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遙、祁縣、太穀一帶,自然條件並不好,沒有太多的物產。經商的洪流從這裏卷起,重要的原因恰恰在於這一帶客觀環境欠佳。
萬曆《汾州府誌》卷二記載:“平遙縣地瘠薄,氣剛勁,人多耕織少。”
乾隆《太穀縣誌》卷三說太穀縣“民多而田少,竭豐年之穀,不足供兩月。故耕種之外,鹹善謀生,跋涉數千裏,率以為常。士俗殷富,實由此焉”。
讀了這些疏疏落落的官方記述,我不禁對山西商人深深地敬佩起來。
家鄉那麽貧困、那麽擁擠,怎麽辦呢?可以你爭我奪,蠅營狗苟;可以自甘潦倒,忍饑挨餓;可以埋首終身,聊以糊口;當然,也可以破門入戶,搶掠造反。按照我們所熟悉的曆史觀,過去的一切貧困都出自政治原因,因此唯一值得稱頌的道路隻有讓所有的農民都投入政治性的反抗。
但是,在山西的這幾個縣,竟然有這麽多農民做出了完全不同於以上任何一條道路的選擇。
他們不甘受苦,卻又毫無政權欲望。他們感覺到了擁擠,卻又不願意傾軋鄉親同胞。他們不相信不勞而獲,卻又不願將一生的汗水都向一塊狹小的泥土上灌澆。
他們把迷惘的目光投向家鄉之外的遼闊天地,試圖用一個男子漢的強韌筋骨走出另外一條擺脫貧困的大道。他們多數沒有多少文化,卻向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提供了一些另類思考。
他們首先選擇的,正是“走西口”。口外,駐防軍、墾殖者和遊牧者需要大量的生活用品,塞北的毛皮又吸引著內地的貴胄之家,商事往返一出現,還呼喚出大量旅舍、客店、飯莊……總而言之,口外確實能創造出很大的生命空間。
自明代“承包軍需”和“茶馬互市”,很多先驅者已經做出了出關遠行的榜樣。從清代前期開始,山西農民“走西口”的隊伍越來越大,於是我們都聽到過的那首民歌也就響起在許多村口、路邊: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有話兒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
人馬多來解憂愁。
緊緊拉著哥哥的手,
汪汪淚水撲瀝瀝地流。
隻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隻盼哥哥早回家門口。
……
我懷疑,我們以前對這首民歌的理解過於膚淺了。我懷疑,我們直到今天也未必有理由用憐憫的目光去俯視這一對對年輕夫妻的離別。
聽聽這些多情的歌詞就可明白,遠行的男子在家鄉並不孤苦伶仃。他們不管是否成家,都有一份強烈的愛戀,都有一個足可生死與之的伴侶。他們本可過一種艱辛而溫馨的日子了此一生,但他們還是狠狠心踏出了家門。他們的戀人竟然也都能理解,把綿綿的戀情從小屋裏釋放出來,交付給朔北大漠。
哭是哭了,唱是唱了,走還是走了。我相信,那些多情女子在大路邊滴下的眼淚,為山西終成“海內最富”的局麵播下了最初的種子。
這不是臆想。你看乾隆初年山西“走西口”的隊伍中,正擠著一個來自祁縣喬家堡村的貧苦的青年農民,他叫喬貴發,來到口外一家小當鋪裏當了夥計。就是這個青年農民,開創了喬家大院的最初家業。
喬貴發和他後代所開設的“複盛公”商號,奠定了整整一個包頭市的商業基礎,以至出現了這樣一句廣泛流傳的民諺:“先有複盛公,後有包頭城。”
誰能想到,那一個個擦一把眼淚便匆忙向口外走去的青年農民,竟然有可能成為一座偌大的城市、一種宏偉的文明的締造者!因此,當我看到山西電視台拍攝的專題片《走西口》以大氣磅礴的交響樂來演奏這首民歌時,不禁熱淚盈眶。
山西人經商當然不僅僅是“走西口”,到後來,他們東南西北幾乎無所不往了。由“走西口”到闖蕩全中國,多少山西人一生都顛簸在漫漫長途中。當時交通落後、郵遞不便,其間的辛勞和酸楚也實在是說不完。一個成功者背後隱藏著無數的失敗者,在宏大的財富積累後麵,山西人付出了極其昂貴的人生代價。黃鑒暉先生曾經記述過乾隆年間一些山西遠行者的辛酸故事——
臨汾縣有一個叫田樹楷的人從小沒有見過父親的麵,他出生的時候父親就在外麵經商,一直到他長大,父親還沒有回來。他依稀聽說,父親走的是西北一路,因此就下了一個大決心,到陝西、甘肅一帶苦苦尋找、打聽。整整找了三年,最後在酒泉街頭遇到一個山西老人,竟是他的父親。
陽曲縣的商人張瑛外出做生意,整整二十年沒能回家。他的大兒子張廷材聽說他可能在宣府,便去尋找他,但張廷材去了多年也沒有了音信。小兒子張廷楌長大了再去找父親和哥哥,找了一年多沒有找到,盤纏用完了,成了乞丐。在行乞時他遇見一個農民,似曾相識,仔細一看竟是哥哥。哥哥告訴他,父親的消息已經打聽到了,在張家口賣菜。
交城縣徐學顏的父親遠行關東做生意二十餘年杳無音信。徐學顏長途跋涉到關東尋找,一直找到吉林省東北端的一個村莊,才遇到一個鄉親。鄉親告訴他,他父親早已死了七年。
……
不難想象,這一類真實的故事可以沒完沒了地講下去,一切“走西口”、闖全國的山西商人,心頭都埋藏著無數這樣的故事。於是,年輕戀人的歌聲更加淒楚了: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苦在心頭,
這一去要多少時候,
盼你也要白了頭!
被那麽多失敗者的故事重壓著,被戀人淒楚的歌聲拖牽著,山西商人卻越走越遠。他們要走出一個好聽一點的故事,他們邁出的步伐既悲愴又沉靜。
萬曆《汾州府誌》卷二記載:“平遙縣地瘠薄,氣剛勁,人多耕織少。”
乾隆《太穀縣誌》卷三說太穀縣“民多而田少,竭豐年之穀,不足供兩月。故耕種之外,鹹善謀生,跋涉數千裏,率以為常。士俗殷富,實由此焉”。
讀了這些疏疏落落的官方記述,我不禁對山西商人深深地敬佩起來。
家鄉那麽貧困、那麽擁擠,怎麽辦呢?可以你爭我奪,蠅營狗苟;可以自甘潦倒,忍饑挨餓;可以埋首終身,聊以糊口;當然,也可以破門入戶,搶掠造反。按照我們所熟悉的曆史觀,過去的一切貧困都出自政治原因,因此唯一值得稱頌的道路隻有讓所有的農民都投入政治性的反抗。
但是,在山西的這幾個縣,竟然有這麽多農民做出了完全不同於以上任何一條道路的選擇。
他們不甘受苦,卻又毫無政權欲望。他們感覺到了擁擠,卻又不願意傾軋鄉親同胞。他們不相信不勞而獲,卻又不願將一生的汗水都向一塊狹小的泥土上灌澆。
他們把迷惘的目光投向家鄉之外的遼闊天地,試圖用一個男子漢的強韌筋骨走出另外一條擺脫貧困的大道。他們多數沒有多少文化,卻向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提供了一些另類思考。
他們首先選擇的,正是“走西口”。口外,駐防軍、墾殖者和遊牧者需要大量的生活用品,塞北的毛皮又吸引著內地的貴胄之家,商事往返一出現,還呼喚出大量旅舍、客店、飯莊……總而言之,口外確實能創造出很大的生命空間。
自明代“承包軍需”和“茶馬互市”,很多先驅者已經做出了出關遠行的榜樣。從清代前期開始,山西農民“走西口”的隊伍越來越大,於是我們都聽到過的那首民歌也就響起在許多村口、路邊: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有話兒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
人馬多來解憂愁。
緊緊拉著哥哥的手,
汪汪淚水撲瀝瀝地流。
隻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隻盼哥哥早回家門口。
……
我懷疑,我們以前對這首民歌的理解過於膚淺了。我懷疑,我們直到今天也未必有理由用憐憫的目光去俯視這一對對年輕夫妻的離別。
聽聽這些多情的歌詞就可明白,遠行的男子在家鄉並不孤苦伶仃。他們不管是否成家,都有一份強烈的愛戀,都有一個足可生死與之的伴侶。他們本可過一種艱辛而溫馨的日子了此一生,但他們還是狠狠心踏出了家門。他們的戀人竟然也都能理解,把綿綿的戀情從小屋裏釋放出來,交付給朔北大漠。
哭是哭了,唱是唱了,走還是走了。我相信,那些多情女子在大路邊滴下的眼淚,為山西終成“海內最富”的局麵播下了最初的種子。
這不是臆想。你看乾隆初年山西“走西口”的隊伍中,正擠著一個來自祁縣喬家堡村的貧苦的青年農民,他叫喬貴發,來到口外一家小當鋪裏當了夥計。就是這個青年農民,開創了喬家大院的最初家業。
喬貴發和他後代所開設的“複盛公”商號,奠定了整整一個包頭市的商業基礎,以至出現了這樣一句廣泛流傳的民諺:“先有複盛公,後有包頭城。”
誰能想到,那一個個擦一把眼淚便匆忙向口外走去的青年農民,竟然有可能成為一座偌大的城市、一種宏偉的文明的締造者!因此,當我看到山西電視台拍攝的專題片《走西口》以大氣磅礴的交響樂來演奏這首民歌時,不禁熱淚盈眶。
山西人經商當然不僅僅是“走西口”,到後來,他們東南西北幾乎無所不往了。由“走西口”到闖蕩全中國,多少山西人一生都顛簸在漫漫長途中。當時交通落後、郵遞不便,其間的辛勞和酸楚也實在是說不完。一個成功者背後隱藏著無數的失敗者,在宏大的財富積累後麵,山西人付出了極其昂貴的人生代價。黃鑒暉先生曾經記述過乾隆年間一些山西遠行者的辛酸故事——
臨汾縣有一個叫田樹楷的人從小沒有見過父親的麵,他出生的時候父親就在外麵經商,一直到他長大,父親還沒有回來。他依稀聽說,父親走的是西北一路,因此就下了一個大決心,到陝西、甘肅一帶苦苦尋找、打聽。整整找了三年,最後在酒泉街頭遇到一個山西老人,竟是他的父親。
陽曲縣的商人張瑛外出做生意,整整二十年沒能回家。他的大兒子張廷材聽說他可能在宣府,便去尋找他,但張廷材去了多年也沒有了音信。小兒子張廷楌長大了再去找父親和哥哥,找了一年多沒有找到,盤纏用完了,成了乞丐。在行乞時他遇見一個農民,似曾相識,仔細一看竟是哥哥。哥哥告訴他,父親的消息已經打聽到了,在張家口賣菜。
交城縣徐學顏的父親遠行關東做生意二十餘年杳無音信。徐學顏長途跋涉到關東尋找,一直找到吉林省東北端的一個村莊,才遇到一個鄉親。鄉親告訴他,他父親早已死了七年。
……
不難想象,這一類真實的故事可以沒完沒了地講下去,一切“走西口”、闖全國的山西商人,心頭都埋藏著無數這樣的故事。於是,年輕戀人的歌聲更加淒楚了: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苦在心頭,
這一去要多少時候,
盼你也要白了頭!
被那麽多失敗者的故事重壓著,被戀人淒楚的歌聲拖牽著,山西商人卻越走越遠。他們要走出一個好聽一點的故事,他們邁出的步伐既悲愴又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