隻是表示:我的後宮裏沒有漢朝公主。
劉細君雖然靠不上父母,也沒有什麽可靠的宗室長輩可以依賴,當過幾年的罪臣之女,做了公主也沒有什麽意趣。寧願以抄錄書籍為生,閑來無事彈奏阮,唱一些悲傷的歌疏解情懷。
不知不覺間,有很多孤單的魂魄環繞在她身邊,想要聽她彈琴唱歌。賣藝為生本不光彩,可她曾經父親畏罪自殺、母親被棄市,直到皇帝有需要才被拎出去和親,初婚的匈奴王是個老頭子,又被迫改嫁給他的孫子。現在和其他孤苦無依的魂魄聚會,一起高唱悲傷孤單的歌謠,得到她們贈送的金帛錢財,倒還可以。
嫁給劉細君第二任丈夫的還有一位漢代公主,解憂公主。
這位公主死後倒是冷靜的多,她父親是七王之亂之中的七王之一,烏孫國泥靡是她第三任丈夫,她發動政變要帶人砍這個國王,失敗,隻是砍傷了。
解憂公主對劉細君生前的事非常了解,她死後的事也不難打聽,那個地府最著名的歌姬就是她,劉細君並不避諱身份,解憂公主也樂於去見一麵。
劉細君和我年齡相當,她本可以做到我做的這些事,在烏孫國中攪動風雲,冊立皇帝,讓烏孫和漢朝聯手消滅匈奴,讓自己有地位。可惜她去得早,才有了我的機會,從獲罪的宗室女到冊封公主,女兒也冊封公主,就等於是平步青雲。
罪人想要翻身,要靠的當然不是正常的的機會。正常情況下一個宗室女什麽都做不了,和普通宗室一樣,被嚴格約束。
兩名宗室女冊封的公主見了麵倒有些無言以對,轉眼談起館陶公主。這位風光無限的公主,人們沒有見到她的下落,都懷疑她是恥於像普通小宗室一樣生活,已經悄悄的投胎去了。
地府很大,漢代的宗室之中良莠不齊,花掉陪葬品之後能自力更生的更是不多,大部分人都經不起驟然起落。
江都公主一直都在創作、編曲、彈唱,和聽眾們一同大哭一場,釋放壓力繼續努力。
解憂公主則請了女劍客來家裏教授,認真練習武藝,對當年沒能親手砍掉泥靡的頭略表遺憾。習得文武藝,不論做什麽都會簡單一些。
……
等到亂世之中,各種身份之間的地覆天翻層出不窮,朝為公主,夕為他人的侍妾也很常見。
有些人隱姓埋名默默過活,堅決不與人成婚,隻是小心翼翼的找到生前的姐妹們,居住在一起,報團取暖。
同樣恐懼人間生活時,有些人會害怕自己的記憶怕的去投胎,還有些人因為害怕人間,轉而不敢去投胎,想盡辦法也要留在陰間,不惜勾引陰間的官吏成婚,或是努力成為官吏。
心大又性格彪悍的人總會活的很暢快。
山陰公主叉腰:“我就是愛看美男子!”
何婧英連連點頭:“美男子誰不愛呢?我看一千年也不煩。生前隻惋惜於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下美男之多,我卻不能看遍,真是令人感懷。現在可好,糟老頭們也回到年輕時的樣貌,又可以盡觀上下千年的美色,即便受用不到,也不差。”看美男和睡美男子的重要程度一樣,我可比山陰有道德的多,不強迫別人,就在門口徘徊駐足,讓我看看就行。
南康公主摟著李氏,對地府這些有名的花癡們不屑一顧:“隻懂欣賞男子你真是太狹隘了。”真正的美人是超越性別和年齡的。
……
新城公主鬱鬱而終,到陰間憑著直覺找到了自己想見的人。
長孫詮:……
被殺的韋正矩很快追了上來,當然不是自願來到地府:……
她看著前後兩任丈夫,愛的當然是前夫,心裏怨恨的當然是不肯手下留情的李治,他非要將舅舅家趕盡殺絕,以致於勞燕分飛,恩愛夫妻強行被拆散,又逼迫著自己非要改嫁不可,誰像他那樣薄情,不顧夫妻恩義呢。改嫁的對象又不是自己喜歡的人。但現在真有些不好辦,韋正矩無辜被殺,全族遭難。
新城公主剛和長孫詮重續舊情,又麵對後夫:“你知道我是鬱鬱而終,並非為你所害。皇帝故作恩義,遷怒與你。歸根究底,是他的錯。”說的就是李治。長孫詮被流放,不久被殺,她隻覺得自己丟了半條命,本來隻想無妝素服沉浸在哀傷中,又被安排改嫁。韋正矩的品貌家世都不算壞,可是沒有人能取代長孫詮在她心裏的位置。
與其說是看不起韋正矩,倒不如說是不想看。
韋正矩:“我蒙冤而死,皇帝聽信流言,認為我無禮於公主。”公主是不待見我,我也生氣,但並不敢如何無禮。真是不白之冤,公主分明是病逝的,身邊又有宮人隨從,又有禦醫,我能如何?要說是氣死公主的,應該說是武皇後才對。
新城公主考慮一件事,該怎麽和他直說,說我不喜歡你這個人,即便你因此而死,我也不可能跟你一起生活,沒有感情就是沒有感情。
長孫詮沒準備讓公主來跟他說這件事:“韋正矩,你的委屈,我知道。”
韋正矩點點頭,很是相信這一點,都是皇帝找茬把你我殺了。
他們這些世家大族和普通士人不一樣,他們不僅質疑皇帝,還瞧不起武皇後。
首先明確一件事:“現在這件事和公主的歸宿無關,是武後弄權,咱們要找人,得找到太宗來做主。”
但韋正矩不同意這一點,公主雖然不算高貴,但美貌有氣度,又是因為公主病故把我全家牽連在內,現在就這麽拱手奉還,比合離更羞恥。
即便新城公主再三表示自己心意已決,他還是希望公主能和他以夫妻相稱。
陰間時常有這種事,一個人和前後兩三任丈夫/妻子都很恩愛,到地府之後難分難舍,實在不行就糊裏糊塗的一起過。這和東食西宿又不同,主要是因為鬼沒有**之事,隻要心大,什麽都可以。
熱心鄰居說完了通常的解決辦法:“看你們仨的氣度,應該是差不多的人家吧?”
經過長時間的商談,談到等李治下來,公主親自跟皇帝說怪錯了人,罪魁禍首是武皇後。
可這時候唐太宗還在傳說中的桃花源內休養,別人都以為皇帝在享福,新城公主知道父母一定是被軟禁了——不能飛鷹走馬,太宗也一定會出來遊覽,他怎麽會安安穩穩的在什麽桃花源中休養呢?他怎麽會安然不動呢?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所有人都秉持著這樣的看法,隻是秘而不宣。
蕭淑妃的義陽公主、高安公主先是被軟禁,而後出嫁,二人的丈夫又先後因為反對武後而被殺,等到二人死後,都不敢言。
武後殺的人越多,她看起來就越是可怕。
就連她自己親女兒所愛的駙馬也未能幸免於難,等到太平公主來到人間之後,重新找到薛紹,再三申明我愛權力也愛你。
薛紹:“我聽說鎮國太平公主一直在爭權奪勢。”你是不是變了?
太平公主坦誠:“不錯。倘若我早一些爭權,我能保住你。”不要讓我做選擇,隻要有足夠的權力,我可以選擇我全都要。
薛紹本來也沒有別的想法,他隻希望公主還對自己舊情不忘。
新城和太平這兩代公主雖然有相似的經曆,卻相看兩厭,盡量不見麵。在李唐宗室整齊的聚會中,二人總是缺席的。新城公主熱衷於聽人講道,試圖獲取神秘力量。太平公主卻熱衷於結交高官,以陪葬品為本錢雇人來經營家產,更多的錢和更多的權令她快樂。
李世民終於見到心愛的女兒之後:“唉,我已經打了雉奴幾次。”
新城公主勉為其難的接受了,等聽說武曌竟然被原諒後,氣的隱居起來,避開她才肯見父母。永不與她同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