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善毋須理由。
如果為善尋找理由,尋找到最後一定會冥想出一種能夠下達行善命令、統計行善記錄、執掌行善回報的神靈。許多普通信徒就是這樣來看佛教的。“舉頭三尺有神明”,總覺得神的眼睛處處在盯著自己,於是檢點行止,以求在神殿的檔案頁上增加一些正麵履曆,使後輩和下世獲益。這也就成了他們行善的直接理由。這種想法在曆來的善惡爭逐中起到過良好的作用,但與佛教的本義卻相去甚遠。
佛教並不熱心編製神話故事,它的行為主體是人而不是神,這正是它在宗教領域裏顯得特別成熟的地方。行善就行善,這是一種現實的世間行為;慈悲就慈悲,這是一種本然的人間情懷。
佛教不講行善的具體原因,卻講整體原因。這種整體原因,也就是所謂“緣起”。宇宙萬象,世間百態,都是一種“因緣和合”,任何興衰生滅,總是隱伏著遠遠近近的邏輯和原因。
因此,我們的每個行為都與整體世間有關了。做一件善事就為世間積貯一種力,做一件惡事也為世間積貯一種力,這在佛教中被稱為“業力”。種種業力組合成世間的走向,而最佳的走向是整個生命環境的改善和圓滿。這也就成了人們行善的整體原因。
既然行善是為了改善世間的生命環境,那麽善中之善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去救護生態,救護生命,即所謂“護生”。
至此,佛教顯現出一種驚人的恢宏。不為小緣隻為大緣,不為自我隻為整體,不為生計隻為生態,善良得蓋天涵地,慈悲得莽莽蒼蒼,被佛學大師準確地名之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由此我想,人類在精神上是有過大構建、大作為的,後代的局部迷失,是一種倒退。
精神無形無質,沒有構建極易流散。精神構建又不能成為社會事功的暫時附從,而應該是一座獨立的聖殿。隻有在這樣的聖殿中,善良才能保持自己生生不息、曆久彌新的地位。
人人都有善的天性,處處都有仁心德行,但是如果沒有精神構建,這一切就會像荒山中的香花、汙淖中的嘉禾,不成氣候,難於收獲。連它們自己,也無法確認自己的價值。
因此,善良的人們或遲或早總會對精神構建產生某種企盼。即便他們未必皈依哪種宗教,耳邊也會有晨鍾暮鼓天天鳴響。
如果為善尋找理由,尋找到最後一定會冥想出一種能夠下達行善命令、統計行善記錄、執掌行善回報的神靈。許多普通信徒就是這樣來看佛教的。“舉頭三尺有神明”,總覺得神的眼睛處處在盯著自己,於是檢點行止,以求在神殿的檔案頁上增加一些正麵履曆,使後輩和下世獲益。這也就成了他們行善的直接理由。這種想法在曆來的善惡爭逐中起到過良好的作用,但與佛教的本義卻相去甚遠。
佛教並不熱心編製神話故事,它的行為主體是人而不是神,這正是它在宗教領域裏顯得特別成熟的地方。行善就行善,這是一種現實的世間行為;慈悲就慈悲,這是一種本然的人間情懷。
佛教不講行善的具體原因,卻講整體原因。這種整體原因,也就是所謂“緣起”。宇宙萬象,世間百態,都是一種“因緣和合”,任何興衰生滅,總是隱伏著遠遠近近的邏輯和原因。
因此,我們的每個行為都與整體世間有關了。做一件善事就為世間積貯一種力,做一件惡事也為世間積貯一種力,這在佛教中被稱為“業力”。種種業力組合成世間的走向,而最佳的走向是整個生命環境的改善和圓滿。這也就成了人們行善的整體原因。
既然行善是為了改善世間的生命環境,那麽善中之善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去救護生態,救護生命,即所謂“護生”。
至此,佛教顯現出一種驚人的恢宏。不為小緣隻為大緣,不為自我隻為整體,不為生計隻為生態,善良得蓋天涵地,慈悲得莽莽蒼蒼,被佛學大師準確地名之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由此我想,人類在精神上是有過大構建、大作為的,後代的局部迷失,是一種倒退。
精神無形無質,沒有構建極易流散。精神構建又不能成為社會事功的暫時附從,而應該是一座獨立的聖殿。隻有在這樣的聖殿中,善良才能保持自己生生不息、曆久彌新的地位。
人人都有善的天性,處處都有仁心德行,但是如果沒有精神構建,這一切就會像荒山中的香花、汙淖中的嘉禾,不成氣候,難於收獲。連它們自己,也無法確認自己的價值。
因此,善良的人們或遲或早總會對精神構建產生某種企盼。即便他們未必皈依哪種宗教,耳邊也會有晨鍾暮鼓天天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