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上海人一直是中國一個非常特殊的群落。上海的古跡沒有多少好看


    的,到上海旅行,領受最深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上海人。他們有許多心照不宣的生活


    秩序和內心規範,形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說得響亮一點,可以稱之為“上海


    文明”。一個外地人到上海,不管在公共汽車上,在商店裏,還是在街道間,很快


    就會被辨認出來,主要不是由於外貌和語言,而是這種上海文明。


    同樣,幾個上海人到外地去,往往也顯得十分觸目,即使他們並不一定講上海


    話。


    一來二去,外地人惱怒了。幾乎全國各地,對上海人都沒有太好的評價。精明、


    驕傲、會盤算、能說會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大起領導、缺少政治熱


    情、沒有集體觀念、對人冷淡、吝嗇、自私、趕時髦、浮滑、好標新立異、瑣碎,


    世俗氣……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外地人心目中的上海人。


    全國有點離不開上海人,又都討厭著上海人。各地文化科研部門往往缺不了上


    海人,上海的輕工業產品用起來也不錯,上海向國家上繳的資金也極為可觀,可是


    交朋友卻千萬不要去交上海人。上海人出手不大方,宴會桌上喝不了幾杯酒,與他


    們洽談點什麽卻要多動幾分腦筋,到他們家去住更是要命,既擁擠不堪又處處講究。


    這樣的朋友如何交得?


    這些年,外地人富起來了,上海人精明到頭還是十分窮困。這很讓人泄氣。去


    年有一天,在上海的一輛電車上,一個外地人碰碰撞撞幹擾了一位上海婦女,象平


    時每天發生的一樣,上海婦女皺一下眉,輕輕嘟囔一句:“外地人!”這位外地人


    一觸即發,把曆來在上海所受的怨氣全都傾泄出來了:“我外地人怎麽了?要比錢


    嗎?我估量你的存款抵不上我的一個零頭;要比文化嗎?我的兩個兒子都是大學畢


    業生!”是啊,上海人還有什麽可驕傲的呢?聽他講罷,全車的上海人都發出酸澀


    的笑聲。


    上海人可以被罵的由頭比上麵所說的還要多得多。比如,不止一個擾亂了全國


    的政治惡棍是從上海發跡的,你上海還有什麽話說?不太關心政治的上海人便惶惶


    然不再言語,偶爾隻在私底下嘀咕一聲:“他們哪是上海人?都是外地來的!”


    但是,究竟有多少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真正地道的上海人就是上海郊區的農民,


    而上海人又瞧不起“鄉下人”。


    於是,上海人陷入了一種無法自拔的尷尬。這種尷尬遠不是自今日起。依我看,


    上海人始終是中國近代史開始以來最尷尬的一群。


    剖視上海人的尷尬,是當代中國文化研究的一個沉重課題。榮格說,文化賦予


    了一切社會命題以人格意義。透過上海人的文化心理人格,我們或許能看到一些屬


    於全民族的曆史課題。


    我們這個民族,遇到過的事情太多了,究竟是一種什麽契機,撞擊出了上海文


    明?它已緊纏著我們走了好一程,會不會繼續連結著我們今後的路程?


    上海前些年在徐家匯附近造了一家豪華的國際賓館,叫華亭賓館,這個名字起


    得不錯,因為上海古名華亭。明代弘治年間的《上海縣誌》稱:


    “上海縣舊名華亭,在宋時,番商輻續,乃以鎮名,市舶提舉司及榷貨場在焉。


    元至元二十九年,以民物繁庶,始割華亭東北五鄉,立縣於鎮,隸鬆江府,其名上


    海者,地居海之上洋也。”


    因此,早期的上海人也就是華亭人。但是,這與我們所說的上海文明基本不相


    幹。我認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進士徐光啟,他可算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上


    海人。他的墓,離華亭賓館很近。兩相對應,首尾提摯,概括著無形的上海文明。


    今天上海人的某種素質,可在徐光啟身上找到一些蹤影。這位聰明的金山衛秀


    才,南北遊逛,在廣東遇到了意大利傳教士郭居靜,一聊起來,十分融洽,徐光啟


    開始知道了天主教是怎麽回事。這年他34歲,對以儒學為主幹的中國宗教精神早已


    沉浸很深,但他並不把剛剛聽說的西方宗教當作西洋鏡一笑了之,也不僅僅作為一


    種域外知識在哪篇著作中記述一下而已,而是很深入地思考起來。他並不想放棄科


    舉,4年後赴北京應試,路過南京時專門去拜訪更著名的歐洲傳教士利瑪竇,詢問人


    生真諦。以後又與另一位傳教士羅如望交給,並接受他的洗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餘秋雨散文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餘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餘秋雨並收藏餘秋雨散文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