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長江奔流不息,把中華大地分成北方和南方。南方在東漢時期是欠發達地區,地廣人稀,文化落後。唯其如此,朝廷和巨頭們便無暇顧及,甚至不屑一顧,那些實力較弱的軍閥也就能夠乘虛而入,在那裏割據一方。


    長江一線的三個州,便是如此。


    這三個州,是益州、荊州和揚州。它們的州牧,則最早是劉焉、劉表和劉繇(讀如搖)。劉焉是益州牧,劉表是荊州牧,劉繇是揚州牧,他們也都是宗室。


    這是漢靈帝中平五年(188)的事。當時為了對付黃巾起義,朝廷接受劉焉建議,改刺史為州牧,並加大其權力,派朝廷重臣和皇室疏宗擔任。擔任州牧的宗室先後有五個,另外兩個是幽州牧劉虞和豫州牧劉備。


    幽州牧劉虞,益州牧劉焉,荊州牧劉表,揚州牧劉繇,豫州牧劉備,這就是東漢末年的五位宗室州牧。不過劉虞並未參與逐鹿,劉備則徒有虛名(豫州不是他的)。值得注意的,便隻有長江一線三個州。


    三個州的情況不一樣,三個州牧的處境也不一樣。發達程度,揚州最好,荊州次之,益州最差。個人處境則剛好相反,劉焉最好,劉表次之,劉繇最差。劉繇甚至並未真正治理過揚州,四十二歲時就早早退出了曆史舞台。


    名義上屬於劉繇的揚州則被一分為二。長江以西(江西)被袁術占領,長江以東(江東)被孫策覬覦。劉繇兵敗病逝後,揚州六郡中的吳郡、會稽、丹陽、豫章都落入孫策手中,成為後來孫吳政權的基礎。[1]


    但,處於風口浪尖的是荊州。


    荊州在長江一線三個州中最為關鍵。奪取了荊州,尤其是占領了南郡的郡治江陵(在今湖北荊州),逆流而上可以攻取益州,順江而下可以攻取揚州,這也正是後來曹操、劉備和孫權都要拚命爭奪荊州的原因。


    當然,如果荊州的州牧是曹操或袁紹,事情也許另當別論,可惜劉表胸無大誌。袁紹向他求援,他滿口答應卻按兵不動。後來曹操征烏丸,劉備勸他襲擊許都,他也隻當耳邊風,難怪曹操說他是“自守之賊”。[2]


    不過平心而論,劉表在荊州甚得人心。而且,正是由於他實行“愛民養士,從容自保”的政策和策略,荊州地區保持了十多年的安定和平,許多北方南下的難民也得到了資助和周全,這不能不說是劉表做的好事。


    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


    最先打破平靜的是劉備。他是在官渡之戰後,因為被曹操打敗而投奔劉表的。當時的劉表,則像得到了皇上所賜的燙手山芋,左右為難。無可奈何之下,劉表隻能一方麵禮遇有加,另一方麵小心防範。


    劉表的安排,是讓劉備先後出兵新野(今河南新野)和博望(今河南方城),最後屯兵樊城。樊城與劉表所在的襄陽隔漢水相望,這就既能防止變生不測,又能讓劉備成為對付曹操的防火牆。


    其實就連這點小心眼,也被郭嘉看穿。郭嘉一針見血地指出:劉表很清楚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駕馭劉備。給予重任吧,恐怕不能製約;給予輕任吧,劉備不為所用。因此郭嘉極為不屑地說:劉表不過“坐談客”罷了![3]


    看來,劉表不該生在弱肉強食的亂世,也不知道在這亂世該如何自保。劉備天下梟雄,諸葛亮人中之龍,他居然敬而遠之;中原士族南下荊州的有千人之多,也隻見他安頓,不見他重用。如此不智,又豈能守住家業?


    因此,北方的曹操,東邊的孫權,都虎視眈眈。


    孫權是孫堅的兒子,孫策的弟弟。孫堅在與劉表部將黃祖的戰鬥中陣亡,長子孫策接班,年十八歲。後來孫策被刺客謀殺,二弟孫權接班,年十九歲。這時,他名義上是大漢的討虜將軍,實際上是盤踞江東的小軍閥。[4]


    說起來孫氏家族也真是少年英雄輩出。孫堅成名時隻有十七歲,孫權則同樣不同凡響。建安十三年(208)春,孫權一舉攻破夏口城(今武漢漢口),殺了劉表的大將江夏太守黃祖,天下為之震驚。


    當然要震驚。因為此戰意味著孫權的勢力已向西部擴展,下一步必將覬覦江陵,貪圖襄陽,鯨吞荊州。


    曹操立即感到時不我待。事實上,他對荊州早已覬覦多時,而袁紹的殘餘勢力也已剿滅盡淨,北部中國幾乎盡收囊中。曹操本人則自任丞相,大權獨攬令行禁止,完全可以奪取荊州,也必須奪取荊州。[5]


    當年七月,曹操南征劉表。


    與此同時,劉表也一病不起,並於八月身亡,接管荊州的是他的小兒子劉琮。劉琮豈是曹操的對手,劉表舊部蒯越、韓嵩、傅巽(讀如訓)等人也都勸他投降。


    劉琮說:我就不能和諸位一起,守住先君基業,以觀天下之變嗎?再說還有劉備。


    傅巽說:不能。以人臣對抗人主,是以逆抗順;以地方對抗中央,是以弱戰強;以劉備對抗曹操,是以卵擊石。三個方麵都不行,還要抵抗王師,那是找死。


    劉琮猶豫。


    傅巽便問:將軍自己想想,你比得上劉備嗎?


    劉琮說:比不上。


    傅巽說:那好!如果劉備不能戰勝曹操,將軍就無法自保;如果打得過曹操,他還會再做將軍的部下嗎?


    劉琮一聽就明白了。


    沒錯!要對抗曹操,隻能依靠劉備。但無論劉備是輸是贏,自己都沒有好下場。那還不如投降![6]


    劉琮投降,曹操的大軍便如入無人之境。劉琮這才派人去告訴劉備。劉備聞訊大驚,拔出刀對來人說:今天就是宰了你也不解恨,隻是不想弄髒了我的刀![7]


    不過現在說什麽也都沒有用了,劉備唯一的選擇是走為上計。然而劉備跑得快,曹操追得也快。他親點五千精銳騎兵,以一天一夜三百裏的速度追了過去,試圖將劉備這個眼中釘、肉中刺一舉殲滅。


    與此相反,劉備卻是跑得快,走得慢。因為他路過襄陽時,許多士人、百姓和劉表舊部都跟著南撤,隨行人員多達十幾萬,輜重數千輛,一天隻能走十幾裏。


    這就幾乎是等著挨打。


    危在旦夕的劉備卻拒絕了先走一步的建議,堅持與民眾緩慢同行。他的解釋是:成就大事必須以人為本。現在人家跟我生死與共,我又怎麽忍心拋棄他們!


    可能,這是劉備一生中最閃光的一筆。


    然而後果卻十分嚴重。曹操很快就追上了劉備,兩軍在當陽的長阪(今湖北當陽東北)相遇。劉備再一次丟掉了老婆孩子,與張飛和趙雲等數十人落荒而逃,隨行人員和車輛輜重全部被曹操繳獲。[8]


    幸運的是,曹操並沒有窮追猛打。他放棄了劉備,帶兵直奔江陵而去。那裏屯集了大量的軍需物資,包括水戰必需的艦船,是絕不能讓他人得手的。


    靠張飛保全了性命,靠趙雲找回了妻兒的劉備,決定東行去夏口,跟事先安排在那裏的關羽,以及跟劉琮分道揚鑣的劉表長子劉琦會合。但,劉琦的一萬人馬,關羽的一萬水軍,能抵擋曹操的泰山壓頂嗎?


    也許,這就得問諸葛亮了。


    [1]見《三國誌·劉繇傳》。


    [2]見《三國誌·先主傳》,《武帝紀》裴鬆之注引《魏書》。


    [3]見《三國誌·郭嘉傳》。


    [4]據《三國誌·孫破虜討逆傳》,孫堅去世在初平三年(192),孫策去世在建安五年(200),年二十六歲,可知孫策接班時十八歲。據《三國誌·吳主傳》,孫權去世是在魏嘉平四年(252),年七十一歲,可知孫權接班時十九歲。


    [5]官渡之戰後,曹操兩次打算伐劉表。一次在建安六年(201)春,被荀彧諫止;一次在建安八年(203)秋,被荀攸諫止。勸諫的原因,是袁紹的勢力還沒有完全消滅。


    [6]見《三國誌·劉表傳》。


    [7]見《三國誌·先主傳》裴鬆之注引《漢魏春秋》。


    [8]以上均見《三國誌·先主傳》。


    張飛字益德(《三國演義》作翼德),涿郡人,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圖據清代拓本“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立馬勒銘”,又名“八摩崖”,據說張飛在漢中爭奪戰中大敗魏將張郃,刻此銘於石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最新章節